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by墨尔玉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8-01
他拿起毛笔,把这句话题在了屋子上,来警醒自己。
他被杜甫的才华所折服,感慨道:“到底见过多少惨状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光是这一句话,就够他青史留名了。”
不得不说,诗圣这个称呼好像有点道理。
中唐诗人李绅感慨不已,说起了自己写的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农夫死在丰年,杜甫的儿子也死于丰年啊。”
刘禹锡微微叹息,奉承道:"李大人的悯农诗可以跟杜甫这首诗并列了。"
“那一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写得也非常妙。”
李绅凭借这几首诗,一举成名。
刘禹锡惊为天人,特意上门拜访,想要一睹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的风采。
“刘大人谬赞了。
李绅抚着胡须,心中非常受用,唤来家里的婢女:“让厨房做东西快点,别让刘大人等久了。”
刘禹锡心想,李大人能写出那样的诗,一定是个特别简朴的人,不舍得浪费一点粮食,今天中午肯定没什么好菜。
可他又不是为了好菜来的,能见到这样一位好官便不虚此行。自己陪着吃糠咽菜也很满意。
刘禹锡连忙说道:"随便准备就行了,在下这次能见到高风亮节的李大人,已经非常满足了。"
然而不久,一道道昂贵精美的菜肴被端上来。
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都在这桌子上,二十个人吃都够了,可他们只有两个人。
刘禹锡眼睛瞪大,有一说一,他交过很多朋友,出入过很多官员府邸,却从没见过规格这么高的家宴。
皇宫的宫宴怕是都不能比。
李绅还不觉得满足,又叫来貌美的歌女来唱歌:"最近我让她新学了曲目,刘大人赏脸听听,给点意见。”
他的神态非常放松,安排起来非常熟练,好像一直是这么干的。
刘禹锡哑口无言,过了好久之后说道:"李大人,这饭菜恐怕用不完,如果吃不完怎么办呢?"
李绅理所应当地说:“当然是倒进沽水桶,难不成还让人吃?”
“可以让家中的侍从吃啊。”
李绅笑着说道:“家里厨房会做新的,如果让他们吃剩菜,他们得跟我闹了。”
他倒不是心疼家里人,他是在乎面子,他言职这么高,怎么能让家里人吃剩菜呢?
刘禹锡哑口无言,当场让人拿来笔墨写了首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从此,司空见惯这个成语诞生了。
李绅并不生气,反倒挺满意,感觉很有面子。刘禹锡这首诗传出去,想必大家都要知道他有钱了。
他小时候日子过得苦,所以特别想往上爬,让人家知道他有钱有权。
刘禹锡不敢当面讽刺,只点到为止,见李绅乐在其中,心里有点犯恶心,恨不得穿越回去打自己的嘴。
李绅写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行事作风哪里有这副模样?
他就不该把李绅跟杜甫并列。
这是诗圣杜子美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很多百姓很震惊,他们原本以为杜甫是个有钱人家的少爷,没想到对方也能为底层百姓发出如此振聋发聘的声音。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得多好啊!
他们默默地记下了杜甫的名字。
谁愿意为百姓发声,他们就会记住谁。
少年朱元璋揉着空空如也的肚子,冲着母亲喊饿:“娘,好饿啊。有东西吃吗?”
母亲也饿得面黄肌瘦,抿着干涩的嘴唇,捧着碗说道:“喝点水,喝点水就不饿了。”
朱重八端过水碗,吨吨吨地喝了几口,肚子还是饿得直叫。
他口无遮拦地说:“娘,为什么杜甫这首诗里面,那些有钱人不愿意把东西分给别人吃呢?他们如果救了那些穷人,那就是救了一条性命,这多好啊。”
他像是在说天幕中的人,又像是在说自己。
他服侍的地主老爷大腹便便,根本不需要下地做活,出门有好几个人抬,听说家里还有很多小妾。
地主家给狗吃的饭菜都比农民吃得好,往外倒的沽水都比别人家丰盛。
地主老爷怎么不来可怜可怜他们?
母亲一脸平静,毫无怨气: “有什么可救的呢?这都是命中注定的。”
朱重八:“命运是谁定的?”
“当然是神定的。”母亲叹了口气,手上继续做着针线活,说起了道听途说的理论:“人上辈子做的好事多,下辈子就能投个好胎,上辈子作恶的话,就过得苦。
母亲有些出神,像是在安慰朱元璋,又像是在安慰自己:"我们这辈子多做点好事,下辈子就能投好胎了。”
朱重八很不高兴:“下辈子我就不是朱重八了,过得多好跟我现在有什么关系?
再说了,你说好人能够转世成有钱人,可是首富孙盲人家里还强抢民女呢。这样的人上辈子能是个好人吗?”
母亲一下子被问倒了,有些语塞:“这……”
朱重八见母亲答不上来,转而望着天幕,心里冒着不知名的火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吧?
倘若有一天,他能把这些出门里的酒肉全部抢出来分给那些冻死的人吃,就好了。
他不信佛,不信道,不信命运,他只信他自己。
天幕下,高适尤为惊讶,望着对面的杜甫:"你儿子要饿死了,你还不赶紧回家?"
杜甫心情复杂,摇摇头:“我刚刚和妻子成婚,还没孩子呢。算算时间,那应该是十年后的事。”
"哦,那就好。"高适心有余悸,唏嘘不已:"你未来也太时运不济了。如果我是你,我肯定受不了,你怎么熬下去的?”
他也是有孩子的人,受不了孩子活生生饿死。
杜甫心中苦涩,也很迷茫:"我也不知道。"
李白和高适两个人对视一眼。
他们一个人惹怒权贵被赐金放还,一个人怎么也考不中科举,都感觉自己挺惨的。
可看完杜甫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的是小儿科。
杜甫没考上,过得穷,孩子还饿死了,好像人生不幸的事情都被杜甫占了。
高适好奇地问:“你真的把机会让给你弟弟了?”
杜甫艰难地点点头。
高适家里贫穷,家里没有这样的机会,简直羡慕死了。如果他是杜甫,打死他也不会把机会让出去。
“你是被你继母逼的?那你继母有点过分了。”
杜甫摇摇头:“不敢妄议尊长,她操持一大家子,很辛苦。我只是觉得我能考上。我弟弟才学差一点,科举对他说太难了,所以就让给他了。"
高适感慨
不已: "倘若你没有给,也不至于这样。你不给你弟弟,你就不会遇上李林甫。不遇上李林甫,你就不会蹉跎这么多年,最后孩子都饿死了。”
“人生真的是一步错,步步错啊。”
杜甫却望着天幕,想得更多,目光更长远。
他的儿子都饿死了,更不用说普通百姓的儿子了。
他怎么闻到了一股王朝末世的气息?
杜甫忍不住说:“感觉接下来有大乱子了。”
高适:"是啊,白居易在诗里写了大唐马上有一场动乱,不过不用担心,陛下还是一位厉害的君主,动乱会被平息的,不然也延续不到白居易那个年代了。"
“你说的对。”杜甫说道。
他们虽然对大唐有所微词,但是总体还是很有信心的。在他们心里,李隆基是一位多么英明神武的君主啊!
唐玄宗李隆
基看到这首诗之后,心里很不高兴,气氛肉眼可见地紧张。
杜甫儿子饿死之后很悲痛,他能理解。
但是悲痛之后居然写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强行把问题发散到社会上,发散到他这个皇帝身上,这未免也太过分了。
真是愤世嫉俗的酸诗!
杨国忠见他面色不好,察觉到他的意思,连忙捧眼:"臣总算是知道他为什么叫诗圣了。那些文人就爱挑皇上的毛病,这种负面的文章直中他们下怀。"
"陛下一手缔造盛世,功超文景之治,堪比贞观之治,家家户过得比从前好得多,饿死的人比之前少多了。”
“再说了,哪个皇朝没有富人?哪个朝代的富人不是这么奢靡?”
“杜甫只看这些坏的地方,从不看好的地方,这是在抹黑大唐监世啊。”
李隆基闻言,虽然没有说话,但是面色好了不少。
杨国忠句句话都说进了他的心里。
没错,他就是这么贤明的君主。
杨国忠见状知道自己夸到了点子上,又说:“杜甫当官之后不感皇恩浩荡,反而嫌弃官小。他有没有想过,如果皇上不让他当官,可不只是一个小儿子饿死,他们一家人或许都要饿死了?"
“这等居心叵测之人,理应处死。”
李隆基终于开了尊口,假装做出悔改的模样,开始唱红脸:"你这么说就有点绝对了。底层官员可能确实收入有点微薄,可以适当提一提。"
“他可是青史留名的圣人,怎么能轻易处死?”
他都愿意给他提工资了,这下杜甫总应该满意了吧?!
杨国忠立马歌功颂德: “杜甫吃着皇上的粮食,吃完却把锅砸了,心思简直歹毒。可陛下却愿意原谅他,简直是当世明君,臣等佩服。”
李隆基轻声咳嗽:“大唐兼容并包,怎么容不下杜甫了?”
他话虽这么说,却暗下决心。
大唐现在可是宇宙第一强国,无数个小国的国主抱着自己的腿喊爸爸。要是那些外国使节看到杜甫的诗集,该如何作想?
等天幕这阵风过去,他要把杜甫的诗集给禁了。不需要怎么安排,只需要他给几个眼神,手下的
人就会把事情安排得妥妥帖帖。
他顺手拿起王维的诗集,下意识点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旋。”
还是王维和李白的诗好啊。
大唐就是这样的盛世!
谁知紧接着,天幕继续说:【755年,杜甫儿子饿死了,可是祸不单行,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
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
至此,国都六陷,天子九迁,安史之乱敲响了大唐的丧钟,摧毁了盛世大唐。
“安史”指的是安禄山和史思明。
叛军攻破长安,唐玄宗仓皇逃窜,杜甫一家人也不得不逃跑避难。】
唐太宗李世民懵了,天幕明明说了李隆基缔造了开元盛世,怎么接下来就来了这么一场巨大的动乱?
不光是他疑惑,唐朝之前的观众也很疑惑。
假如历史是一部电视剧,上一集还高高兴兴,下一集急转直下,好像没有任何铺垫,这也太突兀了!
紧接着,天幕继续说。
【其实李隆基早期的时候锐意进取,任用很多贤明的宰相,推行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比如张九龄和姚崇。
但他错误地以为,这都是他的功劳。
到了开元后期,他觉得自己超级厉害,可以美美摆烂了。
他于是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这样的谄媚人士,也重用安禄山这样的将领,给大唐埋下了一个又一个炸弹。
杜甫的一生之敌李林甫排挤走了很多能人,朝堂乌烟瘴气。他死之后,杨国忠风光无限,和安禄山争权夺利,两人的矛盾剧烈激化。
安禄山这个三镇节度使于是提前打着清君侧的名号造反。
有意思的是,安禄山一年之后就会得重病、双目失明。如果杨国忠没有激化矛盾,安禄山一年之后眼睛失明了,说不定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了。
可是历史也没有如果,渔阳蓥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李隆基属实是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所以有一种说法,不管是李隆基的粉,还是李隆基的黑粉,都希望他早点死。】
沉默,沉默是今天的大唐。
唐太宗李世民悟着胸口,血液逆流,直冲大脑,眼前有点眩晕。要不是长孙皇后扶着,差点一扇股摔在地上。
泱泱大唐,原来毁在了李隆基身上。
长孙皇后:"别说了,休息一会。来人啊,叫太医。"
唐太宗李世民喝了安神的药之后,这才稍稍好转,从牙缝里挤出声音:"朕本以为他抢占儿媳妇,就已经够离谱了,没想到这还只是小事,他最大的过错是乱用人。
他为什么要给安禄山这么多兵,难道安禄山是他儿子吗?"
随时紧接着,便听天幕说道。
【安禄山认了杨贵妃当义母,所以唐玄宗算是安禄山的义父。
唐玄宗非常信任他,普通人领不了这么多兵,但是他却让安禄山掌握三个军区。
有一说一,连他儿子都没得这样的信任。他曾经因为后妃的教唆,连杀了三个儿子。这就是著名的“一日杀三子”。】
唐大宗李世民·唐人示字色·……
原来安禄山真是他儿子。
为什么宁愿相信养子,也不愿意相信亲子?
李世民把自己带入李隆基,怎么也想不通他的逻辑,最终只能化为那一句:"……李隆基,你该死啊!”
“陛下!陛下!”长孙皇后眼睁睁看着李世民被气晕过去了。
她也气得不行,可眼下只能强撑着镇定,安排事情:"把陛下抬进寝宫,不要让他再看天幕了。"
长孙皇后怀疑再这么看下去,他们两人会减寿十年!
唐玄宗李隆基气得快炸了:“禄儿,你负朕!”
天幕播放《长恨歌》的时候,提了一嘴安史之乱,可是安禄山以死明志,表示自己不会造反,还说渔阳只是个泛指,并不是造反的地方。
安禄山潸然泪下,说得有条有理。
唐玄宗李隆基有些信了,于是暂时压下了处置安禄山的念头,只把他软禁在长安。
他拔出侍从的宝剑:“来人啊,把安禄山押来,朕要亲手杀了安、禄、山!”
杨国忠欢欣鼓舞,连忙点头:“臣遵旨。”
安禄山被压了过来,这个胖子
屁滚尿流,哭天抢地,祈求一丝生机: "陛下,不要啊,臣未来可能只是一时糊涂。”
“那朕现在杀你也是一时糊涂。”唐玄宗李隆基举起剑。
安禄山见死期将近,索性也不装了,咬着牙说道:"陛下,臣如果死在长安,那儿子一定会起兵!"
唐玄宗李隆基的剑收也不是,刺也不是,一时间尬住了。安禄山手下有那么多兵,长安不一定守得住。
安禄山眼珠子转了转:“如果陛下宁肯放我一命,臣立刻写信让儿子交出军权。”
唐玄宗李隆基稍稍按下心中的怒气,收回了剑:"叫你儿子滚来长安,立刻,马上。"
唐玄宗李隆基非常焦躁难安,担心其中有诈,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安禄山的儿子。
他下意识想找人求助,结果抬头一看,身边只有杨国忠,这还是被天幕点名的奸相。
他如临大敌,警惕地看着周围的人,仿佛都是敌人,无比怀念曾经的贤明宰相,自言自语:“张九龄,你说安禄山会造反,朕不相信,如果听了你的话该有多好。”
太子听到这么重磅的消息之后,赶忙来到寝宫。
唐玄宗李隆基看到这么多人来了,恍惚间以为叛军杀到长安了,吓得直抖,仔细一看才知道是太子。
他松了口气,像是想到什么,目光锐利:“天幕说朕晚年昏庸无道,他们都想我死。你也这么想吗?”
太子面色不改:"陛下是齐桓公那样贤明的君主。"
唐玄宗李隆基一听,脸上浮现微笑。
是啊,他确实是齐桓公那样的君主。
这时,他脑海里灵光乍现,不对,齐桓公这个人说明君也对,说昏君也对。他厉害就厉害在用了管仲,而且敢于放权给管仲。
管仲死了之后,他任用奸邪,上手微操,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一代霸主,最终活活饿死,尸体腐烂生蛆,无人问津。
唐玄宗李隆基心中警铃大作,太子用齐桓公来形容他是不是别有用意?
太子也在骂他是个昏君?
他明明不是昏君啊!
太子指着天上的弹幕说:“父皇,这女人说的不是
假话,好多人留言想让你早点死。”
唐玄宗李隆基眯着眼睛,仔细看那些小字,气得头皮发麻。
唐玄宗李隆基深深破防了,想杀了这些不尊君主的人,可是又没有办法处置未来的人。
他气的直跳脚:"彼其娘之!你们才该死,全家都该死!"
天幕剧透的安史之乱把各个时代的李隆基都推向了危险的地步。
武则天盯着席间八岁的李隆基,那目光好像要吃人:"杜甫他写的朱门酒肉臭早已经敲响了警钟,但是皇上不听,安史之乱爆发也是活该。”
“你觉得呢,唐玄宗,李隆基?”
武则天一字一顿,气势迫人。
李隆基额头冷汗直冒,有一说一,天幕播放之前,他还没敢想自己能做皇帝。
他也希望自己能青史留名,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果第一次出场就是长恨歌,第二次出场就是安史之乱。
他心里叫苦不迭,天幕怎么从来不说他好的一面?
李隆基感觉如芒在背,脑海里浮现奶奶杀李唐宗室的干脆利落劲,感觉下一秒自己也要成为刀下亡魂。
当领导数落的时候,自然要把过错往小了说。
李隆基连忙甩锅:“悠悠我心终归不是皇帝,见识实在是太浅薄了。”
“这天下安危怎么可能系于安禄山一人?即使安禄山立刻失明,安史之乱也终究会爆发,只不过是张禄山和李禄山的区别。”
总之,绝对不是他的锅!
武则天微挑眉毛,目光逐渐没那么刺人:“哦,怎么说?”
李隆基一听自己说得有戏,连忙往下编:“据说安禄山是在河北出兵。从商鞅变法开始,关中跟河北就有巨大的分歧,白起坑杀了二十万赵国人结下了死仇。
到了汉朝,河北已经非常繁华,早就有不臣之心。到了本朝,太宗杀窦建德杀得太过草率,埋下了离心离德的伏笔。
河北尾大不掉,连太宗和皇奶奶都解决不了,这跟儿臣关系不大,您说对不对?”
武则天闻言闭上眼睛:"你说得不无道理。河北确实是个大麻烦。"
李隆基一听武则天赞同他,连忙继续扯:“本朝有科举考试的制度,可是考试不糊名字,官官相助,到头来朝堂全是氏族。
天幕里说的这么多大唐诗人,好像每一个人科举都不顺利,这说明真正的人才已经被埋没了。关陇贵族年年做大,河北的氏族当然不满,肯定是投效了安禄山。
陛下曾经用过糊名制度,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连陛下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哪里能那么轻易解决?”
武则天轻轻叹息。李隆基说的东西,她早就知道了。
大唐帝王早就认识到了阶层的固化。武则天杀了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这些贵族,遇制关陇贵族发展的势头,可是治标不治本。
这些陪太宗打天下的贵族哪里杀得光?
如果不糊名字,河北那些寒门子弟怎么出头呢?
安史之乱看似是偶然,实则是必然。
再加上各种剥削以及地域歧视,河北人早就不认大唐了,所以安禄山起兵才起得这么容易。
在这背后,是无数百姓和寒门士子的呼声。
大唐是关陇贵族的大唐,不是他们的大唐。
武则天暗下决定,趁天幕掀起的乱子,她要再处理一波贵族,安抚河北各镇,糊名制度也是必须要搞的。
李隆基讨好地说:“陛下,您说我说得对吗?”
武则天:"你说得不错,可你也难辞其咎,如果不是你乱用人,安史之乱起码能再晚二十年。"
大唐才一百多年,各方面的矛盾很大,但不至于大到立刻毁灭。河北是个火,药桶,李隆基给这个桶装了安禄山这个引线,然后亲自点燃。
他以一己之力,按下加速键。
李隆基尴尬无比,结结巴巴。
武则天好整以暇:“那你想到该怎么解决了吗?”
李隆基一时哑然,他确实有办法,河北大量胡化,如果用胡人首领,关系自然更加密切。可是已经出了个安禄山。
他还是非常想继位的,生怕因此失去了角逐皇位的能力,连忙说道:"现在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是可以和贤才商量。”
武则天冷笑道:“你是说李林甫和杨国忠那样的贤才吗?”
李隆基:“……”
武则天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无能之辈。”
她在心里的名单上,给李隆基画了个大大的叉,把他踢出了继承人的行列。
李隆基年纪还小,闻言不免伤心,抿着唇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
“奶奶——”
武则天:“不要喊朕奶奶,朕怕弄错了辈分。你连你儿
媳妇都要抢,你应该喊我曾奶奶才对。”
李隆基:“……”
少年李隆基哭着回到府邸,可没有什么人敢安慰他。
因为他们都知道李隆基能杀三个儿子、能抢走儿媳妇、还让大唐走向衰落。
只有父亲李旦还敢接近他,心疼地摸摸他的头,心中百味杂陈。
这么一说,他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帝,兄弟是皇帝,儿子是皇帝……他们全家都是皇帝。
李旦苦中作乐,再没有比他更有真龙气运的人了吧!
李隆基窝在被子里,小声抽泣着说:“我恨死杜甫了。”
要不是杜甫写这些乱七八糟的诗,他也不至于被武则天厌恶。
李旦: "杜甫他不恨你,他从头到尾都很尊敬你,还想让你变成尧舜一样的君主啊。除了杜甫之外,还有多少人在为你奔波,你看不见吗?你怎么能怨他呢?"
李隆基不肯认错:"他本来就不应该恨,安史之乱又不是我一个人造成的,他应该去恨安禄山。”
李旦叹息道:"你享受的时候,说天下是自己一个人的,儿媳妇都想抢。
当出了错的时候,就说责任不在你一人,这天下哪里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欲戴皇冠,必受其重。
李隆基哑口无言,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天幕下,年轻的杜甫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李隆基恨死了。
他唰地一下站起身来,紧接着扭头看向范阳的方向:“算算时间,还有十年,安禄山要造反了。"
高适也激动地站起身来:“之前放长恨歌的时候,虽然里面说是渔阳颦鼓动地来,但我一直猜是范阳,果不其然,真的是安禄山!"
“安禄山凶狠残暴,习性难改,狼子野心,天下共诛之!”
“在下要去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你们要和我一同去吗?”
杜甫从安史之乱中看到了百姓的痛苦,而高适不一样。
高适就是河北人,河北的寒门太难出头了,这是一场旧势力的洗牌。高适敏锐地从安史之乱中看到了升官发达的机会。
乱世出英雄!
欲动,无比德保家卫国,身上的少年意气都要消出来了:"好,我和你同去。我有一把旧剑,如果不杀人,那就要生锈了。"
其实在原本的世界线里,杜甫展试不第,也给哥舒翰写诗,想去投奔他。
李白也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将来还会参加永王的叛乱。
他也很喜欢哥舒翰。
眼下大唐即将大乱,李白丢下酒杯,含笑说道:“别忘了我啊,我也去。哥舒翰可是卫青白起那样的将领。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惊慌失措,仓皇逃窜。
他儿子唐肃宗觉得一味逃不是好办法,如果安禄山做大,他们一定会被绞杀,所以干脆发动了皇室父慈子孝的传统艺能。
他自立为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杜甫把家人安排在陕西避难,孤身一人北上去投奔新上任的皇帝唐肃宗。
途中,他被叛军抓到押送到长安。
同样被抓的还有王维等人,王维官位大,名气高,叛军管得很严。杜甫官位小,名气低,所以看管不严,一个没注意,杜甫就溜出来了。
他这一次简直是命悬一线,可他还是没忘了自己爱国的梦想,他还是想报效唐肃宗。】
题目中出现新的画面,杜甫的演员已经是中老年了,每个皱纹都刻着岁月的气息。
他再次告别家人,孤身北上。他穷得连马车都坐不起,穿着布衣麻鞋,拄着拐杖北上。
沿途中,尸横遍野,民不聊生。杜甫不敢走大路,生怕再次被叛军抓到,下一次可未必有逃出来的好运气了。
他在乡间小路穿行,饿了就吃果子,渴了就喝山泉水,上演
古代版荒野求生。
这样一个病弱的老人本应该死在路上,结果像是老天在帮他,他穿越了层层火线,来到了唐肃宗面前。
杜甫的草鞋都烂了,衣着褴褛,胳膊肘都露出来了。他可以逃跑避难,可偏偏置生死于不顾,只是为了心中报国的梦想。
他感动了唐肃宗,也感动了很多看天幕的观众。
白居易等杜甫的粉丝深深破防了,眼眶含泪。
更何况,这还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描述,古青青选的是后人花了无数精力拍的影视作品。
杜甫这个人脱离了古籍,真正地活过来,而且活在他们面前。
白居易仰着头,努力不眨眼,防止眼泪落下来。
他忍不住在心中为偶像大喊:“别去啊,杜工部,那不是你想要的皇帝,那不是你想要的大唐啊!”
刘阿斗向来泪点低,直接哭出来了:"相父,杜甫跟你好像啊。"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刘阿斗表示招架不住。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摇着羽扇,深深记下了杜甫的名字:"倘若我们生在同时,应该能把酒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