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同人)贾璋传by惊鸦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26
贾璋这样,就很合乎他的心意……
第168章 两桩婚事良缘缔就,满月宴会纷纭心事
黛玉母子平安, 邢夫人终于有闲心操办贾琮和邢岫烟的婚事了。
白家那边见贾琮考中了秀才,便松口允了贾琮和白小姐的婚事。
邢夫人是白小姐的亲姨母,不会为难自己的外甥女;贾琮是荣府子弟, 身上有功名,哥哥又是贾璋贾琏, 日后日子很过得去。
白大人夫妇对这桩婚事很满意, 邢夫人也很高兴外甥女能做自家媳妇, 因此对这桩婚事很热心。
而在贾珞和邢岫烟的婚事上,邢夫人就没那么用心了,堂侄女可没有亲外甥女贴心, 她是看不上邢忠和邢德全这两个没用的兄弟的。
邢德全是邢夫人嫡亲的兄弟, 她也没法子和邢德全彻底撕掳开;但邢忠只是邢夫人的堂兄, 她可不喜欢这对上门打秋风的堂兄堂嫂。
倒是她那侄女邢岫烟,不但大方懂事, 还挺招人喜欢的。
至少老太太和她两个儿媳妇都挺喜欢邢岫烟的。
邢夫人心想, 这还真是歹竹生好笋了, 贾珞家里还算殷实,若是邢岫烟本人不好,他们家就算想要攀附贾璋,大概也不会娶邢岫烟的。
妻贤夫祸少,谁愿意往家里娶一个搅家精儿媳妇呢?
贾珞之母钱氏对这桩婚事倒是很热心, 至少要比邢夫人热心得多。
她儿子一直都没考中功名,结果跟着荣府三爷学了两天就考上了, 这样的金大腿怎能错过?
而且那邢家姑娘她也见过,相貌漂亮, 性情端庄,一看就是做当家主母的好苗子。
如果她能和邢夫人一样, 生个像荣府三爷的聪明孩子,那他们家就更是祖坟里冒了青烟了……
虽说他们家和荣府的祖坟是同一座,都埋在了同一处墓园就是了。
因为双方郎有情、妾有意,所以邢夫人很快就把这两桩婚事给定了下来。
白家那边对贾琮这位东床快婿很满意,贾珞一家也喜欢邢岫烟的人品,乐于与贾璋的关系更亲近些,并不在意邢岫烟嫁妆寒微。
不过大半个月的时间,贾琮和白小姐、贾珞和邢岫烟都合了庚帖,过了小定,只待日后大婚即可。
黛玉听紫鹃提起这两桩婚事后,吩咐紫鹃道:“我记得我有几根翡翠簪子,你拿出两根出来,一根给白家小姐添妆,一根给岫烟添妆,也算是我这个做嫂子的情谊。”
紫鹃按照黛玉的吩咐把簪子取了出来拿给黛玉过目。
在黛玉点头后,紫鹃拿锦盒把两根翡翠簪子分别装进了锦盒。
等到黛玉日后要用这簪子时,直接拿着送人即可,倒是方便得很。
黛玉也不用担心日后找不到东西,紫鹃记性好,这些东西放在哪里,紫鹃心里都记得清清楚楚的。
可以这么说,眼下整个鹤鸣苑里的丫鬟里,除了小红外,再没人能比得上紫鹃能干了。
贾菱出生,荣府自然要大办贾菱的满月宴。
贾璋早早地写好请帖散了出去,在满月宴当天,各位宾客纷至沓来,荣国府府门前也是车水马龙、人流如织,杨门上下纷纷登门捧场。
不过这次杨宗祯没来参加荣国府的满月宴。
小儿满月没有大婚重要,杨宗祯连自家孙子、重孙子的满月宴都不是每次都会出席,更别说贾璋这个徒孙办的满月宴了。
但荣国府的客人依旧有很多。
除了杨宗祯、原朴两位阁老和宋学士等人外,之前参加过贾璋婚礼的宾客都参加了菱哥儿的满月宴。
贾琮和贾璋的门人们在门口迎来送往,接待宾客;而贾璋、贾琏在席上安置各位大人,只求让这些客人宾至如归。
女眷们在陶园做客,贾璋在陶园里建造的避暑小楼清幽雅致,烧上地龙后又很温暖,一年四季都宜居,也适合举办宴会。
而且小楼楼顶铺了大片的青碧琉璃瓦,光辉灿烂,美轮美奂,让人看了就心旷神怡。
黛玉也参加了今天的宴会。
她月子里养得好,戴着抹额参加满月宴也没什么。
不像邢夫人怀孕时年纪大,就算孕期养得再好,生下贾璋后,身上也多有许多亏空,被太医嘱咐要多坐几天月子,这才错过了贾璋的满月宴。
贾母、邢夫人和黛玉三人是今日这场宴会的主人公,三人都穿了一身红,远远看着很是喜庆。
黛玉穿了一套大红绛绡白鹤礼袄裙,腰上挂了一块墨玉麒麟佩,鬓上戴了一支青鸾点翠簪,簪头的青鸾嘴巴里衔着珠串,垂下的明珠竟都是紫色的,与寻常的白色珍珠并不相同,看起来十分珍贵。
在场的少夫人们看着她,心里百感交集,有人羡慕,有人嫉妒,有人五味杂陈。
不管怎么说,黛玉都是个好福气的姑娘。
爹爹疼宠,夫君爱重,如今又生下了贾璋的儿子,以后算是彻底站稳脚跟了。
而且她还年纪轻轻就有了敕命,虽然只是六品,但也是很多人可望不可求的。
在场有许多夫人在邢夫人的年纪都还只是六品呢,而黛玉她今年才十八岁,人心多变,当然会有人眼红记恨。
但是就算有人嫉恨又有什么办法,人家夫君得力,她们难道还能改变皇帝陛下和阁老大人的心意,让他们不用贾茂行吗?
那简直太可笑了。
还有人没长脑子,只是因为嫉妒,就跑到邢夫人耳边搅风弄雨。
话术很老套,无非是不怀好意地问邢夫人,为什么不在儿媳妇怀孕时给儿子安排通房,是不是她这个婆婆压不住儿媳妇云云。
邢夫人听了后扯了扯嘴角:“我们家没有那样的规矩。”
心里却在想,这是她不想吗,是她儿子不想要,跟她有什么关系?!
在还没跟黛玉定亲前,他儿子就说过,他害怕自己偏心庶子,惹得家宅不宁;又怕自己为了维护秩序,耽误了庶子的前程于心有愧。
所以他不想要庶子,更不想要通房。
并以此为理由,拒绝了贾母和邢夫人给他安排的姨娘预备役,只留下了红杏和青桃伺候。
邢夫人对这种事情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当黛玉怀孕时,贾璋再次拒绝通房时,她也没多说什么。
其实她心里也知道,她儿子很喜欢黛玉,贾璋坚持不要通房,肯定也考虑了黛玉的感受。
但不管怎么说,贾璋都没和她说过他不要通房是因为黛玉,更没说过他不要通房是因为他爱黛玉爱到了“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程度。
所以邢夫人还是能接受这件事情的。
而现在……
人家黛玉前脚给她生了宝贝金孙,她后脚就给人家送过去两个小妾。
她这是觉得自己日子过得太舒坦了,所以才没事找事的吗?
这位在她耳边搅风弄雨的夫人,看起来也不像什么好人啊!
回忆了一下这位傅夫人家里的污糟事后,邢夫人笑吟吟地道:“你家老二也成亲四五年了,我听说过,你那媳妇最贤惠了,给你家老二纳了不少小星,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好消息?”
“我认识一个老大夫,有个极好的方子,要不要介绍给你,傅六夫人?”
让你暗讽我儿子惧内!
你儿子倒不惧内,大老婆小老婆娶了一大堆,怎么不见你们家有孙子孙女落地!
是不是你儿子不行啊?
傅夫人被邢夫人气得脸色青青白白的,喘气声都变粗了。
邢夫人她却心情愉悦地走进人群,找清远伯夫人去另一边儿说话了。
看着邢夫人走远的背影,傅夫人突然又生出了一丝后悔之意来。
早知道不找事儿了,省得惹出这份麻烦来。
而且,邢氏,你不是要给我介绍大夫吗,怎么还没介绍就走了呢?
如果邢夫人知道她的心理活动,一定会告诉她,这个老大夫和所谓的方子都是她胡诌的,根本就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比起勋戚出身的少奶奶们,杨门的诰命们对黛玉要更亲近更热情一些。
自古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虽然黛玉跟着贾母、严嬷嬷等人学会了与各种人交际的方法,与勋戚出身的少奶奶们也聊得来。但这并不妨碍那些文官家庭的夫人更喜欢黛玉。
当然,也有不少人是想要攀附钻营的,贾璋门下门人的家眷更是会围着黛玉说话。
她们这种行为倒也说不上是在讨好,社交场上讲究夫妻一体,她们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她们夫君的态度。
她们夫君投靠了贾璋,她们自然要向黛玉释放友谊,甚至小意奉承。就算不擅长社交,也不能对黛玉太过冷淡。
宝钗看着湘霓和黛玉身边都围了一群人,心里颇为羡慕,又有些惆怅之心。
这样风光八面的场景,她这辈子也很难有了。
那些眼高于顶、出身高贵的勋贵太太们,貌似也不是很想和她这个皇商出身的宝二奶奶搭话。
她心里清楚,世人皆势利,她也未尝不是这样。
所以只要没人给她难堪,宝钗也不至于记恨旁人。
山中高士晶莹雪,宝钗的心态还是很平稳的,但她也只比黛玉大了两岁,也难免会羡慕堂嫂们的风光。
李纨看着宝钗,好像看到了贾珠刚去世时的自己。
先是湘霓,再是黛玉,她们个个夫妻恩爱,全都过得都比她风光舒坦。
而她却变成了被婆婆磋磨的寡妇。
这种对比非常强烈,落差感也很大,一般人真的很难控制自己不去艳羡,不去嫉妒。
李纨也是普通人,当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只不过,在贾珠去世前,她还享受过一段人人艳羡的好时光。
而她这位弟媳,在嫁给宝玉之后,就注定只能羡慕旁人了,真真儿是可悲可叹。
李纨垂下了眼,收起自己不该存在的同理心。
大爷已经走了,她就剩下兰哥儿了。在这种时候,她管好自己都已经很不容易了,哪里还有时间同情别人?
李纨啊李纨,薛氏可用不着你可怜。
人家的嫁妆可比你的嫁妆多多了,脑袋比你聪明,夫君虽然没用,但好歹还活着,日后的日子说不定比你的好过多了。
想到嫁妆,李纨就又一次想起让她憎恨无比的李二叔,又一次想到在邢岫烟婚事落定后李二婶对她提出的厚颜无耻的请求。
李纨按了按她有些隐隐作痛的额头,心想,或许她得想办法把李婶母女三人赶出去了。
而在郭子守夫人跟她说话时,李纨放下了手,强忍着痛意,对对方露出了一个温婉可亲的微笑。
在贾珠去世后,李纨无论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寡妇门前是非多,她绝不能被人说嘴。
只要能帮到儿子,李纨她什么都愿意去做。
第169章 探春出嫁姨娘添妆,平安响马薛蟠身亡
繁复的满月礼结束后, 菱哥儿就被奶娘抱了下去。
十月的天气虽然不太冷,但也不像早秋那样温暖,为了菱哥儿的身体健康考虑, 菱哥儿他还是早点被奶娘抱回鹤鸣苑得好。
林如海席后和女儿说了好些话,见女儿精气神都好, 外孙也玉雪可爱, 心里喜欢得不得了。
他直接扯下了腰上挂着的玉玦交给黛玉:“以后等菱哥儿大了, 再给他戴。”
黛玉没拒绝林如海的礼物。
她是知道爹爹的脾性的,送出去的东西,林如海断然没有再收回来的道理。
在贾菱满月宴后, 林如海每月倒是有小半时间都住在兰庭别院。
一来方便见女儿, 二来方便见外孙, 女婿给他安排的临时住处还是很不错的。
黛玉对此颇为欢欣,爹爹住得近, 也好便宜她尽孝膝前, 这是好事, 她只有高兴的道理。
待到十一月末,探春也要出嫁了。
有宝钗帮忙,李纨操持探春出嫁事宜时也轻巧了许多。
因为二房已经分家了,宝钗能干,也威胁不到贾兰的利益, 所以李纨待宝钗很是友善,也愿意和宝钗一起管家。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 探春的婚事操办得还不错。
湘霓、黛玉,还有已经出嫁的元春、迎春都回门给探春添了妆, 贾母平日里也比较喜欢探春这个爽快干脆的孙女,因此也给了压箱的银子和添妆的头面。
嫁妆多了, 探春出嫁后底气也会多一些。
探春不是那些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她对自己的未来处境心里有数,所以祖母、姐姐、嫂子们送她丰厚添妆,她心里也很感激。
而且,探春觉得她还算有福气。
毕竟,就连赵姨娘都给她拿了一百两银子过来给她压箱。
她和赵姨娘的关系一直都很不好。
她瞧不起赵姨娘蝎蝎螫螫的模样,觉得赵姨娘丢了她的脸;赵姨娘不喜她讨好太太的行为,还想从她身上捞好处给环儿……
但在她出嫁的前一天,赵姨娘拿了一包银子给她压箱,含泪叮嘱她去了刘家后好好过日子。
探春知道赵姨娘手里并不富裕,手里的钱还不如璋三哥、宝玉他们身边大丫鬟攒下的钱多。
可是,赵姨娘还是拿出了一百两银子给她压箱。
探春不知道赵姨娘花费了多少心思才攒下了这些钱,但她清楚,赵姨娘一定花费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攒下了这么一笔钱;又一定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咬牙把这钱给她送过来的。
于是,在赵姨娘扶着小丫鬟的手,即将跨出探春屋子的门槛时,她恍惚间听到探春在叫她娘。
赵姨娘难以置信地回过头,只见探春眼眶微红,唇边却漾起了笑意。
“娘,我会和夫婿把日子过好的。”
“你以后也和环儿好好的。”
赵姨娘如坠梦中,眼眶瞬间红了起来,她重重地点了好几下头:“你放心,我会的。”
在眼泪即将掉下来时,赵姨娘攥着小丫鬟的手臂,飞一般地逃离了探春这里。
她不求探春孝顺她,因为她早就在探春和贾环之间做出了选择。
留在她身边长大的是贾环,被送到王夫人身边抚养、后来又被王夫人送到老太太身边抚养的是探春。
所以当探春奉承王夫人,贬低她这个生母时,她心酸,她嫉妒,她难受,但她不恨探春。
可是,当探春叫她娘的时候,她还是忍不住想哭,心里更是百味杂陈。
如果可以的话,赵姨娘也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温柔端庄、给孩子长脸的好母亲。
她对贾环和探春的爱,不比王夫人对宝玉和元春的爱少,也不比王夫人对宝玉和元春的爱卑微。
但她的出身,她所接受的教育已经决定了她的性格和眼界,赵家这个舅家,也不可能给贾环和探春长脸。
赵姨娘心想,此生能听到探春叫她一声娘,她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因为这已经很好了,她不敢再奢求更多。
赵姨娘心满意足了,探春也解开了自己这么多年的心结,只管等着出嫁就是了。
宝玉却舍不得探春出嫁。
他只见过刘承一面,知道那人是最势利的,可他劝不动贾母,更劝不动贾政。
家中长辈和探春都对刘家青眼有加,自然没人在意宝玉的劝说。
他们只当宝玉痴症又犯了,所以才说出这样的胡话出来,刘承不合适,那宝玉能找出来更合适的人选出来吗?
还是像宝玉说得那样,姐姐妹妹一辈子都陪着他玩笑,不出嫁才好?
宝玉小时候这么说,还显得他很可爱,那是他珍爱兄弟姊妹间的情谊的表现。
可长大了还这么说,就有些不顾现实的可笑了。
待到探春出嫁的前一天,宝玉的心情更是难过,忍不住流泪道:“从此以后,这世上又少了一个灵秀人物了。”
宝钗心里翻了个白眼,恨不得自己过去堵住他的嘴。
在亲妹妹出嫁前一天哭,这是她那好哥哥薛蟠都没做出来的混账事,如今宝玉倒是做出来了。
还有……
探春出嫁了,就不是灵秀人物了?
宝钗很讨厌宝玉的这句心里话。
她忍不住想到宝玉关于死鱼眼珠子的言论,心里更是觉得腻歪。
那些嬷嬷也曾是年轻娇嫩的小丫鬟,怎么她们就不是水做的骨肉,反倒全都是死鱼眼珠子了?
按照宝玉的标准,生了宝玉的姨妈也是死鱼眼珠子,生了大老爷二老爷的老太太也是死鱼眼珠子,生了皇上的圣母皇太后也是死鱼眼珠子!
他怎么不敢想,也不敢说?
“二爷还是少说两句吧,你若是哭两声,外人还觉得二爷是舍不得妹妹。可你说这样的话,外人还以为你对小刘大人不满。”
宝玉想说自己就是不喜欢刘承那个满脑子权禄的势利眼,可是看着宝钗的眼神,他就软下去了。
一个家里,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果然是人间至理。
很明显,我们的宝二爷是压不过头脑聪明的宝二奶奶。
而且,在这个家里,从贾母到贾政再到李纨,所有人都站在贤惠的宝钗这边儿。
宝玉他就算生出了些许不满,也只能憋在心里,无处诉说委屈。
更何况,他还是很喜欢温柔大方的宝姐姐的……
因为宝钗的劝阻,宝玉没跑到探春那里说胡话。
只可惜家丑不可外扬,宝钗是没办法得到探春的感谢了。
待到吉日吉时,探春被贾环背出荣国府大门送上花轿,刘承吹吹打打地接走了新娘子,心里亦是无比欣悦。
荣国府和贾修撰这棵大树他算是靠上了,顾盼神飞的新娘子他也算是娶到了。
说句实在话,自从和贾门定下姻缘,刘承梦里都是夫妻和乐、前程似锦的好日子,如今愿望即将达成,他哪能不开心呢?
探春出嫁后,一开始是很不适应寒门之家的生活的。
但她终究是荣府最要强的姑娘,因此她没在刘承面前露出半分形迹。
后面她慢慢适应了刘家的生活,接受了刘家的内务,还把她身边的侍书嫁给了刘承的亲信小厮。
刘承见探春掌家是一把好手,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也很叹服他这位贤妻的气度。
原本他只是为了攀附荣府才娶了探春,没想到她还有这样的本事,于是愈发敬服起来,夫妻两个也颇为和乐。
不过,探春她从来都没把刘承的甜言蜜语放在心上。
银子和子嗣才是最要紧的。
至于所谓真心,也不过是男人上嘴皮搭下嘴皮就能许诺出去的东西。
看看王夫人的下场,再看看赵姨娘的形容,探春又怎会相信男人的真心?
眼见着亲爹的薄情,探春又怎么可能全心全意地信任夫婿?
还是像大伯母一样培养出息儿子比较靠谱,虽然这世上也有不孝子,但是不孝子的出现几率可比负心汉的出现几率小多了……
待到年关时分,薛姨妈日夜盼着薛蟠能早日归家,就连嫁到荣国府的宝钗都没少听到薛姨妈的抱怨。
这倒是很正常,眼下都腊月了,薛蟠还没回京,难道他是想在外面过年吗?
想到母亲今日张家的,明日王家的给哥哥找老婆,哥哥却一点都不念着母亲,薛宝钗心里就很不适意。
薛蟠在外面不惦记家里,还不给给家里写平安信。每次写信,都是向母亲要钱,再没有旁的事情。薛宝钗这一年多已经见多了。
但她也不愿意看到那些糟心事情,所以就先不找借口回娘家了。
她若是想和母亲团聚,还是等到哥哥回家后再说吧!
到了那个时候,母亲大抵就恢复正常了。
她总不能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但是宝钗没想到的是,还没过两天,薛姨妈就淌着眼泪跑过来找她:“宝钗,你哥哥出事了。”
宝钗心里忖度着薛蟠到底出了什么事。
是像之前一样挨了打,还是争风吃醋打了别人,亦或是做买卖赔了大笔银子?
这事情肯定不小,否则妈她老人家绝对不会哭得这么伤心……
宝钗心里也有些焦急,扶薛姨妈坐下后,一边给薛姨妈擦她那止不住的眼泪,一边柔声问道:“妈,哥哥到底是怎么了?”
薛姨妈听到宝钗的话,彻底绷不住自己的情绪了。
她痛苦地哭诉起来:“早知道,你哥哥喝完你的喜酒后,我就不该同意让他再出门的。宝钗,你哥哥在平安州地界遇到了响马,那些强盗不但劫走了银钱货物,还害了你哥哥性命,我可怜的儿啊!”
柳湘莲没有出京避祸,也就不会碰巧遇到遭难的薛蟠。
薛蟠没有柳湘莲相救,本人又不通拳脚,根本敌不过那些强梁。
薛家的家丁小厮更是只顾着自己保命,哪里管得了薛蟠这位主子?
被强盗抓住的薛蟠也不是没努力过,他向那些强盗报了自己的身份妄图威慑,又向强盗头子保证,薛家一定会出赎金赎他,以此利诱。
但强盗头子对薛蟠说,他又没活腻味,才不会跑去京城索要赎金。
薛家有那么多门好亲戚,他去京城,岂不是自投罗网?
还不如把薛蟠他们这些人全杀了,安安心心地受用抢到的金银,这才叫一了百了。
不过这些事情,除了强盗外,外人哪里知道细节?
若没有因为跑得快才逃过一劫的张德辉来京报信,只怕薛姨妈还不知道薛蟠去世的消息呢!
宝钗的一颗心沉到了谷底,她虽然不喜欢薛蟠这个总是惹事的哥哥,但和他也不是一点感情都没有。
而且妈她老人家白发人送黑发人,又是何等的摧心断肠?
宝钗一想到这里,不由悲从中来,也和薛姨妈一起落下泪来……
强撑着精神办完丧礼后, 薛姨妈就病倒了。
多亏有宝钗的安慰,薛姨妈才没跟儿子一起去见阎王爷。
但她还是病得下不来床,将养了一个来月。直到元旦时候, 才将将下得床来,人也瘦了一大圈儿。
宝钗心中亦是伤怀, 薛蟠不在时, 她心里恨哥哥不成器;薛蟠不在了, 她又想起来哥哥的好处了。
薛蟠千不好万不好,待她这个亲妹妹还是有几丝真心的。
虽然这真心不多,但还是有的。
回想起儿时的点点滴滴与薛蟠的音容笑貌, 宝钗她又怎能不难过呢?
可是逝者已逝, 活着的人总要把日子继续过下去, 她也只能勤跑几趟娘家照顾母亲。
这时候宝钗倒觉得宝玉身上还是有些好处的,至少她回娘家, 宝玉没有任何异议, 反而很支持她回娘家照顾母亲……
菱哥儿一天天长大了, 眼睛与葡萄一般,手臂和藕节混同,很是玉雪可爱,真真儿是个天生的粉孩儿。
黛玉和贾璋都爱煞了菱哥儿,贾赦亦然喜爱贾菱这个曾经入他梦中的孙儿, 待他竟比待贾璋还大方,什么汉朝的唐朝的, 什么金的玉的,菱哥儿才几个月, 就已经攒下一大堆了。
因为菱哥儿的满月已经大办过了,所以黛玉不打算大办菱哥儿的百日宴。
她不想让外人觉得他们家整日里琢磨由头办酒收礼金, 更不想招惹流言蜚语,做人家口中的笑柄。
而且宝钗娘家兄长刚去世,这时候大张旗鼓地庆祝菱哥儿的百日也不太好。黛玉这么做,也是为了照顾宝钗的心情。
因此黛玉只请亲近家人聚了一场,大家逗逗菱哥儿,吃吃酒听听戏,也就罢了。
贾璋近些日子最喜欢的活动是抱着菱哥儿给他念诗词歌赋,儒家经典。
小小的菱哥儿好像也能听懂一般,每每听到贾璋读王勃的“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与孟轲的“禹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矣”时都格外精神,还会给贾璋面子,对着他甜甜的笑。
贾璋抱着孩子,笑着对黛玉道:“瞧他这古灵精怪的模样,倒是不知道他以后是要弃笔投戎做个将军,还是要做个由己饥之的贤臣了。”
黛玉摸了摸儿子的头顶:“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能撑起自己的小家,把日子过得高高兴兴的,他做什么我都高兴。”
黛玉虽然疼爱儿子,但绝不会做溺爱儿子的母亲。
菱哥儿可以文修武偃,但是必须具备顶门立户的能力,这是她这个母亲的最低要求……
在菱哥儿满月宴后不久,贾璋得到了一个顶好的差事。
师祖杨宗祯安排他去做今年顺天府府试的主考官。
在他做主考官期间的,他中书职务将由杨叔玉两人轮番代理。
杨宗祯的算盘打得还是很响的。
这几年来,贾璋修实录,纂修会典,为陛下献火耗之策,在秋狝时讽刺贪得无厌的鞑靼使臣,因功转任内阁,又给他兢兢业业地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机要中书,事功已经有了。
贾璋是独一份的三元及第,又是实学一派的青年翘楚,还写过《尚书通考》这样义理详实的著述,就连绍治帝都把贾璋当做大儒种子,所以他的清名和文名也有了。
而且文名极盛,翰林院那些积年的状元榜眼探花完全比不上贾璋。
光是三元及第这四个大字,就能把那些翰林压得喘不过气来。
最重要的是,贾璋在翰林院熬了四五年,在御前、史馆、内阁都当过差,只要再添上他给贾璋安排的这段考官经历,贾璋的资历就会变得完美无瑕起来。
如此一来,贾璋升官也就变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毕竟他清名、资历、功劳、考评、圣心样样齐全,就算年纪轻,也没人敢说他没资格加官进爵,顶天说两句“年纪太小”、“不够稳重”的酸言酸语,但那根本就无关痛痒。
贾璋行得正,立得直,就算有酸溜溜的流言蜚语出现,也不会影响到贾璋和杨门的清望,更不会产生不利的舆论。
这才是杨宗祯这么安排的根本原因。
熬够资历后才是被提拔的好时机,贾璋在现在这个时候升官,才是水到渠成,而非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把杨叔玉叫来做临时中书,是杨宗祯布置的另一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