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书网.Top

开国皇后升职记by黄柏山人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2-16


李尚书从旁接过话道,“还不是因为他们中的有些人,不仅在当年坚决反对过陛下拒收那些海外难民的决定,后来又对陛下所制定的那条,严禁接收异族流民与难民的律令,提出过反对。”
如今的大安今非昔比,已经重现前面几个皇朝巅峰时间的盛世景象,那些异族很难再对大安构成什么威胁,这些人就急了。
担心女帝会改变当年的想法,看在人家给出的’诚意‘上,接收那些异族之人。
若不知道了当年的那批难民,在百越王国定居后,做下的那些事,他们肯定会很支持陛下改变对异族的态度。
如今知道了那些异族就是一批嘴上擅长说些蛊惑人心的话,一旦得势后,就翻脸不认人,连狼狗都不如,丝毫没有感恩与忠义之心的东西,他们当然不敢再跟那些异族讲什么大国仁义风范。
所以他们想在私下里,先与这些在朝中有话语权的各方重臣,达成一致意见。
何相扫了眼刘尚书等人,看到他们那不自在的反应,捻须哼了一声。
“原来如此,你们放心,陛下的意志之坚定,远在我等之上,眼看大安日益繁荣兴盛,连老夫在内,都不免会在心中暗自感到长得意,可是陛下依旧兢兢业业,从无半分自满与懈怠,这样的陛下,怎么可能会轻易改变自己亲自立下铁律。”
崔相点头道,“何公所言甚是,陛下从不做朝令夕改之事,我们应该相信陛下,完全没必要像这般如临大敌。”
听到两位丞相都这么说,刘尚书等人难免有些羞惭,赶紧躬身告罪。
崔相摆摆手道,“倒也不必如此,你们能通过之前的那批难民,意识到大安若接收异族难民与流民,将有可能给我大安带来的威胁,从而坚定的支持相关律令,并将相关认知教给自家门生子侄们,毕竟年轻一辈,才是大安的未来。”
在场众人纷纷表示附和,刘尚书等人更是恨不得当场发誓,保证自己是真的认识到了当年的错误。
只要不涉及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柳明月从来不会因为人家的某些政见与自己不合,就打压或弃用对方。
毕竟她若非来历特殊,也不会出于某些历史教训,做出某些决定,时下这些人无法理解,或者说是不认同,实属正常。
何况也正因有这些人勇于提出质疑,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才能将事情做得好。
知道当年曾反对过她的那些人,能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也勇于承认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柳明月深感欣慰。
“朕已令人将史上那些因同情异族、接收异族、帮助异族,而造成的惨痛后果与教训,都编入炎黄史中,务必要让我大安百姓的子孙后代,都要从小铭记相关历史教训,不可再重蹈覆辙。”
郭锦秋十分支持自家婆婆的这一决定。
“母后圣明,我们的确有必要早早的就开始教导年轻一辈,我大安不会主动恃强凌弱,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一定要时刻对那些异族保持高度的警惕与防备。”
徐廷君好奇的问道,“皇祖母,对的于泉海府的那批人,您打算怎么处置呢?”
柳明月有意将徐廷君带在身边亲自培养,当然不会瞒着对方。
“朕不仅派钦差带人前往泉海府彻查那些人的来历,还令稽查司的人,在私下里调查那尤家,以及与尤家相似的人,史上历朝都曾或多或少的接收过异族,朕要在大安来次彻查,重点要查清那些即便在我大安定居多年,依旧惦记着他们的祖先与种族信仰的人。”
徐廷君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那些人就是皇祖母所说的那种,不忠不义、不知感恩的种族吧?”
“嗯,是的,那些人即便在经过与我们大安人的数代通婚后,模样与我们大安人差别不大,骨子里往往也改不了他们的劣根,但凡有机会,还会惦记着要回归先祖的种族,心中没有国家观念,随时都有可能为了自利益背叛一切。”
郭锦秋脸色沉重的回道,“这种人,实在太可怕了,幸好母后有先见之明,知道那些人的本性,将他们拒之门外,要不然,那些人能在百越国兴风作浪,肯定也能在我们大安挑事端。”
毕竟从目前掌握的信息看,去了百越的那批异族,做人做事都很精明,想要讨好谁,简直是无往不利,获得别人的好感与信任后,就是他们将人利用彻底,甚至可以说是榨干榨尽的时候。
也正因那些人的这些表现,实在与炎黄民族一直以来的三观认知,完全相悖,才会给朝中那些大臣带来莫大的震撼,让他们打心里认识到那些人的危害之大。
有了蒸汽船后,各地的奏报与朝廷的政令,基本都会尽量走河运,极大的提升了传递效率。
京城外的运河,可直通泉海府,朝廷派的钦差也是乘蒸汽船走的河道,极大的节省了花在路上的时间。
宫中是二月初接到的相关奏报,二月中下旬就收到了相关调查案卷,对照稽查司以更快的速度传回的秘奏,确定相关调查结果属实后,柳明月才在朝堂上公开这件事。
原来那尤家带回的那些人,与被百越接收的那批难民,属同根同源的同族,不过他们属于那一种族中,身位地位比较高的贵族。
他们那一族的人,因原本所在的居住地发生战乱,才被迫离开之前的家园。
与之前的那批难民相比,这些身份地位高的贵族,见机早,逃得快,财产得以保全,去了别的地方,依旧能过得很滋润。
那尤家先祖也是那一种族的人,虽然已在大安传承了数代,表面上看着与大安人没什么差别,但是实际上依旧保持着那族的习俗与信仰,以及属于那一族的身份证明。
所以尤家人在海外某个岛国遇到那些人后,迅速以同族的身份,与对方建立起了亲密的合作关系。
得知大安的情况后,那些人迅速意识到地大物博,商业贸易发展得很兴盛,国力很强大的大安,是处非常好的去处。
所以他们花费数年,将所在的海外小国给彻底搜刮了一遍后,就以尤家散落海外的亲族的身份,登上了前来大安的船只。
初步抵达大安的这二三百人,只是先遣人员而已,还有上千人,都留在距离大安不太远的一座岛上,等待这边的反馈。
只要大安接纳了这二三百人,接下来,他们就能的复制前一批人的经验,成功落户大安,然后在大安建设一个属于他们的定居点,再设法联系散落在其它地区的同族。
而尤家作为可以帮助他们在大安落户的关键存在,不仅获得重返族中的资格,还被许诺,将会获得同族承认的贵族身份与地位。
与这些监听、审讯记录相比,更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的,是从海军与海贸司那里,获得的那一族在外海,包括他们在之前的居住地,所做的那些事,或者说是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几乎是那一族定居到哪里,发展壮大后,就会大肆收割当地的财富,有了一定财富后,就会设法控制当地的政权,将自己一族变成当地的上等种族。
从而收割更多的财富,将他们所在国家变得民不聊生,动乱不断。
发现那里的形势恶化到失控的地步后,就会迅速带着他们收割来的大量财产,又以失去家园的难民的身份,争取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同情,寻找下一个定居点。
也就是选定下一个可供他们谋夺财富与权力的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祸害了一个又一个曾对他们抱以同情,施以援手的民族与国家。
若非柳明月亲自点出那些人的特征,哪怕是分别掌握着相关信息的海军与海贸司,都没发现这一族的行事规律。
也没意识到,海外有些国家发生的动乱,其实都与这个总以受害者身份出现的种族息息相关。
相关调查结果的出现,也极大的震惊了朝中文武百官。
见女帝收到泉海府的奏表后,只往那边派了个钦差调查此事,一直没有下结论,本来已经放下心的总分朝臣,其实又忍不住提起了心。
以为女帝是不是真像他们所担心的那样,觉得自己当初制定的那些针对异族的政令,有些不近人情,有心想要进行调整。
所以近些天,有些大臣按捺不住心中的焦虑,一直想方设法旁敲侧击,想要让女帝也通过当年的那批异族在百越的行径,认识到他们的卑劣之处。
却一直没能得到女帝的表态,从而更加让他们感到焦虑和担忧。
随着调查结果的正式公开,众大臣对那一族的狼子野心与累累恶行,感到深恶痛绝的同时,也明白了女帝的苦心与打算。
就算是要拒绝或是处置那些异族,也要师出有名,而不是不明不白的直接做出相关处理,显得自家不够大气。
这让许多大臣都难免到有些羞愧,当年的大安尚处恢复民生的阶段,他们就自觉大安已是盛世,要讲大国风度,坚持认为大安应对那些因战乱而流亡海外的异族施以援手。
如今当他们意识到那些异族是祸害时,想的只是坚持拒绝接收那些海外异族,并没考虑其它。
从而也就忽视了,他们大安,如今已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女帝的一言一行,都会由史官记录下来。
尤其是在这种涉及到异邦异族的人事处理上,要更为甚重,即便是要拒绝让那些异族人落户,也要有理有据,占在绝对的道义上,尽展大国威严与风范。
【作者有话说】

许多大臣都觉得为除后患,应将那些异族都给处置掉,柳明月没有那样做,只是下令将那些人驱逐离境。
与被查出来的那些连尤氏一族在内,有着那一族的血脉传承的家族。
若不是柳明月派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其实很难发现,哪怕有些人家已在炎黄大地定居炎黄大地数百年,历经数个朝代,依旧守着他们祖先传下的经书与习俗。
同时,还调查出了其中相当一部分家族,都曾有过背恩忘义之举,为此,有的家族甚至反复改姓易名,一再迁居。
尤其是在大安立朝前的那上百年间,那些人大发国难财,做了不少让人憎恨的事,包括勾结入侵的异族、阵前倒戈等恶行。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其中成功混入朝堂的势力,在过去的那些年里,被陆续收拾掉了大半。
实在是因稽查司的人无孔不入,而那些人又太能搞事,稍有异动,就很容易被给揪出来,只是在此之前,都没注意到他们的出身背景问题而已。
与此同时,还在无意间调查出了当年计划要做空大安地价的主谋,对方也出身自其中一个家族。
这个结果让柳明月感到有些意外,但是仔细想想,又觉正常。
毕竟论做生意的精明与手腕,那一族在全世界的所有民族中,都能算得上是佼佼者,尤其是那为谋利,阴狠自私到没有底线的作风,确实符合那一族的一贯风格。
听到柳明月结合当年的那场’做空‘地价事件,为他分析那一族人的性格习性特点,从而教导他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徐廷君好奇的问道。
“皇祖母,那些人明明不笨,为什么会成为像这样屡教不改的人呢?”
柳明月叹了口气道,“这里的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是,他们从不知反省先辈与自身的过失,坚定的信仰,从来都是个双刃剑,能带来许多正面影响,也能带来巨大的社会隐患,我们大安并不干涉百姓的信仰自由,但是一定要严厉打击那些通过歪门邪说蒙骗信教的邪教。”
这些年来,柳明月不仅在明面上嘉奖早年曾在打击异族入侵的战争中,立下过累累战功,付出过巨大牺牲代价的道教人士,还在私下里不动声色扶持道教的发展。
严厉打击那些试图通过各种坑蒙拐骗,发展信众的邪教。
柳明月并不信教,但是从私心来讲,她本人更喜欢在总在乱世期间,为击退入侵者,不惜入世参战的道教人士。
她不会将自己的喜恶强加到徐廷君身上,但她会为对方分析清楚相关内容,以便他能做出自己的取舍。
“老师们都说,皇祖母仁慈,才会在明知那些异族之人包藏祸心的情况下,只下令将那些人驱离大安,并没有直接将那些人处死,可是孙儿却认为,皇祖母会这么做,更多的是因对方还没来得及做出伤害大安的事情,处置过重,有损我大安的仁义之名。”
柳明月笑着点头,有些事不好直接宣之于口,她确实只是下旨将那些人驱离出境,至于那些人离开大安后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不在她的关心范围内了。
朝中那些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义正严辞的反对直接将那些异族处死的大人们,可不都是什么言行如一之辈。
能够趁此机会,肃清大安境内的一些隐患,柳明月也算是放下了一桩心事,一代人管一代事,她承认自己做某些事时,难免挟带了一些私心,可是出发点,绝对是从大安的将来考虑。
所以她即便知道,这么做的结果,难免会牵涉一些无辜,她也不后悔。
承中六年中,因内乱而变得分崩离析的百越,正式被纳入大安的版图。
接到崔相告老请辞的奏表时,柳明月并不意外,在此之前,何相已经正式卸任,带着满身荣耀退居二线。
“据朕所知,崔爱卿的身体尚还健康,何必这么早请退?”
崔左相笑着摇头叹道,“多谢陛下的看重,只是臣已老朽,继续留在朝堂之上,实在有些力不从心,早些退下去,给年富力强的后辈让位置,已是老臣能对朝廷所做的最后贡献。”
柳明月将他的奏表放到一边道,“崔爱卿可不能这么说,就算朕能体谅爱卿想要退回家中颐养天年的想法,也希望你能接受朕的私人聘请,担任宫中的顾问,继续为朝廷做贡献。”
听到这话,崔相本来有些悬着的心,算是彻底落实了下来。
“只要陛下不嫌老臣年老糊涂,老臣当然愿意接受陛下的聘请,能在余生继续为朝廷多做些贡献,是老臣的荣幸。”
继何相、李尚书之后,又一位老臣退位,柳明月是真心对此感到有些遗憾与伤感,可是像这样新老更替,才是正常的官场生态。
这批老臣虽然都是先帝提拔上来的,但是她与他们合作共事的时间更久。
这些年来,哪怕他们彼此之间也难免会有政见不合的时候,也没少起各种争执,但是总体而言,双方合作还算愉快。
所以不仅这些老臣都想好聚好散,最多不超过六十五岁,就开始主动告老请退,柳明月也乐于见到这个结果。
因为她也不能确定,这些人会不会出现许多人年老之后,最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落得个晚节不保的下场。
即便这些人在目前看来,身体状态都还不错、头脑清醒,可以负担得了自己的工作,她也有些舍不得这些老同事,但她还是选择鼓励与接受他们到年限之际的请辞。
甚至连她自己在内,算起来,她已经在这这个时空生活了十六年,原主的身体,已在去岁过了五十整寿的万寿节。
柳明月也不确定,随着原主的这具身体逐渐老朽,她这个来自异世的意识,会不会也受身体状态的影响,变得糊涂与昏聩。
所以她自己其实也在早做准备,一边悉心培养徐廷君,一边不惜代价的培养各种储备人才。
而何相等人到年限后主动请辞后,载誉退位,不仅拥有待遇丰厚的名誉职位,还被被女帝聘请为宫中顾问的待遇,也让许多人看着眼馋不已。
见到朝中最顶尖的那些重臣,都能做到不恋权位,相继选择主动请辞,纵然是有些不舍退位的大臣,在到了早就不是秘密的默认退休年限后,大多也开始主动请辞。
毕竟这些年下来,他们也算是看出来了,朝中官员到年龄后主动退位的待遇,绝对比那些赖在位置上不肯主动退,最后被用各种方式强制退下去的人待遇好。
柳明月对此表示很欣慰,她不介意花些钱,将那些确实为国为民做出过贡献的在功之士,都给供养起来。
却很介意有些人明明身体已经衰老,却为一己私心,仗着老资历,坚持留在任上不愿退,不仅做不成什么事,还拖后腿。
这些年来,哪怕不算船队的分红,仅柳明月手上的那些作坊,尤其是琉璃、白糖、海盐等*作坊,所产生的收益,给柳明月积累了海量的财富。
哪怕她向来大方,不吝往她重视或偏向的方面大笔投钱,花钱的速度依旧远远比不上赚钱的速度。
当然,连在钱财方面最精明的户部前任尚书李尚书在内,都不知道这件事,只会觉得她无欲无求,为国为民花钱如流水,而且是不遗余力的那种。
柳明月当然知道自己早在不知不觉中,对外塑造出了堪比圣贤的人设,哪怕自认德不配位,难免有些心虚,她也没打算澄清这点儿。
毕竟她除了在才能方面,实在达不到圣贤的水平外,在其它方面,柳明月自认确实有尽心尽力,所取得的成就,也确实对得起她的身份地位。
虽然柳明月默认接受了崔相的请辞,但是双方都没对方透露这一消息,毕竟左相这一百官之首的职位,实在事关重大。
哪怕就继任人选问题,他们心中都已早有默契,但是交接起来十分繁琐,需要一个过程。
承中六年年底,左子兴回京,柳明月在私下接见对方时,直接开门见山道。
“子兴,这些年来,你在海军取得的功绩,朕一直都有关注,也很欣慰,朕认为,继续将你留在海军,已经有些大材小用,如今朝中新老更替,腾出来不少关键职位,朕有心想要调你入朝任职,不知你本人意下如何?”
左子兴确实没有辜负她当年的期望,用十年时间,将海军从最初仅有不到三万人的规模,发展到近三十万人规模的庞然大物,谁都不敢小觑。
在此期间,左子兴充分展现出了他在各方面的能力与心性,都让柳明月十分欣赏。
尤其是对方在对待她那个便宜儿子的态度与方式上,更是让她十分满意,确定对方是位胸有丘壑的人物。
左子兴有些有意外,下意识抬头看向柳明月。
“陛下?”
柳明月摆摆手道,“不要再拿什么你喜欢海军,不舍得离开海军的那套说辞来打发朕,朕相信你在当年,确实舍不得离开尚处成长初期的海军,但是朕也知道,你在这些年,培养出了不少得力人手,现在的海军,已经不再是非你不可了。”
左子兴闻言,难免有些有些心虚和不自在,不过面对柳明月的坦诚与直白,他也只能选择以诚相待。
“陛下对臣的看重,令臣深感荣幸,如今的海军,在陛下的大力扶持下,确实已变得今非昔比,人才济济,可是陛下对海军寄予厚望,臣自认换谁与执掌海军,都无法比臣做得更好。”
柳明月微笑着颔首道,“不错,所以朕曾为此犹豫了许久,最后朕还是认为,你更适合留在朝中担负更关键的职务,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有话说】

左子兴最终答应留京,接任兵部尚书一职,让柳明月深感欣慰,或者说是松了口气。
原兵部尚书钱裕论年龄,倒是尚不满六十,但其因早年征战杀场,体内留下许多暗伤,沉疴难愈,近两年身体衰败得厉害,早就上奏请辞。
却因柳明月太过重视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一直没有落实好人选,才令常处居家休养状态的钱尚书一直占着位置。
因柳明月这个皇帝不仅从不曾忌惮与打压军中武将,还大力扶持各军,不吝增加对军中的投入,大安的武将地位不说在文臣之下,但也绝不在文臣之下。
所以负责直接管理各军人马编制、军需、甲械等源调配的兵部,在朝廷中的地位,也比从前的历朝历代都高。
执掌兵部的这个位置,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所谓是防人之心不可无,柳明月固然愿意给出自己的信任,但同时,她必须要确保这种关键位置,必须要掌握在可信之人的手中。
左子兴有着徐氏宗族出身,按说不是什么合适的人选,毕竟她自己的身份也有些敏感,该对其有所忌惮与防备才是。
可是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左子兴的种种表现,已经充分证明,他是一个不仅能力极为出众,而且人品也非常出色的人。
能在当前这个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大环境中,选择娶一位不能生育的妻子,且对妻子一心一意,愿意让妻子继续当官,与一众男子共事。
足以证明,他是位思想开明而又通透的人,让柳明月对其十分欣赏。
他身为徐氏宗亲,不仅没有答应与她那便宜儿子安王一起共谋皇位,还主动加强对安王所在的归安岛的管控,以确保安王再搞不成什么小动作。
却不曾想过要向她邀功的这一行为,所表达出的态度与立场,也足以让柳明月更高看对方一眼。
若非之前的海军更需要他,柳明月早就有将左子兴调入京中任职的想法。
如今确定海军有已彻底成长起起来了的魏长延、蒋清言等人在,后继有人,不再是非左子兴不可的状态,柳明月几乎是迫不及待的决定,将其调入京中委任更为关键的职务。
得知左子兴被调入京中接任兵部尚书一职,魏长延等人都为他感到高兴。
哪怕这里面也有对方被调入京中任职后,他们也都跟着升职的原因,但是更多的还是为老伙计能得以升迁感到欣喜。
“子兴兄去了兵部,相当于是我们海军从此以后,在兵部也有了自己人,实在是件可喜可贺的大好事!”
蒋清言接过话道,“而且这个自己人,还能执掌兵部,哈哈,陛下对我等的这份重视和信任,真是没话说!”
“是啊,虽然很舍不得大将军的离开,但是一想到大将军此去前程光明,这心里就只剩下欣喜了。”
看着桌上这些一起共事十余年的老伙计,左子兴的心情也很复杂,却还是笑着端起酒杯。
“我也舍不得离开海军,只是一想到我若继续赖在大将军的位置上不走,相当于是阻了诸位升迁之路,未免太对不起诸位兄弟了些,所以在陛下透露出要将我调入京中的想法后,犹豫了一下,就赶紧谢恩了。”
众人闻言,知道左子兴这看似是在自嘲,其实也相当于是给大家的解释,哗然大笑的同时,一起端起酒杯碰了一个。
魏长延放下空了的酒杯后,有些感慨的开口道。
“依我看,凭子兴兄的能力和功绩,本来早就有资格高升,只因陛下重视我们海军,不放心我们其他人,才让左子兴一直留在海军,如今子兴兄得以高升,应该可以表明,我等的表现,总算能让陛下放心了,真好!”
说起这些,魏长延脸上笑着,眼中却含泪,陛下令他接任海军大将军的旨意,所透露出的这份不言而喻的认可与信任,着实令他颇感动容。
他算是少年得志的典型代表,只因在关键时刻做对了选择,二十出头,就得以身居高位,令无数人艳羡不已。
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德不配位的巨大压力下,为了能早些获得与身份地位相匹配的能力,他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活得有多么辛苦与努力。
如今终于能够得到宫中那位的认可,魏长延只觉自己多年的努力与拼博,终于值了!
左子兴知道这位老友的心思,也有将对方在过去那些年的努力看在眼里,抬手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能有幸得遇两位盛世明君,是我们的幸运,只要我们能珍惜当下,坚守本心,不辜负陛下的厚望,将来只会越来越好,史书上必有我等一席之地。”
这话让在场众人都深感振奋,他们作为海军高层,早已是名利双收,这辈子最大的追求,莫过于将来能青史留名。
而他们率军在海上纵横十数年,十分清楚大安海军的出现,所代表的重大存在意义,也知道他们所做的事,能给大安带来的巨大影响力。
“大将军放心,我们一定不会忘记你的教诲,只会让海军在我们手上继续发展壮大,也绝对不会辜负陛下的厚望,让你失望。”
与一众老伙计的聚会结束,身边只剩下魏长延后,左子兴郑重其事的说道。
“子延兄也知道,我们海军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全凭陛下的鼎力支持,可是陛下毕竟是这天下共主,再怎么重视我们,也不好在明面上有明显偏向。”
说起这个,左子兴忍不住叹了口气,说真心话,他是真的更愿意留在海军,因为这边人事简单,更清静自在。
“就像老陈说得那样,我去了兵部,也算是让我们海军从此在京中真正有了自己人,我希望接下来,我们海军还能有更多的人,能被调入京中,子延兄继任后,一定要特别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工作。”
绝对不能让海军出现人才断代的现象,毕竟如今的海军,是他们这批老人不惜拿命在海拼博,才好不容易博出来的。
而宫中那位,在此期间,可谓是不遗余力的提供各方面的支持,相关投入之大,早已难以计数。
魏长延点头应下的同时,有些担忧的问道。
“莫非是子兴兄这次进京,发现了什么?”
左子兴心情复杂的叹了口气后,才神情凝重的回道。
“先帝时期的老大人们,因年事已高,如今都在相继请辞退位,如今更是崔公都要退下去了,陛下也不是个贪恋权位的,早将华郡王带在身边亲自教养,一代新人换旧人,我们不得不早做准备。”
在这个世上,不管是在当前,还是在未来,左子兴都不认为还会出现像女帝这般重视海军,愿意培养海军的君主。
世人都知道宫中产业赚钱无数,可是无论是先帝尚在之际,还是女帝登基后,都不曾将钱花在修建奢华宫殿或是享受奢靡生活上,而是将大把的钱,都投在各种民生工事项目上,或是用事补贴各部。
2023最新网址 www.fushuwang.top 请重新收藏书签

推荐福书 七零娇气后妈  皮囊—— by  (综英美同人  (综漫同人)  回溯初声by赤  离心力——   女配修改一个 

网站首页最新推荐浏览记录回顶部↑

福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