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书网.Top

(红楼梦同人)贾璋传by惊鸦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26

若非如此,杨宗祯也不会这一直都没打过这个职位的主意。
谁能想到,绍治帝竟然这么喜欢贾璋,居然会打破惯例,让他去给诸位皇子讲学呢?

第187章 门人振奋贾璋履新,鸿胪偶遇嘉树欣荣
贾璋升任侍读学士后不但担任日讲官, 还会担任文华阁讲官。
得知贾璋的新任命后,杨门上下都很振奋。
太子和诸皇子都在文华阁听学,他们杨门的后进去文华阁做讲经师傅, 岂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原来他们还觉得师相太过偏袒叶士高这个徒弟。
但凡有什么好的,师相都只记得叶士高这一支。
叶士高挑完后, 才能轮到他们。
就连贾茂行这个晚辈都能跟着叶士高沾光, 不但越过那么多人得到内阁中书的职位, 还得到了许多普通人人想都不敢想的资源。
就比如说纂修会典一事,若没有师相的支持与操作,贾茂行根本不可能担任副总裁官的职位。
因为这些, 他们觉得师相他老人家有些偏心。
现在他们才晓得, 师相他这根本不算偏心, 顶天也就是提前投资罢了。
能被师相百般看重,完全是贾茂行自己有本事。
他值得被人提前投资。
不说别的, 就只说御前轮值一事。
这些年来, 在御前轮值的翰林不计其数, 可除了贾璋外,还有谁这样得绍治帝的心意?
所以他们也怨不得师相偏袒贾茂行。
易地而处,若他们是师相,他们也会偏心贾璋这样聪明能干、挑得起大梁的晚辈。
他们能想得这么开,对杨门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
师门内部和谐圆融, 总比师门内部勾心斗角,互相赌气要好得多。
杨宗祯对这种变化感到很满意。
不过这些人关于杨宗祯偏心的揣测, 也不能说他们揣测错了。
因为杨宗祯他的确很偏袒叶士高。
如果不偏心的话,他就不会费尽心思地拔擢叶士高, 更不会非得把叶士高推进内阁。
凭心而论,杨门内除了叶士高外, 真的没有其他人同样拥有入阁的资历吗?
答案当然是有的。
可是,对杨宗祯来说,那些普通的门生弟子,哪里比得上自家心爱的徒弟呢?
所以一想到推举门人入阁之事,杨宗祯就会想起叶士高。
而在想起叶士高后,杨宗祯他就再也想不起旁人了。
换句话说,那就是杨宗祯只想把叶士高拔擢进内阁,也只放心把叶士高拔擢进内阁。
只有他的弟子,才配得上这份荣耀;也只有他的弟子,才最值得他的信任。
而贾璋作为叶士高唯一的弟子,在杨宗祯这里也没少沾光。
事实上,在发现贾璋的潜力前,杨宗祯就已经很看重贾璋了。
究其原因,无非是爱屋及乌四字。
而在发现贾璋做官的天赋与潜力后,杨宗祯就更喜欢,也更看重贾璋了。
杨宗祯对贾璋,既有主观的喜欢,又有客观的看重,这才是杨宗祯为贾璋造势,推举他纂修会典,又把贾璋带在身边殷殷教导的根本原因。
若非如此,杨宗祯也不会把贾璋捧做杨门三代之首,更不会大力栽培贾璋这个徒孙。
因为贾璋升任侍读,杨宗祯身边的内阁中书换成了杨叔玉。
杨宗祯他根本就不怕科道言官借机弹劾他任人唯亲。
正所谓举贤不避亲,他简拔叔玉,也是按照正常程序走的,本就没什么错处。
这种事情,你若不心虚,被人说两句也就过去了。
只有那些心虚之人,才会被抓住不放,才会被言官钉在耻辱柱上。
杨宗祯看得很明白,所以他的心态也很轻松。
在他看来,这世上就没有不被言官弹劾的阁臣。
即便他避嫌,即便他不让杨叔玉来做这个中书,科道言官们也会找到别的理由来弹劾他这个首辅。
既如此,他又何必避嫌?
而在杨叔玉接任贾璋内阁中书的职务后,贾璋提议他们一起办一场烧尾宴。
他和叶荆、郭子守都升官了,杨叔玉也转任为内阁中书,这些事都是值得庆祝的好事情,值得他们庆祝一场。
于是,在贾璋的提议下,他们一起包下了状元楼,办了一场宴请同年、同僚和好友的烧尾宴。
大家聚在一起,倒是热闹了一场。
而在烧尾宴结束后,没过多久,贾璋在收债事务结束后得到的假期也结束了。
他即将上任履新。
贾璋的新职责是做日讲官,兼任文华阁讲官。
文华阁讲官是绍治帝新设立的职位,主要工作就是给各位皇子讲学。
而日讲官的主要工作包括为皇帝侍读、御前奏对、参与经筵与主持经筵。
这个职责,多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担任。
所以贾璋新上任这天,先去吏部办理文书,然后回到翰林院拜见上官。
这次他升官了,身为侍读学士,只用拜见掌院学士宋榆与两位副掌院学士。
在拜见完上官后,翰林院吏员带贾璋前往他的新值房。
翰林院侍读学士值房的面积很大,房间里面不但有书架,还有一扇绘制了花鸟虫鱼的竹木大屏风。
屏风后面,搁置着一张矮榻,贾璋可以在这张矮榻上午休。
不过翰林院不提供被褥,所以眼前这张矮榻上空空如也。
贾璋心想,明天来上值时,他还得带一套被褥过来。
他看了一眼插在定窑花瓶中的清新菡萏,心想这侍读的办公环境可比修撰的办公环境好多了,怪不得大家都想要升官呢!
在正式轮值讲经值庐前,贾璋还得去鸿胪寺学习参加经筵的仪礼。
据说主持经筵时,日讲官不但需要提前五日定下讲经章要,还需要提前去鸿胪寺演习,除此之外,还需要沐浴更衣,熏香斋戒。
种种礼节,复杂无比。
不过贾璋现在刚被调去做日讲官,现在还没有主持经筵的资历。
所以他暂时还不用学习那些复杂的仪礼。
只要把参与经筵的全套礼节学好,贾璋就能正式前往讲经值庐参与轮值了。
盛朝的翰林院日讲官定制为八人,分为两班轮值。
皇帝每天听取经义时,四位日讲官都要前往讲经值庐,为皇帝讲解经书。
在前朝时,翰林院日讲官每班六人。
除了四位讲解经书的日讲官外,还有两人负责跟随陛下前后,记录日起居注,是为起居郎。
盛朝太宗文皇帝把这一职责则被朝廷从日讲官的职责中剥离出来,转交给翰林院,要求翰林院五品以下官员轮值御前,直起居注事。
如此一来,翰林院内上至侍读、侍讲,下至编修、检讨,就都有机会在皇帝面前露脸了。
皇帝也能清楚地了解这些青年进士的人品与能力,不用担心自己被阁部蒙蔽。
更不用担心自己只能见到被党派阀阅们推荐过来的日讲官,却见不到其他年轻翰林,进而遗漏了那些于国有用的人才。
所以与前朝相比,本朝日讲官的权限小了一些。
可是,即便如此,日讲官依旧是人人想要的香饽饽。
毕竟,在翰林院等待去御前轮值,机会太少了。
普通的翰林官一个月都不一定能轮到一次。
除非哪个翰林能得到皇帝赐下的玉如意,这样翰林院才会给该翰林多排班。
但皇帝很少赐下具有特殊寓意的玉如意。
而翰林们即便得到了玉如意,想靠寥寥几次轮值的机会出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经筵日讲官却能每隔两天就见到皇帝一次。
这个频次,比六部尚书觐见陛下的次数还要多。
与皇帝见面的次数多了,皇帝对你的印象自然就深刻了。
与皇帝讲经的次数多了,皇帝跟你的情谊自然也就深厚了。
更别提经筵日讲官还能回答皇帝的问题,甚至还能给皇帝提出建议。
他们经常在御前饰演顾问的角色,虽然手里没有实际的权力,但却拥有无形的权力。
很多时候,御前之人的一句话,比旁人的一万句话还有用。
距离君主越近,就越拥有权力。
这句话绝对是没有任何错处的。
所以,人人都想获得日讲官这样的好位置,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除了那些既有能力,又有靠山,更有圣心的翰林外,其他人根本就摸不到日讲官这个位置的边儿。
贾璋正巧三者都有,除此之外,他还是盛朝迄今为止最年轻的日讲官。
上一个未到而立之年就担任日讲官的人还是穆阁老。
但穆阁老担任日讲官时也要贾璋大好几岁呢。
这同样是杨门之人感到振奋的地方。
师相目成心许的三代之首既年少有为,又有圣心期许。
他们党派内部彻底没了青黄不接之虞。
他们当然会觉得振奋,感到欣喜。
贾璋前往鸿胪寺学习仪礼时,还遇到了来鸿胪寺交接工作的二叔贾政。
贾赦梦中的场景终于出现在现实中了。
做光禄少卿的叔叔的和做侍读学士侄子的都穿着绣着白鹇的五品官服,而且他们在因缘巧合之下,出现在同一个地方。
一老一少,对比十分惨烈。
只不过这地方并不是贾赦梦里的荣府门口,而是在鸿胪寺中。
叔侄二人碰面后,做侄子的眼含笑意上前行礼,做叔父的却颇有些羞窘,甚至生出了逃窜之心。
贾政他真的不想和贾璋穿着官服见面。
但贾璋已经向他行礼了,他总不能视而不见。
于是他连忙上前把贾璋托住,对贾璋道:“茂行,在公衙中,你不用拘泥于这些俗礼。”
“你不用管我,只管做你的事情去几天。”
贾政想把贾璋支走的意图十分明显。
贾璋他能听得出来。
而且他清楚,他这叔叔一点儿都不想和自己站在一起,最后变成别人议论的焦点。
因为总会有人说贾政没用,做了这么多年的官,居然和亲侄子是同一个品级。
贾政他会因为这些话感到难堪。
贾璋他也没必要让贾政心里不舒坦。
因此他只亲亲热热地和贾政说了几句话,在同僚们面前伪装了一把好侄子后,就施施然地跟礼官离开了。
贾璋还算照顾贾政的心情,但贾政心里依旧不好受。
贾政知道,贾璋来鸿胪寺是来学习经筵仪礼的。
他这侄儿今年不过二十三岁,就已经轮值讲庐,入值枢机了。
而他已然苍颜白发,却依旧守在清水衙门里面潦草度日。
如此两相对比,贾政只觉自己不过是衰草枯杨而已。
看到贾璋这样欣欣向荣的年轻人,贾政又怎能不生出羞惭之心?
因此,在交接完工作后,贾政并没有理会那些想和他搭话的人。
只匆匆地找了个借口,然后就逃离了鸿胪寺。
不过,已经开始学习仪礼的贾璋根本不知道,也不关心贾政的想法与行为。
刘禹锡曾说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必然会取代旧事物,这是自然流转之道理。
荣国府的新枝嘉树,是不会与旧时代的衰草枯杨为伍的。
他只会向阳而生,生长得亭亭如盖、枝繁叶茂。
最后得繁茂而见欣荣,植万木而见长林!

第188章 御前展书国丧结束,贾琮娶妻岫烟出嫁
在鸿胪寺学完仪礼后, 贾璋正式前往讲经值庐轮值。
与贾璋同班做事的日讲官都是三四十岁的少壮官员,在这些日讲官里,资历最深的日讲官是翰林院侍读学士刘景。
玉熙宫的小太监带着贾璋来到玉熙宫后殿。
讲经值庐的位置就在这里。
抵达值庐后, 侍读学士刘景为贾璋介绍了其余几位翰林的身份。
四人互相见礼后,刘景对贾璋笑道:“茂行二十三岁晋升侍读, 又轮值讲经值庐参与日讲, 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啊!”
贾璋听到他的吹捧后,笑着谦虚了几句。
在这之后,他又夸赞了刘景等同僚的长处。
这几天, 除了学习仪礼之外, 贾璋还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比如说搜集与他这些同僚有关的信息。
贾璋的赞语正说到了刘景的心坎儿上, 刘景听了,心里十分高兴, 待贾璋的态度也就亲近起来了。
不过, 同为日讲官的侍读学士沈锦对贾璋态度就很冷淡。
看起来, 沈锦好像很不欢迎贾璋这个新同僚。
贾璋并没有把沈锦的态度放在心上,人生于世,本就不可能讨得所有人的欢喜。
他完全没必要因为沈锦的态度,就陷入自我怀疑的陷阱。
刘景与贾璋熟稔些后,才向贾璋这个新上任的日讲官宣讲日讲与经筵的流程。
在这之后, 他又给贾璋分配了工作。
因为贾璋是新来的,并不清楚他们之前讲过什么、讲到了哪里。
所以这段时间, 贾璋这个新人只用先做展书官打下手,旁听学习主持日讲的方式方法即可。
前些日子, 陛下往值庐这边递了条子。
条子上面罗列了陛下想听的经史,现在他们讲的经典, 就是陛下条子上面的第一部典籍《舜典》。
而在讲完《舜典》后,他们会讲条子上面罗列的第二部典籍《管子》。
到了那个时候,贾璋对日讲的全部流程也熟悉起来了,也就可以担任主讲或副主讲,为陛下讲解经义了。
所以刘景安排贾璋做的事情就是阅读《管子》,就刘景分配给他的那部分内容提前写好讲章。
写好后,他需要把讲章交给刘景,再由刘景把他们讲章一起送去内阁审核。
待到内阁批准通过后,他们这些日讲官才能给陛下讲经。
所以,贾璋前来讲经值庐轮值第一天上午,一直都埋首于经典中。
直到午后陆英过来传召日讲官时,才从《管子》之中脱离出来。
在听到绍治帝的传召后,刘景带着贾璋他们几人一起前往玉熙宫小书房参与日讲。
一般情况下,日讲时分,四位日讲官会轮流担任主讲、副主讲与展书官。
贾璋目前的工作就是展书官。
这份工作的内容不算难,贾璋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在刘景、沈锦、祝均进讲经史,解答绍治帝的疑惑时,站在绍治帝身旁。
讲官讲到了哪里,他就拿着玉尺点哪里,顺便还要为绍治帝翻页。
按照刘景的安排,在绍治帝听完《舜典》前,贾璋都要做展书官;在绍治帝听完《舜典》后,贾璋再与其他日将官一起轮流排班做主讲、副主讲或展书官。
这个安排很合理,贾璋并没有反对。
因为绍治帝是成年人,不是年龄稚嫩、还需要学习经义句读的小皇帝。
所以日讲官们在讲解经史时,不用逐字逐句的解读,更不用一味地强调忠孝仁德等道德标准。
绍治帝需要他们讲解的内容不是那些,而是他们总结出来的,历朝历代的执政纲领、失误政策及原因。
贾璋一边认认真真地做他的展书官,一边旁听刘景等人讲经的方法与内容,并默默地总结经验,记在心里。
少说多记,总是不会出错的。
待到几位侍读讲解完经义,诵读声和疑问声都停止,贾璋才把象牙御制书签插到书籍之中。
他把书籍合好,将书籍和玉尺全都交给侍立在一旁的陆英。
陆英把东西放好,日讲官们也在得到绍治帝的准允后,移步回转玉熙宫后殿。
他们还需要继续进行准备讲章的工作。
就在贾璋熟悉摸索他的新职务时,为期一年国丧也结束了。
京中官宦人家渐次恢复嫁娶,荣国府大房这边,也有两宗婚事要办。
一宗是贾琮娶妻,一宗是邢岫烟出嫁。
邢夫人对前者还算上心。
贾琮娶的是她亲外甥女,她就算不在乎贾琮,也在乎亲外甥女的脸面。
对后者,邢夫人就不怎么上心了。
她和堂兄堂嫂堂侄女都没什么情分,所以并不想给堂侄女花钱。
因此她便撂开手,把岫烟的婚事全权交给两个儿媳打理。
因为这两桩婚事都在国丧期前下过定走过礼,所以现在只用筹办婚礼即可。
贾琮的婚期依旧是张真人定下来的,时间定在七月二十八;岫烟的婚期是贾珞家里请了玄真观的真人算的,时间定在八月十九。
湘霓操办过贾璋的婚事,在婚丧大事上很有经验。
黛玉天生聪慧伶俐,一点就透,又有紫鹃和小红两个能干的姑娘帮衬,操办这些事情时上手也很快。
妯娌二人关系好,并没有任何罅隙,一起协办事务,更是事半功倍。
因此,这两桩婚事就这样有条不紊地筹办起来了。
贾母不止一次夸她们能干,又以犒劳的名义,给黛玉和湘霓塞了不少她压箱底的好东西。
七月二十八当日,荣府内外又一次装点得喜气洋洋,红绸飞扬,一看就是要办喜事。
贾琮凌晨时分就被人叫起来,换好了大红锦袍喜服,骑着雕鞍宝马、带着八抬大轿,前往白家接亲。
贾族之内未婚的兄弟子侄们以傧相的身份跟随贾琮一起前往白家接亲,而贾璋、贾琏、宝玉这些已婚的兄长在家里招待宾客,贾母等人在内院接待女宾。
昨天这个时候,邢夫人她们就已经把添妆礼送到了白家。
所以她们今天就不用派人,再往白家那边跑一趟了。
在吉时到来前,贾琮把新娘子白氏接到荣府,一应拜堂礼仪,都与贾琏、贾璋、宝玉娶亲时相同。
按照金陵旧俗合卺撒帐后,湘霓和黛玉两个亲嫂子陪贾琮之妻白蔷说了一会儿话,见新娘情绪稳定后,她们才离开贾琮和白蔷的新房。
又过了一会儿,湘霓身边的丫鬟秋梨与黛玉身边的丫鬟小红提着提盒过来给白蔷送鸡汤银丝面与几道小菜,只对白蔷说这是琏二奶奶和璋三奶奶送来给四奶奶的。
白蔷听到后,谢过了湘霓与黛玉,又让人抓了一把钱赏赐秋梨与小红。
婆家两位嫡亲的嫂嫂都出身高贵,白蔷原本还担心她们不好相处呢。
如今亲眼目睹两位嫂嫂的和善,白蔷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她总算是能放心了。
而在外院筵席之上,贾琏、贾璋带着贾琮给宾客敬酒,顺便给他介绍一些人脉。
待贾琮露出醉意后,贾璋举杯笑道:“我和哥哥陪各位朋友饮酒,新郎已经醉了,你们且饶了他吧?”
见贾琮脸上泛起了薄薄的一层红意,众人哄笑着放过了贾琮这个新郎官,让他更衣沐浴去了。
而贾琏和贾璋兄弟二人取代了贾琮,殷殷招待起这些拨冗赴宴的客人来。
翌日,新婚的小夫妇在荣庆堂拜见了家中各位长辈,又给贾母与贾赦夫妇敬茶磕头。
白蔷生得清秀,皮肤白皙,穿着一套正红色绸缎衣裙,头上戴着一只掐丝金凤钗。
与贾琮站在一起,看起来十分相配。
因为新妇是自己的亲外甥女,邢夫人待白蔷很是亲切,还给白蔷封了一封和黛玉嫁进来时一样厚的大红包。
贾赦就不是很殷切了,不过儿子娶媳妇总是好事,他也殷殷勉励了几句,同样拿了一封红包给贾琮、白蔷夫妇。
白蔷大大方方地接过了太婆婆,公公婆婆和嫂子们的礼物,又送上了自己亲手做的针线,有给长辈的抹额鞋子,还有给嫂子和侄子们的荷包。
湘霓和黛玉拿着白蔷送给他们的精致荷包,悄悄对视了一眼,然后会心一笑。
她们这位弟媳妇看起来是个很爽快的人。
不出意外的话,她们两个又能交到一个一起吟诗投壶、管家理事的好朋友了。
湘霓和黛玉的猜测是对的。
她们与白蔷相处得很愉快,白蔷性情爽利,说话大方,她们都很喜欢她们的这位新弟妹。
不过白蔷除了与湘霓、黛玉两位嫂嫂关系不错,她和惜春也能玩到一起。
她们都喜欢水墨丹青,可以一起画画,惜春因此很喜欢白蔷,竟变成了她的小尾巴。
贾母她们见此情景,都在感叹缘分这种事情果然奇妙。
他们家惜春性子冷清,手帕交寥寥无几,但却与白蔷这位嫂嫂十分投契。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白首如新,倾盖如故吧?
在贾琮和白蔷的婚礼结束后没过多久,邢岫烟也要出嫁了。
邢岫烟家里自有高堂在世,即便过来投奔姑母邢夫人,也没有在荣国府出嫁的道理。
所以,邢夫人安排邢岫烟在堂叔邢德全家里出嫁。
邢夫人做了撒手掌柜,湘霓和黛玉作为堂嫂,就要全权操办邢岫烟的婚事了。
不过与贾琮的婚礼相比,邢岫烟的婚事需要她们两个操心的地方就要少很多了。
女方宴请宾客等事,自有邢德全夫人周全。
她们妯娌两人只用给邢岫烟准备一份嫁妆就可以了。
贾珞和邢岫烟婚礼当天,邢夫人带着黛玉她们妯娌三个去邢德全家里为邢岫烟添妆。
黛玉提前准备好的另一根翡翠簪子,就被她送给了邢岫烟添妆。
有邢夫人三姊妹带着家里媳妇、女儿过来送嫁,邢岫烟出嫁时的气氛还是很热闹喜庆的。
邢岫烟非常感激黛玉她们的帮助。
她很清楚,若只靠自己家里,她没办法这么体面地出嫁。
邢岫烟觉得自己很幸运。
自入京后,她遇到了好多聪明良善的女子,她们待她与妙玉待她同样友善。
此时此刻,她唯一遗憾的事情是,教过她诗书的半师妙玉远在苏州观宇修行。
她没办法当面告诉妙玉她要出嫁的消息,告诉妙玉不用再担心她这个学生的生计。
驿路迢迢,不知道她给妙玉寄去的信件有没有准时送达?
还有……
妙玉她是避世修行的高洁之士,或许,妙玉对婚丧嫁娶的俗事并不会感兴趣。
不过不论如何,邢岫烟都希望妙玉在收到她的信件后,能给她一封回信。
她是在跟随妙玉读书后,才明白各种道理的,所以妙玉在她心里,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只有看到妙玉的信件,邢岫烟才会觉得安心。

第189章 文华讲官脱颖而出,湘莲北上贾蓉遗憾
入秋后, 叶士高正式被廷推入阁,沈四象随即升任礼部尚书。
贾璋他也做了两个月的日讲官与文华阁讲官了。
在讲完《舜典》之前,刘景就把他们几个写好的《管子》讲章递交到了内阁审核。
而在内阁审核通过后, 贾璋他们加班加点地把讲章修改好,又一次由刘景拿去内阁那边审核。
时至今日, 刘景他们三个已经讲完了《舜典》。
贾璋他也终于从展书官的工作中摆脱出来, 做了两回副主讲。
绍治帝问的问题向来都极有深度, 所以贾璋必须在回答问题时要让大脑飞速运转,还要仔细思量答案。
只有这样,贾璋才能保证自己回答问题的速度与提出建议的合理性。
绍治帝对贾璋很满意, 而沈锦见到这一点后, 对贾璋的态度也愈发冷淡了。
妒才忌能之辈, 在哪里都不算罕见。
见到沈锦这副模样后,贾璋在轮值日讲官时, 做事都愈发谨慎了。
防微杜渐, 提防小人暗算, 总不会是一件错事。
而在文华阁做讲官后,贾璋才晓得太子位置稳若金汤的原因。
除了皇后娘娘与太子殿下陪伴绍治帝夺嫡的情分,估计还有太子殿下本人天资聪颖的原因。
他资质远超其他皇子,绍治帝自然不会轻易生出易储之心。
不过这件事情与贾璋没什么关系,他只认真讲课, 并不做多余之事。
绍治帝安排那些没有师门、没有党派的孤臣来做文华阁讲官,是为了避免发生讲官与皇子结党夺嫡的情况。
贾璋是额外得了绍治帝青眼, 才变成文华阁讲官里唯一有师门的例外,他当然不会辜负绍治帝的恩情、触犯绍治帝的忌讳。
而且有义忠亲王的前车之鉴在, 贾璋视夺嫡如虎,所以贾璋只抱着一颗纯然公心准备文华阁的讲章, 认真给诸位皇子讲课。
他没有讨好太子,更没有刻意疏远太子,只对太子保持应有的尊敬。
但贾璋婉拒了太子的拉拢,也谢绝其他皇子的橄榄枝。
他只想稳稳当当做自己的重臣。
即便贾璋拒绝了他的拉拢,但太子对贾璋的印象依旧很不错。
在太子看来,贾璋不站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毕竟,贾璋他是杨阁老的徒孙,只要稳稳当当走下去,前程就不会差。
在这种情况下,贾璋又何必弄险?
所以,只要贾璋没接受其他皇子的橄榄枝,太子就不会对他生出反感之心……
不过,太子并不是因为贾璋没接受其他皇子的橄榄枝,才对他印象不错的。
他只是欣赏贾璋的才华、喜欢贾璋讲解的经义而已。
身为实学一派的儒生,贾璋向来偏爱实际功用,并不喜欢虚无缥缈的仁义道德文章。
在文华阁讲学时,贾璋也严格地恪守着他的学术观点,遵循着实学一派的原则。
所以他在讲解史论时能做到娓娓道来;所以他在讲解经义时能做到深入浅出;所以他在讲解治国案例时能做到考据详实、鞭辟入里。
太子的确性情稳重,但他终究只是个十八岁的年轻人。
而其他皇子的年纪比太子还要小上不少,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又怎能听得进去仁义道德的大道理呢?
他们当然会喜欢贾璋,不喜欢那些张口道德,闭口仁义的老夫子。
这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不过文华阁讲官里,除了贾璋外,也不是没有头脑灵活、讲课生动活泼的年轻讲官。
可是他们对这份差事的态度绝没有贾璋这样用心。
2023最新网址 www.fushuwang.top 请重新收藏书签

推荐福书 重生真千金在  才不要当万人  专刀火葬场,  我在乙游专心  都是你by奚里  笨蛋小美人进  救世主她只想 

网站首页最新推荐浏览记录回顶部↑

福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