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同人)贾璋传by惊鸦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26
在新的考勤制度与考核标准的鞭策下,纂修官们编纂会典的速度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众人也终于看到了点儿希望。
因为最早完稿的副总裁官小贾修撰告诉他们,只要按照现在这个进度,他们还是有希望在年前把会典编完的。
等到新年的时候,他们纂修厅就可以把会典献给两宫陛下了。
龙颜大悦之下,必有丰厚赏赐!他们现在的努力不会白费的!
于是,在纂修官们废寝忘食的努力下,《大盛会典》终于在年前定稿,经由掌院学士宋榆与内阁列位阁老的审核后,交予造办处刊印。
杨宗祯私下里对贾璋说,他们这部《大盛会典》修的十分严谨简练。
尤其是典章部分,对国朝制度的分析非常到位,对两宫皇帝的赞颂也很有水平,贾璋的功劳是跑不了了。
杨宗祯对贾璋交上来的这份作业很满意,不论是治学,还是领导纂修官们做事,贾璋都做得很不错……
这孩子没有辜负他的期待。
而贾璋笑着对杨宗祯禀告道:“宋学士说他会在除夕宫宴时,代表纂修厅献上《大盛会典》,也讨个好意头。”
杨宗祯微微一笑:“你们掌院学士做得对,大年除夕,翰林院为陛下献上这样好意头的礼物,不但他能得到陛下青眼,你们这些小翰林也沾光。”
“不说别的,光是赏赐都要比寻常时候厚几分,说不定还能得到宫中赐下来的年礼,这可是难得的体面。”
贾璋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我之前就想过,宋学士或是会在除夕宫宴上献书,或是会在会试时献书,毕竟这也是事半功倍的好事嘛!”
除夕当晚,《大盛会典》呈送御前。
太上皇和绍治帝听到宋榆的禀告后,全都露出了欣喜之色,连声说了好几个好字。
绍治帝又宣布等到正月十六朝廷休沐结束后,就正式向天下颁布《大盛会典》。
除此之外,太上皇和绍治帝分别赐下赏赐,从宋榆到翰林院的小检讨,赏赐人人有份,所有纂修官都没被落下。
在宋榆口中功劳最大的许侍讲与贾璋得到的赏赐是最多的。
除夕当天晚上,宫中内宦就奉命把贡缎、贡茶、金银、笔墨纸砚、御制四书等赏赐送到了各位纂修官家里。
荣国府内,在贾璋领赏时,贾琏、贾琮全都与有荣焉地挺起了胸膛。
而贾璋他在送走送赏的内宦后,抱起了玉雪可爱的贾芝:“芝哥儿瞧瞧,你喜欢什么,叔叔送你做新年礼物。”
贾芝指着那只漂亮的白玉砚台:“三叔,芝儿想要那个。”
贾璋自然是答应了贾芝的请求,又把其他东西分给兄弟姐妹,侄儿嫂子,让大家一起沾沾喜气儿。
正坐在体元殿内参加宫宴的贾母与贾赦夫妇只会比在家里待着的人更高兴,当他们听到宋榆为贾璋表功时,他们几个全都露出了喜悦的目光……
贾政倒是没像他们一样喜悦,不过他只是五品官,坐的位置也相当靠后,体元殿内也没人注意到他就是了。
待到年假结束后的第二天,翰林院会同礼部一起呈送《大盛会典》。
奉天殿内丹陛上摆放着太常寺布置的香案,礼部教坊司伶人演奏着中正平和的礼乐,气氛十分庄严肃穆。
在礼部尚书与翰林院掌院学士宋榆的带领下,贾璋和许侍讲等纂修官身穿朝服,献会典于两宫帝王。
而绍治帝和太上皇全都换上了朝服,戴上了最庄重的冕旒,在礼官的引导下来到奉天殿升殿,又在礼官的引导下宣布翰林院和礼部可以献书了。
在文武百官的注视下,宋榆和礼部尚书带着众位纂修官进书于香案之上。
在这之后,又要献表于两宫皇帝。
这样露脸的好差事,自然是由许侍讲与贾璋这两位功劳最大的副总裁官来做。
按功劳分好处,宋榆觉得自己这个上司还是很公平公正的。
至于他更喜欢许侍讲和小贾修撰的事情,就不用和其他侍讲学士讲了。
在献书典礼完成后,《大盛会典》正式面世了。
因为太上皇和绍治帝对《大盛会典》与翰林院的工作都很满意,吏部给纂修厅的所有纂修官都记了最上等的考评。
得知此事后,纂修官们全都喜气洋洋的。
有了这一笔政绩,等到任期结束后,他们很可能得到升官的机会!
他们这一年的辛苦总算是没白吃,如果可以的话,他们真希望自己还能遇到编纂《大盛会典》这样的好差事……
而像许侍讲与贾璋这样功劳较大的副总裁官得到的好处就更多了。
首先是许侍讲,因为这次编书的功劳,许侍讲获得了经筵日讲官的身份。
以后他不但能够经常面圣,还能给皇子讲学积攒香火情。
这样的好差事可是人人都想要的。
贾璋只是六品的修撰,按照盛朝的潜规则,他做不了日讲官,但是他的工作内容也得到了很大的调整。
绍治帝把他调到内阁,让他去做杨宗祯的机要中书。
从清冷的史馆到内阁这等权要之地,在很多人眼中,贾璋这次调动与升迁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甚至还有人觉得,能去内阁那等权要之地当差,比直接升官还要好上几分呢,贾璋这次可真是靠着他修书的功劳赚翻了。
而绍治帝把贾璋调到内阁的原因也很简单。
杨宗祯身边的中书已经做了好几年了,按照杨宗祯的习惯,他身边的这位中书也该升官外放了。
绍治帝希望贾璋能去杨宗祯那里好好地学一学他师祖的本事,这也算是他这个做皇帝的为国储才了。
杨宗祯和张泰维,不就是太上皇专门为新君培养的辅政大臣吗?
绍治帝觉得,太上皇的先进经验还是很值得学习一下的。
除此之外,他听陆英说过,贾璋在国子监读书的时候就去内阁做过杨宗祯的临时中书,而且还做得很不错。
把贾璋送到杨宗祯身边做事,贾璋会感谢他,杨宗祯更会感谢他。
绍治帝就不信,杨宗祯会不想亲自教导他们杨门杰出的后辈,从而避免杨门内部发生青黄不接以至难以为继的情况……
只需一份赏赐,就能收获两份臣子的感谢。
绍治帝很喜欢这种惠而不费的做法。
第145章 机要中书内阁坐堂,桃花香海会试在即
因为杨宗祯成为未来首辅已经变成板上钉钉的事, 贾璋在拜访各位阁老时也没像上一次来文渊阁做临时中书时那般被人刁难。
无论是周东野、李汲这两位注定要走向末路的阁臣,还是原朴、张泰维这两位新贵,对贾璋的态度都还算友好。
不过贾璋对情绪的感知很敏锐, 他能注意到李汲和张泰维都很讨厌他。
这对眼下已经反目成仇的师徒对杨门的态度还是很一致的。
可惜的是,他们再讨厌杨宗祯, 也改变不了绍治帝要重用杨门的事实。
杨宗祯和贾璋还是很对绍治帝的心思的, 而且绍治帝对实学这样实用价值高的学问很感兴趣。
杨宗祯和贾璋都是实学一门门内的翘楚, 因为这个,绍治帝也愿意高看他们一眼。
贾璋在文渊阁的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
他前世做过司礼监掌印,这辈子又来内阁做过临时中书, 工作经验本就丰富。杨宗祯与现任机要中书又都有意照顾他这个年轻人, 他的工作想不顺利都难。
转眼间到了三月, 在会试开始前,杨宗祯的前机要中书外放江苏, 去叶士高手底下做事去了。
贾璋也正式接任了机要中书的工作。
自此以后, 除了去玉熙宫轮值外, 贾璋基本上都在文渊阁当差。
列位阁臣都是日理万机的角色,自然无暇应对地下的中书、典籍、孔目、小吏,而这些人,都归机要中书领导。
而且他还得关心杨宗祯的身体健康。
若是做别的阁老的中书,贾璋只要把对方当做上司对待, 讨他们欢喜就行了。
可杨宗祯被老师叶士高视作父亲,杨宗祯对他这个徒孙也是爱屋及乌。
因为这些原因, 贾璋很尊敬师祖,也心甘情愿地想要照顾好杨宗祯这位老人家。
在正式担任杨宗祯的机要中书后, 贾璋他不但认真当差,还对杨宗祯的饮食坐卧样样经心。
不论谁见了他的用心后, 都是要对他竖大拇指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在这样的一来一往中日益亲密起来的。
杨宗祯对贾璋好,贾璋心里都清楚;贾璋对杨宗祯的用心,也全都被杨宗祯记到了心里。
而在休沐的时候,林如海对贾璋道:“你有凌云壮志,能入值文渊阁,跟在阁老身边参预枢务,确实是一条难得的坦途。”
贾璋点了点头,跟在杨宗祯身边观政,他能学到很多。
这些年来,他能在翰林院、玉熙宫内拔得头筹,也有他做临时中书时积攒下来的经验的功劳。
师祖他老人家能得两代帝王青眼的本事是很难得的,贾璋也希望自己能从杨宗祯身上学会这样的本事。
他虽然是重生之人,但也晓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更何况他前世不是外臣,朝中内政军机等事,他接触得不算太多。
眼下这些东西,他都得从头学起……
对贾璋来说,杨宗祯的为官之道是值得他认真学习参考的。
毕竟,杨宗祯与叶士高对贾璋的期待从来都不只是一部尚书,贾璋对自己的期待也绝对不止是一部尚书。
所以贾璋不能自满,更不能止步不前,做那让人扼腕的仲永的。
不过贾璋没对林如海说出自己的野心。
他看林如海对他的文渊阁之旅有些忧虑,便安慰林如海道:“姑父放心,我现在还年轻,只要照顾好阁老,跟在阁老身边多学多看就好了。”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1]。这个道理我还是知道的。”
“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了。”
听到贾璋的话,林如海松了一口气。
“陛下让你去杨阁老身边,是想要你去学习政务,不是想让你立即做出什么成绩来。所以你只要多学少说,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了。”
“平日里替你师父照顾好阁老,这就是你最大的孝顺。若想要功绩,等到日后在文渊阁内的任期期满后,去哪里不都能大展宏图?”
听到林如海的叮嘱后,贾璋才搞清楚林如海在担心什么。
原来他这姑父是担心他满腔少年意气,容易行差踏错,以至于做出什么会让人追悔莫及的事情来。
但贾璋绝对不会犯那样的错误。
他本就不是真正的少年郎,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斤两。
在学到真本事、积攒到足够的名望与经验前,他绝对不会去冒险,做那些争强好胜之事。
就像林如海说的那样,若真想要功劳,来日任期期满后,师祖不会不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
而现在,无论绍治帝还是杨门都希望他稳稳当当地跟在阁老身边学习政事,贾璋又怎会悖逆皇帝与师门共同的心意呢?
所以林如海完全不用担心他。
贾璋和黛玉的婚期就定在今年的重阳节,这个日子是清虚观张道士算出来的。
这也就是说,黛玉在今年秋天就要出嫁了。
林如海知道贾璋向来稳重,可是事关黛玉,林如海难免会关心则乱。
他可不希望女儿一嫁过去,贾璋这个女婿就出事,那样的悲剧可不是林如海想要看到的。
如今听到了贾璋的解释,林如海他总算放心了。
在获得林如海的允许后,贾璋去林家的园子找黛玉。
一路上,贾璋穿花拂柳,他走过池塘上的小桥,走过潋滟的蔷薇花丛,最后走到茂盛的,粉白色的桃花香海。
在那棵最大的桃花树下,放着一块天然的山石。往上面铺好红线毯后,靠在上面看书是极惬意的。
贾璋知道,如果黛玉在园子里,那她有很大的几率会在那里。
而事实也正如他所想,他遥遥地看见黛玉湘色的衣裙,莹白粉润的脸,以及她黛色的长发与柔和静谧的眉眼。
他悄无声息地走过去,见黛玉看书看得入神,便也没惊扰她,只站在她身边看她读故事。
这是白行简的话本。
林家的藏书很丰富,林妹妹回家后的这些日子,有父亲陪伴,有诗书为友,想来她也是很开心的。
看来以后要多带妹妹回娘家了,至于理由……
就说他找姑父有事好了,省得引发婆媳矛盾。
林妹妹本就聪慧,和母亲的关系也是极好的。
只要他居中细心调和,想来母亲与林妹妹不会发生什么太大的矛盾。
微风吹拂过贾璋墨绿色的袍角,他静静地看着黛玉,直到黛玉在桃花香气中闻到了一缕浅淡的檀香,她才抬起头来,然后呀了一声。
“三哥哥,你是什么时候过来的?”
她放下书,拂去落到贾璋肩头的花瓣,又请他坐下,和他一起分享白行简写的《三梦记》。
紫鹃和雪雁在一旁悄悄的笑,她们从小就伺候黛玉,黛玉待她们如同姐妹一般。
如今看到姑娘和未来姑爷这么好,她们真的很高兴……
贾璋和黛玉已经习惯于被丫鬟嬷嬷们注视了。
如果没有她们在一旁随侍,林如海也不会允许贾璋过来探望黛玉。
而贾璋接过了黛玉手中的书稿,和她一起讨论白行简写三个梦的目的是不是因为“礼以三为成”,倒也别有趣味。
说厌了就回院子里,逗弄檐下架子上的白羽鹩哥。
林姑娘养的鹦鹉也灵秀神气,不但会问好,还会背古诗。
贾璋和黛玉喂它吃瓜子的时候,它就扑闪着翅膀道:“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看来黛玉最近喜欢易安居士的小词,要不然这只鹦鹉也不会一张口就是“争渡”。
衔蝉懒洋洋地躺在椅子上,贾璋把它抱起来后道:“这可真够沉的了,衔蝉最近又吃了什么好东西?”
黛玉摸了摸衔蝉的脑袋:“青雀她们总是偷着喂衔蝉,雪雁还给这家伙买鲜鱼吃,这家伙不胖就怪了。”
雪雁笑着为自己辩解:“姑娘冤枉好人,耐不过衔蝉撒娇的人明明是姑娘。我那鱼也是厨房秦嫂子白送的,才不是买给衔蝉的。”
贾璋瞧了一眼黛玉海棠花一般的脸颊,轻笑道:“猫儿可怜可爱,你们姑娘疼它些也正常。至于衔蝉吗,只要多带它遛遛弯儿就是了,稍微沉点儿也没什么……”
青雀等丫鬟掩唇微笑,黛玉的眼睛也弯成了月牙,最后弯到了贾璋心里去。
从林家回到荣国府后,贾璋把黛玉交付给他请柬送到探春和惜春手里。
黛玉打算在落英巷林家举办一场赏花宴,探春和惜春去参加这个宴会,也能多交两个手帕交。
休沐结束后,贾璋回转文渊阁坐堂。
杨叔玉要参加今年的会试,按规矩,杨宗祯这个做祖父的是要避嫌的。
所以在朝廷筹办会试、各个衙门都忙忙碌碌的时候,杨宗祯和贾璋反倒得到了一段清闲时光。
贾璋对杨叔玉很有信心。
他与杨叔玉多年通信,脾性也很相投。
杨叔玉回京后,还主动找贾璋讨教过学问。
因为这件事,贾璋对杨叔玉的水平很了解,也相当有底气。
不出意外的话,杨叔玉他中二甲进士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杨宗祯和贾璋一样对自家孙儿的水平心知肚明,所以他也不急。
当然,即便杨宗祯他一点也不急,但他给杨叔玉的考前加练还是一点也不能少的。
毕竟杨叔玉去年才通过乡试,今年就来参加会试了,时间上还是很赶的。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谁也不知道太上皇哪天就山陵崩了。
等到太上皇去世后,周、李二阁老是必然会致仕下台的。
在那之后,杨宗祯就要成为内阁首辅了。
到了那个时候,杨叔玉再去参加科举考试,很容易受到小人的中伤。
周东野的儿子在考中二甲第五名的时候,就有人风传会试考官畏惧首揆威严,给周东野的儿子走了后门,才让他考取了这样的好成绩……
这种捕风捉影的事情,就像癞蛤蟆跳到了脚面上,虽然不能把你怎么样,但是实在是恶心人。
杨叔玉不想被人中伤,所以他就直接回京参加会试了。
他对自己很有信心。
他承认,他并不是什么天才俊彦。
但他的基础打得很牢,文章写得也还算有灵气,就算不能像贾兄一样三元及第,中个进士也不成问题吧?
所以,还是快点开考吧!
在小松径街杨府的书房里做策论做得头疼的杨叔玉心想,快点让我考完,也好和贾兄、叶兄一起去打马吃酒。
他在江南的时候,就很向往他们见面后的愉快生活了。
没想到一回到京城,祖父竟然直接把他关小黑屋写作业,真是让他欲哭无泪。
第146章 叔玉会试端明回京,百般奉承皆为爱子
转眼间会试开考, 杨叔玉连着考了九天,出来时脸色苍白,显然是累狠了。
过来接杨叔玉的人是叶荆和贾璋。
杨伯贤和杨叔玉关系不好, 没过来接杨叔玉,惹得杨宗祯心里有点不痛快。
这件事叶荆和贾璋也都知道, 但是他们两个外人, 却是不好掺和杨家的家事, 因此也只是默默无言罢了。
杨叔玉倒是觉得大哥杨伯贤不来接他是件好事。
他还不乐意看到杨伯贤那张不情不愿的脸呢!
把杨叔玉送回小松径街的杨府后,贾璋和叶荆留在杨家吃了晚饭。
待到贾璋回到荣国府时,时间已经快到戌时了。
外头天空上挂着的寒星把早春的天气衬托十分寒凉, 贾璋进屋后才脱下大氅扔给雪檀, 又接过黄柏送上来的热茶。
雪檀把贾璋的大氅挂好后, 转身去书架那边找贾璋点名要看的账本。
黄柏走上前,接过贾璋递过来的空茶盏, 对他禀告道:“三爷, 今儿缮国公府二爷带着二房大姑奶奶省亲, 现在还没走呢!”
“石二爷说大姑奶奶很是思念老太太,老太太便留大姑奶奶住在荣庆堂,石二爷直接把这件事给答应下来了。”
贾璋挑了挑眉。
石端明已经在外面做了好些年知县了,缮国公府也该想办法帮石端明疏通关系,把他调回来了。
他听祖母说过, 石端明这次回京会去太仆寺做寺丞。
太仆寺寺丞是从六品的官,比石端明之前做的知县要高半阶。
石端明已经在底下熬了好几任了, 在担任知县期间也没出过什么差错。
有缮国公府在,不会有人去吞没石端明的功劳, 更不会有人故意给石端明糟糕的考评。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论资排辈, 也该是石端明他升迁了。
通过石端明的升迁之旅,我们不得不说,科考成绩对文官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
就比如说石端明,他只是举人出身,没有得力的座师与年谊,缮国公府分给他资源也是有限的。
石端明终究不是天纵英才,缮国公府不可能在他身上下重注冒险。
石将军夫妻也得考虑他们家嫡长子的心意,更别说石夫人更喜欢的孩子其实是长子……
所以在拿到家里给安排的知县官职后,石端明必须老老实实地在底下熬上许多年,才能得到升官回京的机会。
而像贾璋这样的状元,在进入翰林院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从六品的修撰了。
除此之外,前者与后者的前程更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捐官出身、荫官出身、举人出身与同进士出身的官员的前程都是有天花板,他们这些人基本上做到四品、五品也就到头了。
翰林官却被世人称为储相,清贵无双,尤其是像贾璋这样有师门的翰林官,更是眼见着的前程远大……
不过贾璋此时并没有思考前后两者的区别,他是在回忆石端明这个人。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这位缮国公府的公子人品还不错。
但对方绝不是会贴心到一回京带元春回娘家,还主动挑起话头,让妻子在荣国府留宿以慰思念离别之情的角色。
那么,对方就是奔着他来的了?
“依小的看,石二爷大概是想见三爷一面。晚上家里办宴时,石二爷还问了您的事,这话是琮四爷的人过来告诉我的。”
至于贾赦和贾琏两人,前者根本没有这样敏锐的嗅觉,后者被顺天府衙门派去统领搜检考生的衙役去了。
在最后一名考生离开贡院前,贾琏都得待在贡院里面。
想来今天晚上,贾琏是不能回家了。
在应试举子们离开贡院后,三大营的兵卒与顺天府的衙役还要打扫贡院、押送试卷,像贾琏这样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官员也是没办法抽身离开的。
而石端明……
贾璋靠在椅背上,有一搭没一搭地翻阅着铺子那边送来的账本,心想石端明和他们家有亲,又是缮国公府的公子,就算在京外做知县,也不会消息闭塞的。
所以石端明石不可能不知道他入值文渊阁做机要中书的事情。
那么他的做法就很好理解了,机要中书跟在阁老身边,经常接触枢务与朝廷机密。
这些消息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这个,外头的官员哪个不想和机要中书攀交情?
石端明和贾璋有一层亲戚关系在,若是没想过利用好这段关系,他也就不是缮国公府最杰出的子弟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那就是石端明与元春在京外相处多年,举案齐眉夫妻恩爱,本人的脾性改了也说不定……
不过这种可能性很小就是了。
事实果然如同贾璋所料,在他看账看到一半后,竹月进来禀告道:“三爷,大姑爷来了。”
因为两房姑娘是一起排字辈的,所以元春是大姑娘,石端明自然也就是大姑爷了。
贾璋让竹月把人请进来,过去与石端明互相厮见。
两人这个叫姐夫,那个叫贤弟,看起来倒是一副其乐融融的投机模样。
两人叙旧后,便在贾璋的书房里面分宾主坐下,雪檀把账本收了起来,黄柏则端了茶来奉与石端明。
贾璋请客人吃的茶都是南边送来的龙井。
在留够自己喝的份额后,他手头上好的红茶与青茶名种全都给黛玉送过去了。
其实这几年黛玉的身体已经很健康了,但贾璋依旧谨遵王太医的医嘱,不许黛玉喝凉性的绿茶。
在林如海上京后,看着黛玉的人又多了一个,不过黛玉并不觉得这是什么负担就是了。
石端明对贾璋笑道:“贤弟这里的茶是明前的新茶吧?离京多年,我也好久没喝过这么好的茶了。”
贾璋才不信石端明的鬼话,就算石夫人偏袒长子,也不会在吃用上亏待石端明这个亲生儿子。
元春的嫁妆又那般丰厚,石端明怎么可能连点儿好茶都喝不上了?
他这话纯粹是在捧人嘛!
“我离京时,贤弟还在国子监读书,因此咱们两个见面见得也不多。再次听到贤弟的名字,还是在贤弟大魁天下的时候。你姐姐听了高兴得很,直说我们府上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京中有头有脸的人家都知道荣国府长房和二房的矛盾,石端明今天跑过来说这些奉承话的目的,无非是在向贾璋示好,把他们小夫妻和二房撕扯开。
元春和他先是贾璋的堂姐和堂姐夫,后是二房的女儿和女婿,贾璋很是不必因为二房,就对他石端明戴上有色眼镜。
这就是他想要告诉贾璋的事情。
当然,若是能借机和这位前途远大的妻弟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那就更好了。
石端明的姿态放得很低,贾璋也就没拒绝他释放的善意:“我不过微末书生,怎么比得上历代先祖的功绩?倒是姐夫,这些年来牧民一方,颇有功绩。石公若泉下有知,也会为之欣喜。”
贾璋口里的石公,自然不是石端明的父亲,而是早都没了的缮国公。
听到贾璋的话,石端明脸上笑意更盛:“茂行十七岁就三元及第,又著书,又修典,又入值文渊阁,这是何等的年少有为?要我说,贤弟还是过谦了!”
“我那点微末功劳,又何足挂齿?与贤弟比起来,真可谓是蒹葭倚玉树啊!”
贾璋垂下了眼睛,这石端明好歹也是缮国公府的公子,就算要释放善意,也没有必要这样谄媚,对方不会是有事情要求他吧?
他掀开盖碗喝完茶后对石端明轻笑道:“姐夫刚刚还在说我过谦,现在自己也犯了这个毛病。若姐夫是蒹葭,只怕京中勋贵子弟都要羞死了。”
石端明佯装愁苦之态:“勋贵子弟多出纨绔,若比不上他们,我就枉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了。”
“其实今天来找贤弟,也是姐夫我有事相求。若是别的事,我也不敢好意思和你说。但事关清哥儿,我这个做父亲的难免会关心则乱。”
听石端明所求之事与阁内枢务无关后,贾璋脸上的笑容变得真诚了一点儿:“清哥儿怎么了,让姐夫愁成这样?”
清哥儿是石端明和元春膝下独生子,这孩子大名叫石廷清,小名清哥儿,在缮国公府里面序齿排第三。
贾璋听祖母说过,这孩子被元春教养得很好,三岁时就开始识字了。
“我想给他找个好书院读书,但缮国公府是勋贵门庭,没有这方面的门路。”
“国子监虽好,但荫监与例监里面全都是纨绔子弟,教授们也不精心,我不想让孩子去那里虚度时光。”
“所以这件事,姐夫只能厚着脸皮求贤弟你多费心。若是事成,姐夫一生一世感念你的恩德。除此之外,姐夫还有厚礼相赠。”
原来就这点事儿。
贾璋整个人都变得松弛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