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同人)贾璋传by惊鸦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26
贾茂行邀请他们联名上疏,想要向陛下奏请国库欠款之事,上利国家,下利百姓,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现在这个世道,像他们这样敢说敢做的人已经不多了。
能想到要向陛下上谏禀告这项天下大弊的人,就算有七分想着自己,也会有三分想着朝廷。
这样的人,已经比那些蝇营狗苟的贪官和袖手谈心性的清流好上百倍了。
所以,他们本就无愧于心。
而且,贾璋他们也没有为了自己利益,就去设计他们这些同年。
毕竟他们这些人甘愿联名上书,附贾璋骥尾,归根结底,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若是有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这么做只是为了朝廷和百姓,不是为了沾联名上书、门生献礼的光彩,那他们愿意称对方一句英雄。
举头三尺有神明,又有谁敢拿全族性命赌咒发誓,保证自己全无私心?
所以,即便他们愿意帮助贾璋,愿意联名上书,贾茂行等人也没有亏欠他们这些同年之处。
甚至,对于那些想要进步的同年来说,贾茂行此举给他们提供了一条往上爬的通道,他不但不亏欠他们,反倒对他们有提携之恩义呢!
这些道理,贾璋等人明白,绍治元年的同年们也全都明白。
但贾璋他们三人在同年们签名时,依旧折节作揖,感谢他们为国为民的义举。
这一举动,的确让绍治元年的同年们有些受宠若惊,又有些钦慕赞叹。
要知道,贾茂行和叶荆可是首揆杨宗祯的徒孙,郭子守亦是四品大员的嫡长子。
可他们为了感谢他们联名上书的义举,竟能俯首低眉至此,又怎能让同年们感动呢?
或许,贾茂行他们没有那么想着自己。
他们的三七成划分法,貌似也不太对。
若不是想着朝廷和百姓,贾茂行他们完全没必要弄险,通过上疏谏议的方式谋求晋身之路,毕竟他们有杨首辅这座大靠山在……
在众人签好名后,贾、郭、叶三人作揖谢道:“多谢诸君愿意冒着风险参与此事,璋铭记于心!”
众人见他们如此言说,连忙扶他们起来,说了好些句言重了。
而贾璋在众人的注视下,把签好字的奏疏装进盒子里面。
在这之后,雪檀和黄柏带人搬走了书案,众位宾客也在贾璋的招呼下返回筵席上,继续饮酒作乐。
桌子上的菜肴被换上了新的,刚刚退下去的清倌人,又被雪檀他们请回来弹奏琵琶,清歌伴乐,倒是异常乐业。
在众人酒酣耳热时,兰庭别居的仆役按照主人吩咐,剪折遒劲梅枝插入白玉瓶内,端进宴会厅内赠与众位客人。
陶园的腊梅香气清幽,疏影横斜,雅致异常,引得客人们头脑一清,心中欢喜。
而更让人喜欢的,还是那只装着梅花,上面雕刻了诗词,瞧着十分莹润可爱的白玉花瓶。
这些白玉花瓶虽然不是上等货色,但也值个十两八两的银子,他们来了多少宾客,贾璋就送出去了多少花瓶。
这手笔不算小了,足以昭显贾璋对他们这些同年的重视。
而对贾璋来说,这些白玉花瓶绝对是最惠而不费的礼物。
黛玉的陪嫁里就有玉石矿产,玉矿里产出的上等玉石的被老师傅斫制成佛像首饰,放在银楼里售卖赚取银钱,或是被管事送到府里自家使用。总而言之,好玉是绝对不会被浪费的。
而那些下等的玉石成色寻常,卖不上高价,与其制成佛像首饰,放在银楼里滞销,还不如制成白玉装饰品,留给贾璋和黛玉随手送人。
不但惠而不费,还能邀买人心。
这绝对是最合适,也最聪明的选择。
而且……
贾璋修长的手指弹了弹莹润的白玉瓶璧,发出清脆的琳琅之音。
冬日无所有,聊赠一枝梅,这样风雅的赏梅雅集,一定会吸走京城内的所有视线。
如此一来,他们想要联名上书的事就会湮入尘烟,再也不会引人注意了。
贾璋设想的事情全都发生了。
在兰庭别院的冬日雅集结束后,京中就风行起折梅赠人的雅趣之事。
在这件风雅事的遮掩下,贾璋他们想要联名弹劾欠债勋戚的事情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不过,让贾璋没有想到的事情是,因为这场流行风尚,黛玉陪嫁银楼与贾璋花鸟店得到了好多订单,赚到了不少银钱。
这倒算是出乎贾璋意料之外的惊喜了。
而黛玉在收到本月的账本与分红后,特意请老师傅给菱哥儿打造了一只圆滚滚的赤金雀鸟玩具。
贾璋给她买了可可爱爱的檀木雀鸟,而自家可可爱爱的菱哥儿却没有收到可爱小鸟。
所以,还是让她这个做娘的,给菱哥儿买可爱小鸟吧。
这样,她们母子二人就都有可爱小鸟了,她也不会为此感到心虚……
在折枝赠梅之事风靡京师后,朝廷举办廷议,结算国库收支的日子也到了。
在举办廷议的这天,天降鹅毛大雪,吹得满城风絮,宫内宫灯明亮,鲸香阵阵,温暖如春。
陆英亲手为绍治帝整理好桌案,就听小太监来报,说内阁诸位阁老与六部尚书都已经到玉熙宫外了。
听闻此言,陆英连忙换上大氅往宫外走。
刚刚过来报信儿的小太监连忙撑起了十八骨红梅白雪油纸伞为陆英遮雪,司礼监几位少监也穿着厚厚的大氅跟在陆英身后出宫迎接这几位阁老尚书。
几位阁老被陆英迎到东侧殿整理仪容后,才前往东暖阁内参加此次御前结算会议。
众位大臣来到东暖阁后,纷纷向皇帝跪拜问安后,绍治帝听见后,让他们起身,又赐了座。
因为结算会议需要阅览不少文书,所以绍治帝提前命人布置好了桌椅。
在听到绍治帝赐座后,杨宗祯等人按位次列席,只见桌子上面摆着宣纸玉砚、湖笔松烟,砚台里的墨水也磨好了,宛若荷叶上的露珠一般,停留在砚心之上。
杨宗祯垂下眸子。
陆英办事果真谨慎小心,竟比戴权还要妥帖三分。
怪不得陛下让夏守忠去做那出头的椽子,却从不让陆英出去索贿收钱。
潜邸的情分果然还是不一样的,还好那些潜邸旧臣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脑子,要不然他就要担心杨门后辈的生存空间了。
绍治帝身着团龙服,脚登五蝠靴,头戴插丝翼善冠,很是随性地坐在宽大的龙椅上。
他身后挂着山水图卷图,画卷上方,挂着“建极绥猷”的匾额,正目光锐利地看着他的这些臣子们。
陆英见众人坐定,代替绍治帝开口道:“有旨意,陛下命几位尚书禀奏今年的花销,与明年的预算,从户部尚书开始说起……”
在这个环节,各位尚书自然是哭穷,户部尚书自然是嚷嚷着没钱,不过事情到底如何,皇帝和内阁心里都有数。
这几年风调雨顺,少有边衅,只有几次局部性的旱灾雪灾,所以朝廷的财政开支不算太紧张。
不过这场会议的主调还是缺钱。
只要衙门想办事,就需要银子。
户部想开垦荒地,吏部想调拨廉政银子,兵部要造船练兵,工部要修河修路,刑部要添衙役,就连礼部都想要银子来修葺贡院,若真按照他们设想的那样拨钱,朝廷就算有十个国库都不够花。
说到底,朝廷最后还是只会给修河治边、练兵赈灾等大事痛快拨款。
其余的事情,若国库有盈余,还能拨去几万银子试试水;若是国库没有银子,就只能节流省钱,避免加税等事发生了。
杨宗祯听着几位尚书争吵,心想他那小徒孙的奏折适用于每一次年终结算后的朝廷。
从古至今,朝廷就没有过富裕到不缺银子的情况……
第183章 结算结束预算出炉,联名奏疏陛下召见
在年尾结算会议结束后, 兵部和工部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所有款项。
户部申请的关于垦荒屯田的预算,也得到了内阁的批准。
吏部的其他请求被内阁驳了回去,只养廉银子一项, 没被内阁打任何折扣。
火耗归公改革是绍治帝登基至今的最大政绩,但凡内阁有眼色, 他们就不会动这笔钱款。
而且朝廷推行养廉银制度后, 中青年官员的贪污概率大大下降了, 地方转运至京都的税银数目也变得愈发丰厚。
这笔钱已经发挥了它应起到的作用,而且效果很好。
所以,就算不考虑绍治帝的心意, 只考虑国库的收支和官员队伍的纯洁性, 杨宗祯也不会克扣这笔钱挪作他用……
当然, 就算内阁想动这笔钱,绍治帝也不会同意的。
他打击贪污犯的手段十分酷烈, 却没有引发文武官员的强烈不满, 就是因为养廉银制度。
所以, 绍治帝绝不会抹了这笔钱,自毁长城的。
不过,除了这些预算外,户部、吏部的其他预算申请,还有刑部、礼部的预算申请, 全都被绍治帝和内阁给砍下去一大半。
管子曾说,令有缓急, 故事有轻重。
朝廷事务,自然也有有轻重缓急之分。
在国库银钱不富裕的时候, 不论是皇帝,还是内阁大臣, 都只能先给要紧的地方划拨钱款。
至于那些并非十万火急之事,就只能暂时往后搁置了……
年终结算结束后,京中衙门有人欢喜有人愁。
这个局面,对贾璋他们的计划很有利。
于是,在得到杨宗祯的点头后,贾璋把绍治元年进士联名上奏的奏疏呈递通政司。
玉熙宫内,绍治帝看到贾璋等人联名上奏的折子后,朗声而笑。
他对陆英道:“去文渊阁,把小贾修撰找来。”
当值的翰林院修撰心里有些惴惴不安。
陛下为什么要找贾修撰,是兴之所至,还是他哪里做错了,惹了陛下不喜?
就在该翰林患得患失时,贾璋已经跟在陆英身后,抵达玉熙宫前。
此时此刻,他突然想到恩科后,他第一次来玉熙宫轮值时的光景。
那时他还在心里琢磨绍治帝的脾性,琢磨自己应该怎样对症下药,琢磨自己应该怎样说话,才能讨得皇帝的欢喜。
时至今日,他已经逐渐摸清楚皇帝的脾气了。
即便他递上了这样的一封奏疏,即便他筹划了这么大的一件事情,他也不会有忐忑不安的情绪。
因为他很了解绍治帝。
他们这位皇帝,只会为他们这些天子门生送上去的奏折感到欣喜……
陆英引贾璋前往玉熙宫东配殿。
贾璋在这间屋子里脱去大氅,整理仪容后,才转身前往玉熙宫东暖阁。
在东暖阁门口当值的小太监们轻轻地推开朱漆檀木蟠龙大门,又为贾璋和陆英二人掀开明黄潞绸的棉帘请他们进去。
贾璋遥遥一望,只见东暖阁内,鹤首宫灯明亮无比,梅雪新香芬芳馥郁。
他定了定心神,然后才迈过门槛,走进东暖阁觐见圣颜。
陆英快步走到绍治帝身边,向绍治帝禀告他已经把贾修撰带来了。
而贾璋则规行矩步地走到御案前,向绍治帝跪拜行礼道:“臣贾璋叩见陛下,伏惟敬祝吾皇长乐无极。”
绍治帝道:“小贾爱卿来了,你且平身,陆英,让人搬个凳子给贾修撰坐。”
他话音刚落,陆英就看了眼离他们最近的小太监。
那小太监在接收到陆英的信号后,立刻端了金丝楠木制成的锦凳过来给贾璋坐。
贾璋向绍治帝谢恩,又谢了那个为他搬凳子的小太监,在这之后,才坐到那张金丝楠木锦凳之上。
在贾璋坐下后,绍治帝让那个仍有些惴惴不安的翰林退了下去。
那个翰林终于意识到陛下并没有对他产生不满之心,只是有要事和贾修撰商议。
就在他站在殿外长出一口气时,绍治帝以手叩案,态度严肃地问贾璋道:“怎么突然想到给朕递上来这样的一道奏疏了?”
“这张折子,是绍治元年恩科的同年们共同约定好上奏给陛下的。收缴国库欠债,上利国家,下利百姓,正是我等天子门生对君父,对恩师的报效之举……”
听到贾璋的话后,绍治帝饶有兴致地问贾璋道:“朕怎么就成了你的恩师了?你的恩师,不该是你师父叶尚书吗?”
“唔,你的会试座师是原阁老,若说他是你的恩师,这也是使得的。”
贾璋眼含憧憬地笑道:“叶尚书是臣的师父,原阁老是臣的座师,他们都是臣的恩师。但陛下也是殿试的主考,我等名登金榜的进士都是天子的门生。”
“若陛下不厌烦臣愚笨,那臣也斗胆叫陛下一声恩师……”
贾璋刚考中状元时,在绍治帝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
所以他可以用濡慕的态度讨好绍治帝。
但现在,贾璋已经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不再是小孩子了。
所以,当初那个濡慕的表情已经不能用了。
他得用现在这个憧憬且景仰的眼神来表达他对皇帝的敬意……
绍治帝对杨宗祯和贾璋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他们这对师祖和徒孙的确都是奉承人的高手。
绍治帝现在就被贾璋捧得很高兴。
所以绍治帝的语气也不像刚才那样严肃了。
他挥了挥手,对贾璋道:“别说那些场面话了,直接跟朕说实话吧。你若说谎,朕可是要罚你的。”
听到绍治帝的话后,贾璋连忙起身禀告道:“郭年兄休沐时来臣家里做客,提及先皇时吴太妃娘家人叫嚣着不还国库欠款的嚣张姿态,臣听了后,很是义愤填膺。”
“因此,臣和郭年兄决定上疏谏议陛下收缴欠债,此举利国益民,功在千秋。奏疏是文臣沙场之刀剑,我等受君父提携简拔之恩义,自当提携玉龙以报之。”
“说句心里话,臣与郭年兄是为了引起陛下的重视,这才想到邀请众同僚联名上奏之事的。天子门生联名上奏,通政司那边也不敢扣下微臣等人的奏疏。”
说到这里,贾璋露出了一副不好意思的表情,对绍治帝说起了真心话。
“除此之外,臣也有些小人之心。郭年兄脾气刚直,所以臣没和郭年兄说这件事。”
他有些难以启齿地坦白道:“臣担心单独上奏会走漏风声,臣有师祖依靠,有先祖的余荫庇护,因为这些缘故,涉事勋戚大抵不会对付臣,臣也不用担心什么。”
“但郭年兄与臣境况不同,与臣相比,郭年兄就像一颗软柿子。臣担心有人报复于他,这才想到了联名上奏之事……”
法不责众的道理人人都懂,不用贾璋说,绍治帝就能想明白。
所以贾璋并没有继续向绍治帝讲述他的“心路历程”。
绍治帝没登基前,就是天潢贵胄龙子凤孙;登基之后,更是九州万方天下之主。
他的子嗣臣僚,又有哪个敢在绍治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私心?
可这世上几乎没有人没有私心,皇帝也不会相信臣下没有私心。
所以贾璋选择真情流露,把自己的私心掺杂在忠心里面。
如此,亦真亦假之言,也会演变为九九归真之语。
当然,他敢这样做,主要还是因为绍治帝不喜浮华,热衷质朴真诚的性格。
若是换一位皇帝,贾璋他绝对不会这样说,也不会这样做。
如同贾璋所猜测的那样,绍治帝果然不讨厌他的小小私心。
绍治帝甚至还有点欣赏贾璋这副诚恳亲昵的态度。
在他看来,像贾璋这样信任依赖君父,才是真情流露的崇敬。
这样的崇敬,远比那些毕恭毕敬、谄媚讨好之人对君父浮于表面的崇敬强上许多……
想到这里,绍治帝笑道:“朕就不问你杨阁老知不知道此事了。以你们师门的传统,杨阁老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
“朕见到你们的奏疏后,心有感触,有意在年后收缴国库欠款。”
“朕打算任命忠顺亲王为提调官主持收缴欠款之事,你、叶荆,还有郭子守,都会被朕派到忠顺亲王身边协助他办差,你有信心把这件事办好吗?”
贾璋立即保证道:“臣有信心协助好忠顺亲王,臣必不负陛下的信任!”
绍治帝连说了几个好字后,才放贾璋回文渊阁当差。
回到文渊阁后,杨宗祯问贾璋道:“陛下的心情怎么样?”
贾璋压低声音道:“师祖放心,陛下看过奏疏后,心情依旧很好。”
“陛下打算要收缴欠款了,他还打算要派忠顺亲王做提调官主持此事。叶师兄、郭年兄还有我,都会被陛下派去协助亲王办差。”
杨宗祯点了点头,对贾璋轻笑道:“等到事情办完后,你们几个就都要往上走一步了。这是陛下的恩德,你要牢牢地记在心里。”
贾璋敛起官服的袖子,一边为杨宗祯磨墨,一边笑着称是。
绍治帝收到这份绍治元年进士联名上奏的奏疏后,没过多久,京中就传出了许多流言蜚语。
“你们听说了吗?叶尚书家那位小御史上奏,谏议陛下收缴勋戚家的欠款,把那些尸位素餐的勋戚骂得很难听呢!”
“你们说错了,那人不是叶御史,是翰林院的郭编修!他为人耿介,又受过吴太妃娘家子侄的气,会呈递这样的奏疏再正常不过了。”
“郭编修哪有这么大的胆子?依我看,还是贾三元更可能做出这样大快人心的事情来。”
“前些日子在御前轮值的翰林说过,陛下那天看完折子后,就让陆大伴请贾修撰到御前奏对,这不就是贾三元是上谏之人的证据吗?”
探讨呈递奏疏之人到底是谁的,只是京内的低级官员。
他们没门路去通政司弄消息,就只能自己胡乱揣测了。
但那些与欠债一事息息相关的勋贵,却已经把消息打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绍治元年进士联名上奏勋戚欠国库债款不还,奢侈享乐不思报国事,通政司的人告诉他们,那份奏疏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六十三个名字!
绍治帝和贾璋说话时,轮值的翰林与内宦们都被绍治帝挥斥出去了。
所以,当时在场的只有绍治帝、贾璋和陆英三人。
而他们三人里,根本不会有人泄露当天谈话的内容。
那些参加兰庭雅集、联名上奏的绍治元年进士们,更不会自毁城墙,为了蝇头小利就暴露主谋之人,得罪贾璋这个首辅徒孙。
这也就代表着,涉事勋戚不但找不到罪魁祸首,还找不到软柿子报复,发泄心中的怒火。
他们只能一边惴惴不安地等待石头落地,一边拿出重币贿赂内官,打探绍治帝的心意。
但不论如何,他们都只能提心吊胆地渡过新年了。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善恶到头终有报吧?
可是,比起那些在荒年饥寒待毙的灾民来说,他们今时今日吃的这点儿苦头,又算得上什么呢?
第184章 心乱如麻探听消息,百般揣度贾璋心意
新春佳节之际, 朝廷休沐,文武百官都得到了一段悠闲的假期。
不过从除夕到大年初三这几日里,他们还是闲不下来。
因为他们在除夕当晚要参加宫宴, 大年初一那天要在家里庆祝新年,大年初二要去拜访师长、亲友与上官, 大年初三要陪妻子回娘家探望泰山泰水, 所以直到大年初三后, 他们才算彻底闲下来了。
他们闲下来的这段时间,就是那些想要请人办事、想要打探消息之人做东道,进而攀附钻营的好时机。
今年年初时候, 这样的酒宴要比往常还要多上不少。
因为那些涉及欠债的勋戚都急着打探皇帝的心意, 所以翰林、内官、通政司官员等可能知晓内情的人, 都是这些涉事勋戚的座上宾。
包括那些胆大包天,联名上书弹劾他们的绍治元年进士。
虽然绍治元年的进士们什么都不肯说, 但是涉事勋戚总不能放着这些人不管, 半点消息都不向这些人打探。
但凡这些人里面有一个能被他们说动, 透露信息,或是临时反水,咬那上疏上谏的主使一口,他们就赚大了。
不肯说也没关系,反正请酒席、打茶围也花不了多少银子。
打点一次太监的花费, 都够请这些小官十个来回了。
就算没人肯说,他们也蚀不了多少银钱。
对这些欠债勋戚来说, 拿几百银子,赌这些小官反水的可能, 还是很有价值的。
不过,比起其他平平无奇的小官, 还是贾璋这位绍治元年的状元、首揆杨宗祯的徒孙更有价值。
这些涉事勋戚想要打探消息,是绝不会漏掉贾璋这个重点人物的。
毕竟这些涉事勋戚都听说过翰林院那边传出来的流言。
前些日子陛下看折子看到一半,就命陆大伴前往文渊阁召贾璋前往玉熙宫觐见,在贾璋抵达玉熙宫后,陛下和贾璋又密谈了小半个时辰。
君臣二人具体谈了些什么,根本没有任何人知道。
根据他们收买的小太监传出来的消息,贾璋离开玉熙宫时,表情并不难看,甚至透露着一丝愉悦之色。
由此可见,陛下和贾璋密谈的内容,对贾璋来说是好消息。
通过这些已知的信息,再加上天子门生联名上奏、恳请陛下收缴国库欠债这件事情流传出来的时间,他们能推断出来不少信息。
首先,陛下召见贾璋前看的折子,很可能就是那份谏议陛下收缴国库欠债的联名奏折!
其次,陛下这次收缴欠债的心意可能很坚定。
通政司的人说了,贾茂行的名字就在那封联名上奏的奏疏之上。
甚至,贾茂行本人都可能是这次绍治元年进士联名上奏的主使之一。
对于他来说,陛下收缴欠债的心意越坚定,他就会越开心。
所以,贾璋离开玉熙宫时脸上露出来的愉悦表情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有不少涉事勋戚在背后大骂绍治元年的进士。
极个别的几位甚至直接在家里跳脚,跟清客相公点名道姓地大骂贾璋和叶荆作妖媚上,骂他们放着好好的太平日子不过,提什么乱七八糟的国库欠款,惹得他们进退维谷,果然是竖子小人!
他们杨门都是文官,上上下下都只是随大流借了三两五两银子,本就没借多少钱,在还是景王的陛下被太上皇委派收缴欠债时,杨宗祯就督促杨门上下把欠国库的银子给还上了。
他们贾家宁荣二府前些年毁家纾难,早就把欠款还完了!
如今宁荣二府已经从因还债所导致的家业萧条中缓了过来,日子同样好过得紧。
贾璋和叶荆他们身上没有还债的压力,自然站着说话不腰疼,可以大义凛然地向陛下进谏邀名了!
但贾璋和叶荆他们到底想没想过,他们这些勋戚的日子有多难过?
多少人家都已经开始拆东墙补西墙了,他们哪还得起几十万两的大窟窿?
难道要让他们典房卖地,破家还债吗?
那还不如让他们去死!
哼,这些以直邀名的竖子,分明是存心让他们过不好这个年!
恩准文武百官向国库借钱贴补家用,分明是先皇布施恩德、减少贪弊的仁政。
怎么今时今日,这一切规矩就都要变了呢?
要知道,他们借的钱里面,有不少钱都花到了先皇和娘娘们的身上。
如今陛下要收缴欠债,难道还要收缴那些花到皇家身上的钱吗?
若是这样的话,那朝廷的吃相也太难看了吧?
而这,也正是他们想要找贾璋打探消息的根本原因。
这些涉事勋戚想知道绍治帝收缴欠债的决心到底有多坚定,想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继续拖延的机会。
除此之外,他们还想知道绍治帝是不是会一刀切,连他们各家借来后花到皇家身上的钱也全都要回去,如果陛下在这方面能够宽容一二的话,那他们还能松一口气。
如果贾璋知道这些涉事勋戚的想法的话,他一定会告诉他们什么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
既然掌权当国的人已经变成了绍治帝,那先帝的规矩就已经不作数了。
什么先帝的恩德仁政?当今圣上怎么可能会放在心上呢?
若真是利国利民的良策仁政,绍治帝说不定还能容忍一二。
可是任由文武百官从国库借钱这件事,本就是先帝邀买人心的举措,根本就称不上是良策仁政,甚至有些误国误民。
都这样了,绍治帝怎么可能继续容忍下去?
更何况,绍治帝曾在收缴国库欠款之事上吃过亏,本就厌恶那些拖欠债务,不肯还钱的勋戚,所以他才不会管这些人的心情,更不会管他们借钱后给先帝和宫里的娘娘们花了多少银钱。
他只在乎他们能还上多少钱。
在绍治帝看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这些勋戚日日锦衣玉食,喝燕窝饮名茶时,经常沾沾嘴唇就赏给下人了,生活奢侈浪费得厉害。
他们都这样富贵奢靡了,看着朝廷预算紧张时却无动于衷,不把他们家欠国库的银钱还上,这何等无耻可笑?
若不是看他们祖上的功德,绍治帝早都把这些人拉下去砍了。
所以,他们又有什么资格觉得委屈呢?
而在贾璋眼里,这些欠债勋戚也没有叫屈的资格。
没错,这些人家借来钱后,确实给皇帝接过驾,也给娘娘建造过省亲别墅。
所以现如今朝廷收账,有可能一刀切,要他们把他们给皇家花的钱一并还上,所以他们觉得自家无比委屈。
可比起他们宁荣二府来,他们这点儿委屈算什么?
要知道,他们贾家借出来的钱,可是在先皇的暗示下送给义忠亲王花用了。
给皇帝接驾还能得一声好,给娘娘建别墅还能得到一座美轮美奂的园子,可是给义忠亲王花钱,那钱就是真打水漂了!
而他们贾家为了子孙后代的前程,还不得不捏着鼻子把这笔欠款还上,好抹去宁荣二府头顶上义忠旧部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