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by近日光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27
【要盘点明仁宗朱高炽的功绩,咱们得先来说说明太宗朱棣的功绩说起。
之前咱们只说了明太宗朱棣五次征北还有拿下安南的功绩。
除此之外,明太宗朱棣的功绩还有迁都北平,再次开启京杭大运河、郑和六次下西洋,以及编攥了永乐大典!】
恢宏的音乐再次响起。
“怎么又开始讲咱爹的事?”朱高煦一脸诧异,他脑子虽然不怎么好使,但对于神迹所述的事他可记的一清二楚。
上次神迹明明讲到了他大哥朱高炽的“叛逆。”
让他整整惦记了五年的叛逆!!!
朱高煦特别好奇像朱高炽这样的老实人叛逆起来是什么样。
如今好不容易等到神迹出现了,竟然讲他爹的功绩!!
【朱高煦】:我一点不想知道我爹的功绩!
【朱高煦】:我只关心的我哥哥!
朱高炽叹气……
朱棣眼珠子瞪的,“你个小兔崽子!过来!”
朱高煦……
朱棣这一声吼,把朱高煦吓的打了一个激灵,刷的一下出了一身汗。
打骨子里的害怕亲爹。
朱高煦这脚和黏在地上一样,一步都迈不开。
“走呀,你倒是走啊。”朱高煦无奈的看自己的腿,仿佛不是他的腿。
朱高燧则跟着起哄,“二哥,你赶紧迈步呀,爹叫你呢,拿出你刚才扫堂腿的气势来!”
典型看热闹不怕事大的朱高燧,笑的那叫一个灿烂。
朱高煦使劲瞪朱高燧,你个小兔崽子,等着!回头给你一记扫堂腿!!
朱高炽则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而他身边的朱瞻基和朱高炽如出一辙,也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朱高煦终于迈开腿了,走的比平日的朱高炽还慢。
“爹,这不是我说的,我没这么想,我可想知道您老人家的功绩。”朱高煦改口拍马屁,表情乃是情真意切。
“作为您的儿子,我是无比的自豪!您就是儿子一辈子的榜样。”朱高煦一脸崇拜的看向朱棣。
【朱高煦】:老头子还得哄着,麻烦。
【朱高煦】:我还是不想听老头子的功绩。
朱高煦……
朱高煦扑通跪下,“爹,你爱打就打吧,我欠打。”
此时的朱高煦也是一整个大无语,他也不想,但是他自己控制不住他自己。
“二哥跪的真快。”朱高燧再次感叹,“大哥,之前神迹是不是说过,二哥造反那会跪的也特别快,不知道有没有现在这么快。”
“你不说话没人拿你当哑巴!”朱高煦气的不行,几年不见,他这三弟的嘴怎么变的如此损!!
朱高燧赶紧捂住自己的嘴,行行,他不说了,他怕一会他二哥过来咬他,
【明太宗朱棣的功绩随便拿出一样来,都足以让人称赞。
但是看到明太宗朱棣如此功绩,不知大家有没有联想到咱们之前盘点过的败家子帝王?】
【秦始皇嬴政】:隋炀帝杨广?
作为直播间元老级别的粉丝,嬴政第一个脱口而出。
神迹说的所有事情,秦始皇嬴政全部记在心里,没有神迹的时候他会反复看神迹所述,吸取后朝教训。
像是秦朝的严政,嬴政已经有所改变。
如此是借鉴了汉文帝和唐朝皇帝的治国理念。
【没错,虽然结果不同,但的确有些相似,咱们来对比看看。
明太宗朱棣五次北伐,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
明太宗朱棣京杭大运河,隋炀帝杨广的隋唐大运河。
明太宗朱棣迁都北平,隋炀帝杨广迁都洛阳。】
不对比不知道,一对比明太宗朱棣和隋炀帝杨广的“功绩”真出奇的相似。
听神迹将自己与那昏君相比,朱棣的气场瞬间阴沉下来。
“不是吧,我爹是第二个隋炀帝??”朱高煦脱口而出。
随即是朱高炽、朱高燧、朱瞻基齐刷刷的叹气。
这嘴,能不要就别要了。
“二哥,你还不如当个哑巴。”朱高燧真心道。
【虽然两人功绩看起来相似, 但是结果却天差地别。
明太宗朱棣的五次征北大获全胜,隋炀帝杨广的三征高句丽皆惨败。
明太宗朱棣的迁都开启了第一个天子守国门,隋炀帝杨广的迁都没延续国祚。
明太宗朱棣的京杭大运河如今还在沿用,隋炀帝杨广的大运河后期堵了
同样的折腾, 大明王朝的经济仍旧没有崩溃, 人口还在有条不紊的增长。
隋炀帝杨广则是把大隋的家底给折腾没了, 以至于二世而亡。】
听着神迹的对比总结, 真让人不由感叹。
“哥,你说隋炀帝明明开头都对, 怎么结果完全不一样。”赵匡美感叹,“不过着实没想明朝皇帝竟然能把事情都做成了。”
【永乐盛世的开创,除了明太宗朱棣本人的确有战略目光的原因外,太子朱高炽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前方冲锋固然重要,但是后方支持也相当重要。
若给明太宗监国的是汉王朱高煦, 明太宗朱棣怕是打仗都打不安心。】
朱高煦???
“不是, 大哥干什么事了?”朱高煦想不出朱高炽干了什么, 神迹有啥好夸的。
【朱高煦】:我大哥干啥了?他不就只会顺从么?
“二哥, 你连顺从都不会。”朱高燧紧跟着道,“你只会造咱爹的反。”
朱高瞪朱高燧, 心道, 你小子是欠打了!自己不敢打太子, 还不敢打你么!
朱高燧看出他哥朱高煦的想法, 赶紧又捂住了嘴, 他不说总行了吧。
【有些功绩虽罗列不出,但却不能忽略。
明史上有这么一句话, “成祖乘舆,岁出北征, 东宫监国,朝无废事。”1
评价虽然简短,但却是对太子朱高炽监国的高度肯定。】
朱高炽听着后世史册对自己的评价,无半分骄傲,他只做了他应该做的而已。
朱高燧再次佩服起他家大哥,自己之前怎么没看出他家大哥如此厉害。
乐瑶放出小动画,卡通的朱棣站在最前面,他身后还站了一个人,不过被卡通朱棣给挡住了。
但是从体型看,后面的卡通小人应该是胖胖的朱高炽。
【咱们具体分析分析明太宗朱棣交给朱高炽是怎样的后勤任务。
任务一,北征后勤。
明太宗朱棣五次北伐,战争背后需要强大的后勤补给,例如粮草、武器。
像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就完美胜任了后勤队长一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会关注于冲锋的将领手中帅气的长枪,却很少有人关心长枪是谁递上的。
而在永乐年间,朱高炽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他在全国扩建粮仓,为明太宗北伐提供强大的后援补给。
结果自不必说,太子朱高炽再守城这一方面确实不错。】
作为冲锋陷阵的将军,朱高煦自然知道粮草的重要性,不过他只管跟后勤部队要粮草,从来不管粮草怎么来的。
原来,粮草的事归他大哥管?
【任务二,安抚民心。
明太宗朱棣的丰功伟绩虽然名留史册,单拿出一项来都是大工程,可越是大的工程就学容易劳民伤财。
比如郑和六次下西洋,打通海上贸易之路,彰显大明国威,但每次下西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支持。
这些负担不说都压在百姓身上,但是必然会分摊一些到百姓身上。】
“不能吧,不是还赚了不少么?”朱高煦这嘴不闲着。
【再比如明太宗朱棣迁都北平,虽然历时二十年之久,不像隋炀帝杨广在一年之内迁都完成。
但重新打造一座都城,就是放在现代也是相当大的工程,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计其数,不是一句话的事。
这些负担自然也会被压在百姓身上。】
【朱高炽】:果真,爹还想迁都。
听到此处,朱高炽的内心竟然波动了,但是文字却看不出他是赞同还是不赞同。
朱高煦却和听了大新闻一样,他怎么不知道他爹要迁都!!!
好端端的为何迁都??南京不挺好的么。
【朱高煦】:爹怎么那么爱折腾!
此时朱棣都懒得搭理朱高煦,对牛弹琴。
他相信太子会理解他迁都之心。
【除了迁都和下西洋有明太宗朱棣再次开通被元朝废弃的京杭大运河也耗费不少人力物力。
虽然开通运河动用的是军队力量,但是后期运河堵塞,疏通河道,这些负担还是压在了百姓身上。
三样齐上,即便一样加一点负担到百姓头上,累计起来已然是很大负担。】
天幕上,一个卡通百姓再正常走路,忽然一块名为“下西洋“的砖头在他身上,卡通百姓的腰微弯。
又走了一会,一块名为“运河”的砖头又压在他身上,卡通百姓的腰又弯了一分。
又又走了一会,一块名为“迁都”的砖头有压在他的身上,卡通百姓的腰已经弯成了四十五度。
【俗话说,官逼民反,若安抚不了人心,怎能平天下。
这就是明太宗朱棣给朱高炽第二项艰巨的任务。
为了安抚人心,太子朱高炽不但任用贤才实施仁政,且把事情都落实到实处。
在灾年他会开仓放粮,派官员安抚百姓,帮百姓修葺房屋,减免赋税。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让百姓吃的饱,他还主张开垦荒地,如此朱高炽以为百姓办实事得到了民心,同时也安抚了百姓。】
他大哥还干过这些事?
朱高煦之前丝毫没有注意到这些,他只看见他爹的功绩,却从未看见朱高炽在背后的付出。
朱高煦一直以来都觉的朱高炽在坐享其成。
【可以说明太宗朱棣创建得永乐盛世离不开站在他背后默默支持的太子朱高炽。
虽然太子朱高炽并不赞同他爹的治国理念,但仍旧很支持。】
不赞同?
这三个字让朱棣的目光一下落在太子朱高炽的身上。
“太子不赞同朕的国策?”朱棣问朱高炽。
“儿子自当遵循父皇教诲。”朱高炽道。
“我咋没听懂,大哥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朱高煦实在听不出来。
这也是为何他讨厌读书的原因,明明很简单的一件事,那些读书人却能给回出个花来。
同意就同意,不同意就不同意呗。
【说完了太子朱高炽的默默付出,接下来咱们就盘点一下太子朱高炽的叛逆。
确切的说,是他与他爹明太宗治国理念上的不同。
主播真觉的,明太宗朱棣该好好得坐下来和太子朱高炽谈谈,把自己的治国的理念传递下去。
朱棣是一个好皇帝,但是真不是一个好父亲。】
被神迹点名批评,这点朱棣不否认,他的确亏欠了自己这个嫡长子。
【朱棣】:不赞同,太子不赞同哪点。
难得朱棣的心声出现在天幕。
【实际上,对于明太宗朱棣的所有的政策,太子朱高炽都不赞同。】
“都不赞同?!”朱高煦嘴巴长的都能吞下一个鸡蛋。
他终于明白五年前神迹说的叛逆是什么意思了,全都不赞同呀,他哥厉害了!
不过……
【朱高煦】:不赞同他还敢改么!
心里不赞同是心里不赞同,但是敢不敢改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记得神迹说过他哥一共就干了十个月的皇帝。
才十个月,来得及干什么,怕是连龙椅都来不及坐热乎。
【接下来咱们详细说说明仁宗朱高炽是如何叛逆的。
首先他上位后就要把明太宗朱棣好不容易定都的北平改回南京。】
虽然朱棣还未定都北平,可定都北平是朱棣势必要完成的。
“你说说,你为何要迁回南京?!”朱棣质问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叹气而后反问,“父皇,您为何要迁都北平。”
见他大哥竟敢反问他们爹,朱高煦大为震惊,合着他哥是扮猪吃老虎,他是不是故意吃这么胖的!!!
朱高炽和朱棣对视, 朱高炽目光没有丝毫回避。
他身为太子,会支持自家父皇做的一切决定,这是他身为太子的职责。
但是他支持并不代表赞同,一码归一码。
“咱大哥这么刚烈么?”朱高煦不知怎么时候蹭到朱高燧身份。
“那他之前对我怎么那么忍让?”朱高煦不解, 大为不解, “是觉的我不配么?”
【明太宗朱棣和明仁宗朱高炽对于迁都这件事都很执着, 而且都很一波三折。
咱们具体看看他们父子俩为了迁都做了什么, 一个非要迁都北平,一个非要把都城迁回来。
执着父亲和他叛逆的儿子。】
“明太子如此叛逆, 和唐太子一样疯了?”赵匡美大为震惊。
听神迹之前的描述,明明是一位忍辱负重的明君,怎当了皇帝就性情大变了?
【明太宗朱棣,自打上位以来就谋划迁都,从明太宗朱棣登基到1421年正式迁都, 整整历经了二十年。
要迁都自然要有人口, 从1403年开始, 明太宗朱棣就着手百姓迁都北平。
只要去北平, 就会减免赋税和劳役,由此吸引了大量江浙地区的富商们迁到北平。
其次, 明太宗朱棣还将徐皇后的皇陵选在了北平, 而不是南京。
并将北京昌平黄土山并改名天寿山作为皇家陵墓, 徐皇后是第一个下葬在十三陵的人。】
“为了迁都, 爹竟然连咱娘都不放过, 死了还得搬家。”朱高煦直接说。
他是想开了,自己就是不说, 天幕也会把自己的心思放到天幕上,那他还不如想什么说什么。
起码还过过嘴瘾, 大不了就贬为庶人呗,他爹还能把他炖了不成。
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之心的朱高煦彻底放飞自我,这嘴就和个漏勺一样。
朱棣一个眼神过来,朱高煦嘿嘿一笑,学着他家三弟朱高燧一样捂住自己的嘴。
【从1406年开始,明太宗朱棣开始一点点的建造都城北京。
从全国四面八方运送木材石料,给新都城添砖加瓦,一直持续到1420年,北平的宫殿才建造好。
在这就不得不提明太宗朱棣另一个功绩,疏通开凿京杭大运河,可以说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有一大半的原因是为了给北平补给。】
听到这,朱高炽叹了一口气。
天幕上再次出现他的心声。
【朱高炽】:都是钱,哪有钱。
“大哥,又没花你的钱你心疼什么,咱爹敢怎么嚯嚯,肯定有钱。”朱高煦瞧他大哥一脸抠门样,半点不大气,“你这小气扒拉的,和咱皇爷爷真像。”
朱高煦是谁都敢说,连朱元璋他都敢说两句。
“再说,没钱就印呗,又不是没纸,纸都舍不得?”朱高煦真不理解大哥心疼啥。
这点朱高燧也赞同,印刷大明宝钞不就行了?堂堂大明王朝,最不差的就是钱。
【朱高燧】:不差钱
【朱高煦】:不差钱
朱高煦看着两弟弟心声,无奈的又叹了一口气。
朱棣是已经不想看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二人的心声,徒增火气。
朱棣目光再次落在朱高炽身上,太子朱高炽也不避开。
这一刻,朱棣有种掌控不住朱高炽的感觉。
朱棣原本觉的太子朱高炽虽能力一般,但做守城之君没问题,却不想他如此叛逆。
【朱棣】:不服?
【朱高炽】:不服。
父子二人的心声同时出现,但二人都面无表情。
一旁的朱高燧和朱高煦被这紧张气氛弄的不敢说话,但朱高煦的内心活动还是很活跃。
【朱高煦】:我爹不会废了我大哥吧?我可不想做太子!
朱高燧…
“二哥,你想多了吧,不还有好圣孙瞻基么。”朱高燧白了朱高煦一眼。
“对对对,还有好大侄子。”朱高煦松了一口气,这太子白给他都不要,太压抑了。
【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后,新都京城的补给有了着落,且还可以满足边境驻军的供给。
解决了补给问题,朱棣开始着手解决边境安全问题。
于是有了他五次征北,大大降低了边境外族对北平的威胁。
可以说为了迁都,明太宗朱棣从方方面面做了各种准备。】
“爹这是蓄谋已久,这城府深的,啧啧啧。”朱高煦继续吐槽朱棣。
一旁的朱高燧眼见他二哥如此口无遮拦,忙往边上大跨一步,可别连累了自己。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明太宗朱棣辛辛苦苦准备了二十多年,新建的北京奉天、华盖、谨身三座大殿却因雷击发生火灾。
这场大火将建好不到一年的三大宫殿化为废墟,朱棣的心血也毁于一旦。
且古代迷信,发生如此天灾,第一反应就是上天对君主的惩罚。
当时的明太宗朱棣极其的难受,他连连下诏,并开始自省,如当年面对天灾的汉文帝一般。
朱棣问众臣,新都北平遭遇如此灾害,是不是因为自己在怠慢了神明才造天谴?
是不是自己作为帝王德性有失?
是不是自己在政治决策对百姓不好?
朱棣让臣子诚心进谏,一同挽回天意。】
“天打雷劈,咱爹是缺了什么大德了?难道是因为造反??”朱高煦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哎呀,没想到造反真的会遭天谴,幸好自己迷途知返不打算造反了。
“出去!”朱棣实在忍不了,直接把嘴碎的朱高煦给踹的出去。
朱高煦可怜巴巴的站在大殿门口,好在他耳聪目明,脖子又长,虽不如在殿中听的清楚,但不耽误他看神迹。
【见明太宗朱棣真心发问,作为臣子的自然谏言。
大臣萧仪就当了领头羊,他进谏说,此次大火说明迁都是错误的,是老天对明太宗朱棣的警告。
而且大臣萧仪还举例说明,看看灭亡的元朝,都城也是北京,国祚才多少年。
大臣萧仪提议要顺应天意,赶紧迁都回南京才对。
大臣萧仪这么一提议,其他臣子随即应和,都觉的天灾是上天对大明的警告,应该马上迁都回南京。】
“这大明皇帝真惨,准备了二十年。”赵匡美感叹,“这下是不走也要走了吧。”
“惨,好惨,哥,你说老天怎么不一个雷把赵光义那兔崽子给弄死?”
“三叔,他连坟都没,老天劈哪?劈咱大宋宫殿?”赵德芳接话。
“也是哈。”赵匡美挠头。
【但是明太宗朱棣并没有听劝,反而大怒。
他道,此次迁都是他思虑再三的结果,并不是草率决定。
且北平为都的历史应该从周代召公封国开始,关国祚什么事,定都南京的国祚就长么?是东吴长还是东晋长,还是南宋长??
随即明太宗朱棣又列举了迁都北平的好处,越说越气。
于是他把建议迁都的大臣萧仪逮捕下狱,并处死。
这下谁也不敢再提迁都之事。】
朱高燧!!!
朱高煦!!
朱高炽无奈叹息……
朱瞻基看向他家皇爷爷,果真是他皇爷爷的作风。
【朱高煦】:那爹还问什么问,问了又不让别人说,别人说了还直接处死!
【朱高煦】:虚伪又霸道,啧啧啧。
【朱高煦】:嘿,大哥,造反哇,弟弟支持你!
朱高煦虽然在殿外站着,但一点不耽误他的心声出现的天幕上。
朱高炽……
“滚出宫。”朱棣大声呵道。
朱高煦立马跪下,“爹,我错了,真的错了。”
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了看神迹,跪着也无所谓!
【咱们再来看看明仁宗朱高炽要迁都的心有多么坚决。
等着明太宗朱棣驾崩,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他立马就有迁都的打算。
且朱高炽迁都也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
但是迁都不是一句话就能迁的,像明太宗朱棣迁都也准备了小二十年。
南京虽为旧都,迁回去虽比迁都北京要简单,也是需要时间的。】
【明仁宗朱高炽下令修南京宫殿,毕竟那么多年没管,要迁回去总要收拾收拾。
随即明仁宗朱高炽又将北京六部的印信收回,在新的印信加印“行在”二字。
意思是把京都北平给改了名字,叫行在,这就等于宣告天下,废除了北平的京都之位。
但正在明仁宗朱高炽准备就绪之时,意外又发生了。】
朱高煦???
【朱高煦】:什么意外,南京的宫殿也天打雷劈,发生火灾了??
【朱高煦】:大明这是缺了啥德了!
“老三,你出去,捂住他的嘴。”朱棣下令。
朱高燧寻思他爹这是气糊涂了,捂住他二哥的嘴有啥用?他二哥又不是用嘴吐槽。
【这次不是雷电引起的火灾,而是地震。
虽然南京地震了,但是仍旧没阻挡朱高炽迁都回南京的决心。
于是他先派太子朱瞻基回南京主持大局,而朱高炽则准备来年开春去南京。
先让工匠修复宫殿。
但是万万没想到,天灾后又是人祸,明仁宗朱高炽忽然病重。
终究没迁都回南京。】
【虽然明仁宗朱高炽死了,但是在他死前的遗诰中再三叮嘱太子朱瞻基,一定要迁都回南京。】
天幕中出现卡通鬼魂朱棣和卡通鬼魂朱高炽,中间是卡通朱瞻基。
只见卡通鬼魂朱棣头上两个大字“北平”,卡通鬼魂朱高炽头上两个大字“南京”
听到此处,朱棣和朱高炽一同看向朱瞻基,压迫感袭来。
朱瞻基颇为无奈,不是得罪爹就是得罪爷爷。
【朱高煦】:照我看北平和南京都不行,死磕这俩干嘛。
【朱高煦】:迁都我封地乐安不好么!风水宝地!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朱高燧:能捂住他哥的嘴,捂不住他哥的心……
“爹我错了……”朱高煦认错认的是相当干脆, 不带嘴硬的。
“哥,你看你的心声又飘在神迹上。”朱高燧指着大殿内的天幕。
【朱高煦】:完了,完了我爹得赶我走。
【朱高煦】:神迹呀!天赐我一个神吧!
朱高煦…
【汉王朱高煦进入直播间】
乐瑶的直播间忽然又加了一个人。
不过乐瑶没有在意,本来朱高煦就在一直发搞笑弹幕活跃直播间的气氛。
因为朱高煦进入了直播间, 他的面前忽然多出一个神迹!
“我有神迹啦!!哈哈哈哈!!”朱高煦激动的, 如此他就不用蹭他爹的神迹看了!
这下朱高煦可不怕朱棣赶他走了, 他可以蹦高走!
朱棣本想把朱高煦这碎嘴子踹出宫, 不想神迹一分为二。
“滚过来。”朱棣让朱高煦进殿。
朱高煦屁颠屁颠的滚进来了。
朱棣指着神迹,“听好了, 神迹出现一条你的心声,朕就罚你抄四书五经一遍。”
“爹…”朱高煦。
“两遍。”朱棣指着神迹的手指头变成两根。
“儿子定会管好自己的心,心无杂念,决对不打扰神迹。”朱高煦猛锤自己心口两拳,听着就疼。
让朱高煦这么一打岔, 气氛倒是缓和了不少, 朱瞻基松了一口气, 向朱高煦投去感谢的目光。
【朱瞻基既不想违背他爹的遗诰, 又不想辜负他家皇爷爷的心血。
正巧朱高炽驾崩,汉王朱高煦谋划造反, 把朝堂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
借着这个由头, 朱瞻基不提迁都之事, 于是被改了名字的都城北平还担任都城之责。
久而久之, 北平最终成为了大明都城。】
【朱高煦】:所以, 北平是因为我才成为了都城!爹是不是得谢谢我!
不知朱棣是不是会谢谢朱高煦,反正朱瞻基是好好谢谢他二叔。
“二哥, 两遍。”一旁的朱高燧小声道,作为朱高煦的好弟弟, 他得帮他哥记下罚写的数。
朱高煦……
只有他一个人受伤的世界达成……
【就着这个话题,咱们把明朝迁都这件事展开唠唠,先说说明太宗朱棣为何要迁都。
有人说明太宗朱棣迁都北平只为心安,毕竟他皇帝之位得的名不正言不顺。】
“也是,朱允炆那昏君活活烧死在宫中,不免化作厉鬼,换我也得迁都。”朱高煦忽然理解他爹为何迁都了!
朱高煦还煞有其事的点点头,一副他懂了真的懂了的模样。
“四遍。”朱棣道。
朱高煦!!!
“爹!天幕上可没出现儿子的心声呀!”朱高煦指着天幕,干干净净,没一条心声的天幕。
“说话也算。”朱棣道。
“您开始可没讲说话也算呀。”朱高煦急眼了。
“这大明,谁说了算?”朱棣问朱高煦。
“自然是爹您说了算。”朱高煦想都没想回道。
“六遍。”朱棣道。
朱高煦……
【若只因这个原因就迁都,未免太小看心有宏图大志的永乐大帝朱棣。
咱们一起分析分析靖难之役后明太宗朱棣面临得如何的困境,才让他如此执着的迁都。
宁愿遭受天谴,也要天子守国门。】
朱高炽见天幕上“天子守国门”这几个大字时,心底还是带着对他爹朱棣的崇拜。
【首先靖难之役后,打破了原本明太祖朱元璋对边境的布局。
之前咱们就分析过,大明边境的压力很大。
蒙古虽被打败,但野心还在,北有瓦剌、鞑靼还有兀良哈,原本的边境是由朱元璋的儿子们镇守。
可靖难之役,朱棣自己成了皇帝,其他的藩王兄弟也不可能再重用,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且,靖难之役这场内战让明兵力大降,折损了不少大将。
问题来了,那该由谁驻守边境?】
【朱高煦】:我呀!
“二哥,你可是忘了你死皮赖脸的不离京了?云南你都不去你还能去驻守边境?”朱高燧灵魂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