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是朱棣!by春有雨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1-14
如今老朱同志只要一沉默,别说满朝文武了,就是那些个亲儿子来了都要抖一下,赶紧认错求饶。
青竹倒是依旧一脸平静,仿佛只是与人正常谈经论道。
话题怎么就转到这上面去了.....
朱高炽看一眼老朱,眸光闪动一下没有说话。
半天,朱元璋才冷笑一声,拿起一颗黑棋看似随意地落在棋盘上,却在一瞬间绞杀了好几颗白棋。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是这刀一旦放下,成佛还是变鬼,是一件没人说得准的事。”
青竹半敛着眼眸,神色宁静平和,执棋落子,道:“皇上说得有理,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与我这等世外之人,结果不重要,渡人是心之所向。”
“呵。”朱元璋扫一眼峰回路转的棋局,眼神闪过一抹残酷戾气,说:“这世间多的是魑魅魍魉,人心不足者。”
“渡?和尚你渡不完。”
“即便你以身侍魔,魔也只会抱怨你肉太少,不够吃不够分。”
“欲望,乃是人之本性。”朱元璋意有所指般,一字一句缓缓道:“不加以控制,不用世俗法规驯化,那这世间还会有更多无谓的争斗,想要的太平永远也不可能得到。”
青竹抬眸,眼中一片清明安宁之色,声音明净道:“贫僧不过一介凡人,却也想尽一份力是一份。贫僧能做到的有限,只愿这世间更好一点。有欲望,也有克制,有杀戮,也有大爱。渡得一人是一人。”
朱元璋轻哼一声:“所以你是和尚。”
青竹念了声阿弥陀佛。
元璋忽然起身,抻了抻坐久了酸疼的腰背,抬脚往门外走,道:“不愧是慈安的徒弟。”
朱高炽朝青竹颔了颔首,跟着朱元璋离开了,护国寺建在山顶,风光不错。朱元璋没急着下山,而是来到一处视野极好的山坡巨石旁,负手而立,眺望山河美景。
风阵阵吹过,吹散了夏日的闷热。
朱高炽也深吸一口气,感觉到了畅快。
半晌,朱元璋头也不回地问:“高炽,你觉得,大明会越来越好吗?”
“会。”朱高炽说。
朱元璋扭头看来,朱高炽迎上他略含深意的目光,笑道:“就如那初升的朝阳,会升得更高,越来越耀眼。”
所以,也会如那迟暮的落日,终有沉入地平线归于黑夜的那一天。
朱元璋深深地注视着他,又转开视线,重新看向远处重重叠叠的高山云海,衣袍被山顶的风吹得猎猎作响,经历过岁月的一双眼睛,精光犹在,沧桑也避免不了。
炎炎夏日过去,入秋后身体大不如前的朱元璋又小病了一场。
朱棣似乎是看出朱元璋精力是真不行了,如今也少了几分抱怨,干起活来像模像样,给人一种靠谱的一国储君形象。
朱元璋看他还算有点孝心,难得没对他挑刺,父子短暂迎来一段‘和平相处’的好日子。
小病一场后,朱元璋能感觉自己比从前更嗜睡,思绪似乎也没从前那般清明。偶尔坐着坐着,不是睡着了就是神游天际地发呆。
就在天气越来越凉,洪武三十年的初冬来临之际,朱元璋睡着之后就没醒,等到王太监发现不对,心中大骇,火急火燎地找来太医。
也是王太监发现的及时,太医们又废了好大一番劲儿才让朱元璋再次醒来。
不过,这次醒来朱元璋却很难下床走动了,眼神还时而有些涣散。
太医们一看就心知肚明,你看我我看你,最后由太医院院正向朱棣如实禀明了朱元璋如今的情况。
朱元璋就是不看那群太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样子也知自己大限将至,趁自己还有几分清醒,把该交代的后事儿都一一交代了。
他现在走也能安心,能安排的都安排了。
朱棣看着躺在床上出气微弱的老爹,那苍老容颜,孱弱病态,一下子就让朱棣红了眼。
都说大丈夫有泪不轻弹,但朱棣看着心中高山一般的老爹,此刻这般模样,各种情绪纷纷涌上。
直到....
朱元璋有气无力的吐出一个:“滚!”
朱棣:“......”
吸了吸鼻子,忍住了即将夺眶而出的眼泪,给老爹理了理被子,识趣地退下了。
等人一走,朱元璋就没好气地跟朱高炽吐槽:“老子还没死,他还先哭起丧了,晦气!”
朱高炽:“......”
朱元璋只留了朱高炽在身边侍疾,老朱情况时好时坏,太医也要一天十二个时辰在外殿候着。
如此好好坏坏维持了快半个多月,这天,老朱精神异常的好,眼神都是精光烁烁的。
朱高炽看见,心中咯噔了一下。
朱元璋让他把自己扶起来,靠坐在床头,还让朱高炽给剥了一个橘子,他一瓣一瓣吃完。
橘子汁酸酸甜甜的,却好像没有记忆里偷吃的香。
朱元璋感叹:“小时候因为偷橘子吃,差点被人打死。”
朱高炽道:“您肯定幸运活下来了,还子孙满堂,做了皇帝,一屋子老婆。”
朱元璋;“.......”
被老朱瞪了,朱高炽就笑笑。
爷孙早习惯斗嘴,到这一天还是忍不住。
朱元璋没好气地哼哼一声,看向朱高炽,眼神从一开始的浑浊慢慢地变得深邃。
那样的锐利逼人,似乎能看进人心底深处。
朱元璋说:“我这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大明。希望这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基业能万世长存,保子孙后代不用挨饿受冻,希望大明治下的百姓能安居乐业。”
“高炽,你告诉皇爷爷,大明以后会更好吗?”
“会。”朱高炽一如那天的回答。
【会。】
朱元璋眼睛亮了一下:“好,朕放心了。朕能做的,这辈子都做完了,你们....”
朱高炽眼神也含着一道莫名的光,固执而用力地注视着朱元璋眼睛,朱元璋话音倏地顿住,瞳孔微微一张。
【皇爷爷,大明会更好,自然也会更差。】
【历朝历代都逃不过兴衰更迭这一命运。】
【您也知道的。】
【您知道吗?】
【这个世界很大,非常大,大明只在其中一块陆地占了一个地方。】
【海外还有很多国家。】
【未来,大明的这片土地还会出现动荡,受到压迫的人会反抗,活不下去的人会反抗,觊觎这片土地资源的敌人会发动侵略。】
【几百年后,大明也许不在了,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还在。】
【对了,您肯定没见过能在天上飞的马车,只用一个时辰就能从应天飞到北平。还有,天上的月亮,未来也有人登上去。】
朱元璋眼睛越瞪越大,后面还有什么话,他听不见了,这次是他听见朱高炽心声最多的一次。
似乎....
朱高炽闭了闭眼,忍着有些涨疼的太阳穴,他也不确定集中精神有没有用,不过看起来似乎有点用。
爷孙再次四目相对,一切尽在不言中。
朱元璋嘴唇张合几下,眼神莫名,朱高炽却坐在他的床沿,拉起他的手,目光真挚道:“皇爷爷,我会尽我所能。”
朱元璋眼中莫名的光逐渐散去,归于沉寂,浑浊再次蔓延,他反手用力抓住朱高炽手腕。
“如果....朕也想....”
朱高炽没能听清他含糊的字眼,但任由那只苍老的手用力抓着他,抓出深深红印。
朱元璋好似看见了一团模糊的光,那里有他熟悉的脸,想念的人,让他情不自禁笑了起来。没多久,还有一个陌生的,他从没见过的模糊世界在光团里若隐若现。
似乎,有朱高炽心声里形容的东西....
朱元璋想看得更清楚,更用力,他朝那团神秘又诱人的光伸出了手,他想...想抓住。
洪武三十年,冬。
皇城响起了九道丧钟。
钟声一圈圈荡开,扫过皇城脚下的百姓、跪在宫门外的文武百官.....
洪武大帝朱元璋驾崩。
这个不管后世如何评说功过,从一个劳苦农民翻身坐上古代最高统治者地位的传奇人物,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重重一笔是毋庸置疑的。
而在这个时空,由他一手开创的大明帝国,又在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痕迹,给后世人带来多大的影响,甚至是影响世界的格局.....
嗯....
此时此刻的朱高炽也是一无所知,无法预料的。
第133章 第133章 背后蛐蛐
永乐五年, 新春来临之际。
年末只要地方上没有发生什么比较重大的事件,京城各部的官员就比较清闲。只需在除夕前,把这一年堆积的事给清扫了,就能在年后舒舒服服休息一个月, 走亲访友也无需匆匆忙忙的了。
除了轮值的官员, 只有十天假, 休假期间也需关注下各地实时发生的事,随时应对顶头上司(皇帝)派发的任务。
如今除了年假这一点与洪武朝有些差别外, 永乐朝在官员待遇上还做了一些小改动。平时请假也有了相关考核制度,真有事的,上面也批。不过,请假次数多了会影响政绩考核。
当然, 让满朝文武、各地官员都痛哭流涕的还是永乐朝新的俸禄制度。
官员们终于不用再向朝廷领
抠抠搜搜的那点俸禄了。
朱棣也不大方, 觉得老爹的薪水制度弄得挺好的,不过儿子又说了, 适当往上调一调是有必要的。
朱棣虽然不想, 还是依了儿子的意思。
官员们的基础俸禄涨了不说,逢年过节, 朝廷还会对政绩做得好的官员发下奖金。
这可是大家想都没想过的事啊。
就在永乐帝朱棣把这一条条对官员有利的措施颁布下去, 不等官员们手舞足蹈, 以为洪武朝的恐怖彻底消失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 朱棣就用血的事实告诉了他们, 什么叫老朱家的东西不好拿。
一批批贪墨舞弊的官员被押往法场, 血流成河, 杀得众人再次惶惶不可终日,不过短短几月就又有了再洪武朝当官的错觉。
然而,这到底是永乐朝, 不是洪武朝,比起朱元璋喜欢把事情搞大,一杀杀一大片,杀几年,朱棣显然不是那么爱搞的人。
至少,他不会让锦衣卫四处拿人。
而且永乐朝的锦衣卫已经关闭了诏狱,锦衣卫成了一个特殊的情报机构,不再有捉拿审问官员的权利。
不过锦衣卫依然是百官闻之色变的存在,甚至是,随着时间过去,许多年后他们发展成了百官们闭口不谈的神秘又强大的存在。
谁也不知道,身边的同僚是不是‘锦衣卫’,谁也摸不准,家里哪个小厮丫鬟,路上随便遇见的一个路人是不是‘锦衣卫’。
他们的情报人员无孔不入,甚至是翻山越海,深入他国地界。
只是在永乐朝头两年,一系列对官员明显有利的措施颁布下去后,文武百官短暂地产生了错觉。
以为,朱棣比朱元璋好说话。
或者说是,太子朱高炽果然是他们的希望之星。
这些改革措施听说都是太子提议的。
文官们喜极而泣,眼底迸发出一种名为‘新生’的色彩,对未来再次充满希望。
然而....
就在第一批押往法场的贪官污吏人头落地的时候,朝廷又发布新的规定。
凡犯重大过错的官员,三代内不可科举出仕,九族范围的三代内不可入官办县学府学读书。
至于这所谓的‘重大’过错有哪些,朝廷清清楚楚地列了出来。
保证让大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以权谋私,贪污舞弊’这类的犯罪。
文官们:“!!!”
至于犯下的本来就是‘杀头’重罪的官员和家属,刑罚程度的严酷不亚于洪武帝朱元璋。
官员们不干了。
以往只有犯下‘谋逆’这种罪大恶极的事才会有‘杀头株连、祸及三代’的惩治。
怎么这....这还越搞越严重了。
文官们纷纷上书,为了阻拦这项改革,说什么的都有,最后看朱棣是油盐不进,连说出‘有违洪武法令’这种话的都有。
朱棣就掏掏耳朵,看一眼那个慷慨激昂,敢拿朱元璋来压他的御史,毫不在意地下令:“既如此,那朕不学学老爹岂不是让你们失望?来人啊,把人拖出去仗十,再押入刑部大牢。”
文官们:“!!!!”
他们惊恐地看着坐在金銮椅上的朱棣,只觉眼前这人,根本就是比洪武帝还可怕的存在。
一群委屈又愤怒,惊恐又不服的官员们就找上了朱高炽,跟朱高炽诉苦、告状。
当时朱高炽就站在殿内,亲眼看着朱棣下令,也是一直保持沉默。
只是这群人似乎觉得朱高炽是理所应当站在他们这边的,是会为他们做主的人。
朱高炽还是那般斯文温厚的模样,在群臣激动的声音落下后,他才不疾不徐地说:“嗯,孤知道了,对于各位大人的意见孤回去会好好考虑下,不过,孤给父皇提的改革建议觉得还不错,目前没有收回的打算。”
群臣:“?”
他们那一瞬,脑子都是空白的。
朱高炽就对一个个石化的人,笑笑说:“你们还不知道这是孤的意思?哎呀,孤还以为你们都知道,刚才那是指桑骂槐,怪孤呢。”
群臣:“!”
那次之后,原本的‘斯文代表,文臣之星’太子朱高炽的形象就在文臣们心中出现了破裂。
这人,似乎,也许,跟他们以为的不太一样......
从永乐元年到永乐五年,这几年发生的事太多,每一件事或多或少都与太子朱高炽有关联,即便不是,那也是他支持与默认的。
文臣们再也无法自欺欺人了。
什么斯文代表,文臣之星。
他朱高炽可是洪武帝的亲孙孙,朱棣的宝贝儿子,他能斯文到哪儿去!
过往种种真的....哎,不可说不好说啊。
此时,六部各衙门休闲茶区,吃过午饭,在这喝点闲茶的官员们,而仔细看,面上却还是比在洪武朝当差时要好看多了。
首先,面色红润些了。
其次,精气神儿更好了。
再者,他们闲聊时更敞亮了。
太子朱高炽虽然与‘斯文’二字挂不上太多,但又不得不说,这位太子与洪武帝和永乐帝还是有些不同的。
至少....
文臣们私下再怎么蛐蛐他,他不会‘小心眼’报复。
以前六部办公区哪有什么‘休闲茶区’。别说趁着午休时辰和下午茶时间在这喝茶聊天了,就是稍微多上了几次厕所都要被打小报告的记录在册,等着被朱元璋斥责、扣工资。
更没人敢在衙门聚坐成堆,说这说那。
当然,如今谨言慎行的聪明人也不会在这‘休闲茶区’乱说话,但这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做到‘谨言慎行’这几个字。
有人就是喜欢在这说三道四,哪怕明知道这里不是个蛐蛐事儿的好地方。
这不,临近过年放假,大家在赶完最后一波工作,手头闲下来了,只要不是轮值的官员,每天上衙门点完卯就能清闲地和同僚论论时政喝喝小茶。
说起来,今年发生的事儿也不少。
六部衙门的办公区都是相隔不远的,不过要互相串门也要走上一段距离。如今上头在六部衙门的办公区中心处,建立了一个特大休闲茶区,按时提供茶水和点心,六部的大佬们当然不会来这,可六部还有不少跑腿的小喽喽主事们,他们本来就因为公事常常来往,自然,这个大茶区成了他们互相交流感情(八卦)的好地方。
奉茶的小宦官抬眼快速一扫而过,只一眼就能发现六部这些小主事小书吏们,谁跟谁‘关系’好。
鸿胪寺一小胡子主事就在跟人吐槽。
“会同馆那群厮,明明接待外国使臣是他们的职责,我们鸿胪寺主要负责完成上头交代的任务,与外国使臣友好会晤,亲切洽谈,重点是在出使他国的时候,代表我泱泱大明,礼仪之邦,所谓的外交官。”
“什么时候那种接待小事儿也要我们鸿胪寺的来干了?”鸿胪寺小胡子主事拍了拍腿,气愤道:“他们兵部实在不像话。”
会同馆属兵部管。
“连个小小倭国都应付不了,偏要来麻烦我们鸿胪寺。”
“带着去吃吃喝喝逛一圈不就行了,他想干啥就干啥?他说要见陛下你也让他见?”
小胡子说完才意识到自己激动了点,言语稍微不那么妥当了点,于是轻咳一声:“我也是太气愤了。”
因为他就是被会同馆的甩锅,倒霉承接下应付倭国使臣工作的人。
另一太常寺的胖子书吏就接话道:“陈兄的烦闷我等也理解,小小倭国委实不识趣了点。”
“那可不是。哼,也就是咱们太子善良,心胸宽广,不仅没有怪罪他们放任民众侵扰我国边境的大罪,还派了咱大明能臣,前刑部尚书,如今的大明使开济开大人去传播咱大明优秀文化。”
说完这话的是鸿胪寺另一小主事,他曾跟随郑和船队‘拜访’过倭国。
永乐三年大明船队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顺便去了一趟倭国。
谁叫那段时间倭寇胆大包天几次三番侵扰大明沿海,大明这头给了警告,他们一面派使臣伏低做小,一面继续放任国内流浪武士在大明边境作恶,给沿海百姓造成不小影响。
朱高炽花了几年时间,最终在永乐三年第一次试航,为的,可不单单是开发下西洋的航程线。
除了大型船只,船队配备的武器更是这个时代,同一时空下最先进的热/武器。
一开始大明的文臣们还以为朱棣是想对小小倭国发动战争,纷纷上书抗议。
首先,倭国每年都派使臣来大明朝贡,态度很谦卑,洪武帝都承诺两国友好往来,结果你招呼不打一声,说干就干,实在有丢我大国颜面。
其次,对一小小倭国,又穷又贫瘠的小岛国,发动战争,怎么看,都是自己亏。打下了都没用,那么贫瘠,地动频发,一点不适合生活,谁愿意去管?要接手也不容易,花费成本不小。
总之,打小小倭国就是得不偿失。
不过是倭寇这等小股匪患,形不成大势,在沿海加强防御就行了,人家倭国小王都臣服我大明了,何必大动干戈,没点做大哥的样子。
文臣们的意思就是这样,但朱棣根本不听啊。
武将们则纷纷举手表示:让我来!
于是两边又吵起来了。
朱棣不管他们,船队已经出海,定下的目标说不定已经拿下了。
果然,很快倭国就派使臣前来哭诉,说不知犯了什么罪过惹怒了大哥,只要大哥您说,我们都改。
文臣们一看,心虚啊,再朝朱棣投去一枚眼神:看吧,人家多上道一小弟,您何必呢,哎。
朱棣:“......”
倭国使臣又是伏低做小,又是哭哭啼啼,把一个受欺负又不敢有一丝怨言的小可怜形象表演的那叫一个淋漓尽致。
朝堂上支持他们的文臣们不少。
武将们...铁石心肠。
在他们看来,胆敢在我大明边境犯事,虽远必诛!
也就是在这群文臣屁事儿多,一会儿说劳民伤财,一会儿说匹夫之勇,一会儿骂他们没长脑子。
朱棣只知道他儿说过,这小小倭国,野心极大,远没有面上看起来那么老实。朱高炽虽没细说,但朱棣还是从他儿子的态度中察觉到,儿子对倭国观感极差。
就是提及草原鞑靼和瓦剌这两个与大明时常作对的草原势力,朱高炽也没有露出过厌恶模样。
朱棣就一个意思,支持儿子的做法准没错。
本来他也对小倭国印象不好。
倭国使臣来哭,朱棣就让会同馆的好好接待,哭完让他们回去告诉倭国的小王,就说大哥消气了,不过,大哥也觉得随便打了你们一顿,造成了一点小小损失有些过意不去,于是大哥就想了个好法子,让大哥这边的人过去帮帮你。
你不是羡慕大哥这边的生活嘛,哎呀,羡慕啥,大哥帮你建设,从基础抓起,从娃娃抓起。
大哥让人过去好好宣扬和传授咱中原文化知识。
大哥都对你这么好了,你这次可不要惹大哥生气了,好好配合,大哥对你好,知道吗?
收到朱棣堪比大白话的文书,倭国幕府某将军:“.......”
而这个代表大明的就是前刑部尚书开济,他也没想到,自己居然会接到这样一个任务。
不过在与太子朱高炽密谈过一次后,开济就对这个任务重视起来。
从没被大明放在眼里的小倭国居然还有此等狼子野心。
开济眼中泛起一层凉意。
朱高炽就拍拍开济的肩:“只有开大人能担当此等重任啊。”
开济看向这个已经与自己一般高大的青年,忽地撩起官袍,跪在地上:“臣,定不辱使命。”
朱高炽点点头,拍拍自己胸口,表示信任。
以为自己这一生最好的下场不过是留一个全尸……没想到,还有为大明尽忠,让他发挥余热的一天。
开济眼神很深,再次朝前一拜,这才起身退了出去。
他知道,洪武帝没有杀他,是有朱高炽的原因。
朱高炽看着人远去,眯着眼睛,点了点下颌。
这个能让皇爷爷都吐槽比自己还没人性的开济,手段狠辣严苛自是不用说,不过,他也确实是个能臣。
尤其擅长管理,也就是所谓的驭民术。
朱高炽没想彻底改变什么,他只想在能力范围内,煽动一下小翅膀,播下一颗小种子,为后来的人,带来一点小小的,也许能有用的小机会。
这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来帮你的人,还是你自己愿意(也是被迫)认下的大哥,倭国幕府就是不甘也只能按头认了。
不过,面上老实,不代表私下不能找麻烦啊。
毕竟咱幕府也不是一手遮天,倭国大小势力遍布,要是有没长眼的冒出来和大明使者作对,那也不关咱幕府的事,你说是不是?
朱棣点头,大哥知道你不容易,大哥很理解。放心,大哥来帮你。
于是以为随着郑和船队远走的那些恐怖大家伙,又随着大明战船开到倭国,搬上倭国地界,在大明将军张辅的指挥下,替倭国幕府收拾了一下底下那一群不听话的小头头。
开济一张脸不笑时近乎与死人无异,他本来就不爱笑,倭国幕府私下都称他‘鬼’大人。
“将军还有不满意的?”开济就有商有量地问,一手执笔,一手掌书,笔在书上勾勾画画,很像是什么死亡名单。
“我大明张辅将军还要在此地多留一段时间,您要还有觉得棘手的,也不是不可以帮您再解决掉一些人或事。”
开济抬眸,笔尖一点,犹如勾魂阎罗。
幕府将军:“.......”
我谢谢你!
眼看搞阴谋诡计行不通,不论大明皇帝,还是这个大明使者‘鬼大人’都不是吃素的。
于是倭国那边又开始派使臣来大明哭哭啼啼,告状哭诉。说鬼大人在倭国闹得大家生活不安宁,他们国小地贫人也不多,真的没必要让鬼大人在那折腾啊。
大材小用,大材小用了啊。
然后大明这边的文臣表情就渐渐变了,看倭国使臣的眼神也从一开始的小心虚小同情,转成了微妙的......微妙的不爽和鄙夷。
什么叫便宜都占了还在那哭哭啼啼,抱屈叫冤,他们算是见识到了。
咱大明出兵出力帮助你们稳定内政,内部不和谐都消灭了,你才来叫?
还有啊,咱大明出钱出人帮你们搞基础建设,提供不少支持不说,甚至还帮你们办大明官学,免费替你们教化民众,还有政策扶持,表现好成绩优秀的能来咱大明读书。
你咱不哭这些?
收的时候你怎么不拒绝?
我钱也出了人也给了资源也付出了,你现在来叫我们把人都撤回来,你们是不是在想屁吃?
所以啊,会同馆的人烦死了这群又哭又要吃的倭国使臣,二话不说就把人甩给了鸿胪寺。
反正现在鸿胪寺的职责也有和外国使臣‘友好商谈’这一点。
你们不管,谁管?
这些倭国使臣每天闹着就要见上面的人,那就去见呗,鸿胪寺就是上面的人。
鸿胪寺上下就:“.......”
老子很想拔掉鞋子抽人!
这么屁大点小事都应付不了,要你会同馆有何用?要你兵部有何用?
但鸿胪寺现在确实是主要负责和外邦使臣‘扯皮’的。他们推脱不掉,会同馆那边顶多算是个接待处,安排使臣吃住的。
这不,倒霉的小胡子主事就被上司安排了,让他好好办,别给上面找麻烦。
主事就很烦,对倭国人的吐槽是一日新过一日,与他来往的六部同僚,没少从他嘴里听说。
总之,鸿胪寺上下对倭国都没好印象。
这几年,大明文臣们也渐渐改了态度,他们是不想大动干戈,不想劳民伤财,那是因为没利可图,不划算。
可....
郑和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满载而归!
没错,满载而归啊。
前前朝,海外贸易发达,那种繁荣还是从书上记载看到过。
如果他们大明也.....
那国家财政这块就不愁了啊。
不止如此!
文臣们看着满载而归的船队,捶胸顿足啊。当初永乐帝朱棣说要造船出海,他们还大声反对,高举抗议旗帜,所以在太子朱高炽放出话,大臣们可以出一部分资,作为投资船队的初始成本,后面能分利的时候,他们根本就没听。
以为是骗人的。
最后只有一部分人,意思意思出了点小钱钱。
所以看着那些出了钱的宗室王亲、功勋武将们排着队去领利息的时候,文臣们后悔啊。
这跟他们想象的不一样!
你老朱家的不是都‘一毛不拔’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