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书网.Top

开国皇后升职记by黄柏山人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2-16

“也罢,你自己心里有打算就好,不过你不管去哪里任职,都得改改这脾性才好,在人家手下做事,可不比在家中当被人伺候的千金小姐。”
杨宛如温声回道,“娘放心,女儿在做出这个决定时,就已有所准备。”
在她上辈子的后半生,没人伺候她不说,她还得学着伺候人,当然不惧这些。
杨弘深对此也乐见其成,坐到主位上,以父亲的身份指点江山道。
“进宫比去宫中产业好,你姨母深得皇上信任,听说陛下对她极为信任,所有奏折,都会先由她经手一遍,你若能被留在她身边侍奉,相当于是当上御前女官。”
说起这些,他的语气十分温和,俨然又恢复成一位为处处女儿考虑的慈父,因为御前女官绝对是个很关键的位置,连前朝重臣都会对其多有礼遇。
冯家两个女儿被接进宫后,留在皇后身边当女官的消息传出后,曾在京中引起许多议论。
不少人都笑话她们是山猪吃不细糠,先是选择放弃国公府,跟着她们那被离弃的娘,被接进宫后,又放弃被当公主金尊玉贵的娇养着的机会,选择当侍奉人的女官。
可是随着皇后临朝,她们姐妹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现在更是到了连她们的祖父,顺国公遇到她们,也不敢端长辈的身份的地步。
杨弘深气的是女儿不顾身份的在外抛头露面,有辱门风,也会给他招来教女无方的非议,但他并不反对女儿想要进宫的决定。
“爹放心,女儿肯定会尽量争取进宫,不再让您失望。”
杨宛如当然知道她父亲在打什么主意,不过她嘴上这么应下,可是进宫对她而言,并非首选,这也是她选择参加大招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宫中的那些人与事,对她而言,可谓是既熟悉又陌生,容易让她再次被上辈的记忆影响到,从而再次犯错。
还是彻底换个陌生环境,从头开始,更适合她。
更何况,见到姨母在前朝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威望后,杨宛如也有些看不上宫中内官的身份。
她想当女官,当真正入品的官员,像这次参加大招募般,拥有能与那些男子在同一个台面上,一起竞争的身份和资格。
这是她在参加大招募的初选时,在现场突然生出的冲动想法,却在后来变得越来越坚定,既然家里的父亲,嫁过的丈夫,都无法成她的依靠,甚至还会连累她,她为何不能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为强大?
【作者有话说】

随着时间越发临近春闱,京中可以说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热闹起来。
直到此时,人们才知道官方在京中新建起的几栋三层建筑,能以超低价给上京赶考的贫困学子提供食宿,实在连这个费用都负担不起的人,还能通过银庄借钱。
那几栋建筑都位处灾民住宅重建区域,是在将灾民的房子进行统一规划后,空出的地面上建起来的,房子干净整洁,提供的吃食也是荤素搭配,待遇极佳。
这一优待读书人的新举措公开后,顿令京中舆论风向大变,之前那些认为宫中太过优待那些参加大招募的人的声音,迅速消失,再也没人敢说什么差别对待。
毕竟那些参加大招募的人抵京后,都被安置在京郊庄子上,这些前来参加春闱的士子,却都被安置在寸土寸金的京城内,收的那点费用,还不抵一天的饭钱。
这种己方刚一出招,就被对方如早有准备般迅速反制的滋味,令某些人在暗地里气得直咬牙,却又无可奈何。
皇上看着过年前后这几个月的支出清单,心疼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不知不觉中,竟然又花出去这么多?这银子也太不经花了些。”
柳明月笑着安慰道,“反正咱们花出去的多,老百姓们就有机会赚得多点,这一出一进,又没便宜外人,从近期收到的一些统计数据看,京中百姓的消费能力明显在提升,城外百姓的东西好卖多了,这就叫做良性循环。”
每天都有许多城外的百姓挑着担,进城售卖些自家的瓜果蔬菜和鸡鸭鱼之类的东西,他们这种小地摊,往往针对的就是城中那些家境最普通的百姓。
所以那些百姓的收入,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能力,随着宫中在城内大搞基建,给那些百姓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
这个道理,皇上当然也懂,收到相关反馈,他也对此很欣慰,可是一看自己花出去的钱,还是免不了会心疼。
“朕为这座江山,付出得实在太多啊!”
在这一点上,柳明月也不得不承认,徐庆业这个皇帝,的确说得起这个话。
“等到船队回来就好了,船队的收益,应当可以充分弥补陛下的这些付出。”
提起船队,皇上也来了精神,“出海就这点不好,一离岸就失联,也不知船队现在走到哪里了,带出去的那些商品好不好卖,海上航行顺不顺利?能不能在下半年如期返回大安?”
柳明月算是听出来了,这位平日里肯定也没少在心里琢磨,才会在提起这个话题时,迅速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依臣妾之见,只要船队此行还顺利,其它的,您都不必担心,咱们大安的东西,在海外是卖方市场,东西肯定不愁卖,尤其是在海上商道断了数十年的情况下。”
最怕船队会在海上遇见大风大浪,或是遭遇西方的强大武装势力,要不然,与海外通商,对大安而言,绝对堪称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正在提起船队的两人不知道,在遥远的海远的海外,他们正惦记着的船队,已经返航提上日程。
装船时,看着数量极多的商品,到了海外,压根就不够卖,实在不够卖,他们都没来得及多走几个地方,船上那些大安特产商品,就已经卖得一干二净,让人心情复杂。
“能早些回去,固然是件好事,就是这么一来,我想要绘制出更大面积的海图,只能等到下一次了。”
面对蒋清言的遗憾,左子兴有些好笑。
“想要绘海图,以后有得是机会,能早点回去,避开五六月以后容易出现的大风大浪,才是最重要的。”
魏长延笑着附和道,“是啊,清言,不过你这趟出来,能绘制出这么一份海图,已经很不错了,等到回去后,我一定会给你请功。”
蒋清言擅长画画,之前在战队中,主要目标是的战斗,就将画画放下了。
这次出来,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为商队护航,震慑海上层出不穷的潜在威胁,尽量避战,船上的生活太过枯燥,他就将自己的特长给捡了起来,如今画出趣味来了,十分上心。
“子兴兄,咱们回去的时候,必须要原路原航吗?能不能换条航线?”
面对蒋清言充满期待的眼神,左子兴笑道。
“的确还有别的航线可走,但是为稳妥起见,我们还是原路返航比较安全,毕竟这一路过来,有些威胁已被我们震慑住,有些已被我们直接剿灭,短时间内,应该还没有新的势力过来,我们回去更省时省力。”
吴尚青赶紧道,“听子兴兄的没错,还是原路返回更安全,我现在除了安全,别无所求,这么一大笔财物,若在我等回去的路上不慎出了差错,那可真是万死难辞其咎!”
他们这些人在海上拼命奋斗两三年,如今算是到了即将收获的时候,这些船上所装载着的海量金银财宝,就是他们这些人用来换取仕途的最好功绩,绝对不容出错。
魏长延深以为然的点头道,“不错,安全最重要,即便是原路返航,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难保不会有人提前等着我们。”
毕竟他们这支船队的规模,实在太过庞大,又是来自在海外颇有盛名的炎黄大地,谁都知道他们是只肥羊,即便知道他们拥有十分强大的战斗力,也少不了想铤而走险者。
“这也是我说要尽快返航的原因,我们这趟出海,按照原定计划,一般需要到下半年才会返航,那些人恐怕也不会料到,我们竟能这么快就返航,刚好给他们来个措手不及。”
吴尚青点头道,“不错,连我们自己都没料到,这次出来,竟然只花这么短的时间,就能返航,那些人更加预料不到,回去我们就下令,让大家尽快做好起……”
吴尚青的话音未落,就听到舱外传来通报声。
“大掌柜,魏队长、左队长,你们赶快过来一下,码头这边有位客人说是有要事相商,还非要指名和咱们船队的主事人谈。”
等到连忙赶过去的几人,与那位看起来十分狼狈的客人谈完,并送走对方后,脸色都变得有些凝重。
“连这玉蜀黍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适不适合在咱们大安种,我们都没搞清楚,就花这么大的代价将它换回来,会不会不划算?”
若说他们用来换这玉蜀黍的那些东西,其实并不算值钱,可关键在于它们很重要啊。
由于船上已经没货了,为满足对方的要求,他们只好将自己人吃饭用的碗盘,给收拾出大半看上去比较新的交给对方,家境好的甚至还贡献出质地好,看着还比较新的衣裳,就这么东拼西凑出一些东西,才勉强完成这次的交易。
不是他们不舍得拿出金银等贵重物品交易,是人家指名了要那些东西,他们又实在很想要那些玉蜀黍,只能出此下策。
左子兴也被这场意外的交易搞得有些懵,叹了口气道。
“反正我们换的种子不少,回去后可以多方尝试,肯定能种得出来,只要它有那么两三成的可能是高产作物,就能对得起我们的付出。”
吴尚青点头道,“不错,重点是我们既然遇上了,就不能错过,至于换出去的那些东西,先在这里买些木头的、贝壳的凑和着用吧,只要能吃到嘴里,用什么工具不是用呢。”
众人闻言,皆赞成的点头,没了吃饭用的东西,的确不便,但是换个可替代的东西就行。
虽说正因这些海外人对炎黄大地的各种物品的极致推崇,才有他们能赚得盆满钵满的机会,但是对于这些海外之人愿意出那么高昂的价格,购买那些在他们看来很普通,很平常的物品的行为,他们始终有些难以理解。
这趟出来,连自己的吃饭家伙都被给交易出去的经历,着实让船队与战队的人都印象深刻。
不过与此同时,船队的人不等通知,都知道要赶紧收拾好,必须要赶紧回去才行,要不然,继续逗留下去,说不定连他们身上的衣服都保不住。
毕竟他们身上穿着的,都是上面专门让人给缝制的,用的都是能在海外卖出超高价的好料子,若非上面都分别绣有每个人的姓名,说不定现在已经被人给换走不少。
至于上面给他们每人都配备的轻木衣,制作得也十分精巧,是他们在海上的保命工具,更是绝对不容有失。
当大安的京城中,人们都在热火朝天的议论,谁将有机会考取会试头名,或是新科状元时,船队已经以出乎所有人预料的速度,踏上返航归途。
同时还带回了超出所有人想像的巨额财富,以及柳明月心心念念了许久的高产作物种子。
春闱不仅决定着一大批读书人前程,也是京中盛事,对朝廷上下,都是一件值得高度重视的大事。
但是对皇上和柳明月而言,这届春闱不过是他们的工作中,相对最为重要的政务之一而已。
正所谓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各地的奏折源源不断的被送入宫中,除了来自边境驻军的,还有关于春耕的、防汛的、抗旱的,更有关于一些大案要案的折子,桩桩件件都关系到百姓民生,是要务。
皇上在这气候不定的时节里,出现不适,柳明月在本已负责处理大半政务的情况下,又将交给皇上亲自处理的部分,揽过去八九成,尽量让皇上可以安心的休养身体,不必为朝堂事务多费心神。
皇上能不能活得更长久些,对她的意义实在太过重要,所以柳明月再怎么辛苦,也努力坚持。
【作者有话说】

除了崔丞相在第一时间发现,发到他这边的奏折中,由皇后批阅的比率大幅提升的现象外,朝堂上的其他各部大臣并没注意到这点。
因为在此之前,会发到他们这边的奏折,本就基本都是由皇后批阅,最初的那段时间,他们还在暗地里的有所揣测。
如今随着时间过去,眼看皇上一直好好的屹立在朝堂,他们也就收起了那些猜测,认为皇上可能只是想轻松些,才将批阅奏折的工作都交给皇后,皇后也不过是按照皇上的意思,负责动下手而已。
哪怕宫中有消息传出,说是皇上受了些风寒,需休养一下身体,在前朝引起的最大反应,就是宫中在短时间内收到一大批的请安折,可以充分表达大臣们对皇上的关心与问候。
并不存在众大臣对朝堂与政务的担忧,因为在皇上不临朝的日子里,还有皇后在前朝主持朝议和廷议,各项政务都能及时得到妥善的处置,处事风格与皇上在时的差别不大。
这让众大臣们认为,皇后不过是在代为传达皇上的意思,皇上虽然病了,但是状态很好,依旧有精力兼顾处理朝堂事务。
崔丞相能猜得到真相,但他不仅不会对外透露分毫,还主动帮忙遮掩,与人提及皇上生病的事,只表现出甚为关心和期盼皇上能早日康复的心情,丝毫不见担忧。
谁都知道崔相是皇上心腹中的心腹,皇上则是崔相能在朝堂上稳居百官之首的最大靠山,他会有这般反应,足以证明皇上虽然病了,但问题不大的事实。
柳明月提起这件事时,皇上正无比闲适的躺坐在特制的躺椅上,喝着补元宜气的药茶。
“崔立言当然是个聪明人,朕重伤难愈的消息若传了出去,他会首当其冲的受到最大影响,只有朕好,他才好。”
虽然柳明月与崔立言搭档得也不错,但是对方绝对是皇上的铁杆拥护者,他们才是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有崔相在,咱们确实省了很多事,这么下去,陛下与崔相,将来一定能在史书上留下一段明君贤相的佳话。”
只需想像一下皇后说得那个将来,皇上就发自内心的感到高兴和期待。
“崔立言是个聪明人,若无意外,他肯定能成为让人无可挑剔的一代贤相,朕若能有机会成为后世人口中的明君,这辈子也算值了!”
到了皇上如今的身份地位,又面临寿元所剩不多的残酷现实,最重视的莫过于身后名。
“依臣妾看,陛下完全可以更自信些,凭您的功绩,史上明君必定会有您的一席之位,臣妾定会全力辅助您,让您成为受后世所有人赞扬的明君,臣妾希望您也能做到有始有终,不会让人遗憾您壮年早逝。”
听得出柳明月的决心和期盼,皇上感到眼眶一热,却笑着点头道。
“朕当然相信皇后的能力,朕也一定会全力配合大夫的治疗,尽量保持心平气和,争取不让自己早逝,若不能活到亲眼看到咱们的谋划成功的那天,不说后世人遗憾,朕也不甘心哪。”
留皇后独自面对不争气,根本撑不起这大安江山的继位者,和这平静的表面下暗潮涌动的复杂局势,他也不放心。
发现皇上一扫这段时间以来,不时流露出来的焦虑不安和消极,重燃斗志,振奋了起来,柳明月露出充满欣慰的真心笑容。
伤病带来的各种痛苦折磨,实在太容易让人丧失求生意志,无论从哪方面讲,她都希望皇上能好好活着,坚持得更久些。
自从皇上回来事,她就有下令让稽查司在民间寻找名副其实的真神医,可惜至今都没传回什么好消息。
毕竟她的要求也高,若是水平还不及宫中御医,没必要让人空跑一趟,而且若让某些有心人发现此事,就很容易猜到真相,从而给人家大夫带去灾祸。
能有机会参加春闱者,或许不乏不通人情世故的书呆子,但绝对不会出现真正的呆子。
所以这科会试的考卷出来后,大家都能发现其中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所有人交出的答卷,内容都务实了许多。
除极少数的一部分人因文风习惯问题,措辞略显华丽外,大部分人的答卷走的都是简洁质朴的风格。
这类风格的答卷,若是在之前,不说直接被黜落,就算榜上有名,排名也不会太高。
但是现已今非昔比,朝野上下的众大臣都已在皇后的高压手段下,被迫习惯了这种文风,看到今科士子们如此识趣,他们只觉无比顺眼。
而且对他们来说,阅览这种卷子,其实要更轻松一些,不用去研究有那些华丽的辞藻是否用得恰当,不用考虑某些生僻的字词,都有什么释意等。
柳明月听说此事,只是笑着在心中感慨,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趋之,在权力地位面前,真的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也幸亏她的经历特殊,在这个世上的思想与目标很坚定,不会被这些所惑。
收到何相呈过来的答卷,柳明十分庆幸,自己打小就开始练的那些阅读理解,还真没白练,她虽然做不来符合这个时代审美的好文章,但她至少能看得懂。
所以她在看完前十的答卷后,只对何相等人定下的排名微做调整,就批了下去。
“这次的会试亚元和第六、第九,都挺有意思,陛下回头在殿试上,可以多注意一下,他们这回也算是赶上好机会了。”
赶上了好机会,又遇上何相这位能够领会上意,还公正不阿的主考,才有机会取得位列前十的好名次。
皇上闻言,不禁生出几位好奇。
“怎么说?能让皇后如此形容,肯定有什么过人之处吧。”
柳明月笑着回道,“臣妾很难形容,等您亲眼看到他们的文章,就能领会到他们的过人之处了,臣妾只能说,科举考试,算是被他们彻底研究明白了,继续这么下去,真不知道是福是祸,还好咱们也算是早有对策。”
她能看得出来,那几人完全是做‘完形填空’,将自己的思想与认知,努力套上固定的框架。
在那些正统的文人看来,这是一种很匠气,毫无灵气的文风,很不可取,换成别的主考官,可能会毫不犹豫的直接让其落榜。
何晋英虽是文坛大佬,但他身上有个最让柳明月欣赏的特点,就是他并不迂腐,甚至可以说是思想很开明。
所以即便从学识底蕴方面讲,他肯定看不上这几位,但他知道自己与皇上,或者说是现在的朝堂,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所以他还是点这几位名列前茅。
皇上在听皇后这么说后,对她特意点出来的几份试卷更感好奇了,当即令人去誊抄一份回来,他想尽快看到。
听说皇上点名要亲自阅览那几份答卷,何相的脸色有些僵,但他还是问道。
“苏公公,是否要等陛下阅览过后,再张榜?”
苏福知道对方想要问的是,皇上在看过答卷后,会不会调整名次。
“何相不必多虑,依咱家之见,皇上只是听到娘娘提起后,对这几位的答卷有些好奇,想要亲眼看看而已,不会干涉排名,诸位大人如期张榜即可。”
听到苏福这么说,何相才松了口气,事到如今,他实在不想再节外生枝,几可预见的是,张榜之后,这几人若在殿试中没有获得好评价,他在士林的一世英名,都将有可能毁于一旦。
可是即便如此,他也不后悔担任本届的主考官,又力排众议,坚持要将那几人的排名放在前十,其中一位甚至还被他点为亚元。
送苏福离开时,何相忍不住低声问道。
“苏公公,不知娘娘怎么说?”
苏福笑着回道,“何相不必担心,娘娘对陛下说,这几位很有过人之处。”
得知皇后的这个评价,何晋英的心里就踏实多了,也不枉他赌上自己的声誉,非要坚持。
这一个多月来,他都专注于春闱会试,之前一直处于闭关,不与外界打交道的状态,直到阅卷结束,他才解除闭关状态。
也是直到这时,他才听说陛下感染风寒,已有半个多月不曾临朝的消息,幸有皇后在,朝中才能运转如常,他们这些考官也能丝毫不受影响的专注于会试。
如今能得到皇后的这个评价,足以证明皇后也看出这几个的潜力,皇上即便不满,为了照顾皇后的面子,也不会在殿试上针对这几人。
而皇上在分别看过三份试卷后,开始只给出中规中矩的评价,但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读后感,让他又拿起三份答卷看了一遍。
再看时,他就意识到问题所在了,三份试卷一个框架,毫无特色,差别仅在于内容而已,拿出其中一份将内容与框架结合得最好的那份问道。
“这是被点为亚元的那份?”
得到肯定答复后,皇上心情复杂的感慨道。
“何晋英这次担任主考,真是付出了很多啊,朕当年若有这几人的……,说不定也能考取个功名。”
柳明月知道皇上没说出口的描述,想要表达出的意思,厚脸皮、心理素质等。
扒文、扒框架的仿写操作,对柳明月而言,当然不陌生,只是这个时代的文人,基本都会讲究文人风骨,一般不屑做这种事,即便在私下会用这种方式练笔,没能练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特色之前,也不愿展露于人前。
“正所谓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在那些耕读世家、书香门第中,肯定早有这类操作,所以他们那种人家才能代代出英才,只*是他们做得更高明,让外人难以发现这痕迹而已,至于这几人,依臣妾之见,他们更像是懒得遮掩。”
皇上恍然大悟的点头道,“听皇后这么一说,朕才发现,事实可能还真是如此,而这几人,确实有些意思。”
若这几人是有意为之,那么他们的能力和潜力,可能比他们在答卷中展现出来的要更强些。
“依皇后之见,对于这几人,我们该怎样对待?”
柳明月之所以会点出他们更像是有意为之,当然是因她也有自己的目的。
“依臣妾之见,只要他们真有能力,该重用还是要重用的,毕竟这里面不仅有何相的面子,还有他们都已主动做出了选择,我们肯定要所有回应才行,不过对于这种太过精明的人,我们还是要让人盯紧点,不能给他们膨胀的机会。”
皇上点头道,“不错,我们可不能浪费何相的一番苦心,朕向来不喜左右逢源之人,至于这几人,还真叫人难评,也不知他们是凑巧撞上了,还是提前商量好,都想以这种方式凸显自身!”
【作者有话说】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晚上那章,争取还能在九点发上吧,抱歉,这个时间方面还是没能调整过来。

会试前十的试卷被张贴出去后,不出意料的是,迅速在京中引起热议,无数考生都在质疑本届会试第二名宋墨华的名次。
从而出现了会试第二名力夺会元,抢尽风头的空前现象,无数考生在质疑宋墨华的同时,顺便质疑本届主考官何晋英。
本来大家都将抨击目标放在宋墨华身上,提起何晋英时,比较隐晦,但在某些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议论何晋英的声音逐渐变得越来越大。
尤其是某些落榜的举子,甚至想借机发泄胸中郁气,无中生有的造出许多谣言。
柳明月当然知道这些消息,但她一直着按捺着没有发作,不动声色的派人收集相关信息。
同时也没忘记要安抚何丞相,毕竟这位这次确实承担了极大压力。
“何丞相不用担心,本宫与陛下都能明白你的一番苦心,不管这宋墨华三人,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才会选择交出这么一份答卷,但是三人的答卷内容,皆言之有物,破题思路新颖,观点极具可行性,绝对能对得起他们的名次,朝廷也更需要这样的人才,你的决定没错。”
听到皇后当面肯定他的决定,何晋英激动到差点热泪盈眶,若非有皇后曾夸赞过的‘过人人处’支撑着他,面对当前局面带来的巨大压力,他着实有些难以承受。
“能得娘娘与陛下的理解与支持,老臣这心里就踏实了,老臣可以无惧一切非议!”
柳明月笑着点头道,“你能如此坚强,本宫就放心了,要不了多久,陛下就能亲自为你正名,且由那些人再蹦跶几天吧,本宫就是要通过此事,让所有人知道,朝廷需要能做事的人才,而不是只擅长写文章的人。”
那些读书多年,只会写文章的人,应该去做一个纯粹的文人,让他们去教书育人,都未必能适合,更别说是让他们当官,那简直是害人害己。
像她自己,当年读了二十多年书,各种资格证考了不少,也具备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资格,但她最终选择留校,是因为她不喜其它收入更高、更有前途的出路吗?
当然不是,主要是因她有自知之明,觉得还是留校更适合她的性格与能力。
得到这个准信,何晋英算是彻底踏实了,他这次算是赌赢了,经此一事,想来皇上和皇后也会更信任他一些。
过去的几十年里,他虽在士林取得崇高的地位与声誉,但他更想在朝堂上大展拳脚,取得一些利国利民的真实成就,将来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即便他有心做一位纯臣,可是身份始终尴尬。
这次会试过后,想来再也不会有人继续将他与清流派系生拉硬拽到一起,那些读书人也不屑,至少表面上不屑再像从前,总想将与自己做捆绑。
离开勤务殿时,何相的彻底挺直了腰板,看着外面的太阳,只觉阳光明媚,心情极好。
崔相捧着几份奏折和文书过来时,正好看到这一幕。
“人逢喜事精神爽,何公能有此番魄力,实在令人钦佩啊!”
搞不清状况的人,还在议论何相有眼无珠,或是有才无德,让那么几个有辱斯文的家伙上榜不说,还给出那么靠前的排名,谄上的嘴脸实在太过难看。
2023最新网址 www.fushuwang.top 请重新收藏书签

推荐福书 七零娇气后妈  皮囊—— by  (综英美同人  (综漫同人)  回溯初声by赤  离心力——   女配修改一个 

网站首页最新推荐浏览记录回顶部↑

福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