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by近日光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27
天幕中出现两个金灿灿的大字。
这两个字重重捶在李适心口。
李豫虽然心痛, 但是却不惊讶,他早就看透了这些节度使的造反之心。
因此李豫才痛下决心,他要在河北藩镇还未发展壮大前将他们扼杀。
至于仆固怀恩,他会用郭子仪制衡他,李豫不信自己还耗不死他。
【称王的朱滔可是害惨了他远在长安的兄弟朱泚,不管朱泚到底参没参与朱滔造反。
但是唐德宗李适面上没动朱泚,只是罢免了他的凤翔节度使,夺了兵权软禁于长安。
凤翔节度使一职空了出来,宰相卢杞便推荐另外一个宰相张镒去担任凤翔节度使。】
【阿斗】:宰相杨炎呢?
【前面忘了说,唐德宗李适重用新宰相卢杞来分权杨炎。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杨炎在害死了刘晏后把锅都甩到了唐德宗李适身上。
宰相么,本来就是给皇帝背锅的,杨炎却把自己摘出去,如此得罪了唐德宗李适。
在《新唐书》中还记载了唐德宗李适对杨炎的评价,他说杨炎把自己当三岁孩子,自己不同意他的意见,他就辞职不干!
可见唐德宗李适后期对杨炎的不满,加上新宰相对杨炎的陷害,781年,杨炎被贬,最后又被李适赐死。】
“父皇,杨炎这样的到底算不算奸臣?”阿斗问刘备,他有点小小的纠结。
因为前面神迹也分析过,杨炎的各种行为的背后是唐德宗李适,那顺应帝王高坏事的大臣到底是好是坏呢?
【咱们接着说,宰相张镒离开长安后,卢杞成为了大唐唯一的宰相,他怕李适误会他专权,于是推荐了关播为相。
这个关播就是卢杞的狗腿,一切以宰相卢杞马首是瞻。
这就是唐德宗李适的宰相班底,可见和他登基之初差了许多。
说回战事,四王造反后,唐德宗李适派出节度使李希烈去平定战乱。
但李希烈早有造反之心,他不但没有出兵平乱,反而他自己也反了!】
天幕中出现几个造反节度使的面孔,只见他们个个黄袍加身,头上一个大字,“反!”
唐代宗,殿
“他们怎敢如此。”李适眼睛赤红。
“你说他们为何敢。”李豫问李适,作为帝王只会质问埋怨是没人任何用的。
“节度使手中有兵,而大唐却朝中无人。”李适用手背搓了搓赤红的眼。
“还有呢。”李豫问。
“是儿臣昏庸无能。”李适道,“朝中大臣亦是无能。”
李适觉得满堂上下就没一个好东西,包括自自。
“还有呢?”李豫继续问。
李适想了想,“父皇之前对藩镇姑养生息。”
“最重要的一点。”李豫还没听到自己想听的答案。
李适有些茫然,还有什么??
【公元783年正月,李希烈连续攻下汝州尉氏等地,他的前锋军队甚至抵达了彭婆。
眼见李希烈势如破竹,唐德宗李适忙找宰相卢杞商量对策。
卢杞则认为李希烈并不是真心造反只是一时冲动而已,只需派有名望的大臣去劝说即可。
卢杞推荐的大臣是颜真卿,提到颜真卿大家应该都熟悉,四朝元老,忠贞正直的唐朝明臣。
此时的颜真卿虽然是朝堂中有名望的大臣,但是由于他刚正不阿直言上谏,因此官路一直坎坷,如今七十多岁的他不过是挂有太子太师虚名而已。】
【阿斗】:李希烈能听劝?若能听劝他怎么会造反。
阿斗觉得卢杞此番提议当真可笑,这不是让大臣颜真卿去送死么。
【明眼人多都知道卢杞这个提议分明是让颜真卿去送死。
当年李希烈为了节度使之位能害死李忠臣,他怎么可能因为颜真卿的劝说就回头是岸。
但是唐德宗李适竟然同意了,众臣皆反对也没有让唐德宗李适回心转意。
颜真卿明知自己此去是死路一条,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去之前他给自己儿子家书一封遗书。
看的出来,颜真卿就没想自己能活着回来!】
悲凉的音乐响起,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义无反顾的一人走向叛军!
【李希烈见颜真卿到来,他先给他一个下马威,让一千多亲兵围住颜真卿,刀剑乱舞。
但是颜真卿却不为所动,继续宣读诰书,劝李希烈回头是岸。
李希烈铁心造反怎会改正,他把颜真卿扣了下来,因为颜真卿的贤名远扬,李希烈又想策反颜真卿为自己所用,来增加自己的威望。
但是颜真卿宁死不从,即便李希烈用丞相之位来诱惑他,但颜真卿不为所动。
最后气恼的李希烈直接挖坑,声称要把颜真卿活埋,但颜真卿仍旧不屈服。
眼见颜真卿软硬不吃,李希烈终于忍受不住,他假传圣旨,声称朝堂下令让他自缢。
虽然颜真卿识破,但是李希烈强硬的让宣旨的太监勒死了颜真卿。
铮铮铁骨的一代名臣就此陨落,大唐又失一贤臣。】
“儿臣昏庸,不配为君!”李适跪下,重重的给自己两个耳光。
他没想到自己当了皇帝后会昏庸至此,信奸臣害忠臣。
【本以为能收复藩镇的唐德宗李适怎么没都没想到局势会变成这般。
接下来咱们分析分析一起分析分析本就一片大好的局势怎么就变成这般。】
第320章
【这次咱们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唐德宗李适失败的原因, 自古至今,战争除了消耗人力还会消耗大量的财力,两者缺一不可。
就像大宋后期有银子却无人,或者像明末后期国家财政崩溃, 最后都导致了他们失败灭亡。】
李豫眼神一亮, 心道不愧是神迹, 方才李豫一直问李适, 就想听到这个答案,可惜方才李适迟迟没有说出。
“财力?”李适一愣, 这是他一直忽略的一点,在他心里只要君主手腕够强硬就能成功。
【咱们一起来看看这场削藩给唐朝带怎样的经济压力。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德宗李适时期,只要出兵打仗,就会发三倍的工资, 且本藩镇的工资仍旧照常发。
这就是唐德宗李适时期的出界粮, 之前咱们说过, 因为府兵制和井田制的破坏, 唐朝的节度使才应运而生。
让节度使自己掌握财政,自负盈亏, 如此朝堂不用再出军饷, 大大的减少了财政支出。
可出界粮可得朝堂自己出钱。】
唐太宗, 唐殿
“还是得有银子。”李泰也跟着他家父皇听完了后世明朝的历史, 也知道明朝最后是穷死的。
因此李泰深知贸易对一个朝堂的重要性, 可以说是一个朝堂的命门。
此时此刻,李泰下定决心, 他得出海贸易,让大唐的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样日后不论是上位, 他都能自保。
李泰已经不执着于当皇帝,后世那么多败家玩意,他可不想承认是自己的子孙后代。
神迹一提到银子,秦始皇嬴政也不由的想起之前的大唐。
统一货币后,如今秦朝的贸易蒸蒸日上,秦朝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且秦始皇嬴政还改良了后朝的盐政,借鉴么明朝时期的盐引。
首先,盐的开采权由朝堂掌控,但是贩卖权却下发给合盐商,并设置了专门的转盐使。
原本秦朝是掌控了盐政的运营,一切盐利尽归官府,虽然短时间内财政大大提升,但夺取的是民间利益。
听了这么多神迹,秦始皇嬴政也开始思考百姓,一个王朝的灭亡,究其根本还是百姓跟着造反,而他们造反的原因则是活不下去。
因此秦始皇嬴政下放了贩盐权,但是不允许自己制作私盐。
商贩可以通过运输粮草到边境得到盐引,如此大大减少了边境的支出,而百姓也得了利益。
不得不说,这一政策实行后,朝堂和民间的关系明显缓和。
【但是唐德宗时期的出界粮却加重了朝堂负担,朝堂要节度使打仗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让节度使外出打仗是需要负担军费,正如《资治通鉴》记载,牙兵出征可以获得三倍工资,就和咱们现代的出差补贴差不多。
朝堂的本意是希望用补贴来刺激牙兵的积极性,从结果是提高了牙兵的积极性,但是弊端也随之显现出来。
毕竟牙兵们的升迁权都在节度使手里,朝堂无权晋升他们,既然用命换不来官职,为何不保命得银子呢?】
天幕中出现牙兵的卡通形象,他们衣服上写着“打工人”三个字,然后头顶上则写着“三倍工资”
【因此唐德宗李适此次战争出现一种现象,他派出去的藩镇士兵,很多就驻兵在本镇境外,反正只要出境了就算出差。
如此他们就能拿到朝堂的三倍补贴,且不会有太大的阵亡,毕竟保命要紧。
此举宛如吸大唐血的寄生虫,仗没打多少,但是银子却得了不少。】
李适错愕,他没想到节度使不但不听指挥,还疯狂的占朝堂便宜,他们怎能这般?!
“任免权收不回来,又无法武力镇压。”李豫长叹一口气。
说白了,他们就是欺负朝堂,把朝堂当做大义的幌子和退路罢了。
看看那些兵败被赶出来的节度使,一个个的逃往朝堂,当真是退有容身之地。
【阿斗】:总有打下来的藩镇,只要朝堂收回,不就能增加税收么?
【但是节度使打下的藩镇并不想归于朝堂,而是想占为己有。
举个例子,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李希烈在攻下消灭梁崇义后想霸占他的地盘,但是唐德宗李适不准,他派河中尹李承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
如何李希烈想强行占有,朝堂是有动武的打算,最后李希烈放弃襄阳,但是在撤离之前把襄阳洗劫一空,不给朝堂留半分。
就算不洗劫,终究会有朝堂派去的节度使,只要成为藩镇出兵得加钱。】
李适的心一点点下沉,他从未考虑过银子的问题,他全部注意力都在对抗藩镇上。
【咱们再来看看唐德宗李适是如何应战争的开销。
根据《旧唐书》记载,首先是节流,唐德宗李适先后给官员降工资。
然后则是开源,第一,加收盐税,每斗盐增加百钱。
第二,除了长安之外,酒全部由朝堂专卖。
第三,根据房屋的大小征收税,若敢隐藏自己房产的,发现一间就仗打六十,这算的上最早的房产税了。
除了房产税还有交易税,就算以物换物也不行,也得折算成银子交税。
第四,强行和商人借钱的,太常博士韦都宾、陈京认为,钱都在富商手里,只要和一两千富商借钱,就足够军队用几年。
说是借,其实和抢差不多,商人们损失惨重,他们接连罢市,有的带着资产逃跑,有的甚至被逼的自杀。
第五,操控物价,低买高出,百姓遭殃。
如此操作下来,朝堂的国库是充盈了,但是整个大唐王朝的百姓却是怨声载道,朝堂算是失去了民心。
但是唐德宗李适并不在乎,他赶紧把好不容易筹集的银子全部用到军队上。】
“你可还记得太宗的话,民能载舟,亦能覆舟。”李豫看向李适,“你让百姓活不下去,他们自然会去投奔节度使。”
李适也没想到自己会敛财到如此地步,可谓丧心病狂。
“怎么感觉这时候的唐德宗和明朝的崇祯皇帝有点像。”赵匡美对比道,他算发现了,大明朝后期的皇帝当真是有特色,在前面朝的皇帝中能找出他们的影子。
【但是敛财的唐德宗李适并没有扭转局势,九月,被唐德宗李适派出去的哥舒曜大败,没有办法,唐德宗李适只能再派兵去援助哥舒曜。
十月,唐德宗下令让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领他手下的到长安。
接着就发生了著名的泾原之变。】
提到泾原之变的时候,乐瑶不小心的叹一声气。
听神迹叹气,李适的心跟着揪了起来,他有种不好的预感……
第321章
【根据《资治通鉴·唐纪第四十四》记载, 泾原军是冒着严寒风雨来的,并且多携子弟,为的就是朝堂的赏赐。
之前咱们说过,只要是别的藩镇过来朝堂便会赏赐三倍的工资, 并且这些泾原军原本跟着刘光喜造反的时候, 唐德宗李适为了策反他们, 还赏赐了他们。
这次他们是为了朝堂打其他的判军, 怎么想这赏赐也不能少了。
但是如此的大唐已经不是之前的大唐,首先刘晏被赐死后, 大唐经济每况愈下,虽然有杨炎的两税法,但是杨炎也被赐死,加上这场对藩镇的持久战,大唐国库真的没银子了。】
两个大字出现在天幕上
【泾原军到达长安后, 发现竟然一无所赐。且诏京兆尹王浐竟然以“粝食菜餤”来招待他们。
《旧唐书》对这里的记载是肉粮都是臭的。
总之不是什么能入口的东西, 泾原军他们千里迢迢的来, 如今竟然是如此待遇, 自然忍不了。
于是泾原军直接发生了兵变,他们扬言要抢了国库。
唐德宗李适得知立马派人安抚, 赏赐给他们布帛两匹, 但是造反的泾原军看见布匹更加生气, 这证明皇帝并不是没有东西赏赐他们, 只是不不愿意赏赐他们罢了。
于是他们继续进攻, 竟然打到了通化门,唐德宗又下令赏赐二十车金帛财物给造反的泾原军, 但是赏赐没有灭他们怨气,反而让他们更加生气。
原来皇帝不是没钱, 而是不愿意给他们罢了。】
【路人甲】:他哪是不愿给,他们是没钱,也不知道他和崇祯比谁更穷。
路人甲出来吐槽。
【泾原军冲进了长安街巷,但是他们和多年前杀入长安大肆劫掠回纥不同,他们一进长安就对百姓宣称再也不抽商业税,也再也不收房屋税。
然后百姓们就不跑了,而且聚在一起看热闹。】
“他们为何,我收复国土为了谁?!!”李适见百姓如此凉薄,可谓是凉了心。
“你说他们为何,不过为了活着罢了。”李豫矫正李适的想法,“你为了平藩而敛财,不顾百姓的死活,他们为何要顾你的死活?”
李豫叹了一声气,“太子,休养生息的意义何在,你到底明不明白。”
“可是儿臣有大义!”李适觉得自己做的一切没错。
“有大义的前提是有能力,隋炀帝做的一切没大义么??他修长城修运河,打高句丽,哪样错了?”李豫质问。
这一问,让李适哑口无言……
“汉文帝汉景帝对契丹和亲妥协,是因为他们没大义?”李豫继续问,“那是他们知道此时的大义没用,不如修养身息,厚积薄发。”
李豫越说越激动,“人固有自知之明,不顾自己的实力,那不叫有大义,那叫鲁莽!”
李豫的话如同重锤,一下下捶在李适心口。
【此时的唐德宗李适终于知道安抚是没有用的,于是他赶紧召集禁军来平定此次战乱。
泾原军只有五千人,并且这次造反又不是提前谋划,按理说朝堂禁军用武力镇压他们应该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唐德宗李适的命令下去,竟然没有一个禁军来救驾…】
天幕中出现唐德宗李适的卡通形象,只是再无之前的意气风发,反而非常狼狈。
只见他头上几个大字,“人呢?”
“人都哪去了?神策军之前不是很厉害么?”阿斗纳闷。
他本来很看好唐德宗李适,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性的皇帝,但是没有想到他会落到这种下场。
所以还得听贤臣的话,不能重用奸臣,自己能力不足就不要瞎操作。
阿斗对唐德宗李适改观了,他觉得唐德宗李适虽然有心当好皇帝,但是的确没能力,他就和自己一样,是个普通人罢了。
【唐德宗李适没有办法,只能逃离长安城,这是继他爹唐代宗李豫以来,第三个,不对,应该是第四个逃离长安的。
从唐玄宗以来到唐德宗,这祖孙四人都逃离过长安。】
天幕上又出现了卡通动画,这次是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和唐德宗,只见他们四人排着队一个个的逃离了长安。
“这么看,唐朝弃都的皇帝也不少。”赵匡美感叹,“赶上咱们大宋了。”
“但好在他们是内部矛盾,咱是被外族打的跑。”赵匡美吐槽。
赵匡胤……
【唐德宗李适逃离长安的时候也没有护卫保护,只有宦官们护着。
普王李谊冲在前面,太子李诵断后。
而唐德宗李适遇到第一支护驾的队伍是郭子仪的儿子郭曙,他带着十几个家丁打猎,遇到仓皇出逃的唐德宗。
郭曙义无反顾的加入了护驾的大队中,不愧是将门之子。】
“倒是郭子仪的子孙。”李豫感叹道。
此时的李适也知道郭子仪的好,同时也明白为何他爹会让郭子仪做顾国大臣。
【而唐德宗李适遇到的第二支护驾的队伍是已故大臣令狐彰之子令狐建。
令狐彰是安史之乱的功臣,同时也是割据一方的藩镇,不过和其他藩镇不同,他当年不敢回朝是因为宦官鱼朝恩,两人有恩怨,他怕鱼朝恩的陷害。】
【阿斗】:是不是借口?
阿斗觉得唐朝这些节度使的话不能信,之前一个个都说的好听,但是所说所做却不一样。
【从节度使令狐彰对自己的身后事安排来看,他应该没有撒谎。
他死后把永平的仓粮钱绢羊马牛畜一切已上全部上交,并且没有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节度使之位,反而让他的儿子前往朝堂任职。
唐德宗李适遇到的就是正担任禁军中的右龙武军使令狐建。
他训练四百新兵的时候接到了长安兵变,然后立马带着当即带着新兵前来救驾。】
“都是朕埋下的隐患。”李豫握紧拳头,他当初就不应该让宦官势力作大,以至于让藩镇有借口不入朝。
虽然宦官仰仗皇权,但终究会成祸患。
【长安不战而破,此时的唐德宗李适也不顾不上前线。
哥舒曜等不到救兵,最后粮尽后只能向东都洛阳撤退。
听长安被攻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军前往长安救援,河东节度使马燧和河阳节度使李芃则先从前线撤回休整。
唐德宗李适一路人逃到了奉天,而发动叛变的泾原军在抢夺了宫中财物后,开始拥立首领。
他们朱泚,就是造反称王的朱滔的哥哥,之前说过,唐德宗李适虽然没对朱滔如何,但是还是不信任他,把他软禁在长安。
本来自家弟弟造反,朱泚怎么洗是洗不白了,于是朱泚干脆也造反。
但是他没直接造反,而且明面上要把唐德宗李适接过来,实际上是想杀了唐德宗。
可惜他的计谋被司农卿段秀实所识破。
当然,最后阻拦此事的看法段秀实没落得什么好下场。】
【阿斗】:怎么唐朝忠臣都没有落得什么好下场。
唐代宗,唐
李豫仔细的把神迹提到忠于大唐的这些官员的名字记下,若他此次能平安归来,定会重用。
“是儿臣昏庸。”李适恨不得打自己两巴掌,之前他还觉得自家父皇不会识人,原最不会识人的是他自己。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德宗李适得到了朱泚控制长安的消息。
有的大臣认为既然他控制了长安,迟早要造反,应该早早的防备朱泚。
但是宰相卢杞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朱泚的忠诚是其他大臣都比不了,他怎么会造反,他让唐德宗李适不要听风是雨,伤忠臣的心。】
【阿斗】:这个奸相和朱泚一伙的吧?唐德宗不会信了吧?!
【但是好在唐德昭李适并没有听宰相卢杞, 而是调遣了援兵以做两手准备。
唐德昭李适开始想调遣的是凤翔军,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此时凤翔军的节度使正是被宰相卢杞排挤的前宰相张镒。
张镒接过的凤翔军原受朱泚管辖,因此有大臣上谏, 觉的调遣凤翔军有风险。
果然, 不过两日, 凤翔军变, 凤翔军将李楚琳在夜里作乱,杀死了张镒, 倒向了朱泚一方。】
唐代宗,唐殿
虽然事情还没发生,但是李适却感同身受仿佛现在的他已然是被逼到绝境的帝王。
此时此刻,他终于理解为何自家父皇要隐忍,因为朝堂根本打不过。
“但是, 父皇为何你现在要出征。”李适用力抓住他爹李豫的手臂, 满脸担忧。
“那些节度使怎会让您凯旋归来, 大唐需要您。”李适觉的自家父皇比自己更适合当皇帝, 自己满有一腔热血但却没有能力。
“因为一切还来得及。”李豫自然不会去送死,如今大唐的局势动荡, 但是还有挽回的余地。
只要他和太宗一般立下战功, 然后把那些反叛的节度使收编, 将藩镇割据扼杀在萌芽里。
即便有造反的, 只要手中有兵, 还怕打不回来么!
且原本造反的大将还没有造反,朝中还有那么多忠诚的大臣, 李豫决定搏一局!
【咱们再来看看现在的局势,以朱滔为首的四方节度使称王。
陇州刺史投奔了朱泚, 陇右镇的韦皋杀了凤翔叛军仍旧效忠于朝堂。
令人意外的是,留守的泾州的军官们却没有造反,而是支持朝堂。
而控制长安的朱泚直接在长安称帝,并且自封为大秦皇帝,并改年号为应天。
并册封推他为首的姚令言为侍中,李忠臣为司空,并将已经称王的朱滔封为皇太弟。】
秦始皇嬴政听朱泚封自己为大秦王,不由的皱了下眉头。
秦始皇嬴政觉的朱泚当真是狂妄自大,他以为自己得了都城就能称王么?
他手下的兵有多少,手中的粮草又有多少,有无可用的大将,唐朝旧臣是否肯沉浮。
更不必说还有其他已经称王的节度使。
他当真认为称帝有那么简单?
【朱泚称帝后,首先对李唐宗室下手,没来得及逃跑的七十多李唐宗室全部被赐死。
并且朱泚还派人烧了唐朝的祖庙和帝陵,当真是造反的彻彻底底。】
已经身为皇太孙的李隆基听到大唐后世竟然如此,他断不会再纵容节度使。
太平听着大唐后期的满目苍夷,一下便理解了为何自家母后要让自己来一同听神迹。
她家母后需要自己来制衡她的侄子李隆基,说实在的,太平对权利并不热衷。
但如今被她家母后拉入了局,就算为了自,她也得护住自己的手中的权利。
【称帝仅仅四天后,大秦王朱泚便摔兵攻打奉天,既然他已经登基自然不能让前朝皇帝唐德宗李适活。
在援兵还没赶来的时候,唐德宗李适的处境艰难,好在唐德宗身边还有大将军浑瑊这样的大将可以抵御叛军。
经过大将浑瑊拼劲全力的浴血奋战,终究是击退了叛军,但是唐军也损失惨重,大将吕希倩、高重捷等人接连命丧战场。
面对如此困境,奸臣相卢杞还想着陷害同僚,大臣崔宁被他诬陷与朱泚有所勾结,而唐德宗李适还信卢杞,处死了崔宁。】
说到这,乐瑶就非常不解,唐德宗李适为何如此信任卢杞?!
【路人甲】:也不知道唐德宗李治如何信任这个奸相!
看的出来粉丝路人甲也相当不解,明明卢杞坑了唐德宗李适好几次。
【对于唐德宗李适为何如此信任卢杞,很多人都不明白。
明明泾源兵变的发生与卢杞有脱不开的关系,他与掌控神策军的大臣白志贞狼狈为奸,在他们的掌管下,本来是紧紧主力的神策军出现了大量吃空饷的现象。
也就是兵册上有一万大军,实际上只有五千,剩下的五千人根本没有参军。
且他们根本不注重训练神策军,导致很多神策军根本不训练而是在城中做买卖,如此才导致面临泾源兵变时,神策军根本无人。】
“这点我始终不明白,为何这些昏庸的帝王都喜欢信任奸臣呢?”赵匡美实在想不通。
“迎合圣意,人哪有不爱听夸赞之词。”赵匡胤道。
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广开言路的皇帝并不多。
李豫看向李适,“你觉的你为何会信任此奸臣。”
李适扪心自问,最后道,“或许是因为二儿臣对藩镇的猜疑,如此让那些奸臣猜透了心思。”
李适看着自己得所作所为,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为不愿意妥协以及对武将的不信任。
武将他不信、宦官也不信,自然只能信事事都向着自己的奸臣 。
与其说自己信奸臣,不如说自己只信任自己。
想到自己听杨炎杀了刘宴,随后又杀了杨炎,不听劝告送忠臣颜真卿去死,一桩桩一幕幕,李适都想直接了断了自己……
【咱们言归正传,继续说战事。
听闻朱泚称帝,他之前带领的幽州兵亦投靠了朱泚,而唐德宗李适也终于等到了援兵。
灵武、盐州、夏州、渭北等地联合出兵勤王,大概有数万兵力。
这支部队从北方而来,他们眼前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是奉天西北的漠谷,二是奉天城北的皇陵,也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皇陵。
该勤王大军征求唐德宗李适的建议,于是李适召集众臣讨论。
大将浑瑊否定了奉天成北这条路线,漠谷狭窄,山谷这样的地方易守难攻,若一旦遭到敌方偷袭很难有胜算。
而皇陵那却不一样,但凡建皇陵的地方肯定是地势平坦,并且有山有水,勤王大军可以利用树林来隐蔽自己的行踪。】
唐太宗,唐殿
李承乾他们纷纷点头,虽然他们没有带兵出征,但是也读过兵书,自然知道大将浑瑊的选择没错。
大敌当头前就不要考虑什么皇陵不皇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