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是朱棣!by春有雨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1-14
朱高炽背着小手, 心里想着事,随意打量着周围街景, 也没注意到贴身近侍过分紧张兮兮的神色。
走着走着, 朱高炽就看见了街景之外的皇城。
朱高炽脚步一顿,因为担心娘亲, 他也有半个多月没去宫里玩了, 既然都走到这了, 要不就进宫看看。
如此想着, 朱高炽正要迈小短腿, 余光却不经意间扫到一抹身影, 他扭头一看, 那坐在街边小食摊上的人,不就是有过一面之缘的刘御史嘛。
这个点,他怎么在这吃小馄饨啊。
大明朝洪武时期, 因为有个‘生命在于工作’、‘当官的不好好干活就不配活着’的严苛大BOSS,所以各部官员也都非常勤快,根本不敢在老朱眼皮子底下偷奸耍滑。
一年到头,也就过年能休息一个月,平时想休息?做梦。
这一个月还是大家苦苦求来的,不然依他朱元璋的意思,过年放什么假,浪费公粮很可耻的。
总之,过年放一个月假,老朱心里都挺不得劲儿了,感觉浪费了他的粮食,所以平时官员想要休息一下,那是不可能的。
除非是家里有特殊情况,比如家中有人去世,不然,就是你病了,老朱都不一定批假。
要知道大明朝官场虽然不像头一两年那么缺人,但老朱还是觉得手下人少了点,所以效率才一直不让人满意。
来来来,老朱让人给你看看,真病了就好说,要是一点小毛病就想着偷懒,那老朱就不跟你客气了。
吃着他老朱的饭,还敢跟他老朱耍花腔,你说你,是不是找死。
当然,你要真病了,朱元璋也不是那么惨无人道,病假可以休,休完回来,把之前欠
下的事儿加倍补回来就行。
看,他老朱是不是很够意思。
如此一来,满朝文武除非是家中有特殊情况,否则,只要不是病得爬不起来,他们都要去上朝,朝会结束,蹲也要在自个所属的衙门蹲着。
在同僚的帮助下,哪怕没精力处理公务,躺在那蹲在那,也能把这一天应付过去。
而每日的朝会,官员们需要天还没亮就要到宫城脚下集合,再鱼贯而入,一起来到金銮殿听政议政。
平日里没啥大事的时候,朝会就比较简单,有事启奏无事退朝。老朱其实也是觉得这个仪式不能少,但没啥大事,瞎站着说废话,那又很浪费时间。
于是朝会就是,老朱有事说事,说完再问大臣们有没有事,真有事他就听,废话他都懒得听。
朝会结束,大家就各回各衙门办事。
这一办公就是一整天,中间除了吃饭、被朱元璋传召、或是跑一趟外务(顺便透个气),基本上是没啥休息时间的。
脑力体力的消耗自然不必说。
按理来说,下面人工作这么努力,你老朱也要表示表示吧,这午餐供应要好一点吧,两顿茶点应该有吧。
但是,他朱元璋是谁?
官员俸禄都精打细算的人。
各官员办公衙门自然是有午饭供应的,但品质嘛,只能说不难吃,顶饱,每日两菜一汤,白饭或窝窝头随你吃多少。
朱元璋觉得自己是真够意思了,他大明百姓还有很多吃不起饭的呢。这些当官的能吃饱,吃撑都行,还有什么可挑的。
至于茶点。
要是老朱听见了,怕是要让你去流放常去的偏僻地区尝一尝当地特色茶点。
天还没亮就要离府上朝,官员们只来得及在家里简单填一点肚子,朝会结束,大家能不饿嘛。
一开始大家还忍着,只能大口灌茶水,坚持到放午饭,下午饿了,继续灌茶水,坚持到下衙。
朱元璋倒是说白米饭、窝窝头随你吃,可大家还真把自己撑死啊。文官们饭量小一点,到了下午就又饿了。武将倒是饭量大,可他们消化也快啊,到了那个点也饿了。
后来,不知是谁起的头,从家里带小食盒过来,装些冷了也软口的茶点,下了朝会和下午饿了,就拿出来吃一点。
各衙门带小食盒,朱元璋肯定是知道的,也是他默许,大家才逐渐开始习惯从家里带吃的。
文武百官就又一次亲身体会了一下,姓朱的是真抠啊。
朱元璋抠吗?
他觉得自己那不叫抠。
都是这些官员太矫情,谁还没饿着肚子干点活了,一日三餐都有得吃,比贫苦百姓不知幸福多少倍了。
朱元璋就私下跟马皇后吐槽,富贵人富贵病。
总之,想吃茶点你自家带,他老朱就供午饭!
后面也不知是不是官员们带小食风气太‘猖狂’了点,朱元璋的午饭供应质量也越来越差了。
以前还有两菜一汤,汤菜还是热乎的,后面就变成一菜一汤,送过来差不多就凉了,最后居然变成一个菜,只有主食还是随你吃。
可那菜.....
文武官员都气鼓鼓。
你朱元璋是不是太过分了,狗食都比这好看啊。
于是大家一起抗议,你朱元璋不能这么不体恤下属吧(抠门),这待遇不说变好,怎么还越来越差了呢。
朱元璋就把骂‘狗食不如’的官员充军了,然后大手一挥,唯一的一顿午饭供应也取消了,想吃啥好的,你自己想法子。
家里带也行,出钱让人做了送来也可,反正他老朱不负责了。
文武百官:“......”淦!
于是,发展到现在,各衙门办公的官员们,有条件的就从家里带,要么到点了,家里派仆人送饭到宫门口,宫人帮忙拿到各部衙门。
没条件的,就去距离宫城不远的庆祥街,这里一条街都是做生意的,街面上还有很多卖小食的摊贩,价格还算实惠,至少比起酒楼来说,这也是家产不丰,囊中羞涩的官员比较好的选择。
家里带饭的话,夏天容易嗖,冬天容易冷。
所以,官员们要么是家里送,要么就在小街边摊将就将就。
刘松就属于家产不丰,囊中又很羞涩的‘穷’官。
他家道中落,父辈就没啥资产积累了,好歹家中还有书可读,熬过元末战乱,大明朝建立,他被举荐出仕,运气好被当时的御史中丞刘伯温看中,成了一名小御史,也算有点御史天赋吧,这就一路干到了如今的四品御史官职。
官是升了,俸禄也随着官职涨了,可刘松这家境吧还越发清贫了。
这除了刘松本人性情固执、孤傲,不和官员同僚人情往来,自然也没有私下收点‘贺礼’的缘故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给官员开的俸禄是真不多,但养活一家几口人是没问题的,就是养活,养不富贵。
而朱元璋也不信,他手下的官真就靠着这点俸禄过活。
那些家族底蕴深厚,家产丰富的,还有和地方豪强地主沾亲带故的,总之,他朱元璋如今的朝堂上,真正的贫苦出身,除了跟着他打仗的那一批老哥们,那还真没几个。
但跟着他打仗的老哥们,他也论功行赏了,再不济也是个小地主了,后面他们还不知足,私下吞了不少地。
而朱元璋建国初期是真缺人,加上他班底很缺文官人才,治国又跟打天下不同,不可能光靠武将。
为了吸引文官人才,鼓励读书人出仕,朱元璋下令,出仕当官的可以减免一定数量的徭役赋税。
洪武三年,朱元璋看科举选出的人质量实在太差,就是他缺人缺得眼干舌燥了,都勉强不了自己用一用那种差。
所以洪武四年朱元璋就取消科举选人,让各地举荐才德品干好的实干人才,朝廷筛选,然后分配官职。
另外朱元璋还建立国子学,让各地举荐优秀的读书人,放在国子学培养,而国子学也算是朱元璋用来培养人才的摇篮。
如今大明各处上任的官吏也有一些是从国子学出来的人了,可大明的官员,更多的还是那些在元朝也当过官,或是混得不错的地主豪强家族出身的人。
这些家族,经历过元朝,也熬过了战乱,依然盘踞在大明朝的大小地域。
所以官员们跟他朱元璋哭穷,哭待遇不好,朱元璋没一巴掌拍死他们,都觉得自己很仁慈了。
当然,像刘松这样出身清贫的官吏也有。
但朱元璋给的俸禄够养活一家人了,前提是……如果不养什么家仆,不养太多妾室,不和官场同僚人情往来,也不追求好一点的生活品质的话。
可这.....真没几个官吏能做到。
大家私下里,为了改善生活,有时候也不得不小小的铤而走险一下。
总之,没出事前,人都是有侥幸心理的嘛。
当官的,还不是都为了过好日子。
刘松就属于少数能做到的那一边。
他家里人口也不多,老妻,刚成婚的儿子儿媳,还有出嫁的长女。
长女嫁到外地,如今刘松一家也就四口人,加上一个粗使婆子,一共需要养五口人。
按理来说,那点俸禄绰绰有余。
但很不幸的是,御史台这边找茬的御史太多了,有事要参,没事也要参,一些御史觉得笔墨纸砚贵,偶尔灵感闪过,胸中澎湃,他也会压抑着到御史台衙门才落笔写折子。
就是偶尔想写一篇文章了,那也要在衙门里写。
御史台多的是像刘松这样清贫的人。
笔墨纸砚真的太贵了!
没想到,后面朱元璋嫌他们写的折子太多,浪费了他老朱的资源,于是御史台的笔墨纸砚供应一下子少了一半。
于刘松等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雪上加霜。
但现实的压力不能磨灭他们的热情,反而迎难而上。从那之后,大家写折子连草稿都不打了,有些要参的实在太多,纸墨不够,
那就自费买。
再穷,也不能穷了纸墨。
用笔杆子参人,可是他们身为御史的天职。
刘松能不穷嘛。
家里用在笔墨纸砚上的花销一下子多了一倍,那就只能从其它地方减了。
刘松吃的都是这条街上最便宜实惠,但能品尝一点肉汤味道的馄饨汤,没错,他吃的不是馄饨,而是馄饨汤。
小贩老板看他是常客,又是官老爷,平日里还会给他舀两个小馄饨,不是小贩老板抠门啊,是刘松他不要啊。
还是老板硬说上一碗多下了两个,刘松这才感谢地收下。
喝着鲜香十足,又便宜实惠的肉汤,配上他家里老妻亲手做的白面馍馍,一碗下去,肚儿也饱得差不多了。
就是,刘松会在朝会结束后,先饿着肚子在御史台办公,午膳前一个时辰,他出来吃饭,吃完了顺便巡察一下应天府,看有没有不法不平的事,然后再去各部衙门转一转,查一查,如果没啥事就回御史台写折子,再就着免费茶水吃白面馍馍。
如此一天下来,也能撑到回家吃饭。
虽然家里的饭菜也很一般就是了,但总比冷馍馍好点。
刘松正大口喝汤,胡子都粘上了葱花,可见吃得有多香,然后他咬馍馍的动作一顿,若有所觉地抬起眼皮。
就和一小团子四目相对,小团子站在桌边,垫着脚才露出完整的一张小脸,见他看过来,就灿然一笑。
“刘御史,真巧啊。”
刘松:“.......”
第45章 第45章 这凳子是挪不开一点
这会儿用午膳还早了点, 更像是早午饭。
朱高炽也不知道自家皇爷爷抠门到不提供下属午饭,他闷头走了好一会儿,加上早膳用得少,这会儿好像也有点饿了。
主要是刘御史吃得太香了。
于是刘松就看到, 小团子自己动手挪了下长凳, 身边内侍原本该帮忙的, 却不知在东瞧西望个什么鬼,反应慢了一拍, 小团子已经自己坐下了。
这一坐下....
原本露出桌面的一张小脸,顿时变成半张,只一双长睫大眼格外明亮地盯着他。
刘松:“......”
朱高炽眨巴眨巴眼睛,也没料到这个桌凳设计对小团子这么不友好, 于是又小手一撑, 双脚踩在了凳子上,蹲下, 这么一来, 高度勉强合适了。
刘松就有些怔愣地看着小团子一系列动作,直到, 小团子对他笑笑, 然后又朝摊贩老板喊:“这里再加一碗小馄饨。”
“崔膳, 你要吃吗?”
仔细留意风吹草动的崔膳, 摇头, “奴婢不吃, 奴婢在这守着。”
朱高炽对他一出门逛街就变得神经敏感也不奇怪了, 转头又和刘松眼神对上,朱高炽就问:“刘御史,你手上的馍馍也是这里买的吗?”
笑容可掬的小团子, 问完他又左右看了看,似乎没看到卖馍馍的,于是又盯着他手上馍馍看了两眼,然后又看看他。
那灵气十足的大眼睛仿佛在说:我就看看,看看。
“......”刘松咽下嘴里的食物,这才说道:“馍馍是内子亲手做的。”
“哇,刘夫人手艺好厉害,光看着都能闻到香味了呢。”朱高炽看一眼刘松还没喝完的汤,“配汤吃,肯定超级好吃的。”
刘松就:“......”
冷馍馍能有什么香味。
不过,配着热汤吃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小团子一直对着他笑,白嫩可爱的样子真的很难让人讨厌,刘松就摸了下身上的油纸包,他出来出午饭只带了三个白面馍馍,现在还剩一个。
“你要尝尝吗?”刘松问道。
说不定小团子就是客气一下,也没想吃他手上这种冷馍馍,看起来真的一点也不香。
“刘御史都这么说了,那我也不客气了,谢谢刘御史。”朱高炽就顺着杆子往上爬了。
“......”刘松只好把最后一个白面馍馍拿出来,说是白面馍馍,其实是混了粗面的,只是老妻说他办公辛苦,往里面多混了些白面。
又怕刘松不够吃,于是一个馍馍足有成人拳头大,做得很夯实,天气冷的时候能硬得废牙。
虽然家中生活清贫,刘松妻子还是尽力给他改善饮食,刘松喜欢吃芝麻,他妻子就把芝麻炒熟了混着面粉一起蒸馍馍。
虽然冷了后闻不到芝麻的香味,但吃一口下去还是能品尝到。
刘松看一眼小团子,又觉得一个馍馍他应该吃不完,但掰一半给人家又显得太没礼数了点。
对方好歹是燕王长子,当朝小皇孙殿下,身份尊贵。
又一想对方应该也不会喜欢他手上的冷馍馍,要是吃一口就不吃了,多浪费啊。
刘松有点后悔,早知道不问了。
还是朱高炽看着那一个拳头大小的馍馍,开口道:“给我一半就可以了,还有小馄饨呢,吃不完就浪费了。”
刘松就掰了一半递过去,对不浪费食物的小团子好感咻咻上涨。
这时,煮好的小馄饨也上桌了,鲜香四溢,配着嫩绿葱花,非常勾人食欲。朱高炽拿到半个冷馍馍也不急着开吃,而是一点点掰进碗里,等馍馍吸够了汤汁,他这才用勺子舀着吃一口。
看朱高炽吃东西绝对是一种享受,不管是喜欢看吃播的,还是喜欢看萌物吃播的,在他这都能得到满足。
“好香啊。”朱高炽接连吃了好几口吸满汤汁的馍馍,不忘表达自己喜爱之情,“刘夫人做馍馍的手艺真的好,跟我皇奶奶一样厉害。”
这可是顶级夸赞了。
谁能和马皇后摆在一起啊,就是厨艺也是一种尊荣。
要是刘松妻子听了能当场心花怒放,做梦都要美滋滋回味一下的程度。即便妻子不在场,刘松听了也高兴。
自家老妻的手艺只能说过得去,合他的口味,再说,这冷馍馍还混了粗面。皇家贵胄出身的小团子多半会嫌弃,刘松都做好对方吃一口就皱眉说不好吃的心理准备了。
好在他只掰了一小半递过去。
可没想到,对方吃得这么香,看起来也是真心实意的喜欢,不像是客气敷衍。刘松心头的好感度,又是蹭蹭往上涨。
只觉燕王小世子相当淳朴善良可爱。
这会儿,朱高炽一口小馄饨,一口吸满汤汁后变得松软又散发着麦香味和芝麻香气的馍馍,没一会儿就把撕到碗里的半个馍馍吃完了。
手边还剩半个,但碗里的汤汁不够了。
朱高炽正想着要不要再叫一碗小馄饨,对面人就说:“可以再续一碗汤,免费的。”
朱高炽就举起小胖手,“老板,续汤。”
待老板回应一声,拿起大勺子在热气腾腾的大锅里盛肉汤时,朱高炽看一眼刘松只剩半碗的汤,就问:“刘御史你要不要也续汤?泡在汤汁里面更好吃哦。”
买的就是纯汤汁,没有免费续汤这一说的刘松:“......”
....
谨身殿。
坐在上首的朱元璋神情冷厉,殿内也散发着不同寻常的压抑气息。就是站在下首的朱标,脸色也同样难看。
除了这两位,殿内还垂首立着一人,正是刑部尚书开济。
他今日来谨身殿是向朱元璋回禀前些日子调查的各地暴/乱问题。
从大明建国以来,每年全国各地,尤其是一些偏僻的管理不到位的地区,时不时就要发生一两起农民暴乱起事问题。
虽然都是些小暴乱,对大明来说,挠痒痒一般。可蚁多咬死大象,蚂蚁多了,也很烦。
朱元璋自己就是贫农出身,开局一只碗,他造反出身,一路走到今天,谁知道会不会又出一个‘朱元璋’。
在处理农民暴乱问题上,朱元璋从不因为‘大小’就忽视其严重性。
各地频发暴动,除了经历战乱
,各地秩序还不够稳定,百姓温饱问题还没妥善解决之外。当然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
虽然朱元璋早早颁下政令,鼓励全国百姓开荒,开多少得多少。还采取一系列鼓励农桑的政策,一年一年的也逐渐有了成效,但问题依然很多。
朱元璋是在一个烂摊子上建立的明朝,一点不夸张,元朝管理一向混乱,更不提元末战乱,各地烽火不断,军阀政权更替,乱民不减。
朱元璋想要在这片废墟上,让他创立的大明帝国稳固下来,长治久安,那就需要治理好这片大地,还有这片大地上的百姓。
但......
这一路上的问题和阻碍显然不少。
“白莲教?”朱元璋语气阴沉道。
这个,他老朱还真不算陌生,想当年,他加入的什么明教不也是融合了白莲教派,生出的一个造反/组织。
总归来说,现在就是反他老朱,反大明的。
当初朱元璋可是让军队把这些‘歪门邪/道’教派给清扫了一遍的,只是,不知是残余毒瘤还是死灰复燃了。
开济垂首道:“属下推测,应是白莲教,参与生事的个别乱民脚底板,刺有莲花模样。经调查,这些人算是鼓动乱民暴动的小头子。”
今年好几处都发生了农民暴乱,朱元璋一开始以为是官吏太过苛待百姓,才导致百姓暴动,一怒之下处置了好几个州府掌令官员,又命开济暗中调差。
同时朱元璋分布在各处的民间‘暗探’也出动了。
这一查,还真查出问题。
里面自然有官吏不法,苛待百姓的缘故,但除此之外,还让开济意外发现了‘莲花’刺青问题。
偏偏,是莲花模样的刺青。
偏偏,还不止一人有。
要说是巧合那就太牵强了。
而开济此时想的是,这新出的‘白莲教’是这一两年出现的,还是说,之前的农民暴乱事件里面,是否也有它的身影。
之前的事自然查不明白了,不过之后的事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这件事暂时不要声张出去。”朱元璋微敛眸色,藏住翻滚不休的浓烈杀意,对开济道:“朕会派人继续调差,你先不用管,待朕查清楚再说。”
如果真有白莲/邪/教作祟.....幕后黑手又是哪些妖魔鬼怪….贫民?怕不止吧。
朱元璋半张脸被烛火照亮,半张脸陷入阴影之中,一冷一热,更显得他面目狰狞。
“微臣遵旨。”开济跪拜道。
朱元璋留下太子朱标商议其它事情,没开济啥事,他自然退出了谨身殿。
待到了殿外,开济看一眼头顶热烈的太阳,抬脚,一脸平静地走出去。
等人走远了,殿门口弓背垂首的小太监们才掀起眼皮快速扫了一眼。
不愧是刑部尚书开济,所到之处莫名带来一股阴寒之气,连周围暑气都退避三舍。
开济没回刑部办公衙门,他顶着头顶烈日,从直通衙门的一个宫城门走出,直奔他的午膳解决地——庆祥街。
虽然没到他平时用午膳的时辰,但也快到时间了,天气这么热,回一趟衙门又出来,实在磨人。
别人眼里,开济像是丝毫不怕酷暑,但其实,他很怕热的。他最喜欢冬天,身上有凉气萦绕的感觉。
开济身为刑部尚书,一部之首,俸禄不算多,却比刘松要好点。加上他家人口也很简单,除了老妻,两个仆人,也就没其他人了。
子女什么的....以前开济倒是有个儿子,只是早早夭折了。子嗣问题,在开济这里也不算什么事儿,有没有对他来说关系不大。
尤其是家中寡母几年前去世后,更没人管他有没有后代了。
不过朝中有不少人在背后蛐蛐开济,说他是干的恶事多了,有损阴德,这才不利子嗣。这种谣言传入开济耳中,他也不在意。
直到一次,一位新人文官,也不知是胆子大,还是没脑子,居然当面指着开济鼻子骂,还把大家背后蛐蛐的子嗣问题也给骂出来了。
开济当场没啥反应,只阴冷地扫了人一眼,过段时间,开济抓了那人把柄,然后在刑部大牢里,把人剥皮抽筋了。
那些背后蛐蛐过开济的人,闻言,冷汗就唰一下,流了一身。
这事儿一出,开济大明第一酷吏的名头就更响了。
而此时,当第一酷吏开济习惯性来到自己常光顾的馄饨摊子,见到了桌边一抹清凉颜色的小团子,他眼神微闪烁一下。
开济正要抬脚走过去,又微微一顿,然后就看见桌边另一抹红色身影。
就这样,如今朝堂上最没人缘的两个人,四目相对,一个皱眉敌对,一个面无表情。
刘松正要起身离开,他出来吃个饭,又不是出来玩,身为御史更不能知法犯法,偷奸耍滑,所以就要和偶遇的小团子告辞。
他结账的时候还顺手给朱高炽结了。
虽然囊中羞涩,可一碗馄饨钱还是有的。毕竟一桌吃饭,自己又年长这么多,请一个小儿吃饭理所应当,不然也显得自己太那啥了点。
对面小团子还有半碗汤馍馍没吃完,正吃得香,也不知道他小肚子怎么这么能装。刘松嘴一张刚要说话,余光不经意间一瞥,他立刻皱了眉。
偏头一看,还真是开济。
而开济正看着的人......顺着他目光一看,刘松脸色更难看了。
开济盯着燕王小世子看什么!
于是,刘松即将离凳的屁股又坐实了,尤其是在开济径直走到他们旁边一张桌子坐下,相距也就一臂。
而开济还时不时瞥他对面的小团子一眼。
刘松:“!!!”
你开济想干嘛?
带歪小孩儿吗?
刘松就觉得,自己这下子是更不能先离开了。
第46章 第46章 嗯,我先动手的
朱高炽吃东西比较专心, 也没注意到旁人视线,等把碗里吸足了汤汁的馍馍吃完,他低头一看鼓鼓的小肚子。
掏出随身带的小帕子擦擦嘴,朱高炽这才抬头冲对面人笑道:“刘御史, 我吃饱了, 你——”
这时候, 朱高炽才察觉到旁桌坐着一人,目光很有存在感地落在他脸上, 朱高炽声音一顿,偏头看去。
啊,是那个刑部尚书开济。
开济见他看过来,一双眼睛微微睁大, 溜圆溜圆的, 除了好奇没有害怕。开济就轻轻一颔首,像是朝他招呼一声。
朱高炽也没想到对方会跟他打招呼, 因为这位一看就是那种‘你谁, 莫挨我,小心狗命’的高冷酷厉之人。
他先是一愣, 然后也抬起小胖手挥了一下, 奶声道:“开尚书。”
刘松见两人居然还打起招呼了, 脸色又黑了一个度。
这开济越看越像不怀好意, 平日里是连刑部同僚都吝啬多给一个眼神的冷傲之人, 更不像是喜欢小孩之人, 要知道, 这人的名声能止小儿夜啼。
现下看着,倒是像对燕王小世子很感兴趣的样子。
刘松心头倏地警铃大作。
开济看这话头搭上了,他虽不善谈, 但看着燕王小世子似乎也能说上几句,可不等他说话,刘松就站起来了,一把牵起朱高炽的手。
“小殿下,臣送你回家吧。”
朱高炽还蹲在凳子上,眨眨眼,想说‘我还不急着回家啊’,而刘松见他蹲在凳子上不动,犹豫了一下,还是伸手把人抱起来,再稳稳放在地上。
刘松还故意挡住开济视线,再次牵起一只小胖手,“走吧,臣送你回去。”
“可是....”朱高炽拉他的手,有些无奈地说:“我现在不急着回去啊,我是出来散心的。”
刘松微愣。
“那....”刘松又不能把人放在这和开济待一块儿,可他现在是当值状态,也不能耽搁太久,“小殿下准备去哪儿散心?”
朱高炽摇摇头,他刚才本来要进宫玩的,偶遇刘御史就一起吃个饭,这会儿吃得饱饱的,又不想进宫玩了。
刘松就看一
眼天色,蹙眉道:“暑气重,小殿下还是别在外面闲逛太久,容易中暑生病。”
“哦,好的。”朱高炽乖乖一点头,又问:“那刘御史是要回衙门办公了吗?”
刘松点头,“臣会在附近街道巡视一下,再回衙门。”
“暑气这么重,刘御史还要在外头巡视啊,真辛苦。”朱高炽眨眨眼,然后抓着刘御史衣袖,晃一晃道:“那我能跟着你一起巡视吗?我肯定会乖,也可以不说话,就跟着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