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子拥有电脑之后by柚子在跳舞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1-12
主事人之人到底是谁,胤礽虽然心中有怀疑的对象,但是并未查出具体的证据。
但当初出现在围猎场中的那些受伤的猛物,确实有这位管事的手笔。
“今日还是不够痛快。”胤禔虽觉得惩戒了当初做手脚的人是好事,但现在的惩戒并不是他最初想看到的。
不够直来直往就是不痛快。
“再等等。”胤礽笑笑,没有阻拦胤禔的随口抱怨。
他这两个月不仅在老师面前认真学习,获得一致夸赞,在小娜的面前也不余遗力,知晓了许多自己之前不曾关注的问题。
再有三个月,□□便能彻底解决,而到了十一月,待吴三桂去世之后,汗阿玛担忧多年的问题都将引刃而解。
而胤礽在这几个月之内要做的事情,便是尽可能地搜集有关内务府腐败的证据,待前朝的事情落定,给内务府重重一击。
“太子弟弟,你笑什么?”胤禔看着胤礽的笑容,总觉得有股大事不妙的意味。
“无事,孤只是想起有些书想要给大哥。”胤礽收敛了自己的表情,将放在一旁的书籍悉数递给胤禔。
胤禔还没看清到底是什么书,但只看着那么厚厚一摞,便忍不住苦了脸。
“大哥看看,你会感兴趣的。”胤礽趁着胤禔尚未说出拒绝的话,提早将自己的话语说了出来。
这些书都是他从小娜空间中精挑细选出来,有关训练海军的书籍。
身为太子胤礽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太子身为储君,不可能轻易出京。
即便是他对训练海军一事感兴趣,康熙也不可能将这些事情悉数教导他手中。
倒不如趁着年纪小,让大哥胤禔提早明白训练海军的好处。
待彻底放开海禁之后,大哥想来也可以独当一面,他们兄弟一起为汗阿玛分忧解难。
对于胤礽畅想的未来,胤禔尚且不知道。
但在看到书中的内容后,忍不住站起来给了胤礽一个熊抱,“果然是爷的好弟弟!”
说完便亲自搬着这些书站起来,头也不回地离开,“等爷之后再来毓庆宫找你。”
第60章
夏日的时间总是漫长又短暂,胤礽最近一直在仔细研读生物课和化学课,一点点从小娜这里汲取更多的知识,想要从点点滴滴改变大清的现状。
懂得越多,胤礽便越有紧迫感,但这种紧迫感已经让胤礽学会了适应和平衡,不再像以前一样一位追求学习的速度,试图用最短的时间将小娜安排的课程全部学完。
现在的胤礽按照小娜的话,在什么年纪做什么样的事情,让自己舒适起来最为重要。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围猎过后,老师们像是又一次发现了胤礽的学习潜力,给了胤礽更多的功课,胤礽跟随小娜学习的时间也随之被缩短。
不过即便是放缓了脚步,胤礽按部就班的初中课程已经到了结束的时期,只是现在的他并没有着急参加小娜口中的中考,而是将这些中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课本上所出现的实验,通过小娜构造的实验场地,统统实验了一遍。
也正因此胤礽对现在大清的读书环境才更加感叹。
胤礽从小娜的空间中脱离,拿出自己准备的日常记事本,又记下一笔。
随后才换了身衣物,到乾清宫找康熙一起,去拜见太皇太后。
“保成这些日子又瘦了。”太皇太后将胤礽叫到自己身前,忍不住揉了揉胤礽清减的脸蛋,“学习重要,但身体也不能落下。”
“乌库妈妈您放心,我对自己好着呢,每日吃得比平时还多。”胤礽顺着太皇太后的力道,让太皇太后比较了一下自己的身高。
“乌库妈妈我这是长高了,不信您再看看。”
“长高好,长高好!”太皇太后又摸了摸胤礽的头颅,脸上担忧的表情终于散去。
“不过我听皇帝说,你最近两日又出宫了?”太皇太后不愿松开胤礽的手,像是怎么也看不够。
“受上次乌库妈妈的影响,觉得我们百姓之中的娱乐还是太少了,这次出宫是想着培养更多的戏曲表演,也给百姓们看个新鲜。”
“好好好。”太皇太后抱了抱胤礽,将一碟子奶糕放在胤礽面前,督促着他吃些东西。
胤礽没有推据,拿起奶糕去逗一旁的五阿哥。
五阿哥苦夏,一整个夏天太后虽然想了很多办法,御医也时常伴随在身旁,但还是瘦了不少。
如今好不容易天气转凉,五阿哥的胃口好了许多,看到胤礽手中的奶糕之后,便两眼放光,眼巴巴地看着胤礽,自己也踮起脚试图将桌子上的奶糕占为己有。
胤礽将奶糕在胤祺面前晃了晃,又故意举高了一些,并且让人将放在桌子上的奶糕全部收走。
胤祺看着逐渐远离自己的奶糕,整个人肉眼可见地难过起来。
“这倒是个贪吃的!”康熙看着胤祺难过的表情,自己笑出声来。
胤祺踮踮脚,对胤礽手中的奶糕更是垂涎。
“想吃吗?”胤礽看着胤祺眼巴巴的模样,也强忍着自己的笑意。
胤祺狠狠点头,小手去抓身旁的奶嬷嬷,指挥着奶嬷嬷给自己拿奶糕。
胤礽拉住胤祺的小手,缓慢地说道:“想吃,就自己想办法。”
胤祺的动作停住,仔细看了看胤礽,又看向一旁没有动作的奶嬷嬷,还有在周围坐着的脸上带着看热闹笑意的太皇太后等人,最终视线又落定在胤礽手中的奶糕。
“哥,哥哥,吃!”胤祺说着,使劲全身力气向上踮脚。
“吃!我们小五这么可爱,当然要让我们小五吃。”
胤祺拿到了自己垂涎已久的奶糕,整个人都高兴起来,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又将奶糕递到胤礽嘴边,“哥,吃!”
哥字的发音虽然模模糊糊,但吃这个字却说得十分清楚用力,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
“哥哥不吃,小五吃吧。”胤礽将奶糕推了回去,笑声终究是没有忍住。
“皇额娘将小五养的很好。”康熙收回放在两个儿子身上的视线,认真同太后道谢。
“小五是个很听话的孩子。”太后一辈子没有生育,最初养胤祺的时候,也有很心累的时候,但如今一年多过去,越来越能感受到一个小孩子养在身边的乐趣。
“小五能够这般健康,定然废了皇额娘不少心思。”康熙没有多说,心中却十分满意。
将小五交给太后抚养,是为了安蒙古部族的心,但心中也有过担忧,太后的抚养会不会让小五的野心变大。
三岁看大,小五如今心思单纯,连努力得来的吃食都知道分太子一口,日后也无需担心小五野心过大,威胁到太子的地位。
康熙还有公务在身,很快便带着胤礽回到了乾清宫。
“不论是太子还是哥哥,你都做的很好。”康熙看着已经长高不少的胤礽,忍不住夸赞道。
身为太子在功课中遥遥领先,身为哥哥友爱兄弟,这是康熙最希望看到的画面。
胤礽做到了他少时想要的一切。
“朕听闻,你近来又忙碌了许多?”康熙坐在软塌上,摆出了同胤礽谈心的模样。
“儿子最近确实有些想法。”说起这个胤礽倒是有些害羞。
如今他忙碌的事情,也算是一时兴起。
半个月前,钦天监的官员来报,将要有日食出现。
胤礽此前从未见过日食,自然十分好奇,在小娜的空间模拟之中观察学习了许多。
康熙也趁着日食的出现,将胤礽叫到了自己身旁教导,胤礽也顺理成章地见到了康熙身旁的几位传教士。
也正是因为见到了传教士,胤礽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
对于未来对于宇宙的探索也更加感兴趣,身上的紧迫感也更重了。
洋人对于物理化学的研究,已经领先了许多,而大清却还是百年前的情况。
但胤礽这些想法并没有说出来,在日食过后,胤礽便开始在小娜的教导下,自行组装天文望远镜。
最基础简单的天文望远镜的组装并不困难,胤礽的材料也很容易找齐,但基础款的天文望远镜根本不配称之为望远镜,也无法满足胤礽的需求。
因此胤礽现在在努力搜寻合适的材料,试图让望远镜看得更清楚一些,让大清的朝臣百姓们,有朝一日也能够看到遥远的星空宇宙。
天文望远镜的组装研究,胤礽完全没有假手于人,全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康熙也知晓得一清二楚。
听到胤礽口中星空宇宙这些词,康熙有些不以为意。
但看着胤礽说起时,双眼放光的模样,终究是没有出言打断,而是静静听着。
康熙对洋人的物理科学也十分感兴趣,但也只是感兴趣罢了,并不觉得这些东西能够带给大清什么变化。
况且康熙对于现如今的大清大体上还是满意的,他自认为自皇父走后,他继承大清马背上打下来的皇位后,便夙夜忧虑,勤勤勉勉。
如今大清虽还是有地方在打仗,但是康熙有信心,这仗在今年之内一定能够结束。
到时候四海升平,百姓们安居乐业,已经是一个帝王最想做到的事情了。
至于西方洋人那些物理科学这些东西,当个爱好看看就好,像胤礽那般仔细研究,根本没有必要。
况且这些东西研究多了,还容易让人从四书五经中跳脱出来,若是百姓们都去研究这些,对于他这个帝王而言,反而不是什么好事情。
且在康熙看来,研究这些也无法提高粮食产量,对于百姓们而言根本毫无益处,反而会增添社会负担。
因着种种原因,康熙对这些洋人的东西一直都是不冷不热的。
洋人依靠这些东西在他大清赚钱,但他大清地大物博,即便没有那些东西,只靠着茶叶丝绸便能比洋人赚的更多。
“胤礽。”康熙招招手,父子两人离得更近了一些。
“汗阿玛不反对你在闲暇时间研究这些东西,但你要始终记得自己的身份。”
“大清太子不能被这些东西分散了注意力,洋人的东西也不过尔尔,四书五经,儒家传统才是你如今更需要学习的东西。”
胤礽张口想要辩驳,但看着康熙语重心长的模样,终究是没有在此时同自己的父亲起冲突。
“汗阿玛放心,儿子知晓分寸。”胤礽低下头,表露出自己的温顺。
康熙脸上的表情的放心放松许多,“朕知晓你有分寸。”
康熙拍了拍胤礽的肩膀,“你不是一直想要拆开仔细研究洋人的钟表吗,朕这里还有两个,你今日全都带回去吧。”
父子两人的争执并未显露出来,康熙考教了一番胤礽的功课后,心满意足地投入自己繁忙的公务之中。
但胤礽在回到毓庆宫后,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老实,他翻了翻自己最近从小娜空间中学习到的相关笔记。
将自己关在书房之中埋头苦干。
半个月之后,在康熙接到尚可喜死讯而高兴的同时,发现了摆在书案上一封名为胤礽的长奏折。
而与此同时,在京都之中突然出现了一篇人人议论纷纷,忍不住每日催更的连载小说。
小说的名字十分简单粗暴,就叫《黄粱一梦——我来自未来》
第61章
《我来自未来》这本小说最初是刊登在报纸上的,从第一期开始连载,便引发了别样的狂潮。
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所有人都对报纸上的故事念念不忘。
这故事第一期刊登时,大家只是看个热闹,但连载三章过后,已经是抓心挠腮等更新了。
“你看未来了吗?”
“今天茶馆说书的讲未来,快去快去,去晚了就没有地方了。”
“我想给未来的作者写信,询问他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写完。”
“对对对,我也要写,让作者直接写成书多好,报纸上的连载实在是不过瘾。”
“这作者到底是谁?怎可写出这种东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怎可随着自己的心意改变,还有里面的女子,有些实在是不知廉耻!”
看未来的人有很多,喜欢未来的人有很多,但更多的是辱骂未来的作者,骂他不知廉耻,写这些东西来侮辱人的眼睛。
还有更多的老儒生聚集在贩卖报纸的摊贩前,义正严词要求知晓未来作者的真实姓名和地址,想要上门当面同未来的作者理论。
小摊贩们面对这些老儒生的要求,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他们只是行商而已,这刊登校对报纸是衙门的事情,询问作者是谁,他们如何会知。
因此这些时日便经常能在街头巷尾看到几个儒生围着一个小商贩,苦口婆心的同小商贩说着什么。
对于宫外的事情,胤礽并没有费心思去关注。
他今日文课结束后,便一直端坐在毓庆宫内,等着乾清宫派人过来。
写那封长长的奏折,胤礽用了很长的时间,甚至写完之后也想过自己是否要真的在这个时候交给汗阿玛。
但最后胤礽还是呈递了上去,不过那封奏折与其说是一封奏折,不如说是一封长长的信。
胤礽将奏折呈递上去之后,设想过各种汗阿玛的心情,也自认为一直保持着冷静的心态在同汗阿玛沟通和交流。
但这些自认冷静的情绪,在看到汗阿玛悄无声息出现在自己面前时,一切都烟消云散。
突如其来的紧张,让胤礽显得有些手脚无措。
康熙仿若从天而降的神祇一般出现在胤礽的面前。
“保成。”康熙看着明显紧张起来的胤礽,喊出了自己许久未喊过的称呼。
“保成在等汗阿玛?”康熙走过来打断了胤礽的行礼,一把揽住胤礽,将胤礽整个人都抱在自己怀中。
怀中抱着胤礽,康熙心中也忍不住叹了口气,并没有将胤礽的奏折立马拿出来,反而开始反思。
康熙作为一个帝王,除了在朝堂大事的决策上,甚少会反思自己,但如今抱着自己的儿子,却无端生出一股懊恼。
他一直觉得自己对保成的关爱已经足够了,亲自带在身边教养长大,六岁之后便搬出入毓庆宫中独自做主。
担心胤礽年少,压不住内务府的人,便将内务府的总管换成胤礽的奶公。
虽然胤礽尚且年少,但是他已经开始思索日后太子的班底应该如何。
赫舍里一家日后一定是太子最大的底气,而太子当初挑选哈哈珠子一眼便相中了阿灵阿。
阿灵阿身后是整个钮钴禄一族,虽然钮钴禄家中的女儿已经入宫,但阿灵阿这个未来的主事人只要脑子没问题,还是会选择站在站在胤礽身后,支持胤礽。
他为胤礽考虑了诸多因素,看似全都是在为胤礽的未来铺路,想要胤礽这个太子得到文武百官所有人的认可。
而胤礽也确实如他所想,很优秀,是个好哥哥,好太子。
但也正因为胤礽的优秀,让康熙理所当然忽略了胤礽的年纪。
明明老大胤禔比胤礽还大,但胤禔有些时候做出啼笑皆非的事情,自己总能够用他还小的理由轻轻揭过,不再提起。
但是到了胤礽这里,自己似乎总是在遗忘,胤礽是个比胤禔还小的孩子,不论什么事情,他总是希望胤礽能够做得更加完美一些,让大家都看看大清的太子到底有多么的完美。
而胤礽一次次的优秀,也让康熙对胤礽的期望一次次拔高,给了胤礽意想不到的压力。
而胤礽又同自己这些孩子不一样,胤礽有着别的机缘。
即便胤礽现在已经不再提起那些事情,但不提起不代表不存在。
自己希望胤礽优秀,胤礽为了达成自己的期望,会加倍努力。
“汗阿玛。”胤礽整个人窝在康熙怀中,除却最初的慌张之外,如今只觉得安心。
“我们父子两人坐下说。”康熙被胤礽提醒,瞬间回过神来,不过还是没有放开胤礽。
“汗阿玛,您……”迟疑了一下,胤礽还是闭上嘴,等着康熙来说。
“是汗阿玛忽视了你。”父子两人静默片刻后,康熙终于说了一句话。
但这句话却让胤礽有些摸不着头脑。
“保成奏折上所写的东西,都是保成现在已经知晓的吗?”康熙摸了摸胤礽的头,胤礽的头发刚剔下不久,圆滚滚的脑袋摸起来手感很好,康熙忍不住又多磨了两下。
胤礽感受到康熙的动作,抬抬眉梢,丝毫不知康熙如今心中的想法,反而还让自己的头与康熙的手更加贴合。
“保成奏折上的东西,朕并不是不同意,只是若是人们都去研究物理科学这种东西,我们的政务又应该怎么办?”
“况且如今我大清京师附近虽说一片歌舞升平,但从朕登基擒鳌拜开始,便没有哪一年是真正平稳过的,一直都在打仗,而只要打仗便会人心惶惶。”
“朕当初登基自立年号为康熙,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之意,但朕却半分都没有做到。”
“朕也并非僵硬古板之人,但有些事情即便是朕也无能为力。”
“开海禁一事即便有朕的鼎力支持,朝中也有诸多顾虑,有些事情并非是朕不做,不支持,不喜欢,实乃是无能为力。”
年少的帝王脱开自己一向高涨的自信,没有任何伪装地同自己六岁的儿子推心置腹,说出现在朝中的情况。
康熙同胤礽说了许多,前朝各个事项的安排,尚可喜死了对于清军而言是一件振奋人心的消息,但这个时候不可大意。
尚可喜没了,但吴三桂的儿子还活着,清军还要继续打仗。
朝中文官同八旗贵族如何争权夺利,宫外的百姓,满人和汉人之间又是何等关系。
康熙说了很多,为胤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胤礽一直在安静地听着康熙的话,守在康熙身边,努力吸收着康熙话语里的教诲。
“汗阿玛喝茶。”看到康熙停下自己的话语,胤礽及时将茶水送到康熙手边。
康熙一饮而尽,方才的神色悉数不见。
他将胤礽抱起来向上颠了颠,看着胤礽突然瞪大的表情,发出爽朗的笑声。
“倒是朕的不对,这些事情本不应该让你现在便知晓。”
康熙心中涌起愧疚,将胤礽抱得更紧。
胤礽的小手在康熙的背上拍了拍,绽放自己的笑容,轻声说道:“汗阿玛能够同儿子说这些,儿子很高兴。”
“儿子自小的愿望便是快快长大,只有长大以后才能帮助汗阿玛排忧解难,让汗阿玛不至于每日都忙碌到半夜。”
“现在儿子还小,但是汗阿玛愿意同儿子说这些,说明在汗阿玛心中是认可儿子已经长大了,汗阿玛看到了我的成长,我很高兴。”
胤礽双眼清亮,直视康熙,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言语间尽显雀跃。
“汗阿玛今日同儿子说了这些,让儿子更加明晰了日后努力的方向,儿子很开心。”
“况且儿子认为汗阿玛并没有给儿子压力,儿子现在所学的东西都是自己感兴趣的。”
“儿子日后也希望能成为汗阿玛这般伟岸的人物。”
“好,不愧是我爱新觉罗的后人。”康熙抱着胤礽转圈,一时间笑声传遍整个毓庆宫上下。
毓庆宫的宫人们虽然默不作声,但脸上的表情却与有荣焉。
“朕知晓你志向远大,但这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今日不如便松快一天,朕亲自带你出宫。”
“好!”胤礽重重点头,又在康熙怀中磨蹭了一会儿,才不舍分开去换衣服。
胤礽在奏折上说了许多,方才同胤礽谈话时,康熙虽然没有提起,但在康熙心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胤礽说没有事物是一成不变的,若是他大清的海岸仍旧封锁,对于外界的变化减少认知,迟早有一天会被人打开国门来欺辱。
康熙虽然觉得这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却又不得不承认,胤礽说的话是对的。
况且华夏土地上经历了那么多王朝,分分合合,每一个朝代都有辉煌的时候,更有落寞的时候。
康熙自幼读史,他也不敢保证日后大清的帝王中没有纨绔。
胤礽在奏折中花了不少笔墨书写科学的作用,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科学人才,没道理等到了大清却一味被压制。
历朝历代的科技发展都领先于洋人,没道理到了大清后,在科技方面让洋人压制一头。
“汗阿玛,我们快走吧。”胤礽的声音打断了康熙的思绪,两人坐上马车直奔宫外。
宫外正是热闹的时候,胤礽在小摊贩买了糖葫芦,混在街道之中,和孩子们玩起了泥巴,看起来完全就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看来经常出宫,也并非是什么坏事。”康熙坐在不远处,听着胤礽一阵阵的笑声,说话时都带着几分笑意。
胤礽很有分寸,同小伙伴们很快告别,并没有弄脏自己的衣物,回到康熙身边时整个脸都红扑扑的。
“玩得开心吗?”
“汗阿玛,百姓们的生活果真越来越好了!”
父子两人同时开口,再次忍不住笑了出来。
第62章
康熙以为胤礽跟同龄的孩子只是一心一意地玩耍,却没想到即便是玩耍,胤礽也身负责任。
“那些孩子们虽然还没有被送入学堂,但是他们都已经开始识字了,认识自己的名字,出门买东西能够算清账目,不再会轻易被契约上模糊不清的内容所欺骗。”胤礽说着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虽说这些事情说起来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些小事的改变已经让胤礽十分满足了。
“保成很厉害。”康熙让胤礽在自己身旁坐下,亲自倒茶给胤礽解渴,听着胤礽兴致勃勃地说着自己方才打听出来的事情,脸上的笑容同胤礽如出一辙。
他原以为胤礽此番出宫是单纯来放松的,在看到胤礽与同龄孩童尽心玩耍的时候,一颗慈父之心确实很欣慰。
他的太子,既可以礼仪周全,高高在上,做好储君表率,又可以放下身份,与民同乐。
但没想到自己还是低估了胤礽,胤礽永远都在给自己惊喜。
父子两人从内城慢慢走到了外城,外城虽然没有内城热闹,但也是一副不错的光景。
尚可喜死了的消息传入京都之后,以最快的速度传入了百姓的耳中。
百姓们都知道大清又打了一次胜仗,脸上的笑容也平和许多。
京都虽然远离战场,打仗并不妨碍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总是人心惶惶的。
况且打仗需要粮草,百姓们会不由自主地担忧,如今听到胜利的消息,自然觉得高兴。
胤礽同康熙一起走过京都许多多多的街道,两人最终在一茶楼中停了下来。
茶楼中说书人尚未登场,但茶楼中已经热闹起来。
有钱人坐在大堂或者是二楼的雅间之中,而那些没钱或者不舍得进茶楼花钱的百姓们,则站在茶馆之外,不舍离去,试图在外面占据一个好位置。
康熙包下茶楼中最好的雅间,带着胤礽走了上去。
雅间打开窗户,能够清楚看到那些围在茶馆之外的百姓。
“这茶馆如此受百姓欢迎?”康熙看着楼下的百姓,心中难得有些疑惑。
茶楼之中做得满满当当,茶楼之中也形成了好几层包围圈。
“陛下有所不知,这座茶楼不仅沏茶的手艺是一绝,掌柜聘请的说书人也是位名人,哪怕同样的故事,但从口中讲出来总是比旁人有趣许多,因此很多人都特意来茶楼中听这位说书人讲故事。”
“且说书人性子执拗,认为自己既然已经同掌柜的签订了契约,那其它的邀约自己一概不能去,因此即便是城中一些贵人特意差人来请,说书人也从未答应过。”
“且今日说书人讲得故事都是如今京中炙手可热的故事,因此众人都期盼着。”
身旁的内侍在同康熙解释的时候,楼下的高台上已经出现了说书人的背影。
说书人一上台,原本躁动的茶楼中,瞬间恢复安静。
康熙低头向下看去,对于说书人的影响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说书人今日讲得故事是隋唐演义。
隋唐演义这个故事,自从报纸面世之后,便一直在报纸上连载,很受大众的欢迎。
有许多地方识字教育展开困难时,便用隋唐演义来吸引百姓们的目光和好奇,因此更是让隋唐演义火遍大清。
如今隋唐演义进入尾声,虽然已经有很多人在报纸上看过一遍,但仍旧兴致勃勃等着说书人讲述。
说书人的声音抑扬顿挫,能够很好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康熙听着也不禁点头。
这讲故事的能力比翰林院的书生还要厉害一些,怪不得有这么多人等着。
很快隋唐演义便真正来到大结束,随着说书人台上的拍子一打,隋唐演义彻底完结了。
台下的众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但无一人离开。
说书人下去休息了一盏茶的时间,换了身衣服,重新登台。
新的故事再次开启。
这一次也是大众所熟悉的故事,并且这个故事还是第一次从说书人的口中讲出来。
康熙挥挥手,让原本守在身旁的内侍和护卫,全都退到门外去。
伸手点了点胤礽,“这故事是你写得?”
“儿子果然什么都瞒不住汗阿玛。”胤礽没有隐瞒,而是直接承认下来。
胤礽在给康熙写奏折之初,曾想过干脆不要下笔。
但自己心中却是藏着想说,又不知道怎么才能说出的话。
因此才会提笔写成小说,试图让更多人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也正是因为写了这本小说,胤礽才真正明白书中所言。
当一个人知道的越多,越会觉得世界的广阔和自己的描写。
胤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小说的时候,愈发能够感受到大清和未来的不同。
政治书上说,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所有的事情都是螺旋上升的,量变最终会引起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