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子 番外篇完本——by长恨歌行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3-15
要说这大清的宫里嘛,倒是有一位的生活习惯和索菲娅所述相符,那便是孝庄文皇后的侍女,如今在宫中地位尊崇的苏麻喇。
苏麻喇信奉的是终年不浴,但是这与她特殊的信仰有关,只能算是特例。
索菲娅如今改作了旗人打扮,约莫是怕彼得一世秋后算账,说起对付俄罗斯来,她头头是道,恨不得把知道的东西全说出来。
俄罗斯最初的独立是得益于蒙古金帐汗国的衰落,说起来,大元朝完得快,蒙古人建立的四个汗国寿命倒都很长。
正是因为忌惮蒙古人,所以索菲娅当初想要树立自己的权威的时候,选择了扶持准噶尔部的噶尔丹侵扰其余蒙古诸部,并且命令俄罗斯的士兵入侵萨尔浒等地区。
蒙古人现在是衰落了,但是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起来?
建立大清的满足也是游牧民族出身,俄罗斯人称呼他们蔑称为鞑靼人——当然,许多西洋国家对满人的称呼就是鞑靼——但是心里不是不恐惧的。
大清是被腐蚀得太快了,若是像当年刚建立的八旗那样,就太可怕了,或许会再有一场“黄&祸”。
索菲娅或许不知道,她不说还好,她这一说,倒给康熙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有话要说: 苏麻喇姑奉行终年不浴是真的,一年只用一桶水擦身子,擦完还喝下去,宝宝有点接受不能……
话说苏麻喇姑名字里的姑是她死后加上的敬称,活着的时候应该叫苏麻喇。
☆、联络
胤禔被封为直亲王的功绩之一就是救回了六世达&赖洛桑仁钦仓央嘉措,而好不容易让一位活佛来到北京城,皇帝自然是不愿意随便放他离开的。
当年的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曾经受先帝顺治的邀请入京弘法,驻锡之所是安定门外的西黄寺。
仓央嘉措就被安排在西黄寺那里,西藏的人多次入京请求迎回,都被皇帝以弘法的理由拒绝。
开玩笑,仓央嘉措年纪还这么小,若是随随便便就答应西藏的条件不是很亏?
年龄小有小的好处,灌输给他的东西他总会吸收的。
不过大清倒没有拒绝西藏派人护卫的条件,如果这样的条件也拒绝,吃相就太难看了。
大清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倒不是说他们都信奉喇嘛教,而是因为要控制蒙古。
只看康熙朝之后的皇后不得出自蒙古的潜规则,就该知道大清对蒙古有多么忌惮。
和满族八旗的人数比起来,蒙古人实在是太多了,又分为了那么多的部落,实在是难以控制。
扶持喇嘛教,让蒙古人尽数信奉,再大建奢华的庙宇,尽量的引导蒙古男丁去当喇嘛,最后蒙古女子只能属于八旗男子,这就是满族堪称狠辣的绝户计。
不过现在,康熙皇帝改变了自己的主意。
在巡视塞外之前,他特意召集了自己的儿子们,以及朝中重臣。
索菲娅所说的蒙古人在西方引起的动荡,给了皇帝新的思路。
与其软刀子割肉,倒不如让蒙古人为王前驱,以联合的名义同蒙古人一起向西方进军,也不失为好选择。
一望无际的草原,这是蒙古人的天下,而沿着当年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的脚步继续扩张,是西洋国家的广袤领土。
就算不管这么多,抗衡俄罗斯,也是需要蒙古的协助的。
蒙古分三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蒙古,漠南地区是最早归顺的,科尔沁、阿巴亥等部就在漠南,漠北和漠西就不大受到大清的辖制了,准噶尔部就是漠西蒙古的一员,漠北蒙古更是有一部分直接和俄罗斯接壤。
皇阿哥们都没有什么意见,好战的比如胤禔,更是兴致勃勃地要为汗阿玛分忧。
而提及当年黄金家族的伟业,爱新觉罗家的阿哥们眼里也燃起了熊熊烈火。
成吉思汗当年征服的土地极为广袤,而除了大元之外,他的子孙还建立其他的国家。
即便不在中原为帝称皇,也能列土封疆,建立汗国称孤道寡。
这样的美事,对于皇家子弟的吸引力自然是非常强的,对大清的皇阿哥们的吸引力更是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前明的时候,为了保证太子的继承权,其余的皇子们在继承人教育上的待遇可能不会很好,但是在其他的方面,他们的生活可称是优渥了。
太子继位之后,其余的皇子们都要离京就藩,在自己的封地上,他们自然是土皇帝。
虽说越到明末,那些王爷们的生活就越像被圈养的猪,甚至不能擅离封地,但是只要他们不在封地上做出什么过火的事情,他们土皇帝的地位依然是有保障的。
大清嘛,不仅京城里的黄带子红带子都不准随便离京,甚至就连八旗之人,未有允许也不可擅离居所。
住在京城的,没有许可,或是外出赴任之类的,基本上一辈子都只能待在京城,住在其余各地的也都一样,和明朝圈养藩王的模式没有什么不同。
现在是康熙皇帝当政,他是这一群胤字辈的阿哥的汗阿玛,自然会带着他们出巡,将差事交待给他们,让他们有离京的机会,但是等到以后呢?
继位的人换成他们的兄弟,甚至是他们的侄子,一切待遇都不复存在,数年都不能跨出北京城一步将会成为现实。
如果汗阿玛能下定决心开疆拓土,到时候,他们指不定也能谋个新出路来。
而且只从皇帝本人的心思讲,他也是愿意的。
评价一个皇帝,向来是看他的功绩,也就是皇帝的文治武功。
大清历来都盛行文字狱,康熙朝也不是没出过,这个时候再讲文治那就是笑话了。
所以只能从武功这个方面来评判了。
康熙擒鳌拜、平三藩、定台湾都是功绩,但是说到底,这些都是内乱,擒鳌拜还只是皇室和权臣的博弈,甚至不能归到康熙的功绩里头去,只能说是增强了他的威名。
而三藩是大清原本册封的异姓王,他们的封地自然是古已有之的地方,台湾也是有典籍可查的,早就被收归华夏版图的地区。
康熙平复这几个地方,也不能说比从前的皇帝高明到哪里去。
要和先帝顺治帝比,那康熙帝的功绩已经很够了,但是康熙是个不服输的,只看他规定了一百二十次的读书法就知道了,他的性格是很执拗的,又有些追求完美。
既然要和以前的那些皇帝比,碌碌无为之君他自是不懈,要比,他就要和唐太宗、成吉思汗之类的人物比肩。
联合蒙古开疆拓土,足以成为他功业的一桩。
而且这还能解决大清的八旗日益腐化的问题。
对于作为大清根本的八旗腐化得如此之快,康熙是很不满的。
当年平三藩的时候就已经在依靠汉军的绿营作战了,要是吴三桂再活得长一点,现在坐在紫禁城的御座上的,真的不知道会是谁。
八旗不愿意作战,那是因为作战艰苦,而且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
当年入馆前,大清八旗的战斗力堪称是所向披靡,靠的是什么?靠的不就是他们对关内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的向往吗?
建功立业这种事情,只要有雄心壮志的人就不会拒绝,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愁八旗的战斗力不恢复。
除了皇帝和皇阿哥们以外,其余的朝中重臣也纷纷出言表示赞同。
对于索额图之类的大臣来说,太子的兄弟们都出去打拼,中原的大好河山注定会是太子的基业,还不用担心别人来抢夺,这多好?
而对钮钴禄氏、佟佳氏之类的皇子外家来说,没有夺嫡成功的希望的情况下,扶持他们支持的皇阿哥出外闯荡,扩大基础利益,是很明智的一个选择。
总而言之,这一次的讨论,倒是皆大欢喜。
不过事情总不能是大清这边说好了就算了的,还得看蒙古那边的反应。
七月的时候,皇帝就带上了一群人去巡视塞外,从直亲王胤禔到十阿哥胤俄,一个不落全带上了,太子也包括在内,不只他们,连他们的福晋都被带过去了。
不过能跟在队伍里只有嫡福晋、太子妃这种身份,即使是侧福晋,在这种场合,也是不被允许出现的。
被皇帝带上的还不只这么些人,他新认的义妹索菲娅公主也在随行的行列之中,最后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则是达&赖喇嘛洛桑仁钦仓央嘉措。
康熙原本的想法是把宫里的皇太后也给带上的,老太太好歹是蒙古人,带过去也能显得大清和蒙古亲厚。
但是仔细想过以后,他又觉得这种做法不妥。
老太太是蒙古人不假,但是她是科尔沁的人啊!
后宫里有个出身于敌对部族的蒙古后妃,老太太就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逮着机会就宣泄自己的不满,一点都没有他乡遇故知的情怀。
比起孝庄文皇后,宁寿宫里的皇太后还是太直太嫩了。
若是真的把她带过去,除了科尔沁部以及和科尔沁交好的那些部族会对大清改观以外,其他的根本不会有什么改变。
而科尔沁部和大清的联系本身就很深了,也就是说,带上老太太的作用很小。
带上达&赖喇嘛嘛,则是因为在大清的大力扶持之下,蒙古人现在对佛教的信奉愈发多起来,只看当年的噶尔丹最初领准噶尔部四处征伐就是借了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的名义就知道,宗教对蒙古人的影响已经变得很大了。
带上这么一位活佛,总能起到一些作用的。
皇帝这一回的路线要比以往更长一点,因为他要会见的部族更多。
以往皇帝会见的都是漠南蒙古的部族,顶多加上漠北、漠西蒙古里倾向于和大清交好的部落,但是他现在要会见的部族数目,是以前的许多倍。
无论是皇帝这次巡视塞外的时候引发的浩大的架势,还是他要会见的部族的数目的扩大,都充分说明了,康熙这次不是简单的巡边。
皇帝都表现了他的郑重态度,蒙古人也晓得自己这边要郑重以待,不能轻忽。
这么大的动静,怕是当年噶尔丹都没让皇帝这么头疼吧?
☆、争议
虽然康熙准备了很多,也给蒙古人画好了大饼,但是耐不住人家不合作呀。
这次的会盟堪称浩大,所以当康熙提起西征的野望的时候,一群蒙古的亲王贵胄,都有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
不过嘛,既然特意在蒙古这里提出来,蒙古人不出力根本说不过去。
大清没有战事,蒙古都要出人,这是惯例,而且大清从蒙古抽人的程度相当狠,和蒙古人被抽调的数目比起来,不仅满人精贵,就连汉人都很精贵。
不过没办法,这惯例,是一群主动或被迫归顺的蒙古人在大清的威慑下自己同意的。
问题是,现在的蒙古已经渐渐疲&软,雄风不再了。
大清初年的时候,蒙古各部的总人数加起来能上千万,但是现在已经减少到几百万的数目了。
满清一面说着满蒙一家亲,一面对蒙古提防得紧,再没有防备心的蒙古人,这么多年时间过去,也看明白了。
自顺治五年起就开始实行的年班制度,约束着每一个蒙古贵胄不能擅离自己的部族。
每年都要前往大清的都城朝觐,这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蒙古人,再加上皇帝频率极高地出巡塞外,蒙古王公每年朝觐皇帝的次数至少有两次。
大清为什么会早早发现了噶尔丹的不臣之心?
不是因为他攻打了其他部族,大肆扩张,而是他拒绝了年班,没有进京朝觐皇帝。
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他的狼子野心吗?
并且,在大清大力地扶持喇嘛教以后,信奉原本的萨满教的部民已经变少了许多,蒙古人原始的血性也慢慢消失,噶尔丹一部竟能大肆攻伐其他部族,可见此部野性难驯。
因为大清实行的盟旗制度,蒙古被分得很散乱。
由清太宗皇太极设立的盟旗制度,将蒙古分散成了上百个松散的旗部,各旗人数大者数万,小者数千。
而盟旗是根据地域划定的,划定以后,各部之间不许串联,甚至就连天灾来临,牧民都不许离开此地以躲避风险。
而且每旗,大清都尽职尽责地封了亲王、郡王、贝勒、台吉,大小官职俱全,以一旗之力,奉如此多的贵胄,每旗部民的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所以越到后期,蒙古对大清的支援就越可以说是捉襟见肘。
每个盟旗都有这么多的贵胄,蒙古人被分得如此之散,一个盟里面不同旗说不定就是世仇,譬如阿巴亥部和科尔沁部,现在想让蒙古人倾力出动,完全就是在说笑了。
康熙这才意识到事情有些大条。
如果他取消了盟旗制度,日后蒙古人就是一头不受控制的猛虎,这完全违背了大清的利益。
而且就算现在取消盟旗制,从太宗年间就开始刻意造成的隔阂也没有那么容易解决。
打俄罗斯、西征,大清可以用别的方式解决,但是蒙古人,是不能放纵的。
康熙心底打定了主意,面上却不显,一群人觥筹交错了一会儿,他又提起另一个建议,抗衡俄罗斯。
这回不叫蒙古人出大力当炮灰为王前驱了,但是还是要抽调蒙古兵却抗衡俄罗斯,抽调的份例,还是以往的老样子,不过这次会盟如此盛大,在座的各位总不能小气吧?
蒙古人也知道自己不能惹了皇帝不高兴,虽然底层的部民过得很苦,但是能在会盟的场面上出现的,最次的,在各自的盟旗里都是台吉之类的贵胄,大清分盟旗制衡整个蒙古人,但是对他们这些上层人士都是拉拢为主的,一时间也算是人人踊跃出人。
他们踊跃了,皇帝自然要给奖赏的。
这个道理在座的都心照不宣,只是没有明讲。
当然了,这次的会盟不仅仅宣布了这么一件事。
为了方便日后的朝觐,以及缩短皇帝出巡塞外的路程以及延长避暑的时间,皇帝决定扩建热河行宫。
所谓的热河行宫,就是承德的避暑山庄。
承德在热河省,从北京城出发所需的路程极短,皇帝出巡塞外以后大可以继续停留在承德避暑,或者不出承德,等着蒙古的王公前来朝觐。
这是康熙在听索菲娅讲述西洋那边的风土人情的时候想到的主意。
欧洲那边的贵族算是比较通用的,即使别国的贵族和本国的贵族身份有所不同,但是只要是实权贵族,或者本身有着封地,那都能受到承认。
无论是贵族还是国王,都有乱跑的爱好,厌倦了城市的繁华,可能会去乡下小镇待上一段时间,和大清皇帝的避暑、别宫有着相似的情况。
贵族可能在自己的别墅待上数月甚至几年才离开,国王也可能在自己的别宫里一直办政不离开。
夏天的时候,即使是在京城,皇帝也很少待在皇宫里,因为那里太热了,他一般待在畅春园这样的为避暑修建的园子里。
听到索菲娅讲述的别宫,康熙猛然想到了史书上那些不同朝代的陪都、东都之类的情况。
他完全可以扩建热河行宫,使之名副其实,夏日的时候,就在那里的办政。
而且承德这个地方不仅离察哈尔近,离关外的龙兴之地也近,到时候他无论是处理盛京等地的事务还是处理蒙古的事务都很方便。
胤禩倒是很奇怪,热河行宫,也就是承德的避暑山庄,是康熙四十二年才开始扩建的,一直修了十年才完工。
原本,在承德这个地方,就有热河行宫的存在。
这是康熙二十年,大清在蒙古草原上建立了木兰围场之后的事情。
木兰围猎,是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皇子阿哥、后宫嫔妃前往木兰围场进行围猎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训练八旗的军队,不让他们退化,且有巩固边防之意。
至于这边防要防的是谁嘛,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为了解决木兰围猎期间皇帝的衣食住行等问题,从北京城至木兰围场,一共修建了二十一处行宫,热河行宫就是其中的一处。
皇帝原本一直拿这里当木兰围猎中间落脚的地方,上辈子也是到了后来才想起扩建的事情,这辈子应当是从索菲娅口中那些欧洲国王长居的别宫里得到了启发,才想要提前把热河行宫建成日后的常住的宫殿。
胤禩是了解皇帝这么做的意图的,也猜到了他的缘由,但是打仗是要花钱的,皇帝扩建行宫,就意味着国库又要多出一大笔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