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书网.Top

开国皇后升职记by黄柏山人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12-16

能够一举多得,才是她的目标。
在大安开国之前,以及开国后最初几年,百姓连温饱都无法得到保证,说是随时都面临着死亡威胁也不为过。
在这种情况下,百分之十以上的人家,都没条件去考虑如何大办丧事,只能一应从简,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只是随着大安的国力得以增强,地价得到大幅下降及高产粮种的全面推广,以及各种有偿工事的相继出现,底层老百姓的收入得到显著提升,经济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厚葬之风也逐渐开始盛行。
与此同时,还逐渐出现了相关攀比之风,从而裹挟了所有人。
目前来讲,倒是还没来得及给朝廷带来什么明显影响,但是长此久往,势必会愈演愈烈,从而由此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所以柳明月如此高调的公布自己对身后事的态度,也确实有着想要以身作则,扼止这种厚葬风气的打算。
毕竟在这种关系到孝道与人伦大义的事情上,即便柳明月是皇帝,也无权直接加以干涉,只能通过迂回的方式,尽量加以引导。
而柳明月既然有这个目标,当然不会只做明面上的这些,她在随后就令人在民间以此为由,引导相关舆论,好将这此举所能带来的影响最大化。
郭锦秋与冯含宁等,一众深受承中女帝信任和重用的近臣,也都提前表态,希望自己将来过辈后,也能被葬在沐阳山皇陵的陵园内,同样不修地宫一应从简的消息,也在不久之后,陆续传了出去。
徐廷君听说后,忍不住问冯含慧道。
“慧姨,咱们这一路走来,都知道民间所盛行的厚葬之风,您为什么也愿意像祖母那一应从简呢?”
如今的冯含慧既是宫中的三品内官,又身兼前朝从五品的职位,将来肯定还有机会再升,以其身份,完全有资格修建高规格的陵墓。
而不是像他祖母所要求的那样,不仅不建地宫,甚至不许修建正经的墓室,只准挖个墓坑,不放任何陪葬品,比时下许多普通百姓的身后事办得更为简陋。
“因为我相信陛下所做的一切决定,都有其用意,都是对的,跟着陛下做,肯定不会错。”
徐廷君闻言,不禁愣了一下,虽然早知道连他母亲在内的这些人,都对他皇祖母无比推崇,但是他也没有想到,他们竟能推崇到如此地步。
这让他忍不住暗自反省,是不是自己对皇祖母的信任不够,哪怕选择了尊重,却依旧无法对这件事彻底释怀。
见徐廷君在那纠结不已的样子,冯含慧直言道。
“殿下之所以会这般在意这件事,或者说是难以接受陛下的这个决定,关键在于殿下作为晚辈的身份,您若也能下定决心,要在将来效仿陛下的决定,可能就不会再这么纠结了。”
此言一出,顿让徐廷君感到眼前豁然开朗,这段时间以来,一直盘桓在心头的那缕烦恼,至此彻底散去的同时,他懊恼的拍了下自己的额头。
“慧姨所言甚是,是我愚钝,崔师也曾提醒过我,建议我像祖母学习,可我竟然没有省悟过来,才会一直在这自寻烦恼。”
如今想想,崔太傅一再强调,让他要像祖母’学习‘,他却只注意到其表面上的涵义,没有领悟到深层次的具体’学习‘内容。
冯含慧掩口道,“崔老先生说话是含蓄了些,不像臣这般直白,不过那才是朝中大人们的一贯风格,殿下有必要多习惯和历练。”
毕竟她们这些陛下身边的女官,都是看着华郡王长大,关系一向亲近的长辈,在对方面前说话向来直接,不会跟他拐弯摸角的藏着掖着。
徐廷君深以为然的点头道,“多谢慧姨的指点,廷君记下了,以后一定会多用心,不会再犯这种错误。”
冯含慧却拉着对方的手,神情凝重的正色道。
“出宫前,陛下曾特意嘱咐过臣,不要让殿下对自己要求太过苛刻,陛下说,殿下的年龄还小,正值不断学习与认识自身与这个世界的关键时期,还有犯错的权力和机会,只要没有祸及他人,殿下就不必感到有负担。”
徐廷君不知道这事儿,此刻听说,不禁愣在那里,眼眶都有些发热,反应过来后,才难掩哽咽的应下。
“谢谢慧姨告诉我这些,我记住了,我一定不会辜负祖母的厚望。”
冯含慧笑着拍拍他的手道,“不仅慧姨相信你,陛下也相信你可以,你的勤勉和努力,陛下都有看在眼里,也很心疼你,陛下主动提出让你出来游历,固然是为让您出来增长见闻,但是同时也有不愿看到您将自己绷得太紧,让您出来放松一下的目的。”
哪怕徐廷君小小年纪就被带离东宫,与他父亲没什么接触,但在懂事后,知道他父亲的经历与结局后,多少还是受到了一些影响。
为免重踏父亲的覆辙,他不仅一直表现得非常勤奋努力,还很听话,只为不想让自己的皇祖母与母亲失望。
倒不是因为担心让她们失望后,会影响到他的身份地位,最关键的是,他早早的就知道了自己身上被寄予厚望的责任与重担。
【作者有话说】

接下来的游历途中,徐廷君完全可以明显察觉到民间丧葬之风的改变。
受他皇祖母对身后事的态度影响,不需要朝廷特意下令,也不必让地方官吏大力宣扬,或是采取什么强制措施,百姓们就能主动改变思想观念与行为。
这让徐廷君深刻感受到了上位者以身作则,所能带来的巨大影响,并牢记在心。
柳明月得知相关消息,也感到十分欣慰,身为考古学者,她非常期待能在一座座古墓中,发掘出更多的陪葬物品,找到更多能反应墓主所在时代文化习俗与特征的历史证据和线索。
但是身份的转变,也让她的思想立场发生了改变,不愿看到大量的陪葬物被深埋地下,绝大多数都难见天日,造成巨大资源浪费。
不过柳明月自己也清楚,厚葬之风不可能被彻底杜绝,但是只要能在整体上有所改善,就能节省许多资源,尤其是那些在炎黄大地上本就不富足的金银铜。
承中十一年,北方边境再起战事,郭锦昭率部分西北军前去支援,这一战足足打了半年之久,从春末一直打到冬初。
战事刚起时,徐廷君一行正好游历到了北方边境。
在那里,他亲自体会到了战争能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巨大影响,也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甚至还不顾崔太傅等人的阻止,坚持与他舅舅一起上战场杀敌。
这一经历,给徐廷君的思想与认知,所带来的影响十分大,本就沉稳不少的少年,在历经战争的洗礼后,明显变得更为成熟与理智。
远在京中的柳明月和郭锦秋,都能从他寄回去的家书中,看出少年的心态所发生的变化。
郭锦秋对此既觉欣慰,又难免感到有些担忧。
“母后,廷君在外游历的这三年期间,经历不少,变化也不小,我们要不要将他召回来?”
柳明月知道她在担心什么,笑着安抚道。
“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知,是件好事,我们要学着相信他,而不是担心他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失控。”
听出婆婆的提点,郭锦秋有些羞愧。
“是儿臣有些多虑,让母后见笑了,虽说能从廷君的字里行间中,看出他的成长与正向的改变,但是三年没见,儿臣这心里,始终有些不放心。”
柳明月能够理解对方的心理,“嗯,你会担心,乃是人之常情,他在外游历的时间也不短了,也是时候该让他展现一下过去三年所取得的成果了。”
郭锦秋好奇的问道,“母后有何打算?”
柳明月拿出一份奏表递给对方,“这长岭县的县令出缺,朕打算让廷君接任这长岭县,练练手。”
郭锦秋先看了看奏表中的内容,这份由当地知府上奏的奏表中,有简单的介绍长岭县的情况,如其所在地理方位、县域面积、人口数据、所辖乡村数量等。
“母后这是早有打算?”
若非早有打算,像这种偏远区域的县令任免事宜,若没有特殊原因,根本没有机会被放在她婆婆的御案上,顶多也就是由吏部官员拟定好相关人选后,呈入宫中走个过场。
“算是早有想法,正想跟你商量一下,就说到这个上面了,你对此意下如何?”
郭锦秋知道婆婆真正想’商量‘的是什么,赶紧表态道。
“母后英明,儿臣觉得这个安排很好,也是廷君目前正需要的,他读了那么多书,又在外游历数年,在理论方面肯定积累不少,却缺乏实践经验,您的这个安排,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是郭锦秋的真心话,她担心儿子,想让儿子回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放心儿子如今的真实情况,是否真的达成预期目标。
她婆婆显然也存在类似的想法,才会做出这一安排,而个安排,确实是徐廷君目前最需要的机会。
柳明月欣慰的点头道,“就是这么一来,廷君可能至少还要在外个两三年,让你们母子一别这么多年,我这心里,实在有些过意不去啊。”
说到底,还是这个时代的交通太过不发达,大安这一再扩充的疆域,又太过辽阔,来回京中实在不便。
说起儿子一离京就是数年的事,郭锦秋确实有些失落与伤感,不过她更清楚儿子需要什么,怎样对其更好。
“母后言重了,儿臣若因心疼与不舍儿子,就自私的将他困在宫中,不仅对不起他,也对不起这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不管是儿臣,还是廷君,都不是那不知好歹的人,也都能体会到您的苦心。”
郭锦秋不仅没有因为婆婆只给她儿子安排个县令之位,感到生气与不满,还很理解婆婆此举背后的深层含义。
知道婆婆可能是因培养她丈夫做继承人的失败经历,从中吸取了教训,才会用这种方式培养她的儿子,处处都很细心谨慎,她只会对此感激不尽,怎么可能会有异议。
柳明月真心觉得,与三观相契合的郭锦秋谈话,实在是件很舒心的事,因为她所做的这些旁人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的决定,对方总能及时领会到她的苦心,并给予正面反馈。
“你能理解就好,就是委屈你了。”
郭锦秋却正色道,“儿臣不委屈,是母后太辛苦了,不仅为国为民殚思竭虑,还要为儿臣等后辈处处操心,都怪儿臣无能,不仅没有能力为母后分忧,还总为您增加负担。”
柳明月闻言,不禁愣了一下,她是真没想到,对方竟是这么想的,惊讶之余,还感到窝心不已,忍不住再次感慨,这个由原主老公纯粹出于政治目的选的儿媳,实在比原主的那对儿女贴心多了。
“有你们这全心全意的支持朕,辅助朕,朕也不觉得辛苦,能看到你们这些晚辈的成长和进步,我只会感到欣慰,纵然是负担,那也是甜蜜的负担。”
听到婆婆的话,郭锦秋只觉身心都如泡在温水中,十分舒畅和感动。

承中十五年,大安彻底将周边所有小国全都纳入大安疆域,连周边那些群岛,以及北方那辽阔的草原在内。
草原上的异族,不是继续北下,去了后世的欧洲大陆,就是只能选择臣服,接受炎黄文化的教化。
大安的疆域,在柳明月的手上,整整番了两倍,远超之前的历朝历代,国力之强盛,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
随着距离相近的异邦,都被大安吞并,使得大安威名远扬,距离遥远的那些异邦他国,陆续通过商船,或是一条条商道,前来大安朝贡,表达期待能与大安结为友邦的意愿。
在柳明月的态度影响下,如今的大安早就不再像之前的那些朝代,会为了图个好名望,展现所谓的大国风范,大方的给钱给物,毫不吝啬的向那些异国之人传授各种先进生产技术。
而是用大安的律法一视同仁的对待所有异邦之人,鼓励那些异邦之人学习炎黄文学艺术,却提防那些异邦之人学习大安的先进工业及农业生产技术,禁止离境之人带离大安的各类物种。
这也就使得那些异邦之人来了大安,再也无法像他们先祖那样,得到高规格的接待,在这片热情好客的炎黄大地上,享受超国民待遇。
受此风气影响,大安的百姓在异邦之人面前,虽然不会持高高在上的态度,但也绝对不会卑躬屈膝,而是展现出了强大的民族自信。
承中十六年,大安的第一条长达一百公里的铁路,正式完工,首辆蒸汽火车正式亮相在世人面前。
这种可以载运更多人与货物,行驶速度更快的蒸汽火车的出现,立刻引起朝野上下所有臣民的高度重视。
蒸汽船的出现,能为朝廷与百姓带去的巨大好处,早已是世人皆知的事,无数人都曾暗自感慨,若陆运也能达到那么高效的行驶速度,将会带来的巨大好处。
如今这蒸汽船的出现,算是满足了无数人期待已久的愿望,没等柳明月提出来,朝中大臣们就纷纷主动上奏,希望宫中能批次各地多修几条铁路,多造些蒸汽火车。
“有了这蒸汽火车,往边关运送各种物资的损耗就少多了,我大安,实在太需要这宝贝了。”
现在让朝中这些大臣们感到最头疼的事,就是随着大安的疆域一再扩充,使得边境距离京中越来越来远,不仅传递边境信息不便,为边境驻军运送各种军资,也成了令人头痛的难题。
即便走水路可以提升不少效率,但因距离实在太过遥远,而且大多边境军队所驻扎的区域,都无法直通水路,依然要面临信息与物资传递效率低下的困境。
柳明月也满意的点头,“是啊,有了这蒸汽火车,就能加强朝廷与地方之间联系,信息传输速度得到大幅提升,这是个大好事,我们要尽快做好相关铁路的建设。”
韩相难掩激动与振奋的回道,“陛下所言甚是,老臣这就拟文,令北江那边加大煤矿与铁矿的采掘力度,不管是造火车,还是修铁路,都特别费铁。”
与此同时,煤炭的消耗量,也将得到大幅增加,都有必要增加储备。
柳明月却回道,“仅凭东江那边的那点儿煤矿与铁矿储量,可支撑不了多少年,我们要将目光放长远些,多发掘些相关矿藏资源更为丰富的地方。”
左子兴闻言,顿时双眼一亮,知道陛下这是又有了新的目标与方向,而且极有可能与海外有关。
“还请陛下示下,我大安的将士,绝对不会让陛下失望。”
左子兴已经猜到,陛下应该是又相中了海外的哪座岛屿,或是哪块陆地。
虽然谁都想不通,陛下是如何知道海外哪个方位,有着一座怎样的岛屿或陆地,但是多年以来的无数事实,都已证明,陛下从无虚言。
不过这话殿内一些文臣听在耳中,多少都有些心中不爽,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大安的军队,确实是让他们与百姓都感到很安心,很信任的存在。
在承中朝之前,他们众未想过,军队将士除了可以通过守卫边疆和剿匪来建功立业,竟然还能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甚至还能在危急关头,被调去应对各种抗灾抢险事件上。
如今的大安采取的是义务征兵制,若无战事需求,服役三到五年后,绝大多数普通士兵就会带着一笔军饷和补贴退役。
在军中服役期间,不仅可以学习各种技能,发掘自身的特长潜力,还能接受普及教育。
所以对如今的大安百姓而言,能有机会将自家子女送去服役,真可称得上是件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好事,从中退役归家的人,在婚嫁市场上都变得更为抢手。
在场众人都是朝堂上最有话语权的一小撮人,柳明月直接当众讲出自己的打算,寻找位处大安东南方向的那一块大陆的重任,还是要交给海军负责。
左子兴毫不犹豫的一口应下,说是代海军当场立下军令状也不为过。
海军为大军攻取附近海域的大量岛国后,除了承接护航任务,主职成了驻守那些岛省,很需要一些更有挑战的任务目标,用来调动海军上下的积极性。
初步商定好相关事宜后,众人才意气风发的散去,柳明月当然也是高兴不已。
随着大批的船舶与一些需要强大动力的器械,都相继装上了蒸汽机,使得蒸汽机的运用得以推广,大安现有多家得到相关技术授权的冶金作坊,都能生产蒸汽机。
蒸汽机的体积和功率,都一再得到更新迭代,想要造火车并不难,倒是规划与修建铁路要更耗时耗力一些。
柳明月又何尝不对当前的一些现实情况感到担忧,如今是她坐在这个皇位上,威望足够强,能够震慑得住大安这个超级大国。
若是换个人来当这个皇帝,威望不足的话,她好不容易才开创出的当前这大好局面,怕是就要面临各种威胁了。
这蒸汽火车的出现,算是极大的缓解了大安因幅员辽阔而出现的种种不便。
柳明月作为这件事的主导者,也没想到那冶金作坊竟能这么能干,竟然能在她的有生之年,真的按照她的提点,研究出了蒸汽火车。
毕竟蒸汽机的提前问世,是因有她开挂作弊,给提供相关结构图纸,才使得冶金作坊能在只花费短短几年时间的情况下,就成功给制造了出来。
而这蒸汽火车,她是真的只提供了一下大概方向,拿不出具体的图纸。
冶金作坊能在耗费十余年时间后,成功将蒸汽火车给研究出来,也给柳明月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与惊喜。

凡事欲速则不达,柳明月的许多想法和目标,是早在她开始掌权后,就开已经有了的。
可她一直努力按捺住心中的冲动,耐心从打基础开始,一步步的逐步推进,花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才让这个国家能够发展到如今的程度。
换个人,肯定会对此感到骄傲自满,认为自己所取得文治武功,已达到史无前例,后难有来者的地步。
可是面对大安臣民的各种称颂与赞誉,柳明月不仅丝毫没有放松懈怠,还带着手下一大批得力干将,继续努力拼博,没因已取得的这些巨大成就而停下脚步。
这种态度,也极大的影响到了朝野上下的重臣,毕竟连皇上都在继续努力,他们有什么资格懈怠呢。
已用不到六年时间,从县令晋升为知府的徐廷君,更不敢有丝毫的放松,收到朝廷将要规划与修建数条通往边境的主干道铁路时,迅速赶回京中斡旋此事。
“皇祖母、母妃,规划京原铁道时,能不能途经秀源府?”
柳明月挑眉看向这个已成熟了许多的孙子,“怎么,你想走后门?”
徐廷君闻言,不禁有些心虚,随后却又理直气壮的回道。
“孙儿这不过是在利用自身资源,为自己治下百姓谋利而已,算不得走后门。”
坐在一旁的郭锦秋闻言,不禁掩唇而笑,本不打算开口,徐廷君却没打算放过她这个人脉’资源‘。
“母妃应该也会支持儿臣吧,毕竟秀源府位于从京中通往北蒙草原的交通要塞上,让京原铁道途经秀源府,本就是相关规划的选择之一。”
他不过是想凭借身份优势,将这件事尽早落实下来,而不是让秀源府继续当候选之一罢了。
毕竟这个路线一日没有落实,就有可能存在变数,如今大安各地所有能跟铁路沾得上边的地方官府,都在想方设法的争取。
徐廷君身为大安所有官员中的最大关系户,当然也不例外。
他如今只想凭借自己是皇帝的孙子,是主管这个项目的储政院掌使安王妃亲儿子的身份,尽早拿下这一项目。
面对儿子的恳求,安王妃很想直接一口答应下来,不过关键时刻,她还是端住了身份。
“身为你的母亲,我当然支持你,不过这是事关国家大计的公事,我们可不能在这论母子情,想要让京原铁道穿过他们秀源府,你得拿出足够的优势说服我。”
面对自家母亲这公事公办的态度,徐廷君不仅没有因此而生出什么不满与愤慨,还迅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文书。
里面如实列出了秀源府的种种优势,都极具说服力的那种,毕竟他打小就长在皇祖父与皇祖母身边,深知这二位做事风格与态度,进京之前,就已尽量做好万全准备。
看完文书中的内容,郭锦秋心中欣慰,表面上却不动声色。
“嗯,看来你确实做了不少调查准备,不过这也不能表明,你们秀源府,就是最优选择,像这种关系到国家大计的主干道,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到底结果如何,还需要与相关各部的大人一起商讨才行。”
徐廷君充满自信的回道,“只能皇祖母与母妃能给臣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臣相信,秀源府一定会是候选路线中,最具竞争力的一家。”
不说八年前,刚离京游历的徐廷君,就算是五年前,刚在地方当县令的徐廷君,都不会想到,他会在将来变成如今的模样。
为达成目标,不仅能够理直气壮的动用自己的身份资源,还能面不改色的在自己最敬重的长辈们面前,鼓吹自己治下的一切。
对此,柳明月表示很欣慰,郭锦秋则是欣喜之余,难免还感到有些心酸。
因为她深知,儿子的这种成长和改变,势必伴随着许多她所不知道的艰难与困苦。
在徐廷君离开后,她忍不住感慨道。
“还是实践更能锻炼人,廷君这些年取得的进步和变化,真大啊!”
郭锦秋有时甚至忍不住想,若她那个本性并不坏的丈夫,在当年也能得到这样的历练和锻炼,是不是就不会走上那条堪称是自我毁灭的错路?
柳明月点头道,“是啊,所以说,之前的那种出于保护心理,将后辈养得见识浅薄,天真不知世事的方法,弊端实在太过明显,大安需要的是这种心怀百姓与社稷的继承人,知道怎样才是对国家与百姓有利,而不是仅会纸上谈兵的人。”
柳明月当然是早就知道从前的那种,只知让继承人各种学习,就算是开始接触实务,也是起步就从临朝观政开始的培养继承人的方式,所会产生的种种弊端。
可是当年,她本身都处于初来乍到,处处都需小心谨慎的状态,当然不敢提什么建议,做什么出格的事。
能在熟悉身份后,就开始有目标的培养那个便宜儿子,给他争取到可以临朝观政的机会,得到先帝的重视,已经是她在当时的状态下,用心谋划的结果。
可惜,那个在当时已被教歪了心性的便宜儿子,只在初期短暂的抓住了机会,从而取得了一定的声望与地位。
之后,就被他身边的那些看到他的东宫地位愈发稳固,就更加大对其影响力度的别有用心之人,给彻底拉拢了过去,从而发生了后来的一切。
郭锦秋深以为然的点头道,“还是母后圣明,想到用这种方式培养廷君,看到他能有如今的成长和进步,儿臣总算可以初步放心了。”
为自己的儿子不会重蹈他父亲的覆辙而放心,之所以说是初步,是因为她不确定,自己的儿子在将来,能不能继续保持目前这的虚心努力的务实态度。
“主要还是因为你这个当母亲的足够开明,能想得开,愿意放手让廷君走出去,要不然,也就没有如今这个更加让人信任的廷君,希望以后能尽量保持吧,要尤其重视身边人的选择,这些人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
正所谓是一代人管一代事,柳明月也不确定在她之后,大安的将来会是个怎样的走向,她所能做的,只有将这些经验都给记录下来,拟定成相关制度,希望能得到后继之人的认可与参考。
能得到婆婆这么直白的认可,让郭锦秋深感动容,心中更是成就感满满,感觉她所做的一切付出,都在此刻有了最好的回报。
“母后所言甚是,儿臣也觉得,为江山社稷的传承着想,将来一定要用这种更务实的方式培养后辈,这继承人的培养,实在太重要了。”
不管是从哪方面讲,郭锦秋肯定都会期待大安的江山,能在她的儿孙后辈手中,代代相传,跟在婆婆身边多年,耳濡目染之下,她的思想与见识当然都不俗,深知当皇帝的不易,当一个好皇帝,所需要的能力与素养。
【作者有话说】
2023最新网址 www.fushuwang.top 请重新收藏书签

推荐福书 七零娇气后妈  皮囊—— by  (综英美同人  (综漫同人)  回溯初声by赤  离心力——   女配修改一个 

网站首页最新推荐浏览记录回顶部↑

福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