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小吏完本——by拉棉花糖的兔子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3-31
在府外,更是出现了传抄的现象,因为百姓的喜好,所以抄送的都是那些着重府内奇闻趣事的新闻。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以为报纸全都是那种内容,全都不相信是官府主办的。
在知道的确是官府主办的之后,竟很多人暗暗嘀咕,对此表示怀疑,大意便是:
——居然还能官方八卦?
第135章 报纸发抄(下)
余五郎本是酸枣县的一名普通农民, 他最为得意的,就是娶了一个好媳妇儿,他媳妇儿出的主意,两口子到东京去摆摊卖果子,从此不必在地里刨食儿了。
不过, 随着年岁渐长, 余五郎对家乡的思念也越来越深了。虽说在外人看来, 酸枣县和东京也没差多远,但是对余五郎来说,他还是更想念酸枣县的山水。
这一日,余五郎提着篮子去给送外卖, 那是在内酒坊。
这是余五郎的老主顾了,他知道,这时候正是内酒坊的匠人们休息的时候,正好吃他送来的果子。
余五郎熟门熟路地进去, 却发现与往日不同的是, 所有人都或站或坐, 一脸认真地听着什么,若是平日,这里可是吵嚷极了。
“各位……”余五郎才说了两句话呢,就有人冲着他“嘘”了一声,“别说话!”
余五郎可怜巴巴地站在那儿,不知如何是好,他手里还提着果子呢。
余五郎看了看,平日与他对接的黄管事的身影,走了过去,拍拍他,“我把果子放在这儿?”然后再给我会了账?
黄管事却挥了挥手,头也不回,“等会儿再说。”
余五郎觉得很奇怪,他看向大家目光所汇聚的地方,发现有人坐在木桌上,手里拿着一张很大的纸,正在看着念。
黄管事嘴里念叨着:“快念到了,快念到了……”
念字儿的人此时顿了一下,大声道:“……内酒坊管事黄才云协助调查,经他对比,根据多年经验推断,二者的确同出一窖……后此人被开封府收押,将按律严惩……”
内酒坊众人一阵欢呼,同时艳羡地看向黄管事。
余五郎这才知道,他们刚才在念的,似乎是关于内酒坊帮助开封府破案的什么故事,不禁好奇地道:“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谁写的啊?”
黄管事充满骄傲地看了他一眼,“这你都不知道?”
余五郎诚实地摇了摇头。
黄管事叫人将那张纸拿来,托在手里,给他看了一眼,“也是。这个是开封府报,一般人看不到,只在官府发抄,就连我,也是那位办案的捕头送我的。这个报纸,就连官家也能看到呢!”
都说这个也属于邸报,的确,和邸报一样也能叫官家看见,但是,邸报上可不会出现他们这种人的名字和故事。
余五郎惊叹了一声,“那黄管事你的名字,岂不是叫官家也看到了?”
“也不一定,那捕头只是说,包知府将府报递给了官家。”黄管事得意洋洋地道,“不过,倒也真的不定呢。”
黄管事还想多吹嘘几句呢,旁边的人已经围了上来。
“再叫二郎给我们念几条吧,怪有意思的呢!”
“就是啊,再念念吧我,我兄弟说他们也有一张抄来的,听说里面有说开宝寺要修个斜塔的故事,你说,这斜塔怎么立得住啊?”
黄管事:“你兄弟的是抄来的,我这可是原版的!”
他还想回家裱起来好好保存呢。
然而在群情激动之下,黄管事也不得不勉强同意让人再念几条了。
“……‘从今以后,我们外出就顺当多啦!’酸枣县枣树下村余大郎说……”
那人刚念了一句,余五郎就激动地说,“酸枣县枣树下村余大郎,这是我的亲哥哥啊!”
众人“哇”了一声,“什么,这是你哥哥?”
“没错啊!我是余五郎啊!”余五郎伸长了脖子,“后头呢,后头说的是什么?”
那人眨巴眼睛,将这一则简短的新闻念完了,大意就是县衙和当地富人一起为枣树下村修了路,村民表示感谢云云,篇幅极短,但是不妨碍余五郎激动。
余五郎比听到黄管事的故事时激动多了,毕竟里面出现了他亲哥哥的名字,而黄管事和他啥关系也没有。他一直在搓手,“我大哥恐怕不知道咋回事哩,我得捎信和他说!”
黄管事不咸不淡地说:“不过提了一句话嘛……”
有人开玩笑道:“您倒是提了好几句,报纸都不让我们摸一下。”
黄管事噎住了,悻悻道:“那能一样么……”
……
与之类似的场景发生在开封府的很多地方,比他们亢奋的也大有人在。
这些,还只是小豆腐块的报道。
随着报纸被私下抄写传递到各处,里面的部分内容也彻底红了,都是比较贴近市井生活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觉得欲罢不能,就想把整张报纸都看完。
邸报很多人都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是对于市井小民来说,他们看也看不大懂。
可开封府报不一样,首先里面都是开封府的事情,就在大家身边。其次,语言十分简洁朴实,雅俗共赏,大家都能够理解,又很有画面感。即便是发布政策,下面也会有各种角度的解读。
看完了之后,很多人都产生了一种不出门知全府事的感觉。
只是可惜了,原版的开封府报在东京内,顶天了也就几千份,开封府有一百多万人,不知凡几的人都想看报,就算有报纸的人能卖,也不是人人都能拿到的。
这么几千份,迅速地传播开,被抄送到各个角落。一时间,搞得是东京纸贵。久而久之,酒楼茶肆中,更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那就是读报博士。
一份最新的开封府报,私抄的,凡是来店里吃茶,就可以听博士念来。
这种行为,开封府就是要追究,也追究不过来的,反正又不是什么机密,听之任之了。
云雁回更是叫那些通讯员去茶肆里坐一坐,看看人民更喜欢什么样的新闻报道,这才是提升自己的最好方式。
而另一方面,这样热烈的反响也上达天听了。
此事实在是仁宗始料未及的,包拯送来报纸,他只是扫了几眼而已,觉得语言很浅显,政事繁忙,就放下没看了。
再次听到消息,却已东京满是读报声。
各种邸报,仁宗都是常看的,但是,大家都是私下发抄,邸报上震撼的内容可更多呢,却从来没有引起过这样的轰动。
仁宗不禁将府报捡起来再次细细看了一遍,这才明白为什么。
云雁回这个家伙啊,不过是套了个壳子罢了。
与其说这是邸报,不如说这是全新的一种读物,其包含的东西,与邸报相差甚多,也更为贴近普通人,难怪东京人民会喜欢了。
仁宗将云雁回召进了宫中,正巧,胡翰林也求见了。
三人一见面,仁宗就觉得他和胡翰林想到一块儿去了。
这个报纸,是很好的教化万民的东西啊。
胡翰林表示,他一看到样刊时,心里就在琢磨这件事了。我们可以有开封府报,那我们也可以有东京日报,可以有大宋日报啊,以大宋邮递之便捷,经济之发达,岂愁办不好全国性的报纸。
只是,现在胡翰林觉得还只是看到了一个苗头,他还需要琢磨更多东西,如何将这种模式,移植过来,同时,在里面自然而然注入想要传达思想。
这超强的渗透力,会让它在大宋每个地方都流行起来,人民会自发自觉把某些东西看进去,记住。
云雁回只能举起手表示,这么高端的事,还是你们研究吧,我只能做好一个样本。
他很有自知之明,连东京的都自觉玩不转,何况是大宋的。
不过,胡翰林的余生又有新的追求了,他很愿意研究开封府报在民间的传播规律!
仁宗也非常激动,和胡翰林手握手,展望起了国家新闻中心的未来。
云雁回站在旁边无聊地看了半天,“官家,那你能不能先承认我不是盲流啊……”
仁宗对他翻了个白眼。
云雁回:“!!”
夭寿啦,皇帝翻白眼儿啦!
仁宗:“你也太不长眼睛了。”
“官家,你要是想承认我不是盲流,我就提醒你们一件事。”云雁回说。他要求都不高,他真不叫仁宗违心地说他有文化,他只求不做文盲就好。
仁宗想了想:“这开封府报是你主编的,其种种都是你一手操办,你自然不是盲流。”
云雁回满足了,“哈哈,官家,我是想说,既然你们想得到,也许别人也想得到。说不定,在你们苦苦研究的时候,会有人先弄些民间小报……”
仁宗一凛,“不错,需得小心,若有苗头,立刻掐死。”
胡翰林却觉得很不理解,这个年轻人他很欣赏,官家与其的对话,真是叫他有些不太明白。
仁宗又道:“对了,拆迁的事,你还是多上点心,也不要太过分散精力了。”
“是,官家,我正打算督看一下都料匠那边的图纸。”云雁回说罢,干脆告辞了,看得出来仁宗和胡翰林还有的计划。
云雁回退了出去,出门前听到胡翰林在问仁宗何来盲流之说。
仁宗低声说了几句,然后就传来胡翰林一声惊呼:“……吹牛?我不信!”
云雁回恰好关上了门,将老先生那破碎的三观也关在了里面。
第136章 寻找毕昇
正如云雁回对仁宗说的, 他得去找喻浩了。
云雁回在喻浩家门外敲门,不多时,就听到喻浩的声音,“什么人?”
云雁回捏着嗓子:“喻都料,可以采访一下您吗?”
过来一会儿, 门被突然打开, 喻浩看到云雁回的脸, 吓了一跳。
云雁回哈哈一笑,把手里的报纸挥了一下,“喻叔,你出名啦。”
喻浩:“……”
喻浩无语道:“还不都是因为你, 有人给我看了府报,我看这主编竟是你。”
他也只是按照厢坊的安排,接受一下采访,这可是第一期, 他哪里知道传播会这么广。现在, 全东京都知道开封在建一座斜塔了, 好多人还去开宝寺围观。各种各样的讨论,更是层出不穷。
少数人知道喻浩的本事,但是更多人并不知道他是谁,只是从自己的认知来讨论到底斜塔以后建起来会不会到,是否真的能像喻浩说的那样,矗立个千百年。
反正喻浩是出名了,不管人们相不相信,他都是东京最有名的建筑师了。
云雁回和喻浩一起进了屋子,看到满屋子的工具和图纸之类的,喻浩的女儿端了茶出来,少见的,是点茶,因为喻浩吃不惯现在流行的泡茶。
喻浩的独女喻莲深受父亲的熏陶,现在也是喻浩的第一助手,跟他一起参加这个开发项目。见到云雁回后,也和云雁回打了个招呼。
喻莲比云雁回还大两岁,所以云雁回见了也得喊姐,这会儿看到云雁回,唏嘘道:“最近,可多人找阿爹,想要他监造楼阁呢。若非手头有你那个大活儿,都没法推了。”
毕竟喻浩现在出名了,于是吸引来了很多土豪。要不是他现在这个活儿是给官家干的,确实还真不好推辞。
“所以我说,喻叔出名了。”云雁回与喻浩一起坐下来。
喻浩摇摇头,哭笑不得,他将一叠图纸拿来,给云雁回看。这些都是他画的图纸,包含京郊那个综合体的各个主体部分,包括风情购物街、住宅小区、观景阁、室内游乐场、园林、美食广场等等。
喻浩极为擅长设计楼阁,风格绮丽,这些建筑的风格都是统一的,从一张全景效果图上看过去,错落有致,美得不像话。
其内容设置是极有现代味道的,但是外貌,却充满了北宋风情,华丽雅致,是两个时代的结合物。
“在园林的建筑物设计上,比较开放,因为你要求……常换常新?”喻浩说道。
云雁回点点头,因为这个园林不是私人园林,到时是面向市民的,为了吸引市民常来,所以里面的布景肯定定期就要换。包括他准备栽种的花田,也会随着季节更换植物。
喻浩又与云雁回商讨起了细节问题,比如云雁回特别关心厕所的问题。
“我坚持,茅厕要修得特别豪华,特别多。”云雁回说。
这个喻浩设计得比较简单,他挠了挠头,“我能理解要修多一些,可是特别豪华?”
“嗯,吃喝拉撒住行,都要做好,否则怎么留住客人。”云雁回说道,“喻叔,方便的时候,是一个人最脆弱,最没有安全感的时候,而很多茅厕,也给人一种不好的观感,尤其是公共场所。如果一个地方的茅厕,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那么相信他们会很乐意出门,毕竟那儿有点远,要去待,必然会遇到方便问题。”
云雁回就这么高谈阔论了一下茅厕对发展游客的影响,听得旁边的喻莲都微醺了。
喻浩接受了,“好的,那我再改一改茅厕。”他看了一下自己的图纸,云雁回之前还提过要求,那就是每个隔间都要封闭一点,给客人更多私密空间。
不过喻浩自己想一想,倘若他自己去到这样一个地方玩,不但吃好喝好,连拉撒也在这么好的地方,他一定也感觉很美好。
这么一想,雁哥儿的确是站在游客的立场考虑到了极致,如此对细节要求尽善尽美,令喻浩觉得很不错,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有些吹毛求疵又喜欢创新的人。
然而这个时候,两人都没想到,若干年后大家在安利别人去那里玩是,厕所竟成了推荐的第一条理由……不过那是后话了。
两人又琢磨了一些细节,敲定之后,喻浩说他立刻着手开始改,改完看过没问题,云雁回就可以送到仁宗那里,给大老板看看了。
喻莲说道:“雁哥儿,留下来吃饭吧?”
云雁回:“?6 溃蚁挛缁褂惺隆?br /> “什么事,吃个饭的时间还是有的吧?”喻浩问道。
“好吧……”云雁回无奈地站了起来,走进厨房。
没错,这父女俩留他吃饭的意思,就是他来做菜……
喻浩这里还有云雁回以前送他的葡萄酒,云雁回炒了几道家常菜,又陪喻浩喝了两杯葡萄酒,方才离开。
其实云雁回要去找的人喻浩也认识,就是赵允初。
此前,因为开始做报纸了,云雁回去盯过报纸的印刷,因为是官方出品,倒是不用担心质量和速度之类的,印刷坊就是赶工也会完成。
但是云雁回却是想到了一件事,为什么活字印刷还没有出现呢?
云雁回一直没往印刷那方面插手,因为他知道活字印刷之父毕昇就是这个时代的人,所以一直在等活字印刷术自然而然地出现在眼前。
可是,一直到他开始编报纸了,才恍然发现,等了这么多年也没等到见证四大发明之一风靡天下的历史诶。按理说,好几年前,这玩意儿就被研究出来了吧?
云雁回有点担心是不是自己带来的蝴蝶效应,于是决定叫赵允初帮忙,打听一下。
可是,云雁回还不确定毕昇是哪里人。云雁回对毕昇的生平不太了解,只知道有学者推断他是杭州人,但是也有人说他是淮南一带的。
于是干脆让赵允初和他们大理寺对接的地方官说一下,各处找一下毕昇这个人,和他的活字印刷术。
赵允初自然是答应了,当时就用了大理寺的渠道,请托下面的地方官帮忙寻人。
这会儿人,正是他让人告诉云雁回,已经有信了。
云雁回去大理寺找赵允初,赵允初正是上班时候,见到云雁回后,便给他看了一封信。
他请了几个人帮忙,最后是在杭州找到了毕昇这个人,而信,则是那里的地方官回的。
这个地方官表示,他在杭州也找了半天,才找到毕昇,是个普通老印刷工,但是也的确发明出了一种活字印刷术,好几年前就发明出来了,只是,根本没什么印刷坊使用,所以即便是地方官费了一番功夫才打听到。他都觉得奇怪,京里的高官是怎么知道这样一个人的。
地方官还亲自去找了毕昇,要眼见为实,把毕昇吓得不轻,一听说是为了活字印刷来的,还以为这东西是不是违法了呢。
那地方官不愧是负责刑案这一块的,做事十分靠谱,赵允初没说,但是他也附上了毕昇的详细资料和调查到的近年遭遇。
毕昇费了很大劲,历经多年才研究出胶泥活字印刷,但是,几经奔波也未能将其推行开,不知道是不是抑郁成疾,这两年身材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