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书网.Top

(历史同人)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by近日光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27

最后朱高燧又轻声说了句,“八遍。”
听到神迹分析,朱高炽眉头微皱。
朱棣则轻叹一口气,神迹所述全中他心中所想。
【并且,自宋朝以来,北方已经失守两百多年,这两百年多全都由外族统治。
文化的侵蚀是根深蒂固,不是说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这也是为何边境多叛乱的原因之一。
不说北方的百姓,就连朝堂的官员,一提到北方就会想到外族,觉的是外族之地。
可想而知官员如此,其他的百姓又如何想,若放任不管,南北方定会再次分裂。
如何掌控北方,又是一大难题,且是相当棘手的难题。】
“哥!哥!神迹又提到咱们大宋了,果真,神迹讲什么都要提一嘴咱们大宋。”赵匡美转头看向赵匡胤。
赵匡胤……
【若还定都南京,又无能人驻守边境,那大明对北方的领土的掌握会越来越弱。
不说别的,光是距离就是最大的问题。
北方一旦有战乱,等传到南京,即便朱棣立马派兵,等到了边境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其实迁都之事,并不是从明太宗朱棣开始得,早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之时就有迁都的计划,他还拍太子朱标去考察北方都城。
可惜随着太子朱标的去世,迁都一事不了了之。】
朱高炽仔细听着,谁也不知他在想什么。
【且从历史上看,一个王朝想要长久,必须要掌握北京、太原、西安这几个要地。
再此形成一道牢固的防线,才能保中原地区的平安。】
乐瑶放出一张地图,把这几个的确连成了线。
看到神迹放出的地图,秦始皇嬴政迅速的把图纸画下。
整个大殿都是笔刀的刷刷声。
同时李世民也十分仔细的听着,虽唐朝无大明志忧,但居安思忧准没错。
【一旦此防线被攻破,仅仅靠着长江这道天然屏障防护。
那么大明就是第二个大宋。
所以为了大明长久的国祚,北方的屏障不能丢,再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明太宗朱棣只能自己上。
亲自守住北方的国门,明太宗说道也做到,五次北征,牢牢的守护大明边境。】
天幕中,卡通朱棣带领着大军驻守在城门口,天子守国门,君王社稷死!
【迁都北平,让北方的百姓看到了希望,皇帝都来了,希望也跟着来了。
自古以来南北贫富差异巨大,多少起义是因此而起。
迁都北平后,经济的杠杠终于朝着北方倾斜,如此减少了南北贫富差距,也促进文化交流,以防重蹈唐朝安史之乱的覆辙。
明太宗朱棣用行动告诉天下人,他不是南方人的皇帝,而是天下百姓的皇帝。】
突然被提到的安史之乱,一下让唐太宗李世民警觉起来。
安史之乱?
“太子,你可还反对迁都。”朱棣问朱高炽,有了神迹的支持,此刻的明太宗朱棣可是气场大开。
他用事实告诉朱高炽,你爹永远是你爹。
朱高煦拍马屁般的鼓掌,“爹,您果然是最明智的!”
“大哥,怎么还不服?”朱高煦挺佩服朱高炽的,这时候还不说软话。
【以上是迁都北平的好处,接下来咱们说说迁都北平的弊端,弊端之一。
首先是太子守国门,朱棣在世的时候,这个政策无疑是正确的,让外族闻风丧胆的永乐大帝。
但是朱棣的后代呢?他们是否有能力守住国门?
若国门一旦失守,大明面临得就是灭国。
像是咱们之前盘点的土木堡战神,差点断送了大明江山,完全没能力守住国门。
自于谦的北平保卫战之后,大明经历了起码八次围城,也就是在鬼门关门口走了八趟。】
断送大明江山?
朱棣和朱高炽得表情一下变严肃,之前神迹是提过土木堡战神,但万没想到竟然是大明后朝帝王。
“看来北平不行,太危险。”朱高煦变脸变的那是相当快,刚刚还说他爹朱棣的决策英明。
【弊端之二,维持北平都城的运转需要耗费了明朝大量的财力。
虽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但是每年维护运河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不用说用在运输上的费用。
海运河漕运的问题咱们后面再详细说。
政治中心远离经济中心,长此以往便失去了对南方经济的控制,一个国家经济崩溃也是件很可怕的事。】
听到神迹提到钱的问题,朱高炽的心再次波动起来。
【朱高炽】:钱。
“大哥,你是钱串子么?”朱高煦吐槽。
“十遍。”朱高燧则在一旁计数,朱高煦的饿罚写次数。
【刚刚咱们说了明太宗朱棣为何要迁都北平的原因,以及迁都北平后的利弊。
接下来咱们说说为何明仁宗朱高炽要迁都回南京的原因。】

听神迹提到自己, 朱高炽表情难得严肃,平日他总是一副和善模样,自带亲切感。
【朱高煦】:大哥怎么一提钱就严肃成这样,真抠啊。
朱高炽没有理会朱高煦的吐槽, 他脑中全是神迹说的话, 有些道理他不是不明白, 只是…
朱高炽又叹了一口气, 是真没钱。
虽然如今的朱高炽还没像神迹所述监国那么多年,但也经历了他爹三次北伐, 郑和下西洋两次下西洋,以及漕运疏通。
建造北平宫殿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可以说朱棣所有的功绩朱高炽都参与其中,并且负责协调各方面,协调就需要钱。
虽然在军权还有赏罚任职官员上,朱棣对朱高炽多有防备, 但后勤这却对他信任有加。
朱棣对朱高炽多信任, 朱高炽的压力就有多大。
但不当家便不知柴米油盐贵。
朱高炽一直隋炀帝杨广为反面教材, 就怕大明的经济崩在自己手上。
如今才第三次北伐, 还有两次……
【明仁宗朱高炽迁都南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钱”。
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太宗朱棣显然是完全相反的理念, 明太宗朱棣更注重于宏图大业, 而明仁宗的目标则是守城。
接下来咱们具体分析分析。
第一, 自唐宋以来, 王朝的经济中心就在南方, 若迁都南京,也更容易掌握江南, 要知道江南地区可是纳税重点地区。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江南熟, 天下足“
以江南的松江府为例,每年上供给朝堂的布匹,有三分之一是出自于松江府。】
天幕中出现一个金黄闪闪的大字。
【第二,若迁都南京,则可以停了漕运,如此又会节省一大笔开支。
京城当时大部分供给都依赖于漕运可河道常年堵塞,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疏通河道。
京城每年需要五百旦的粮食供给,而在明仁宗朱高炽时期通过漕运只能达到三百旦。
这还不算供给给军队的,为了供需平衡只能继续加大投入,随着成本的增加,一旦米从江南到京都价格自然也要长上几倍。
就这和南方的水果到北方会贵好几倍的原因,全贵在了物流上。
要是迁都回南京,粮食供给问题就迎刃而解。】
金光闪闪的大字再次出现。
“钱!”
神迹分析的正是朱高炽心中所想,为了大明的子孙后代,在他这一代必然要休养生息,不然就是走隋炀帝的老路。
【以上是迁都回南京的利,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重合,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接下来说说弊端,若迁都回南京,明朝对会失去对北方的控制。
一旦失去对北方的控制,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历史上已经给出了答案。
但凡定都南京的王朝,就没一个国祚长的,只能是割据一方的王朝。
最大的例子就是南宋,虽经济昌盛,但被金人追着打,最后只能称臣苟且偷生,最后覆灭。】
听到这,朱高炽心底一沉。
这点他不是没考虑过,但是明和宋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朱高炽】:大明正是上升期,且父亲五次北伐,瓦剌他们暂无力攻打。
朱高炽向神迹说出自己心中所想,也是向他爹朱棣说出自己心中想法。
朱高炽知道自己在武德方面不行,于是以仁政为首,且战乱后的大明需要休养生息。
【可一旦瓦剌还有鞑靼他们死灰复燃,已经偏隅一方的大明王朝还有能力抵御么?
明仁宗朱高炽可以,好圣孙朱瞻基可以,但是朱叫门那个混蛋玩意行么?
人的劣根性,居安不思危,特别对于从未上过战场的后代皇帝。
有长江之险给他们带来的安全感,有江南富裕给他们带来的国家强盛的假象。
后代皇帝还有能力抵御外敌?】
乐瑶的这一问把朱高炽问住,自己可以,儿子可以,可是到了孙子辈呢?还可以么?
【迁都南京另外一个弊端,会造成南北差异越来越大。
即便明朝在科举上分“南北卷”,但是北方的落后不仅仅是分卷就能解决的。
科举可以分卷,但是百姓怎么分?】
朱高炽再次沉默。
“那到底迁都北平对不对?”朱高燧忍不问,他自己想不明白。
【以上就是迁都南京和迁都北京的利弊,各有利弊。
对于迁都北京到底对不对,迁都南京是不是会更好,相信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乐瑶在这耍了个心眼,她查阅了大量资料,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南京派和北京派都有各自的论据。
乐瑶知道自己的水平不行,她就不多言了,反正相信历史呗,明朝最后的确是做到了天子守城门,君王死社稷。
“什么答案???”朱高燧和朱高熙齐声问道,“对还是不对???”
朱高煦着急的拍大腿,怎么神迹也说话说一半啊!
【接下来咱们说说明仁宗第二个叛逆举动,他上位后停了明太宗朱棣一直坚持的下西洋之策。】
“大哥,你真厉害,果真是对咱爹政策的全面否定。”朱高煦感叹,他不是在给朱高炽穿小鞋,他是真心感叹。
朱高炽……
“太子,你对朕有什么意见?”朱棣直接问朱高炽。
迁都南京这事,朱棣不打算和朱高炽计较,他回头会好好敲打敲打,提高朱高炽的军师素养。
之前朱棣把军权牢牢把控在手上,朱高炽因为身体原因又不能上战场,从当世子开始就做后勤工作。
所以朱高炽一门心思偏向经济是有情可原的,毕竟当初朱棣就是按照这个方向培养朱高炽。
朱棣自己把控对外大局,朱高炽只要搞好经济,做好他的后勤大队长就行。
长久以来,朱棣自己一直忽略了一个问题,朱高炽不仅仅是太子,他日后会是大明朝的皇帝。
若自己的政治理念被朱高炽全面否定,大明的战略格局就会改变。
“迁都北京会让给国库压力,郑和下西洋怎么了?不是赚钱了么?不是赚了不少钱么?!”朱棣情绪难得激动起来。
他这大儿子不是钱串子么,怎么放着赚钱的买卖不做?!
“你在针对朕?还是在报复朕?”朱棣的语气愈发低沉,他联想起自己之前对朱高炽的打压。
“儿子不敢。”朱高炽一下有点委屈了,他是大明的太子,怎会因为那些小事而报复身为帝王的爹。
“那你为何要停了郑和下西洋。”朱棣问。
“对呀,为何呀。”朱高煦跟着问。
连朱瞻基也满脸不解的看向他爹,郑和下西洋不但可以弘扬国威,还能赚钱,为何要停??

【秦始皇嬴政】:北下西洋?此为何举??
嬴政连续问了好几遍, 李世民还有赵匡胤的反应倒是很平淡。
毕竟唐朝和宋朝都有相当繁华的海外贸易。
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宋朝的海外贸易更是繁华,唯独秦朝,作为第一个大统一王朝, 嬴政的重点还在内陆, 唯一的海运还是因为寻长生不老之药。
【咱们先介绍一下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以便大家更好了解明太宗和明仁宗父子二人政策之争。
在明朝建国之初, 明太祖朱元璋就定下了“海禁”之策,而且是全面的禁海, 就是连个木板都不能下海,严禁沿海的官民同外藩进行任何交易。
虽然明太宗朱棣之后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下西洋,但是明朝的下西洋和唐朝和宋朝的海上贸易并不是一个概念。
但明太宗朱棣此举,已经是对祖训的突破。】
听到明朝皇帝竟然禁海,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皆是一愣。
海上贸易的巨大利益, 明朝说不要就不要了?
那明朝如此大的开支, 该从何处取之?
“海禁??这么大税收说不要就不要了?”赵匡美大为震惊。
别看他平日嘴上没把门的, 但是宋朝的财政收支赵匡美是参与其中, 他自然知道海上贸易占国库收益有多大。
虽然神迹出现后,宋朝的经济结构已开始改变, 农商收税对半平齐, 但海上贸易仍旧占比很大。
“那明朝皇帝如此折腾, 哪里来的钱?”赵匡美一瞬间忽然理解明太子朱高炽为何一直说没钱。
“三叔, 刚刚不是说了, 禁海的是明太祖,不是明太宗朱棣。”赵德芳纠正。
“刚刚神迹说, 大明的下西洋和咱们的海上贸易不是一回事。”赵匡美听的十分仔细。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禁海?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禁海?
【秦始皇嬴政】:海上贸易?!
【接下来咱们先说说明太祖朱元璋禁海之策,分析分析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对明太宗朱棣和明仁宗朱高炽的影响。
明朝海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 为了政治稳固性。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沿海的确仍有东南王张士诚的余党。
对于东南王张士诚,咱们简单的提一嘴,元末起义者之一,后自封吴王。
这位也是个奇人,比起争霸的枭雄,他更像江湖大哥,没有雄心对人仗义就想安于一方。
正是因为如此性格,他对当地的百姓十分和善,即便战败后,江浙一带沿海的百姓还会自发的悼念张士诚,为了防止沿海的百姓与海外势力勾结,禁海势在必行。】
“怎么说起皇爷爷来了?”朱高煦发现神迹是真爱跑题,他就想知道他哥为啥凭着银子不赚。
比起朱高煦的不想听,朱高炽则相当认真。
朱元璋此策的确对朱高炽影响甚大,有祖训仰仗也是朱高炽再次实行禁海令的底气。
“下西洋也是为了稳固政治,弘扬国威。”朱棣看向朱高炽,“你只知听你爷爷的,不知听你爹的我的话?”
朱高炽低头不语,被朱棣训斥习惯了,朱高炽的承受能力很高,有些事该往心里去,有些则左耳出右耳进。
不过,听着他爹的训斥,朱高炽又饿了,若殿后能吃上一只烤鸭该是多好。
见朱高炽顺从又反骨的模样,朱棣宛如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瞻基,你听皇爷爷的话,还是听你爹的?”
朱棣问他的好圣孙朱瞻基。
企图当透明人的朱瞻基颇为无奈,他家皇爷爷非让自己得罪一个?
【第二个原因,海上倭寇盛行,滋扰百姓,不过,这些海上倭寇不单单指小日本还有明朝走私团伙及战败的余孽。
与此同时,明朝又面临着北方元朝余孽,明太祖朱元璋把大多精力都放在稳定北方边境,无力顾及海上倭寇,不如禁海,一劳永逸。】
【第三个原因,算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个人原因。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当真是开局一个碗,从农民一步步到帝王。
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对明太祖朱元璋来说,大海是未知的,要让朱元璋打破传统观念去探索,太难。
虽然前有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宋朝繁华的海上贸易,但是架不住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农抑商。
加之明朝建国之初的国情,百废待兴,明朝需要粮食,而不是商贸。】
【第四点,来自中原王朝对海外藩国的蔑视。
自唐以来,八方来夷,中原始终占主导地位,在几个大统一王朝眼里,海外的藩国都是有求于中原,来都是占便宜。
既然都是外邦占自己的便宜,明太祖朱元璋岂能让便宜被占了去,自然继续禁海。
这观点一直延续到满清,固步自封,彻底错失了大航海时代的红利。】
【第五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明朝文官集体反对,以江南地区官僚豪绅为主体的反对。】
“太子可是听明白了。”朱棣问朱高炽。
论战略眼光,明太宗朱棣的确是大明朝中拔尖的帝王。
朱高炽皱起眉头,他听是听明白了,但是这和禁海对与错有什么关系?
方才神迹是解释了海禁的原因,但是条条都符合大明当时的国情,且,虽然他爹朱棣让郑和几次下西洋,但只是朝堂行为,于民间海禁政策仍旧在执行。
而自己只是更严苛的执行禁海指令,及时止损。
【朱高炽】:听懂了,还是得禁海。
朱高炽一下没控制好自己的心声,竟然以弹幕的形式发到他爹朱棣眼前。
“大哥,为何还禁海?”朱高煦先于他爹朱棣问道,他也不管罚写不罚写了,他就想知道他哥是如何想的。
朱高炽叹了一口气,他该如何解释,是不是要拿账本给他们看看?
神迹方才都说了,出海是外邦占大明的便宜。
虽如今出海还有盈余,可眼见盈余一次比一次少,反而成本再次加大。
要出海,就要□□安南还要提防猖狂海盗,他爹又几次北伐,大明哪里来的人?哪里来的银子?
【朱高炽】:没钱。
朱高炽再次感叹,他在脑中不断翻腾着大明账本,大的盈余他都记得,大的开支更是记得。
“让户部拿国库账本来。”朱棣要亲自看看大明国库是怎么没钱,明明每次船队归来,盈利颇丰。
【好了,明朝禁海的大背景交代完了,接下来咱们再说说明太宗朱棣全力支持的郑和下西洋,到底给明朝带来了什么。
到底赔钱还是没有赔钱,明仁宗朱高炽为何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禁海。】

【刚刚也提过, 明太宗朱棣主张的下西洋不同于唐朝以及宋朝的海上贸易。
是带有彰显国威性质的国家行为,亦是一种垄断性质的官方贸易。
此时,民间的海上贸易仍旧是禁止的,大家先记住这个大的前提。
接下来咱们开始详细分析明太宗朱棣下西洋的目的以及收获。】
天幕上出现了一艘大船, 从众人面前驶过。
【路人甲】:主播务必详细说说, 别一提郑和七下西洋, 就说他去找朱允炆!
“朱允炆那昏君不是死了么?”朱高煦眼睛瞪的老大, “怎么?他没死?!”
【的确是有这么个说法,但我个人觉得, 出海寻明惠帝朱允炆这事过于夸张。
咱们先说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规模,在《明史·职官志·宦官》里有记载,郑和奉命率领大小船舶200余艘,官兵27800多人,包括5个卫的明朝军队。
其中大船就有60余艘, 可航行6000多海里。
郑和带领的船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 人数最多, 航海时间最久的船队, 比欧洲的大航海时代足足提前了87年,将近一个世纪!】
恢宏的音乐随之响起, 天幕中出现了千帆远航的画面, 让人心情澎湃。
【唐太宗李世民】:欧洲?
【明太祖赵匡胤】:欧洲?
【秦始皇嬴政】:欧洲?
【明太宗朱棣】:欧洲?
直播间的几位帝王同时注意到神迹方才所提的欧洲。
【如此大的规模, 只为了找朱允炆, 未免太荒谬, 换句话说明惠帝朱允炆根本不配。
咱们还是唠唠相对靠谱的说法。
第一,展现大明国威, 震慑四方外邦。
让他们知道明朝的强大,打消他们与明朝余孽以及蒙元势力合作的念头。】
【赵匡胤】:蒙元势力不都被明朝打散了?
“瓦剌和鞑靼他们还敢作死?”朱高煦大喝一声, “爹,儿子可带兵冲锋!”
别的他不行,但是带兵打仗绝对没问题。
【蒙元势力可不单单是瓦剌、鞑靼、兀良哈,北方还有一个更强大的势力,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突厥蒙古贵族,帖木儿帝国的创始者,当时的帖木儿帝国有多厉害呢?这么说吧,瓦剌还有鞑靼在他的面前就是个弟弟。
咱们罗列一下帖木儿帝国的发动的战争,大家就知道当时的帖木儿帝国有多强盛。
1380年,对波斯和阿富汗发动战争,并大获全胜,攻占两河流域。
1388年,灭伊利汗国。
1389年进攻钦察汗国,大获全胜后,攻占了尼亚和南高加索。
1398年,进攻印度德里苏丹国,攻占了印度北部。
1400年,进攻并占领了埃及。
1402年,大败奥斯曼帝国,帖木儿的版图达到鼎盛。
1404年11月,帖木儿把目标锁定大明,并率军东征。
1405年2月,帖木儿东征明朝时病逝于讹答剌。】
听神迹把帖木儿帝国的功绩列了出来,秦始皇嬴政忽然觉得自己的大秦帝国还不够大。
原来秦朝外还有如此广阔的外族王朝!
嬴政把方才神迹所说的名字一个个记了下。来,总有一天,都是华夏之地!
公子扶苏他们看到他们父皇眼中的野心,宛如当年统一六国的风采!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公子扶苏感叹。
听着帖木儿帝国如此勇猛,不亚于当年的大明,朱高煦不由咽了口口水。
朱高煦之前知道的外族只有瓦剌还有鞑靼,真不是还有个如此强大的帖木儿帝国。
若大明与帖木儿帝王交锋,谁胜谁负还真难以意料。
这一刻,朱高煦庆幸那个叫帖木儿的死的早…
连朱高煦都不了解的帖木儿帝国,朱高炽就更不知道。
在对外战略上,朱高炽真的差的太远,他的目光只局限于明朝的一亩三分地。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件很巧合的事?
1404年,帖木儿决定率军东征,而在1405年,明太宗朱棣让郑和下西洋,这个时间是不是过分的巧合?
且明太宗朱棣给郑和船队的配置,足足配备了五个卫的明军,这个架势更像是去海战。
并且郑和下西洋都已印度洋南端为终点,方才列举帖木儿帝国功绩的时候,已知帖木儿帝国已经把印度北岸攻占。
可以说郑和再南下一点,就能与帖木儿帝王兵戎相见。】
乐瑶把明朝时期的世界大地图放了出来。
地图一出,神迹前所有的帝王反应相当一致,立马把眼前的地图已最快的速度记下来。
嬴政那边因为用竹简记录太慢,于是他让臣子一人记下一处位置,牢牢记住。
随后让这些臣子直接去专门的大殿,把记住的地图画在宫殿墙上。
那大殿的墙上画满了不同地图,都是嬴政根据记忆画出地图。
【由此可见,明太宗如此规模的大远航,目的可不仅仅是表面看的那么简单。
有人说1405年,帖木儿已经死在路上,但是帖木儿死了,帖木儿帝国还在。
并且后期的帖木儿帝王一直和明朝保持良好的关系。
一向以侵略为主的帝国,竟然与他觊觎的大明王朝交好,大家猜猜是为何?】
朱棣沉默不语,眼神深不可测。
果真是神迹,连自己最深层的谋划都知。
朱棣庆幸,幸好神迹只出现在大明宫殿,若出现在外族势力那里,大明危。
【刚刚咱们说完了明太宗朱棣让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条目的。
接下来咱们说说第二条,明太宗朱棣通过多次下西洋,展现大明实力,扬大明国威。
然后建立以大明为核心的天朝体制。
就如同当年的盛世唐朝一般 。
从这能看的出明太宗朱棣确是一位有野心的虎狼之君。】
【但是与后期崛起的西方以野蛮手段夺取不同,作为千年古国,华夏之君。
明太宗朱棣想要建立得天朝体系还是基于儒家思想的世界观。
虽然有武力上的绝对优势,但是郑和的船队从不侵略对方土地,从不抢夺对方人口,也不抢夺对方财富。
不但不抢夺,甚至还给更大回报,只要肯与明朝建交,明太宗朱棣根本不会在乎对方会付出什么,他要的是一种态度。】
听到此处,朱高炽再次默默地叹气。
他佩服自家父皇的雄图伟略,但是对外族如此大方,明朝这点家底哪里能这么败。
起码,让他们付出同等的回报。
【关于明太宗朱棣给进贡的藩国怎样的回报,咱们一会讲太宗朱高炽为何反对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再说。】
【这样第二条目的咱们就先说到这,接下来咱们再分析分析明太宗朱棣这几次下西洋到底有没有赚到银子。】
“好好听着。”朱棣对朱高炽道。
【郑和下西洋时,带了药材、茶叶、瓷器、丝绸等,这些东西在明朝是再常见不过的。
但对于西方来说却是价格不菲的奢饰品。
当时咱们的技术可是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比如咱们的丝绸白如雪,可西方国家,比如英国,1685年它的纺织业还是新兴产业,只能织出粗糙的亚麻布。
在当时的贸易中,咱们的东西不但好且物美价廉。
咱们举几个例子,大家就能看出咱们的贸易顺差有多大。】
“太子,你可听清楚了。”朱棣对朱高炽道。
【丝织品,咱们的价格是西方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一。
麻制品,咱们的价格是西方市场价格的八分之一。
铜铁制品,咱们的价格是西方市场价格的四分之一。
2023最新网址 www.fushuwang.top 请重新收藏书签

推荐福书 我真的不想赚  人下人by吴若  (红楼梦同人  厨神系统,但  重生真千金在  才不要当万人  专刀火葬场, 

网站首页最新推荐浏览记录回顶部↑

福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