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后升职记by黄柏山人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2-16
听出大女儿的不满和质问,杨弘深皱眉看着她,也是满心的不悦。
“爹升官了不好吗?你爹我若一直无官无职,你如何能嫁到平国公府?就算你能嫁进去,家里没能力给你撑腰,你又如何能在平国公府立足?”
杨宛如赶紧强笑着解释道,“爹,我这不是担心吗?您若直接将女儿能做预知梦的事情说出去了,这对咱们杨家而言,是祸非福啊。”
杨弘深难掩怒气的哼了一声道,“放心,你爹我还没老糊涂,知道轻重,肯定不会将那件事说出去,和皇上当了这么多年的连襟,我自认对他还是有所了解的,上次听了你的想法,爹才下定决心,冒险去做了一件很得罪人,却能让上边满意的事,要不然,你能凭什么嫁进平国公府?”
听到这话,杨宛如就知道,这次确实是她误会对方了,赶紧赔着笑脸道。
“爹,是女儿误会了您的一番苦心,女儿给您赔个不是,等到女儿再做了什么梦,一定会及时告诉您,让您去了京中,能步步高升。”
想到这次能有机会去京中做官,靠的也是这个女儿提供的消息,杨弘深在她面前,终究有些理不直、气不壮,更别说是真生气。
“算了,你知道就好,我们是亲父女,永远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咱们这个家,家里好了,你们这些杨家后人才能有好日子过。”
杨宛如垂眼敛去目中的嘲讽,在她的上辈子,她爹仗着与当今有亲戚关系的特殊身份,踩着包括她这个女儿在内的亲戚,附逆上位,享受大权在握的荣耀时,可不曾想过要关照一下她这个由高处跌落泥泞,受尽奇耻大辱的女儿。
“爹说得是,只有杨家才是女儿的最大依靠,女儿当然会盼着爹好,盼着杨家好。”
不管怎么说,她爹不仅擅长见风使舵,还很有手段,她确实很需要这么一个帮手,反正只要她这辈子能一直在高处,就不用担心自己会再次被对方放弃。
接到圣旨后,为了能够尽快进京赴职,杨弘深轻车简从的先一步出发,剩下的杨家人需要收拾好行李,安排好老家这边的各种事务后,再起程进京。
虽然已经定下负责侦办兵部欺君罔上、擅自挪用军资一案的人选,但是皇上并没有公开这个消息,先公开当然是在各方的配合下,已正式拟定好方案的筹建银庄一事。
因这件事牵涉到的官员多,所以知情人多,哪怕皇上还没在朝堂上正式宣布,但是该知道这个消息的人,都已提前知道。
只需想想这个将会以朝廷信誉做担保的银庄,在未来的发展潜力,那些人就眼馋不已,自己不适合,也想往里面推荐些自己的人。
尤其是银庄总负责人的位置,早就有人对其虎视眈眈,却早早听说,在皇后的推荐下,皇上已有钦定人选,还获得了两位丞相和户部尚书一致认同,其他人只好死心,或是退而求其次。
却没料到,皇上在宣布要筹建银庄的事宜的同时,还直接公布了一份任命名单,声称名单上的人员大多都已按照调令抵达自己的任职区域。
这么一大块饼,在他们早知道,还盼了许多的情况下,竟然不知不觉的被别人在私下里瓜分了?这怎么能行!
杨弘深进京履职后,第一次参加大朝议,赶上的就是这件事。
“启奏陛下,在大安各地开设银庄,的确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是对于各地银庄分处的负责人选,臣有异议!”
“臣附议!”
“臣附议!”
别说是初闻这个消息的人,连参与银庄规划事宜的官员,都对此有异议。
八九品的小官,只能称得上是吏,看着是不起眼,可是他们想为自家不成器的后辈谋个这类位置,也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
如今朝廷一下新增数百个这种位置,还都是与银钱有关,有权有油水的肥差,结果宫中连招呼都不打一声,不知从哪调来数百人,直接将位置都给占了,实在让他们很难接受。
看到群臣的反应,杨弘深也想附议,可他从递出那份奏折起,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要在接下来,完全附和与配合皇上、皇后的心意行事,这样才能保障他的位置。
所以斟酌了一番,他最终还是选择按捺不动,反正他对正在议的这个银庄的事,一无所知,就算这里边有什么好处,也轮不到他这个朝堂新人去分享。
面对群臣的抗议声,皇上对此显然早有准备。
“各地银庄的掌柜、帐房人选,都是从各地的宫中产业里抽调出来的,这几百个人中,绝大多数都有举人或秀才功名,又在各地的商行、作坊、田庄里历练的两三年,如今调过来筹建银庄,可以直接上手,你们有什么好反对的?”
此话一出,本来还吵得热闹沸腾得的众大臣,瞬间变得哑口无声,他们用来抗议皇上的理由,就是银庄关系重大,皇上却直接任命数百个身份来历不明的人担此重任。
见下方的群臣都无言以对,皇上才心情很好的说道。
“看来,对于这几百人的身份来历,诸位心里应该都有数了,不错,他们都是皇后在承天三年的大考之后,亲自挑选,又安排在各地,精心培养了近三年的人才,诸位大人都该对此有印象才是,毕竟在第三关的面试考核中,我们有不少人都曾去过现场。”
正因有印象,他们才在得知人选都是从宫中产业里抽调出来的后,都变得无言以对,对于当年那三场令人感到前所未闻的考核,他们可都记忆深刻。
有人不甘心的硬着头皮回道,“陛下,那些都是由娘娘选出来,又培养了三年的人,银庄全都用这般出身的人,难免……会有任人唯亲之嫌啊!”
柳明月冷哼一声道,“本宫要是想任人唯亲,会先将你这从一品的太子太师之位给夺了,送给五品的柳郞中坐。”
此话一出,顿时引来朝堂上的一阵偷笑声,他们都没想到,竟然有人会想到要抨击皇后任人唯亲,一时有些绷不住,这不是自找不痛快吗?
那些宫中产业既是皇后的,也是皇上的,就像他们朝堂上的这些人,过去只是皇上的,现在也是皇后的,人家帝后二人玩左手倒右手,哪里有他们这些人可质疑的余地。
皇上笑呵呵的打圆场道,“好了,这件事,就这么定下了,年后就是又一届大选之年,大家要是有想法,朕就拜托皇后再组织一场大招募,你们家中要是有什么子侄后辈想要安排,都可以去参加考核嘛,只要考上了,别人能有的机会,他们肯定也有,朕与皇后做事,绝对会公平公正。”
【作者有话说】
还在平阳府时,通过定期的邸报和私下流传的一些小道消息,杨弘深早知道他那位妻妹已变得今非昔比,能在皇上离京期间稳定朝堂,还能让满朝文武官员臣服,没传出什么负面消息,足同见得她的本事。
可是真正获得上朝资格,感受到朝堂氛围后,他才发现,皇后在文武百官心中的地位,远比他本以为的还要更高一些。
即便皇后在朝堂上表现得很低调,很少开口,要是她一旦开口,都毫不掩饰她那透着攻击力的强势。
而那些朝堂重臣即便被她给针对了,也只能就着皇上给的台阶下来,再不敢试图继续去反对皇后,或者准确的说,应该是皇上的意思。
帝后二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配合无间,大臣们敢怒不敢言,只能无奈接受。
要知道在之前的那些年,都是他那连襟唱红脸,妻妹唱白脸,如今大家的身份变了,那对夫妻却反了过来,皇后唱红脸,皇上唱白脸。
“没想到多年不见,三妹……啊不,皇后娘娘的性格变了不少,她就那么直接当众针对李公他们,会不会……不大好?”
与他走在一起的右佥都御史闻言,不禁失笑出声。
“哈哈,杨大人刚来,对咱们娘娘还不够了解,等到你熟悉后,就会知道,若非有陛下在,娘娘会让你深刻体会什么叫做真正的针对,像现在这样,只偶尔在看不下去时,讽刺上几句,根本不算什么,你看那边,崔公、李公他们可有放在心上?”
杨弘深朝他示意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站在那里的崔相、李太师等人正站在那里在说话,看上去心情都还不错的样子,丝毫不像他所以为的那样,会因受到皇后的言语针对而感到憋屈。
“为什么会这样?”
那崔丞相和李太师等人,不仅都是高品阶的重臣,还都是在朝堂上声望极高的人,这样的大人物,当然都是心高气傲的存在,如何受得了这样的屈辱。
对于这位以外戚的身份突然被皇上任命为左佥都御史的同僚,右佥都御史当然是抱着尽量交好,至少也要不得罪的态度,此刻也就不吝为其解惑。
“因为陛下还没还朝时,娘娘对待我等的态度,可没这么温和,大风大浪都经历得多了,就这么几句嘲讽算什么?何况如今还有陛下居中打圆场,也就更加没人会在意朝堂上的那几句言语交锋了。”
主要是在意也没用,真要与皇后对上,都不过是自取其辱而已,皇后总能从让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将人驳得体无完服,吃过几回亏后,大家都只能尽量避其锋芒。
杨弘深还感到难以置信,毕竟他自认已接受三妻妹性情大变的事实,可他还是想像不到,她在朝堂上,竟然比他原以为的,还要在更具威慑力。
见新同僚还是一脸的难以置信,右佥都御史又给好心提醒了几句。
“当初户部尚书坚决反对娘娘继续临朝,因为户部现在是负债累累,娘娘上说说她也没钱借了,下午就与陛下合计个银庄出来,方便户部继续借钱。”
“刑部之前查某桩案件时,只缴获几万两银子,与应缴赃银数量相差巨大,娘娘就下令,所有与主犯利益相关的至亲与家仆等人,包括他们的子孙后代,都需负责还钱,还够数为止,检举有功可免受牵连,结果你猜!”
杨弘深听得目瞪口呆,前者顶多也就户部尚书要受点刺激,后面的这条政令一旦全面执行,谁还敢贪?他们的至亲和家仆也饶不了他。
“就,没人反对吗?”
右佥都御史笑道,“娘娘有陛下的支持,谁敢反对?谁又能反对得了?何况她也只是就事论事,做的也都是为国为民的事,谁要敢就此与娘娘辩论,就能得到一顿让人终生难忘的训诫。”
直到下值回去,杨弘深仍有些不在状态,他发现这京中的情况,与他在事前所料想的截然不同,想要凭借过去的经验在京中立足,还真有些困难。
与此同时,处理完当天的政务后,柳明月与皇上提起商队的事。
“出海商队将于近期,从集庆那边的出海口启程出发,这两年多,海上作战队收集了不少信息,路线都已规划好,陛下这边有没有什么想补充的,或是直接去集庆那边看看?”
皇上叹了口气道,“朕倒是对大海和船队都很好奇,也很愿意去见识一下,可惜朕刚回京不久,这私快又出去,难免会惹来非议,何况兵部的那桩案子,已经查得差不多了,也是时候该要收网了。”
对皇上来说,看着兵部的那些人继续蹦跶,还时不时的想要找机会在私下里跟他求情,他已对此烦不胜烦。
因为那些人即便找着机会了,许是见他回来后,从不曾提起,对他们也没个处置,就没想着要坦诚,总抱着侥幸心理与他叙旧情,各种的为自己表功。
柳明月点头,那桩案子一直就这么拖着,确实不是办法,是该要早日做个了结才行,因为那些人犯下的是涉及到原则问题的大事。
“也是,不过您也知道那桩案子都涉及的是些什么人,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才行,以防他们狗急跳墙,来个临死反扑。”
皇上冷哼一声道,“这个你放心,朕已经吃过一次亏了,说什么也不会让自己再次第二次亏。”
听出他这话中透露出的信息,柳明月有些意外。
“吃亏?陛下的意思是说,您在西北遇刺一事,另有内情?”
皇上难掩冷意的点头道,“是的,经过这几个月的调查,现已查明,那刺客确实与异族有交集,但他真正效忠的并非是异族,而是另有其主。”
也就是说,早在开国之前,就有人处心积虑的往他身边安插钉子,其图谋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柳明月见他没有直接提及幕后真凶,也没有继续假追问的打算,这也算是两人之间的默契。
“敢在那么早就在暗地里算计陛下,那人真是万死难辞其咎,您可一定不能对他们心慈手软,要不然,臣妾愿意出这个手。”
皇上真的是个一个很有担当的人,一旦正式开启彻查兵部的案子,皇上肯定少不了要背上诛杀功臣的污名。
在她本就临朝的情况下,皇上不愿让她涉及到这个案子中,明显是不打算让她一同沾染上。
柳明月对此当然是乐于配合,她也不愿意被牵涉进这桩案子,因为她没有仔细调查过,也就不清楚这个案子具体涉及到哪些人与势力,那些人与陛下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但是真要到了有需要的时候,柳明月不介意出这个头,背负上诛杀功臣的污名,成为一代毒后也在所不惜。
皇上当然知道皇后之前的回避,与现在的自荐,分别透露着什么心态,心中颇为受用,本来有些抑郁的心情,因此而好转许多。
“用不着让你出手,朕若是个优柔寡断之人,也轮不到朕坐到这个位置上,是他们负朕在前,朕绝对不会对他们手软。”
晚上两人正在用晚膳时,突然接到通报,说是左佥都御史杨弘深有紧急要事在宫外求见。
收到消息,两人顾不上考虑别他们,毫不犹豫的让人将其带了过来。
向来在人前都能保持翩翩风度的杨弘深,此时看着有些狼狈,看来他将要禀报的事情,确实很紧急。
皇上制止住他要行礼的动作,“那些虚礼就免了,到底是何事,竟然让你如此焦急?”
杨弘深也不含糊,赶紧回道。
“启禀陛下、娘娘,臣的大女儿在今日的进京途中,见到城外出现多种异象,河水异动,还有许多鱼往水面上跃,还有大量的飞鸟聚集空中,山中走兽不惧人的往官道上跑,据说会出现这些异象,是附近将要出现地龙翻身之兆啊。”
在炎黄大地上,地龙翻身都被视为极为严重的不祥之兆,每次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损失也很大,许多皇帝都因此而颁布过罪己诏。
所以皇上闻言,顿时脸色变得十分难看,柳明月也很着急,她很确定,杨弘深所说的那些异常现象,都是将要发生地震的前夕经常会出现的预兆。
在她所生活的时代,地震这种灾难依旧让人防不胜防,每次出现,都会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巨大损失,更别说是在这个时代。
柳明月就近拿起纸笔,迅速回忆她所知道的那些地震应急避险措施,一边建议道。
“陛下,这些预兆既然是发生在京城外,就意味着将要发生地……动的区域,就在京城与周边区域,我们要赶紧下旨,令城防营和京郊大营的人分成三五一组,分别负责一片区域,拿着扩音喇叭提醒百姓避险,要在最短时间内,尽量多通知一些县市和村镇。”
“所有官府人员和当地驻军,必须要在这种危急关头担起责任,维持好当地秩序,安置和安抚好焦虑的百姓,一旦真出现地动,要尽快让所有受伤的百姓都能及时得到救治,将相关工作处理得好,立下大功者,本宫与陛下有重赏。”
皇上一边结合皇后的建议赶紧拟旨,一边派人去确认那些异象,一边传召大臣们过来商议此事。
杨弘深几首是目瞪口呆的看着帝后二人在接到消息后,迅速做出的各种安排与应对,他原以为,这二位怎么也会先质疑几句,或是先派人去确认过异象后,再做相应的安排。
他大女儿匆匆赶进京来,就是为了告诉他,她最新做的一个梦,是今夜子时左右,京城与附近区域会出现地龙翻身之祸,会造成京城百姓的大量伤亡。
他会相信大女儿的话,当然是因之前的经验,可是皇上与皇后,为什么都没怀疑一下呢?
【作者有话说】
非常感谢大家的投雷、订阅、收藏、评论及营养液支持。
杨弘深不知道的是,正是他的表现,让皇上和皇后不绝而同的在第一时间选择了相信,因为以他的性格,若无可图,或者说是很有把握,绝对不会如此牺牲自己的形象。
更何况事关地动这种爆发得突然,破坏力还极强的灾难,绝对不容轻视和拖延。
圣旨和被迅速誊抄出数份的应急避险措施,都在第一时间被送了出去,柳明月又赶紧对宫中做出安排。
派人尽快安置好那些珍贵的文书和案卷等物品,干完活与没干活的人,都要尽快收拾好各自的贵重或是重要物品,留在空旷地区,不得滞留在建筑中*。
苏福的反应速度也很快,已经与赶过来的高长庚一起,带着大批太监在奉元殿正前方的大片空地上搭帐篷。
等到应召而来的大臣赶进宫中时,宫中已井然有序的忙了起来,皇上与皇后是在已搭建好的帐篷里接见的他们,勤务殿、御书房里的东西,正在被转移中。
崔丞相难掩焦虑的赶紧问道,“陛下、娘娘,这是怎么回事?发生了什么?”
看这场景,就知道宫中有大事发生,可他身为百官之首,竟然还一头雾水,这让崔丞相既然觉羞愧,又觉茫然无措。
向前去宣他赶紧进宫的太监打听,人家也不知缘由,只知奉令行事,还急着赶往下一家宣诏。
皇上头也不抬的回道,“来了啊,坐下说吧,杨御史的家人进京时,在城外看来各种飞行禽走兽都出现异常反应,朕令人去尚驷监之类的地方确认了一下,发现那些被驯养的牲畜,也都已经开始出现躁动迹象,这很有可能是将要出现地动的预兆。”
刚坐下的崔丞相闻言,被惊得差点跳起来,但也顾不上继续坐了,焦急的说道。
“陛下,这确实是大事啊,我们要赶紧通知下去,让城中所有百姓都要尽快做好防范准备才行。”
皇上指了指旁边的文书,“这些,都是朕与皇后已派人发出去,你们先看一下,都动动脑了,看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若有疑问之处,问杨御史即可,他来得早,知道朕与皇后目前已做了哪些安排。”
尽量做好灾前的防范工作,肯定要比等到事后再做救灾工作来得方便,也能尽量减轻损失。
杨弘深此刻也很忙,皇上与皇后第一时间做好安排后,就现场征调他,让他抄写应急避险措施,抄写一道道圣旨、诏谕和文书做备案,总之就是笔耕不倦。
可他还不能抱怨什么,因为这绝对不是皇上与皇后在针对他,那二位才叫做真忙,一边要拟旨拟文书,一边还要安排各种事务。
亲眼看着二位在应对紧急事务时,沉着而又冷静的即时做出那些应对措施,杨弘深才隐约明白,为什么当年没被他放在眼的这位连襟,竟能当上皇帝,曾被他妻子反复拿捏的这位妻妹,能在前朝取得那般高的威望。
随着被急召来的大臣们陆续抵达,又都相继领旨而去,整个京城内外的官府人员,都在短时间内,被迅速调动起来,爆发出超高的工作效率,夜幕降临,整座京城都被火把灯笼等物,给照得灯火通明。
随着城卫军三五成群的骑着马,分别在不同区域中喊话,百姓们也不敢无视朝廷的诏令,都忙着往空地上搬家中的重要物品,人也不敢留在屋内,还要想方设法的按照朝廷的要求,尽量做好防雨防寒措施。
杨家在京中的宅子里,杨宛如坐在搭在院子里的帐篷中,听着外面传出的动静,喝着热茶,笑得志得意满。
宫中越重视,官府反应越大,证明她所提供的这个消息的价值越大,回头论功行赏时,她一定能得偿所愿。
在平阳府时,她本来还一直在考虑,要劝她爹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把京中将要发生地动的消息提前报上去。
从而好用这个功劳,换取她与平国公府大公子的赐婚圣旨,同时还不会暴露她身上的秘密。
毕竟她宫中的那位姨母,似乎与她有着同样的经历,她肯定要小心谨慎些,至于她姨母会不会抢先将事情说出来,让她无法立功的事,杨宛如倒是不太担心。
因为她觉得自己都需尽量设法掩盖自身的秘密,不敢轻易透露自己知道的秘密,她姨母肯定也会如此。
没想到她爹竟然被召入京中任职,也算是给她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
为此,她完全是掐着时间点抵京,为的就是方便她能以合理而又不让人怀疑的借口,将夜里将要发生地动的消息透露出去。
虽然这样一来,因时间太短,即便朝廷能做的不多,但是足够让宫中和那些朝廷大臣能及时做出应对,避免部分人员伤亡和重要财务的损失,她的功劳绝对不小。
不过宫中的反应,比她预想的要更快些,连京中的普通人家,也都有及时得到消息。
那些城卫军或是巡防营的人,在外面的大街小巷中喊话,不仅直接下令要求百姓不得留在屋内,还提供了多有效应对地动的措施,甚至在防雨防寒方面,都有明确要求。
这让杨宛如有些意外,毕竟在她的上辈子,因这场地动是发生在近半夜子时,人们睡得正沉的时候,不仅宫中损失很大,京城里的百姓,更是死伤无数。
地动还伴随着大雨,此时已是十月底,天气寒凉,大批房屋在地动中倒塌的京中百姓无家可归,即便有朝廷尽量提供救济,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朝廷与百姓皆损失惨重的同时,还民怨沸腾,当今连下三道罪己诏,才勉强平息民怨,可他也因这次的打击而到了几乎油尽灯枯的地步。
太子妃则因在这次的地动中受到惊吓,早产生下太子的嫡长子。
原以为那个生得不是时候的皇长孙是个福薄的,没想到他竟然比他爹有运道多了,遇上个有情有义的堂伯,小小年纪就当了皇帝,还有人替他平息叛乱,收复失地。
不过这辈子,那孩子可不一定还能有这么好的运道了。
忙到晚上亥时,也就是九点左右,才尽量做好各方面的安排,柳明月和皇上才稍松了口气,如今他们能做的都尽量做了,结果将会如何,只能交给天意了。
被分派各种工作的大臣,也都陆续回来交差。
“……已在城中各处空旷区域搭起帐篷,家庭条件不便的百姓,现已陆续迁至这些公用帐篷中,各方面的措施,也已按照陛下与娘娘的旨意,准备妥善,确保不会让他们冻着渴着饿着。”
皇上回来后,才官复原职的工部秦尚书前来交差时,说起这些,心中颇为感慨,他是真没想到,他们这些官吏和各营将士,竟然还能被这么使唤,在灾难将要来临之际,身先士卒的忙着干活。
可结果已经表明,他们这些人还确实都挺好用,不仅能及时将消息传达到位,还能及时按照皇上、皇后的要求,把那些看似很难完成的活,都在短时间内给干好。
随着城中那些牲畜也都出现明显的异常反应,大家对于将要发生地动这件事,都不敢再抱着侥幸和质疑,十分配合官方的安排,百姓被安置好后,还会主动帮忙干活。
听到秦尚书介绍完他们工部负责区域的各种进展,皇上满意的点头。
“这样就好,你要盯好你们工部负责的区域,让人维护好秩序,要尽量杜绝各种欺凌现象,让百姓们都能安心在公用帐篷中,度过这段艰难时期。”
柳明月随之接过话嘱咐道,“秦大人,人多容易生乱,厕所卫生方面尤其要注意和抓紧,要勤洒石灰和烧艾,还要随时喊话叮嘱着,还要保证随时供应热水,对于生病的百姓,也要确保他们能得到及时的救治,百姓无小事,你们切不可疏忽大意。”
听到堂堂一国皇后,亲自操心百姓喝水上厕所的问题,在场众人都莫名感到有些心酸,心情也有些复杂,也相信皇后绝对是真心认为百姓无小事,才能考虑得这般面面俱到。
不过也正因如此,谁都不敢阳奉阴违、敷衍了事,毕竟皇上、皇后这次给他们各部都分派了我没有,哪一部负责的工作没做好,很容易被突显出来,让部里丢了脸,他们的上司绝对不会饶过他们。
因宫中的这番大动作,京城内外的绝大多数百姓,都不敢睡下,亥时末,京城周围突然开始下雨,气温也随之骤降。
子时刚过不久,众人都能清楚的感觉到,脚下突然传出一阵极为明显的抖动,头发晕人都有种站不稳的感觉,周围的物品更是直接挪移了位置。
谁都知道,这是真的发生地动了。
好在因朝廷通知到位,防范工作也做得到位,提前有了心理准备,百姓们虽有受到惊吓,但在总体上并不算恐慌,更没出现难以控制的混乱现象。
接下来的时间,在众人的担忧中,又陆续发生过多次余震,等到次日天大亮,发生余震的次数已明显减少,且抖动的幅度也越发的轻微。
此时的夜间大雨已转为雨夹雪,走出帐蓬,就能看到不远处的建筑有些只是受损,有些直接倒塌的凄惨景象,周围打着雨伞,或是披着蓑衣出来查看情况的人,哭声一片。
会住到公用帐篷里的百姓,除了住客栈的旅客,大多是因家中房屋简陋,没有院子,或是院里的面积小,以及没条件自行在外搭帐篷的百姓,家中经济条件基本都不怎么好。
看到周围一些用料比自家房子好的建筑都倒了,就知道自家的房子肯定也保不住,心中难免会感到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