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书网.Top

开国皇后升职记by黄柏山人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2-16

“谁要是反对,就让他们签下保证书,一旦两地持续不下雨,形成旱灾,就让他们丢官罢爵,九族的财产都给拿出来充公,他们敢吗?”
那肯定不敢,敢签的人,一定会成为自家九族公敌。
虽然皇后在气头之上,说的这个法子有些太过不讲规则,但是皇上觉得,这倒未尝不是一个可用来让前朝某些人闭嘴的好方法。
不过一想到若真按皇后所言,尽快开启这五项工事所需要的巨额投入,皇上就下意识想捂住自己的胸口。
哪怕他自觉已变得看开了许多世事,但在花钱这块,他终究还是无法真正洒脱。
柳明月看到他那欲言又止的模样,就知道他是在心痛自己还没捂热的那笔巨款,马上又将被掏出去。
“陛下不必担心,钱庄有钱,朝廷出一部分,再由地方承担一部分,地方拿不出来,可以让他们先从钱庄借贷。”
“要是地方赖账怎么办?”
“让地方拿他们手中的土地做抵押,逾期不还,就拿那些土地还债,所有相关官员的考评和晋升,都与他们经手的债务还款情况直接挂钩。”
皇上若有所思的皱眉回道,“那些土地并不值钱,虽然大部分官员都会在意自己的前程,但若遇上那种不在乎考评和晋升的官员呢?”
有些没上进心,只想留在一地当土皇帝的官员,还有一些因各种原因将要致仕的官员,他们要是赖账,银庄可就拿他们没办法了。
“所有经手人,都需承担连带责任,他们自身还不上,就让他们的子孙后代接着还,还完之前,子孙禁止参加科举。”
这个办法有些熟悉啊,皇上随即想起,皇后曾在此前用这招对付过那些贪官污吏,效果极其出色。
再加上无官不忌惮的稽查司的存在,那些官员一般也不敢通过加征税赋、盘剥百姓的手段来填坑。
而地方只要没有遭遇什么大灾大难,每年地方所收缴上去的税收,都会留足地方所需花用,只要那些官员别太贪,就能还得上那些可分期还的贷款。
正如皇上所料,这一决定在朝堂上正式公开后,顿时在朝野上下引起轩然大波。
有些人质疑那两地官员可能存在夸大其辞之嫌,有人认为就算那一带有发生旱灾的风险,也没必要投入这么多。
朝廷的钱是有数的,往益州和华远两地投入太多,势必会让其他衙门在支取经费时受限,当然会引起许多不满和反对。
两位丞相和部分户部、工部的官员,都是相关规划方案的参与者,也因此而招来大批的抨击。
柳明月也不想与这些人多话,直接上人端上提前备好的承诺书和印泥,看到承诺书上的内容后,刚刚还在正义凛然的大放阙词者,都在瞬间变得哑口无声。
眼看苏福端着托盘在文武百官中走了一圈,还特意在那些出声反对者面前多停一会儿,却无一人敢在文书上签字画押,皇上的心情特别好。
“既然众卿都不敢保证那益州和华远两地不会发生旱灾,我们朝廷就要防范于未然,提前做好最坏打算,何况那一带本就是多旱少雨地氏,不管是给那里修路,还是兴修水利,都是能利国利民、造福后代之举,总归钱不白花,对吧?”
崔相迅速站出来道,“陛下圣明!”
其他众人也只能跟着附和,表示认同,纵有再多的不满和反对,在看过那份能将自家九族的家财都给赔上的文书后,都只能憋着。
此刻的柳明月很庆幸这个这时代的人,还不懂法治和民主,没有意识到她让人准备的那份文书,没有任何法规条款可做依据,不具备什么法规效力,只是起到一个威慑作用而已。
五项大工事的决议决通过后,众人又开始商讨负责官员的事。
虽然这五项工事的规模,都远远无法与苍河大坝相提并论,但是对众官员而言,这也绝对是个可以用来积累资历、刷政绩的大好机会。
眼看朝中各方势力相持不下,杨弘深在朝议结束后,迅速向上官请假,前往郊外庄子上探亲。
这是杨宛如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进入庄子,接受统一培训后,第一次接到有家人前来探望的消息。
她只是稍微愣了一下,就已猜到她爹来见她的目的,心中冷笑,表面上却露出充满欣喜的笑容。
跟着李三来到庄子外,见到她爹时,杨宛如的笑容更热情了不少,同时还双眼湿润。
“不孝女见过父亲!”
想到大女儿一意孤行,不顾他的反对,坚持要来这庄子时,他曾说过的那些狠话,杨弘深难免有些心虚不自在。
不过他在看到大女儿在见到他时的激动反应后,感动之余,又觉得他们毕竟是父女,哪怕曾因意见不合而起过争执,也影响不了他们之间的父女情深。
所以他端着父亲的身份点头道。
“你已离家两个多月,你母亲他们都十分惦记你在这边的情况,听说这里的环境简陋,凡事皆需你们亲力亲为,培训要求也十分严苛,你可还适应?”
面对这充满关心的询问,杨宛如心中冷笑,表面上难掩激动,却中规中矩的回道。
“有劳父亲和母亲挂念,女儿在初期有些难以适应,不过在身边姐妹们的帮助下,现已彻底适应环境,不知父亲、母亲近来可好?身体可都康健?”
双方你来我往的寒暄多句,都是些无意义的交谈,杨弘深不免有些着急,直接问道。
“如儿,不知你近两个月,可曾做过什么内容特殊的梦?”
就算做了‘梦’,她也不会再轻易说出去,杨宛如语气恭敬的回道。
“女儿在庄子里,每日都需完成繁重的任务,晚上身心俱疲,经常是一夜无梦,除偶尔会做个人多混乱的梦,好像没有再像之前那样,做过什么特殊的梦,不知父亲为何会突然这么问?”
人多混乱?想到无论是之前发大水,还是后来的京中地动,都被他女儿给提前梦到了,杨弘深不死心的问道。
“如儿,你仔细想想,有没有梦到那种大地干涸发裂,百姓衣衫褴褛、流离失所的场面?”
杨宛如闻言,顿时心中一惊,骤然抬头看向她父亲。
“父亲为什么会这么问?难道是咱们大安哪里遭遇旱灾了吗?”
见他女儿如此意外和惊讶,明显是没有梦到什么的样子,杨弘深不免有些失望,不过他还是耐心回道。
“目前没有,不过朝廷已经收到益州和华远两地出现旱灾之兆,朝中正在商议是否要提前采取应对之策,想到你前两次都有提前梦到大灾场景,为父就想问问你这次可曾梦到过与此相关的场面。”
他好考虑一下,看是否要争取一下这次的机会,四品官在京中实在不算什么,尤其是在看到那批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都能与他平起平坐后,杨弘深简真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再往上升一升。
若能从他女儿这里获取准确的信息,他不仅要全力争取负责主持某项工事的职位,还会提前做些准备,从而获取更大的功绩。
【作者有话说】
非常感谢大家的投雷、订阅、收藏、评论及营养液支持。

杨宛如此刻的心情非常糟糕。
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正思来想去,该如何报上去的这场旱灾,朝廷竟然提前知道消息不说,还打算从现在起,就开始商量采取应对措施。
若她没有记错的话,益州、华远两地遭遇严重旱灾的事,会在承天七年的年底才会真正爆发出来。
“父亲,我并没有梦到您说的这些场景,那益州和华远的旱灾之兆很严重吗?朝廷会这么重视,肯定是因有了一定把握吧?”
杨弘深摇摇头道,“为父对这件事,知道的并不多,自打经历过去岁的那场地动后,皇上和皇后都非常重视灾前预警工作,年后更是直接发文诏告天下,要求各地要及时关注当地气候环境变化,以及牲畜出现异常反应的现象,应该是因收到那边的相关奏报了吧。
在杨弘深看来,朝廷这次的决定也有些太过草率了些,都知道那益州和华远两地本就是少雨之地,如今却因那里几个月没下雨,就在那边同时启动五项大工事,投入实在太大。
可他并不反对,因为对他而言,这将是个很不错的机会,一旦争取上,除了实打实的功劳和资历,还有机会从中谋取不少隐形好处。
“父亲,女儿认为,您不妨建议朝廷再观望观望,说不定那里会下雨,没有出现旱灾呢?”
若她没有记错的话,在旱灾彻底爆发后,朝廷追责时,这两地的官员为给自己脱罪,解释说在上半年时,确实曾出现过旱灾之兆,接连数月不曾下雨。
可是两地在后来又下过几次小雨,让他们误判了形势,才没及时上报朝廷,也没能及时采取任何积极有效的抗旱措施。
杨弘深摇摇头道,“皇上的态度十分坚定,已经当朝说了,就算那一带没有发生旱灾,也要为当地尽快修建和完善水利工事,如今朝中在议的已经不是那里到底会不会发生旱灾的事,而是由哪些人去主持和负责这几项工事。”
这将意味着,她所掌握的这个旱灾的先机,也已彻底失去了价值,这让杨宛如感到特别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
见大女儿神情失落,杨弘深还以为她是在为没做过相关的梦,帮不上忙而感到愧疚,心中颇为欣慰,踌躇满志的说道。
“算了,就算你没梦到旱灾的出现,那一带不会发生旱灾,为父也要去争取一下,当初若早知道来这庄子上接受培训的女子,多达数十人,我与你母亲也不会那么坚决的反对此事,你在这边若缺什么,或是有什么需要,都可以托人向家里递信。”
杨宛如福了一礼道,“有劳父亲挂念,女儿记下了。”
直到她父亲离开,杨宛如也没告诉对方,据她所知,那益州和华远确实会发生旱灾,而且是大旱,不止这一年颗粒无收,还将会在好不容易摆脱干旱后,相继出现蝗灾、瘟疫和叛乱。
按照此前的经验,杨宛如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肯定会出现大旱,至于蝗灾、瘟疫和叛乱,就不一定了。
不过她现在是宁愿让这个消息彻底失去价值,也不想再便宜了她父亲。
因为来到庄子后,知道身边那些姐妹们的遭遇后,她已无比清晰的认识到,以她父亲的品性,只要对方有需要,他肯定也能做得出拿女儿换取自身前程和利益的行为,哪怕她是和离归家女。
且她父亲的身份地位越高,手中的权柄越大,他会野心越大、越强势,这一天也会越早到来。
之前的那场错误的婚姻,让她没了再嫁人的想法,更别说是被她父亲推出去给人当继室。
随着三个月的培训期将要结束,杨宛如迫不及待的想为自己多增加些筹码,好让她能顺利通过大招募,获得一个好位置。
可惜还没等她想好,该以怎样的说法,才能在不令人起疑的前提下,将旱灾的消息透露给宫里知道,她的父亲就给她带来这么一个坏消息。
不过她还是很庆幸自家父亲来了这一趟,让她及时知道了朝中动向,若等到她冒着被人发现异常的风险,将旱灾的消息透露了出去,才被告知朝廷已提前做好相关应对,她势必会将陷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柳明月不知道,当她惦记着要如何做,才能在不暴露自身异常的情况下,可以从便宜外甥女那里,获得对方所掌握的未来信息,方便她提前制定一些防患于未然的措施之际。
对方同时也在烦恼,如何在不暴露自身异常的情况下,将自己所知道信息告诉她,好用来换取换取功劳。
像这样,揣着她好不容易才回忆起来的一个先机,思来想去的蹉跎数月,结果却生生错过,着实让杨宛如深感懊恼和失望。
正值益州和华远两地开始发布有偿征工告示,为即将开启的工事招募劳力,朝廷也将落实相关负责官员之际,朝廷也收到了这两地竟然下雨了的消息。
这一消息瞬间在朝中引起巨大争议,尤其是之前的那些不支持者,像是得到了什么上天旨意,在朝堂上慷慨陈词。
认为这是天意,是上天在告诉他们,益州和华远两地不会发生旱灾,是皇上、皇后太过小题大做,朝廷完全没必要在那两地投入那么多钱粮。
杨弘深很想跳出来支持这一说法,毕竟他努力争取过,结果却因棋差一着,没有足够的支持者而败落,没能拿到五项工事中的任一项。
以他的身份,他又不甘屈居人下,给人当副手,只好就此放弃。
眼看连皇上都有些动摇,柳明月及时出声道。
“为将者,最忌讳朝令夕改,朝廷政令也一样,陛下早说过,就算那两地不会发生旱灾,也有必要为他们修建这些水利工事,那里的百姓也是大安子民,朝廷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借助修建工事,为他们提供增加收入的机会,也能算是帮他们改善困境,赈济穷苦百姓。”
皇上迅速抛弃刚生出的那点犹豫,当即语气坚定的附和道。
“皇后所言甚是,虽然多花了些银子,但这也是肉烂在自家锅里,又没便宜外人,所以不管那两府到底会不会发生旱灾,这五项工事,一定要保质保量的如期完成,若有偷工减料或是无端延误工期现象,朕一定会追责。”
眼看皇上说得掷地有声,态度十分坚定,那些反对的声音只能再次偃旗息鼓。
因为被皇后这么一说,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于是否会发生旱灾,而是在于赈济民生,这是不管拿到哪里,都能让人无可挑剔的理由,谁敢反对,就有不仁不义之嫌。
退朝后,皇上神情复杂的感慨道。
“朕现在的心情很矛盾,益州一带若真发生旱灾,能证明咱们有先见之明,让咱们投入那么多钱粮修炼出的水利工事,能派上大用场,若没有发生旱灾,咱们又难免会背上劳民财之责。”
柳明月没考虑那么多,一边批阅奏折,一边头也不抬的回道。
“有备才能无患,陛下放心,以益州和华远的地理气侯环境,不管是新修的道路,还是那些水利工事,迟早都能派得上大用场,纵然此举算不得是先见之明,咱们也一定能在史书上获得赞扬,因为谁都无法否认,它们确实是利国利民之策。”
皇上仔细想想,发现还真是如此。
“是朕太保守了,总想着这五项工事的投入实在太大,若不能发挥大作用,总觉得有点亏,可事实上,大安各地皆能风调雨顺,天下太平才是最好的。”
而现实却是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乱、百姓苦,自古以来,数量最多的底层百姓,永远都是最苦最没有选择权的。
皇上或许不懂相关理论,但是他的出身,让他让稍受点拨,就能迅速意识到,如何做,是真的对那些底层百姓好。
“陛下可以多关注一下此策的进展,以及后续能给益州、华远两府百姓带去的影响,咱们大安的疆域如此辽阔,还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生活贫困,当地环境条件恶劣,这次若能取得一个成功案例,后续可能不用咱们出面,各地都会想着要效仿与学习。”
皇上愣了一下,下意识问道,“效仿和学习什么?”
“效仿咱们在两府利用修建关系到民生的基础工事的机会,让当地百姓增加收入,改善当地民生环境的做法,然后主动申请要修建相关工事。”
水利和道路,绝对是与当地百姓息息相关的基础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放在任何时代都用得上,雨水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方,需要修筑堤坝和水渠防水和排水,雨水少的地方,需要兴修引水和蓄水工事。
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从来都是弱势方,在这么个技术水平落后,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原始的时代,人类应对灾难的能力更差,柳明月想要做的,也只是通过基建,尽量的提升下相应抗风险能力而已。
【作者有话说】

只要能将为益州、华远两地规划的五项工事做好,发挥出改善当地的民生经济的作用,其它地区有远见和魄力的地方官员,肯定愿意效仿。
通过去年修建苍河大坝和凯旋大道,柳明月对当下的百姓状态,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这个时代的底层百姓,毫不夸张的说,绝大多数都是在苦水里泡大的,他们麻木而又顽强的艰难求生,为了活命,愿意抓住一切机会,只怕没有活路,绝对不怕干活。
在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每一个可以让他们吃饱饭,还能有点收的收入的机会,都变得非常难得,他们也非常的珍惜,干活也非常舍得出力。
益州、华远两地的百姓,本就在去岁的极寒天气中遭了难,种植的冬小麦损失惨重,春耕又遇上干旱,在这个家家都没什么余粮的时代,生活本就艰难,更需要获得可以增加收入的机会。
所以柳明月无视那些人说她小题大做的质疑和反对,也要坚持推行那五项工事,她甚至做好了在必要时不惜个人出资的准备。
郭永章在被派往益州修渠的官员之列,临行前,宋墨华为他设宴送行。
席间只有他们两人,曾经的那些想借往日情义与他攀交情、探口风的人,早在得知他辞去起居舍人之位后,就已消失不见。
酒过三巡,宋墨华感慨道,“虽然早有预感,但我仍没想到,你竟这么快就选择迈出了这一步,你确定不会后悔?”
虽然郭永章的选择,让他成为一名六品官员,但他为此辞去起居舍人的位置,相当于是放弃了别人求之不得的天子近臣之位,变成一个泯然于众的普通小官。
所以在许多人看来,他的这个决定都很不明智,毕竟能留在皇上、皇后身边当近臣,是别人求之而不得的机会。
郭永章笑着道,“不会,留在朝堂和宫中,固然能让我开阔眼界,学到很多经验与教训,可我更希望自己能真正为百姓做些实事,这将是个很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
吴修撰在参与过重修苍河大坝的工事后,回来后,变化十分明显,褪去了书生意气,变得更为沉稳踏实,对地方与民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见解,现已主动申请去了地方。
魏长延和吴尚青这次回京,不仅一举跃升为实权在握的四品官,还都有圣宠加身。
就连宋墨华,去了司农司后,如今也已参与到从海外带回的新粮种的培育工作,一旦真的确定那些粮种是高产粮种,绝对是大功一件。
如此一来,在一众同窗故友中,他这个曾在三年前风光一时,看着前程最好的人,反倒成为被落下的那个,让他如何甘心。
宋墨华叹了口气道,“世间难得两全法,我很佩服永章兄的这个决定,但若换成是在下,可未必能有永章兄的这份魄力。”
那可是能留在皇上、皇后跟前,得二位信任和看重的机会,纵然品阶不高,但是连崔相那等大人物,也会对其客气有加,其他人更加不敢怠慢。
郭永章却笑着摇头道,“若说魄力,我这可不算什么,真正令人钦佩的是长延兄和尚青兄,我们当年聚在此地为他们送行时,谁能料到,他们拿自身的科举前程作赌注,竟能为他们博来今日的荣光。”
纵然都知道他们做的是拿命换前程的危险事,可是谁都羡慕他们的际遇,太多人想要拼,都没有机会,出身更好、更有才学的人,拼博一辈子,都当不上四品官的人,更是大有人在。
提起那两位堪称传奇的经历,宋墨华的心情也很复杂,叹了口气道。
“虽然这一年来,我早意识到长延兄他们可能会有一个好前程,但也万万没有想到,竟能好到如此地步,实在令人羡慕啊,不过好在我等也不差,只要我们好好努力,终有能一步步赶上的机会。”
魏长延和吴尚青这次回京,只和他们这些同窗故友私下聚了一场,三年时间看似不长,可是不同的选择,让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以后注定不会有太多交际。
郭永章笑着点头道,“是啊,所以我也必须要早些迈出这一步才行,一直留在这京中的繁华之地,只会被消磨意志。”
所以即便有不少人都劝他放弃,郭永章却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当起居舍人的这三年,他不仅参与了许多场朝议,还曾记录下许多帝后与诸多大臣私下的决议过程。
这些经历不仅让他对朝廷的了解,同时也加深了他对帝后的了解,可以从中看出,这二位都是非常务实,尤其重视民生的上位者。
想要获得他们的重用,唯有实打实的功绩,是最好的凭据,其他都是虚的。
与此同时,皇上也与柳明月聊起了这次的人员安排问题。
“这个郭永章不错,是个有想法有魄力的,他若能一直保持这份心性,在地方好好锻炼几年,应该是个可造之才。”
对于郭永章这位三年前的榜眼,能够主动放弃留在权力中心当大秘的机会,选择去地方历练的行为,柳明月也颇为赞赏。
“是啊,臣妾也觉得他能如此放得下,实属难得,才会给他这个机会。”
希望他能真正抓住,能正确面能因身份变化而产生的落差,始终坚持初衷。
毕竟对于郭永章这位近臣,柳明月和皇上都有重点关注过,印象也都不错,因为目前看来,他是位能经得起考验的可用之才,在过去的三年中,拒绝了多方的笼络,这点十分难得。
“你为什么不同意让杨弘深负责基中一项工事?别的不说,朕认为他还是有这个能力的。”
柳明月实话回道,“臣妾认为这个人,心思太杂,他确实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可是每项工事都牵涉到大批劳工和大笔的资金,臣妾不放心。”
皇上对此并不意外,但他对此有自己的看法。
“咱们这位大姐夫,是个对自身前程颇有野心之人,依朕之见,他应该不至于做出为贪些钱财,葬送自身前程的不明智之举。”
柳明月笑着回道,“若只是贪些钱财也罢了,臣妾更担心他会将聪明不用在正地方,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资源去做人情,臣妾可没少听说他在京中的那些左右逢源之举。”
见皇上有些不解,她又解释了一句。
“我们都知道,他这个人,看似待人亲和,实则对底层百姓没什么同情心,又很想与各派系都打好关系,臣妾担心用他的话,他会钻空子,凭借手中掌握的人力与物力,私下跟别人交换利益。”
听到这番解释,皇上就明白了,深以为然的点头道*。
“这倒是,朕差点忘了他的禀性,他确实做得出来这种事。”
哪怕他在成为对方的连襟时,已经是手中握有不大不小的权力的义军将领,都会因为出身卑微而不被对方放在眼里,更何况是那些真正的贫苦百姓。
皇后坚持要启动那些工事,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赈济那些贫苦百姓。
让杨弘深这种不在意底层百姓死活的人去,就算能按期完成工事,怕是过程也会变得不尽如人意。
而大批壮劳力聚集到一起,本就是件有风险的事,若他们因遭遇苛待而生事,他与皇后岂不是要在背负着小题大做的质疑下,又要担上官逼民反的骂名。
“还是皇后有先见之明,如杨弘深这种人,确实是不能不防,就不能让他沾手这种关系到底层百姓的事。”
杨弘深不知道他没有被选用的关键原因,还觉得是因自己势单力薄,支持的人不够,才没有被选上,所以他在失望之余,更加坚定了一定要多结交些朝中大臣的决心。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在京中变得更为活跃,让收到消息的皇上深觉一言难尽,有些后悔没听皇后的建议,看在对方女儿的事情上,对其起了一念之仁,没有将他揭发兵部大案的消息公布出去。
要不然,任凭这杨弘深再怎么在京中上窜下跳,也不会有什么人搭理他。
毕竟当初的那些涉案之人,还有不少亲朋故旧在朝中,即便无法拿杨弘深怎样,也排挤他,不屑与他来往。
【作者有话说】

对参加大招募的人而言,不过是在庄子上幸苦培训了三个月,对刚刚去亲自看过甘薯和玉蜀黍出苗情况的柳明月而言,则是过得异常忙碌的三个月。
这次的大招募首场考核,依然是租借贡院当考场,依旧是多达数千人的规模,让礼部又多了数千两银子的额外收入。
礼部王尚书表面上矜持,实则却在言语中暗示前去与他们商讨租场子事宜的卓辉,这次可由他们礼部帮忙批阅考卷。
结果当然是被卓辉给委婉的拒绝,表示这次的批卷,将会由宫中安排的人手批阅,或许会在有需要时,借调各部的个别官员,却不必再向上次那般,直接请某部官吏全体出动。
王尚书有些失望,不过得知各部都将捞不到这个活,他倒也没觉得不满。
皇上也在烦恼这件事。
“这可是六千多人,就算咱们只负责亲自批阅你已列出来的那些,与经过初阅的部分,也有一两千份试卷,而且这次的试卷内容,可比上次的复杂多了。”
柳明月笑着安慰道,“没事,反正咱们这次也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留下的阅卷期较长,不必像上次那么赶。”
重点是这次的参选者,都由宫中负责统一安排他们的吃住,阅卷期长,不过是多管几天吃住的小事。
想起三年前的那次,他与皇后恨不能彻夜都忙着批卷的经历,皇上觉得这次也轻松不了多少。
“朕这身体,能做的有限,你也不年轻了,可不能太过劳累。”
即便知道对方说得是大实话,柳明月听了还是不可避免会感心塞。
以她原本的年龄,现在不过是刚到而立之年而已,绝对的壮年,在这里,却是别人眼中已三十八、九岁的老妇人,不年轻了……
2023最新网址 www.fushuwang.top 请重新收藏书签

推荐福书 七零娇气后妈  皮囊—— by  (综英美同人  (综漫同人)  回溯初声by赤  离心力——   女配修改一个 

网站首页最新推荐浏览记录回顶部↑

福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