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书网.Top

(红楼梦同人)贾璋传by惊鸦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26

他一边忌惮平安州现任副总兵杨铨,一边在心中暗骂齐王这个软蛋!
当初他暗中参与夺嫡,在几个皇子里他最看好的就是齐王。多方下注时,顶数在齐王身上下的注最重,花费的精力最多。
结果齐王却不争气,在太上皇退位前,齐王就被太上皇给圈禁了。太上皇退位、绍治帝登基后,齐王更是吓破了胆子,半点都不敢忤逆新帝。
即便太上皇抬举,齐王也不敢有任何动作,只愿老老实实地给新帝当狗讨饭吃。
西宁郡王对此不无愤恨,他在齐王身上的投资全都白白打水漂了!
西宁郡王不止一次后悔,若是他当初重金下注之人是今上,如今他又何必风吹鹤唳、草木皆兵呢?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宫中吴妃还算受宠,说不定她的枕头风能起到些许作用。
绍治帝在收拾了南安郡王后并没有对他动手,或许对方只是因为盐税案恼了南安王府,对他们西宁郡王府并没有什么恶感。
还有义忠郡王那边,他们府上还是不能放松。
虽然义忠郡王府那边看着冷清,可是废太子之子的身份是一块很有用的筹码。
若是来日生变,捏着义忠郡王,他们或许还有一搏之力?
身处平安州的西宁郡王满脑子的阴谋诡计,在回想这些往事时,他不禁想到了从他们家碗里跳出去的贾家人。
贾家三哥儿三元及第,也是难得的好筹码、好人才。
可惜贾敬那厮太过可恶,竟把贾珍从他们家碗里拽了出去。
若非如此,宁荣二府又怎能逃得过他的算计?
这么一想,西宁郡王的头就更痛了。
这些年下来,他的筹谋一直都不太顺利。难道是义忠亲王在去世时顺道把西宁王府的运气带走了吗?
西宁郡王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他这般倒霉,又怎会不心生联想呢?
此时此刻,他只能盼着和自家有关系的吴娘娘能早点诞下个龙子凤孙出来。
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把悬着的心放下来……
转眼间,又过了好些时日。
林家的宅子也在这段时间里修葺好了。
林如海早就定下了乔迁的日期,朝廷休沐后他就会带着女儿黛玉归家。
在搬家的前一天,黛玉在菁莪馆摆了酒席宴请老太太、太太、两位嫂子和众姐妹,以慰离别之思。
筵席过半,贾母和迎春都忍不住哭了出来。贾母舍不得外孙女,迎春在众姐妹中和黛玉关系最好,亦舍不得黛玉这个小姐妹。
黛玉见此情景,心中亦是伤感。连声说自己会常来做客,看望外祖母和众位姐妹们,又拿起帕子,为贾母和迎春拭泪。
听到黛玉如此言说,再加之邢夫人与史湘霓婆媳二人也在殷殷劝勉,贾母和迎春两人都止了泪意,席上的戏份又重新欢悦起来。
宝钗坐在一侧,瞧着众人欢乐,心中却倍觉凄苦。
她强颜欢笑地想,黛玉这一走,愈发显得他们薛家的作态难看了。
赵姨娘已经不止一次对着梨香苑指桑骂槐了,李纨这个二房的管家奶奶对此只是装聋作哑。
宝钗甚至怀疑赵姨娘会这么跳,就是李纨在背后撺掇的。
莺儿跟她说过,贾环新衣裳的料子好像就是李纨娘家送给李纨的节礼……
宝钗只觉疲惫。
是啊,谁又会喜欢强赖在自己家里的亲戚呢?
更何况,姨妈待李纨这个媳妇并不好。
如今姨妈失了势,李纨不在贾太君面前给她们薛家穿小鞋都不错了。
她总不能指望李纨帮她们家打压赵姨娘,这世上断然没有以德报怨的好事。
姨妈倒是热心起她和宝玉的婚事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干拿她们薛家的钱不办事。
可是宝钗心里高兴不起来,如今的姨妈连小佛堂的大门都走不出去,又怎能为儿子的婚事做主?
宝玉是很依赖她,姨妈心里也想着让她嫁给宝玉好改善自己的处境,可是姨父会答应这门婚事吗?
她心中悲苦,未免多饮了两杯。
史湘霓注意到了宝钗的举动,想要劝她两句。
但是因为两房关系不好的缘故,她和宝钗少有往来。此时此刻,她也不知道该跟宝钗说些什么。
而在众姐妹中和宝钗最好的探春只稳稳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和一旁的惜春说话。
因为赵姨娘的缘故,她和宝钗间的关系愈发尴尬了。
因此,她只能装作没看见宝钗的举动。
有赵姨娘嘲讽薛家的言语在前头杵着,探春现在和宝钗说什么都好像是在挑衅宝钗。
多说多错,少说少错,在老太太面前,探春决定自己还是不要给自己找错儿了……
当天晚上,贾母又在大花厅里面摆了送别宴。
男客与女客之间只隔了一扇大屏风,还有女先生说书、戏班子唱戏,全家都热闹了一场。
宴席结束后,贾母要带黛玉一起回荣庆堂住。
而贾璋在回鹤鸣苑后,命红杏拿了燕子风筝出来给他,他自拿着风筝去找黛玉。
两人也没去陶园,只在贾母院子里面放风筝,这是两人早就约好的事儿。
黛玉说:“瞧着这燕子,依稀好像回到了几年前。那年三哥哥给我过生日,也放了好多的风筝呢。”
贾璋说:“你若是欢喜瞧这个,我以后年年都给你放风筝。放风筝能除晦去祟,我也盼着妹妹能够日日欢喜。”
黛玉在风筝上面写下自己的祝愿,贾璋把风筝放了起来。
两人就站在荣庆堂的院子里,看着那燕子飞得越来越高,却舍不得拿起金剪,剪断这根风筝线。
天色渐晚,剪断这根风筝线后,他们两个就要分离了。
直到月上柳梢,梆鼓初响,贾璋才率先把剪刀递给黛玉,让她放掉燕子风筝除晦。
黛玉从他手中接过小巧的金剪,放走了燕子风筝。
她看着那只风筝渐渐与朦胧的夜色融为一体,不禁想到冯正中的《长命女》。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1]
这真的是很美好的祝愿,她和三哥哥,日后也会如此吗?
她想到两人即将分别,不禁轻声道:“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2]
贾璋听黛玉偶发诗兴,只觉句中有伤怀之意,正中他本人情思。
他心中竟生出一二酸楚之意,他能安慰黛玉不要因为别离伤怀,但却免不了本人的伤怀。
这是人之常情,并非理智足以压下的。
可他也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却是不能大谈不舍之情,让黛玉为难的。
“我明天送你回家,我以后会去看你的,我……”
说到最后,贾璋却不忍继续说下去了。
黛玉看着他,把青雀拿出来的荷包放到贾璋手里。
她说:“我都知道的,三哥哥。”
贾璋点了点头,把黛玉送到贾母身边才离开。
而他在回到鹤鸣苑打开荷包时,便见到荷包里面装着的芙蓉与海棠的花瓣。
除此之外,还有一张折成方形的雪浪纸。
贾璋打开那张纸,只见上面写着一首吟诵芙蓉花的绝句,却与他上次送到黛玉手中的海棠七绝互相唱和,用词用句典雅至极。
他瞧着那淡粉色的芙蓉花瓣与金红色的海棠花瓣,心里很是欢喜。
他小心翼翼地把那张诗稿折好,放回到天青色的白鹤荷包里。
最后,他珍而重之地把荷包放到了枕边。
今夜,他将在芙蓉花香中沉睡,只可惜海棠无香。
不过他又转念想到,海棠无香,才能更好地衬托芙蓉,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翌日上午, 林如海和黛玉启程回家。
因为前几天林家的仆役就在陆陆续续地搬东西了,所以这次林如海与黛玉回家时不用带太多行李,倒是省了不少事。
贾璋骑马跟在黛玉乘坐的马车附近。
他是要亲自送表妹回家的。
不过一刻钟时候, 车队就到了落英巷。
林家的仆役鱼贯而出,运送主人的行李。
黛玉和贾璋告别后, 就坐着软轿, 被力大的嬷嬷抬进了二门之内。
而贾璋被林如海带往林府的书房说话。
落英巷的房屋原是当初还是探花郎的林如海与国公爷嫡女贾敏大婚的居所, 占地面积也极大,园中布局疏阔雅致。
如今林如海贵为三品京官,家里的大门也换上了朱漆的, 瞧着就十分端肃。
而在大门之后, 屋舍之中, 亭台楼阁鳞次栉比,树木山石郁郁葱葱, 奇花怪石数不胜数。
除此之外, 还引入了一道活水溪涧, 名之曰濯缨。
贾璋跟着林如海前往书房,看到这些景致后,心中只觉纳罕。
林府内部移步换景、典雅恢弘,这本是寻常事。
毕竟林姑父家里有五代列侯积累下来的财富,就算花再多银子修房子也不会心疼。
对于林姑父来说, 没有什么比他和黛玉的舒适更重要。
只是,这房子内部的装潢为何处处合他心意?
还有那条叫做濯缨的小溪。
他和黛玉说过, 若来日自己建园子,一定要引活水入园, 名之为濯缨,也好效渔父之思……
到底是黛玉在信中向林姑父提过他们的玩笑话, 还是林姑父和他想到了同一处呢?
林如海带贾璋来到书房,让他坐下后笑道:“不用瞎琢磨了,这房子就是按照你和黛玉的心意修葺的。”
“待到我们这些老人家百年后,你和你二哥就要分家了。到时候,你就带着黛玉搬到这处宅子里面来住。”
“这房子共有四进,虽不如荣国府大,但也够你们住了。而且走亲戚也便宜,还方便你看着荣宁街的族人。”
林如海一开始说这话时,贾璋还有些不好意思,后头倒是越听越有道理了。
这些年他经营有方,靠着绍治帝建玉熙宫、娘娘们省亲、去江南抄家与日常经营田产生意赚了不少钱。
去了各项花费,也剩下了十来万两银子。
不说别的,在京中置办一处宅子还是没问题的。
但现买的宅子不一定有落英巷这处宅子离荣宁街近,若是日后搬到这里,确实既方便走亲戚,又方便监察他们家那些容易犯事的族人。
而且,这里是黛玉的家。
若是分家后,黛玉能住在这里,心情也会很愉悦吧?
想到这里,贾璋脸上露出了些许笑意:“小侄多谢姑父挂心,只是姑父不用这般照顾小侄。姑父和妹妹住得舒坦才是最要紧的,侄儿年轻,住哪里都使得。”
林如海听到贾璋话中对黛玉的关怀之意,心情亦是不错。
因此他特意拉着贾璋探讨了好半天学问,又为贾璋正在编纂的《尚书通考》提出了几条实用的建议。
中午的时候,林如海又留了贾璋吃饭。
在离开林家前,他又见了黛玉一面。
因为有林如海在,两人也没说太多话。毕竟昨天晚上在荣庆堂的院子里,他们两个已经叙过旧了。
可是,心里终究还是有些不舍的。
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即便再不舍,两人也得道一声再见与珍重了。
在贾璋离开后,黛玉正式接手了林家的内务。
林如海在转任南京翰林院掌院学士前,就重金遣送走了家里的姨娘。
此时京中林府除了林如海外,只有黛玉管理家务最是名正言顺。
在荣国府这些年,贾母和史湘霓都没少教导黛玉掌家的本领,黛玉又管过菁莪馆的内务,因此拿起林家的家务事来也很是得心应手。
毕竟林家人口简单,管起家来,自然比荣国府这样枝繁叶茂的人家容易。
对于黛玉来说,她管理林家内务时,只有官面上的交际走礼算是一个挑战。
不过有林如海教导、林管家帮扶,她也很快就学会了这件差事。
林如海不止一次赞叹黛玉的聪慧。
事实也确实如此,黛玉她的确是一个聪慧的姑娘。
在原本的时间线中,养在深闺中的黛玉都能看破荣国府烈火烹油下的危机。
这一世,因为贾璋的建议,黛玉读了更多经史游记。
在读完这些经史游记,听过贾璋向她讲述的世情后,黛玉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起来。
她本就是个聪颖绝伦的女孩子,在接收到这些深闺女子难以获得的信息后,黛玉整个人都得到了蜕变。
贾璋就觉得他的黛玉妹妹知世故而不世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
他的赤子之心是假的,黛玉的赤子之心却是真的。
因为这些缘故,黛玉在处事的时候非常从容,处理这些内宅之事亦是举重若轻。
如果贾璋知道黛玉的进步,他肯定会感到欣慰和骄傲的。
可惜林如海不爱在书信里多讲黛玉之事,黛玉也惯来不会对自己本领多加夸耀。
因此,即便贾璋多次探望过黛玉,对这些事情也只是管窥一豹、略见一斑而已。
不过这都是后面的事情,暂且不用细表。
只说贾璋送林如海父女归家后回转荣府,结果回家没多久后,就听到了一条让他扫兴的消息。
因为林妹妹回家,贾宝玉大哭了一场。
他那性情素来是只愿常聚的,最不喜欢的就是别离伤悲。
虽然黛玉待宝玉颇为冷淡,宝玉也和黛玉不算亲近。
但他年少时不知为什么,也曾隐隐觉得自己和黛玉合该是最亲密的。
只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那种念想就断了,他也和表姐宝钗渐渐亲密起来。
今儿黛玉这一走,反倒勾起了宝玉许多年前的想头。
他心中闷闷不乐,便在陶园里的紫藤花丛里哭泣。
他那丫鬟袭人去找他,问他为什么哭,他竟直接说自己是为林姑娘哭的。
此言一出,唬得袭人连忙捂他的嘴,让他不许继续胡吣。还说他再胡说,就要把这事情告诉二老爷去,这才吓得宝玉收了眼泪。
宝玉的话都快把袭人的魂儿给吓没了。
一来,黛玉和贾璋已经定亲,除了亲迎外,六礼全都走完了。若按照这层关系论,黛玉合该是宝玉的堂嫂才对!哪里由得宝玉说这等浑话?
二来,大房的三爷可不是什么好惹的角色。别看璋三爷平时温文尔雅,从来都不迁怒奴婢。可若是真惹了他,遭受到的打击报复只会比大老爷二老爷他们给的惩罚还要重。
而且林如海和贾璋两人,一个位高权重高居侍郎之位,一个三元及第御前行走备受皇帝老爷宠爱。
这样的两个人,哪里容得还没挣下半个功名的宝玉得罪?
袭人只得暗暗祈祷,没有人听到宝玉亲口说出来的浑话,连忙拉着宝玉把他带走了。
不幸的是,袭人的祈祷并没有生效。
在荣国府内,贾璋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陶园。
因此经常来园子里散步踏青,乃至舞剑打拳。
陶园内侍奉过贾璋的丫鬟婆子全都得过贾璋的赏赐,而且不止一次。
因为这些赏赐,人人都甘愿做鹤鸣苑的耳报神。
所以贾璋前脚从林家回来,后脚就从青桃口中听到陶园莳花婆子传递过来的信息。
他心里对宝玉的所作所为很是不喜。
贾宝玉这一哭倒是痛快了,却会害黛玉妹妹被人说嘴。
而且玉儿是他的未婚妻,贾宝玉为黛玉哭哭啼啼什么?
他这个堂弟不是要用有金的表姐来配,院子里面还有好些个亲密的姐姐妹妹,撕了扇子都不心疼吗?
如今又这般作态,真是让人没得恶心!
在给陶园仆役发下赏钱封口后,贾璋直接带着贾琮去梦坡斋找贾政讨论学问。
伸手不打笑脸人,贾璋、贾琮这两个侄子联袂前来,口称讨教学问思念叔叔。贾政他素来以端方有礼自诩,又怎能将贾璋、贾琮兄弟二人推出门外?
叔侄三人分宾主坐下,贾璋连皇帝和杨阁老都哄得了,自然也能哄得住一个贾政。
在贾璋的有意引导下,梦坡斋的气氛十分融洽。
叔侄三人话赶话就说到了科举,贾璋骄傲地道:“琮哥儿也是运气好,县试和府试都是吊车尾过的。若是院试时也有这样的好运气,今年年尾我们琮哥儿也是秀才了。”
“不过考不上也没什么,若能考上廪生,就更给家里涨脸了,出去说亲也好听。”
听到贾璋的话,贾琮配合地低下头红了脸,羞涩地道:“哥哥别拿我取笑了,咱们家里累世公卿,区区一个秀才,又怎能给家里增添荣耀呢?”
可是就连这个秀才,二房眼下都没有。
虽然对外的说辞都是贾政要给宝玉捐监生一步到位,可是到底怎么回事大家都懂。
贾政心生怒火,怀疑两个侄子是过来挑火的。可是还没等他这份怀疑彻底成形,贾璋就又换了话题,几句好话,又把贾政捧得飘飘然了起来。
贾琮还问了贾政几个问题,贾政一一解答,甚至满意地捋了捋胡须。
至于为什么让贾琮去问,当然是因为贾璋水平太高,他问的问题贾政都答不上来,不能让贾政获得成就感啊!
当天晚上,贾政还留了他们两个吃饭,叔侄三个都尽兴而归。
直到第二天醒来,贾政想到贾璋、贾琮的出色懂事与贾宝玉的惫懒后,直接把贾宝玉叫到书房里大骂了一顿,又给贾宝玉加了能让做到头皮发麻的功课,这才解了心中郁气。
得知贾宝玉做文章做到哭的贾璋也一解心中郁气,若是宝玉有眼泪,还是流给圣贤书吧,却不要流到不该流的地方!
我的妹妹,什么时候需要你的眼泪了?
却说黛玉回家后,很快就接手了林家的内务。
在把林家的事情理顺后,黛玉才有闲暇去荣国府做客探望外祖母。
贾母看到黛玉过来看她,心中十分欢喜。
黛玉七岁时来到她们家里,一直在她屋子里住到十三四岁的时候才分院别居。
每当黛玉不去上学,不去与姊妹们玩耍,不在书房里看书时,都会陪伴在她这位外祖母身边。
祖孙两人一起画花样子,一起读书作诗,一起喝茶点香吃点心,所有的一切都那样的快活。
贾母如今只觉她们祖孙二人过去的回忆都好像沾上了水彩般绚丽。
这么多年下来,除了元春与黛玉,她再也没在任何一个年轻女孩子身上用过这么多的心思。
当初让黛玉搬到菁莪馆,贾母就十分不舍,连着好几天都恍惚觉得黛玉还住在荣庆堂的套间暖阁里。
如今黛玉跟着林如海家去了,她又怎能不思念黛玉呢?
黛玉亦十分想念外祖母,来到荣国府后,就陪着贾母玩笑了一整天。
直到晚上林如海过来接她,她才与贾母依依惜别。
而和林如海一起下衙回家的贾璋也收到了黛玉校正过的书稿。
看着书稿上面娟秀的小字,贾璋轻笑了一声。
黛玉她真的很认真呢。

第132章 丰盈国库催动改革,内阁会议探讨火耗
在江南官场抄出无数白银后, 绍治帝就动了进行火耗改革的心思。
因为盐税一案,绍治帝在朝廷内部的话语权得到了空前的增长,国库里堆满了抄家得来的银子, 养廉银子的事情也不用多费心。
除此之外,绍治帝已经命东鸾卫收集民间碎银, 并在皇庄开炉熔铸官银。
经过潜邸幕僚与大内账房的精确计算, 绍治帝已经厘定了火耗的具体数额, 并且定下了固定的火耗数额。
绍治帝把碎银中杂质最多的川西地区的火耗数额定为固定的火耗数额的标准。
如此一来,即便是碎银杂质多的地区,也不用因为火耗银子贴钱, 进而导致他的改革变成弊政。
而那些碎银杂质少的地区, 依旧能够赚上一笔银子。
虽然比起以前的火耗, 这点银子根本算不上什么;但是那火耗本就是朝廷的钱,不能因为约定俗成四个字, 就把这些钱默认为硕鼠的东西。
绍治帝断了这些人的发财之路, 也是在替天行道。本就没有半点错误, 他无愧于心!
而且,绍治帝觉得自己已经很仁慈了。
毕竟他愿意对过去的火耗犯罪行为既往不咎,又愿意给那些穷苦官员发一笔养廉银子,这般仁德的君主简直就是千年难见!
下面的官员不感恩戴德,也就罢了。若是敢顶风作案, 绍治帝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雷霆震怒!
至于绍治帝让东鸾卫的绣衣使者去收集各个地区的散碎银两,而不是吩咐潜邸心腹去做这件事也是有他的考量在的。
东鸾卫是太上皇转送到绍治帝手中的特务机构, 因此,太上皇对绍治帝吩咐下去的事情必然也是知情的。
在忠顺亲王和冯唐前往江南抄家前, 绍治帝就已经把这个任务分配给了东鸾卫。
以太上皇执政几十年的经验与头脑,他不可能看不出来绍治帝打算做什么。
而他没有因此召见绍治帝并提出反对意见, 就意味着他是同意绍治帝进行火耗改革的。
绍治帝也明白太上皇的意思。
有这位老人家的默许,火耗改革的最后一道阻碍就也消失了。
在盐税案后,他对内阁阁员们的主动性增强了。
只要太上皇不反对,他提出的意见又利国利民,底下的阁员就不会有人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绍治帝静极思动,生出再创佳绩之心也不足为奇。
更何况,贾璋在第一次前往玉熙宫轮值时提出的养廉银子确实是燮理阴阳,调和清浊的好办法。
有了这笔养廉银子在,地方官员在被朝廷蠲免灰色收入后也不敢轻举妄动。
朝廷占着为民为国的大义,又给失去了火耗银子的官员发了养廉银子,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在这种情况下,清廉的官员会赞美改革绍治帝是大盛朝的圣君明主,污弊的官员也不得不仔细斟酌生事的代价。
改革的绊脚石必然会被朝廷收拾得凄凄惨惨,贪官污吏也必然会在煌煌史册上遗臭万年。
而且有养廉银在,不听从朝廷命令的官员可不会被人同情,反而会被人戳脊梁骨,绍治帝也不会碍于众意,对不服从火耗改革的贪官心慈手软。
想明白这些事情后,绍治帝已经下定了决心。
于是在朝廷征收秋税前,绍治帝就对几位阁老提出了火耗改革之事。
“朕闻地方官员时常贿赂钱官,在销熔碎银时恶意制造火耗。如此上下一心贪墨横行,实乃朝中大弊。”
“朕有意进行火耗改革,把火耗的数额固定为一成——这是川西地区的碎银熔铸官银时的火耗数目。以此为标准,已经很照顾地方官员了。”
周东野道:“地方截留火耗供给衙门日常应用,已成惯例。若是直接蠲免,统一标准,只怕下面的人会趁机作乱。或是搜刮民财,或是拖欠税款,若是因此损伤陛下的英名,却是不美。”
周东野的羽翼已经被绍治帝拔去了,就连徐梦行都被撵回老家养老去了。
因此绍治帝对周东野的态度很是温和,他也知道,周东野的话是老成谋国之语,并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贾璋那个小年轻都能想到的弊端,内阁阁员们必然也能想到,绍治帝对这件事情接受良好。
原朴在这个时候出声道:“首揆的忧虑极有道理,但下臣想,陛下德泽四海,胸怀天下,想来已经想到这个弊端,不知陛下是否已有定计?”
原朴这纯粹是在唱双簧了,而且在这个时候捧皇帝学生一把,正好方便绍治帝在开完内阁会议后把火耗改革的事情交给原朴负责……
至于向来反应很快的杨宗祯,则是在一旁作聆听思考的模样。
他早就知道绍治帝想要进行火耗改革了,毕竟这件事的开端就是绍治帝与徒孙贾璋的奏对。
在奏对当天,绍治帝吩咐贾璋不必说给杨宗祯听的意思是,当时不是火耗改革的好时机,贾璋不用提醒杨宗祯关心乃至在内阁里提出或高改革的事情。
而非不许把他们两个之间的对话告诉杨宗祯。
绍治帝也不傻,怎么可能会因为贾璋嘴皮子一张一合就说出的保证,就相信贾璋不会向自己的亲师祖转达他本人与君王间的奏对呢?
贾璋是聪明人,他听明白了绍治帝的暗示。
因此在这场奏对之后,杨宗祯和贾璋都没有提及过火耗改革的事情。
绍治帝喜欢贾璋的一点就透,又喜欢贾璋本人的文华与荣国府及时还债的忠心,这才这般喜欢贾璋,让他做御前的红人,又给他积攒功劳的机会的。
这件事情杨宗祯和贾璋心里都明白得很。
而且杨宗祯已经猜到了绍治帝要把火耗改革的事情交给谁去做。
原朴,一定是原朴。
周东野已经彻底被绍治帝打垮了,李汲这个远不如周东野的阁老必然也会紧随其后。
在这之后,他会是首辅,张泰维会是次辅,而且有太上皇给予的辅政大臣的身份,张泰维必然会是一个实权次辅。
他和张泰维之间会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这是太上皇和绍治帝都乐于见到的局面。
但是比起太上皇安排的人,绍治帝肯定还是更希望自己的老师原朴能在内阁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不用有太多的话语权,但一定要有。
在周东野即将下台的时间里,原朴这个初入内阁、资历不够的新阁员只能靠功劳争夺话语权。
所以,在从贾璋那里知道绍治帝有心进行话后改革时,杨宗祯就已经笃定主理火耗改革的人必然是原朴了。
而在贾璋得到南下抄家的机会、叶士高被分到江南的好职位,就连太上皇的心腹林如海都得到御前的赏赐后,杨宗祯就对他的推测愈发笃定了。
所以,杨宗祯才表现得如此沉默。
2023最新网址 www.fushuwang.top 请重新收藏书签

推荐福书 重生真千金在  才不要当万人  专刀火葬场,  我在乙游专心  都是你by奚里  笨蛋小美人进  救世主她只想 

网站首页最新推荐浏览记录回顶部↑

福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