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同人)贾璋传by惊鸦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26
在他担任机要中书后,京官和外官全都凑过来给他送礼。
其目的自然是希望他能向他们透露内阁枢务的信息,如果能在阁老面前帮他们说好话的话,他们还会有更加丰厚的礼物奉上。
可问题是,贾璋他一点也不缺钱啊!
他根本不需要这笔灰色收入。
为了不得罪同僚,贾璋他从未明言自己不收礼。但实际上,他对拿钱帮忙的事情一点都不感冒。
贾璋只会给那些既不犯忌讳又有潜在价值的官员行个方便。
而且这些事,他全都向杨宗祯禀告过。
若没有师祖的允许,他是不会做这种事情的。
只是,令贾璋感到诧异的是,他越是“铁面无私”,想讨好他的人就越多。渐渐地,贾璋对这种事情已经有些反感了。
如今得知石端明百般奉承,只是为了清哥儿读书后,贾璋的心情也好了许多。
“这件事好办,我有一位实学门内的忘年交,正在冀州办学,他们学院学生每三年都有考中进士的人,教学质量还是很高的。”
“而且冀州距离京城也不远,如果姐夫愿意,我这就替清哥儿修书一封,推荐他去那里读书。礼物就不用了,清哥儿也是我外甥,姐夫不必这样外道。”
石端明听贾璋将此事答允下来,千恩万谢地道:“贤弟的恩情,姐夫全都记在心里。”
礼物的事情,石端明没说,但他是一定要送的。
贾璋维护人情,也是要和朋友互赠节礼的。他请贾璋帮忙,用了贾璋的人情,又怎能一毛不拔,做那等吝啬之事呢?
他不但要送,还要送厚礼。
为了儿子的前程,他送多厚重的礼物都不为过。
如此一来,他和贾璋的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
贾璋对石端明的打算心知肚明,但他不打算戳破这件事。
石端明是二房的亲戚,但这并不代表着石端明就和二房画等号了。
他虽然没有招揽石端明的心思,但是与对方维持着良好的亲戚关系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至少缮国公府在四王八公里面还算老实,和他们家交好,招惹不上什么忌讳……
第147章 二甲传胪叔玉中第,元春无奈探春抉择
阳春四月, 春杏绽放,经过会试主考官、同考官们的辛勤评审,会试的成绩终于出来了。
杨叔玉中了第十名, 二甲进士的功名已经稳稳地拿到手里了。
而杨宗祯家里祖孙三代都中了进士,他们家世代耕读与清流翘楚的形象也愈发深入人心了。
叶荆和贾璋在为杨叔玉摆酒庆贺后, 就放他去准备殿试、结交同年去了。
前些日子, 杨宗祯还在生杨伯贤的气。在见到杨叔玉的好成绩后, 他那股怒意也烟消云散了,脸上也多了笑模样。
而贾璋在这些日子里,也证明了他的能力。
先不说他代杨宗祯起草的诏书有多端丽大气, 也不说他为人处事是何等的干练周全。
只说在阁老生气时, 贾璋能哄阁老开怀, 就足以让这些为杨宗祯专职服务的属官们感恩戴德了。
因为贾璋这次在文渊阁做的是专职的机要中书,不像之前一样只是临时中书, 所以他得到了一间专属值房。
这间值房距离杨宗祯的值房非常近, 内部也比翰林院的值房宽敞许多, 文渊阁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杨宗祯让贾璋像之前一样把桌子搬到自己的值房里旁观他处理政务、票拟奏折。
所以贾璋他平时也很少在值房里当差。
他这些日子里,除了轮值玉熙宫外,就在杨宗祯身边随侍,工作很是繁忙。
不过他的心态还是很稳的。
如果稳不住, 就会被人视作轻浮。日后即便有难办之事,出头之机, 轻浮之人也得不到进取的机会。
谁会相信一个办事不牢的轻浮浪子呢?
而且,贾璋知道他的优势和劣势都是年纪。
年轻是一种本钱。
只要你年轻, 你就能把政敌熬死。
可也有很多人相信“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俗语, 为了祛除年纪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贾璋是有必要给自己树立一个好形象,打造一个好口碑的。
这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水磨功夫最是熬人,贾璋他耐得住性子,这就是他最大的优势。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
他很清楚,有些事情,急也是没有用的。
朝廷需要能干的官员,他不缺出头的机会,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如今,就连绍治帝这个做皇帝的都需要隐忍。他这个小小书生就算再心急,也没有任何用处。
在贾璋的忘年交回信后,石廷清就包袱款款地前往冀州读书去了。
临行前,石廷清专门来荣国府向贾璋道谢。
这孩子杏眼细眉,生了一副好相貌,贾璋心里喜欢他,瞧他也比瞧石端明和元春夫妻来得欢喜。
他拍了拍石廷清的肩膀,只叫他好好读书,又送他一部写过笔记的四书。
石廷清见了,更是喜悦,离开荣国府的时候都笑盈盈的。
元春看着儿子欢天喜地的模样,心里松了口气。
她如今也知道荣府两房的关系不好的根本原因了。
出嫁前,二房一直都是被祖母偏心的那一房,所以元春对此根本没有任何感觉。
不是自家的切肤之痛,又有谁会把事情放在心上?
直到嫁进石家后,在面对偏心的婆母时,她才知道被人冷落挤兑的感觉有多难受。
若非公爹公允,丈夫硬气,婆母的偏心也不算太过分,她只怕早就熬不下去了……
此次让石端明去求贾璋给石廷清介绍书院,也是元春的私心。
她不想让石廷清与偏袒大房儿孙的石夫人相处。
她吃点亏也就罢了,但却受不了儿子吃亏。
至于被禁足的母亲……
她只是出嫁女,又有什么办法解救母亲?
石端明是不可能帮她的,祖母和父亲也不愿听她为母亲求情的话。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常回娘家看望母亲,在帮母亲打点一下祖母派去做监工的老嬷嬷,好让王夫人松快松快。
除此之外,她也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了。
她心里很清楚,除了宝玉外,没人能救得了母亲。
如果宝玉有大房贾璋三分之一的能耐,他就能把母亲保下来,父亲也会听取宝玉的意见。
可惜宝玉吃不了那样的辛苦,也不是那块材料,元春已经把这件事看得很清楚了。
以前她对宝玉还抱有期待时,还曾写信给宝玉,督促他潜心科举,奋发上进。
但宝玉他在信里答应得好好的,放下信后就把她的话当做耳旁风,后头甚至都不愿意给她写信了。
元春素来聪敏,哪里还不知道宝玉的想法,看不清宝玉的底色?
经过这一遭,她对宝玉已经彻底绝望了。
她有丈夫儿子要操心,自然没时间日日夜夜为宝玉筹谋。
说一千道一万,总不能让她贾元春代替宝玉去上进吧?
她倒是想,可问题是她不是哥儿,就算她想,她也做不到这件事。
元春虽然想了这么多事,但她并不打算对别人说。即便是石端明,她也不打算说。
她只把自己的想法埋藏在心里,然后按石端明的意思给贾璋送去一份极为厚重的谢礼。
至于未来会怎么样,也只能交给命运了。
会试的成绩已经出来了,没过多久,杨叔玉就去参加殿试了。
为了避嫌,杨宗祯提前向绍治帝请假。这几天他都待在府内闭门不出。
上次恩科,贾璋、叶荆他们这些徒孙参加考试,杨宗祯只需不发言就可以了。
但是这次参加考试的是杨叔玉,他可是杨宗祯的亲孙子。
为了保证殿试的公正,杨宗祯选择待在家里,连带着贾璋这个机要中书也没什么事情做。
今天轮值玉熙宫的翰林不是贾璋,他自然就闲下来了。
他的顶头上司兼好友韩凭韩侍讲得知此事后给他放了一天假。
所以,在众位贡士战战兢兢地参加殿试时,贾璋却迎来了难得的假期。
在陶园里优哉游哉的贾璋饶有兴致地舞了一会儿剑,虽然没有观众,但他玩得尽兴,心情也相当愉悦。
中午时候,贾璋又带贾琮与贾芝一起去外头新开的酒楼吃饭。听说这家酒楼擅长做川菜,他们倒是可以一起去尝尝鲜。
优哉游哉的假期很快就结束了。
在殿试结束后,杨宗祯和贾璋恢复了正常上衙当差的生活。
又过了一些时日,朝廷放榜,杨叔玉巍然中了。
不但中了,他还中了二甲第一名传胪。
这个名次足以让杨宗祯满意了。
去杨家贺喜的人数不胜数,还有不少人想把自己女儿嫁给杨叔玉的。
杨叔玉他可是一块难得的香饽饽。
他不但才貌双全,还是进士,还有一位阁老祖父,这样条件好的青年男子是很难得的。
于是,疼女孩子的人家想把女儿嫁给他,也好让女儿终身有靠;不疼女孩子的人家更想把女儿嫁给他,以期攀附阁老,带挈自己的前程……
杨叔玉不堪其扰,参加完琼林宴后就跑到叶家躲清净,可没过多久,就又被人找到叶家门上。
他只好再找新的地方。
听闻贾璋有一处别居后,杨叔玉就立刻跑到贾璋这边儿来了。
因为杨叔玉已经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所以这次搬到贾璋这边儿后,他基本上就再也没出过门了。
这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模样,竟有些像个被养在深闺的小姐。
因为这个,叶荆和贾璋没少笑杨叔玉,当然,他们开得玩笑并不过火,杨叔玉听了也觉得好玩,并不会因此生气。
直到杨叔玉考入庶常馆后,这股攀附杨家的热潮才退下去,杨叔玉他也可以放心地搬回家里住了。
探春的婚事也被贾母给定下来了。
贾母给了探春两个选择。
一个是普通人家出身的同进士,一个是浙江守备邬家的二公子。
前面这个,是贾母好不容易才从本科进士里面挑出来的人选。
在二甲进士里,十来岁、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占比很少。
这也很正常,贫寒人家的孩子光是凑齐束脩就已经很难了。
凑够束脩后,他们的教育资源也很一般,水里火里考出来,都不一定能考中一个举人。
更别说是进士了。
只有那些天赋过人之辈,才能小小年纪就脱颖而出。
如果不是这等天赋过人的才子,那就是权贵之家从小培养的后代。
这种人家的孩子还要既勤奋聪明又不倒霉,这才能早早考中二甲进士。
但这样的年轻人是不会娶探春的。
探春是很不错,可是他们有更好的选择。
朝中要员的孙女,清流干吏的千金,哪个带来的助力不比探春带给他们的助力多?
如果探春像迎春一样,是贾璋这位内阁中书的亲妹妹的话,那探春也不是不可以。
但问题就在于探春她不是,就算贾母许下空头支票,说贾璋同样疼爱探春,外人也不会相信。
所以贾母只得降低标准,给探春挑了一个二十三岁的同进士出来。
这人是耕读人家出身,二十三岁还未娶妻。
他大抵也是不想娶乡下寒门小户之女,想攀上一门有助力的岳家,这才拖到了现在。
至于邬家,他们家祖上原是老国公的下属,两家这些年来也没断过联系。
去年贾母过寿,邬家人还送了珍贵的玻璃插屏过来为贾母庆贺。
从某种程度上说,探春与邬家的二公子还算门当户对。
浙江守备与太常寺少卿都是正五品的官职。
虽说贾政手里的权力比不上邬守备,但是荣国府的门第本就比邬家高,贾璋还是内阁中书,探春又是贾母亲自教养长大的。
她配邬公子还是绰绰有余的。
只是若嫁到邬家,探春就要远嫁到浙江了。
而那位同进士已经为自己谋得了户部提举的职位,如果探春和对方说亲的话,探春就可以留在京城里面了。
但是他也有一个大缺点,那就是他家要比邬家穷很多。
贾母把这两人的优劣全都告诉了探春。
“如果你相中了那位小刘大人,我就托你三哥去探探对方的口风;如果你相中了邬公子,那你就可以准备绣嫁妆了,是邬夫人来信想求娶咱们家的姑娘的。”
这件事,只能让探春自己决定,而不能让赵姨娘这个做母亲的替探春选。
贾母心想,赵氏眼皮子浅,她能给探春选什么好夫婿?
那女人肯定会选邬家,因为邬家给的彩礼必然比刘家多……
“所以,你是怎么想的呢,三丫头?”
探春没有立即作出决定。
婚嫁可是一辈子的大事, 她只是个年轻的女孩子,就算再刚强,也很难在这种事情上杀伐果断。
“老太太, 容孙女回去好好思量一二吧。”
贾母点了点头,其实她是更喜欢刘家的。
荣国府的公子们全都弃武从文了, 在这种时候, 嫁到邬家可不是什么上好的选择。
如果邬家抱着荣国府转换门庭后资源闲置, 他们家娶荣国府的女儿能占便宜的想法,那他们就打错了主意。
资源置换、利益均摊……老国公留下来的人脉资源对文官依旧有用。
大房的资源探春根本沾不上边儿,贾母也不会允许贾璋把他手里的资源人脉用到旁人身上。
就比如说元春夫妇他们求贾璋给清哥儿介绍先生, 这样的小事, 在贾母心里只是举手之劳罢了, 贾璋帮了也就帮了。
可若元春夫妇对贾璋提出了无理要求,那贾母不用贾璋出头, 她就会主动帮他把元春扫地出门, 省得他难做。
探春与贾母的情谊远不如元春与贾母的情谊深, 元春都没得到的东西,探春又怎么可能拿到了?
二房的资源不多,贾政那个假道学更是不可能把他手里的资源给女婿用的。
在王夫人被关起来后,贾政就有些患得患失。不把所有筹码抓在手中,他就会心慌气乱。
在这种时候, 探春又能占到什么便宜?
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件事,贾母才觉得刘家更胜一筹。
如果贾母真的觉得邬家无可挑剔的话, 那探春她就不会听到刘家的名字了。
但是刘家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邬家豪富,刘家寒苦, 两家的对照十分强烈。
在刘承中第前,刘家只是乡户人家。
贾母猜测, 他们家里能供得起刘承上学,那他们家的日子或许会比去年冬天来荣国府打秋风的刘姥姥家里好过许多。
但是,就算会好过一些,也不会好过太多。
光是看刘承的衣着打扮,吃穿用度,就知道刘承他们家里并没有因为刘承中举就摇身一变,变成乡下富裕的大地主。
他们家的日子必然是很清苦的,与元春嫁的石家、迎春嫁的赵家根本没法比,贾母不确定探春是否能接受那样的生活。
但贾母也没有办法,对于探春来说,刘家和邬家已经是不错的选择了。
至少她打听过,刘承和邬二公子都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人品也都还算可以,刘承不是戏本里的陈世美,邬二公子也不是五毒俱全的纨绔子弟……
探春的条件在这里摆着呢,她的选择很有限。
璋哥儿的朋友里,杨公子、孟公子他们都很年轻,但贾母连提都没有提过一嘴。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探春根本配不上人家。
人品模样全都是配得上的,但是家世身份配不上啊!
如果探春是贾璋嫡亲的妹妹,那她谁都配得上,可问题是她不是,所以探春她很难找到赵家萍那种四角俱全的进士夫君。
贾母心里很清楚,如果错过了刘承和邬二公子,还不知道下一个适龄的未婚公子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万一是个绣花枕头表面光,那探春她可就惨了。
因为邬家和刘家各有优劣,所以贾母才让探春自己做选择。
如果想要日后的风光,就去刘家赌一把;如果想要安安稳稳的日子,就嫁去浙江邬家。
有荣国府在,探春在邬家不会过得太差的。
老国公曾做过邬家的恩主,这也是这些年邬家一直往荣国府送厚礼的原因之一。
如果邬家苛待探春,也是会被人指指点点的。
贾母她一点都不想影响探春的判断,若非王氏被禁足,贾政又对探春不上心的话,她这个祖母根本不用操心探春的婚事。
如今她管了这件事,不过是不想耽误探春而已,但她也不想一片好心,最后却被探春埋怨。
所以这其中的利弊,只能由探春自己权衡了。
探春思来想去,最后还是选了刘公子。
比起邬二公子,她还是更想嫁已经做官的读书人。
那邬二公子是次子,还没有功名,更不是琏二哥和蓉哥儿那样的承爵长子。
就算捐了官,前程也极为有限。
若是邬家不愿意在二公子身上投资,或是邬二公子与宝玉一样不上进又爱怜香惜玉的话,那她以后还有什么好日子可过?
总不能姐姐妹妹,妯娌嫂子都有诰命,就她一个人是白身吧?
所以,还是刘承肉眼可见的功名来得实在。
如果刘承日后能升迁,那她就算是跟着对方熬出头了。
如果刘承日后没有前程,那就当她花钱买诰命好了。
有荣国府在,不论刘承是出头还是不出头,都不敢给她难堪。
璋三哥或许不会因为她就去提拔刘承,但他也不会任由旁人欺凌贾家的女儿。
她这个堂哥,最是有担当的了……
唯一的不好就是她可能要花嫁妆钱养刘承全家了。
但是她愿意付出代价去赌一把,她是众姐妹中算账算得最快最好的,有信心经营好她的嫁妆。
如果是姨娘的话,那姨娘一定会选邬家吧?
油锅里的钱她都要捞出来给环儿花呢,更别说是她贾探春得到的聘礼了。
她小的时候,姨娘也曾疼过她。
可后来,姨娘心里的第一顺位只会是环儿,她为了前程也只能尽力讨好老太太和太太。
母女之间,感情日淡,早就没什么真挚的情谊了。
这件事情,也说不上谁对谁错,探春早就不再纠结这件事了。
若环儿孝顺,就由他赡养姨娘,她和姨娘只做最熟悉的陌生人就好了;若环儿不孝,不管姨娘了,那她也不会抛下姨娘不管就是了。
贾母对探春的选择很满意,不过她没把她的想法表露出来。
她只是请贾璋去探一探刘承的口风。
贾璋没拒绝贾母的请求。
大房和二房的关系再不好,年轻的小姑娘总是无辜的。
他虽然和探春相处得不多,但也收过人家小姑娘送来的针线。
所以他对探春倒是没有什么不好的印象。
不过探春终究不是他亲妹妹,想让他对探春像对迎春一样细心,却是不可能的。
贾赦是贾璋的亲爹,邢夫人是贾璋的亲娘,他们夫妻没心情管迎春,那贾璋这个做儿子的有责任替他们操持迎春的婚事。
但探春的爹是二叔贾政,贾政自己都不关心女儿,又怎么能指望贾璋像长随一般忙前忙后?
所以贾璋没直接约刘承出来,而是托自己在户部的同年去探听刘承的心意。
贾璋这么做,也是不想给刘承过多的想象空间。
他手头的资源是有限的,就算叶荆、杨叔玉根本用不到他的资源,就算赵家萍、郭子守家里也有父兄支应,可他手底下还有像范孟起和蒋家师弟这样投靠过来的寒门门人需要资源。
即便刘承娶到了探春,那他也得排在这些人后面。
如果刘承不能证明自己的话,那贾璋也不会投资一个注定没有希望的人。
这件事情很容易理解。
他之前愿意给石廷清写荐书,实际上看的也不是元春的面子。
他愿意帮忙,主要是因为石端明谈吐得体,不是那等蹬鼻子上脸的小人,所以他愿意和石家父子建立联系。
更主要的原因是贾璋想哄贾母高兴,所以他不在乎这种对他来说只是举手之劳的小事……
若刘承能和石端明一样识趣儿的话,那贾璋也不介意自己多一个好妹夫。
比起外人,还是姻亲更靠谱更贴心些。
若刘承不识趣儿,那他也不会做冤大头。
毕竟探春只是他的堂妹,并不是他嫡亲的妹妹,他对二房的堂兄弟堂姐妹可没有什么奉献精神。
刘承听到上司的暗示后,只觉眼睛一亮。
刘承是知道贾璋的。
或者说,这两科的年轻官员里就少有不知道贾璋的。
十七岁的三元及第,二十岁的内阁行走,这样风光的官场前辈,谁人不知道,谁人不羡慕?
他心里清楚,贾家三小姐只是贾璋的堂妹。
贾璋待他这个堂妹很可能是没有多少情分的。
但是有这层关系总比没有这层关系好,而且贾小姐的父亲也是五品官,荣国府的门第也高,给家里女儿的嫁妆也丰厚……
比起商户家的小姐,还是贾三小姐这样的姑娘更符合他的期待。
“下官心里是愿意的,只是齐大非偶……”
“贾年兄说了,他们家老祖母看中了你的人品,也不拘你家拿多少聘礼,只要待他们家姑娘好就行。如果你愿意,可以给荣国府递帖子上门拜访。”
“明面上只说是去拜谒贾修撰就成,也不会伤了彼此的面子。”
刘承的眼睛更亮了。
贾修撰做事果然体面!
不管婚事能不能成,他拜谒过贾璋这件事都做不了假。
短时间内,他刘承也能借一借势。
至少,他那官居从七品还喜欢颐指气使的上司得知此事后,肯定就不敢继续为难他这个新人了。
他喜笑颜开地把这件事答应了下来,第二天就把帖子送到了荣国府。
在得到回帖后,刘承好生拾掇了一下自己的形象。
在这之后,他又备了两样时新礼物,这才带着小厮上门。
贾母见刘承相貌清秀,谈吐得体,心里愈发满意。
不得不说,刘承比她想象中的模样要好上不少。
贾母这个喜欢漂亮孩子的老祖母对刘承的第一印象还是很不错的。
在屏风后偷看的探春也很满意,人生在世,谁又不喜欢好看的皮囊呢?
听到贾母的暗示后,刘承也顺理成章地把这桩婚事答应了下来。
即便此时此刻,他还没有见过探春。
不过在离开前,刘承在贾母的安排下远远地见了探春一面。
他自幼在乡下地方长大,还没见过探春这样顾盼神飞、修眉俊目的姑娘,心里对这桩婚事更加满意了。
他遥遥地向探春行了一礼,在探春回礼后,他才随着领路的侍女一起去前院书房。
他还没有忘记今天最重要的事情,他要去拜谒贾璋……
因为双方都很满意,刘承就和探春在七月底的时候定亲了。
赵姨娘看到刘家送来的简薄聘礼,整个人都被气得跳脚,回到住处后,就拉着小丫鬟的手哭天抢地起来。
她还记得大姑娘结亲时是何等的风光,也记得二姑娘结亲时婆家送来的赤金宝石首饰有多耀目!
怎么到了她女儿,就只剩下了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
但她也不敢跟贾母闹,只敢跟贾政哭哭啼啼。
可问题是,贾政素来是个假清高,最不喜欢别人对他说嫌贫爱富的论调……
赵姨娘就这样在贾政跟前儿失宠了,而探春也没去看赵姨娘。
她只在私下里叮嘱贾环道:“或许你觉得我不是一个好姐姐,但在这府里,我们都有苦衷,我也不求你理解我。”
“如今太太犯了错,你头上的紧箍儿没了,好生上进才是正经事。”
“在父亲面前和宝玉争一时的长短,跟着姨娘瞎混又有什么前程?我是你亲姐姐,就算对你不亲近,也绝对不会害你。”
贾环还记得他小时候知道姐姐只给宝玉做了鞋子时,心里有多难过,又有多嫉妒宝玉。
如今他长大了,知道探春也有她的不得已。
但这些日积月累下来的小事,就像羊毛细针一样扎在他的心头。
他目光复杂地看着探春,最后还是对探春道:“三姐姐,你日后也好生珍重。”
第149章 婚礼准备宾客如云,贾璋接亲黛玉梳妆
在探春的婚事定下来后没多久, 林家人就上门来送家具了。
贾母心疼孙子外孙女,为了让他们小夫妻两个日后住的舒坦,她还专门请人来把鹤鸣苑大修了一遍。
所以贾璋这些日子都住在前院书房里面。
林家人送来的这套家具, 就是林如海命人按照新房的尺寸打造的全套黄花梨木家具。
不但木料名贵,上面的花样也清雅, 那花样还是林如海亲自请了名家画的。
在林家人放好家具离开后, 青桃带着鹤鸣苑的丫鬟们打扫屋子, 修剪花木,以待新奶奶的到来。
贾母专门过来视察过,还特意吩咐青桃去库房里领两匹软烟罗回来做帐幔, 又让琥珀取来她珍藏的十八扇翡翠炕屏过来给贾璋和黛玉使用……
转眼间, 重阳节就要到了。
在大婚前, 贾璋早早地请好了婚假。
在征求过杨宗祯的意见后,贾璋又跑去庶常馆里借调杨叔玉来文渊阁给自己顶班。
他口中只道杨阁老不喜欢陌生人, 实际上还是想要给杨叔玉刷履历……
庶常馆那边儿很痛快地答应了贾璋的请求。
贾茂行不好得罪, 杨阁老更不好得罪。
让杨叔玉去文渊阁当半个月的差只是小事, 没人会在这样的小事上给贾璋使绊子。
因为这种绊子根本没有杀伤力,还会平白无故地得罪人,这样的蠢事几乎没人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