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80—— by大江流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06
“他们说的跟那位邱厂长说的差不多,现在都挺后悔的,那会儿觉得工厂这么大,大家都赚他们也赚点呗,哪里想到把厂子靠垮了。”
前面是需要需要知道的,后面这条,郭培生还专门提醒了一下许如意:“这会儿发布出工资后悔了,以后还不一定。”
许如意也知道,“无论什么厂,肯定要先把制度立起来。”
红星厂考察完,第二天陆时章终于打了电话来,说是光明机械厂那边安排好了,他们可以过去。
陆时章问她需不需要陪同,许如意拒绝了,她觉得有领导在,不容易敞开心扉说实话,恰恰两个厂子的融合,最需要的就是心无芥蒂开诚布公。
许如意还是这个队伍,一行四十人买了火车票去了省城。
红星厂比燎原厂要大,光明机械厂则更大,而且位于省城的中间地带——这个厂子已经有25年的历史了。
如果说红星厂是绿树掩映,那光明厂则是枝繁叶茂根本看不见其中的建筑。
比之红星厂只有五位领导,光明厂的班子成员和中层领导都是齐全的,厂长叫做耿明耀,见了许如意挺热情的,直接跟她握了手,还说了句:“这也太年轻了,跟我孙女差不多大。”
随后他就说:“我都安排好了,这样,现在也十点半了,咱们先去吃饭,边吃边聊。”
结果许如意没同意,小姑娘长得明媚靓丽,笑起来灿烂无比,就是不好说话:“耿厂长,我们吃了过来的,现在还不饿,咱们还是先聊吧。”
“我的这些工人对光明厂都很好奇,想要参观工厂,麻烦您带他们去看看,咱们找个地方说说话。”
耿明耀眼睛特别大,有着厚厚的双眼皮,盯着许如意看了几秒,郭培生都有些想上来出头的时候,他却笑了:“也行,不过我们招待心切,等会儿食堂的饭菜可就浪费了。”
许如意笑笑说:“没关系,等会儿热热就行,我们不在意这个。”
说完,根本就没给耿明耀机会,指着旁边的办公楼:“往这边走吗?”
耿明耀还能说什么,直接让人带工人去车间了,他们则陪着许如意一行人去了会议室。
耿明耀脾气极好,一路上还给许如意当向导。
许如意也是看见什么都问:“那边是篮球场吗?修的挺好的。”
“这办公楼应该是新建的吧,真漂亮!”
耿明耀挺自豪的:“我们厂职场业余活动很丰富,篮球比赛还拿过省里的一等奖。这不是新建的,都十年的老房子了,就是刷了刷漆。”
许如意点点头,到了会议室还盯着他们的桌子看——这可不是普通的长条桌,而是一个中间有空挡可以放花篮的椭圆形桌子,看起来就很高档。
办公室主任王唐眼睁睁地瞧着许如意将会议室打量到了底,甚至目光还在墙上的书法作品转了一圈,只觉得这位许厂长年纪轻轻,但挺厉害的。
不过许如意什么都没说,他又觉得没什么问题。
等着开始步入正题,他们跟红星厂一样介绍了一下厂里的情况,许如意一边听一边翻看资料,等着他们说完了,问的问题跟红星厂是一样的。
“负债一千万,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亏损这么严重?”
这话燎原厂都听过一遍了,也不惊讶,谁都没抬头。倒是光明厂那边,与会的领导们倒不至于变了脸色,不过却是相互看了一眼。
耿明耀仿佛反应不怎么快,是一位分管生产的副厂长龚古璋回答的:“许厂长,亏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目前已经这样了,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以后该如何合作。”
许如意笑着说:“龚厂长,我问这个问题,就是为了以后在生产销售过程中,规避已经犯过的错误。”
龚古璋显然不怎么好说话:“许厂长,我认为光明厂只是产品落后,但不能称之为错误,您觉得呢。”
许如意就明白他的意思了,她看了一眼没吭声的耿明耀,他或者是他们,没觉得自己有问题。
这个问题就没法继续下去了。
郭培生也感觉到了,他不想让许如意跟他们闹僵,于是开口问:“对这次转让,请问你们有没有什么想法?”
这次是办公室主任王唐开的口:“我们光明厂目前已经有25年的历史,产品也是受到了大家的认同。所以我们是这样想的,一是保留我们原有的优势,继续进行冶金机械生产,否则也太浪费了。二是希望能够保留厂里所有的干部职工。”
许如意询问:“我们是需要生产收缩推车的,如果保留原有的产品,我们的产能怎么上来?”
龚古璋说:“收缩推车工艺很简单,我们认为用不了这么多人,不如保留优势。”
这要求听着挺合理,其实就是,燎原厂花了一千万转让来的厂子,还要保留他们原有的亏损的生产线,让自己的生产线夹缝生产。
当然许如意也明白他们的想法,这条加上保留职级,其实就是留下原有厂领导的势力范围,倒是燎原厂那点人进驻,怎么可能有话语权,那不就是拿了他们的钱换汤不换药吗?
许如意声音挺淡:“这不合理。”
这会儿,半天没说话的耿明耀似乎终于从那口茶的清香中回过神了,笑着说:“聊就是相互说说彼此的想法,可以慢慢商量,其实我觉得,许厂长,这么干巴巴地聊没什么意思。既然你们不饿,不如我们先转转车间?”
他笑呵呵的:“我们虽然这两年有些亏损,但是设备齐全,保养良好,你是技术出身,看了会喜欢的。”
于是中午也没吃饭,许如意带着人将11个车间从头到尾转了个遍,一直到下午五点下班,他们就告辞了。
等着出了厂门,王川华直接骂了一声:“啥玩意啊。都弄成这样了,还想当领导呢。”
他说完就看许如意,怕许如意不愿意他骂人,哪里想到,许如意压根没说他。
她只是问杜梅他们:“机器怎么样,工人怎么样?”
许如意他们转只能了解光明厂有什么设备,哪年的,目前能生产什么,最多对他们的资产心里有数,但实际情况,是没法看的,还得让工人摸底。
这个杜梅他们倒是觉得没问题:“有些老旧,不过都是好东西,比咱们厂强多了。”
许如意就点头说:“那行,咱们吃个饭,然后你们先回去,我得跟陆厅长汇报一下,今晚我在省城住一晚。”
省城这会儿也不大,机械厅跟火车站不远,他们就找了个附近的馆子一人吃了碗热面,徐磊搞技术的,吃到一半还生气呢,忍不住问:“你说他们这是干什么?还保留职级,他不怕把咱们吓走了。”
这都不用郭培生说,邬汇雍就直接说了:“他这就是划下道来,这么好的设备,这么大的厂子,我们接受就得同意,不接受就别聊。”
“那肯定不接受啊!”徐磊直通通地说。
邬汇雍就笑了,“那可不一定,两场合并,光明厂是什么级别,燎原厂是什么级别。厂长的职级肯定得升吧,副厂长也得升吧,其他的干部肯定跟着来,他不吃亏,咱们也不吃亏,厂里的钱又不是自己的,这是双向利好。”
挣那些外汇,虽然徐磊没去,可也知道,这么大的展览,这么多的展品,许如意得多殚精竭虑,才能闯出这条道,挣这些钱!
这一分一厘都是燎原厂的宝贝!
徐磊直接骂了一句:“艹!要不就散了!”
吃了饭,许如意就去先住下,第二天就去机械厅填了表格找陆时章,没想到的是,她一进去,陆时章第一句话就是:“光明厂把你告了!”
许如意就一个反应,“哦。”
陆时章就知道她是这个反应,指了指面前的沙发:“耿明耀挺委屈,觉得你们看不上他们,咄咄逼人,对光明厂不够礼貌。”
许如意可不承认:“他都说能当我爷爷了,那点问题还委屈啊,那这爷爷只长岁数了。”
她还说了:“我都知道他们怎么说,挺委屈,可又觉得这是厅里给的任务,认为无论如何也要克服困难完成,就是找你诉诉苦。”
陆时章自认为是个挺严肃的人,平日里不拘言笑的,可这会儿真没忍住,笑了。
“看样子你早料到了。你怎么想?”
许如意直接说,“所以我是来跟您说,我们不接受光明厂转让了。”
陆时章看着她:“我知道市局推荐红星装配厂,但你如何来做机床呢?”
许如意笑着说:“我只说不转让,可没说不用他们的地方和东西。陆厅长,他们出租吗?厂房、设备和工人?我们可以租来用,但不租领导。他们已经停产这么久了,工资都不发,我们租赁的话,可以包工资奖金,还能支付租赁费,都是国家资产,总比闲着强。”
陆时章盯着许如意,这丫头脑子转的可真快啊。这下,连一千万都不用付了。
但这对闲置却又不愿意转让的光明厂来说,的确是个好主意。
他说,“这需要找时机。”
许如意本来就不急,他们资金有限,红星装配厂改造后产能足够了,不用着急,她就起了身,“那我就不打扰您了,我先回去了。”
“等等。”陆时章叫住了她,“不是想做机床吗?东阳市机床厂的一台高精度丝杠车床最近出了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许如意眼睛都亮了,她一直想去东阳机床厂看看,但太不搭边了,这会儿终于摸到边了,“我去看看!”
东阳机床厂本来就是专业的,如果他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显然是大问题。
许如意直接问:“怎么回事?”
陆时章就说:“出问题的是一台螺纹磨床,东阳厂是50年代建厂,设备已经非常老旧,所以在今年他们准备做了一次全厂的设备维修和升级。”
“这台螺纹磨床也是50年代老大哥的产品,目前问题非常多,结构陈旧,精度降低,技术性能也不高,中间还维修过几次。”
许如意听着都正常。
机床这东西,其实也是有使用时间的,国外文献认为,平均服役时间10年是最好的,不过除了日本外,即便是发达国家,也很难做到,一般情况下,都是在14年左右。
但夏国穷啊,所以大部分机器的服役时间,远超当时的设计年限,就如同这台磨床,这都最少25年了,怎么可能不出问题。
她没说话,听陆时章讲:“目前他们提出了两个办法,一种是集中力量进行设备维修,一种是进口新的螺纹磨床。“
这样的要求很合理。
毕竟车床厂可是生产车床的地方,他们的母厂精度都不够,生产出来的产品怎么可能好?
不过省厅显然也有自己的为难之处,陆时章眉头微皱,显然很难办:“但在东阳厂,这样的设备占据了70%,如果这一台要引进的话,那么大部分的设备都需要引进。你也知道,我们的外汇储备非常紧张。”
“所以我们需要看看,能否折中一下。”
许如意就说:“我这个名头说了也不算,肯定不是我一个人吧。”
陆时章点头,“厅里从南河工业大学机械系,还有其他几个厂子抽调了一些专家,会成立了一个鉴定小组,来评估这个问题。”
“让你去,一方面是你想做机床,总要看看咱们南河省的现状。另一方面是我的私心,我想知道,在你的眼里,到底有多少需要更换?”
显然,陆时章对于许如意的本领十分看重。
许如意也觉得这才对吗!
她现在就是个机械厂的厂长,东阳厂可是专业的机床厂,怎么可能能让她去解决一台车床的问题。
混在专家中就可以了。
专家小组名单现在还在敲定中,所以许如意暂时也去不了,说定了相关事宜后,她就起身告别。
不过走到一半,许如意的脚就停了下来,陆时章原本准备着手手头的其他文件,听到脚步声,头也没抬,“什么事?”
许如意就是对光明厂心里不爽。
大家都是一门心思往前奔,这几位倒好,厂子都黄了还满脑子自己的小九九。那么大的地界,那么多的设备,那么多好的工人,全糟蹋了。
她心疼!
她就说:“陆厅长,我能提个对我们租赁光明厂非常有建设性的小要求吗?”
什么叫做非常有建设性,还小要求?
这根本就矛盾吗?
陆时章也没驳她,“说说看。”
许如意就说:“燎原厂为什么拒绝光明厂的事儿,能告诉工人们吗?我怕他们倒打一耙,说我不诚心合作,租赁的时候,工人们有误会,不利于我们以后的生产。”
陆时章看她一眼,许如意觉得他肯定发现了自己的意图,不过没关系,她又没有胡编乱造,说的是不能再真的事实。
而且这个担心很有必要。
所以她很淡定。
陆时章很快点了头:“你的担心的确有道理,我会考虑。”
回了燎原县后,既然光明厂暂时不纳入版图,和木艺厂、红星厂的合并就提上了日程。
燎原厂里人人喜庆。
谁能想到,半年前还发不出工资,以为要倒闭分流的厂子,居然要有分厂了?!
坐火车都没这么快的。
大家议论的事儿可多呢。
有人关心这么多厂子怎么管:“都属于咱们了,咱们得管吧,木艺厂简单,离得近,那红星厂在市里呢,谁去啊,天天怎么回家啊。”
张红直接就笑了:“你想啥呢,去市里自然是住市里,怎么可能来回跑。我就说,说不定过几年,咱们也全搬去市里呢。”
这说法大家都喜欢,市里肯定比县里热闹,但也有人觉得有困难:“说得轻巧,连家属最少千把人呢,住哪里啊?”
张红直接说:“盖家属楼啊,原先咱们没钱,现在可有钱了,住新房子!”
“真的?!”立时,大家兴致就高了。
还有关心厂子叫啥名字的,“这个太简单了,别的大厂都是一分厂二分厂,咱们也这样,到时候排十几个分厂,多有面子。”
“那到时候木艺厂就是燎原厂一分厂?”
王石头直接摸摸脑袋:“哎呦,这么一叫,就觉得咱们厂可太大了!”
会上大家也是一通讨论,许如意回来后,就把准备借机租赁光明厂的事儿说了,徐磊他们一听,都觉得还是这个法子好。
“这样咱们也不用跟他们内斗了。”回了自己家,大家说话也就不藏着掖着了,说话就很直接,“咱只用工人,不跟他们打交道!”
“就是。”徐磊搞技术的,最讨厌的就是这些弯弯绕,“咱们厂风气这么正,要是真合并了,我还怕他们带坏了咱们厂呢。“
这话说的大家都点头。
当然,其中最高兴的就是徐长海,连徐磊都揶揄他:“老徐这下可高兴了。“
徐长海笑的那叫一个腼腆:“办了事,账面上还能留不少钱。”
当然,既然还想着租赁光明厂,所以在规划的时候,也要把这方面考虑进去。
许如意直接就跟大家讲了自己的想法:“我是这么想的,燎原厂直接更名为燎原机械总厂,我们下属四个分厂,一分厂自然是锅炉厂,就是现在的燎原厂,将来要搬到光明厂去,主要生产锅炉,日后可能会扩容机床,不过这需要很长时间了。”
许如意要搞机床这事儿,郭培生在从省城回来的路上,跟大家都透露过了。
这也是郭培生保护许如意的想法——他怕许如意太想要光明厂,大家又不知道她的谋划,生了芥蒂。
所以这会儿许如意说,在场的人都没有惊讶。
虽然这话有点夸张和自傲,但这会儿燎原厂的人,心里想的都是:还有什么奇迹是他们厂长创造不了的吗?
他们厂长现在就说要赶超美国,他们都觉得可信!
许如意接着往下说:“二分厂的名字留下来,日后给机床厂用。”
“三分厂就是红星装配厂,主要生产收缩推车,本来我是想直接生产户外用品的,但目前从秋交会的反馈看,收缩推车不仅仅是户外在用,很多地方都可以使用。”
许如意趁机跟大家通报了一下如今还在展览的秋交会三期的好消息:“张美义和李远征今天刚刚打了电话回来,又有两位外商订购了咱们的推车,一共是3万台!”
这数量肯定比不得前几天的,可谁会嫌卖的多呢?
更何况,这也说明了,他们的推车客户,不仅仅是二期的日用百货,三期的服装箱包也需要的。
借此,许如意就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当初我跟钳工项南开师父当初也商量过,除了收缩推车,我们还可以做儿童推车,婴儿推车,老人拉车,甚至是医疗推车,推床、工业推车等,目前看,这是可行的。”
上次许如意跟项南开说的时候,他就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要推着而不是抱着,现在有了收缩推车做例子,燎原厂的人终于懂了一点——原来仅是提供方便,就可以卖这么多货?
这是一直在为生存努力的他们从来没想到的方面,也是震撼最大的。
现在许如意再说这些未来的产品,他们已经学会了去想,这些东西能不能提供方便?
可以,就是好卖的。
所以大家非但没意见,还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要是都推出来,明年的广交会,他们燎原厂又得放高炮了吧。
许如意提议:“不如就叫红星手推车厂,而户外产品,则全部放在四分厂,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木艺厂。
到时候总厂搬走,木艺厂跟这边合并,大概会有30亩地左右,可以生产户外桌椅,还有我们这次匆匆做了个样子,没制成的户外天幕和帐篷。”
一口气说完,许如意也口干舌燥,喝了一口水问:“你们觉得怎么样?”
郭培生第一个表态,“我同意。”随后,其他人也都表了态。
分厂的事儿就定了,大家就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他们和木艺厂、红星厂这样的关系,在这会儿称之为转让,所以在合并之前,需要进行审计,红星厂设备多,占地广,速度自然慢一些。木艺厂人少,没什么设备,审计的就快很多。
所以,等着大家都散了,许如意就端着茶杯去了老厂长郭培生那里,关了门跟他抓紧商量:“老厂长,咱聊聊谁去当厂长的事儿吧。”
说这话她都觉得郁闷,你听过谁家厂子啥都不缺,缺领导吗?
燎原厂现在就面临这个窘境。
这也不是燎原厂跟别的厂不一样,就是不提拔人。
事实上,燎原厂和如今的红星厂有相似之处,当初出事之后,分管生产和分管销售的两位副厂长就调走了,还带走了一位办公室副主任,一位技术科副科长。
外加他们本来厂子就小,科室配置不全,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郭培生显然也考虑过,“木艺厂那边,我兼任着,来回跑跑,红星厂那边,1200人的大厂子,谁都压不住局面,只有你去。你带四个人,徐磊、邬汇雍、徐长海还有一车间主任蒋成玉,等着一切都顺利了,你再提个厂长上去。”
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
可只能管一时,人才储备不够,以后总不能都让他俩管吧。许如意就把酝酿了许久的事儿提了出来:“我想鼓励职工以及子弟读书,上大学。”
上次她在书店,她跟向学的张美义说肯定有,但那会儿燎原厂刚刚能发上工资,账面上一共几千块钱,根本没有余力做这些。
但现在不同了,他们有这个条件了。
许如意说:“我已经打了报告,跟市局要毕业生。不过我认为得两手抓,咱们厂自己的职工和子弟,也得有进步的渠道。”
“就跟当年厂里定向培养我一样。我知道很多厂子都有自己的职工大学,咱们现在还没这个条件,我就想办两种补习班。”
郭培生已经听进去了:“哪两种?”
“一种是普通的夜校,面对职工和子弟的,想要考大学的,鼓励他们考出去,学的都是语文数学化学这些。
一种是速成补习班,面对现有职工的,分两部分,一部分学的是销售管理会计这些,一部分是焊工、铣工等职业技术,都要请大学的老师来上课。”
“大学考上了,就给奖学金。速成补习班每期优秀毕业生,会计管理这方面的,就分配到各厂的相应岗位上工作,焊工铣工这些,在厂里设置技工等级,跟行政等级挂钩,按级别发工资,计入考核。”
郭培生都蒙了:“怎么个挂钩法?”
许如意简单举了个例子:“譬如中级技工对应科长,高级技工对应副厂长,工资标准要一样。”
其实许如意这说的就是后世的走行政和技术两条路线,郭培生也听出了这样做的好处。
最了解燎原厂的,肯定是本厂的职工,这样培训上岗,快速地解决了他们缺乏人才的问题,而且最重要的是,让职工有希望。
这年头工人和干部是有身份区别的,工资也不一样。
以工代干这种事,向来机会都很少,而许如意这个培训,等于人为填平了这个沟壑,就敞开了机会,告诉大家:这是透明的。
你能当干部就当干部,愿意当工人就当工人,都能挣钱。
想都知道,厂子里会积极成什么样?
就是夜校这事儿,郭培生问许如意:“也是跟你一样定向培养吗?”
许如意摇头:“定向培养限制太大了,就是资助,他们想飞多高飞多高,回不回来都行。”
郭培生还是很守旧的,“能考出去的都是人才啊。”
可不是吗?许如意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她毕业成绩那么好,如果不是定向培养,怎么可能回要倒闭的燎原厂?
许如意却劝他:“厂长,想留下的自然会回来,不想留下的,怎么也留不住。而且我们种好梧桐树,什么样的凤凰引不来呢。您想想,几十年后到时候,燎原厂子弟满世界开花,您骄傲吗?”
郭培生可从来没想过几十年后的事儿,他一向是闷头干活的人,可被许如意一提,想到那会儿燎原厂不知道做的有没有省里的钢铁厂这么大,他们的职工不缺钱,孩子们都有出息,怎么能不欣慰呢。
终于点了头。
培训这事儿,许如意只是拿出了大致方向,细化还是由办公室来,邬汇雍的速度快得很,很快就出台了相关政策,定了后,发了通知。
一时间,燎原厂这边都沸腾起来,那个夜校,除了张美义和了了几个人,职工们反应倒是一般,可子弟也可以读啊!
那不就是说,想考大学的孩子们,都可以免费补习,还给书本费?这年头还没计划生育,谁家没几个孩子啊!
但凡有孩子上学的,直接说:“正好我还不知道怎么帮她,以后就让她来夜校读书。”
至于培训更是让人心动,岂不是人人都有机会拿高工资?
厂里的年轻人和老人则就分了两个阵营,老人们都觉得自己岁数大了,那些新奇的玩意学不了,可专业技术能提高啊,没看上面说的吗?评上了厂里的中级技工,等于科长呢,谁不想多挣点。
年轻人更激动,燎原厂要扩大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办公室、财务和供销科都是好地方,肯定缺人,谁不想坐办公室?
那就学呗。
别说不行,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
更何况,本来大家还担心,厂子突然变得这么大,他们这些老人会不会被淘汰,如今许如意告诉他们:不会,你们只要努力,就能更上一层楼。
一时间,厂子里白天干工作,夜里搞学习,用张红的话说——“俺们一家到了晚上都看书,不知道的,还以为俺家都是文化人哩!”
连邬汇雍都来笑着跟许如意喊忙:“哎呀,这些人也真是的,一说报名哗啦啦全过来了。你看看!”
许如意低头一看,好家伙,夜校本厂职工包括张美义在内报了十五名,可孩子们报了47名,显然是个大班级。
至于培训班,管理会计这些,报了82名,焊工这些技工更多,报了142名。
整个厂子大部分都动起来了。
居然上面还有邬汇雍他们的名字,用邬汇雍的话说:“你不说老师都是专门搞这个的吗?咱是社会大学,也上上正统大学的课!”
在轰轰烈烈的学习氛围下,木艺厂很快审计完毕,占地10亩,固定资产15万,职工145人其中包括领导7人,燎原厂将这15万补偿给燎原县后,随后郭培生就带着王川华入驻。
户外桌椅并没什么难度,略微整改,投入了生产。
红星厂那边审计的慢一些,许如意趁机将马上要推出的小型锅炉跟技术科再核对了一下,开始生产样品。
而锅炉报对于燎原厂的第三期追踪终于要面世了。
第二期姜红着重写了许如意如何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拿下了整个市大部分的整改锅炉的项目,那一系列手段,真是脑袋动的快,思想放得开,技术又厉害,想的还全面。
这会儿的人可没读过爽文,他们就知道,看许如意干事儿咋这样舒坦呢,简直就跟大冬天泡在了热水池子里,每个毛孔都冒汗一样的酣畅淋漓。
自然,对第三期都是翘首以盼——上期说许如意要参加秋交会,都想知道,她又弄出什么大动静来?!
锅炉报周二出刊,所以周一付印,这期姜红不用跟印厂,所以留在了办公室。
没想到到了下午,门卫就过来敲门:“姜编辑,有位老大爷,说是咱们的读者,来找您的。我给带进来了。”
姜红抬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看样子得有80岁了。
见姜红第一眼就说:“姜编辑,打扰你了,我就是在家里实在是等不及了,所以想过来问问,燎原厂去广交会成功了吗?”
这会儿报纸的影响力巨大,很多读者会写信给报纸,对上面的内容发表意见。燎原厂的事情开始连载后,他们光信件就收到了上千封,电话更是收到了几十通。可没想到,居然有人追到了报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