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是朱棣!by春有雨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1-14
朱标就喜欢和他坐着喝喝茶,下下围棋。
以前也想拉朱老四陪着下棋,可朱老四没耐心,下一盘就不下了,晋王那些兄弟更别说了。
朱标也想和儿子下棋,想着长子再大一点就能陪自己下棋了,可是...事与愿违。如今几个儿子,要么年纪还小,要么棋技还很稚嫩,朱标难得一点休息时间,只想找人畅快下棋,可不想陪儿子玩游戏。
找东宫大臣和伴读对弈,那感觉跟兄弟、儿子下棋还是不一样的。
朱高炽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朱标内心深处某些遗憾。
于是‘棋技高手’朱高炽小童鞋,就成了老朱同志和太子闲暇时的御用对弈小陪玩。
有时候老朱同志前脚把朱高炽叫去玩,后脚得了空的朱标就派人来找,谁知晚了一步,被老朱抢了先。
也有朱标赶巧赢过老朱同志,等到王太监‘空手’而归,一听是被太子叫去下棋了,等着孙子陪自己耕地的老朱:“.......”
朱元璋就气哼哼说:“他儿子那么多,随便拉一个陪着下棋不行?一点不懂体贴老父亲的辛苦,老子难得有点空闲还不能享受一下子孙绕膝的乐趣了。”
假装自己耳聋的王太监:“.......”
皇上您孙子也不差燕王世子一个啊。
您儿子还更多呢。
当然王太监是不敢这么说的。
老朱也就是嘴上控诉一下,也没真跟爱子抢人。
朱高炽喝着酥茶,与朱标对弈,下了两局,朱高炽就抻了抻腰,看着沉眉思索下一步棋的朱标,忽然说起宫人看病一事。
“我记得小时候,每年风寒多发季节,皇奶奶都会命太医院熬煮药汤给宫人喝的,如今怎么没了?”
朱高炽不是闲着无聊多管闲事,而是看见了,那就管一管,当然,别人嘴里就是他多管闲事了。
朱标听到他说宫人生病的多,找不到地儿看病拿药,神色也微微一紧,“这个孤倒是没有听说,等会儿就吩咐人去问问。”
又对身后的宦官道:“你去太医院,传孤旨意,让太医院多熬煮些汤药,身有不适或想预防风寒的宫人都能去太医院领汤药喝。”
“奴婢遵命。”宦官快步退了出去。
朱高炽就知道,这种事找朱标比找朱元璋管用。
下去办事的宦官刚走不久,外面就有脚步声传来,朱高炽扭头就见太子妃吕氏领着个宫女进来了。
不是处理政务的书房,吕氏进来自然不用提前通报。
朱标刚落下一子,见了吕氏笑道:“你怎么来了。”
“妾身给您和高炽送些鸡汤。”吕氏温温柔柔地行了一礼,朱标赶紧让她别多礼,又没外人,夫妻之间不用讲究繁文缛节。
被朱标牵着小手,吕氏就羞涩地垂了垂眸,一脸的温柔小意。
朱高炽:“.......”
其实你也可以把我当个外人。
谁想吃你两口子恩爱的狗粮啊。
第94章 第94章 小蝴蝶的翅膀一扇
像是终于察觉到旁边还有个‘外人’, 吕氏有些不好意思地收回手,让人把汤端过来。
朱高炽喝多了酥茶,这会儿肚子里都是水,根本喝不下去, 婉拒了。朱标倒是很给面子地喝了几口。
然后吕氏就坐在一旁添茶倒水, 看一大一小对弈。
但夫妻嘛, 偶尔就会眼神接触一下,那一接触就有柔情蜜意在空气中流动。
有时候朱标落下一子就会与吕氏对视一眼, 像是在说:你老公我这一步走得是不是很棒。
吕氏要么轻轻一眨眼,要么垂眸浅笑。
然后朱标眼神也会温柔起来。
朱高炽:“.......”
有完没完了,下个棋你两口子撒什么狗粮。
要不你两口子回屋对弈去吧。
终于一局下完,朱高炽不等朱标再开局, 赶紧起身告辞, 识趣地给人夫妻腾空间。
朱标:“怎么不留下用晚膳?”
“不了不了,我还要回去看书。”朱高炽拿学业当借口, 朱标也不好再挽留, 让近侍宦官去书房拿了一套笔墨过来。
朱标笑道:“听说你近来练字小有所成,这套笔墨是孤寻来的, 奖励你这段时间下的苦功夫, 以后要再接再厉。”
朱高炽:“......”
我谢谢你。
吕氏还亲手做了些糕点, 赶紧让人去装上, 让朱高炽带点回去吃。朱高炽谢过, 转身就去找在外面闲晃的朱高煦了。
朱高煦嫌下棋无聊, 坐了没几分钟就跑了, 这会儿也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最后还是在东宫的小花园的亭子里找到人,听到声音,朱高炽就往那边走, 亭子里除了朱高煦还有朱允炆兄弟。
朱允熥此刻面红脖子粗的,朱高煦一张小脸满是不耐烦,很有下一秒就要揍人的冲动。
朱高煦是那种‘不服就干’,有啥直接来的性子,但一般你不招他,他连理都懒得理你。
正当那边气氛不对时,朱高炽喊了声,“高煦,回去了。”
本来就要掉头走的朱高煦听到喊声,哦了下,拔腿就跑到朱高炽身边,手上还拿着一本根据历史上一些军事小故事绘制的漫画书。
一见朱高炽,刚才还张牙舞爪的朱允熥就蔫了下来,被朱允炆一拉衣袖,闭嘴不说话了。
朱高炽朝两人笑笑,带着自家二弟转身走人。转身之际,他余光注意到亭子里边一小宦官身影,眸色定住一瞬,直到走出东宫,朱高炽眼底才浮上一层疑虑。
要是没看错,刚才那小宦官是.....王景弘?
大明开启‘提拔重用宦官’这一特色的是永乐帝朱棣,而朱棣有一双识别能干宦官的慧眼。
如侯显,现在没有管理北平兵仗局杂事,而是化身商人,带着队伍深入草原,根据朱棣名下将领张玉的线索,去草原各部搞特务活动了。
张玉曾为元朝效力,跟着残元在草原上生活过几年,后面觉得没前途转身投靠了大明。
本来还要过两年再被朱棣看重收入麾下。
由于朱棣搞了个特战营,到处收刮可用之人。张玉毕竟新投不久,有人就把他推出来挡数。
没人知道张玉是个能将,梦里被朱棣看重后,为朱棣造反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虽说运气差点死在了靖难之役,没能坚持到论功行赏,可虎父无犬子啊,张玉生了个好儿子张辅。
张辅也是大明朝难得的武将,立下不少功劳。
前世对大明一知半解的他也曾听人说过,要是张辅能再年轻几岁,也许土木堡之变就有转机,结果没那么惨烈,武将集团不至于损失惨重,导致文武集团失衡,武将也彻底失去和文官掰腕子的能力。
从那之后,与文官集团掰腕子的就变成了宦官集团,什么东厂西厂,相继跳上历史的舞台。
如今张玉提前跳到朱棣碗里,虽然和原定轨迹不太一样了,但张玉还是靠本事得到朱棣的重用。
有些人注定要发光发亮,哪怕不用朱高炽推一把,他们还是会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
所以当朱高炽从信里得知侯显下一个任务,并不惊讶。
尽管在侯公公大显自己‘特务’本领之前,因为他的缘故暂时在兵仗局发光发热了一下,但梦里,身为永乐帝重用的几大太监之一的侯公公,最出名的就是‘间谍’外交家本事。
那些年没少给朱棣带来草原各部情报。
梦里永乐帝身边得用的宦官不少,而能和侯显,甚至和历史书上最有名的宦官郑和齐名的,就是王景弘。
与侯显一早在朱棣身边伺候,还有如今还没被朱棣收入麾下的三保太监郑和不同,梦里对王景弘怎么被朱棣提拔起来的相关记忆不多,只知道朱棣造反成功后,本身就在宫里当差的王景弘入了朱棣的眼,被调到身边听用,后面还跟着郑和一起下西洋,作为大明远洋船队副指挥,王景弘的功劳自然不用多说。
朱高炽本来就根据这些梦里记忆有所怀疑,也许王景弘是朱棣放在宫里的‘间谍’,为朱棣靖难之役提供情报。
除了王景弘,宫里应该还有朱棣不少眼线。
不过,他爹现在肯定是没啥宫中眼线的。
皇爷爷还在呢,他爹除非想造皇爷爷的反了,毕竟被发现可不是揍一顿的小事,现在也不是搞这套的好时机。
宫里不好插眼线,收买和培养眼线也需要时间,就算......他爹的磁场天然讨宦官好感,那也不是什么厉害的太监都能收买的吧,小喽喽应该有不少。
王景弘刚才的站位....
看起来是朱允炆身边比较得用的人了。
梦里倒是没有王景弘在东宫就得了朱允炆重用的记忆,建文帝登基后,他还在宫里另一个地儿当差,后面到靖难结束,他都不算是建文帝的近身内侍。
比起早早跟在永乐帝身边伺候的侯显等大太监,等到永乐帝登基才慢慢成了得力大太监的王景弘,做事更八面玲珑,滴水不漏,见人就三分笑意,他忠心永乐帝,却也不得罪永乐帝的三个儿子,在皇位争斗白热化时,再次操起旧本事,暗中投靠了‘朱高炽’。
永乐帝没发现,后面‘朱高炽’继位,王景弘还得到了重用,不过可惜,‘朱高炽’命短,登基没两年就下去见老爹了。
想来,王景弘的职业生涯应该也随之走到终点。
以王景弘的能耐,爬到高位是迟早的事。
现在他爹应该没能耐和王景弘搭上线,而且,就连主动跳碗里的道衍和尚他爹都嫌弃。
王景弘......应该没道衍和尚那般邪乎,慧眼识王?或是有个‘养成帝王,成就造反大业’的奇怪爱好,一早就主动往他爹碗里跳吧。
朱高炽:“......”
想多了。
像道衍和尚那样的能人奇
葩还是不多见的。
他爹回北平前都没跟他提过王景弘,那就是现在根本没有联系。
如今执掌后宫的是郭宁妃和郭惠妃,这两人都和秦王关系不错,相当于就是秦王的眼线了。
这宫里有能耐,七拐八拐地能和他爹带上点关系的......朱高炽忽地望向坤宁宫方向。
青儿姑姑的脾性有些让人捉摸不透。
但如果是她留下的人脉相助永乐帝,那很多地方就能解释得通了。
青儿姑姑看起来不像是会帮他爹造反的人啊,对她来说,大明继承人是谁都不重要,她不在乎。
青儿姑姑心中最重要的人是皇奶奶,皇奶奶不在了,而皇奶奶是看好并支持太子大伯继位的,那青儿姑姑应该不会轻易做违背她心愿的事。
可如果太子大伯不在了的话.....青儿姑姑是不是又因为他娘徐妙云那点关系,所以才留下一点相助的人脉?
不是没可能!
朱高炽一拳头砸在手心,感觉八九不离十。
他这一下,让安静跟在身边看漫画的朱高煦抬了抬头,有些疑惑地看向一回来就坐在窗边捧脸思考的亲哥。
看到朱高炽变换不停的神色,朱高煦:“?”
搞不懂。
算了还是看自己的漫画吧。
朱高炽又在想新的问题。
如果真有青儿姑姑的影子,那这王景弘现在应该也是青儿姑姑的人吧,如今改变了轨迹,早早出现在朱允炆身边又是为何?
动机动机,每个人做事总有动机的。
为了权势为了金钱为了人为了价值.....
青儿姑姑的话,现在应该不会利用手上人帮朱家王爷搞事,再说她又不可能提前知道朱允炆要当皇太孙。
说不准这一世青儿姑姑可能被哪个王爷收买了.....
这可能性微乎其微。
朱高炽叹气,总觉得是他这只小蝴蝶扇动的小翅膀,无意间改动了一些事情的小轨迹。
也不知是好是坏。
另一头,在朱高炽兄弟离开东宫后,朱允炆劝了朱允熥几句,朱允熥有些不爽地踢了踢草地。
“不过是问他在看什么,我好奇想瞥一眼,他凶什凶?真以为他兄弟在这宫里属螃蟹了,以后都横着走了。”
朱允炆听得摇头,“你不和他使气不就行了。”
“凭什么!父亲偏袒他兄弟就算了,哥你怎么也帮他们说话。”
朱允炆:“......”
“别胡搅蛮缠。”
朱允熥:“我才没有,你老是这样,有什么都是让我退一步忍一忍,你就不能像朱高炽那样爱护自己弟弟,替弟弟撑腰吗?”
这话一出,朱允炆也气红了脸,指着朱允熥半天憋不出一个字,“你....你.....岂有此理!”
“哼,你就会教训我,有本事和朱高炽呛啊。”朱允熥来了脾气,根本不给人面子,“烦死了。”
然后不等朱允炆转身就跑出亭子。
气得朱允炆脸红气粗,半天才缓过劲儿来,有宦官忍不住上前替他拍背顺气,还安慰他说朱允熥脾气不好,急了没分寸,让他别气着自己。
谁知话音刚落,朱允炆就眼神一厉,呵斥大胆,“允熥也是你能编排的!”
“奴婢不敢,奴婢只是心疼殿下才一时失言,奴婢有罪,奴婢再也不敢了。”青年宦官连忙跪地求饶。
朱允炆捂着胸口,冷声道:“既知有罪那就跪在这领罚,跪足一个时辰再起。”
“是,奴婢谢殿下开恩。”
没人注意躬身垂首的王景弘眼底微微一闪,看着感恩戴德擦眼泪的同僚,心中冷笑。
以为最近王树不得殿下心?想抓住机会爬到殿下身边伺候?
急功近利,想取代王树也不提前摸清他这位东宫小殿下的脾性,允炆殿下对待宫人,尤其是宦官,可没有对待读书人、文臣那般温和仁慈好脾气。
王树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取代的,真以为别人是傻的,只有自己才是聪明人啊。
很快王景弘内心腹诽就被亭子外的脚步声打断,他快速抬了下眼皮,来人是东宫伴读黄子澄。
前段时间,趁着朱允炆心情不好搭上来的,比起小心翼翼伺候的宦官,这个眼中明晃晃写着‘攀龙附凤’的小文官却轻易得了朱允炆的心。
披着斯文儒生皮,打着为主分忧的旗号,说着文人雅士那一套,张口闭口书上的各种至理名言,和人畅谈所谓读书心得。
偏偏这些都是朱允炆喜欢的,他们宦官没有的。
王景弘内心冷嗤,面上却恭顺极了。
“王永,去端点茶水和茶点过来,我与子澄先生要在这畅聊一番。”不过几句话的功夫,朱允炆脸色就比刚才好看一些,还有了与黄子澄吐槽一番的冲动,拉着人就坐在亭中石凳上。
王景弘躬身应是,快步出去准备茶水茶点了,他现在叫王永,还不是永乐帝赐名的王景弘。
等到朱允炆把心中苦水朝黄子澄吐出一些,回去的时候心情好了不少,看黄子澄的眼神更亲近些了。
黄子澄拱手,一脸真诚道:“下次殿下心中有什么苦闷可以找臣说说,臣虽然嘴笨,但也希望为殿下分忧。”
“先生心意,允炆明白。与先生说起读书种种,允炆也获益不浅,以后课业上有问题,允炆一定找先生指教。”
“不敢不敢,殿下聪慧,何谈指教,能让殿下觉得臣有用,臣已经心满意足。”黄子澄连忙谦虚地拍了个马屁。
朱允炆脸上神色更松快了,笑意都浮上了眼角,亲手扶起躬身作揖的黄子澄。
两人又是你一句我一句的,互相吹捧,又各自谦虚。
见这一幕,王景弘难免在心中笑了一阵。
等到得了空,已经是夜幕降临,朱允炆在书房读书,身边也有人伺候,王景弘就抽空回宦官住所看望王树。
“哥,今天好点了吗?”王景弘进屋就关心道。
王树得了风寒,不好在主子跟前伺候,所以这两日都在自己住所养病,两人都姓王,他就认了王景弘做干弟弟,对王景弘算得上喜爱。
“咳咳——还好,就是咳嗽不停。”王树也不敢让风寒耽误太久,不然自己地位就要出现问题了。
好不容易爬到如今位置,他吃了不少苦头,可不想前功尽弃。
王景弘忽然关上门,然后从袖子里掏出一小瓷瓶,献宝似的送到王树眼前,“哥,这是我求嬷嬷去太医院弄的几颗小药丸,听说对止咳有奇效,你服下看看。”
王景弘长得讨喜,以前跟在一个老嬷嬷后面做事,得老嬷嬷喜爱,后面认识了王树,和王树认了兄弟,他看王树在东宫受苦,身边没个帮衬,所以就提出来东宫做事。
王树可是知道伺候朱允炆没表面那么好,就像他现在,得了风寒朱允炆也是不管不问,只是让他完全好了再去伺候,不过是怕传染他,耽误他念书。
王树虽然不是东宫举足轻重的大宦官,但到底是近身伺候朱允炆的,他生病去太医院,还是能靠脸拿到些药,让医侍帮忙看个脉也是可以的。
就是这些都要他自己花钱打点。
而拿的药也不是什么好药,不过是比那些没人管的宫人要强上不少。以往王树好得快,喝两碗药闷头睡一觉,捂出汗就好了,这次却拖得久了点,咳嗽断断续续不好。
王树已经听说朱允炆有些不满了,他心里也急。
这个时候,只有自己弟弟帮他管他,王景弘端来一杯温水,喂王树服下一颗小药丸,又从怀里掏出小心藏好的布袋,打开露出里面的碳,不多,却是不错的木炭,只有宫中有点脸面的宫人才用得上。
“哥,夜里凉,燃着炭盆你能睡得舒服点。”王景弘笑得一脸开心道。
王树知道,弄到这点东西肯定花了王景弘不少心力,还没入冬,宫里各殿主子都少有用上炭盆的。
王景弘如今也不是什么大人物,也就是机灵讨喜,跟在那老嬷嬷身后办事时,与宫里一些老太监结了点薄缘。
宫里没几个傻子,尤其爬到一定位置的,从他们手中要东西就要拿东西换。
看到王景弘手心有伤口,王树心口一涩。
王树也说不出什么,你应该跟在老嬷嬷身边做事,至少不像现在过得这么难,他深吸一口气,感觉那颗药丸止住了胸中一点痒意,他抓着王景弘的手,用力道:
入宫前,他家里穷,也有弟弟妹妹,入宫后,他没有亲人,也没有信任的伙伴,直到王景弘出现。
王景弘给他盖好被子,嗯嗯笑道:“我们兄弟肯定有个好前程的。”
....
坤宁宫。
夜幕降临,只有几盏灯笼的微光亮着。
朱元璋不来坤宁宫的时候,坤宁宫一切从简。
院子里,青儿身着披风,穿着暖实,坐在石桌旁捧着一杯热茶,抬头望着星星点点的夜空,神色比夜色还清冷。
吴女医从外面回来,立马过去劝道:“郡主,夜里凉,你不要在外面坐着,等受了凉又犯咳疾。”
青儿倒是顺着她起了身,随口问:“太医院外面看病的宫人多吗?”
“排队领药喝的人还挺多,找医侍看病的不算多,不过给宫人看病的医侍少,我也留在那帮忙,忙到现在才回。”
青儿颔首。
吴女医又说:“就是有些药材不是宫人买得起的,病稍微重点,还是要看他们自己能不能熬过去。”
“不过有了太子旨意,太医院的汤药不敢断,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算不错了。”
说到这,吴女医不禁一叹,“太子仁慈啊。”
“郡主?”察觉青儿脚步顿住,抬着望着一处,嘴角似乎还浅浅扬了一下,吴女医有些疑惑地顺着她目光看去,结果就看到黑乎乎一片。
青儿脑海里仿佛又浮现一抹白嫩嫩的小奶团子身影。
当年,她就发现了。
那个聪慧伶俐的小奶团子眼中,普通宫人也是人。
娘娘赞他天生一颗柔软良善的心。
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能想到她的,除了娘娘就是那个小奶团子了。
太子的旨意不假。
但宫里当差的都是人精,打探一下就知道替宫人说话的是谁。
谁说只有底层当差的宫人才需要这点怜悯和照顾了,都是做奴才的,谁不懂宫里生存的难处。
“郡主怎么了?”
青儿已经收回目光,她摇摇头没说话,吴女医就扶着她继续往前走,嘴里念叨着白天发生的事。
第95章 第95章 时机要等待,也要自己创造……
入冬后, 应天府隔三差五就要降下一场小雨,湿漉漉的天气连带着生活在皇城的人心情也湿漉漉的,看着阴沉天空,怀念起春季的明媚。
宫女打着伞, 吕氏脚步轻缓地踩过潮湿地面, 飘落的细雨落在伞面上, 冷风拂过,吕氏抿着嘴角, 把手炉握得紧了点。
终于,此行的目的地永安宫到了。
身为东宫太子妃,吕氏肩负协理后宫的职责,正儿八经的掌权事儿落不到她头上, 倒是鸡毛蒜皮的琐碎活儿都由她来, 有事没事还要来这永安宫听郭宁妃的‘教导’。
当年正经婆婆马皇后也没隔三差五地找事儿折腾吕氏。
吕氏温顺,事儿做得也还算伶俐稳妥, 一般不好找她麻烦。不过郭宁妃是心情不顺的话, 能在鸡蛋里挑骨头的人。
前头因为朱标下令恢复马皇后生前规矩,给宫人供药汤看诊一事, 郭宁妃心头就积着火气。
朱标是太子, 她肯定没办法把火气往他身上使, 那就只有朝吕氏发作了。
严格来说, 太子妃不是一个后妃能拿捏的, 不过郭宁妃掌管后宫诸事, 没有皇后的名义却有皇后的实权, 作为朱元璋跟前说得上话的妃子,只要拿着吕氏做错事的小把柄在朱元璋那添油加醋一下,朱元璋对吕氏就会不喜。
朱元璋心里, 太子不能换,太子妃却不是只能由吕氏来做的。
娶妻娶贤,尤其有个贤妻一路扶持相伴的朱元璋实在太理解这句话的重要性了。
在朱元璋看来,妾室你多选几个美人都行,妻子绝对不能选品德有污的人。太子继位,太子妃就是一国之母,关乎重大。
马皇后还要顾忌一下朱标这个儿子的心情,朱元璋可不会。
他什么好的都想给朱标,前前后后花了不少心血培养,除了没完全长在他心趴上这点,朱标仍是他爱子,他想让朱标能青史留名,万民爱戴,成为没什么污点的仁君贤君。
在前朝大事儿上他都不依着朱标心意来,更别说后院这种事儿。
朱元璋就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大家长,一句话,爸爸为你打算的都是好的对的,你只管跟着爸爸安排好的路线走。
儿子喜欢?那就留在院子里做个妾室。
后宫不得干政,做皇帝的更不能被一个女人影响太深,历史上那些外戚干政,祸乱朝纲的事还少了吗。
朱标要是把吕氏看得太重,朱元璋还要考虑吕氏适不适合留在后院里当个美妾了。
吕氏一直以来都是小心翼翼的按规矩办事,从不敢行差踏错一步,表现得恭顺温良。
不然朱元璋不会同意朱标把她扶正的请求。
就是知道朱元璋有多重视朱标,对待郭宁妃的时候,吕氏也要小心敬着点。
朱标不懂后院女子弯弯绕绕的心思。他也不知道吕氏在后院的处境,不知道女人要处理的问题不比他前朝政务轻松。
这个时代的男人,本就没几个能懂。
吕氏小心谨慎,兢兢业业地打理没完没了的琐碎,努力维持着的一个平衡,就被朱标一个指令打破了。
不是每个婆婆都像马皇后深明大义,体恤照顾儿媳。
郭宁妃不是婆婆却摆着婆婆的谱,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各种折腾,吕氏也只能认了。
人家也没打你骂你,也没随意折辱体罚你,如何告状喊屈,怕是朱标听了都觉得不过小事,郭宁妃还能借机抹黑一把。
能一路混到这个位置的,郭宁妃就不是个傻的,有的是法子找茬。
永安宫。
一进入东暖阁,吕氏就忍不住打了个激灵,扑面而来的暖气,让冷了一路的她生理性的不适了一下。
“外面又下雨了?”郭宁妃斜倚在软塌上,有些惊讶地看向带一身潮气进来的吕氏。
“快给太子妃端个火盆子过来,这一路过来冷坏了吧,本宫也不知道竟会下起雨来,你也是,见下雨了就让奴才来说一声,又不是重要的事儿,改天再来也可以嘛。”
宫女麻利地从角落端了个火盆子到吕氏脚边,吕氏刚坐下又起身微微一福礼,“谢娘娘关心。”
“太子妃就是爱跟本宫客气。”郭宁妃掩着唇角笑,她保养得宜,眼角皱纹都少,年轻时也是风姿明媚,这会儿还多了成熟的韵味。
“本宫要是有太子妃这样温良谦恭的儿媳,本宫做梦都要笑醒了。”
“娘娘过奖了。”吕氏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
郭宁妃脸上堆着笑,眼角却显得平淡,让人给吕氏上了热茶,她叹道:“这宫里的花销啊,大得都快愁坏本宫了。皇上一向提倡节俭,让后宫众人该省就省,本宫自然不能违背圣意啊。”
吕氏捧起茶喝了一口,长睫垂下,茶盖挡住她半边脸,一言不发地听着郭宁妃絮叨。
“眼看着这花销啊,比去年多了不少,本宫都不知该怎么向皇上交代。”郭宁妃摇头叹道。
吕氏进屋好一会儿,周身早已不冷了,就连手炉都放在一边,根本用不上。
东暖阁用的上好的红罗炭,四个角落各一盆,软塌边上还有一盆,整个东暖阁温暖如春。
郭宁妃:“本宫前些日子都不敢用炭,只放了一盆,差点冻病了。”
吕氏这才开口道:“娘娘当以身子为重。”
“本宫就是身子太弱了,禁不住冻,也是早年留下的毛病的。”郭宁妃扫了吕氏一眼,“本宫要是不怕冷,也愿意少用点炭盆,为后宫节省开支。”
吕氏就还是那一套,迎合她接话。
“前不久大军北征,皇上一心忙着前朝大事,本宫也不愿让这些小事惹了皇上不快。”
入秋不久,朱元璋就下令大军北征,直指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