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升官路by参果宝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2-11
他是以第三视角看着以前的自己,但是自己却很能感受到其中的情绪。
慢慢地,随着梦境的展开,万历终于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那就是自己这个梦里,好似没有秦修文这个人。
梦里的时间转瞬即逝,很快就到了万历十六年,万历记得当时秦修文已经入朝为官,开始在户部展露头角了,可是在这个梦里,秦修文查无此人。
而在梦中的自己,因为不满内阁和朝臣对自己立太子的逼迫,开始装病罢朝。
嗯,这确实是自己做过的事情,但是在这个梦里,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次的罢朝时间很长很长,长到让万历自己都吃惊,自己居然此后的整整二十八年都不再上朝!
梦里的自己没有秦修文的辅佐,一意孤行想要立朱常洵为太子,国库日渐空虚,内帑里的钱更是花钱如流水,等到银子没了,万历又忍受不了没有钱的状态,开始叫底下的太监们四处开银矿搜刮钱财,搞得民不聊生,民怨四起。
这些也就算了,在自己主政时期,又连续发动了三次大的战争,宁夏之役,朝鲜之战,播州之役,三场战争虽然都打下来了,但是把国库也打空了,把家底打没了。
而实际情况呢?万历记得宁夏副总兵哱拜因为前几年民间议论其有造反之心而被锦衣卫严密监控,最后确实在其宅邸下的密室里发现了造反的兵器,直接被锦衣卫暗杀了。
而这则意有所指的流言发源地正是秦修文当年所辖的新乡县!
之后的朝鲜之战,万历更是觉得打的轻松,虽然秦修文是九死一生地回来了,但是总体来讲,明朝只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将东瀛打服,一直到现在,四海臣服,谁还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但是梦中,万历亲眼看着前赴后继的十几万大明士兵踏上战场,许多人就再没回来过,这场战役整整持续了六年时间,才算打完!这里面耗费了多少士兵,耗费了多少国力,自不必说。
也就是从这场战役之后,大明朝的情况一下子就绷不住了,再加上这么多年的四处挖矿,征收矿银埋下的祸根,民怨沸腾!
而梦中的播州之役,杨应龙反了,虽然最后还是万历赢了,杨应龙自刎于海龙屯,但是这一仗,彻底将大明最后一点家底也打废了。
自此之后,民生煎熬,再加上时不时的一些天灾,四处小规模的反叛之军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大明朝已然摇摇欲坠。
但无论如何,自己还是寿终正寝了,原本万历以为这个梦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是却还没有完。
他梦到自己的儿子朱常洛登基了,但是梦中的朱常洛唯唯诺诺,一点帝王气概都没有,根本不像他如今的长子,钟灵毓秀、气度斐然,虽然从小不怎么喜欢自己这个长子,但是万历眼睛不瞎,长子能成长成这样,他心里是满意的。
但是梦中的朱常洛,实在是让自己失望至极!
还没等他失望够,自己这个儿子就因为服用了鸿胪寺丞李可灼所进献的”红丸“,就突然离奇暴毙了!
从登基到驾崩,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时间!
万历看的目瞪口呆,哪怕是知道梦中的这个儿子不中用,也没想到会这么不中用!
还没来得及伤心愤怒,梦中的情景一直在飞速变化,他看到了下一任继承人是朱由校,结果这也是个短命的,活了七年就没了,但是不要紧,他大明有的是继承人,接着又是朱由检继位,万历看的出来,这孩子是很努力想要恢复大明的荣光的,每天废寝忘食、殚精竭虑,但是此时的大明已经大势已去,万历看到许多地方的叛军已成气候,大明军队被打得节节败退,国库又根本拿不出银子来打仗,军备都不齐,怎么打?
当紫禁城的城门被攻破,眼睁睁地看着朱由检一个皇帝吊死在树上的时候,万历大受震撼,即便在梦中,也忍不住想要惊呼想要高喊,可是却发不出一点声音,只能看着大明王朝覆灭下去!
“啊——”,万历再也忍受不住了,终于喊出了声,也终于在这个噩梦中惊醒过来,在外值守的小太监听到动静连忙进来查看情况,被万历抬起有些虚软地手挥退:“朕无碍,做了个梦而已。”
等到小太监退了出去,万历才慢慢地半坐起身子来,靠在床头,一颗心还在剧烈地跳动着,刚刚的那场梦简直就像是真的一样,一直到现在,那些场景一幕幕地还在脑海中浮现。
这个梦其实并不荒诞,因为梦中的自己所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发自他的内心,相信如果当时自己就是梦中人,他也会做一样的决策。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世上没有秦修文,这,就是大明的未来?
一个走向灭亡,再传三位短命君王,也就是到自己的孙子辈,就会灭亡的未来?
这是任何一个大明君王都没有办法承受的事情,只要一想到此,背后就冒出一身又一身的冷汗。
这个梦是什么意思?是列祖列宗对他的警告?还是上天对他的警示?
秦修文,动不得?!他是改变大明未来命运的关键,是大明的福星啊!
万历内心深处,是信奉鬼神,信奉自己是真的承天庇佑的真龙天子,自然也对这个充满警示之意的梦深信不疑。
第二日一早,他就收回了东厂监视秦修文的命令,并且开宗庙,自己亲自过去拜祭先祖,上香祷告。
并且自此之后,万历对秦修文愈发信赖,秦修文虽然也有疑虑,万历为何如今不再猜疑他,自己对付万历的后手也根本没有了用途。但是他明白什么时候该问什么时候不该问,既然对他来说是好事,那便从善如流就好。
倒也因此,往后君臣二人配合默契、互相扶持,给后世传了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
只是这个梦游未来的梦境,万历自始至终谁都没有提起过,一直到看着大明越发地繁荣昌盛,自己的长子出落地越来越像他师父之后,万历才安心地闭上了眼睛——终归是逆转了命运,噩梦中的情景应该是不会再出现了。
我叫张贤,是新乡县一名普通衙役张达之子。
作为一名衙役的儿子,家里算是过得还可以,我爹总能想到各种办法弄到点钱财,让家里的日子比普通人家过得好上一些。
比如说一月多吃一回肉,一年多穿一件新衣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家中兄弟姊妹五人,我排老二,在记忆中,家里爹说一不二,和旁人说的我爹是个油滑善于钻营不同,在我心中,爹在家中甚至是不苟言笑的,说话十分威严有力,我们兄弟三人轻易不敢在爹面前放肆,用我娘的话说,我们三人见了我爹就和老鼠见了猫似的。
新乡县地方小,但是我们一家人过得算安逸,原本以为生活就会这样慢条斯理的过下去,直到县衙换了一个新的知县过来。
当时我在堂屋外面自己一个人坐着玩,就听娘一边做针线活一边问爹,新来的知县老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记得爹说,新来的知县老爷人很年轻,是去岁的二甲进士出身,性子很沉稳,估计会有一番作为的。
当时我已经上了县里的学堂,虽然刚刚开蒙,但是也大概明白爹说的是什么意思。
不过娘说,年轻人最容易冲动,最好别有什么太大作为,到时候搞得大家鸡飞狗跳的,等他三年一任走了,烂摊子还是留给我们。
那时候我就迷惑了,那到底是有作为好还是没作为好?
但是当时爹也在堂屋里,我不敢去问,后来小弟又喊我过去玩,这事也就被我抛到脑后了。
后来,不用旁人说,我也知道这个新知县绝对是有本事的,不仅将新乡县治理的井井有条,后来还把新乡县的码头和卫辉府的码头一起扩建了,当时闹得可是声势浩大,他们这些小孩最喜欢看热闹,新码头施工的时候,他们总是跑过去玩耍,有时候帮忙做点小杂工,还能拿回几个铜板回家,只是我大部分时间都要读书,心里只能暗暗羡慕大哥能赚这个钱。
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我的课业也一天比一天繁重,同时新知县的话题经常被爹娘提起,这个时候娘不会说新知县的不对了,只盼着爹能跟着新知县多一点时间,说那就是他的造化了。
这我最近倒是在书中读到过:士为知己者死。
我爹虽然算不上“士”,但是能得到知县大人的赏识,绝对是一件好事。
后来,知县大人去卫辉府任职了,爹甚至直接被调到了卫辉府当差,月钱比之前当衙役的时候高了一倍不止,可把娘高兴坏了,她本就愁我的读书费用高,现在可都是有着落了。
我跟着夫子读书,束脩加上买笔墨纸砚的钱,一个月都要耗费掉二两银子,我爹就算再能倒腾钻营,在我家里这也算是一笔不菲的开销了。
那时候我已经十二了,又读了四年多的书,该懂的都懂了,虽然爹娘都说我有读书的脑子,但是家中不仅仅我一个孩子,大哥到了岁数要考虑娶媳妇下聘礼,大姐二姐嫁人要嫁妆,小弟虽然读书上没什么天份,自己也吵吵着不爱读书,但是爹娘也有让他继续读两年,用爹的话说,至少不能做个睁眼瞎。
桩桩件件都是要花银子,其中读书最是耗钱,如今爹跟了那位秦大人,月钱涨了一大截,全家都高兴。
那位秦大人确确实实是个有本事的人,就连我夫子也多次称赞秦大人的本事,在卫辉府才呆了两年不到,就又被调任到京城中枢了。
这一次,爹犯愁了。
他可以继续待在卫辉府做衙役,过着稳妥的生活,但是他思来想去,还是想要追随秦大人去京城。
娘不同意,觉得现在的生活就很好了,两个人为此还大吵了一架,谁也劝服不了谁。
我明白娘的意思,京城人生地不熟,不像在卫辉府,哪里都是熟人,有点什么麻烦事,都好解决,况且就是那位秦大人去了京城,到底能怎么样,都是两说呢。
京城离卫辉府还那么远,到时候还要夫妻分别,一年到头都不一定能见到一次。
但是爹也是个固执的人,想好了要走那是谁也劝不住,等到秦大人要离开卫辉府赴任的时候,爹简单收拾了包袱,带上胯刀,还是走了。
娘哭了三天,也没法子,日子还得过下去,只能遮掩下心酸,继续操持家中事务。
后来,爹每一次来家书,都会寄来不少银票,家里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娘也渐渐接受了当年爹的决定,又过了两年,爹写信告诉我们,他居然在京城中置办了宅院,要接我们一家人上京!
这一下子,全家人都激动了起来,我们居然以后要在京城生活了?!
爹派了人来接我们到京城,沿途一路走的都是新修好的官道,派来接我们的人告诉我们,这都是秦大人的功绩。
我对秦大人充满了敬仰,我觉得他就是读书人的典范,考科举、中进士、做高官、得圣宠、做实事,这些都是大家读书科举的目标,但是古往今来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我爹实在是有眼光,能在对方还在浅滩之时,就认准了人,跟对了人。
京城的生活自然要比卫辉府的好上许多,这里是文采俊杰汇聚之地,随着秦大人官越做越大,我爹的地位也水涨船高,我上的私塾都好了许多,家中更是宽裕不少,在京城生活一点都不拮据。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突然有一天,家里的顶梁柱就这样被冷冰冰地送回了家中,当时爹躺在了楠木棺材中,据说是从朝鲜快马加鞭送回来的,但是到底还是需要一些时日,天气又炎热,虽然用了冰,但是爹的脸也根本就不像记忆中的那样了。
记忆中,爹是魁梧的、脸上的肉是饱满红润的,经常粗着嗓子说话,身上的肌肉更是遒劲有力,让作为一个文人的自己其实很是羡慕爹的身材,我总觉得自己太过文弱了一些,不如大哥像爹。
但是现在,爹浑身都干瘪下去,嘴唇发青发白,眼睛闭地死死地,再也睁不开了。
娘恨不得爬进棺材里,她嚎啕大哭,想把爹叫醒,声音甚至可以说是凄厉。
人在崩溃的边缘,是真的会发疯的。
我娘本就是个市井女子,她每天算计着肉价涨了几个铜板,家里的布料够不够给大家做一身新衣服,同时她也计较的很,左邻右舍谁敢占我们家便宜,她都要和人家吵到底。
所以,当娘知道了爹是怎么死的时候,她彻底崩溃了。
因为爹本来可以不用死。
他用自己的命,一命换一命,换了秦大人生,换了他自己死!
娘骂爹,骂爹是个蠢蛋,是个忘了自己有家小的王八蛋;骂朝廷的军队都是吃屎的,能让人伏击;骂东瀛人,说东瀛人都是猪狗生的,都该下地狱;甚至她还骂秦大人,说秦大人就不该逞能去前线,该在京城好生呆着,这样爹就不会死。
我知道,娘已经口不择言了,但是我们谁都没有去拦她,哪怕这是大不敬之罪,哪怕这可能会让爹的死变得不值得。
因为若是不让娘泄了这口气,她可能也会一头撞死在棺材上。
虽然爹一直说自己是个粗人,但是他实际上待娘很好,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爹带他们出去的时候,永远记得给娘带一份,哪怕是一串糖葫芦吃着好吃,也得给娘带一串。
我爹张达可能在外面是个可有可无的管家、一个护卫,但是他在这个家里,是我娘的全部,是我们兄弟姊妹五人最大的依靠。
结果爹死了,我们孤儿寡母六人,该何去何从?
我咬着牙,心里发着狠,想以后就不去私塾了,自己读书温习功课,并且再去找点事情做做贴补家用,不能让他们张家就这样败落下去。
结果,还没等我的想法去实施,我就被人带到了一位大人面前。
这位大人脸色有些苍白,但是身形颀长,相貌不凡,虽然人有些瘦弱,但是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气势,却让人不自觉的双腿一软。
不用别人介绍,我当时脑海里自动就浮现出了爹经常提起的“秦大人”。
虽然京城里对秦大人到底是死是活议论纷纷,但是如今现实摆在眼前,秦大人果然活了下来!
我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心里又非常复杂。
这是爹豁出去性命都想救的人,如今他确实活生生的站在这里了;但是如果没有他,或许我爹就不会死吧?
我对秦大人的感官五味杂陈。
秦大人为人有些冷淡,他没有和我说什么冠冕堂皇的感谢之语,也没有高高在上的给一些恩赏,他只是告诉我,我爹之前给他看过我的文章,让他给我找一位老师。
秦大人把我的文章还给了我,里面有朱笔的注释密密麻麻,注释的内容甚至比我文章还长,每一句都做了点评分析,而且一针见血,甚至延展出了笔者的观点,草草读过去就能看到笔者的认真和费心,若是认认真真研读透了,相信我的文章都能更上一层楼。
我记得秦大人说,这是他做的批注,问我,要不要认他做老师,以后我可以跟在他身边读书。
我浑身一颤,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能受到朝廷官员的指点,甚至能拜秦大人这样的高官做老师!
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大家心照不宣。
我要拒绝吗?脑海里想了一瞬,我想这是爹用命给我换来的,我为什么要拒绝?这是秦大人欠我们家的!
有他做我老师,哪怕他什么都不教我,谁敢苛待他们张家?谁敢给他们家下绊子?不说荣华富贵,下半辈子的保障肯定是有了!
我认了下来。
但是我心中依旧有不忿。
我们两个一直保持着不咸不淡的师生距离,只要我去请教,秦大人知无不言,甚至还会拿出朝政中的一些事例给我讲解,这是我从来没有涉及到的领域,各种书籍典籍,我只要想看,就能在秦府的一处收藏室观到,甚至秦大人还给我爹请封了一个官职,拿到了朝廷每个月三十两银子的抚恤银。
秦大人将我们一家都照顾的极为妥帖,但是我心中依旧不能完全将他当作真正的师父看待。
我跟在秦大人身边三年,知道他勤政爱民、才华超凡、博闻强记,写文章更是一流,百姓需要他,朝廷需要他,秦大人是百年难得一遇的人物。
我渐渐理解我爹的选择,我也尊重他的选择,但是我却依旧不能释怀。
直到有一天,我在秦府的藏书室看书看入了神,忘记了时辰,等到抬起头时,已经月上中宵了,我不想打扰秦府上下的人,准备绕小道从西南角门出去,结果正好看到秦大人一个人默默坐在一处临水庭院里,一人饮酒。
这有些不太寻常,据我所知,秦大人几乎不饮酒。
同时他倒酒的时候却是倒了两杯,对面的桌上放着一把胯刀,一个酒杯,秦大人喝一杯,就给对面倒一杯。
月色很亮,那把胯刀也很眼熟,眼熟到我一眼就认了出来——那是爹的胯刀!
我走近了点,听到秦大人低沉清越的声音带着点酒意,他说:
“张兄,你二儿子确实如你所说,很是聪慧,今年考中举人不在话下。”
“张兄,今年我们算认识十年了吧,十年老友,当浮一大白,干了!”
“张兄,你说你喜欢“状元楼”的女儿红,这是十五年陈的,你喝喝看是不是还是当年那个味。”
“张兄,如今天下承平,有我的功劳,也有你的功劳,我们一起碰一杯。”
“叮”的一声,两个酒杯碰撞在一起,秦修文仰头喝下这一杯酒,斜靠在凉亭柱子上,他不再讲话,因为最后一句话的声音已经开始哽咽了。
我心里最后那一点别扭,在这一刻,突然之间就消散了。
我一直以为我爹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这辈子做的最出格的一件事,就是用命救了秦大人一命,我一直以为这对秦大人来讲,算不了什么。
我爹可以,别的护卫也可以,是张达救了他,还是王达,对秦大人来讲,并没有区别。
但是我现在知道了,原来秦大人一直没有忘记过。
秦大人在我心里,一直冷静自持、波澜不惊,再大的事情到他面前都不会引起他多么大的情绪波动,却在这个夜里,显得格外的脆弱和伤怀。
因为明日,是我爹的忌日。
我也终于明白,我爹不仅仅是出于忠诚做出来这样的选择;
倘若是为了知己、为了挚友而舍命相护,那么或许,我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因为我记得,那年我读过的书里写着:士为知己者死。
我悄悄地走了,没发出一点响声,将这个夜晚的宁静留给秦大人,缅怀他的友人,怀念那些已经无法再相见的人。
有些人死了,但是他却依旧活着,因为他永远活在思念他的人心中。
我抬头看了看月色,今夜的月色格外明亮,眼角有泪光在闪动:
爹,我们都没有忘记过你的一切。
朝鲜之战在历史上对于大明和东瀛来说,都是一个拐点。
大明借着这次战争,确立了它东亚霸主的地位,在东亚地区有着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因为大明先进的武器和在海洋上率先使用蒸汽机船这一壮举,就连西方世界也渐渐开始认识到与大明交好的重要性——不看葡萄牙人正是因为搭上了大明这艘大船,居然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将西班牙人打败,重新夺回了自己国家的主导权么?
而东瀛,则是因为这场战争,损失惨重,原本就是战败国,最后不知道怎么还出了个昏招,想要刺杀大明皇帝的宠臣秦修文,导致大明朝再次发火,加重了对东瀛的惩罚!
东瀛在这场战役中,绝对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多少的年轻战士在这场战役中再也没回过故土,甚至因为损失的年轻男子过多,东瀛岛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女子小孩以及老年者成了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口组成。
花宗茂正的十族被夷灭,但是依旧让其名声在东瀛臭不可闻,所有东瀛人都恨不能生啖其肉,明明已经战败,明明已经投降,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做出这样的事情?如今人没有刺杀成,东瀛却要因为他的自私举动,用一代人的命运去偿还这个孽债。
足足五千万两银子的赔偿,而东瀛国库里有多少银子?恐怕连一千万两都拿不出来。
这是丰臣秀吉家族这么多年的积累总和之数,在丰臣秀吉统一东瀛之前,东瀛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战国时期,哪怕一直到现在,丰臣秀吉分封了各个领主,大部分的税入还是进入了这些领主各自的腰包。
如今丰臣秀吉已经归天,东瀛局势再次混乱起来,各地大名谁还愿意为当初丰臣秀吉的政策买单,尤其是丰臣家族后继乏力,德川家康想要趁虚而入,就在这个时候,丰臣家族却直接归顺了大明朝廷,愿意向大明称臣,接受大明的赐封,实在是出乎所有的人的意料。
这意味着,东瀛以后就和朝鲜一样,是大明的藩属国了?
这让许多民众都接受不了,认为丰臣家族昏招频出,是丰臣秀吉的侧室茶茶之计,为的就是保住自己的儿子丰臣秀赖不成为质子入京城,保全自己的地位,取得明朝的帮助,所以才愿意对明朝摇尾乞怜。
许多丰臣秀吉的旧部下劝说丰臣秀吉的正室宁宁否决此事,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原本两个根本不对付的女人,这一次却是坚定站在了丰臣秀赖这一边。
因为宁宁明白,自己没有儿子,德川家康对权力虎视眈眈,他们孤儿寡母在东瀛再没有其他助力,如果这个时候不坚定站在茶茶母子一边,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大明派遣驻兵到了对马岛,虽然名义上他们只是起到保护作用,但是谁都知道,既然茶茶母子归顺了大明,若是其他人胆敢有所异动,那么到时候大明军队长驱直入,再来一次战争也不过只在须臾之间。
局势一瞬间陷入了僵持,哪怕心里再不忿明朝的种种霸道之举,各地大名却谁都不敢轻举妄动,丰臣秀赖成了东瀛下一任的“天下人”,在一片质疑之中,开始了他的统治。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如数给明朝赔偿五千万两白银,一份折扣都不许打。
这是他对明朝尽忠和表现的机会,是他的投名状。
丰臣秀赖和他父亲丰臣秀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丰臣秀吉为人矮小,但是秀赖却异常高大,除了体型上的不同,性格上两人也是南辕北辙。
如果说丰臣秀吉是一代枭雄,性格残忍却坚毅,大大小小战争经历无数,从来不是贪生怕死之徒的话,丰臣秀赖却是个优柔寡断,不忍杀生之人,尤其对其两位母亲,宁宁和茶茶,那是言听计从,对他父亲一开始要“借道朝鲜,攻打大明”的计划就根本不赞同,但是他年纪尚小,说话不起作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事发生。
不过最开始他不赞成战争,只是因为觉得这样造下太多杀孽,并非因为觉得东瀛会战败。
然而大明在战场上的悍勇作风,简直就是横扫朝鲜战场,将东瀛士兵打得七零八落,只能落荒而逃,更加让人恐慌的是,因为接到了大明的一封信,就将自己父亲生生气吐血到昏迷而亡,丰臣秀赖被大明的战力和对东瀛无孔不入的了解吓破了胆!
也因为这封信,丰臣秀赖和两位母亲都清楚认识到,德川家康不可信。
丰臣秀赖在内心深处就是臣服于强者的,当敌人只比自己强一点的时候,自己想要杀死他,但是当敌人比自己强大太多的时候,丰臣秀赖只想消弭对方的怒火,甚至是得到对方的认可。
五千万两白银,哪怕是对于大明朝这样的泱泱大国都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于东瀛来讲,那根本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他们各地大名的税入,主要靠的是传统的农业和商业税入,还有就是占据各大港口,海外贸易得到的钱财。
当然,还有很多是不可言说的灰色收入,那些浪人海盗里面也有他们的人,一起袭扰大明沿海各地,以及抢夺其他岛屿的资源,在海洋上打家劫舍,这么多年也算攒下了不菲的家底。
他们丰臣家族都有一千万两的家底,其他大名手中自然也握着银钱。
五千万两,不可能是丰臣家族一个人的事情,各家大概有多少银子,丰臣秀赖心里门清,所以干脆就将赔偿的银子分派了下去。
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人不干了!
丰臣秀赖可不管这些,他直接上奏大明朝廷,以保护自己的名义,请求增兵。
他就要借威借势,这些人都要致自己于死地了,如今自己只有依靠大明,才能有活路。
所有人都被丰臣秀赖的卑鄙无耻给惊呆了,但是他们又拿他无可奈何,大明之威就在眼前,他们已经被打怕了,再打下去,恐怕都要被亡族灭种了,只能去四处筹措银子,去缴清赔偿银。
一年时间,五千万两白银悉数到位,陆陆续续押送往大明,这些专门用来装银子的船只都如同一条长龙般由海入江,再转道入京城,许多大明百姓从一开始新奇打量,与有荣焉,到后来看到麻木,习以为常。
而东瀛这一下子,是把家底全部掏空了,这么多年来正常税入也好,在外面征战或是走私偷盗也罢,全部给了出去。总之在明面上,东瀛的上层人物跟着一夜返贫,苦不堪言,东瀛人绝大部分明面上对大明臣服,但是心底里却是一直在想着到底要如何才能摆脱大明的控制。
按照历史教训来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德川家康认为,他就是要让东瀛上下一体仇视大明,这样他才能伺机而动,等到时机到了,一举从丰臣秀赖手中夺取东瀛的主导权。
但是,大明的作法,却让所有东瀛人再一次震撼了。
在他们如数上交了五千万两白银后,根据《明日和谈七条》的内容,大明真的开始发展起了明日贸易,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掠夺东瀛的资源,更是派驻了一些大明所谓的“技术人员”,通过官私合营的方式,帮助东瀛修建完善各个港口,输入了大明印刷和造船技术,源源不断的大明书籍从东瀛印刷好之后再返销入大明和世界各地,造好的船只也是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