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后升职记by黄柏山人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2-16
但在当前的时代,没人能够理解她的这些想法,所以她还不能说出来。
“臣妾当然知道这是好事,臣妾担忧的是,这九年中,因各种原因减少的人口总数,也高达数百万,只有三十多岁的人均寿命,实在令人感到触目惊心。”
听到柳明月说起这些,皇上也有所感触。
“是啊,这个三十多岁的人均寿命也太低了些,即便与前几年统计的数据相比,多了几岁,但是依旧很低啊。”
皇上自己有着丰富的底层社会生活经验,知道民间不仅孩子的夭折率高,青壮年就因各种原因而丧命的现象,也很常见,能活到五十岁以上的高寿者,很少见。
当皇帝后这些年,时常与朝中那些五十岁以上的大臣打交道,他都差点忘了这些。
“不仅小孩子的夭折率太高,各种天灾和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也很高,除了京城这种富庶之地,连那一般些的城镇都好不到哪去。”
因为相较而言,富庶些的区域,医疗状况和环境卫生条件都会相对更好些。
柳明月打算趁机提出自己早就有的另一个想法,心情沉重的叹了口气后,指出相关问题的关键。
“依臣妾之见,关键原因除了百姓太过穷困外,还在于民间真正有能力的大夫太少,百姓患病后,缺医少药,无法及时得到治疗,小病拖成大病,得了大病只能等死,妇人生产相当于是闯鬼门关,不仅婴儿夭折率高,产妇直接死亡的机率也太高了些。”
皇上深以为然的点头道,“皇后所言甚是,就是因为这些,才会导致这种现象。”
“臣妾也知道,这些问题,是历朝历代的盛世明君,都无法彻底解决的顽疾,不过现在既然是我们坐在了这个位置上,面对这一难题,就算也解决不了,至少我们还是要尽量努力一下,哪怕只能稍微缓解一下,想来也能让不少百姓受益。”
皇上顿时精神一振,饶有兴致的问道。
“只要能缓解,就算是功德无量,皇后对此有何良策?”
【作者有话说】
良策倒也谈不上,不过是些与发展医疗教育有关的想法而已,柳明月早就意识到当前的医疗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也有心想要改善。
只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没有足够的经济投入作支撑,也没有足够的威望,很难做成。
“臣妾有注意到,在前朝中期,官方曾于京中与地方设立一些救济穷苦百姓的惠民药馆,一度广受好评,确实帮助过不少百姓,不过这些惠民药馆的数量并不多,能帮助的百姓有限,而且因各种原因,这一惠民政策,仅存世不过百年而已。”
到前朝后期,朝廷已处国库空虚、吏治腐败,各种问题积重难返的地步,连最基本朝廷运转都难以维系,更别说是继续往这些惠民药馆里投入经费。
皇上点头道,“朕在当年也曾听说过惠民药馆,哪怕底层百姓不曾受过益,提起之际,也觉十分向往。”
那种惠政,相当于是盛世年代的一个符号,即便已不复存在,绝大多数的百姓都没享受到,依旧能给够在百姓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每每提起这些过往,皇上总是颇为感慨,如今所拥有的这一切,实在太容易让他忘记那些看似已被忘记,实则一直被他牢记在心的过往。
“皇后打算重启惠民药局?”
“臣妾有这个想法,不过在这之前,臣妾想要先招募一些真正有水平的大夫,请他们多教些学生出来,等到这首批学生出师后,再次他们分别派驻到地方,还要在地方培训一些懂得相关医理的稳婆……”
听到柳明月讲的这些,皇上有些意外,他没想到,皇后竟然有这么多的规划。
“据朕所知,那些大夫都讲究什么家学传承,医术是他们安家立命的本事,怎么可能愿意轻易教授给外人?”
柳明月当然知道这个,“做这件事,跟开设军事学院的性质差不多,在此之前,领兵打仗的本事,各位将领不会轻易外传,可是现在,连陛下在内,不都乐在其中?”
皇上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
“是啊,只要朝廷给的待遇和保障到位,让那些大夫没了后顾之忧,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但是这些大夫与那些将领们的情况不一样,将领们有功绩在身,提升一下他们的品级和待遇,给些荫恩,其他人说不出什么,这些大夫……”
有品阶的御医地位不低,但是民间大夫的地位可不怎么高,若是招来一批大夫,给他们官位与优待,肯定会引起朝中大臣们的反对。
对此早有想法的柳明月笑道。
“陛下可还记得,臣妾曾在一气之下提到过,可以给那些文官另开一系官阶体制,只是咱们目前做不成这事,却可用在这里啊,咱们可在朝堂上,专为这些大夫单设一部,专门负责与医药相关的事宜。”
这是皇上万万没有想到的解决方式,深感震惊和意外的同时回道。
“这么做,会不会太过兴师动众?如此抬举那些大夫们,怕是会引来朝野上下的反对。”
柳明月当然知道这么做,相当于是在挑战现有的相关权力和利益阶层,肯定会引来许多人的反对,这件事本身,也确实牵扯甚大。
“抬举这些大夫的目的,是为将医药行业发扬光大,培养出更多水平高的优秀大夫,吸引更多有天分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资助和鼓励那些大夫们多钻研疑难杂症,提升医术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制定相关的政令,将这些人的权力,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是能惠济所有人的事,谁要是敢说他与他的家人,这辈子都没有需要依仗大夫的时候,才有资格反对。”
想到皇后为了他的身体,动员所有暗地里的人手,想要寻找真正水平高的大夫,却没有收获,无数为之感到失望和抱怨的事。
皇上觉得,皇后之所以会想到这些,想让那些大夫们钻研疑难杂症,提升医术水平,主要是为他的身体状态考虑,心中颇受触动,态度也变得格外温和。
“嗯,皇后所虑甚是,我们可以先垂询一下太医院众人的想法,确定此事切实可行后,再征询一下崔相等人的意见。”
柳明月并不知道皇上的这番脑补,对他的这个安排,当然没有异议,太医院的一众御医,基本可以代表当前这个时代的大夫这个群体。
他们对相关规划的看法与反应,基本可以代表大夫这一群体的总体态度。
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已经拥有官阶地位的御医而言,相关规划或许没那么大的诱惑力。
但是对民间大夫而言,代表着官方认可和抬举的官阶和地位,绝对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对炎黄民族的子孙而言,能够获得官身光耀门楣,往往是刻在骨子里的毕生所求,尤其是对时下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事实也确实如柳明月所料,得知皇上和皇后有意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打算要投钱建一间与军事学院相似的医药学院,培养大批的优秀大夫,太医院的众人都忍不住眼露精光。
年事已高的掌院杨正奉,迫不及待的开口道。
“微臣虽已年迈,但身体尚还健硕,愿贡献出毕生所学,不遗余力的为陛下与娘娘、为大安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大夫。”
杨正奉的这番真诚而又积极的表态,绝对够份量,皇上满意的点头,李院使等人也跟着相继开口表态。
也有极少数的那么几个不大愿意,但在上司与同僚们都积极表示支持后,也不敢有半句异议。
这些基本都是那种坚持奉行家传绝学不容外传的顽固之人,他们的存在也在预期之内,不管是皇上,还是柳明月,都没想过非要勉强人家放弃坚持。
不过通过太医院的这群御医们的反应,就能看得出来,民间那些大夫的反应,估计也差不多都是这样。
主流意见是支持,尤其是那些心胸开阔、有远见的大夫们,更能意识到,朝廷的这个新规划,将会给他们所从事的医药行业带来的巨大机遇。
即便他们这群能够当上御医的人,已经站在了行业顶尖,拥有正式的官阶和职位,但是他们在朝堂上,没什么地位与影响力,更别说是话语权。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所以他们就没想过要改变这一状态,可是皇上和皇后提出的这一新规划,相当于是给这个早已认命的群体,带来了另外一种可能。
这个可能,让真正热爱这个医药行业,希望这个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好的人,只是想想都能感到热血沸腾,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着他们医药行业,能在朝廷和宫中的扶持下,尽快发展起来。
崔相等人听此事时,都有些吃惊。
“陛下,娘娘,为这些大夫们单开一列官阶,固然能对相关行业起来促进作用,培养出更多的大夫,可是这么一来,将会让朝廷背负上沉重的负担,朝廷经济收入宽裕的时候还好说,一旦到了朝廷负担不起的时候,就是大麻烦了啊。”
就像前朝开设的惠民药局,初衷是很好,百姓们也都很称颂,但是也让朝廷增加了一大笔的支出。
到了前朝后期,皇帝昏庸无能,朝政都被大臣们把持,贪腐横行之际,不得不取消惠民药局时,曾在民间引起巨大的非议,从而大失民心。
因为得到过再失去,往往会更加让人感到不满,还不如从没得到过。
柳明月回道,“崔相的顾虑,本宫与陛下也曾考虑和沟通过,只是日前收到的人口统计数据,实在太过令人触目惊心,朝廷若不进行相关的干涉,有太多的百姓,都会因为缺医少药而早早的失去性命,毕竟我大安现存的大夫人数,实在太少了。”
而且现存的这些,医术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在这种人命关天的事情上,实在很有必要对相关行业加以规范和整顿。
崔相等人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现况,之前那几十年的乱世中,许多人家无一生还,有些手艺和技术,甚至已经彻底失去了传承。
“娘娘与陛下想要兼济天下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可是想要做成这件事,怕是十分不易了。”
想要做成任何事,都很不易,而且还要面临许多未知的风险与难题,可是做人不能因噎废食。
“这世上就没什么容易事儿,咱们可不能因难却步,本宫也知道,想要做这件事,所需要的投入极大,而且想要培养出有水平的大夫,也不是三两年的事儿,在短时间内,注定只能持续投入,见不到什么成效,但是未来可期。”
何相笑着回道,“娘娘与陛下有这个心理准备就好,若能做成此事,绝对是功是社稷,利在千秋的大好事,臣等必要全力支持这项决议。”
隐居山野的几十年中,何相曾亲眼见到过许多起,因缺医少药而导致的惨剧,可他却对此无能为力。
所以他是打心里支持并认可柳明月的这项安排,也是真心期待朝廷真能做此事,让那些偏僻的乡村百姓们,在受伤患病后,有机会向真正有水平的大夫求药问药,而不是只能听天由命,等死。
两位丞相的表态,让柳明月和皇上都感到很满意,兵部和工部的官员,也都明确表示支持,刑部保持中立。
户部的官员们一想到要为此增加的支出,就心痛到无法呼吸,不过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事已成定局,只能在默认之余,做好与宫中讨价还价的准备。
吏部并不反对,但其反对的是,宫中的意思是为那医药部单立一部,那些大夫们的评级与升迁考核,皆由医药部自行负责,不归他们吏部管。
礼部对此最为反对,因为这是种史无前例的新操作,如此抬举大夫这一群体的身份与地位,与礼不合。
“启禀陛下、娘娘,老臣支持朝廷效仿前朝重开惠民药局,但是老臣反对朝廷专为那些医者们单开一系官阶,如此抬举医者,实在与礼不合,有违旧制。”
听到对方这么说,柳明月倒也不觉得意外,毕竟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与她所熟悉的那个历史上的封建皇朝的社会环境相似。
医生被划分在中九流,处于士农工商之下,地位不高,除有正式官位和品阶的宫廷御医外,民间大夫的身份地位甚至可以说是比较低下。
若从礼制上讲,她想改革医疗,提升大夫这一群体地位的规划,确实有违那些旧制。
“王尚书的顾虑,确实有些道理,只是朝廷的发展,理应遵循与时俱进的规则,别的且先不说,工、医这项,在本宫心中的地位,是能与农并重的存在,因为它们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何况人命关天,医,乃是直接关系到我们所有人的生命健康的大事,岂容轻视?”
对此,谁也说不出反驳的话,毕竟事实就是如此,医,甚至能决定人们的生老病死。
王尚书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可他是礼部尚书,要维护自家的权威与话语权。
“娘娘说得是,老臣并无轻视医者的想法,只是自古以来,都将医划分在中九流,自有其道理,娘娘重视生命,重视医者,无可厚非,但是您欲无视自古以来的世俗礼制,这般过分抬举医者的地位与权力,恐有扰乱规则秩序之嫌。”
这话就有些严重了,皇上开口道。
“王尚书此言太过了些,皇后欲提升医药行业的地位,想的是为国为民谋福祉,欲为大夫位单开一系官阶,更多的是为规范医者们能力水平和权限,为医药行业制定更明确的规则和秩序,至于民间那种三教九流的划分规则,可没得到过朝廷的正式认可。”
此话一出,顿时引来在场众大臣的附和,正因受那三教九流的划分规则影响,他们大场众人,大多都要低礼部一头。
礼部出身的官员,也是因此,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往往要更清贵,更让人高看一眼。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不只是说说而已,它与那三教九流的划分般,深入人心。
在场众官员,大半都不是正经的读书人出身,对这些所谓的礼制,十分不服,皇上的话,算是对他们的认可与支持。
王尚书当然也知道大家在附和什么,反感什么,但他还是硬着头皮道。
“陛下,能让民间百姓们都认可的事,自有其道理,而且还传承了这么多年,如今朝廷骤然做出这么大的改变,怕是百姓们也觉难以适应,臣建议,可徐徐图之。”
王尚书想的是,反正等到他致仕后,他才不管这事能不能做成。
他更担忧的是,若是现在就让朝廷真给做成了这件事,说不定皇上、皇后看这种单开一系官阶的操作很好用,真将文官也给单开一系,他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要知道在此之前,皇后不过是在一气之下,提到过单开一系官阶的操作,如今竟然真要用在大夫这一群体上,所以王尚书觉得自己的担忧并不多余。
【作者有话说】
想要做成这件事,确实急不得,不过柳明月得了皇上和大部分重臣的支持,想要反对的部分官员,根本阻挡不了这个大势。
而且那些官员也不敢太过反对,因为这次的事,关系到的是大夫这一群体的利益,他们担心自己若将这些人给得罪狠了,将来需要用到这些人时,人家不尽心不尽力。
毕竟谁也不敢说,自己与家人这辈子没有不求着大夫救命的一日,这么一想的话,谁都能发现,大夫确实很重要,值得被重视。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安又顺利建起了一家医学院,医药部辖管。
这个决定也曾惹得礼部大为不满,毕竟这也是学院,按例该归属礼部管。
只是柳明月这次可没惯着他们,告诉对方,除非礼部能给提供一批精通医术和药性的教席,否则免谈。
让军事学院受礼部和兵部的共同管辖,多少有让两边的人相互制衡的目的,但是对于医学院,柳明月希望它能更纯粹些,尽量不要受那些政治纷争的打扰。
何况外行管内行,乃是大忌。
知道柳明月的想法,皇上也挺支持,他自己对此深有感触,当然希望给自己看病的大夫,都是医术精湛,真正有医德的好大夫,而不是一些掌握医术的政客。
医药部正式成立后,在建学院的同时,还以朝廷的名义在名间招募真正有水平,能通过考核的大夫、药师,加入医药部。
而柳明月给医药部下达的第一条旨意,就是要求那些大夫根据山南的环境与气候,分析当地若爆发水患,容易产生哪些疾病,该准备哪些药材。
在柳宛如提供的信息中,并不包括山南遭遇水患后,是否发生瘟疫的消息。
但是按照以往的惯例,一旦出现这种天灾,往往都会伴随着瘟疫,对此,不用存在什么侥幸心理,唯一能做的是要做好尽量周全的准备。
哪怕朝廷已经尽量做好了应对水患的准备,但是柳明月知道,预防归预防,只能起到尽量减少损失的作用,不可能真防得了。
人口与财产的损失,都将注定是在所难免,不过是损失大小的差别而已。
朝廷为大夫与药师专设医药部,还建医药学院,凡愿意公开教授家传医术与制药技术者,凡过往没有劣行者,皆可在通过考核后,正式入医药部为官。
凡通过相应等级的考核,就可获得相应该的品级与官职的消息,通过邸报正式诏告天下后,迅速在民间引起巨大反响。
哪怕是普通百姓,都对此议论纷纷,更别说是那些从事医药行业的人员。
有一定水平的,都在想着要去考个正式的官身回来,还在学习的那些年轻学徒们,则都迫不及待的想要通过考核,进入医药学院学习。
即便朝廷在诏告这一消息的同时,还有对外宣布,所有进入医药学院学习,或是加入医药部的人,都需接受朝廷的调配,依旧获得了大多数相关从业人员的踊跃报名。
平时的安排,会尽量遵循大夫们的人人意愿,关键时期,将由朝廷强制安排。
收到相应的反馈,柳明月高兴之余,压力其实也有些大,她并不确定这么做,会给大安的将来带来怎样的影响。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件事做成后,一定能极大的缓解当前严重匮乏医疗资源的问题,对炎黄民族传统医学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光大,起到重要作用。
在柳明月看来,只要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些投入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关键在于到底能不能达成目标。
时间过得很快,六月份到来之际,当千山府与昆州府两地的官员,接到宫中要求他们下令让各自辖区内的百姓们,都提前采收庄稼的旨意时,都有些懵。
他们都切身感受到了外行指导内行的无奈和痛苦,可是这是皇上的旨意,他们不得不执行,哪怕圣旨上有说明,是为防范当地可能会出现的水患,但是这个理由根本不具有说服力。
因为根据他们这些在当地生活多年,对当地天气气候有所了解的人的经验来看,今年明明是个非常难得的好年头,说是风调雨顺也不为过。
可是远中千里之外的宫中贵人,竟然以防范水患为由,要求他们提前采收那些还差些候的庄稼,这不是胡闹吗?
有些心疼百姓的地方官员不忍心,表面上遵旨,也有奉旨下达相关政令,却消极怠工,对那些不愿提前收割庄稼的百姓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结果他们随后就发现,自己低估了宫中的决心,不仅有给他们这些地方官员下旨,还给地方驻军下达了圣旨。
他们这些官员能够理解百姓们的难处,想要放松点,那些只知遵令行事的驻军将士,可不会客气。
接到上令的驻军将士们不仅尽职尽责的担负起监督之责,甚至还带着工具,亲自下场帮百姓们收割那些只黄了一半的稻子,还都是青荚的大豆等作物。
之前对朝廷多有赞誉的当地百姓们,对此都怨声沸腾,却也只能抹着眼泪,心疼不已的收割自家的庄稼,尽快弄回去晾晒。
唯一能让这些百姓们稍感安慰的,是官方这次没再像之前,每到收获季节,就会派人在田间地头巡视,盯着他们的收成,时刻提醒他们要按期如实缴税粮。
时间刚进入七月初,更过分的旨意再次下达,有些官员都觉得自己张不开口。
可是驻军将士们再次出动,拿着朝廷给配备的扩音喇叭,要求当地百姓收拾好贵重物品,尽快搬迁到高处。
此举再次令当地百姓们感到怨愤不已,可是出于对官方与驻军将士们的忌惮与畏惧,再怎么不情愿,也只能全力配合。
如今的大安兵强马壮,百姓归心,再不像前些年,朝廷不得不处处小心谨慎,担心稍有不慎,会引起地方的民怨、民愤,乃至引发民变。
何况毫不留情的出面强行要求他们带上贵重物品,尤其是粮食和积蓄去高处的人,是那些驻军将士,能对这些普通百姓形成绝对的武力压制和威慑。
所以就算是有人心中不满,想要借机生事,也不敢冒头。
这些对官方人员,尤其是军中将士们,存在着天然的服从心理的普通百姓们,更加不敢直接流露出自己的不满与怨愤。
在发现官方人员与将士们不仅不会抢他们东西,还会帮助他们搬运物资与老人孩子上山的情况下,他们不仅生不出什么反抗心思,甚至还有些感激。
正是在这种高压强制性的安排下,千山府和昆州府两府及其周边区域的绝大多数百姓,都赶在七夕之前,被安排到附近的山上驻点中。
许多人在此前只是听说,朝廷招人在他们附近的山上修建了大量的山洞、棚屋等,可以临时居住的地方。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那些山洞和棚屋刚完工没几天,自己就被驱逐到这里居住,还是以只分男女的方式,让大批相互陌生的人住到一起,生活虽能得到基本保障,但是处处不便。
不过许多人虽在心中满怀怨气,但是看到不仅那些大户人家,也和他们一样,被一视同仁的都安排到这里,那些官吏、将士们,也都如此后,那些怨愤就莫名消了不少。
当骤风暴雨毫无预兆的突然降临之际,那些本来还聚在一起抱怨朝廷不顾百姓死活,莫名其妙的下达那些为难人的政令,给自家造成多少损失的人,全在瞬间消声。
因为但凡是在当地生活多年,经验丰富的人,看到这势头,就会意识到,若无意外,这是当地又要发生水患的兆头。
因相隔甚远,哪怕是八百里加急,相关奏报也是在七月中旬才正式传回京中。
山南省的千山府和昆州府两地及周边区域,爆发百年不遇的大水患的消息,迅速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
哪怕事情已经过去近半年,众大臣们依旧清晰的记得,年初,皇上与皇后力排众议,坚持要在山南投建大量水利工事,曾引起群臣反对的场景。
山南发生水患的奏报,充分证明皇上和皇后有先见之明的同时,也令整个朝堂都充斥着震惊和尴尬的氛围,他们很想问问高居上首的两位,是不是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为何会提前知道这个消息,可是他们不敢。
而柳明月和皇上也都一口咬定,是因直觉,且心系百姓,才会在心血来潮之际,做出了相关决定,这次连用来糊弄人的所谓神仙指示,都没再提起。
任由外人如何揣测,就是坚持不承认他们是因提前知道消息,才会做那些布置。
因为他们都不确定杨宛如还能给提供多少这类消息,故弄玄虚的次数多了,容易让人形成依赖心理,认为他们有本事提前预知各种天灾的发生。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等到他们无法得到这么准确的消息来源后,群臣和百姓们就有可能会质疑,是不是宫中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得罪了神仙,才会失去神仙的指示。
哪怕是崔相与何相知道真相,也都对外一口咬定,他们与皇上、皇后一样,都认为水患是山南省的顽疾,在朝廷有条件的情况下,理应尽量为那里的百姓做些事,才会在年初坚定的支持宫中的决定。
当外界都为山南出现严重水患的事议论纷纷时,宫中仿佛丝毫不受影响,只是按例下旨,为受灾区域的百姓减免税赋,要求当地官衙尽快统计出这次水患受灾面积与损失等。
皇上忍不住感叹道,“看来咱们那位大外甥女,这次可谓是立下了不世之功啊,若非咱们早有防备,提前做了这么多的准备,山南这次怕是会出现十室九空的惨状。”
若不是有杨宛如嫁错人的事件在前,皇上难免会忌惮这个颇有些神异的外甥女,甚至已采取了行动,好将不可控的因素及时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是通过她嫁错人的事,让皇上对其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知道以她的脑力和能力,注定没什么本事给朝廷与宫中带来威胁,才没怎么重视对方,甚至还不介意多施恩于对方。
从山南送回京中的加急奏报上,对这场水患的形容,是上空仿佛破了个洞,瓢泼大雨下得又急又密,还源源不断,低矮区域在短时间内,直接化作一片汪洋,淹没大量的田地与房屋。
若非提前完成了强搬迁,居住在地势较低区域的百姓,可能都会落得个无人生还的下场,因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下得太急,根本没给人留下反应时机。
因准备工作做得充分而又及时,最大的人口损失是极少数被强行搬迁到山上后,却因不放心家里,偷偷跑回家的百姓。
“是啊,这次真是侥幸,不过从杨宛如那么珍惜自己的这些功劳的表现看,估计她所能提供的消息不会太多。”
知道他们提前做的布置,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极大的减轻了这场水患给百姓们带去的损失,柳明月松了口气的同时,心情也很沉重。
沉重的是,相关损失再所难免,而且灾后重建工作十分不易,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