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太妃——by张佳音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8-13
茉雅奇摇头,眼泪忽然滚落,哽咽道:“你回来了?”
胤祜默然片刻,张开手臂,“是,我回来了。”
茉雅奇顾不上礼仪,扑进他的怀里,呜咽出声:“你怎么才回来……”
第121章
胤祜给每一位太妃都带回了礼物, 相对熟悉的都是按照她们的喜好选择,不甚熟悉的则是西洋一些漂亮奇特的珠宝首饰,依旧没有落下一个人, 但是有些人已经永远都拿不到。
这是个挺悲伤无力的事实。
长久的分离, 额娘们、太妃们都有了不小的变化, 他越来越成熟, 她们却都老了, 听说八年宫中还经历了一场地动,卿娘和将军走了……
胤祜从没有一刻像此时这般明白, 岁月无情,世事无常, 若他出使期间,额娘们发生了什么意外, 他大概一辈子都没办法释怀。
在外面的每一日,他都过得波澜壮阔,每一日都可能有意外发生,这些经历十天半月也讲不完, 但太妃们喜欢, 胤祜就耐心十足地讲。
他早就想到会有这样的情况,因此在外时一直有记录的习惯,这几年出去,手札写了数十本,记载着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在船上便以整理好,直接交给了额娘。
檀雅爱不释手, 胤祜带回来的其他新奇物件儿都没能吸引她的注意力, 接过来便忍不住一心二用翻阅起来。
胤祜也不在意额娘对他的忽视, 含笑与其他太妃们说话,太妃们问胤祜在出使途中的情况,胤祜也要问候两宫人,不免就要提及额乐和吉兰,而提到她们姑侄二人,自然少不了荣乐公主的“威名”。
“咱们家这位公主,了不得呢!”
胤祜骄傲又遗憾地点头:“额乐抚蒙,定会一展所长,只是可惜,她们大婚时,我这个兄长、叔叔未能参加。”
佟佳皇贵太妃安慰道:“你出使西洋是正事,额乐和吉兰都没有怨言。”
“若有机会,能去看看她们也好。”
公主们若无召,通常十年左右便能有一次回京探亲的机会,能停留几月,不过等到那时时间太久远,可能还是胤祜去看她们,要容易一些。
但具体什么时候,只有皇上说了算,是以众人随口聊了几句,便越过这个话题。
胤祜问起吉兰的孩子,太妃们告诉他,不久前更送回来的消息,吉兰生了一个儿子,叫桑斋多尔济,由此又说到这几年时间,胤禧以及四阿哥弘历府里添的孩子。
他们都是跟胤祜前后脚大婚的人,现在府里都有了下一代,自然就要催促二人,也早些生下小娃娃,好教他额娘们抱孙子。
檀雅正由一心二用渐渐转为一心一意,忽然听到有人提到她,抬头略显茫然地看过去。
贵太妃瓜尔佳氏笑道:“说让他们小夫妻早些生育子嗣,也好让你们这些当额娘的享受天伦之乐。”
茉雅奇从进文和轩,一直就坐在胤祜身边,不错眼地看着他,此时已经因为太妃们的话,羞红了脸,垂着头不好意思看人。
檀雅视线从她和同样有些脸红的胤祜身上走过,淡然道:“孩子是他们做父母的自个儿生养,他们有什么打算按照他们的步骤走就行,嫔妾有自个儿的小日子过,管不了他们呢。”
她回完太妃们,又转头对小夫妻俩道:“别觉着额娘不关心重视你们,前十来年额娘们已经尽了额娘们该尽的责任,以后你们为自己活,额娘们也得为额娘们的人生活。”
众太妃,尤其是贵太妃,因为檀雅的话一震,有一种茫然无措,又有些旁的异样情绪滋生。
而苏贵人看了檀雅一眼,笑着附和道:“苏额娘这几年画技有所进益,这两年一直在画一幅作品,到时完成了,请你们夫妻来赏。”
宣太妃两只手缓慢地拨弄佛珠,缓缓开口:“东所都收拾好了,茉雅奇一会儿就搬回东所去,等你们夫妻两个开府出去,相互扶持,好好过日子吧。”
胤祜起身,在众太妃们的见证下,给额娘们行跪礼,“儿子谨记额娘们的教诲。”
茉雅奇随着他一同跪下,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眼泪便盈满眼眶,滴滴滚落,那一刻心里闷闷的难过之情,竟是比出嫁那日也不差什么。
宣太妃说让他们夫妻回东所去,就连一顿晚膳都没留,直接让他们回东所去一起用。
东所里,茉雅奇和胤祜对坐而食,身边没有了额乐她们,又没有了三位额娘,眼泪就着饭往下咽,突然不那么欢喜胤祜的回归了。
胤祜哭笑不得地拿走她的筷子,为她擦眼泪,哄道:“额娘们的性子向来如此,又不是不要你了,日后还可以常去请安的。”
茉雅奇哽咽不停,“你不懂……”
胤祜再好,他也永远不会明白,遇到额娘们对她们来说代表什么。
茉雅奇想,额乐走时,该是多难过又多么斗志昂扬,而今她终于也要走了,又能做什么呢?
胤祜这个先帝二十二子,在船上行了简单的加冠礼,如今回到京中,已经算是年龄比较大还未开府的皇子了,他跟四阿哥弘历的情况不同,开府自然要开始准备起来。
只是使团刚归朝,需要禀报和料理的事情太多,而且太多新鲜的东西被使团带回来,整个雍正九年至十年的过渡期,京中上下全都在讨论使团的回归,胤祜根本没有时间管出宫开府这件事。
他经常两三日不归,便是回东所,也是倒头就睡,忙的连生小娃娃的时间都没有,更何况开府呢。
胤祜不回来会派人知会,偶尔一起用膳也会解释正在做的事,茉雅奇并无怨言,将年后出宫的事全都包揽过来,也学着不将所有心神都放在男人身上,心态上便会更加从容。
……
这次出使,确实对大清意义重大。
大清使团出使西洋,跟各国进行交流,能带回一些东西,却也有很多东西是无法带回来的,而且有些东西究竟有没有作用,连使团使臣们都并不清楚,更何况大清诸人。
尤其是废太子胤礽和胤祜带回那些西洋学者的学术文章等纸质书籍,雍正并未公开,而是暂时封存在宫中,延后安排。
优先提上普及日程的,是使团从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带回的一架播种机,雍正直接便命人送至宫中造办处,让工部和造办处匠人一同研究仿制,准备等图纸出了之后,大批量送至全国各地,以提高耕种效率。
与此同时,使团在西洋各国甄选的食物种子,也都送至全国各地的皇庄之中,等到皇庄试种之后,再推广给百姓。
从前也有不少西洋传过来的食物,但多是商人带回,与使团有目的地搜寻不同,此番他们带回的品类更加齐全,有不少都是大清闻所未闻,西洋却习以为常之物。
中原是农耕大国,农事乃是国之根本,雍正这一举措,自然得到满朝文武的支持。
而相比起播种机和种子,胤祜和胤礽通过西洋学者们拿到的玻璃烧制方法,则是让雍正壮志凌云、豪情万丈。
玻璃窗在京中的应用,让贵族们彻底感受到了好处,那是纸糊窗户永远也比不了的方便舒适。
这其中有巨大的利益,雍正早在使船还未回归时,便已想好建官办烧制玻璃的大型作坊,届时以朝中名义卖给那些贵族、商贾、富户,而以大清匠人们的技艺和审美,未来兴许还能反向销往西洋……
从中赚到的钱,可以用于民事,用于军备,不必再算计着钱花用,雍正只要想想嘴角就落不下去,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着好心情。
以至于对使团诸人论功行赏时,雍正格外大方,直接封了九贝子胤禟郡王爵位。
这让九贝子,不,安郡王,十分意外,他原以为能晋个贝勒已是极限,没想到会是郡王爵位,虽然安这个封号,可能是想让他安分守己,可爵位不是假的。
八、九、十、十四几个聚在廉亲王府里,十四贝子胤祯嫉妒极了,说起话来三五句便会忍不住阴阳怪气起来,只是他如今早已没了愤世嫉俗的心气儿。
胤禟原本心情还复杂着呢,一见他这样,也不收敛了,怎么让人不开心就怎么说话,没多久就将人气走。
廉亲王胤禩无奈道:“你何必如此。”
胤禟翻了个白眼,“管他如何,但凡他稍顾念我这个九哥刚从外头回来,我也不会不留口德。”
他如今又黑又干巴,唯独双目炯炯有神,因此翻白眼时看起来情绪表达极鲜明,让老十胤俄笑得不行。
三人说起这几年彼此的情况,胤禟听说老七胤祐去年病逝了,老十三在江南养病未归,沉默一阵儿,道:“我在船上才见到二哥,他变了很多,使船回到大清的地界之后,他身体就不太好了,只是眼神能看出来,二哥已经没有遗憾……”
“自从老四登基,我心里总觉着他定会清算咱们,如今看来,是我小人之心了。”
胤俄撑着他复又圆润起来的下巴没说话,廉亲王胤禩叹了一声,道:“无论如何,咱们都是希望大清好的。”
他们少年时意气风发,都希望能为大清的盛世留下属于他们的一笔,中年后经历波折,如今这般年纪,有些东西,终于明晰,有些东西,也该看淡了……
胤禟跟着重重地叹气,“只是老四也忒小心眼儿了,爷刚从西洋回来,都不说让歇一歇,九爷我都是当祖父的年纪了……”
胤俄嘬了一口酒,毫无兄弟情地说:“九哥你要是歇了,兴许兄弟们就要累一分,你老当益壮呢,还是挺一挺吧。”
胤禟脸一黑,攥住酒杯,直想一杯酒泼到他脸上去。
弟弟都是没良心的玩意儿。
胤禟看向八哥,廉亲王胤禩眼神避开。
伤心……
第122章
胤祜被晋封为贝勒, 除此之外,雍正钦点他为内务府广储司和会计司的总管郎中,凌驾于两司之上, 不参与广储司的内廷分配和会计司选送太监、宫女等的具体差务, 只管理皇上的私库。
其中, 江宁、苏州、杭州三个织造府, 以及各地八百多处皇庄, 乃至于即将兴建的玻璃作坊,胤祜皆有督管之权。
而胤祜并不参与织造府、皇庄和玻璃作坊等的实际经营,最主要的职责是替皇上管理私库各项收入、支出,将来雍正所有的私库拨款, 全都要经过胤祜这个总管郎中之手,于其他对接部门来说,官职不算大,权力不可谓不小。
胤祜新官上任的第一件事,是上折一封,奏请皇上在大清兴建一所综合学院, 这个学院有别于大清之前的官学和近年来渐渐放松开来的民间书院,并不学八股文等, 而是主要研习算学、工学、农学等学科, 以便为大清网罗更多且更多样的人才。
雍正早就知道胤祜在准备这个折子,但是并不十分了解细节, 他们彼此之间虽有联系、交叉, 实际皆有各自的生活圈层, 尤其是雍正, 忙碌到只能抽时间休息娱乐, 自然不可能时时关注胤祜。
此时雍正认真地看完这封折子, 并未给予评价,而是先问道:“这是你一人所书吗?”
他居帝位越久,积威越重,胤祜不敢隐瞒,答道:“回禀皇兄,此奏折乃是臣弟与二哥一同商讨所拟。”
“借鉴西洋学科兴起之风,摒除西洋学院糟粕之学,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雍正念出折子上的后几句话,“你可知这样一所开创先河的书院,便是排除万难顺利建成,广收学子之时定然也会受到重重阻碍。”
胤祜躬身沉静对答:“皇兄,臣弟以为,这样一所学院乃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之举,便是暂时有些艰难,百年后也定会如出使西洋一般成为后世瞻仰皇兄的功绩。”
雍正不置可否,他是个务实的人,帝王的功绩终归是在江山百姓,一所学院带来的名声,不如民心所向,不过年轻人干劲十足,他也没必要打击,便松口应允了。
雍正顺便还划了一块儿地给胤祜,随便他折腾。
胤祜大喜,喜过之后,期期艾艾地问:“皇兄,那这建学院的钱……”
雍正眉头轻轻一挑,问道:“你这一趟出使,百万两未赚到,几十万两也该赚到了,学院是你主张建的,地也已经分给你,其他花销,难道还要朕来承担吗?”
胤祜一下子苦了脸,“皇兄,臣弟便是有些积蓄,也负担不起一所学院啊,而且还有日后的维系所出,难道都有臣弟一人负责?臣弟还要当山长不成?”
无论这所学院教授什么,沾上一个“学”字,便是巨大的名声,一个先帝皇子,怎么可以拥有一所学院,甚至还成为山长。
胤祜这是在表明他的态度,他只是主张,并无其他野心,当然,不想一个人出钱,紧紧巴巴地维持一个学院运转也是极重要的原因。
雍正自然也不会真的为难他,转而道:“你若是能让弘历对书院起兴趣,朕便出钱,若是不能,朕恐怕便要再仔细思量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