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书网.Top

开国皇后升职记by黄柏山人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2-16

例如工部各司的发展,医药部惠民补贴,礼部的教育普及与推广等政令上,但是世人不知道的是,女帝私下在各方面补贴海军的更多。
所以他们海军必须要珍惜当前的大好局面,不仅要努力保持住目前所拥有的一切,最好还要努力提升海军上下的战斗力与影响力,同时在朝中占据份量足够的一席之地,以应对将来可能会出现的一切朝局变化。
“这倒也是,若没有陛下,就没有我们海军的一切,在这个世上,怕是再也没有会比陛下对我们更好的东家了,我们海军必须要自强。”
魏长延迅速领会到对方话中的深意,连女帝都在早作打算,培养自己的继承人,以备将来,他们这些受女帝庇护的人,当然也要趁女帝尚在位,让自身变得更为强大。
他们这些老人,对于由自己等人一手组建并发展壮大起来的海军,都感情深厚,当然不愿看到,甚至不愿去想,海军在将来会有没落的可能。
“是啊,必须要自强,陛下素来公正,只要我们海军有合适的人才,有陛下和我在,就不怕会被埋没,将那些年轻小子都给管严些,尤其要加强相关思想教化。”
所谓思想教化,除了要对人反复进行忠君爱国、遵纪守法方面的思想洗礼,还要让他们牢记,自己加入了海军,就生是海军人,死是海军鬼,不仅要敢打敢拼,还要全心全意全力维护海军的各方面利益。
这些是左子兴等人结合大安军事学院的思想教育科目,又吸取大安在源安岛上,对那些本土人推广教化的经验,总结出的海军思想教化课。
魏长延点头道,“子兴兄放心,你去了兵部,势必要面临更为复杂和严峻的挑战,我一定会守好海军,即便不能帮到你,也能理解你的处境,绝对不会让海军拖你的后腿。”
见对方能够领会他的苦心和用意,左子兴有些感慨的再次拍拍对方的肩膀,心中颇为欣慰。
他接任兵部尚书后,肯定不好在明面上偏袒照顾海军,毕竟世人都知道他的海军出身,肯定会有不少眼睛在这方面盯着他。
所以他能做的,只有在以后伺机多往朝中提拔一些海军出身的人,帮助海军一系在朝中占据一个位置。
左子兴相信,他的这一想法,肯定也符合宫中那位对海军的期望,因为只有当海军在朝中也能获得一定话语权,且能保持下去,才能维护海军长久的利益。
【作者有话说】

海军出身的左子兴,虽然在过去十多年里,除了三年一次的进京述职,极少出现在朝堂之上,但是他在朝堂上的存在感,绝对不低。
海军从最初只有几万人的规模,发展到如今这数十万人的规模,左子兴从之前的指挥使,晋升为后来的大将军,期间立下战功无数。
这样一位功勋卓绝的将领,朝中大臣们当然不敢忽视对方。
何况对方能执掌海军这么多年,一手将海军发展到如今的地步,不仅充分展现出了他的过人能力,同时也足以彰显出女帝对他的信任。
毕竟海军如今的主业,可不再只是为商船出海护航,而是在海外为大安攻岛扩疆,驻防守护那些已被大安打下来的岛域。
对于这么一位人物被调入京中,接任户部尚书一职,不满之人大有人在,但是他们更多也只是因为对此感到不甘。
即便有大臣在朝堂上对这一任命提出质疑,也只敢拿对方多年来,一直在海军任职,很少在内陆这一点说事,不敢质疑左子兴的能力、资历与功绩。
毕竟别人不知道左子兴的真正身份,也就不知道,他不仅是先帝的堂侄,还是由先帝亲自教出来的高徒。
人家在大安开国立朝之前,就能以不及弱冠之龄,立下过赫赫战功,根本不存在那些人所质疑的短板。
好在柳明月不好解释,却有知道其身份的崔相帮忙作证,称左子兴早年曾是先帝身边的人,接受过先帝的亲自教导,这才堵住朝堂上的一些质疑的声音。
不过崔相的这一说法,也迅速让朝中其他大臣生出许多脑补,认为这可能就是左子兴不仅能在承天帝一朝受重用,后来又在承中朝继续受重用的关键原因。
柳明月在私下接见已正式入朝的左子兴时,有意提点道。
“你应该知道,崔相是你伯父当年最为倚重的幕僚,大安开国后,任左相一职,一向兢兢业业,对朝野上下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对于调入进京接任兵部尚书一事,他在朝中帮你说了话,你可以去向他道个谢,再多向他指教一些,好尽快了解当前的形势。”
左子兴闻方,深感意外之余,也有些感动。
“多谢陛下的提点,子兴一定会去向崔公道谢和请教。”
柳明月点头道,“如此就好,不管是你伯父,还是朕,都深知军队武力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大安,绝对不能像之前的历朝历代,搞重文抑武那套,所以兵部的地位非常关键,朕相信由你接掌兵部后,一定能为朕掌好这一部。”
左子兴态度恭敬的回道,“子兴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的厚望。”
在左子兴离开后,徐廷君有些好奇的问道。
“皇祖母,从制衡之道上讲,不是说,最好不要让武将与文臣来往过密吗?您为何却鼓励那左尚书与崔相来往呢?”
柳明月耐心为他解释道,“对待有些人与有些事,不能一概而论,不管是那崔相,还是这左尚书的人品与心性,都已经受住了漫长岁月与现实的考验,虽说在有些方面不得不做些防备,但是我们身为上位者,绝对不能多疑,尤其是无端猜忌这样的得力臣子。”
徐廷君似懂非懂的点头道,“孙儿知道崔相是难得的忠臣和能臣,是可信之人,可是对于这位左尚书,孙儿就不熟悉了。”
柳明月就为其解释了一下左子兴的真实身份,尤其是对方屡次拒绝恢复宗室身份,不愿接受先帝一直想要给他的亲王爵位的事。
徐廷君闻言,十分惊讶和意外。
“原来左尚书竟然是孙儿的族伯?没想到他与皇祖父之间,还有着这样的渊源,能舍弃京中繁华和高位,留在危险无比的海军之中,耗费多年,将海军发展壮大到如今的规模,这位族伯的能力与心性,实在令人钦佩!”
柳明月点头道,“是啊,你位族伯命运多舛,却能力出众、心性通透,实属难得,你以后也可多向他请教。”
徐廷君乖乖应下,小小少年,正值慕强的年纪,对经历堪称传奇的左子兴,难免生出了好奇与敬佩之心。
同时还因对方是其祖父都很重视与亲近同族亲戚,生出了一些亲近之心。
左子兴回到府中,听说他的妻子正在招待昔日的同僚兼同窗,一群人相处得十分愉快时,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的妻子在嫁给他后,并没有辞官,而是被调入海军任文职,这些年来,也已升至从六品。
这次又随他调入京中,他自己算是平调,加了个从一品的文散官虚衔,倒是他妻子王晴文,这次被调进京正式了一级。
原本还担心妻子在离京多年后再次回来,已与昔日的同僚好友疏远,没想到她们之间的感情倒是没因时间和距离而变淡。
杨宛如此刻也在这个兵部尚书府内,正与多年不见的好友们讲起她在地方任职的经历。
“……我可也是正经的朝廷命官,不比他们差什么,当然不怕他们,所以我就下令……还好那些差役还算给面子,没敢抗命,要不然,我不仅做会不成事,还会下不来台,事后,可真是后怕不已。”
都穿着便服的一群女子都笑了起来,吴秀珍掩口笑着打趣道。
“依我看啊,咱们杨员外郞也太多虑了些,你不仅是他们的上官,还是堂堂县主,他们当然不敢拒绝你的调遣。”
王晴文却摇头道,“秀珍一直在京中任职,没去过地方,才会这么认为,宛如妹子身份虽然显赫,但是有些地方上的势力,在当地横行霸道惯了,可不一定会买账。”
杨宛如有些意外的问道,“莫非晴文姐也遇到这种糟心事?”
王晴文点点头道,“当然,在内陆还好,去了连源安三府在内的那些地方后,时常要面临类似的困境,好在我们大安海军的威望不低,还算是能震得住,要不然,跟那些仗恃着天高皇帝远,难以教化的蛮人打交道,不知要多受多少气。”
杨宛如点头道,“这倒是,连我们大安内陆偏远区域,都存在许多不听教化之辈,想让那些蛮人归化大安,更是个难题。”
“没事,反正朝廷对此早有准备,将主要的教化目标放在那些新生代身上,要不了两代,就能实现目标,与那些蛮人相比,倒是内陆的人更麻烦些。”
在海军多年,王晴文当然知道朝廷,或者说是女帝对那些蛮人的态度,能收归己用的,就给予提拔,不能收服的,不是送去当矿工,就是直接处置掉,手段简单粗暴,却很有用。
但是朝廷对内陆同胞,从来都是尽量多以安抚和教化的方式,耐心对待,只要不太过分,触及国法底线,基本不会使用什么暴力手段对待自己的同胞。
聚会会结束离开时,杨宛如的心情十分愉悦,大家同为女官,彼此更为理解对方在官场上所会遇到的种种难题,以及一些常见现象。
平时很少有机会与同僚交流,能借这次的聚会,与昔日的同僚好友们一起交流心得体会,当然是件令人心情愉悦的事。
当年她的父母兄弟都被宫中那位送出海,为避风头,她主动申请调到外地任职数年,年前才被调回京。
她当然知道左子兴,只是她并不知道,好姐妹所嫁的左子兴,其实就是当年的那位’平国公长子‘。
【作者有话说】

承中八年秋,另一个与大安相邻的小国,在大安被异族入侵的那些年,同样也被异族入侵后来一直陷入内乱状态的蒲东王国,正式被纳入大安疆域。
这是一个国土面积比较大的王国,相当于是源安三府、东海省与北江省的面积总和。
因其王国内部在遭受异族入侵后,一直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人口大量锐减速,国力贫弱,拿下蒲东王国,大安并没怎么费劲,武力更多的只是起到威慑作用而已,都没什么机会出手。
不过其内部形势相当复杂,想要往那边派驻各级官员,就成了一件非常让人头痛的事。
哪怕柳明月对此早有准备,早在前些年,就开始有目的增加相关人才储备,可是事到临头,她还是感到很烦恼。
毕竟原蒲东王国现已被划分为三个行省,哪怕会任用一部分当早向大安投诚的当地人,所需官员仍然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站在记录了朝野上下所有重点官员的关系网导图前,柳明月的心中不仅充满了成就感,还颇为感慨与庆幸。
感慨有了这些,她在选任官员,或是想要知道了解哪个官员的情况时,就方便多了。
庆幸的是她当初来到这个时代的时间点,还算及时,当年的大安正处开国之初,朝野上下百废待兴。
相当于是张连框架都没规划好的白纸,给她留下了巨大发挥空间,而先帝对兵权的把控力度,又为她提供了足够坚实的后盾。
所以大安才能在她手上,被发展到如今的地步,用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许多方面的基础构建。
尤其是在基础教育的推广、各级书院教授内容的增减,以及科举考试出题与评审风向等方面的改变等,现在都已初见成效,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果。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朝廷在近两届的科举与大招募中,录用的新人大多在某些方面都有些专长,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很快就能上手。
不再像从前,大半都是些’书呆子‘,空有一身雄心壮志,却只会纸上谈兵,只知固守陈规旧矩,不擅长俗务,当官主要依赖幕僚帮忙出谋划策拿主意。
与此同时,随着算学得到重视与推广,朝廷在所些年,着实发掘出了不少相关方面的人才,在柳明月的提示下,在短短数年之间,将大安原本的算术水平,提高了一大截,开始应用到某些方面。
这让柳明月颇感欣慰,她本人是个文科生,理科水平有限,能做的有限,何况她这辈子身份,也注定了她不可能亲自去教人数学、物理、化学。
顶多也就是借出海的船队之名,拿出她努力回忆并编写出一些相关科目的基础原理内容,给那些人提供一些启发与发向而已。
有了这些,大安在新式火器、船舶、蒸汽机、钟表等东西的更新换代与研发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发展。
柳明月也不确定,她这辈子能将大安发展到什么程度,她只能竭尽所能,然后将未来交给天意。
即便因她开挂,提前为大安抢先将蒸汽船与航海钟都给搞了出来,不仅在海外大肆采购橡胶,还在大安海内外,所有适合橡胶种植的区域,都种下了大量橡胶树。
有了东海省与北江省后,极大的缓解了大安铁矿产能严重不足的短板,相关工业制品的产能得到大幅提升。
大安可以说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启了工业革命,只是这些目前都被掌握在朝廷和宫中产业手中,对民间尚未造成什么太过明显的影响而已。
从整体上看,如今的大安仍处小农经济社会,只是相较于之前的历朝历代,有了高产粮种,还地广人稀的大安,百姓基本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毕竟所有朝代都需面临的土地兼并严重现象,已随着商贸与大量手工作坊的繁荣发展,得到极大的改善。
真正穷到上无片瓦遮身,下无插针之地的人,只要去当地官府统计,就有机会被迁往海外或是偏僻之地开荒,只要不是那种实在懒惰无比的人,都不愁生计。
看到眼前这一幅幅绘制着官员身份信息网络的图示表,徐廷君忍不住目瞪口呆。
“皇祖母,这是怎么做到的?”
数万人的信息,竟然都被整理出来,这是一个多么复杂与繁锁的工程,徐廷君都有些不敢相信。
“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有人、有方向、有目标,就能办到,不过这些只能作为参考,还需时常更新,不可太过依赖。”
徐廷君点头道,“孙儿记下了,不过有了这些,真的能给我们带来极大方便,比临时调阅案卷省事多了。”
的确省事多了,柳明月一边从中挑选出她将要调用的官员,一边为徐廷君介绍相应官员的信息,以及她会选用对方的种种考量。
费了好一阵时间,才成功列出一份长长的名单。
回到勤务殿,柳明月就接到新任左相韩光瑞、右相苏道渊联袂求见的通报,忍不住皱了下眉头。
相较于虽然彼此之间也难免有些较劲,但在总体上,基本还算保持一致立场与态度,合作还算和睦的前任左相与右相,新上任的这两位,就个性分明多了。
这也就使得两位常就一件事起争端,在她面前争执不休,有时甚至还带着他们各自的支持者,让柳明月深感头痛。
可是人家还都各有各的道理,做事也都还算敞亮,对事不对人,能力也都很出色,从而显得都有些较真,所以头痛归头痛,柳明月倒也不至于对他们心生反感。
“两位爱卿不必多礼,都坐下说吧!”
话音落下的同时,冯含宁已给二位丞相端上茶,两人再次道过谢后,苏道渊迅速开口道。
“陛下,那蒲东之地实在太过偏僻,虽说有了蒸汽船,可以弥补这一短板,但是那里距离京中,实在太远了些,臣以为,直接在那边设立行省,实在有些得不偿失。”
在苏道渊看来,原蒲东王国不只是穷苦偏僻之地,那里的人事情况复杂,难以教化,大安实在没必要往那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因为那里距离太远,朝廷的控制力度有限,很容易失控,届时给大安带来沉重损失。
没等柳明月开口,韩光瑞就已经抢先接过话道。
“苏大人此言差矣,那蒲东王国曾对我们前朝称臣,我大安承继前朝,依旧可以算是他们的宗主国,如今不过是正式将他们纳入我大安疆域,这是他们的荣幸,他们岂敢起不臣之心?”
【作者有话说】
快要正文完结,怕有遗漏,状态不大好,努力梳理思路中,这两天更的比较少,在此跟大家说声抱歉。

韩光瑞和苏道渊都有着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也都是从地方调入京中的,所以这两人都属于很务实的那种人。
只是两个人的经历不同,思想看法方面,总是难免出现分歧,好在两人大方向上的立场,都没什么问题。
之所以选这两人接任左右丞相之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两人都像他们的前任,是很务实的那种孤臣,忠心无疑。
在对待将蒲东王国纳入大安疆域的问题上,苏道渊的态度,是让蒲东王国自治,对大安称臣纳贡,大安可在那边设宣慰司。
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就是那里不直属大安,大安就没必要像对自家子民般,对那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还要承受当地人的排斥与反抗。
何况那边十分穷困,即便纳入大安后,也为大安提供不了多少税收,他很担心大安像这般无节制的扩充疆域,容易失控,最后落入因小失大的境入。
当年走的本是弃笔从戎之路,又在大安立国后,主政一方的韩光瑞,在这件事上,却持不一样的态度。
相较于苏道渊较为保守的性格,韩光瑞的性格就积极进取多了,所以他非常赞成大安不断像周边区域,乃至海外扩充疆域的作风。
两人各说各的道理,都希望自己的建议能得到皇帝的支持,柳明月知道,从本质上讲,这两人其实都看不上那些蒲东王国那种小地方。
“朕早就想谋取周边区域的规划,二位应该早有察觉,你们可以看一下这份舆图,只有将这周边区域,都给彻底纳入我大安疆域,实现这片陆地的大一统,才能让朕安心,我们大安之侧,绝对不容留下任何可让外人利用的潜在威胁。”
听到柳明月的话,两人都有些不解,韩光瑞更是忍不住直接道。
“不知陛下何出此言,那些弹丸之地,怎么可能有本事给我们大安带来威胁?”
韩光瑞十分清楚大安各地驻军的实力,在他看来,只因女帝仁慈,才会让人采取温和的方式谋取那些小国。
若派大安军队出动,周边那些小国早就已是大安的囊中之物。
就像如今的大安西北方向,大安已彻底占据了西北区域,将曾给大安带来巨大威胁的异族,都已驱逐到草原另一端沙漠戈壁深处。
柳明月却正色道,“你们可不要小看这些小国,若给他们机会发展起来,将来绝对有机会给我们大安百姓与国防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毕竟在海的另一端,有着许多实力强大的国家,有了蒸汽船,他们想来我们这片东方大陆,将来也会变得很方便。”
蒸汽船的出现,极大的缩短了水上运输速*度,为此,大安又规划了两条新运河,除了可发挥水利灌溉方面的作用外,另一重要目标,就是为提升了大安境内的粮食、煤炭、矿石等物资的航运效率。
韩光瑞与苏道渊当然清楚蒸汽船的出现,所带来的巨大便利,但是这样的宝贝自家有,能给自家带来好处就行,若落入外人之手,确实有可能给大安带来威胁。
而柳明月的话也提醒了他们,大安能造得出蒸汽船,据说图纸本就来自海外,那么海外不仅有,说不定还拥有技术水平更高,速度更快的蒸汽船。
要是那样的话,原本相隔甚远的海外那些实力强大的国家,的确有可能会给大安带来威胁。
苏道渊也迅速领会到陛下想要占领大安所在陆地全境,还令海军不断攻占邻近大安的海岛的用意。
“不错,我们还需提防那些可能自海上来犯的敌人,是臣短视了,竟然没有想到这些,还请陛下恕罪。”
柳明月能够理解这些人的想法,毕竟在之前的历朝历代,炎黄民族都没执着于要将那些地方纳为己有,也是因为抱着类似想法和顾虑。
可是她所生活的时代,已用事实证明,这样做,只会给炎黄民族遗祸无穷,那些小国不仅能给炎黄民族带来近乎毁灭性的巨大灾难和威胁,还能成为令人如鲠在喉的存在。
“苏爱卿言重了,你不过是出于惯性思维,才没想到而已。”
毕竟这么多年来,周边那些小国都没能给炎黄大地带来多大威胁,会下意识忽略,也是在所难免。
韩光瑞迅速表态道,“陛下放心,臣一定会交待将被派往那边的官员,要加强对那些当地人的教化和管理,要让他们早日认识到,能成为大安子民,是他们的荣幸,对于胆敢起异心者,绝不轻饶。”
苏道渊在心中冷哼了一声,也跟着表态。
“想要实现韩相所言,派往蒲东之地人选是关键,臣倒是知道几个能担此重任者,他们不仅在教化民生方面很有一套,对于那些不堪教化者方面,也很有魄力,还不用担心他们会因手段苛刻而引起非议。”
能做到这些的人,绝对是能人,柳明月饶有兴趣的问道。
“苏爱卿可以说具体些,听着确实很不错的样子。”
苏道渊随即便推荐了几人,韩光瑞也跟着推荐了几人,其中的大半,都在柳明月已经列出来的名单之上,都是些在地方任职取得了很不错的政绩。
柳明月对此很满意,由此不仅佐证了她的看人眼光和判断力不错,同时也表明两位新上任的丞相的用人思路,算是基本与她一致。
这是个十分难得的好现象,因为他们将要在接下来一起合作很长时间,将会时常面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用人问题。
柳明月并不是一个喜欢强势的人,而她之所以会给朝野上下都留下手腕强势的印象,主要也是因为她为了要实现某些目标,确实显得有些独断专行。
但在用人的问题上,她向来都很谨慎,因为她深知若用人不当,可能会祸害一方的严重性。
两位丞相离开后,柳明月将这两位的想法与态度,都给徐廷君分析了一遍,强调大安必须要将周边区域全都统一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仔细分析了一番用人之道。
柳明月找了个徐廷君不在场的时间,对郭锦秋道。
“朕有心想让廷君出去游学,去见识一下京城之外那广阔的天地,深入民间,亲眼见证,亲耳聆听一下民间疾苦。”
郭锦秋知道,婆婆既然将这个想法提出来了,就表明对方心中已有打算。
“儿臣支持母后的这个想法,男儿志在四方,能有机会出去看看,对他而言,绝对是个非常难得的大好机会,他本人肯定也很愿意。”
按时人的习惯算,将要年满十四周岁,虚岁十五六岁的徐廷君,已经算是个可以顶立六户的男丁。
这样的小伙子,正值所轻气盛,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无数好奇与想像的年龄段,当然会乐意出去增长见识。
柳明月当然知道,徐廷君本人对于这个安排,肯定是持不仅不反对,还会积极配合的态度,郭锦秋也是个思想通透的,也不会反对,可她自己一直有些犹豫。
“可是让廷君出去,我们却没办法跟着去,不管是在关键时刻的教育引导方面,还是出于安全方面考虑,朕都有些不放心。”
又费了这么多年,才教出这个目前这个各方面看着都很不错的继承人,柳明月实在很担心,对方在离开她的视野后,会因在外面的经历而改了心性,从而又走上他爹的老路。
郭锦秋却很有信心的回道,“母后不必多虑,安全方面,我们可以多派些人,让他们分别在明暗处保护廷君,至于教导方面,您可以派两位才能与品性都可靠的长者,跟他一起出行,以便能从旁施以正确的引导。”
毕竟是将门出身的女子,郭锦秋打小就知道历练的重要性,她的父亲与叔伯们,都是从打小就开始在马上摔打,十岁出头就开始跟着长辈上真正的战场历练。
所以她不仅会在当年支持自家不满十岁的弟弟,随她公公去西北开眼界,如今也支持自己的儿子外出长见识。
只是不仅她婆婆心存担忧,她自己也不放心,在她看来,安全其实倒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她也担心自家儿子会走他爹的老路。
柳明月有些欣慰的点头道,“嗯,你想的很周全,依你之见,选谁比较合适?”
事关儿子的将来,郭锦秋也没有跟自家婆婆客气。
“儿臣希望母后能帮忙出面邀请崔太傅和李太保。”
柳明月饶有兴致的问道,“你怎么会想到要请了们两们?尤其是李太保?”
“崔相能得到父皇与母后二位的看重,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和心性,都十分可信,至于李太保,儿臣希望他能教会廷君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知道金钱的重要性,却不贪钱,毕竟他从小生活在锦绣堆里,对钱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
柳明月欣慰的点头,她是真心喜欢和欣赏郭锦秋,不仅是因对方对她的恭敬和孝顺,关键是对方的许多思想见解,都让她感到很难得。
【作者有话说】

若非必要,柳明月始终做不来一厢情愿为别人做决定的事,征询过郭锦秋这个关键人物的意见后,她又亲自询问徐廷君的态度。
徐廷君对此当然是毫无异议,准确的说,应该是惊喜不已。
毕竟像他这么大的少年人,正处对外界更广阔的世界,充满无尽好奇的时期,而他出生在宫中,长在宫中,最多也就是偶尔在京城中逛逛,最远也只去过城外的军事学院。
“皇祖母,孙儿很愿意去外面看看,只是孙儿此去归期不定,无法承欢在皇祖母与母妃膝下,这心中有些不安。”
2023最新网址 www.fushuwang.top 请重新收藏书签

推荐福书 七零娇气后妈  皮囊—— by  (综英美同人  (综漫同人)  回溯初声by赤  离心力——   女配修改一个 

网站首页最新推荐浏览记录回顶部↑

福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