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书网.Top

(历史同人)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by近日光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27

面对强势的妹妹和意图政变的太子, 李旦如何自保才是最完美的选择呢?】
“成为太上皇。”公子扶苏道, 果真唐睿宗李旦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在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两方势力都强的情况下, 但凡一方权利失控, 唐睿宗李旦恐难自保。
但是退位成太上皇,如此体面的让位, 从大义上唐玄宗李隆基就不能对他做什么。
毕竟唐睿宗李旦都主动让位了,唐玄宗李隆基再做什么就是大逆不道。
“所以哪里有什么自愿让位的皇帝, 不过形式所逼罢了。”赵匡美感叹。
“别说这个唐睿宗的确有些自保的手段,聪明是聪明,但是这样的人太不适合当皇帝了,有困难他就跑啊。”赵匡美表示瞧不起唐睿宗李旦。
李旦听着自己的所作所为,只觉的自己这一生真的太难了。
有强势的母后还有强势的妹妹,更有一个强势的儿子……
他只是想自保而已,想好好活着而已……
怎么就这么难呢?
【咱们继续分析唐睿宗李旦是不是当真想把皇位让给他的儿子李隆基。
《新唐书·陆象先传》记载,在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太平公主召集宰相公开谋划废帝之事。
如此公开,唐睿宗李旦就半点不知么?
咱们再来看看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李旦又做什么,“先天元年十一月,上皇诰遣皇帝巡边。”
李旦竟然命令唐玄宗李隆基出去边巡,要知道李隆基所有的军事力量都在长安,一旦出去那就是自身难保。
只要李旦一道令下,皇帝的头衔说没就没了。
从以上历史记载可以看出,此时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非常的不稳,而退居二线的太上皇李旦亦没有脱离政治中心。】
阿斗没想到唐睿宗李旦退位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他真正的目该不会是退居幕后,指挥着太平公主打倒自己儿子吧?
但是阿斗还是想不明白,若真如此,他干嘛还要让位呢?
【阿斗】:还是不明白,唐睿宗李旦为何让位?
【路人甲】:他不让位就是第二个李渊。
粉丝路人甲回复的相当直接,既然李隆基早就谋划政变,李旦若是不让位那不就要经历第二次玄武门之变了么。
【唐玄宗李隆基自是明白自己不能离京,于是他宣布巡边改期,并没有听从太上皇李旦的安排。
但是太上皇李旦并没有就此作罢,他还想调动野战军来抵抗唐玄宗李隆基的禁军。
为此,太上皇李旦任命了自己的亲信郭元振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
可惜郭元振似乎并不站在李旦一方,《郭元振行状》记载里明明白白的指出了这一点。
从这咱们更能看出太上皇李旦实际是参与到了废除李隆基皇位这件事情来的,其实想想也是,毕竟太平公主只是镇国公主而已,若背后无势力,如何敢如此谋划。】
唐高宗,唐殿
李旦长长叹了一口气,他终究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身为皇帝忌惮自己的太子。
还让自家儿子当傀儡,明明自己知道当傀儡是多么难受。
李旦真觉的自己不适合当皇帝,自己竟然为了自保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但是唐玄宗李隆基先下手为强,在先天二年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正式发动了先天政变。
这场政变是以太平公主意欲谋反为名义发起的,并且此次政变唐玄宗李隆基只带着亲信数十人和三百家奴便发动了政变。
咱们一起来看看此次政变的核心班底都有谁,李隆基的四弟李范和五弟李业,他的亲信李令问、王守一,家奴高力士,王毛仲,李守德。
从用人方面咱们可以看出李隆基心思缜密,基本都是自己的心腹如此不会节外生枝,这也是他政变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天幕中卡通的李旦和太平公主站在一边,孤立无援的李隆基头顶几个大字,“反了!”
【这场政变虽然被普遍认为是唐玄宗李隆基针对太平公主而发起的政变。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呢?
《新唐书·陆元方传》记载,太上皇李旦登上承天楼,召集了群臣,并道,支持朕的留下,不支持的就走,当然了,只是说说而已。
根据《 旧唐书·王琚传》记载,唐睿宗李旦怕宫中发生兵变,于是他登上承天门,并且号令南衙兵士严阵以待。
而在《郭元振行状》中记录的更加直白,唐睿宗李旦知道东宫的士兵要来了,于是想要跳楼自尽,多亏了大臣郭元振劝阻唐睿宗李旦才没有跳楼。
从以上资料咱们可以看出,如此激动的唐睿宗李旦怕是心里知道唐玄宗李隆基的这场政变是冲着谁来的。
毕竟唐玄宗李隆基的这场政变第一时间控制的是唐睿宗李旦,而不是太平公主,以至于还让太平公主有机会逃走。】
李旦听自己开始寻死觅活,一脸无奈。
而一旁的李显则满脸讥讽,他可记得神迹说过在京龙政变的时候,自己同样是登上城楼,但是结果却和李旦大相径庭。
自己可是凭着三言两语就策反了逆贼,平定了叛乱,而李旦这个废物竟然要自尽。
【先天政变以唐玄宗李隆基的成功而告终,最后李旦交出了自己所有的权利。
唐玄宗李隆基终于不再是傀儡皇帝,大唐的权利终于回到了皇帝手中,可以说唐朝朝堂内部的动乱终于结束了!
虽然唐玄宗李隆基是真爱粉和黑粉都希望他早死的帝王,但就前期而言他的确是最适合当皇帝的人。】
公子扶苏点点头,实事求是,前期的唐玄宗李隆基的确是最适合当皇帝的人。
且安史之乱的种子已经早早埋下,爆发是迟早的事,只能说晚年昏庸的唐玄宗李隆基推动了安史之乱的进程。
唐高宗,唐
唐高宗李治听神迹说唐玄宗李隆基是众人都希望早死的皇帝,心里浮起一丝不安。
难不成自己这位皇太孙晚年做出什么糊涂事来??
但目前为止,唐高宗李治都非常看好李隆基,甚至因为李隆基这位好皇孙而打算立李旦为皇储。
李旦也听到了神迹这句话,心里咯噔一声,心道自家儿子不会做了什么混蛋事吧?
武则天的关注点和唐高宗李治一样,最被希望早死的帝王,唐玄宗李隆基到底干了什么,竟被期望早死?
【好了,唐睿宗李旦咱们这就讲完了,前面咱们已经讲过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儿子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咱们也简单说过。
如何大家不介意的话,我还想再详细唠唠唐代宗李豫,唐朝历史上颇为争议的皇帝。】
唐太宗,唐殿
唐太宗李世民对后世的李豫留有很深的印象,之前神迹只是简要的讲述了唐代宗李豫。
就神迹之前说的那些事而言,李豫算不上明君,但是李豫面对的是安史之乱。
唐太宗李世民不止一次的想,若自己面对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可否扭转乾坤呢?
秦始皇嬴政听到神迹还要继续讲述大唐之事,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秦始皇嬴政不确定神迹能否讲到他们秦朝,虽然秦朝二世而亡,没什么可讲的。
但是秦始皇嬴政真的想知道那个败家子到底是谁。

唐高宗, 684年
天幕再次消失,已经知道后朝之事的唐高宗李治不再犹豫,他以造反之罪废除了李显的太子之位。
并且李治毫不犹豫的赐死李显。
别怪李治无情,只要李显活着, 废太子李显便是李旦最大的威胁, 毕竟李显当了这么多年太子, 有自己的太子班底。
李治怕武则天会利用李显来打击李旦。
但只剩下李旦一个儿子就不同, 就像神迹所述,武则天之所以能够篡唐, 首先是她皇太后的身份,其次是她有李显和李旦两个儿子。
无论如何,武则天都不会动李旦,因为李旦是她的保障。
李显到死也不明白,为何他家父皇如此狠心, 明明自己才是反抗他家母后的人, 而李旦是个只会让位的废物!
李显死后, 唐高宗李治立马立他唯一的儿子李旦为太子。
可惜, 此时的李隆基还没有出生,因此李治没法立皇太孙。
至于皇后武则天, 李治并未废除她的皇后之位, 李治心里明白武则天是有能力的, 日后的大唐还需要她的辅佐。
但是李治终究开始提防武则天, 即便武则天有利用价值, 她的价值仅仅是身为辅政的皇太后,而不是武皇武则天。
除此之外, 唐高宗李治并没有立裴炎为辅政大臣,毕竟他背叛过唐朝一次, 不论后面他有没有悔过,唐高宗李治不再信任裴炎。
唐高宗李治提拔了狄仁杰还有宋璟等人为李旦的太子班子。
唐高宗李治这一首操作可让朝堂大动荡,政治格局被完全打乱,隐患也埋了下来。
毕竟有些大臣的利益被触及,他们心底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如此过了一年,时间来到了685年,命运的轨迹没有发生改变,唐高宗李治还是在这年驾崩。
但是和历史不同的是这次唐高宗李治的临终遗诏可没让武则天辅政,而是把唐朝完全交给了李旦。
神迹消失后,武则天再次调整了自己政策,她对李显彻底失望。
刚进长安屁股还没坐热的李显再次被贬黜,这一走怕是再也回不来了。
但是和李治的处理不同,武则天并没有处死李显,毕竟她余下时间还很长,不着急斩草除根。
罢黜了李显后,武则天直接立了李旦为太子,并把李隆基又上回了李旦这一脉。
可武则天却没直接立李隆基为皇太孙,她对神迹说的那句最该早死的帝王耿耿于心。
对于李隆基,武则天还要考察一番。
同年,武则天又把武周改回了大唐,这一系列举动下来,明摆着是要还政于大唐。
众臣惊讶不已,特别是狄仁杰,他万万没想到他们陛下会在刚登基之初就如此。
李唐还是有号召力的,武则天让李旦亲自出去招兵,以此来扭转大唐外弱的局面。
武则天不是没能力,只是之前篡唐后不得军心,且朝堂内政让她也分不出太多心思对外。
如今李旦为太子,也正好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这么多重担一下压了下来,李旦一时间有点承受不来,他忽然理解自己为何要仰仗自家妹妹和儿子,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真的不足。
李旦,唉……
“三郎,你得快快长大才是。”李旦摸着自己三子李隆基的小脑袋。
如今李隆基才六岁,但是已经精通骑射,聪慧过人。
李旦越看越觉的自家儿子是有帝王之相,李旦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大唐江山好好培养自家儿子。
只是,神迹那句自己儿子是最让人期待早死的皇帝,到底是几个意思?
每当想到神迹那句话,李旦心里都咯噔一声。
【大家好,咱们又准时见面了,咱们继续昨天的话题,这次咱们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看看唐代宗李豫到底是不是无能之君。】
【秦始皇嬴政进入直播间】
【唐太宗李世民进入直播间】
【汉武帝刘彻进入直播间】
【武皇武则天进入直播间】
【季汉太子刘阿斗进入直播间】
【唐睿宗李旦进入直播间】
【宋太祖赵匡胤进入直播间】
除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周武则天这两个平行世界过去了两年,其他平行世界的直播都发生在第二天。
【不知道大家对唐代宗李豫的固有印象是从哪里来的,主播最早是从大诗人杜甫的《登楼》中知道的唐代宗李豫“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1
杜甫把唐代宗李豫比作了蜀后主刘禅,可见在大诗人杜甫心中,唐代宗继续豫是多么无能。
而宋朝对唐代宗的评价也不高,宋孙之翰评唐代宗李豫为优柔寡断的君王,苏辙则评论唐代宗李豫为唐之庸主。】
阿斗听着自己竟然成了无能的代名词,虽然心里有点难受,但是阿斗自己却觉得神迹说的并没有错。
自己竟然能在儿子和臣子们奋力抗争的时候束手就擒,又说出乐不思蜀那样的话,的确该骂。
刘备过来拍拍阿斗的肩膀,来自老父亲的安慰。
“儿子这次定会好好努力,绝对不会给咱们季汉丢脸!”阿斗攥紧拳头,下定决心。
“就咱们这样的还评论人家。”赵匡美吐槽。
“不过这个唐代宗李豫到底算不算明君呢?”赵匡美也拿不准了,实话实说,他对唐代宗李豫的印象并不怎么样。
他记得唐代宗李豫杀了很多大将,最后还逼着将臣造反,并且信任宦官,给宦官封王。
还有还有,被外族打到家门口,没有守城门反倒是没估计的跑了。
赵匡美摸着下巴,怎么想这个唐代宗李豫都不是一个好的君王。
但是神迹总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个人,因此赵匡美也不好轻易的下结论。
【但是咱们翻开史书,却发现史书上对唐代宗李豫的评价其实还很不错。
先来看看《旧唐书》中对唐代宗李豫的评价,古代的贤良君王,从字面上便能看出是多高的评价。
而《新唐书》中对唐代宗李豫的评价也不低,和旧唐书的评论差不多,都是有才能的君王。
可见新旧唐书对唐代宗李豫的评价都不低,和大诗人杜甫的评价形成了鲜明对比,确切的说是截然相反的对比。】
唐太宗,唐
听神迹再次提到李豫,唐太宗李世民不由的想起安史之乱。
之前神迹讲述安史之乱时,简要的将了将唐肃宗李亨还有唐代宗李豫。
李世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父子二人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而借用外族之力,并答应回纥的抢夺。
后面唐代宗李豫登基后还接二连三的重用宦官,从以上事迹来看,唐代宗李豫无疑是昏君。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代入到当时的政治格局,他却不认真李豫是昏君。
唐太宗李世民看事情向来不单看一面,就像神迹所述大明之事,若只看明朝帝王做的事,个个都是昏君。
若结合当时的朝堂政治,结合内忧外患,事情的角度就会变的完全不一样。
唐睿宗,唐
“母后,神迹又出现了。”李旦直接激动的站了起来。
李旦正好有朝堂大事找他家母后商量,没想神迹再次出现。
李旦登基后,没有打压武则天,反而事事找他家母后商量。
李旦心里清楚的很,如今武家后人全被被他家父皇处死,自己的众位哥哥也病的病死的死。
如今的自己是自家母后唯一需要扶持的对象,李旦也不怕他家母后篡位,反正皇位最终还是李家人的。
想明白这点,李旦便放心向武则天请教各种朝政,让武则天拿主意。
在当甩手掌柜方面,李旦是相当有天赋的。
因此武则天虽然没有李治辅国的圣旨,但是在李治驾崩后,朝堂的朝政她仍旧参与其中,且起决定性作用。
众臣心里明白,朝堂当家做主的还是皇太后,在朝堂动荡交接之时,也只有皇太后武则天能压的住朝堂。
见神迹再次出现,武则天当下手中朝政,并让太子李旦一同来听神迹。
既然选定了李旦为太子,武则天便下定决心好好的培养。
李旦来了,还带着六岁的李隆基一起来了,他不想错过如此教育儿子的好机会。
李旦知道自己能力不行,他就指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好好治理江山。
【接下来咱们详细看看唐代宗李豫到底是昏君还是中材之主。
首先咱们先前情回顾一下安史之乱,也就是唐代宗李豫登基前的烂摊子。】
武则天揉搓着指尖,“安史之乱。”
她不由的看向自己的皇太孙,李隆基。

见自家皇祖母如此看着自己, 李隆基一下子紧张起来。
别看李隆基仅仅六岁,但是身为皇家子,特别跟着李旦经历了那么多事,早就不是六岁孩童的心智。
本来李隆基小小年纪被赐给已故的大伯为子嗣, 在宫人眼中已然是皇家废弃的皇子。
其中世态炎凉自不必多说, 但没成想神迹的出现竟然逆转了他的人生轨迹, 如此也算的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李隆基很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 虽然李旦并没有告诉李隆基神迹之说,倒不是李旦不想说而是没经过他母后允许, 李旦不敢说。
虽然如今的李旦是太子,但手中的权利仍旧有限。
【公元755年十一月,唐玄宗李隆基最信任的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安史之乱彻底拉开帷幕。
但是由于节度使政策的失控,大唐长久以来外强中干, 中央军早就羸弱不堪。
晚年昏庸的唐玄宗李隆基见反贼安禄山势如破竹, 昏招倍出, 竟然斩杀了前方大将高仙芝等人。
如此军心大乱, 无奈之下只能排除已经残废的大将哥舒翰出征,后有大将郭子仪等人应战, 总算扭转了局势。
但是哥舒翰又和李隆基心腹杨国开始内斗, 随后唐玄宗李隆基又逼破哥舒翰出征应战, 果然大败。
大败后, 唐玄宗李隆基竟然弃长安于不顾, 公元756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
乐瑶快速的总结安史之乱, 因为之前已经讲过,但是太久远了, 乐瑶怕粉丝忘了于是就再简要的讲一下。
唐睿宗,唐殿
唐睿宗李旦听神迹所述的安史之乱,脸色刷的一下变了。
虽然唐睿宗李旦做过心里准备,但是真正听到后,唐睿宗李旦仍旧被震惊。
“怎会这般,怎会这般。”唐睿宗李旦喃喃道,“这畜生。”
“母后,这畜生竟然如此混账。”唐睿宗李旦此时不知该如何对待李隆基。
武则天却很淡定,史上晚年昏庸的帝王又不止李隆基一人,倒也不必如此激动。
“你觉的安史之乱的起因是什么。”武则天问李旦,“想好再说。”
武则天又跟上一句,她可不想听“都是那小畜生晚年昏庸”这类的话。
李旦陷入沉思,他开始想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这个安禄山到底是何人,竟敢造反?
听到安史之乱,身为太子的李旦心底一沉,他甚至不敢抬头看武则天一眼。
李旦万万没想到自家儿子会晚年昏庸到如此程度,他怎会如此啊!
李隆基反应极其的快,直接跪下,“求皇祖母赐死孙儿。”
李旦猛然抬头,作为父亲他下意识道,“母皇,他还只是个孩子。”
“赐死了你,就能避免安史之乱?”武则天看向李隆基。
武则天摇头,一个王朝的崩塌岂是一朝一夕,不过身为帝王,肯定是有逃脱不开的责任。
【长安被攻破后,太子李亨仓促间登基,也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
但是唐肃宗李亨用人不善,刚登基就启用了文臣房琯带兵,最后唐军大败。
随后永王李璘叛乱,并且河北战场失利。
不过好在安禄山那起了内讧,加上大将李光弼和郭子仪等人,并且唐肃宗便派人到回纥借兵,长安之战打起。
终于在757年,唐朝收复了长安,收复长安后回纥要按照约定将长安抢劫一空。
此时身为太子的李豫站了出来,他提出了缓兵之计,希望等收复洛阳后再履行契约。
公元757年十月,洛阳收复,唐朝再无借口,只能履行契约,任由回纥抢劫洛阳。】
虽然已经是第二次讲这段历史,但是乐瑶还是很难受,让大唐变成唐的安史之乱。
但凡有一步做的对,但凡安史之乱刚发生时上台的是唐代宗,唐朝也不会衰败如此。
【随后,反贼史思明投降,公元757年十二月,唐肃宗下旨,封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
大唐总算暂时统一,但不想史思明并不是真心降唐,他再次造反。
没办法,唐肃宗李亨只能再次派兵讨伐,这次他让太子李豫当天下兵马大元帅。
但是唐肃宗又担心自家儿子功高盖主,于是战前又撤销了太子李豫的兵马大元帅,并把他调回长安。】
“但凡没唐肃宗,唐朝也不至于如此。”赵匡美激动的,即便已经停神迹讲述过一次,但是赵匡美还是很气。
“这么一对比,唐代宗李豫还算祖孙三人里最正常的一个。”赵匡美对比之下,竟觉的李豫还不错。
赵德芳点头,实事求是,这么大一个烂摊子,若换成其他朝代的晚期君王,说不定大唐早就亡了。
赵德芳忽然明白,为何神迹要重新分析唐代宗李豫。
【不出意外,唐军又大败,本来应该平定的安史之乱又变成了拉锯战。
并且在此期间,唐朝又发生了兵变,好在由大将郭子仪出马平定了军变。
唐朝好不容易团结起来,在这个节骨眼上唐肃宗李亨和唐玄宗李隆基却脚前脚后的驾崩。
唐朝再次大乱,皇后张氏想拥立越王李系登基,抢夺李豫的皇位。
最后太子李豫在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的支持下杀了张皇后,最终登基。】
“果真是乱世多政变。”阿斗不由感叹道,“唐朝为何会有这么多政变。”
“这样的烂摊子,唐代宗李豫怎么接。”阿斗开始替唐代宗李豫发愁。
安史之乱还没结束,他又是被太监扶持上位的,可见没什么大臣支持他,那他怎么平定战乱呢?
【以上就是唐代宗李豫登基前面临的局面,动乱的朝堂,还有没有平定的战乱。
咱们一起总结一下自安史之乱发生后,大唐共损失了多少兵力,以此来看看唐代宗李豫接受的是怎样的大唐。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在公元755年,唐军将士降者近万人,安禄山杀之。
公元756年,史思明等攻克常山,又杀万余人。
常山拉锯战中,郭子仪杀对方四万人。
灵宝大战中,唐朝损失惨重,二十万兵马全军覆没。
咸阳之战,唐军再次死伤四万余人。
公元757年,唐朝斩首安禄山七万余。
公元758年,史思明率军攻陷魏州,杀戮三万余人。
759年2月,大将郭子仪围攻邺城,杀叛军三万余人。
这是有记载的战争,不知还有多少没有记载的损伤。
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的人口直接从原来鼎盛的六千万腰斩到三千万。】
唐睿宗,李旦
“怎会这般。”李旦没有想到后代一个不如一个,全都是昏君。
“方才问的问题,皇上可想好了?”武则天问,她最看不上的就是李旦这副样子。
出了问题就解决问题,怨天尤人是无用的。
“母后,您方才问儿臣什么?”李旦早就忘了之前武则天问了他什么,且李旦刚刚回武则天的时候下意识的说了儿臣,而不是朕。
虽然已经登基一年,但看的出来,李旦从心底还没意识到自己是皇帝。
这也是为何当年李治没有动武则天的原因,他太了解自己儿子了,虽然不是完全的废物,但是他的能力不足以掌控朝政。
武则天是李治留给李旦的最坚强的后盾。
见李旦神情恍惚,武则天不由皱起眉头,若不是只剩下这一个儿子,武则天当真想废了这个无用的东西。
“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武则天耐着心性又问了一遍。
李旦摇头,“儿臣不知。”
“你不知,那天下谁应知!”武则天直接给了李旦一巴掌。
“说,为何。”武则天再次强硬的问道,她希望这一巴掌能把李旦打醒。
唐太宗,唐
听到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唐太宗李世民神情变的无比严肃。
唐太宗李世民不会去怪罪后世子孙,毕竟怪罪没有任何意义,不如从自己这里找出弊端。
“对于军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你们有什么想法。”李世民提问自己的三位皇子。
李治正在义愤填膺,不想他家父皇却忽然提问,李治想不明白,这时候他家父皇怎么还有心思提问,不该怒斥那个小畜生么!
但是李承乾和李泰却明白他家父皇的心思,毕竟这两人都是接受过储君教育的人,想法还是比七岁的李治要开拓一些。
就算骂死那个败家子李隆基又如何,亦是改变不了唐朝衰败的事实。
“土地兼并和。”李承乾和李泰二人异口同声回答道。

【除了大唐军事实力大大削弱, 咱们再来看看唐代宗李豫面对什么样的内患。
唐代宗李豫最被后人诟病的就是重用宦官,似乎只要和宦官扯上关系便是昏庸之君,就如同明朝的明武宗朱厚照还有明熹宗朱由校。
但是结合当朝的形式分析,咱们就会发现这些帝王的无可奈何。
今天咱们继续换位思考,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唐代宗李豫为何要重用宦官。】
唐睿宗, 唐殿
“皇帝, 你认为重用宦官可否是昏君。”武则天继续问李旦。
被武则天打了的李旦脑子清醒了不少, 不敢再回一句儿臣不知。
“儿子觉的……”李旦有些犹豫,“审时度势, 有时重用宦官也是无奈之举。”
“就像神迹之前所述,母后重用酷吏一般,不过是为了稳住朝堂的手段罢了。”李旦说一句,脸颊就刺痛一分,看得出武则天这一巴掌打的不轻。
武则天听李旦的回答后, 没再说什么, 而是转头看向神迹。
李旦见自家母后没在说什么, 心里松了一口气, 背后出了一身的汗。
李旦觉的做皇帝太难了,重用宦官被骂重要外戚被骂, 重要酷吏也被骂, 重要权臣还是被骂。
那到底怎么做才不能被骂?太难, 真是太难了……
李旦越发不想做这个皇帝, 他没想到当皇帝会有如此大的压力, 大事小事全要自己抉择。
李旦都不敢想,若是没有自己母后, 自己该如何处理那些朝政,李旦特别庆幸当年自家父皇没有对他家母后做什么。
2023最新网址 www.fushuwang.top 请重新收藏书签

推荐福书 我真的不想赚  人下人by吴若  (红楼梦同人  厨神系统,但  重生真千金在  才不要当万人  专刀火葬场, 

网站首页最新推荐浏览记录回顶部↑

福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