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后升职记by黄柏山人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2-16
所以她才会在得知太子去御林卫,有意想要拉拢御林卫和军事学院的人时,出声劝诫。
她也知道皇上和皇后可能不会因此而*责罚太子,可她更担心的是,那两位会因此而对太子更加失望,对其更加疏离和冷漠。
表达失望的方式,除了教导和训诫,还有无视与疏远。
太子显然是仗持着他是皇后唯一的亲生儿子,皇上唯一的嫡子,才敢这么有恃无恐
可是他不知道,当他这个太子实在让人失望到放弃后,以那两位的谋略和魄力,肯定有的是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想到这些,太子妃担忧之余,还感到有些可笑,一边要依赖皇后来维护他的身份地位,一边却又看不上皇后的作为,真不知道太子到底是凭什么。
柳明月若知道太子妃的这个疑问,就会告诉她,这是被宠坏了的孩子,在感到生活不如意时,很容易出现的一种常见心理现象。
虽然她在前两次发脾气时,没有收敛自己越来越失望的态度,在当时也曾吓到了太子,但因事后并没有给出足够严重的惩处,或者说是他没察觉到有什么严重后果,就放松了。
这会让太子更加觉得,不管他这个儿子如何,她这个母亲依旧会跟原主一样,继续无条件的宠爱他,为他筹谋一切。
而她与皇上在查出洪少师等人是受刘少保的利用,才会制造那场重阳宫宴刺杀案后,仍坚持要将洪少师等人都按谋逆重罪给处罚的决定,则让太子十分伤心不满。
可他不满,也不敢说出来,甚至在人前表现出来,因为这里面还牵涉到孝道,所以他才想到要用拉拢人,组建属于自己的势力的方式,来跟父母对抗。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少年的天真而又可笑的叛逆心理与行径而已。
若柳明月和皇上还对他寄予厚望,他在私下里搞这种小动作,的确有可能会让他们当父母的感到受伤。
可是当柳明月和皇上已为将来做好了另外的准备时,他做这些,不过是如跳梁小丑般好笑罢了,根本产生不了什么影响。
正月十五元宵节刚过,就传出一名东宫侍妾有喜的消息,柳明月对此毫无反应,皇上也没有多高兴。
两人都只是按例送了份不怎么重的赏赐,然后按照柳明月制定宫规条例,要求那位侍妾要严格按照宫规执行,若有违背,后果自负。
柳明月特意抽出时间,想要安抚一下太子妃。
“……人心复杂,才要求李侍妾与她身边的人,要严格遵守宫规,好好的养胎,既是为了那李侍妾,同时也是为了你,要不然,难保不会出什么意外,还将你给牵扯了进去。”
太子妃难掩感动的回道,“母后放心,儿臣明白您这么安排的苦心,儿臣还特别佩服您所做这些安排,能考虑得如此周全。”
听得出来,太子妃是真心这么想这么认为的,柳明月些欣慰,这儿媳确实是个思想通透的,配她那便宜儿子,有些亏了。
“你能明白就好,本宫一直担心,你们夫妻之间多了外人,如今那人还有了孩子,会让你伤心,看到你能想得开,本宫就放心多了。”
太子妃更觉感动了,她想说她因为有着这么好的婆婆的关照和教导着,不仅不会在意那些‘外人’,她连太子这个丈夫都没那么在意。
不过她还是忍住了,心中暗喜的同时,恭敬的回道。
“能得到母后的这般关照,已经是儿臣三生有幸,儿臣很惜福,不敢太贪心,太子高兴就好。”
柳明月觉得最后一句有些多余,不过她当然不会说出来,欣慰的点头道。
“本宫早些年,为了当个人人称颂的贤妻良母,受了不少委屈,本宫可不希望你再吃那些苦头,所以你只管用宫规来约束她们,一切都按例来,不必多操心,世人对咱们女子的要求,是要打理好内务,教养好子女,可是那些不是咱们生的子女,与咱们有何关系?让他们自己操心就好。”
听到这番相当于是交心的话,太子妃更是感动到差点当场失态落泪。
她知道,在这个世上,也就亲生母亲才会像这样,纯粹的站在她的立场,为她考虑,教她做人做事的经验与方式。
而她虽然不幸的早早没了亲生母亲,但她却有位胜似亲生母亲的婆婆。
“儿臣一定会牢记母后的教诲,只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不让自己伤着、累着。”
柳明月欣慰的点头,这才是真正知道好歹的好孩子,她很喜欢,像原主给她生的那两个,就太糟心了。
太子多少还能说句本性不坏,主要是因先被宠溺过度,后又被人给蓄意教歪,二公主则属生性就很凉薄,知道捧高踩低,利益至上的那种人。
叶兰过去后,二公主不仅会在逢年过节,以及她与皇上生辰时,按时派人送回请安信与礼物,也不再像从前,动辄就提要求,事后还要各种挑剔不满。
看上去仿佛改变了不少,叶兰的信中,也有替二公主说好话,说她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有诚心悔改。
可惜柳明月一个字都不信,像这种从根子上就歪了的人,就属于那江山难移、本性难改之辈,不可能真正悔改,愿意表现出别人想要看到的模样,不过是因有所求而已。
像太子这种属于因后天的成长与教育环境而移了性子的人,纵然有她与皇上那么努力的教导与纠正,都没能让其真正改过来,二公主怎么可能改得了。
所以当二公主夫妻在年后的请安折中,再次暗戳戳的表示,很思念她与皇上,很想回京在他们身边尽孝,也就是挪挪位置,最好能回京的意图时,柳明月再次给直接拒了。
皇上对此深感意外,“朕是真没想到,你竟然还真狠得下心,这都四年了,还坚持不让乐怡一家回京。”
柳明月当然知道她的这个坚持,与原主的人设有些不符,不过现在的她,也没那个必要的非得维护原主人设了。
所以她对此丝毫不虚,“因为臣妾了解乐怡,知道若让她回来,臣妾肯定又要耳根子不得清静,时常为她收拾烂摊子了,以前也就罢了,臣妾现在可没那个时间与精力。”
听她这么一说,皇上迅速表示认可,而且他想得更多。
“不错,你能这么想是对的,乐怡那孩子被咱们娇养得太过任性,离得远了,她的底气没那么足,做事还能有些收敛,重要的是,若准她回京,不仅她本身就是个容易惹事生非的性子,还很容易受人挑唆、被人利用,一定不能让她回来。”
关键是那个二女儿本就与她母后关系疏离,皇后在近几年,不仅没有再像以往那般,任她予取予求,而且他们夫妻都不理会他们想要回京的意愿,一直将他们一家摁在江城的决定,肯定让她生了一肚子的埋怨。
在这种情况下,他那个生得蠢不自知,还自诩聪明的二女儿,被人算计和利用,从而对他与皇后不利的可能,实在太高了。
发现皇上已经根据她的说法,结合刘少保的谋划,自行脑补出了一大堆威胁论,柳明月十分欣慰。
“陛下所言甚是,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绝对不能心软,以免我们又好心办坏事,最后又闹出我们谁都不愿看到的局面。”
【作者有话说】
少了一批颇具份重的重臣,对朝堂氛围的影响还是颇大的,在某些政务的争执,也不再像过去那么激烈,而且明显少了一些为反对而反对,时刻不忘彰显存在感的声音。
这当然是柳明月和皇上更乐于见到的场面,只有大家都将精力放在具体的政务上,群策群力,一起商讨才如何做,才能有利于国家和民生发展,才能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
总像之前,总有许多人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仅从自身所处阶层的利益考虑,总想为自身所代表的利益阶层谋更多利益与话语权,这样只损坏国家和更多百姓的利益。
当然,目前的朝堂氛围得以改善,并不代表着万事大吉,也不意味着以后会一直如此。
就像洪少师等人及其所在的家族,虽然处置了,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所在的派系,自此就会从朝堂上消亡般,不过是一代新人替旧人罢了。
只是洪少师等人所落得的下场,让其他人都得以看清宫中对这些生出谋逆之心,有谋逆之举的人,动辄就是抄家灭族,半点都不会容忍的狠决,短时间内都不敢再冒头,深恐会让宫中怀疑他们也有不臣之心而已。
不过即便如此,这些人的消停,还是给柳明月减轻不少困扰,尤其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年初这个关键时期内。
各军与各部的各种预算,各项工事的规划与支出等,虽然依旧需要与相关人员进行各种商讨与落实,但是在制定某些惠民工事的规划时,受到的阻力明显要小很多,相互推诿、扯皮、打压之类的纷争,也明显少了许多。
不用面对那么多的反对与糟心事,皇上这段时间的心情都很不错,身体状态也维持得很少错。
“能看到他们都变得如此乖觉的场面,实属难得啊,事实证明,他们也怕死嘛,远不像此前所表现出来的那么铁骨铮铮,朕已经在考虑,以后要不要定期纠出一些人,给他们来个杀鸡儆猴了。”
柳明月对此,当然是深有同感。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反正臣妾要把握好这个时机,尽快落实和完善好咱们商定好的那些新政和律令,新朝本该有新气象才对,真不知道有些人是怎么想的,一味坚持要固陈守旧,遵循前朝旧制,若前朝处处都好,如何会落得让无数百姓遭殃,最后国破人亡的下场?”
皇上对这些真是太有体会了,点头附和道。
“不错,依朕看,分明那些人无能,拿不出更好的举措,又不愿给真正有能耐的人让位,才拿那些说词敷衍我们,一个个的还说得义正严辞,都打量着朕好糊弄呢。”
说起这件事,皇上就来气,他早发现了,开国立朝时的形势,与朝纲稳定后的情况大不相同,对相应位置上的官员们的能力素养的要求,也截然不同。
可是真正有话语权的位置,都在开国立朝时,被给安排出去了,如今再想换人,那些已经在朝堂上坐稳位置的人,如何愿意让位?
听到皇上说起这些时,透着毫不掩饰的不满,柳明月不由得心中一动,想要顺势提出她一直在盘算着的建议。
“陛下想说的,是那些在开朝之初,为了尽快让朝廷稳定下来,迫于形势不得不任用的那些德高望重的贤者吧,据臣妾观察,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在朝中占据高位,或是占据着重要位置,如今却因年迈体衰,根本没有精力再为朝廷效力。”
皇上点头道,“对,就是那些人,如今七八年过去,有不少人老得连走路都费劲了,遇事就请假休养,就是不主动提告老请辞,朕还拿他们无可奈何,只能尽量尊着敬着。”
当年借助那些人的影响力,才成功让大安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稳定下来,也是借他们制约住了洪少师等人所在的世家派系。
皇上一直承认,也念他们的功劳,可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如今他们的存在,已经有拖后腿之嫌,他也只能尽量容忍,做不出随意将他们打发掉的举动。
柳明月若有所思的回道,“陛下,在那些人没有犯下什么大错的情况下,我们的肯定不能主动将他们打发了,您看,我们能不能采取一种,嗯,应该说是制定一项不是仅针对他们,而是针对所有官吏的政令,让他们都能风风光光的安心回家养老,同时也全了您与他们之间的君臣情分?”
皇上顿时双眼一亮,迫不及待的问道。
“你且说说看,什么样的政令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柳明月倒也没有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一边做思考状,一边道。
“能让所有官吏都在到了一年龄后,强制告老请辞的政令,我们可以限制一个年龄界限,到了那个年龄后,所有人都需强制告老请辞,对于那些曾为朝廷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咱们还可以给些荣誉职位,以作安抚。”
皇上先是一喜,随后又觉有些不妥。
“这个年龄界限该如何设置?设低了的话,那些官吏可能会心生不满,他们都担负着一家子的生计,肯定担心自己被迫告老后,没了收入后的生计问题,设高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在这个人均寿命不过三十四的时代,设低了,且不管他们自己能不能活到那个年龄,都会让那些官吏对未来感到不安。
柳明月对此早有想法,只是为免让皇上看出来,她才跟挤牙膏似的一点点的往外说,而不是全盘托出。
“设在五十到六十之间,有些职位对体力要求更大的设在五十左右,像丞相这种需经验和脑力的职位,咱给设到六十左右,到年限致仕后,咱们朝廷给他们发养老钱,不比他们在职时低,发到他们死,让他们晚年能有保障,大多数人肯定都不会反对。”
这样的政令,堪称是惠政,底层官吏基本都不会反对,就是对那些大权在握的官员而言,可能有些不算友好。
他们努力奋斗个大半辈子,眼看好不容易将资历与经验都熬上来了,就等着能百尽竿头能更进一步,突然来个强制退休制,谁能甘心,谁愿接受?
皇上先是一喜,接着就想到了其中的弊端。
“好是好,就是这样一来,不仅给朝廷增加了一大笔养老月俸的支出,还会引起中上层的官员不满,何况像崔卿与何卿这样的,他们都快要年满六十了,身体还都挺健壮,头不昏眼不花的,让他们就这么退下去,对朝廷而言,也是一大损失啊。”
柳明月当然也有想到这个,所以她又以若有所思的神情点头道。
“陛下考虑的甚是,要不然,咱将高位官员的年限推尽到六十二岁?这样也能卡掉那批人,不过要注明,必须是在身体状态还好,头脑清醒、没什么重大疾病,能承担得起相应工作强度的情况下,若他们到年龄后,身体状态依旧还很可,可以让他们在致仕后,加入咱们的皇家幕僚团嘛,依旧可以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
皇上看着柳明月,一时有些无语,柳明月有些不解,难掩紧张的问道。
“陛下觉得臣妾的建议如何?可是有何不妥?”
皇上摇摇头道,“朕觉得皇后的这个提议甚好,极大的完善了这个告老致仕制,能让各阶层的人都无话可说,就是这么一来,那些读书读到一大把年纪,才能通过科举入仕的人,估计是没什么机会出头了。”
那些人可能是最不甘的,柳明月却没将这批人放在心上。
“出头要趁早,除了科举,咱们现在又提供了大招募这一途径,那些人若不懂及时放弃的道理,非要与科举死磕,就算能通过科举入仕,也不过都是些于国于民没什么贡献的书呆子,没机会出头就对了。”
让那种迂腐不知变通的人出头,将会是他们这些上位者的失职,皇上笑着点头道。
“皇后说得不错,不过即便如此,等到咱们将这条新政令公布出去后,肯定还是会引起许多非议啊。”
柳明月顺口回道,“那有什么,只要陛下将自己的这个皇帝也加入到年退休律令中,以身作则,谁都无话可说。”
皇上闻言,直接愣在那里,惊讶的看着柳明月。
“所以,皇后是将皇帝这个位置,也算在其中了吗?”
柳明月有些不大好意思的承认道,“臣妾是有这个想法,臣妾也知道,自古以来的皇帝若无特殊情况,基本都是一直当到驾崩才会退位,可是历史上有多位前期精明能干的皇帝,都在晚年变得昏庸,败坏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也害得国家由盛转衰。”
皇上当也读过历代帝王的史传,知道她会这想,实属正常,只是重点在于,皇后为何会如此敢想?
见皇上沉默不语,柳明月怕他想出什么端倪,又接着道。
“臣妾觉得,皇帝的退休年限可以设高点,设到六十五到六十八之间,其实在臣妾看来,当皇帝这么辛苦受累,若能有机会在晚年退下去好好休养,说不定还能活得更久、更舒心点儿。”
若是别人说这话,皇上一定会怀疑对方别有居心,可是当这番话出自柳明月之口时,皇上立刻相信,这就是她的真心话,知道她是真心这么认为的。
而且他能肯定,皇后提出这个皇帝退休制,并不是针对他,因为他他们都知道,他根本没机会活到那个年限。
【作者有话说】
柳明月当然知道在当前这个时代,没有商业化的运作,想要直接实施可覆盖所有官吏,乃至将士的退休金制度,实在不太现实。
虽然以现在的卫生、医疗情况,将退休年龄定在五六十岁,可能有大半数人都活不到这个年龄段,少数能活到这个年龄段的人,多是些养尊处优之辈,而那些,往往大半都是柳明月与皇上想让他们及时退下去的人。
但是目前的这个平均寿命,并不代表以后,随着大安发展得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与医疗条件得到改善,这人平均寿命肯定会得到大幅提升,朝廷也承担不起这么庞大的负担和压力。
不过柳明月之所以在现就抛出这个建议,更多的是为了抛砖引玉,想要在当前这种大环境下,商量出一种既能给这些人的晚年带来一定保障,朝廷又能负担得起的操作模式。
最重要的是,柳明月还想借此尽量减少一些贪腐与渎职现象,当官职变成可以给自己养老的铁饭碗时,许多人都会更加珍惜和重视自己的工作。
而这件事,若能在皇上这位开国皇帝尚在时,就能形成雏形,将会更具说服力、影响力和约束力,让历代官吏和将士们对大安更具归属感与忠诚感。
当然,她的这些考虑,就不方便直接讲出来了,仅她已经讲出来的那些,就已经很显眼了。
柳明月早发现她在许多事情上的考虑,有些过于理想化的事,所以她现在已经习惯自己丢出个天真却又确实有一定合理性的建议,交由皇上和崔相等人完善的合作模式。
皇上当然也很习惯这种方式,许多事实都已证明,柳明月的一些想法,在经过他们的完善和实施后,确实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良好反馈。
更重要的是,柳明月很知道轻重,没有自以为是的冒然搞影响特别大,以及牵连甚大,大到让某个阶层全都感到无法容忍,要群起反抗的那种大动作。
洪少师等人倒是挺敏锐,有隐约发现大招募与军事学院能在将来产生的影响,在得到刘少保的提醒与怂恿后,对柳明月下手了。
可是他们的谋划并未成功,还就此栽了大跟头,再也没机会爬起来的那种。
听过柳明月的建议后,皇上感叹道。
“若是朝廷一直有钱,能够负担得起这项支出,固然是件能让所有人都感到皆大欢喜的大好事,就怕朝廷一旦负担不起这项支出,那些人就会因得到后又失去而对朝廷生怨。”
这就是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柳明月一拍额头,难掩懊恼的回道。
“还是陛下考虑得更周全、更谨慎,是臣妾思虑不周,这确实是一大问题,不,应该说是一大隐患。”
看到她这个有些失态的反应,皇上朗声笑道。
“皇后倒也不必如此懊恼,你的想法当然是好的,不过依朕看,你会想到这个法子,肯定是想着宫里和户部现在有钱,目前可以承担得起,又打量着现在有船队可以赚钱,要是让李尚书知道,你就这么见不得户部有钱,他能气得老泪纵横,哭给你看,哈哈。”
柳明月也笑,不过她想的是,她可不止是盘算着船队出海能给户部带回的那点钱。
只要他们大安能在大航海时代正式来临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提前出手抢占先机,他们的海军能从海外带回的财富,将会更多。
柳明月有些不好意思的回道,“臣妾也是因为久居宫中,不怎么在意钱多钱少的问题,就将钱给看淡了,花起来大手大脚了点儿。”
皇上当然是早已熟知她的这个思维习惯,笑着摇头道。
“朕也不知道,那么能抠钱的李尚书,遇上花钱这么大方的皇后,到底是种怎样的体验,还好从目前看来,你们合作得还不错。”
说完,他又忍不住失笑,若是皇后想要给所有官吏发退休月俸的事,让李尚书知道,他估计得压力大到直接撂挑子。
“臣妾知道在这件事情上,臣妾的想法太简单了,不过我们还可考虑,在给官吏们加月俸时,从核定好的数额中,拿出一部分,给他们存为退休金,等到他们致仕时,再将这笔钱一次性发给他们,当作养老金,若死得早,就叫死亡补贴。”
这就相当于是压工资,每月压一点,干得越久,压得越多,也能对官员们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当然,说得时候,可以讲究一下语言艺术,不会直接告诉人家,那是本该给他们加的月俸。
而柳明月之所以说是加月俸,是因朝廷早在两年多以前,就曾有人在提起这件事,只是后来接连发生多件大事,这件事就被耽误了,没机会正式进入朝议中。
大安开朝时一穷二白,经济状况十分窘迫,老百姓更因多年的乱世,穷得连生存都艰难,榨不出什么油水,为稳定民心,让百姓尽快恢复生产,新朝还需多族惠政。
在这种情况下,大官各级官吏的月俸都定得不高。
如今随着朝廷越来越稳定,百姓生活也得到明显改善,官吏的待遇也确实需要进行适当的提升,对于这件事,柳明月与皇上已经进行过初步的商讨。
听到柳明月脑子一转,又提出的这个新想法,皇上也觉得挺好,似乎比之前的建议更方便实施,也不会给朝廷增加额外负担。
皇上沉吟片刻后,才点头道。
“这个想法不错,回头我们再与崔相他们商量一下,看看他们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不过在此之前,朕要先听从皇后的建议,将那些年事已高的老大人们,先请回家去。”
为此,皇上甚至到了甘愿私掏腰包给那些人发退休金,也要让他们尽快致仕回家荣养的地步。
其实真要说起来,皇上这些年来,可没亏待那些人,对他们时有赏赐,以示敬重,柳明月临朝后,相关赏赐更是直接变成了双份。
这样的殊荣,也是那些人恋眷权位的一大重要原因,而柳明月和皇上即便知道,该做的也不得不做,因为这本就是做得外人看的。
听到皇上说,想要荣誉职位将朝听某些老大人,都给请回家中荣养,可由朝廷按荣誉职位给他们发相应的月俸,也算是养老金时,崔相等人都有些意外。
他们对此当然是乐见其成,毕竟谁都不喜欢那些喜欢依老卖老的人,动辄就拿那些前朝旧规,在他们面前指手划脚,几人面面相觑之后,最终还是由崔相斟酌着开口道。
“陛下考虑得很周全,充分照顾到了几位老大人们的里子和面子,老臣当然很支持,
就是不知,那几位老大人会如何想,他们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
说句真心话,崔相觉得自己若是老到那种连走路都费劲的地步,他一定会欣然接受皇上的这番安排。
到了他们的这个位份,给的那荣誉职位的品阶高,月俸也高,算是有了份切实的养老保障,还有什么可求的?
但是有的人可不这么想,他们更看重自己的权位能给自己的家族后辈带来的好处,要不然,那些人也不至于一大把年纪了,还非要拖着自己年迈的身体,坚持留在朝堂上硬撑。
“朕之所以提出这件事,也是考虑在接下来,我们将要考虑实施到年限退休计划,所以想要提前将这些老大人们先安排好,也算是全了这些年的君臣情分,以免他们误会咱们将要实施的退休计划,是要针对他们。”
什么退休计划?他们好像这才第一次听说吧?皇上说得这么煞有其事的样子,搞得他们仿佛都商量好了似的,是闹哪般?
何相迫不及待的问道,“陛下,什么退休计划?”
皇上就从柳明月说过的退体建议中,挑出一些内容说了说,不过他他也学着柳明月的方式,没有直接全说出来,而是先讲了个开头。
“……这些只是朕与皇后初步商量出的一些想法,具体该怎么做,甚至是此事是否可行,还需大家一起商量。”
在皇上讲出来的部分内容中,就包括皇上到一定年龄后,也需退位,身体状况好的重臣到年龄退位后,依旧有机会换个职位,继续留在权力中心,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的内容。
让崔相等人听得心情激动的同时,也没什么后顾之忧。
在场几位大臣中,何相的年龄最大,他率先表态道。
“陛下与娘娘的这个想法很好,老臣十分赞成,若能顺利实施,肯定是件好事,就怕有些大人会想不开,难免会心生排斥。”
崔相也道,“确实,不过老臣也很支持这项到年限退休的计划,都一大把年龄了,上朝理事可不轻松。”
更重要的是,若能让皇帝以身作则,也施行到年限退休计划,就能尽量避免让大安也出那种年老昏庸的长寿皇帝。
每一位那样的皇帝,给江山社稷带来的损害都很大。
不过崔相等人都是政治经验丰富的聪明人,对一个朝廷方方面面的了解,远在柳明月这种靠开挂才能坐在这里的新人之上。
他们都知道,这个退休计划到底能否实施,该中何实施,都不是仅凭他们这些人三言两语的商讨,就能定下来的。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非常识趣的配合皇上的安排,在随后放出相关风声,为皇上顺利将朝堂中的那些已经苍老不堪,却还不愿让位的老大人们,请回家中好生荣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