福书网.Top

穿成夫郎的渣男赘婿——by祝龚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3-13

  谢舒当然也在其中,路上他还遇到了不少熟识之人,而其他人看到谢舒,不禁都暗暗留神。
  原来谢舒不知道的是,他已在同科举子之中大有声名了,尤其是从望川楼那次文斗,他的诗赋开始在京城流传起来。
  人人都好奇,这位来自江南,才华不输于孔修的翩翩公子到底是何人,当得知他的身份后,惊讶和惋惜的人不在少数。毕竟粗听之下,这位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是寒门不说,还早早入赘到了商户中。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众人虽知道谢舒是这场会试极有力的竞争者,却不怎么有敌意。
  就在谢舒和张恩施等人走在一起的时候,忽然听到身后有人高喊:“容展!”
  谢舒回头望去,发现正是多日不见的陶云,他身边还有几人,看起来穿着不凡,应该也是世家公子。
  陶云脸上喜色尽现,他此次前来,也是来参加会试的,原来他正纠结该如何和崔源说,自己想要参加科举,想不到的是,崔源主动提起此事,让他还是以科举入仕,并说明了利害关系。
  如今庆帝一心推行科举,不仅制度日益完善,还将许多升迁迅速,声誉较好的清要官职给了往年的进士,这样下去,他们荫庇入仕的难免落后一步。
  当然还有一层,崔源并未提到,那就是会试名额每年只有那么一百余名,若是有世家弟子再争一争,落到寒门的又有多少呢?


第085章
  陶云许久未见谢舒, 早有无数话想与他叙旧,不过等疾步走到谢舒面前注意到对方左右的人后,陶云也意识到当下这个情况并不太方便。
  陶云于是和谢舒打完招呼, 又向张恩施、徐胜凯等人点头示意, 谢舒也将其余几人介绍给陶云。
  张恩施他们虽然不喜和世家子弟打交道, 不过见陶云性格爽朗, 态度友好, 倒没那么排斥了。
  这边陶云忽然想起什么,等和他同行的几名世家子弟走近后,陶云便朝其中一人道:“谢恒, 你不是之前想见容展么,今日正巧了!容展,他叫做谢恒,来自陈郡, 和你同岁, 又是同姓, 也是缘分。”
  陶云这话说的随意,却点名了此人的身份, 乃是陈郡谢氏的人, 当今天下高门四姓, 陈郡谢氏便在其列。
  谢舒闻言看去, 只见这位叫做谢恒的青年正微微眯眼打量着自己, 注意到谢舒的目光后,他的脸上很快露出了一抹微笑来,似乎有意显得亲切, 但有了陶云作为对比, 他身上那种世家特有的根深蒂固的高傲之感已然显露无疑。
  谢舒自然无意与他交好, 他对什么姓氏、门户之见毫无感觉,千百年来,古今多少兴衰,决定人的本质从来不是血脉和种族,而是思想和灵魂的深度。
  因此,谢舒也只是淡淡一笑,并不多说。
  陶云早知他这位友人性情不俗,但看到谢舒如此不为所动,还是心中叹服。
  毕竟这高门四姓不知道多少人想要结交,而这谢恒身份也不一般,他是谢家嫡出,谢老太傅的孙子,向来很受重视。原本陶云见谢恒之前主动问起谢舒,便有意为两人牵线搭桥,不过既然谢舒无意,陶云便也不再提起,只是继续和谢舒一边走一边寒暄几句。
  然而陶云还能从容淡定,其他人可就坐不住了。
  尤其是谢恒,谢恒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自己有意表达过结交意向的情况下,居然有人不仅没有顺着竿子往上爬,还彻彻底底地无视了自己!
  这一刻谢恒有一种大失颜面的感觉,其实若是换作其他人,谢恒倒不会如此。只因为谢舒和他同姓谢,谢恒之前已经查过,这谢舒出身落魄人家,祖上与他们这个谢是毫无关系的,后来又入赘为婿,更算不得什么牵扯了。不过要是谢舒想要和他们谢家连宗认亲,倒也不是不可以。
  这并非是谢恒自大,而是他们陈郡谢家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但凡一个姓谢的人哪个不想攀附着他们?当然他们一般都不会理会.....
  所以谢恒怎么也没想到,谢舒竟然会这般态度!
  至于其他世家子弟就更不提了,而张恩施等人也从刚才的局促中渐渐缓过神来,不知为什么,他们看到谢舒闲适自若的神态,忽然在心中想,原来世家子弟,也没什么不同。
  他们着麻衣又如何,岂不闻一品白衫的道理?
  *
  清秋,天边的晨光隐隐浮动,一夜的寒气渐渐褪去,巍峨庄严的皇城响起一道又一道钟声,紧接着从皇宫外城直至御街,轰隆隆的钟鼓声依次奏起。
  今日并无早朝,因为到了一年一度的会试开考之日,会在礼部贡院外围严设兵卫,以防意外。
  御书房里,庆帝翻阅着礼部尚书交由他的名单,询问道:“今科举子有多少人啊?”
  礼部尚书朱涵拱手答道:“回禀陛下,今科最盛,较往年多了五十六人,一共有一千八百三十一人,这全是陛下之功。”
  庆帝的脸上并无多少喜悦之色,他忽然将手中的名单一拍道:“你看看,今年的这份名单里,到底有多少寒门子弟!”
  朱涵闻言心头一惊,庆帝此言是直指今年科举中世家子弟太多的问题了!可朱涵是有口难言啊,这会试可是除却殿试以外最高级别的考试,本身就对能够参加科考的人才学有一定的要求。
  当今天下能够读得起书的人即便是寒门也绝非是完全穷苦困顿之人,毕竟只有先有时间和条件考中了秀才,才有减免税负,领取补助的机会。
  所以在科举考试上,世家子弟自然有着天生的优势,再加上陛下多次流露出倚重科举的架势,今年参加科举的世家子弟格外多,也不奇怪了。
  就在朱涵思考着如何辩解的时候,庆帝又淡淡道:“罢了,你可知朕推行科举的本意?”
  朱涵闻言点头,却不敢明说,这整个朝廷谁不知道庆帝是想要用寒门,打压世家?
  朱涵想了想,也回过味来庆帝到底是什么意思了,他开口道:“陛下用心良苦,臣岂能不知,陛下是想惠及天下百姓,让草泽有望起家,寒门也能入仕。”
  说到这,朱涵低头道:“臣定不负陛下的期望。”
  庆帝嘴角不禁扬起一抹微笑来。
  其实庆帝绝不会因为这名单里有这么多世家子弟而失望,相反,他心中极为得意。
  要知道他百般推行科举,为的就是要让科举成为天下风气,如今就连那些眼高于顶的世家子弟都争着要参加,足以见得其中的影响力。
  当然,庆帝举办的科举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找自己能用的人,若都是那些世家子弟,那和之前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庆帝特地敲打朱涵,就是为了让他明白自己的意思。
  朱涵退出去的心情沉重,陛下的要求,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陛下想要用寒门,可每年能过会试的不过百余人,这意味着一千多名来自各地的举人当中能够力压其他人的佼佼者才有机会胜出,然而这不是大部分寒门子弟能够做到的。
  不过,这只要在会试取得一甲名次的人,就有去殿试的资格。
  到时候,最后的名次还不是陛下所定,所以朱涵只用做的是,确保有合适的人。
  *
  天还未蒙蒙亮,谢舒便和众多的举子一同等候在贡院。
  整个偌大的贡院除了考官点名的声音,并无其他,因为只要往四周一望,看到将考场围的水泄不通的禁卫军甲士,想必没有人还有说话的心情。
  经过严格的检查后,谢舒得以进入考场,找到了自己的考棚,接下来他将在这里度过短暂又漫长的时光,直到酉时考试结束。
  这一天晨钟暮鼓中,将决定所有人接下来的命运......
  谢舒等待试卷发放的时候,难得有些紧张,他闭了闭眼静静平复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
  而每每到了此刻,脑海里会现出那朦胧烟雨,便是他向来闲暇时的慰藉。


第086章
  谢舒静坐了一小会儿, 听到外面巡检完毕,方才发下还是新墨的卷子。
  今年由礼部负责科考,主考人是礼部侍郎兰英, 考题则出自翰林院。
  无论历朝历代, 翰林院都是众所周知的养才储望之所, 地位清贵, 只有每年会考得了一甲的三人和二甲第一名传胪有资格去翰林院, 其余人还需要朝考才行。
  翰林院主要负责的内容为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等还有拟定科举的题目, 当然如今起草诏书的职责已落到庆帝所设的中书省里,翰林院又要清闲许多了。
  谢舒展开试卷从上往下一览,经义几道题都出自四书五经的内容,并不算刁钻, 只是繁琐细节之处需要注意, 谢舒看了一眼, 心中大致有数,接着又看向诗赋。
  记得之前乡试的时候, 是以《文选》中“黄华如散金”为题, 此句看似平常, 却极有误导性, 如果没有看过《文选》此书只会将黄华当做菊花, 写作秋景。
  因此谢舒也注意着,这次试诗会不会依旧以古句命题。
  果然只见这次的诗赋出题直接给出了固定的题目,诗以“天德清明诗”为题, 并且要以题中平字为韵, 限五言六韵。
  看上去是一副标标准准的应制诗。
  只是天德清明?这是哪个典故?
  谢舒有些眼熟, 这四个字好像前不久才看到过,谢舒思忖片刻,便想起来了,这题目其实还是脱胎于四书五经。
  《诗经·周颂》中有一篇《清庙》是讲祭祀祖先的文章。后来《毛诗序》,一本专门为诗经作序的作品中提到,清庙正是祭祀的文王。
  所谓“天德清明,文王象焉,故祭之而歌此诗也。”
  这首诗要如何下笔,只需要明白这文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王指的是周文王姬昌,也是商朝的开创者,殷朝末年,天下动荡,当时还是西伯的他,招贤纳士,攻伐殷纣,奠定了周一统中原的基础。所以在周朝的百姓眼里,这位文王始终是一名威德具备,不可超越的开国君主。
  《诗经》里面有相当大的诗篇都是赞美这位文王,周颂的颂字也是歌颂的意思,明了这个,这首诗的主旨也不让人意外了。
  谢舒并不奇怪会试中会出现这样的题目,毕竟会试的录取名单还是需要皇帝来批复的,也就是说皇帝很有可能会亲自查看试卷。
  而翰林院如此明显的出题用意,从侧面的一定角度说明了这位皇帝的风格。
  不过谢舒对于这种应制诗并不排斥,在有限的发挥余地里,能写出精彩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挑战。
  而赋的题目比起刚才的诗更要直白,以《周以宗强赋》为题,此句出自《史记序》“管蔡世家”:周公主盟,太任十子,周以宗强,嘉仲改过。
  说的便是周朝怎么兴盛繁荣的事情。
  这也不算难,谢舒直接把格式先写好,第一行只用写“奉”字,第二行才写题目。
  至于试论往往出题的范围都要宽泛许多,不仅限于四书五经,对于考生而言,是一道难题。
  同时,论题虽然也有命题,但比起诗赋没有那么严格的韵律,灵活性和自主性大了许多。
  谢舒看了此次论题的题目,轻吸了一口气,果然并非出自四书五经,是选自《汉书东方朔传》的一段话。
  题目则是《文帝道德仁义如何》。
  这题目看似和刚才的诗赋的风格差不多,不过谢舒很快就发现,这两者其实大相径庭!
  首先诗赋的题目要模糊许多,考察了应试者对经义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不过只要熟知这些典故,就能明白诗赋的内容该如何作答了。
  试论却不然,虽然清楚地写明了要论的人是文帝,但是主旨是相当暧.昧的,这个题目也是极其少见的疑问句,也就是说,需要考生通过这段截取的史实来论证文帝的道德仁义。
  既是汉书,那么文帝当然指的是那位开启了“文景之治” 的汉文帝。他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向来被认为是一位明君,而且截取的这段《东方朔传》中,东方朔规劝武帝,便是以文帝的风范为例。
  谢舒手心微微出汗,他这时知道这题难在何处了,难就难在如何论证!
  因为文帝在众人眼中,本就是一个仁君,那么又有什么论证的必要呢?而且试论讲究破题和立意,破题是理论的出发点,所谓一篇之意,皆涵于此。
  但这篇不仅要破题出彩,立意也要尤其独特,方才能够脱颖而出啊!
  谢舒细细回忆他曾经看过的史学研究,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汉文帝当然可以称得上是仁慈之人,但只要为君者,就不可能完全仁慈。
  至少在两件事上,足以让人诟病,一是出尔反尔曾答应过封功臣为王,可最后却赶尽杀绝,二是为了收拢权力,将当时的丞相周勃屈打成招,含冤落狱。
  这些又哪里算得上仁义道德呢?
  这样写,确实立意特别。
  但谢舒的笔尖停留在空中迟迟不愿落笔,他的脑海里再次响起了姜鸿的话语。
  老师曾经说过,科举场上瞬息万变,要慎之又慎。
  故见题目莫先于认题意,认题意,莫先于识本原。
  那么他应该要确保的是所交的这份答案让所有人都满意。
  谢舒苦思冥想许久,忽然心中一动,笔尖重重落下,这样写到:“文帝本是仁厚之君,故其道德义皆是从仁之来,向使文帝无此仁......”①
  直到申时,谢舒才将前面的诗赋和经义写完,中午他只是草草吃了些自己带来的干粮,但丝毫不觉得饥饿,反而精神奕奕,再度打开策问的卷子。
2023最新网址 www.fushuwang.top 请重新收藏书签

推荐福书代嫁指南——  救赎对象想让  替嫁的炮灰假  男主和男配们  东方部落番外  穿书反派迎男  掉马后,被疯批 

网站首页最新推荐浏览记录回顶部↑

福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