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书网.Top

开国皇后升职记by黄柏山人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2-16

可是这样的妹妹,在上辈子,竟然比她命好,嫁了个好人家,相公也是有出息的,无论皇位上的人怎么换,都没给她的婆家造成什么影响。
“妹妹说得是,我这就回去休息一下,这一天下来,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我们杨家怎么会遭遇这种事。”
听到这话,杨宛欣十分确认,她大姐还真是因为头脑有些发昏,太过不愿相信事实,才会忘了姨母代理朝政的事。
他们杨家为什么会遭遇这种事?还不是因为她们的大哥太过得意忘形,从而狂妄自大、草菅人命,又不是人家无事生非,非要栽赃陷害他们杨家。
两姐妹分开,回到自己住的院子,杨宛如第一时间令丫鬟叫来已出嫁的莲儿。
她实在受不了这种物是人非的感觉,继续这样下去,难保不会让人看出她身上的异常,就像刚才,她因突然听到妹妹提及姨母代理朝政的事,差点激动到失态。
因为在她的上辈子,绝对不曾发生过这种事,就她那位姨母,连后宫的妃嫔都拿捏不住。
若非大安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各种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她那位太子表哥都不一定能顺利接位,凭姨母的本事,又怎么可能会获得代理朝政的资格?
莲儿接到旧主的召唤时,心中既觉惊喜,同时也难免感到有些怨恨。
她当然知道回平阳后,大小姐匆匆将她与叶儿都嫁出去的原因,不外乎是觉得这京城之行不仅没有达成目标,还因被匆匆驱离而丢了脸,不想让她们这些知情人将内中详情传扬出去。
不过她即便是知道宫中那位对杨家真实态度的知情人,也不敢在旧主面前有半分的怠慢,毕竟人家再怎么着,也是大族千金,直接掌控着她们这些仆婢的性命前程。
“莲儿,我实在没想到进京后,竟然还会回来,这段时间以来,头脑一直有些混乱,你且跟我讲讲我们进京后发生的一切。”
莲儿虽因这个要求感到有些意外和不解,但她还是温顺的应下,便从他们抵达上阳伯府开始讲起。
杨宛如发现,从她与妹妹进京,也就是住进外祖上阳伯府的第二天开始,情况就已出现明显变化。
在她的印象中,在她与妹妹进京的当天,她祖母就说,她已令她们的五舅给太子递消息,邀太子过府见见两位表妹。
等到次日,她精心打扮好后,太子果然如期而至,她也顺利给太子表哥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可是在这辈子,太子不仅次失约,只是派人回话,说是听说上阳伯府有娇客,他不便打扰,只能奉上礼物聊表心意,后来也一直没再去上阳伯府,也正因此,令京中都在传说,上阳伯府开罪了太子,才会遭太子厌弃。
若非皇后与太子隔三差五的派人过府问安,并送上各种赏赐,还不知道京中会传得有多难听,上阳伯府在京中的处境也会变得更为糟糕。
一边听莲儿讲,一边对比自己上辈子的经历,杨宛如发现,她上辈子在京中经历的那一切,仿佛是场由她自己臆想出来的梦。
可是难以解释的是,她对上辈子的记忆十分清晰,却失去了这辈子的记忆。
上辈子,在外祖母的示意下,她那位皇后姨母哪怕并不怎么喜欢她们,也不得不将她与妹妹接入宫中抚养。
为了让她们外祖母满意,对她们姐妹可谓是相当的关照和大方,这也成功让她们姐妹成为京中最有体面的千金,各家贵女皆争相与她们交好,姨母亲生的嫡公主不在京中,宫中那些庶出的公主,在她们面前都需多有退让。
当时唯一让她感到不满的,只有皇上姨夫连招呼都不打一声,直接给太子表哥定下昌国公府的六小姐做太子妃,害她不得不屈居太子良娣之位。
而这辈子,她与妹妹从没得到过皇后姨母的特意召见,更别说是被接入宫中抚养。
她外祖母也曾为她与妹妹的事进过宫,就是自那以后,她外祖母骤然变得消沉了许多,直到她们与母亲一起,被狼狈的驱离出京,她外祖母都再没进过宫。
可她特意跟莲儿确认过,二公主嫁人的时间和二驸马的人选,都能对得上,太子与太子妃大婚的时间点,以及太子妃的人选,也都可以对得上,皇上打着去西北巡防的名义离京的时间,也能对得上。
对不上的仿佛只有她那位皇后姨母对娘家人冷漠无情,再无半点包容的态度,以及皇上竟然将朝廷托付给她姨母,而不是像她记得的那样,选择让太子监国,两位丞相辅政。
更重要的是,导致严重后果的苍河大坝贪腐案,已被提前曝了出来,西北战事也已提前曝了出来,这,还是她上辈子所熟悉的大安吗?不行,她要好好想想,自己还有什么可依仗的。
【作者有话说】

柳明月不知道,也没那么在意杨家这边发生的事,那柳明瑶大儿子的仗势欺人、草菅人命之举,固然很恶劣,也是她所无法容忍的。
但是以她目前所处的位置,每天都要面临关系到更多人生死前程的大事,是真没那个时间去在意那么一桩事,哪怕带着原主的外甥。
西北边境在打仗,因两地之间的距离太远,信息传递效率极低,柳明月只好将前线所需各种物资,尽量都往多了准备。
以确保前线将士不会因为兵器不足,或是衣食太差而死伤太多,她一个在后方安享太平的人,也只能像这般,竭尽全力的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好在经过前些日子发动群众力量,在大安境内进行的大检举和清扫后,后方可谓是相当的安宁。
纵然仍有漏网之鱼,在明知自己稍有异动,就有可能被周围人关注到,然后沦为别人用来发财升位的功绩的威胁下,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幕僚出身的崔丞相,绝对是位能自负在谋略方面,少有能及的人物,他在此前,经过日益增多的打交道,早已推翻他早年对皇上这位发妻的评价,真心承认皇后是位聪明人,皇上选她代理朝政的决定,绝对没错。
可是现在,崔丞相不得不再次推翻之前的那个,尚带着他个人的优越感的判断,这位何止是聪明,这位完全是个能够算无遗策的人物,让他都忍不住感到有些敬畏。
对崔丞相而言,这绝对是件他感到难以相信的事情,虽然他对皇上也心存敬畏,但那主要是对皇权的敬畏。
对皇后,却是因为这个人本身,对方在他的强项,也就是心机谋略方面,竟然全面碾压了他,让他不得不敬,不得不畏。
如今看来,人家是从临朝之初,就抱着非常明确的目标,然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实现那个目标做铺垫,只为最终能达成目标。
而这个目标,就是必须要为大安镇守好大后方,为西北定会爆发的这场战争做好一切后勤保障。
崔丞相作为能辅助皇上成就大业的得力助手,当然深知后勤对战争的重要性,他本人也曾在后方负责过后勤供应,深知要做好这件事情的不容易。
可是皇后显然已在不动声色的情况下,就已悄然完成了相关的布局。
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间,她还完成了两桩连皇上自己,都会感到难以处置的大事,甚至能关系到江山社稷安稳的大事。
以崔丞相的脑力,当其看到结果之后,当然不难反推出皇后在之前的那些言行,乃至她所表现出的不顾一切,强势而又霸道,不惜得罪满朝文武的态度,都是为了什么。
不仅是为了方便她在短时间内,在朝廷上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而是为了更方便在关键时刻,她能以在众人心中积威甚深的形象,独掌话语权。
从而在西北前线起战事的消息传回朝廷时,她能如定海神针般,稳定人心,同时还能及时处置所有一切会影响到大局的事件。
事实也正是如此,有皇后提前发动百姓力量,将各地潜伏着的那些势力清理掉大半后,又有皇后坐镇朝堂,西北起战事与皇上御驾亲征的消息传回京中后,固然引起了一些动静,但不大。
哪怕皇后不承认,大臣们也都确定,皇后肯定是知情的,看着她那平静而又稳定的情绪反应,丝毫没有出现任何变动的作息规律,初期还有些惊慌失措的大臣们,现在也已彻底平静下来。
毕竟在他们看来,皇后如今的表现,就是胜劵在握的反应,他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京中百姓,尤其是这些经历过早些年的朝代更迭的京中百姓,对朝野动向更为敏锐,也更擅长见风使舵。
当他们得知西北边境再次突起战事,皇上御驾亲征的消息后,发现朝廷上下一切如常,根本不受这一重大消息影响时,当即也就淡定起来,京中百姓的生活与物价,都丝毫不受影响。
外地虽有一些地方受此消息影响,开始出现囤粮囤物,物价飞涨的现象,但在得知京中一切如常,朝廷对此战早有准备,胜劵在握的消息后,刚出现的混乱也在短时间内迅速得以平息。
这一切动态,无不表明,皇后成功了,她成功花费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她想要的布局,也达成她从一开始,就给自己、朝廷、大安定下的目标。
身为对方布局中的一环,崔丞相也不得不服,再也没了之前在朝堂上的那份超然,或者说是唯我清醒,有些高高在上的心态。
毕竟他不知道的是,人家柳明月是开挂了的,她前世所生活过的时代环境,其自身的学习与成长经历等,对当前的时代而言,都是挂。
所以在崔丞相看来,皇后拥有这么厉害的本事,还愿意甘居后宫,没有半点野心,平常对人也很宽和,在许多政务上,更是持不耻下问的谦逊态度,乃是她本人的人品素养皆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才会有如此表现。
然而真相却是,柳明月每每在与崔丞相等人商讨完政务后,都要忍不住哀叹,每次对上这些国家精锐,都相当于是在进行高强度的头脑风暴,这些人也太精明厉害了,她太难了!
柳明瑶的长子因纵仆行凶,以低价非法强购他人土地罪,被判处杖五十,七年苦役,十倍赔偿受害者。
消息传出,再次令杨家一片哗然,都认为这一处罚太过严重,明明是那几个仆人自作主张,出手太重,才会出现致人死亡和重伤的结果,那几个仆人被判死刑也就罢了,凭什么还要重判本就是受连累的主人。
但是范寺正给出的判处条例,也是有理有据,那杨大公子令人‘教训’为拿回自己的田地而据理力争的百姓。
见到仆从出手太重,杨大公子不仅没有阻止,也没有及时做好善后工作,例如为伤者医治伤处,给予应有的赔偿等,从而致人死亡,性质恶劣,情节严重,更应按例严惩。
仅杖五十,就能将人打个半死,还要被送到矿场服七年苦役,能活下来的机率极小。
柳明瑶在听说消息后,当场哭得晕了过去,但是有大理寺的官员亲自在场监刑,平阳府本地的官差即便有心想要卖杨家面子,也不敢明显放水。
眼看杨家上下因此而陷入一片沉寂,主人们心情不佳,杨府的仆从与侍女们,都变得格外小心翼翼,深恐一个不注意,就惹得主人不快,让自身遭殃。
杨宛如却在这种情况下,筹集资金,派人大肆采购各种粮油物资,杨弘深听说消息,罕见的怒斥长女道。
“你还嫌家里不够乱?买这么多粮食做什么?家里再怎么样,还能饿着你们?”
杨家毕竟是传承数代的大族,又有着徐庆业这门在乱世中握有兵权的实在亲戚,在之前最混乱的几年中,也能得以保全家人和财产。
即便杨弘深被罢官免职,失去官家名头,又交出大笔的罚金,他们杨家依旧是不差钱的富裕人家。
自家田庄的产出,一大家子都消耗不完,哪里用得着还在外面大肆采购?
杨宛如有些委屈,“爹,您没听说西北起战事的消息吗?西北军在前两年刚经历过一场惨胜,这么快又要面临大战,胜败难料,我们当然提前多做些准备,就算我们自家用不上,到时候也能高价卖出去啊。”
杨弘深皱眉看着这个大女儿,“谁教你这些乱七八糟的?你可知西北起战事的消息,为何会传得这么快?那是因为,消息是通过最新一期的邸报,在最短时间内,直接昭告天下的,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朝廷对此战有着必胜的决心,你囤积这些物资,想要高价卖给谁?”
更何况,这世上可不缺聪明人,那些经验丰富的商人,谁不比她这个闺阁千金更懂得如何在特殊时期发国难财的操作?
西北起战事的消息传开后,民间毫无反应,各种物质的价格也没出现波动,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这说明,连人家西北前线都不需临时从后方征调粮草,少了朝廷的大笔采购,也没听说哪里的粮仓被征,市场供应充足,怎么可能涨得起价?
杨宛如闻言,有些错愕,她上辈子的这个时候,已经嫁入东宫,当了太子良妾,只知西北起战事的消息传开后,引得朝廷上下一片惊慌,连监国太子都觉十分无措。
朝廷是在十分仓促的情况下,赶紧为前线准备粮草和武器,可是各地物价飞涨,国库中的资金却有限,根本不足以供应前线所需。
从而导致皇上这次的御驾亲征一败再败,西北军死伤殆尽,被草原异族连侵数城,抢走大批的财物,最后更是签下大笔的赔款,才令对方答应退兵。
事后才有消息曝出,原来是兵部在过去的两年,一直以西北无战事为由,大肆挪用西北大营的经费。
在经历过两年前的那场惨胜后,西北大营本就存在兵力与经费不足,物资严重匮乏的巨大问题。
哪怕有皇上去西北时带去的一批钱物,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关键问题,尤其是武器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皇上纵有再强的本事,也无力挽回西北的败局,从而令刚安定下来的大安再次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这是杨宛如在经过仔细思索过后,才想出的方法,她已确认过,目前并没有曝出兵部挪用西北军经费的事。
也就是说,皇上依然要面临西北军的各种物资皆严重匮乏的现状,然后事情依旧会像她所知道的那样发展才对。
这样以来,她手握大量的物资,在关键时候,不管是拿出去高价转卖谋利,还是转卖给朝廷的谋人情,都能大赚特赚。
听到她爹的话,杨宛如实在难以相信,也深感费解,为何这次的皇上去西北后,没有及时给朝廷下旨,要求后方赶紧往西北调运各种物资?
而且这次的西北起战事的消息,竟然是由朝廷通过邸报直接昭告天下的,在她的记忆中,却是太子与朝廷收到消息后,想方设法的掩盖消息,却还是因兵部的各种征调和采购物资而传了出去。
见女儿听到他的话后,愣在那里满脸的不敢相信和疑问,杨弘深摇摇头,叹了口气道。
“外面的人都在传,能在所有人都没察觉的情况下,私下辅助皇上筹备好这场西北之战,就是你姨母能代理朝政的本事,你在京中两年多,对你姨母的能耐,竟是毫无所觉吗?”
杨宛如在此刻只觉无比悲愤,她回来得太晚了,谁让她回来得这么晚啊?
【作者有话说】

柳明月还不知道,这个世界比她以为的平行时空更奇幻些,竟然还出现了一个重生的,而且那人还是原主的外甥女。
不过即便知道,她也不难接受,毕竟她自己能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一件很奇幻的事情,再多点,只要对方不给她惹麻烦,无所谓。
有着充足的补给供应,西北的战事推进得很顺利,皇上的这场亲征,可以说是的打得酣畅淋漓。
想到皇后在他出发前,曾开玩笑般提到过,最好能将那些异族打到逃往草原深处,占了对方的草场,俘虏一批草原异族,一边教化他们,一边让他们给大安养牛喂羊牧马。
看着茫茫草原,皇上深以为然,大安百姓多以农业种植为主,缺少放牧养殖方面的资源。
有了这片草场,不仅大安自己就能培养大量高品质的战马,还能为大安供应大量肉类,以及皇后说的奶类食品。
那些草原异族也没想到,他们这次的突袭计划失败,遭人反突袭不说,还招惹来一个来了就不打算走的大敌。
要知道在过去那些年里,往往都是只要他们一退回草原,或是投降,对手就不会再多做纠缠,不愿冒险深入不熟悉的草原,也看不上资源贫瘠的草原。
所以西北边境的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有些久,因为皇上亲率大军深入草原,将大安的边境线一扩再扩,扩到后来,西北大营的人都觉得发愁。
他们之前驻守的威远城,是处易守难攻的关键要塞,皇上显然是抱着要占下大片草原的目的,才带着他们一路追击逃兵,还令人好生安置沿途俘虏的异族。
若皇上下令让他们将大营迁移到这草原上驻防,对他们而言,还真是一大难以适应的挑战。
毕竟他们之前驻守的边境线,也就是威远城一带,虽距离草原较近,但是两地是截然不同的气候环境和生活习惯。
好在皇上在虽在草原上乐不思蜀,但没忘记按时给京里传递战报,朝廷收到那些捷报的反应,也从最初的激动与欣喜,变得逐渐习以为常,乃至最后麻木。
他们想不通,皇上为何会在西北那等苦寒之地一留就是这么久,从初春到盛夏,眼看都快要入冬了,这是不打算回京了吗?
重点是他们上了无数折子,讲述自己在皇后的手下过得有多难熬,皇上竟然都不在意,依旧留在那里。
先是御驾亲征,好好过了把打仗的瘾,在实在找不到敌人后,又在西北边境重整边防的布置。
虽然没令西北大营将驻地迁到草原上,但在边境附近招募了一大批新兵,让他们负责草原上的巡逻工作,又在草原上建起多处临时驻点。
从内地召过去一批精通炎黄文化的人,负责教化那些被俘虏的草原异族的同时,还在草原与内陆的交界处,建造固定交易市场,方便草原民族在那里与大安同陆的商人交易。
战争结束后,群臣仍能通过西北按时传递回的消息,获知皇上又留在那边做了什么,放心之余,也忍不住抱怨他怎么还不回来。
不过在五月中旬,西北边境的战事还没彻底结束时,柳明月就在朝议上宣布,她计划要尽快修出一条从京中通往西北的直道,全部都用水泥铺路面的那种,用来迎接陛下凯旋归京。
这一消息传出,迅速引起群臣反对,在他们看来,通往西北的官道,路面质量很好,完全没有劳民伤财,重修的必要。
而且他们提出的反对理由,也很站得住脚,在边境尚在打仗,东河府那边还在忙着的抢修大坝之际,朝廷实在不易在这种情况下,再搞什么大动作。
且不说国库能不能负担得起,百姓们肯定也有怨言,天气越来越热,哪怕朝廷愿意尽量提升待遇,老百姓也不会愿意在大热天服役。
柳明月有些费解的看着下方的众大臣,说出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
“请人干活给报酬,乃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朝廷一有什么工事要干,你们首先想的就是要征多少免费劳役?总抱着这种思想可不行!”
哪怕她很清楚,也能理解这些思想和做法的历史形成原因,可柳明月还是想要从现在起,就试着做出一些改变。
反正以她自身的道德认知,让她实在做不来这种白嫖劳动力的事,即便在这个时代,免费征劳役乃是常态和惯例。
“老百姓是朝廷的支柱,我们可不能抱着要将他们当牛马使唤的想法,他们的赚钱机会少,朝廷理应竭尽所能的为他们多提供一些机会,而不是总想免费使唤他们,老百姓赚到钱,日子过得好了,我们这些人才能踏实。”
不过她也知道,她的所思所想,有些难以融入这个时代的大环境,所以她也不强求。
“朝廷的事,有朝廷的做法,本宫不过问,但是这次的修路,是由本宫提议的,就由本宫负责给工人发工钱,朝廷只需出材料费即可。”
水泥在京中早已不是稀罕物,不仅朝廷负责在几条重要干道上铺上了水泥,一些官员也私人出资,将自家府门前的路,修成水泥路,与主干道对接上。
这样平日里出行都能方便许多,尤其是在正雨天,那种前后差距更为明显。
户部的李尚书苦着脸道,“娘娘,哪怕仅出材料费,那也将是一大笔支出,为重修苍河大坝,以及为西北前线筹集物次,支出都很大,京中距离西北那么远,咱们先修一段还行,全修下来,实在负担不起啊。”
只需粗略预估一下全修的材料支出,李尚书就有种呼吸不畅的感觉,他也太难了,守着个一贫如洗的国库,天天在那斤斤计较,却遇上个花钱如流水的皇后。
每次察觉到皇后用‘你怎么这么小气’的眼神看向他时,李尚书都有种恨不能吐血三升的冲动。
国库要是也跟宫中那两们的私库般,哪怕让人看不出里面到底堆了多少金山银山,只知里面可源源不断的拿银子,他也大方,花钱笼络人心,赚个慷慨大方的美名,谁不愿意干?谁不会干?
柳明月当然知道国库并不充裕的现实情况,但是这条路,她是必须要修的。
“那就……由本宫作主,将材料先赊给你们,等到大库宽裕些了,你们再分次还上,对于这件事,下朝后,咱们再具体商定一下具体条款,请几位大人做见证,拟份合约出来。”
哪怕皇上并没有明说,但是根据最新收到的信件内容看,皇上在那边的情况可能有些不太妙,只是皇上没说,她也就不知道具体原因。
在战场上出现意外,只要没有战死,不便按期回归的原因,只有那两个,不是生病,就是受伤,无论哪一种,都不宜进行长途跋涉。
皇上已年近半百,早年打了一二十年的仗,体内留下的暗伤无数,如今不管是生病,还是受伤,想要恢复起来都不容易。
若再进行长途跋涉,只会更加重他的伤情或病情,尤其是在当下的交通环境下,好好的健康人都能被颠簸出伤病,更别说是身体本就虚弱的人。
所以柳明月决定,哪怕多花些钱,也要尽快*铺出一条通往西北的水泥路,方便皇上回京。
而那些将要去做见证,其实也相当于是做担保,有身份有地位的朝廷重臣,都木着脸站在那里。
他们对这种活,已是轻车熟路,早干了好多回,就是这心里始终有些不得劲,实在难以适应。
皇后有钱又大方,本该是件利国利民,还能利于他们的好事,可是皇后太聪明,愿意利国利民,却防着他们占便宜,就让人憋屈了。
想到自己已经代表朝廷签下的那些借贷合约,李尚书很想再挣扎一下,可他想到以往每次都以失败的挣扎结果,终于还是选择放弃,债主说啥就是啥吧。
有时候,李尚书都想不明白,自己什么会令户部发展到负债累累的境地。
明明他是不同意那些大笔支出的,可是不知为何,素来心性坚定,在审核与把关支出项目上面,素以严苛著称,能让皇上都无可奈何的他,竟然在面对皇后时,总在妥协。
李尚书不知道,他这是在无意间,陷入了借贷消费心理。
不用从户部支出现钱,就能提前上马那些利国利民的政策和工事,还能使用分期还款的方式还账,即便需要支付一些利息,国库的压力也没那么大,却能像皇后所说得那样,让国家和百姓早受益,实在极具诱惑力。
好在柳明月也不是在忽悠‘老实人’,她是真心认为这么做,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好处,借贷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将借贷来的钱,没有花在实处,没能让那些钱生钱。
就像这次修路,柳明月固然存有私心,可是修出一条从京中直通西北要塞的好路,不仅能极大的方便两交通往来的效率,在战时发挥巨大作用,也能更加方便沿途多地的商业贸易往来。
要想富,先修路,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无数人的经验总结。
如今的大安虽已开国六年,但是仍处百废待兴的状态,若不是柳明月手上的资金也有限,她其实很乐意能多借贷些出去,大力发展和振兴国家的经济,改善一些社会现状。
甚至对于借贷出去的那些钱能不能收回来,都没那么在意,但她不愿意占别人的便宜,也不愿意让别人无端占自己的便宜,所以她向来将公私分得很清。
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市场,百姓们手上没钱,商贩手上也没钱,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没有动力,想要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何其艰难。
【作者有话说】

柳明月是个起名废,即将要修的这条路,被她直接命名为凯旋大道,毕竟这本就是她临时决定要修这条路时,提供给满朝文武的理由。
为了赶效率,这条路采取的是多段同修的方式,除了较少的一部分路段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和修整外,大半都是原有的官道上,进行整平、填充等处理,修起来的效率极高。
东河那边征了数万劳役去修大坝,结果那些劳役竟成了去享福。
过着住新砖房,一日三餐吃好喝好,每上一天工,就有一天工钱拿,重活不仅轮班,还有额外补贴的好日子,不知让多少人羡慕得不行。
后来有许多人想要加塞进去,都没成功,因为这次修坝用的是新式材料,省时省力得多,根本用不了那么劳工。
而这件事,也早已被当作稀罕事,传遍大安,从而引来更多人的羡慕,都盼着自己也能有幸赶上这种好事。
如今朝廷又传出要修凯旋大道,将要在沿途就近征召劳役的消息,迅速引起各地百姓的争相报名,根本用不着当地官府派官吏去统计核实,甚至是带着官差直接拿人。
2023最新网址 www.fushuwang.top 请重新收藏书签

推荐福书 七零娇气后妈  皮囊—— by  (综英美同人  (综漫同人)  回溯初声by赤  离心力——   女配修改一个 

网站首页最新推荐浏览记录回顶部↑

福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