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书网.Top

(历史同人)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by近日光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27

汉武帝刘彻一直没说话,他听的津津有味。
大唐末期其实和汉朝前期很像,不过汉朝前期是异性诸侯,而唐朝末期是节度使藩镇割据。
在朝堂没有能力的情况下,贸然的削藩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也不知大汉末年会如何。”汉武帝刘彻感叹。
一个王朝的颠覆可不是徐徐渐进,像大唐,一个安史之乱就夭折了国运。
【而朝堂和众节度使间紧张的关系直接导致了广德元年之乱。
吐蕃趁着大唐国力空虚之际,竟然对唐朝发出猛烈的进宫,而唐代宗李豫又因为宦官程元振瞒报消息,等到吐蕃快打到长安时才知。
唐代宗李豫下令众节度使到京城勤王,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宗李豫下令后,除了大将郭子仪率领千余人,宦官鱼朝恩率领几千人,还有关中的鄜坊节度使白孝德、西北的镇西节度使马璘灾,其他节度使无一人赶往长安相助。
他们眼睁睁的看着吐蕃攻入长安。】
唐太宗,唐殿
听此,唐太宗李世民还是情绪波动,他虽早就料想到后朝的大唐已是一片散沙。
但是满目苍夷,让身为帝王的唐太宗李世民不住心痛,为大唐天下,亦为大唐百姓。
历史仿佛又再次上演,李世民想到了后朝大宋。
李治听到节度使竟无一人作为,气恼的恨不得自己上战场。
大唐若灭了对他们有何好处?难不成想自立为王,简直痴心妄想。
虽然李治心里说着痴心妄想,但实际上李治心里明白的很,这些节度使就是等着大唐覆灭。
“唐朝后期真有咱们的大宋的感觉,诺大的朝堂一个听命的人都没有。”赵匡美长叹一口气,“最后还是宦官勤王,说不说唐代宗李豫重用宦官呢。”
都如此危难之际了,武将节度使没一人相助,这处境多让人绝望。
“要我是唐代宗李豫还不如死了算了,活着更难。”赵匡美感叹。
“的确,死多容易。”赵匡胤道。
从始至终,赵匡胤并不觉的明朝末代的崇祯皇帝有多伟大,即便他和大明江山共存亡,但大明是亡了。
一个好的君主要有强大的内心,要能面对最坏的处境,养精蓄锐东山再起!
【幸好有大将郭子仪,但大将郭子仪能收复长安也是智取。
此时的吐蕃虽有二十万大军,但是他们知郭子仪的威名,又怕各路还没有赶来的勤王大军,因此只吐蕃只占领了十二天的长安。
此战虽然来的快解决的也快,但是却给大唐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各方节度使更加不听朝堂约束,皇室颜面扫地。
收复长安后,唐代宗李豫让节度使李光弼前往洛阳驻守江都,但是当年安史之乱的功臣李光弼同样不听,继续驻守他的徐州。
并且根据《旧唐书》记载,李光弼还留江淮租赋以供自己的军队使用。
如此行径,其实和藩镇割据差不多。】
【阿斗】:唐代宗李豫就这样忍了么?
阿斗都看不下去了,好似唐朝满堂文武只有大将郭子仪一个忠臣。
不对,还有宦官,此时此刻阿斗竟然有点理解为何唐代宗李豫会重用宦官,因为根本无人可用。
【路人甲】:唐代宗李豫不忍又能怎样,刚经历过广德元年之乱,手上没有一个兵。
【路人甲】:李光弼手上有兵有钱,若是他再造反,大唐就得完。
【路人甲】:现在的唐代宗李豫别说削藩了,能让大唐存活下来就不错了。
路人甲一突突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又和乐瑶的观点不谋而合了,的确,此时此刻的唐代宗李豫并没有多少选择。
唐睿宗,李旦
李旦越听越窒息,他不敢想象后朝的大唐竟然变的如此荒唐。
而身为大唐皇帝却无能为力,只能忍气吞声。
“母后,大唐如何会这般,他们都该死。”唐睿宗李旦红了眼眶。
武则天则一脸平静,她见过太多的权利厮杀,早就习惯,没有势力就会挨打。
朝堂势力减弱,手中有兵权的节度使自然不听管束,因为听并没有任何好处。
当政者只有把权利牢牢的抓在自己手里,朝堂才会太平,天下才会太平,这就是权利的魅力。
“你说大唐如何会这般。”武则天把这个问题反问了回去。
如今的李旦是皇帝,他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武则天一直辅佐左右,希望李旦有所改变。
李旦跪在的确,好似情绪崩溃,“儿臣不知,儿臣真的不知!”
说罢,竟嚎啕大哭起来……
【除了节度使李光弼不听朝堂旨意,之前一直和朝堂不和的仆固怀恩正式造反。
仆固怀恩第一个目标就是和他有仇的大臣辛云京。】

【唐代宗李豫进入直播间】
不知怎么回事, 突然有粉丝离开了乐瑶的直播间,与此同时又有新的粉丝进入了乐瑶的直播间。
乐瑶一愣,她寻思是不是她的戏精粉丝为了应景,把自己的网名从唐睿宗李旦改成了唐代宗李豫。
李旦之所以离开直播间是因为他方才情绪太过激动, 一下晕了过去。
直播间绑定的人一旦晕倒或者睡觉, 直播间就会自动消失。
因为李旦的突然离开, 直播间又随机找了个唐朝后人继续观看神迹, 而唐代宗李豫就是那个被选中的人。
刚登基不久的唐代宗李豫方借宦官程元振之手除掉了之前掌权的官宦李辅国。
如今唐代宗李豫又在谋划削藩,安史之乱后, 各地节度使不听号令,藩镇割据。
唐代宗怕历史会重新上演,于是打算削藩,他打算从大将来瑱下手。
在自家父皇还在位的时候,大将来瑱已有藩镇割据的苗头, 对朝堂号令找各种理由不响应。
如今自己登基, 他仍旧我行我素不肯离开襄州, 其中心思昭然若揭, 若不处置日后别的节度使有样学样,更难治国。
但是唐代宗李豫还是有所纠结, 毕竟大将来瑱于朝唐有功, 手上又用兵权。
而朝堂军如今羸弱, 一旦失手, 中央威信全无, 更难收场,因此唐代宗李豫想要智取夺权。
正在唐代宗李豫夜不能寐的时候, 神迹忽然出现在他面前,到底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 唐代宗李豫并没有被神迹所惊,反倒是第一眼就认出了神迹。
唐代宗李豫激动起来,他不想自己有生之年竟然能够见到神迹。
唐代宗李豫十分注重神迹,赶紧整理衣衫,毕恭毕敬的跪拜神迹。
【仆固怀恩派出他的儿子去攻打辛云京,但是辛云京却大败仆固怀恩的儿子。
随后仆固怀恩改变策略,又让他的儿子去攻打太原周边榆次。
此次仆固怀恩并无大义,朔方军本不想跟着仆固怀恩,加上接连失败,于是朔方兵马使张惟岳等人直接将仆固怀恩的儿子给斩首了。】
唐代宗李豫直接僵住在原地,原本因见到神迹的兴奋一扫而光。
“终是反了。”唐代宗李豫喃喃道,削藩之策到底是动了他们的利益,果真在个人利益面前,国家大义不值一提。
听仆固怀恩造反,唐代宗李豫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杀了仆固怀恩,而是朝堂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收回权利。
唐代宗李豫知道此时内乱对唐朝并无好处,外族吐蕃回纥虎视眈眈,唐朝一旦内乱便离亡国不远。
和其他守城之君不一样,唐代宗李豫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让大唐生存下去。
【随后被朝唐任命为朔方大使的郭子仪出马,他率兵到达了河中。
余下的叛军听大将郭子仪来,直接投奔,仆固怀恩见大势已去,又跑到朔方军的老家灵州。
但是仆固怀恩并没有向朝堂妥协,他休整了几个月,到了秋天他又诱吐蕃十万入寇泾、邠州。
幸好有大将郭子仪在破了仆固怀恩么进攻。
与此同时河西节度使杨志烈为了解长安之难率兵突袭了灵州。
可惜的是,在吐蕃派兵进攻河西,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并未守住河西,最终被吐蕃杀害,河西丢失。】
唐代宗李豫记住了大将郭子仪和河西节度使,当下他最缺的就是对大唐忠心的将领。
那些曾经在安史之乱立过大功的将臣,早已经不是原来的他们。
凭着战功想盘踞一方,不把朝堂放在眼中,和第二个安禄山又有什么区别。
【公元765年9月,仆固怀恩再一次联合了回纥、吐蕃二十万大军直奔长安!】
激荡的音乐再次响起,仿佛唐朝又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没见过忠臣如此造反的。”阿斗皱眉,他从一开始就不觉的仆固怀恩是忠臣。
不过是权利上得不到满足,直接背叛大唐的佞臣罢了。
他这是没有成功,因此后人才会同情他觉的他是被大唐皇帝所逼。
若是仆固怀恩的造反成功了,大唐被外族所灭,那后人还会同情仆固怀恩么?
怕是到时候,仆固怀恩就会成了历史的罪人。
这点阿斗还是看的很透彻的,看的出来经过神迹的学习,阿斗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提升了不少,有君主的模样了。
【但是这次唐代宗李豫却没有逃。】
唐代宗李豫听到“这一次”三字时,不由的表情凝重,听神迹所言之前还有一次?
【唐代宗李豫下诏让各个节度勤王,并亲自率六军,准备御驾亲征!
可惜,这次唐代宗李豫还是没有得到各地节度使的响应,除了关中的节度使以及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以外,其他节度使和上一次一样全都按兵不动。
此时长安城所有的兵力不过一万人而已,唐代宗李豫把这一万主力军全部交给了大将郭子仪。
一万对二十万,当真是九死一生,可以说这一次唐代宗李豫和大将郭子仪是抱着比死的决心。】
不知为何,听到这里李旦的眼眶湿润了,他设身处地的感受到了唐代宗李豫的难出。
“你看看你做的好事!”李旦第一次责骂李隆基,声调间带着哭腔。
李隆基沉默不语,内心却遭到了很大的冲击,不管是神迹之言还是今日皇祖母对他的指点,都让他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的的确确是他的刚愎自用害了大唐。
“郭子仪,大将郭子仪。”唐代宗李豫念着郭子仪的名字,他知郭子仪忠心,但是没想到他对大唐忠心到如此地步。
【若按照这个趋势,怕是李豫这次要殒命长安,不想叛贼仆固怀恩却突然暴毙。
此次攻打长安,吐蕃和回纥都是以仆固怀恩为首,如今仆固怀恩暴毙,吐蕃和回纥开始争夺这次大战的指挥权。】
听到此峰回路转,唐代宗李豫半分高兴不起来,他万万没想到中央的号召力竟然羸弱到如此地步。
唐代宗李豫长叹一口气。
他在思考,在外患面前,自己到底应不应该急于削藩,如今的大唐到底有没有能继续削藩。
【大将郭子仪见此,直接用了反间计,拉拢回纥攻打吐蕃。
吐蕃见回纥反叛,于是无心恋战,放弃攻打大唐。
持续了两年的仆固怀恩终于结束了。
而开始一直坚持削藩的唐代宗李豫也改变了他之前的政策,开始对各地节度使放低姿态。】
“这么看唐代宗李豫还真是不容易,前期打击藩镇割据被骂,后期为了大唐安抚节度使又被骂。”赵匡美觉得李豫真的太难了。
“我得向他道歉。”赵匡美道,因为之前赵匡美也骂过李豫。
这么看新旧唐书对他的评价是中肯的,在这种形式下还能不亡国,算的有能之君了。

第311章
【经历了这些事情, 唐代宗李豫清楚此时大唐最首要的任务便是养精蓄锐,重新树立朝堂的威信,当下朝堂的中央军羸弱,只能对节度使妥协。
咱们一起来看看唐代宗李豫如何安抚各位节度使。
对于不肯勤王的李光弼, 唐代宗李豫将他的母亲接到长安居住, 并且优待他的弟弟。】
“这难道不是留着他娘和他弟弟当人质么?”赵匡美心直口快。
“这唐代宗李豫成熟了不少。”一旁的赵德芳道。
赵德芳能感受到唐代宗李豫的无奈, 也能看出他妥协的同时仍旧在制衡节度使。
作为帝王, 他的确已经尽力了,如此开局换成别人也不一定比他做的好。
唐代宗, 唐
眼看着一个个曾经的“忠臣”变成这般,唐代宗李豫不知心中何等滋味。
唐代宗李豫没有责怪他们,因为责怪也没用,他在反思为何会变成这般。
唐代宗李豫有一点好处,知错能改, 且不管面对什么困局他从不甩锅。
不像明朝的崇祯帝说什么众臣误我, 错了就是错了, 与其埋怨还不如调整政策。
【像是节度使仆固怀恩造反后, 他的儿子在造反过程中被朔方军所杀,这本是值得庆祝的好事, 但是唐代宗李豫却没有庆祝, 反而痛心疾首。
并且仆固怀恩死后, 他只说仆固怀恩并没有造反的意思, 只是被身边的人所误导了而已。
且在仆固怀恩后, 李豫还把不肯和仆固怀恩造反的娘亲接到长安居住。】
“如此看,唐代宗李豫还挺有度量的, 早这样不就好了。”阿斗有点惋惜,他觉得唐代宗李豫和众臣们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一步。
“这便是一个帝王的成长。”刘备过来拍了拍阿斗的肩膀, 他也希望阿斗能慢慢成长。
【还有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的拥兵自重,不听朝堂管辖,但是在公元778年,他忽然笼络朝堂愿意给朝堂上贡。
但是唐代宗李豫若接受了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的这笔银子,日后便更不好对他指责什么。
于是唐代宗李豫名义上接受了这笔银子,但是却把这笔银子以军饷的形式下发给了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的手下的兵。
这样银子是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出的,但是名声却是朝堂的。】
李旦听唐代宗李豫讨好节度使到如此地步,小心翼翼的安抚他们,他愈发的心疼唐代宗李豫,看着身边李隆基便更加恼火。
“如此局面,你又当如何?!”李旦问李隆基。
李隆基不语,他在认真的思考自己到底该如何,之前的李隆基特别的自信,觉的自己有本事掌控大唐。
但听到自己晚年对朝堂竟失控如此,以至于发生了安史之乱,让大唐国运折腰,从这一刻起,李隆基便开始反省,到底自己有没有能力掌控朝堂。
“可是觉的李豫安抚之策无能。”武则天开口问李隆基。
李隆基果断摇头,他知道唐代宗李豫如此不是无能,而是无奈之举。
【再例如,平卢淄青节度使侯希逸拥兵自重,同样不听朝唐调令。
公元765年,平卢发生政变,侯希逸被他的亲弟弟夺权,无奈之下只能逃到长安。
李豫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加封他为司空。等着他病死后又追赠他为太保。
唐代宗李豫处处显示对节度使的宽容。】
天幕中出现唐代宗李豫的卡通形象,只见他对面前众位节度使笑脸相迎。
作为帝王,他脸上的笑容看起来尤为刺眼。
【可以说唐代宗李豫持续不断地安抚节度使,以至于让节度使成为了唐朝后期的毒瘤。
也正因为如此,唐代宗李豫再次被后人诟病。
接下来咱们一起来看看影响唐代宗李豫政策的外部因素,是什么导致他对节度使节节退让。
公元763年,吐蕃进攻长安,结果大家都知道,唐代宗李豫手下无人,唐军大败。
公元765年,灵台之战,吐蕃十万大军再次进军大唐,此战大唐险胜。
公元773年,吐蕃再次大举攻唐,大唐胜。
公元776年,吐蕃联手吐谷浑、氐人等外族共二十万大军远征唐朝,大唐胜。
公元777年,吐蕃再次率十万大军攻打唐朝,大唐胜。
公元779年,蜀之战,吐蕃南诏联军十万,再次攻打大唐,大唐再次打赢。】
听着这一场场战役,赵匡美不由惊愕,他知道唐后期动荡但不知如此动荡。
“唐朝还是厉害,经过安史之乱后竟然还能打败吐蕃,咱大宋当真比不了。”赵匡美叹了一声气。
“哥,你说咱大宋怎么就这么弱?”赵匡美看向赵匡胤。
赵匡胤……
唐代宗,唐殿
听着大唐一次次击退了外族,唐代宗李豫紧皱的眉头终于舒缓开来。
他的妥协是有用的,起码唐朝有能力面对外族,不至于灭国。
唐代宗李豫最害怕的便是吐蕃等外资趁着大唐内乱趁虚而入。
若大唐并外族所灭,那自己则成了大唐的罪人,无言面对李唐的列祖列宗。
听着唐代宗李豫当政期间一次次胜利,李旦跟着叫了一声好。
而一旁的李隆基的眉头却没舒展开,听着外族一次次的攻击,他更加理解为何李豫会放任节度使。
同时李隆基在思考节度使产生的必然性,大唐如此扩大版图,而周围的外族又虎视眈眈,两种因素叠加,是不是才是节度使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
李隆基再想,后期自己如此放纵节度使,是不是那时候朝堂对大唐边境的掌控已经失控。
“可是想清楚节度使失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武则天再次问李隆基。
其实也是在问自己,通过神迹的学习,武则天也一直在反思自己在政治上的失误。
【咱们来做一组数据的对比。
在唐肃宗李亨时期,吐蕃一共向大唐发起了四次攻击,西北地区三次、关中腹地一次。
在唐代宗李豫时期,吐蕃对大唐发起的攻击多达三十多次,西北地区十多次次、西域三次、关中腹地十多次。
可见唐代宗李豫在位期间面临多严重的外患,而大唐的兵力要应对这些外患已经足够吃力,根本没有余力再应对唐朝内部的矛盾。
所以唐代宗李豫对于节度使的妥协更偏向于被逼无奈。】
看着触目惊心的数据,阿斗越发觉得唐代宗李豫不容易。
“果真新旧唐书对他的评价是中肯的,这种局面若换成我,怕不是灭国。”阿斗道,他特别有自知之明。
【虽然唐代宗李豫对节度使妥协,但是并不意味着放弃抵抗,接下来咱们看看唐代宗李豫妥协的这些年都干了什么事。】

【首先唐代宗李豫流放了宦官程元振, 算是解了众臣之怒。
但是随后他又重用了宦官鱼朝恩,因为吐蕃攻陷长安之时,唐代宗李豫身边只有有宦官鱼朝恩率兵勤王。
站在唐代宗李豫的角度,宦官鱼朝恩起码真心护主。】
唐代宗, 唐殿
听到自己后续继续任用宦官, 唐代宗李豫无奈的叹气, 若身边有忠心的大臣自己何必任用宦官。
唐代宗李豫心里清楚的很, 只有宦官的利益和自己是一致的,重用宦官不过为了集中手中的权利皇权罢了。
不过, 听神迹所述大将郭子仪如此忠心,唐代宗李豫心中想法有所改变。
若有人可用,哪个帝王愿意让宦官专政呢。
【长安之功后,宦官鱼朝恩被封为天下观军容使,并掌管京师神策军。
神策军是继安史之乱后朝堂军的核心军, 也就是唐代宗李豫直接掌管的军队。
可见唐代宗李豫是多信任宦官鱼朝恩, 但是最后宦官鱼朝恩的下场竟还不如宦官程元振。
宦官程元振尚且还没被处死, 但是唐代宗李豫却对宦官鱼朝恩下了死手。
咱们一起分析分析, 宦官鱼朝恩到底触及了唐代宗李豫什么利益,才落得如此下场。】
“难道其中还有隐情?”赵匡美一脸惊讶, 他一直觉的唐代宗李豫处死宦官鱼朝恩只是要结束宦官专权罢了。
“扶苏, 你来说说唐代宗李豫为何杀此宦官。”秦始皇嬴政问扶苏。
“儿臣以为是宦官鱼朝恩越了界, 触及了唐代宗李豫的底线。”公子扶苏道。
“唐代宗李豫最忌讳的便是节度使, 宦官鱼朝恩怕不是和节度使有所勾结。”公子扶苏分析, “若两股势力结合,天下危矣。
秦始皇嬴政点点头, 显然公子扶苏最近的表现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
“三郎,你说说李豫为何不重用宦官。”武则天问李隆基。
“怕不是宦官与藩镇勾结。”李隆基道, 看的出李隆基的确有当君主的天赋,他做事想事都是从君主的角度。
但是也正因如此,李隆基对权利的把控到了痴迷的地步。
“那你觉得宦官可否信任,他们的利益当真和帝王一致?”武则天继续问。
李隆基再次沉默,再次之前他一直认为宦官是最好的爪牙,因为他们是依附于帝王的存在,虽然他们会作威作福但是不会篡权。
“宦官是不会篡权,但是他们会乱国。”武则天似是看透了李隆基的心声。
武则天看的出李隆基的确是可塑之才,但是要好好的塑造,改掉他的劣性。
身为帝王,武则天自然是想留下好的名声,前提是她的后人得争气,不然后人作乱败坏的却是前朝皇帝的名声。
【长安之乱,宦官鱼朝恩和他率领的神策军解唐代宗李豫于危难之中,因此宦官鱼朝恩于唐代宗而言的确是功臣。
且在众节度使不听令的情况下,重用鱼朝恩和培养神策军乃是唐代宗李豫的无奈之举。
但随着神策军的重用,神策军已然成为了天子的直属军,并且在大历四年接管长安西、北方的军镇后,势力越发壮大。
而掌管神策军的官宦鱼朝恩则跟着水涨船高,他的心腹亦被安排要职。
皇甫温任陕州节度使,周皓任丹延都团练观察使,宦官鱼朝恩本身的职位就更多了。
可以说中央禁军和藩镇军中都有宦官鱼朝恩的势力。】
“我知道他为何要杀这宦官了。”李旦难得发言。
自打知道后朝之事后,李旦比之前多了几分责任感。
“说说看。”武则天道。
“太子的直属军队由宦官鱼朝恩掌管,若他有二心,李豫危矣。”李旦道。
武则天没回应李豫,显然李豫看问题还是只看表面。
李旦见自家母后不回应自己,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说的对还是不对。
这是不对的意思?那自己哪里理解错了?
唐代宗,唐殿
听自己给宦官加封如此多的职位,唐代宗李豫自嘲的笑了笑。
身为帝王的猜忌到自己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不知是可笑还是可悲。
【咱们再来看看唐代宗李豫在突然处死宦官鱼朝恩之前又做了什么。
根据《李过折墓志》记载,唐代宗李豫安排他另一个心腹宦官骆奉仙担任神策军监军。
并且在永泰元年,宦官骆奉仙又被唐代宗李豫提拔为军容使,掌管内兵。
明显,唐代宗李豫所作所为是分官宦鱼朝恩的兵权。
《全唐文》中记载,神策军的粮草和木炭等刚需并不是掌握在鱼朝恩手中,反而是掌握在朝臣手中,唐代宗李豫此举明显制约了神策军,毕竟军队是离不开物资的
所以一代宦官鱼朝恩之死,真是的唐代宗李豫的临时起意么?】
【阿斗】:所以唐代宗李豫一直在提防鱼朝恩!他不是从开始就盘算着从他手中夺权吧!!
阿斗惊呼,若真是这般,唐代宗李豫还真不是昏庸之君,从重用官宦那天起就想着怎么制衡他的权利。
“倒是我小看了他。”阿斗觉得自己应该改改自己这性子,遇事多想想。
看到阿斗的发言,李旦沉默了,这一刻他觉的自己的智谋实在不适合当皇帝……
【宦官鱼朝恩之事咱们就分析到这,接下来咱们一起来看看在灭官宦鱼朝恩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另外一个大臣,宰相元载。
唐代宗李豫一共在位十七年,元载却担任了十五年的宰相。
但众所周知,宰相元载并不是一位良臣,他本就依附于宦官李辅国,再除掉了官宦鱼朝恩后便开始在朝中作威作福。
这样一个人,为何唐代宗李豫能忍他十五年呢?】
“说来奇怪,唐代宗李豫为何一个接一个的任用奸臣。”赵匡美想不明白,你说他是个昏君吧,但是他做得决策都是对的。
你说他是明君吧,他接二连三的任用佞臣,虽然最后都铲除了。
“说到底,还是经历了安史之乱,不敢信任武将。”赵德芳分析。
“有道理,就和…”赵匡美看向赵匡胤,“您说对不对,大哥。”
即便赵匡美没说完,赵匡胤也知道赵匡美说完的话。
自己黄袍加身后,的确忌惮武将,但那是之前的自己,如今的自己已然不会这般投鼠忌器。
【在宰相元载在位期间,唐代宗李豫先后重用了宰相元载提拔的刘晏、杨炎等人
大臣刘晏可谓是唐朝后期的经济能手,他先后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兼京兆尹、转运使、盐铁使、铸钱使等有关经济类的职位。
咱们简单看看大臣刘晏的功绩。
第一,在治理漕运方面。
根据《旧唐书》记载,因为安史之乱导致运输不通常,也就是运输费高,如此导致大唐的米价斗至一千,禁军和百姓都买不起粮食。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刘晏根据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响应的建造不同的船只。
长江的船只运送到扬州,黄河的船只无奈送到渭口,渭水的船只运送到太仓,并且在各地段之间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如此合理规划路径。
根据《新唐书·刘晏传》记载,刘晏为了保证漕运的安全,还训练漕卒。
这么一通操作下来,江淮便往长安一下输送了四十万旦粮食,解决了粮食的问题。】
听到大臣刘晏,唐代宗刘豫的目光终于有了神采,心中的闷墩似乎少了一些。
他记下了刘晏的名字。
2023最新网址 www.fushuwang.top 请重新收藏书签

推荐福书 我真的不想赚  人下人by吴若  (红楼梦同人  厨神系统,但  重生真千金在  才不要当万人  专刀火葬场, 

网站首页最新推荐浏览记录回顶部↑

福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