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同人)贾璋传by惊鸦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26
在达成朝贡贸易后, 太上皇封赏鞑靼大汗为顺义王, 瓦剌大汗为敬平王。自此之后, 盛朝和北边的戎狄有了君臣之分。
虽然鞑靼、瓦剌与盛朝都不相信这一套,所谓的君臣之分不过是弱肉强食, 但眼下脱脱不花汗位不稳, 自然要扯盛朝的虎皮做大旗了。
至于代价……自然也是不能少的。
绍治帝举办秋狝, 就是为了慑服鞑靼使臣,告诉他们盛朝不是好惹的,不要在谈判的时候提那些无理的要求。
绍治帝对盛朝的军队还是很有信心的,他践祚后延续了太上皇的政策强军,京畿三大营的战斗力依旧保持着很高的战斗力, 而且对大盛与皇家全都忠心耿耿。
有这样的一支强军,绍治帝当然会信心满满了!
至于贾璋这个既三元及第又文武双全的状元, 绍治帝也要带出来炫耀一二。
三元及第的再世文曲,贾璋他就是是上天赐予盛朝的祥瑞!
鞑靼人也信天命, 看到盛朝人才济济,兵力强盛, 想来也会羡慕嫉妒乃至忌惮恐惧的吧?
贾璋知道绍治帝要他伴驾的目的,因此时常在假期约柳熠他们去郊外跑马打猎,省得秋狝的时候掉链子。
他从小跟着高彬习武,本就打了一身好底子,如今捡起这些物事也容易。
因此这件事并没有给贾璋带来太大的心理压力。
转眼间,秋狝的日子就到了。
青桃带着鹤鸣苑的丫鬟给贾璋仔细收拾了行李,衣裳铺盖,吃食药物,香饵茶饼,弓箭笔墨,样样都是不能少的。
贾母还特意给贾璋送来两样东西。
一样是新做的两件小毛衣服,早晚天冷时可以穿;另一样是金丝软甲,这原是老国公留下来的好东西,如今贾母把它送过来给贾璋防身用。
贾代善和贾代化都是在秋狝时出事的。
因为这件事,贾母对秋狝的印象很糟糕。
虽说代善兄弟拼命护驾是为了减轻夺嫡失败为宁荣二府带来的消极影响,但是若贾代善没有因为护驾受伤的话,他就不会那么早去世了。
贾代善夫妇二人的感情还是很好的,代善的去世确实给贾母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若非如此,贾母也不会一想到秋狝就皱眉头,还给贾璋送防身用的金丝软甲。
九月二十八早上,圣驾出巡南苑,街上没有半个闲杂人等,打从昨天晚上亥时初刻起京内就戒严了。
此时此刻,天色微亮,角落里还有几颗闪烁的晨星,两宫御驾,勋贵宗亲,文武大臣,总共有上万人马,但行军路上,却没有半点杂音。
贾璋衣裳里面已经穿上了他的金丝软甲,外面披了一件青绉绸一斗珠儿的羊皮褂子御寒,他掀开车帘,看了一眼外面的枯树残枝后又撂下了手,只在车里闭目养神。
南苑的位置距离京城不算太远,车队走了两个多时辰后,终于抵达南苑猎场。
贾璋下车的时候,便见到了连天的帐篷和旗帜。
这也是绍治帝邀买人心的举措。
帐篷的花费比行宫的花费要少许多,皇家这般爱惜物力,难道还不值得满朝文武的几句如天之德吗?
还有一层原因,皇家若在南苑这边建造行宫,勋戚宗亲和文武大臣就都要跟着跑过来修别院……
这花销太大了,某些官员就可能动歪脑筋了。
比如说,通过贪污受贿的形式弥补自己的损失什么的。
与其让那种情况发生,还不如从一开始皇家就带头俭省些。如此一来,上行下效,也省得官员犯错,百姓遭殃。
至于绍治帝……
他是皇上,住的帐篷自然是金织玉镂的。
就算不如行宫奢靡舒适,但绍治帝的生活质量也不会下降太多。
这世上根本没有臣子敢折损强势君主的待遇,除非他想去见阎王爷……
贾璋带着雪檀找到了他的住处。
他住的帐篷距离绍治帝和几位阁老帐篷的距离很近,应该是陆英特意吩咐过后才给他安排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贾璋他一个小修撰可分不到这么好的位置。
主仆二人走进帐篷里面一瞧,只见帐内设施极其齐全,床榻桌椅也都干净。
除此之外,帐篷里面还有两个炭盆和一桶红罗炭,倒是不用担心取暖的问题。
雪檀在走进帐篷后就开始收拾行李,没过多久,雪檀就把帐篷里面给收拾得干干净净。
他还给贾璋泡了一壶顾渚紫笋。
贾璋整理完自己的笔墨后接过雪檀的茶,喝了茶后对雪檀道:“大通铺那边儿的炭肯定不多,你这几天晚上在这边将就一晚吧。”
贾璋在屋里扫了一眼,然后道:“一会儿拿着钱,再寻摸一张桌子回来。两张桌子拼在一起,长度也就够睡了。”
雪檀笑道:“多谢三爷体恤,怪不得三爷让我多拿了一床被褥呢,原来是为了这个。”
贾璋摆了摆手,让他不用客气,然后就去给师祖杨宗祯请安去了。
此次围猎,每个人都只能带一个小厮随从。
贾璋得去杨宗祯那边看看有没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帮忙。
杨宗祯见贾璋过来请安,笑道:“你那边都安置好了?”
贾璋回道:“师祖,都安置好了,我过来看看您这边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杨宗祯指了指自己正在收拾的卷宗:“还真有,你和我一起把这些东西给收拾了,然后咱们一起去吃饭。”
贾璋点了点头,走到杨宗祯身边,跟他一起给各种卷宗分类。
在这之后,贾璋又陪着杨宗祯一起吃饭散步,亲眼见到杨宗祯躺下午睡后,才离开杨宗祯的帐篷回去了。
翌日,绍治帝又请宗亲勋贵、文武大臣并鞑靼使臣共同观赏三大营军伍操练。
在看到军律严明、坚盔利刃的军伍与神机营的火器后,鞑靼使臣微微变色。
绍治帝看到他们的神情后,怡然自得地宣布秋狝狩猎正式开始。
鞑靼人自然也参与其中,绍治帝膝下皇子的目标是压过鞑靼的王子,而贾璋他们这些年轻臣子的目标是压过鞑靼的使臣。
看到贾璋要参与围猎,张泰维不阴不阳地对杨宗祯笑道:“杨阁老的徒孙可谓是文武双全,只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小贾修撰的心还是不够静啊。”
一个文官,还跑来围猎,真是不够他贾茂行显摆的了。
杨宗祯笑得比张泰维还和蔼:“我们茂行不忘本,还记得他们府上是靠着弓马起家的,因此也时常练习骑射,勉强配得上张阁老的这句文武双全。”
你在阴阳怪气什么?我徒孙就是文武双全!
不就是没选你那个做内阁中书的心腹做纂修官吗,半点报酬都不想给,凭什么选你的人上位!
要说心不静,也是你张泰维心不静,和贾璋有什么关系?
“张阁老或许不知道,是陛下让茂行去参加围猎抢彩头的。陛下有命,便是刀山火海,茂行也不会眨一下眼睛,更别说这区区南苑猎场了。”
在把张泰维气得脸色发青后,杨宗祯去找周东野说话去了。
待在一旁看热闹的李汲冷笑了一声,张泰维以为杨宗祯他是什么好脾气的人吗?
以前杨宗祯好脾气,不过是在周、李二党的夹缝里面求生存,所以才百忍成钢。
如今他和周东野都快要下台了,杨宗祯怎么可能还像之前那样脾气绵软,处处宽容厚道?
张泰维这个小人算是遇到真正的对手了,他且在这里等着张泰维的下场!
猎场里,贾璋已经换了猎装,和柳熠、孟吉祥等勋贵子弟策马前行。
他射箭的准头很好,亲手射中了两只大雁,三条狐狸,还有两只鹿,雪檀他们这些小厮看管的板车上面堆满了贾璋的猎物。
柳熠也射中了不少猎物,他还打趣贾璋和孟吉祥道:“这两年茂行兄案牍劳形,没想到临阵磨枪竟也管用。瞧瞧你这猎物,比我的多不少。小孟就不行了,拢共就打了一只野鸡。”
孟吉祥听了也不生气,只信誓旦旦地道:“你懂什么,我那只鸡是老母鸡,可是最补的。你这么瞧不起这只野鸡,等我那边煮了汤后,你可别跑来蹭饭。”
柳熠和贾璋听了后,全都大笑起来。
柳熠又向孟吉祥道歉,只说鸡汤是绝对不能少了他的。
围猎一直到下午申时才结束,贾璋他一直在心里计算自己应该猎到多少猎物。
绍治帝要把他打造成文武全才,羡煞鞑靼人,所以他猎到的猎物不能少于鞑靼使臣。
但是太子今天也参加狩猎,所以他的猎物又不能比太子多很多,要不然绍治帝和太子都不会觉得高兴……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鞑靼使臣的猎物也不会超过鞑靼王子的猎物数量,所以鞑靼使臣应该也会藏拙。
而太子占据主场优势,为了大盛天威,即便是作弊,绍治帝也会让太子的猎物数量超过鞑靼王子的猎物数量。
因为这两点,贾璋的推算工作容易了许多……
贾璋的精密心算果然是有用的。
在围猎结束后,绍治帝就用一种很欣慰的眼神看着贾璋,太子也在绍治帝对着贾璋大夸特夸时与有荣焉地连连点头。
而鞑靼使臣与那些比较优秀的勋贵子弟也全都像贾璋所设想的一样,虽然没有放水,但是也在有意控制着自己,不去抢风头。
只有鞑靼王子的脸色不好,他是马背上的勇士,又怎么能够输给盛朝的太子呢?
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输给盛朝的太子根本不算什么大事。
真正让他生气的事情还在后面。
盛朝的皇帝让他们朝里那个会骑马射箭的状元当场做一篇赞颂秋狝的赋文。
而那穿着猎装的年轻人直接朗声道:“大盛治国,应运开天。将勇卒精,甲坚兵锐。孟恩背盟而被擒,哲别铸狮而纳誓;新罗奏织锦之颂,天竺致能言之鸟,波斯献捕鼠之蛇,高丽进曳马之狗;白鹦鹉来自坷陵,夜光珠贡于林邑;骨利于有名马之纳,泥婆罗有良醉之献,无非畏威怀德,服膺于我圣天子也……”[1]
鞑靼王子目眦欲裂,要知道,那个向大盛乾元皇帝铸狮而纳誓的大汗可是鞑靼人!
绍治帝听到贾璋的话后,只欣喜地赐酒给贾璋,仿佛根本没看到鞑靼王子的脸色一般。
他就是要给这些人一些颜色看看!
明明是他们跑来大盛求救,竟然还恬不知耻地想要尚大盛的公主。
这样不要脸皮的人,别说当场揭他们的老底,就算是当场骂他们一顿又算得了什么?
他还担心贾璋的话过于委婉,鞑靼人听不懂呢!
第143章 鞑靼北归请封敕命,宗祯对策典章完稿
在大盛三大营的兵锋与绍治帝的敲打之下, 鞑靼使臣终于认清了形势。
在付出五千匹战马的代价后,绍治帝终于点头封赏脱脱不花为顺义王,承认他是名副其实的鞑靼之主, 脱脱不花也得到了更强的法理基础。
鞑靼王子和鞑靼使臣脸色铁青地离开了大盛的国都,至于什么尚公主之类的事, 却是不敢再提的了。
而在秋狝上表现得十分出色的贾璋也得到了绍治帝的赏赐。
他的文散阶提升了半品, 从从六品的儒林郎升迁为正六品的承德郎。
除此之外, 他还得到了一些金玉绸缎之类的赏赐。
不过前者对贾璋来说没什么实际用处,后者虽然价值不菲,但贾璋也不缺这些东西。
真正让贾璋觉得欢喜的赏赐, 还是他为祖母请封的敕命被皇帝批下来了。
一般来说, 朝廷文武官员为母亲和妻子请封诰命或敕命时, 只需正常排队就行了。
贾璋他是御前的红人,没人会在这种小事上为难他。
早在他第一次入大内轮值后, 邢夫人的敕命就已经被他请下来了。
但文武官员想要给家里祖母、太祖母请封时, 就要按照朝廷的规矩立下功劳, 才能得到批准。
贾母本就是超品的国公夫人,邢夫人亦是正一品的将军夫人,对她们来说,贾璋请下来的六品安人敕命算不得什么难得的荣耀。
但是,孙子/儿子请下来的敕命和丈夫给的尊荣是两码事, 这个六品安人的敕命代表着贾璋的孝顺与体贴。
对于贾母和邢夫人婆媳二人来说,这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呢。
当初贾璋为邢夫人请封时, 邢夫人就非常高兴,连着欢喜了好些天。
在那些日子里, 就连东大院里的丫鬟们都跟着邢夫人一起高兴。
毕竟邢夫人心情好,她们这些丫鬟当差也容易。
不但如此, 她们还能时不时地拿赏钱,就算犯错也会被邢夫人轻飘飘地放过去。
日子这样好过,她们当然会喜笑颜开了。
如今贾璋也为贾母请了一份敕命下来,贾母自然是和当初的邢夫人一样欢喜了。
不但如此,她还连着好几天都待在荣庆堂里面,只为了欣赏朝廷发给她的命妇朝服。
虽然这一身六品安人的朝服比国公夫人的朝服寒酸多了,但是架不住贾母她喜欢啊!
就算不能穿着出门,也可以挂在木头架子上好好欣赏,等到看腻了再收起来!
琥珀这人最是嘴甜,不但和贾母一起欣赏朝服,还夸贾母有福气,夸贾璋孝顺能干。
一套马屁下来,直把贾母哄得眼睛都笑成了月牙形状。
琥珀的荷包自然也鼓了一圈儿。
贾母可是荣国府有名的财主,赏丫头的时候也大方,琥珀这也算是捡了鸳鸯的便宜了。
若不是金彩出事,贾母可舍不得这么早就把鸳鸯嫁出去。
在鞑靼使臣离开后,绍治帝和内阁批准了兵部递上来的进一步研发火器的折子。
鞑靼王子对火炮的垂涎与鞑靼使臣看到神机营的忌惮目光让绍治帝和内阁阁员们印象深刻。
北戎害怕火器,他们就要好好地研发火器。
这些外邦人,向来都是畏威而不怀德的。
只有把他们打怕了,才能保证九边与河套的安全。
太上皇年轻时好不容易才把河套平原变成了大盛的养马场,总不能在太上皇退位后,就把这些地方丢出去吧?
若是那样的话,不管是绍治帝,还是他们这些内阁阁员,都会成为大盛的罪人!
虽然这些年鞑靼和瓦剌都算老实,事情貌似不会走到这一步;但是谁知道再过个两代三代人后,这些蛮夷会不会蠢蠢欲动,再次变成大盛的祸患?
与其担忧这些问题,还不如防患于未然。
长城是人工铸造的关隘,山川河流是上天赐予的险要,但进攻却是比长城和山河还要可靠的防守!
只要大盛强于鞑靼和瓦剌,就不用担心他们的威胁,也不用担心鞑靼与瓦剌汗王的野心。
而且绍治帝觉得,杨宗祯的那个主意还是很有可行性的。
如果这次脱脱不花在鞑靼站稳了脚跟的话,他们大盛或许可以多收购一点鞑靼人养的羊。
若鞑靼人真的脑袋进水,为了赚钱多养羊少养马的话,那只能说是天佑大盛。
即便鞑靼人内部有聪明人看明白了他们的算计,那他们也不会吃亏的。
现在脱脱不花有求于他们大盛,所以大盛在买羊的时候可以压价。
就算杨宗祯的战略目标没有实现,大盛也可以从这笔生意里面赚到一笔钱。
绍治帝都想好这笔钱的用处了。
他打算拿这笔钱去建造一个兵仗局,专门生产火器。
拿从鞑靼人那里赚到的钱投资对付鞑靼人的武器,绍治帝觉得这简直太棒了。
或许这就是老天爷送给他这位人间天子的灵感吧!
绍治帝心情愉悦地想。
他心里知道,杨宗祯这么积极,其实是想为自己铺路。
杨宗祯想让自己成为一位既有清名又有事功的阁臣,这样等他升任首辅后,就不会惹来太多非议了。
父皇的话果然没错,杨宗祯是个爱惜羽毛的人。
这是杨宗祯最大的坏处,也是他最大的好处。
坏处自然是他这个皇帝很难让杨宗祯替他背黑锅,杨宗祯宁可死也不会做第二个周东野的。
但好处就在于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杨宗祯也会一心记挂国家利益,而且他不敢做架空皇帝的权臣。
对于绍治帝来说,杨宗祯这样有眼色有能力的阁老还是很合他心意的。更何况内阁里还有原朴在,绍治帝也不怕杨宗祯和张泰维能翻了天。
至于周东野和李汲……
在他这些年有计划地削弱下,周、李二党已经名不副实了。
而且,因为太上皇私下里的动作,绍治帝也没和周、李二人达成什么私下里的协议。
所以斗倒了就是斗倒了,绍治帝是不会对周、李二党手下留情的。
譬如说李汲,他手底下的人不是被张泰维挖走了,就是被李汲紧急避险送到别人名下以待将来去了。
可是,若没有绍治帝的允许,张泰维他们又怎么敢收李汲的门人?
李汲这位前清流领袖政治斗争的能力还是很不合格的。
周东野已经看得清清楚楚的事情,他却看不清楚。想来,若非太上皇要抬举李汲打压周东野,他也做不到内阁次辅的位置……
贾璋也知道师祖的计划,不过这件事情涉及鞑靼,他这个翰林与这件事情也不沾边儿。
因此,他也只是与师兄叶荆,还有回京备考会试的杨叔玉一起做了一篇与之相关的策论作业罢了。
贾璋眼下忙的事还是纂修会典一事。
会典是大事,想要纂修好会典,少说需要一两年,多则需要三四年时间。
慢工出细活,就算速度再快,也不可能几个月就修完。
事实上,因为太上皇催得急,贾璋他们这些纂修官纂修会典的速度已经很快了。
绍治帝也在贾璋轮值时暗示过,这一部会典的诞生,就是因为太上皇生出了表彰自家功绩之心。
他老人家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内看到会典书成,所以翰林院也要抓紧时间,快点把纂修会典这件事情做好,否则太上皇心里可能会不痛快……
在得到绍治帝的暗示后,整个纂修厅都开始焚膏继晷起来。
贾璋的群众基础瞬间变好了,原来只是他手底下的纂修官服他。
现在,就连那两个之前对他很是倨傲的侍讲学士都低下身段,对他也和颜悦色起来了。
在看到这两个人的举动后,贾璋的态度还是一如从前。
他既不跋扈也不谄媚,只把这两人当做寻常上司相处。
反正前倨而后恭,引人发哂的也不是他,他当然不会有任何不自在的地方了。
在翰林院的加班加点下,纂修厅编纂会典的速度也加快了。
之前还有人趁着几位副总裁官入内轮值的机会潦草塞责、推诿差事,但在得知太上皇的真实想法后,纂修官们脑袋里的那根弦儿又紧绷起来了。
眼下纂修厅里哪还有人敢拖后腿?
在贾璋的督促下,他们负责典章的这一组是最快定稿,并且通过宋榆和阁老们的审核的。
看到贾璋他们这一组正在封存文稿,许侍讲对贾璋笑道:“典章之事最为繁冗,贾修撰能第一个完成纂修任务,真是少年出英才啊!”
贾璋锁好翰林院发下来的红木箱子,对许侍讲道:“许学士过奖了,能做好这件差事,主要还是众位同僚勠力同心的结果。我不过是多费了些功夫,却称不上什么少年英才。”
“许学士负责招纳纂修官的差事,被杂务耽误了编书进度也是有的。若非如此,只怕许学士早就编完了,也轮不到贾某来拔这个头筹。比起诸位翰苑前辈,贾某还差得远呢。”
贾璋这话纯粹就是在谦虚了,但许侍讲听着高兴啊!
而且人家还给他安排了一个进度落后的理由,这话他自己说好像是在找借口,由贾茂行说出来,就显得真实多了!
因此许侍讲的笑意也真实了许多:“典章一事,要负责整合各司制度、大盛律令、大盛礼制、礼仪定式等事,本就是最复杂的,贾修撰就不要说那些谦辞了。”
“反正我是一定要在掌院学士面前为你表功的。”
贾璋笑眯眯地对许侍讲道谢,然后把钥匙装进了袖袋。
他用的锁根本就不是翰林院发的制式铜锁,而是荣国府锁库房用的铜锁,安全性要比翰林院发放的制式铜锁高很多。
当然,就算有人算计,他们这一组编纂的文稿出了事,也是无伤大雅的。
他向来都喜欢狡兔三窟,在编纂文稿的过程中,他就提前准备好了备份。
而储存文稿备份的位置,只有他一个人知晓。
虽然贾璋并不觉得会有人愚蠢到冒着惹怒太上皇的风险算计他,但是有备无患总是好的。
王良誉带着人把装着文稿的红木箱子归档。
纂修厅内,其他组别的纂修官依旧在翻书编纂文章,而他们这一组的纂修官全都露出了轻松且灿烂的微笑。
整整一年时间的案牍劳形,不论寒来暑往都不曾有过半点懈怠。
如今文稿归档,他们的功劳也算是稳稳到手,再也不用像之前那样紧绷着了。
而贾璋披上厚重的大毛斗篷走到外面,他看外面阳光明媚,天空澄明,白云舒卷,雀鸟蹁跹,竟然生出几分诗意出来。
今年冬天难得有这样的好天气,他的心情真的很不错。
或许他可以宴请他手底下的这些纂修官们参加一场雅集。
慰劳他们这一年多的辛苦付出,庆祝他们典章组别的成功完稿,以及欢饮达旦,慰此良辰。
第144章 欢饮达旦会典书成,御前献书工作调整
在贾璋的别院里, 翰林院的纂修官们欢饮达旦,甚至有一些放浪形骸。
贾璋也不管他们,只是任由他们玩笑。
在这一年多的时光里, 这些纂修官们花费了斑斑心血,从来都没有放松神经的时候。
如今终于得到了放纵的机会, 又怎么可能一点儿都不出格呢?
只要不闹得太过, 贾璋都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绿蚁新醅催人沉醉, 红泥火炉熏人欲睡,在这两者的作用下,纂修官们醉得都有些快。
包括贾璋, 他平时酒量不错, 但眼下也有些醉了。
而刚刚还和他一起对酌的王良誉, 此时已经醉倒到桌子底下去了。
贾璋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吩咐雪檀带人把各位醉酒的纂修官送到客房。
明日朝廷休沐, 因此贾璋也不急着让这些纂修官在宵禁前回家。
眼下正是冬天, 外头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
与其让这些纂修官冒着感染风寒的危险去外头吹风, 还不如让他们在他这别院里面留宿一晚。
雪檀过去忙活了,黄柏为贾璋端来了醒酒的汤饵点心。
贾璋把醒酒汤喝了,然后吃了一块梅花饼,漱口后离开就宴会厅,回自己房间休息去了。
至于王良誉则被贾璋交给黄柏照顾, 黄柏很是细心,会照顾好他这位同年的。
待到第二天正午时分, 所有醉酒的人都醒了。
在大家都用完午餐后,贾璋又请这些纂修官听戏休闲。
戏班子名叫春柳班, 是贾蔷介绍给贾璋的,据说最近在京中很是有名。
贾璋对这些事也不太了解, 他只是想找个好点的戏班子,省得他这些同僚私下里说他吝啬抠门……
不过在听到春柳班小旦那宛若昆山玉碎的唱腔后,贾璋不得不承认他这钱花得还是很值的。
瞧瞧他的这些同僚,全都听得如痴如醉。
想来这些人也和他一样,对这春柳班是很满意的。
听完戏后,贾璋举办的庆功宴也就结束了。
王良誉离开前还在心中感慨,怪不得贾茂行官声这么好,一般人可做不到他这样的体贴。
把同僚们送走后,贾璋懒怠地躺在窗边的小炕上看话本子。
虽然他平日里还是更喜欢读史书、经书等正经的学问,但是这一年来,他实在是研究了太多典章学问,眼下还是更想读一读话本子这样通俗的文学,也好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
再次上衙的时候,贾璋他们这一组的纂修官已经不用去纂修厅当差了。
但是其他组的纂修官还在加紧时间纂修会典。
贾璋就听王良誉说过,现在纂修厅那边忙得要命,甚至还有人留下来通宵伏案工作的。
每天晚上,翰林院落锁后,纂修厅那边的灯都还是亮着的,由此就可以看出那些纂修官有多拼命了。
但是不拼命也不行啊,绍治帝都把太上皇的心意透露出来了,底下的人哪里还敢继续拖延?
这个时候,他们不得不承认贾璋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在贾璋订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考核标准时,还有人说贾璋不近人情,要不是他免费给同僚送点心送参茶,他的那些下属早都不干了。
还有人说贾璋手底下的纂修官全都是没胆气的,居然被一个小年轻给吓唬住了,居然全都不敢吱声。如果他们在贾璋那一组做纂修官,他们一定要反抗严酷的上官云云。
可是现在,看看贾璋他们这组纂修官的松弛模样,再看看自己忙得脚打后脑勺的狼狈模样,两相映照之下,谁对谁错已经很分明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果然还是很有道理的!
在许侍讲的带领下,贾璋设立的那一套制度被其他几位副总裁官学了起来。
不论如何,太上皇的事情是耽误不得的。
而贾璋……
他不但不笑话这些侍讲学士,还主动去纂修厅帮这些人完善他们的考勤制度与考核标准。
在不伤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以德报怨是彰显自身君子风度的绝佳方式。
更何况帮助这些侍讲学士完善制度也是有功劳的,贾璋才不会为了一时意气,就放弃这唾手可得的功绩。
他根本就不在乎那几个副总裁官怎么想,反正他这么做,也不是给那几个副总裁官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