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子拥有电脑之后by柚子在跳舞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1-12
不过这样的工作后续便不在京城进行了,为了方便日后的实验,胤礽在广州选中了一块新的实验室,将研究战船的小组转移到了广州
胤礽并没有跟随小组前去广州,因此手头的工作稍微轻松了一些,但是每日仍旧忙忙碌碌,康熙逐渐将一部分奏折分给胤礽,让胤礽自己批阅,占据了胤礽一天的大部分时间。
而康熙则开始点兵,在为征战蒙古做最后的准备,父子两人虽然每日见面,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各自忙碌。
忙碌的空隙,胤礽从乾清宫出来,去宁寿宫给太后娘娘请安,顺便去御花园透口气。
走在小道上,却看到不远处一队又一队的年轻女子在嬷嬷和太监的引导下,依次走过。
“内务府小选开始了,方才走过去都是今年新进宫的宫女。”德柱跟在身后,仔细同胤礽解释。
胤礽点点头,收回目光,来到宁寿宫。
进入宁寿宫之后,胤礽的感受更加明显,连太后娘娘身边都添了几个新宫女的面孔,想来都是同一批入宫的。
太后娘娘注意到胤礽的视线在宫女身上多停留了两眼,想起胤礽的年纪,张嘴想要说什么。
但话到嘴边,看胤礽收回目光,表现得不感兴趣,又临时咽了回去,决定还是等皇贵妃前来请安的时候再将这件事情提起来。
皇帝一心扑在前朝,无心关注太子的生活,皇贵妃如今暂行皇后的权力,有些事情自然也应该她去做的。
胤礽根本不知道自己方才多看的两眼,已经让太后娘娘误会,从宁寿宫离开后,便对德柱吩咐了一通。
每年都有新进宫的宫女,那必然也要有离开宫的宫女,但宫女们什么时候离开,离开的时候有多大年纪,待离开宫廷之后,都在做些什么,这些事情胤礽一无所知。
他身为太子,身旁也没有宫女伺候,除了一个整日跟在自己身后忙前忙后的德柱,便是太监和上了年纪的嬷嬷。
前两年康熙倒是授意内务府给毓庆宫送过两名宫女,但胤礽用着不习惯,便将两人退了回去,一直到了如今。
德柱听到胤礽的吩咐,虽然惊诧,但还是腿脚极快的前去内务府,胤礽想要知道的东西,在内务府的档案中皆有记载,并不难查,
胤礽想要的东西很快便送来了,只是看着有关宫女的档案,胤礽却觉得有些不解。
这些宫女们虽说最终都会出宫,但是出宫的年限并不一样,有的从十五岁小选入宫,一直到三十岁才能回到家中,还有的二十岁便能回到家中。
二十岁便从宫中回到家中嫁人的,生活还算过得去。
毕竟同样都是十五岁入宫,有的人五年便能归家那是因为家人在内务府中稍微有些权力的,至于家中没有权力便只能干巴巴等着宫中放人时将女儿放出来。
而宫女们归家之后生活也并不算如意,尤其是已经高龄的归家的。
若是归家时在宫中已经算个有名望的宫女,自然会有人拿着银钱主动上门,请对方去自己家中教导家中女儿的规矩礼仪,这是个不错的归宿。
但那种在宫中名声不显,归家时年龄又偏大的,除了回家时带着自己在宫中攒的银子,一时间并没有良好的去处。
而宫中内务府自然也不会特意关注已经出宫的宫女们,只能任由她们自生自灭。
运气好的话,家中和乐,手中有些许银子,也算过得和睦,运气不好,在家中非打即骂,也不是没有可能。
胤礽将内务府送来的宫女档案放在一旁,提笔写下自己的想法。
同为宫女,在相同的年纪进宫,放出宫退休的年纪却不相同,这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对出宫后的宫女们不闻不问明显也是内务府的失责。
胤礽零零总总写了几点,但这一次他却没有拿着自己完整的想法去乾清宫,而是将这些建议分成了两个部分,通过德柱将这份建议给了内务府的两位总管,随后便不再去想这件事情。
内务府宫女在胤礽眼中不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让胤礽没想到还会有旁的事情衍生出来。
三日后,胤礽在乾清宫陪着康熙用膳。
康熙上上下下打量着胤礽,胤礽从饭菜中抬起头,一脸茫然地同康熙对视。
“汗阿玛?”胤礽被康熙的眼神看得毛毛的,自己也忍不住看向自己的衣服,心中思索着今日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哪里不对。
历朝历代能够顺利登基的太子到底是少数,因此胤礽虽然对自己的能力很有自信,但是入朝之后,对自己在行为规矩方面也有了更多的约束。
胤礽的脑子还在高速运转,却突然听见康熙说道,“保成喜欢什么样的人?之前送到毓庆宫的宫女不合心意?”
“儿臣宫中不需要宫女。”胤礽下意识地答道。
康熙却笑出声来,“还是需要的,你只管说你想要什么样的,我让内务府挑几个将人送到毓庆宫。”
看着胤礽仍旧迷茫的表情,康熙停顿片刻,稍稍叹了口气,“罢了,估计是想不出来的,不如自己去挑一挑?”
胤礽呆愣了片刻,才终于反应出来康熙的真正意思,“汗阿玛,儿臣不用。”
胤礽拒绝的很快,却让康熙忍不住拧起了眉头,“胤礽。”
“汗阿玛,儿臣不需要。”虽然看出了康熙的怒意,但胤礽还是再次重申了一遍。
他已经反应过来康熙让他挑选宫女的真正意图,知道这宫女并非是用来端茶递水的,更准确一点说应该是收在自己房中的格格,用来通晓人事的宫女。
这样的宫女胤禔身边已经有了,是惠妃娘娘亲自挑选的,只是现如今胤禔并未娶妻,身旁也仅有一个通晓人事的,下面的三弟也有荣妃娘娘在张罗,胤礽隐约知道一些。
但胤礽不想要。
小娜对他的教育是方方面面的,因此虽然没有皇额娘在身旁教导,康熙也想不起这些事情,但胤礽的性教育是全面的。
在胤礽看来他今年不过十五岁,早早通晓人事并非是一件好的事情。
况且若是提早身旁有了人,未来的太子妃即便不说什么,心中肯定是不舒服的。
胤礽知晓自己最终的结局,但是这么多年却从来没有主动询问过有关太子妃的事情。
他不想让自己未来的命运被透露太多,况且他已经不是历史中的那个胤礽,他想要自己接下来的人生充满惊喜,而不是被提前剧透,没有惊喜地活下去。
“汗阿玛,儿子不需要。”看康熙沉默不语,胤礽再次强调了自己的不愿。
胤礽的态度太过坚定,反而让康熙原本升起的怒意,他换了种口气同胤礽说话,心中还升起一股小小的愧疚。
他这两年一直忙着征战蒙古的事情,他一直觉得胤礽是他亲手带大的,但是胤礽长大这般年纪,他竟然忘了安排这些事情。
若不是皇贵妃昨日特意求见,说起这件事情,康熙还不知道要遗忘到什么时候。
胤礽身旁没有额娘,皇贵妃也只是副后,没有权力管太子的事情。
“保成。”康熙叹了口气,想要同胤礽说明白。
而胤礽则是抓住康熙软化的时机,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小娜教导的性教育很全面,他完全不需要身旁有宫女伺候。
康熙到底是没能犟过胤礽,不再提这件事情。
康熙不是没有想过直接再派两个宫女到胤礽身边,但依照胤礽现在的态度根本不会接受。
他们父子两人最终因为宫女而闹得不愉快,这不是康熙想要看到的。
况且现如今出征蒙古这件事情占据了他太多的精力,他也不想在这种时候胤礽产生无所谓的争吵。
宫女的事情不了了之。
“朕准备年后出征。”饭后康熙换了个话题说起,“到时候老大老三和老四,应该都会和朕一起去蒙古。”
“你的皇叔们也都会跟随朕一起走。”
这些话康熙说得很慢,最终他问道,“胤礽,你可以信心守好北京?”
“你初次监国朕不会让你太过劳累,紧急的奏折会直接送到蒙古,由朕亲自批阅。”
“儿臣定然不负汗阿玛期望。”胤礽语气坚定,“儿臣在这紫禁城中等着汗阿玛凯旋。”
出征在即,为了锻炼胤礽,康熙将大部分任务都交给胤礽,胤礽现如今可以说是每日都同奏折为伴,越看越觉得奏折上的废话实在是太多了。
尤其是一些请安的折子,上面通篇下来就没有一个重点,让胤礽很不耐烦。
胤礽特意询问过康熙,康熙只说这种请安的折子看一眼便知道,根本不用多费心。
但胤礽还是上奏康熙,这些请安折子需要重新改革。
地方官员有时候会担心远离京都,皇帝忘了自己,因此经常写一些请安的折子来皇帝面前刷脸熟,这些折子写得又臭又长,但无非就是两点,吹嘘一下自己在地方上的功劳,拍皇帝马屁。
一封请安奏折拿出他们读书多年所有的文采,锦绣文章确实让人欣赏,但这样毫无重点的奏折让人看多了,只会让人觉得无奈。
“不过是请安的折子,你有想法只管去做。”康熙虽然已经习惯了大臣们的请安折子,但如今胤礽愿意改变,康熙也并不反对。
因此很快胤礽的第一道政令便发了出去,请安折子有了固定的字数和格式,还有固定的日期,不能有事没事便向京城递请安折子。
请安折子的改变不过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在朝臣心中并没有留下的多大的波澜,如今朝野之中所有的眼睛都放在了出征上。
皇帝已经下令,兵分三路,正式向蒙古出发。
恭亲王常宁为抚远大将军,带着最先进的滑膛枪和火炮先行前往蒙古。
第二批则是裕亲王福全和大皇子胤禔,带着骑兵紧随其后。
而第三批则是由康熙亲自带兵,直奔蒙古。
皇帝御驾亲征,朝臣们劝阻过,但是到底都没能抵过康熙的心意。
御驾亲征更能够让百姓对大清更有信心,也能在最大程度上震慑敌方的军心。
康熙对这次出征抱有极高的期望,自然是要亲自前往前线。
出征前,胤礽在乾清宫中康熙话别。
出征蒙古,乌兰布托之战,胤礽自然是在小娜那里了解过。
他不曾仔细了解历史中这场战役到底是如何的,因为他其实同康熙拥有同样的自信,现如今是攻打蒙古的最好时机,天时地利人和,大清绝不会败。
但出征前,胤礽却再次注意到小娜历史中所记载的,这一次出征,皇帝虽然御驾亲征,但是中途却又因为身体不适而返回京中,最后用金鸡纳霜治疗自己。
胤礽虽然没有像康熙一样亲自参与粮草调配,但是也明白康熙对此次出征的看重。
若是只因为生病,便不得已回到京城,这对于康熙而言绝对是一场遗憾。
而且根据小娜的记载,二十九年的这场生病,不仅让康熙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还让皇帝和太子的关系变得有些微妙,为之后的各种猜疑奠定了基础。
胤礽不想要汗阿玛留有遗憾,更不想让他们父子之间产生隔阂。
是以出征前夕,胤礽带了许多药来到了康熙的寝宫。
这些药都是太医院这几年研究出来的,大都是颗粒状,冲水喝即可。
太医院这几年的发展并不慢,显微镜出现后,大清的医学技术一直都是高速发展的,因此药物也在一一发生改变,出现了各种合成药物。
风寒发烧,消化不良,但凡是大清境内已经出现的药物,胤礽全都准备了一份,当然最重要还是金鸡纳霜。
康熙看着胤礽准备的药物,颇有些哭笑不得,“随行有太医,不必如此。”
胤礽摇头,“这是儿子特意准备的,儿子此番不能跟随汗阿玛一同前去战场,您此番就当是体谅儿子。”
胤礽的一席话让康熙眉开眼笑,两人其乐融融度过出征前最后的时光。
除了亲自给康熙准备药物,胤礽还写了一份注意事项交给随行的太医。
历史中汗阿玛在出征途中患病,应该是疟疾,这种病症一般情况下是由蚊子传播的,一开始发冷发热,随后便会大量出汗,头痛口渴浑身无力,胤礽将自己能够找到的相关资料全都抄写了一遍,虽然知道太医一定比自己会照顾人,但胤礽还是写了许多注意事项,提醒太医随时注意。
待康熙真正带兵出征之后,更是每日一封信,时刻问候,提醒康熙注意身体,康熙每日收到胤礽的信,也会仔细收好,认真回信。
但有些事情注定是无法改变的,虽然一路小心,但康熙还是病倒了,好在一切都准备得细心妥当,吃过药后康熙的病情好了好多,昏昏沉沉中睡了过去。
这一次,他再次做梦了,梦境中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只能听到一个耳熟的声音,带着悲痛和坚定说道,“若有下辈子,儿臣不愿再次面对皇父。”
“为何?朕有何对不起你?朕自认为对你呕心沥血,朕这么多孩子中,只有你是朕亲手抚养长大,朕也曾对你充满期望,是你让朕太过失望,所以才会沦落到此时的境地。”
“却不想你不但不知悔改,反而将这一切怪罪到朕的身上,执迷不悟。”
康熙明明觉得自己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但这些话偏偏像是从自己口中说出来的。
声音熟悉又陌生,康熙一时间怔在原地,再次听清楚声音的时候已经不知今夕是何夕,但他明白他还在梦境之中。
“亲手养大的孩子,从小被立为太子,二废二立皇帝不舍归不舍,但打击最大的明明是太子才对。”
“当了那么多年太子,看起来高高在上,还不是被父亲一句话剥夺了所有的努力。”
“太子是他亲手养大的,太子犯了错,他却丝毫不觉得有他这个父亲的责任。”
“将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孩子身上,仿佛这么多年太子的所有努力都不值一提,怪不得太子死前会对皇帝说出这样的话。”
场景之中依旧是白茫茫一片,对话的声音变成了清亮的女声,还带着些许愤怒。
康熙张口,却发现自己发不出声音。
梦境来来回回不曾透露过皇帝和太子的真实姓名,但康熙却不自觉地将两人的身份套在了自己和胤礽身上。
“你是真的觉得太子自私自利,不孝长辈,不堪大用,还是在担忧自己逐渐年迈,对年轻的皇子们升起恐慌之心,而这些皇子中,太子对你的威胁是最大的,你敢说你废太子时心中没有下意识松一口气?”
梦境之中,不知是谁问了这么一句话,康熙的眼前一黑,彻底从梦境之中脱离出来。
意识虽然已经回笼,但身体上还是麻木的,康熙躺在床上,并没有强迫自己睁眼。
很快他便听到了胤礽的嗓音。
“汗阿玛情况怎么样?什么时候病的?吃药多久了?太医可曾诊脉?”
“罢了,你们别说了,孤亲自进去看看。”胤礽压低声音,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
康熙明明觉得声音很远,但是此时却又能够清楚听到胤礽的每一句话,更能从话中干收到胤礽的着急和担忧。
声音消散,康熙的眼皮动了动,忽然又觉得自己可能还在梦境之中。
他这病来的突然,且吃药也迅速,一心觉得等药效生了,自己的病便能好了,不能耽误行军的时间,是以根本没有将消息传回京都,胤礽又怎么可能知晓。
连着两个梦境,让康熙觉得不耐,下意识想要挣脱。
但很快他便再一次清楚听到了胤礽的声音。
“汗阿玛,您先润润唇。”声音清晰,同方才听到的一模一样,甚至和最初梦境中那个声音也有几分相似。
康熙动动眼皮,终于睁开了眼睛,对上的便是胤礽手持茶杯,拿棉签给他润唇的模样。
“保成。”康熙模模糊糊地喊到,声音让胤礽手中的茶杯晃荡,视线也对上了康熙的眼睛。
“汗阿玛,您终于醒了。”胤礽说着又将身体稍稍退开,“太医快来。”
“陛下洪福齐天,臣再开一副汤药,陛下好好修养几日便可无碍。”太医相继忙碌起来,康熙也就着胤礽的手将一盏茶水,一饮而尽。
“保成你怎么来了?有人将朕生病的消息传回京城?”康熙半坐起来,让自己显得精神一些。
胤礽的眼神一丝不错地盯着康熙,生怕康熙再次出什么意外。
听到康熙的问话,他摇了摇头,“并未有人传消息过去,只是汗阿玛今日的书信没有按时送达,儿子在宫中心有不安,且汽车到这里也不需花费太久的时间,儿臣便私自前来了。”大清造出来的卡车并不够将所有的作战人员都直接送到前线,因此康熙带着的这支大军,也是分成几批人手的,康熙走在大军的最后,统筹兼顾,是以距离京城并不算远。
“儿子私自出京,行为莽撞,请汗阿玛责罚。”胤礽说着便要跪下请罪,被康熙及时阻止了。
“你很好,你不过是担忧朕,何错之有。”对上胤礽有些发红的眼眶,康熙却突然想起梦境之中那些不清不楚的话语。
或许是做梦时太过混乱,心智都不再像往常那般坚定,将对话中的主人公主动对应上了自己和胤礽,此时看着胤礽的眼睛,竟然生出了几分愧疚。
康熙闭了闭眼,将自己这些无所谓的心绪压了下去,不过是一场不知所谓的梦境,根本不能对他产生什么真正的影响。
“保成,你很好。”康熙上上下下看着胤礽,再次加以肯定。
胤礽攥着康熙的手,闻言摇了摇头,“汗阿玛您好好休息,儿子在这里守着您。”
康熙大病一场,倒是让父子两人的关系更加蜜里调油,胤礽整日守在康熙身旁,哪怕康熙只是轻轻咳嗽一声,也能让胤礽担忧许久。
康熙虽然口中说着不值得如此,胤礽还是太过小心,但是对于胤礽的关心却十分受用。
父子两人就这么一起度过了四天的时间,直到康熙重新下令行军,胤礽才依依不舍地回到京城。
第82章
“太子殿下同陛下的父子情深,令我等十分羡慕。”回京的路上,一直陪在身旁的德柱看到胤礽兴致不高,语气羡慕地说起父子之情。
胤礽没说话,只是对着德柱笑了笑,德柱顺势再次转移话题,“太子殿下辛苦了,您先休息,奴才在身旁守着您。”
“德柱,没去上战场不后悔吗?”胤礽身旁一共四个哈哈珠子,除了德柱剩余三个都去了战场。
因着准备充分,皇帝御驾亲征,所有人都对这场战役有很高的期望。
满清八大臣们把家中不少子弟都送去了战场,只为了混个功名,回来之后好安排个空缺。
胤礽也专门询问过德柱,但是德柱却一口拒绝了。
“奴才不后悔,奴才跟在殿下身旁才能安心。”德柱笑了起来,很是满足。
德柱一直记得当初太子亲自挑选哈哈珠子的时候,所有符合条件的人都来了。
有朝中重臣之后,也有内务府包衣的适龄孩童。
德柱在这一堆人之中并不显眼,当时德柱家里在内务府也并没有受到重用,可以说是无权无势,没有任何可以依仗的地方。
因此德柱一直觉得太子能够选中自己,是自己八辈子修来的福分,既然太子当初在那么多人之中一眼选中自己,自己便应该好好守在太子身边,太子让他向东,他便绝不向西。
因此即便此番战役绝对是一个立功的好时机,但德柱仍旧拒绝的不留余地。
胤礽没再说话,车子平稳前行,胤礽也逐渐睡了过去。
回到京城之后又马不停蹄去了宁寿宫,他当时出宫匆忙,虽然有提前安排,但是一去多日,总该回来后便立刻让太后安心。
等胤礽将宫中的琐事处理好,已经是夜半时分。
胤礽看着自己宫殿中明明晃晃的烛火,却再次想到德柱那句“您和陛下父子情深。”
父子情确实深,但再深的情感也是逐步培养起来。
小娜对胤礽的教导是方方面面的,年幼时小娜教导他要亲近自己的父母,不能同父母之间有隔阂,父母永远都是自己最亲的人,自己也要学着体谅父母的不易。
而越长大这样的话,小娜说得越少,更多的时候都是推荐许多书给胤礽看,与其说胤礽是由康熙一手教导的,不如说胤礽的三观价值全都是由小娜推荐的书单构成的,而小娜则是他成长的引路人。
胤礽将史记通读之后,心中便有清楚的想法,他同汗阿玛确实是父子,在所有的皇子之中,只有他同汗阿玛最为亲近,但是这并代表不了什么。
他是汗阿玛的儿子,汗阿玛看重他,但他又不是汗阿玛唯一的儿子,汗阿玛看重他,但是又不仅看重他,但是他却只有汗阿玛一个父亲。
他是太子,但太子这个身份不是生来老天便送给他的,而是汗阿玛决定的。
在历史中汗阿玛的生病,使得他们父子情逐渐有了裂痕,胤礽不想面对这样的裂痕。
此番汗阿玛生病,他焦急担忧不是假的,日日陪伴,夜夜关心也不是假的,但他也是在用这些无微不至的关心在告诉康熙。
不论他是不是太子,他永远都是个汗阿玛的儿子。
胤礽这些心思没有对旁人提起过,过了今夜,他亦不会再想,只一心期盼着大军得胜归来。
前方的战役已经正式开始,胤礽坐在皇宫之中,每天都能陆陆续续收到不少消息。
大清有精锐的武器,充足的粮草,战争的开端十分漂亮,但噶尔丹也并不好打,他们有着最熟悉的地形,清军一时间也无可奈何。
七月,九月,时间一点点过去,胤礽收到的消息也越来越多,但一直等到十二月,胤礽都没能等到大军归来。
腊八过后,京城年节的气味越来越浓,报纸上时不时会刊登清军胜利的消息,百姓们聚在一起讨论现有的战事。
虽说他们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去蒙古,但打胜仗永远都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情。
腊月二十,胤礽收到了康熙的来信,只是仍旧不是归来的消息,信件之中只叮嘱让胤礽代为祭祀。
康熙不在京中,年夜宴胤礽也并没有摆,只象征性地赐了些东西给各位大臣,安抚人心。
康熙三十年三月初五,胤礽穿着整齐的朝服,带着身后的大臣,打开了京城的城门。
今日是康熙班师回营的大日子。
战役虽然持续时间长,但终归消息是好的,大清终于将准噶尔这块难啃的骨头啃了下来,解决了大清建国多年的心腹大患。
噶尔丹也被在战乱中当场射杀,战役正式宣告胜利。
康熙身为皇帝,带着一部分先行军回到京城,只剩下佟国纲兄弟和索额图在蒙古做最后的收尾。
“叩见皇上。”胤礽带着诸位大臣在看到康熙下车之后,率先行礼。
此番开城门迎接康熙得胜而归,胤礽并没有让人驱逐百姓,只让兵马司的人派人驻守在各个街道,若是有百姓们出来,只要保证百姓们的安静便足够了。
得胜回来是一件喜事,这样的喜事值得所有百姓为之庆贺。
因此在胤礽行跪拜礼之后,身后的声音也逐渐增大,帝王的归来赢得了城中所有百姓的恭贺。
康熙看到这样的场面,显然也十分高兴,他亲自上前将太子扶起来,“诸位平身。”
“随朕回城。”一行人,只有大军停留在城外整军休息,剩下的人悉数跟随康熙回了宫中。
这些人精神亢奋,身体疲乏,胤礽一一安排人手伺候他们休息,自己则亲自同汗阿玛说起这一年中京城的大小事务,亲自盯着汗阿玛休息,一直到康熙沉沉睡去,胤礽才从乾清宫中退了出来。
他又去了一趟阿哥所,先到的便是胤禔的住所。
这一路上他虽然没能同胤禔说上话,但能看出胤禔的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的,定然是身上带伤。
胤礽来胤禔的住处没有让人通传,大步走进去的时候,正巧碰到太医正在给胤禔换药。
“太子弟弟。”胤禔招呼了一声,又去看自己的伤口,神色中都充满了不耐,希望太医的动作快些。
“大哥身上的伤口怎么样?”一直等太医换药结束,胤礽才开口询问。
“大阿哥臂膀上的伤口并不深,只是想要完全养好,还需要几日,这几日中不可碰水。”太医又细心叮嘱了一遍,一直到胤禔脸上不耐烦的表情越来越明显,太医才匆匆告辞。
“我这就是个小伤,太医说得太严重了。”看着胤礽默不作声,胤禔随口说道。
“大哥没敢让这件事情让惠妃娘娘知道吧。”一句话,让胤禔满不在乎的表情僵在了脸上。
他这伤口是回京前一个时辰刚换的药,特意叮嘱了身旁所有人不许将此事告知惠妃娘娘。
胤禔回到宫中之后,便立刻赶往延禧宫看自己额娘。
额娘见到自己后,喜极而泣,甚至抱着胤禔哭了一场,一边哭一边用手捶打胤禔,好巧不巧捶打的地方正是胤禔受伤的地方。
胤禔有心瞒着惠妃,在延禧宫半点没露馅,最后眼看自己要装不下去,借口一路疲乏想回阿哥所休息才得以离开。
“行军打仗受伤是难免的事情,何故说出来让额娘担心。”胤禔不愿多谈自己的伤口。
“那大哥行事便小心些,惠妃娘娘虽然现在不理会宫务,但有些消息多多少少总能知道一些。”
胤礽尊重胤禔的决定,将话题扯到了旁的事情,听胤禔说起此番行军打仗的各种事情,眼中闪过向往。
“羡慕吧。”看到胤礽的表情,胤禔整个人都畅快起来,行军打仗才是这世上最痛快的事情,整日坐在宫中有什么好的。
“不知我有没有这样的机会。”胤礽感叹了一声,随后又说道,“大哥若是之后再去广州,不妨带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