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by近日光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27
那要得到这些东西,需要用什么交换呢?
西方国家由于战乱,除了一些香料外,很难一下拿出那么多对等价值的商品。
于是只能以金银来购买,以硬通货来买可再生用品,咱们无疑是赚麻了。
由此也能看出海上贸易的巨大利润。】
天幕上出现金光闪闪两个大字。
【可想而知,在如此大的贸易顺差下,郑和几次下西洋必定是赚钱的。
不然永乐年间,明太宗朱棣又是迁都又是北伐还修了运河,这些全都需要钱。
对于内战过后的大明,显然不会有这么多税收,那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
“竟这么赚钱。”朱高煦不由感叹,他只会打仗,但对经济这块却一无所知。
“大哥,如此赚钱,你为何不继续下西洋,难道你不喜欢钱?”朱高煦大为不解。
【既然又能赚钱又能扬大明国威,为何到明仁宗那却停了呢?
刚刚咱们有个说了一半的话题,明太宗朱棣为了建立以大明为中心的天朝制度,对来大明进贡朝拜的国家尤其优待。
咱们具体看看明太宗朱棣是如何优待的他们。】
第146章
【通过郑和几次大规模的下西洋, 宣扬大明国威,来给大明“纳贡”的国家越来越多,巅峰时期多达148个国家来明朝贡。
是中国历史上朝贡最多的一个王朝。
来明朝的这些贡国必须带贡品贡,比如香料、琉璃、珊瑚甚至还有长颈鹿等明朝没有的动物。
除了以上所说的“正贡”外, 他们还会带附加的货物, 且他们带的这些附加的货物数量往往是“正贡”的数倍。】
恢宏的音乐再次响起。
天幕的画面出现万朝來拜的宏大场面。
这恢宏的音乐在唐朝时也出现过。
直播间那头的嬴政还有李世民他们听到熟悉的音乐, 自认为明朝应该和唐朝一样。
“万朝来贺。”秦始皇嬴政重复道, 这四个字再次激发起了嬴政的野心。
他也想见识见识万朝来贺的场面。
赵匡美听到大明竟然有148个朝贡国家,不禁感叹, “人家大明朝贡,咱们大宋岁币,唉……”
赵匡胤……
朱棣听神迹说大明是历史上朝贡最多的一个王朝,内心不由自豪起来。
“壮我大明国威!”朱棣声音微微颤抖,看出此刻的他十分激动。
这天下盛世, 他, 朱棣对得起大明的江山!
朱棣最大得心病就是怕自己被后世诟病, 所以才疯狂的努力, 想做一位雄君,即便后世对他多有所耻, 也不会苛责。
朱棣这情绪刚起来, 恢宏的音乐骤停。
【不知大家是不是感觉不对劲, 带着附属品比朝贡还多, 这哪里是来朝贡的, 分明是来做买卖的。
没错,朝贡就是通行证而已, 他们的确是来做买卖的。
不过这个买卖却不是和百姓做,而是跟明朝政府做。
这些东西由明政府定价, 然后购买,说白了就是换种方式给来朝贡国家钱。
人家好不容易来一场,为了体现大国风范,自然要满载而归。】
听到这,朱高炽不由的叹了一口气,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完全赔本的买卖,每次见到番邦国来朝贡,他爹朱棣是觉的有面高兴,而在朱高炽眼中,这些人就是来打秋风的。
关键,他们大明也不是那么富裕。
【咱们来看看明政府是如何定价这些附带的货物。
为了彰显国威,体现大明的宗主国地位,往往将贡国的货物翻高几倍,甚至是好几十倍。
举个例子,日本的腰刀,若放在市场上交易是三贯钱,但是明朝给出的收购价格却是十贯钱。
再比如胡椒的市场价每斤三贯钱,但是明朝给出的收购价高达十倍。
乌木的价格更为夸张,市场明明每斤500文,但是明朝官方定价却高达40贯。
除了价值差异外,许多番国进贡的东西虽然属于稀缺之物,但说实在的真的什么用处没有,比如进贡的狮子、长颈鹿只有观赏价值。】
朱高炽不由点头,想起那脖子长长的动物,不能下地种田只知吃草木,有什么用?!
“这不是赔本赚吆喝么!”朱高煦惊呼,关于朝贡的事他原本只知道特别有面,不想面子是建立在撒钱上。
怪不得一个个都争着抢着来大明朝贡,让谁谁不来。
“这和咱的岁币差别也不是很大吧?只是比咱们大宋有面子些。”赵匡美道。
“大明的皇帝不至如此。”赵德芳觉得如此宏韬伟略的大明皇帝朱棣定不会只为了面子。
就像神迹之前说的,明太宗朱棣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定下战略,震慑了帖木儿帝国。
如今又不惜下血本让万国来朝,怎么可能只为了面子工程。
虽然前期明朝是赔本的,但只要形成了以明朝为中心的贸易体系,还怕赚不到银子。
“瞧你对大明皇帝如此自信,你对你爹都没这自信。”赵匡美以开玩笑的口气道。
“父皇自然也是极其厉害。”赵德芳朝着赵匡胤,一脸真诚。
不说以前他爹怎样,如今他爹决定是一代明君!
【除此之外,明太宗朱棣还会给这些进贡的藩国回赐铜钱。
例如永乐四年,明太宗朱棣就给日本的国王和王妃赐铜钱1.5万贯,来的使臣也会赐予他们铜钱万贯。
综上所述,来明朝进贡绝对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像倭国日本当年为了争向明朝进贡,内部的两波势力都打了起来。】
【路人甲】:明太宗朱棣在军事上的才能怎么不分到经济头脑上。
【路人甲】:这哪里是万朝给大明上贡,明明是大明给万朝上贡。
朱棣……
此时,国库的账本也呈了上来,平日这些都由朱高炽一首掌管,朱棣基本不过问。
朱高炽做的不错,总之没让朱棣这个当爹的缺过银子。
【说完了朝贡体系,咱们再说说郑和下西洋的开销。
首先是造船的费用,如此吃水的海船需要从云南等地运输大的木头,且还需要大量的生漆等来处理木头。
之前咱们也说过大明的漕运,经常堵塞,可想而知运输大宗木材不但加重了漕运负担,同时又增加了造船成本。
如此算下来,一艘船的成本起码要四五千两银子,这还不包括后期的维护费用。
出海之后,每日的瓜果蔬菜的开销,两万多号人,怎么不得两三万两银子,还有出海官员的俸禄。
一共下了六次西洋,上述成本就得四五百万两银子。】
“有这么多?”朱棣边听神迹所述边看账本,心底越发的沉。
大明的国库似乎不是他想的那么充盈。
【或许郑和头几次下西洋是赚钱的,但随着明朝的朝贡制度的展开,众番国一起到明朝上贡。
郑和下西洋赚的钱开始弥补面子工程的窟窿。
拿一件事情举例子,便能看出后期明朝国库不容乐观。
之前咱们说了明朝用高价收购了许多香料,这东西刚开始的确是物以稀为贵。
随着朝贡制度展开后,明朝堆积了大量的香料,香料又不是什么硬通货,流转不了等同废物。】
【于是朝堂想了个好办法,把压力转移到大臣身上,在《大明会典》中有这么一句话“今仍以胡椒苏木;折两京文武官俸钞。”1
用胡椒和苏木等积压的货物给臣子们发工资,明朝的大臣俸禄本来就不多,这下好了,大部分还换了胡椒、苏木这些无用的东西。
为了养家糊口,臣子没有办法,只能拿东西去变卖,市场下一下涌入了大量的胡椒和苏木。
如此让胡椒和苏木再次贬值,而朝堂仍旧以数倍的价格从贡国买。】
“这缺德主意是谁想的?大哥你么?”朱高煦问朱高炽。
朱高炽叹了一口气,不这么干怎么办,总得开源节流,不然哪里来的银子北征,哪里来银子迁都!
朱棣一页页翻着账本,眉头渐渐加深。
【结果省钱的是朝堂,倒霉的却是明朝大臣,可想而知,这些大臣心里是何其怨恨。
这便是让朱高煦决心停了下西洋的第二个原因。】
“怎么就第二个原因了,第一个原因是什么?”朱高煦问神迹,他的心里话以弹幕的形式发了出去。
明明他听的相当仔细,一字一句都没拉下,怎么还是错过了第一条原因,神迹说了么?
“对呀,第一条原因是什么?”朱高燧也跟着问,他也没听神迹说过。
“是吧,神迹没说吧。”朱高煦一看他三弟也没听到,更加笃定神迹没说。
一旁的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二人同时叹气,合着神迹刚刚分析了那么半天,对牛弹琴了?
让朱高煦和朱高燧这么一问,乐瑶有一瞬间的失忆,她刚刚唠嗑的时候没有说第一条原因么??
【第一条原因当然是下西洋赔钱,虽然面上是赚了,但是加上明贡体系,赚的不如赔的多。】
朱高煦和朱高燧点点头,原来第一条原因竟是这个。
【第二个原因就是方才说的,被坑惨的臣子们的集体反对。
朱棣在的时候还好,众臣不敢言,毕竟之前建议迁都的那个臣子已经被处死,谁也不嫌自己命长。
等着朱棣驾崩,朱高炽登基,这些臣子立马上谏,请求取消下西洋之举。
朱高炽与明太宗朱棣不同,他以仁厚为策,刚登基的时候就平反了当年靖难之役中明惠帝朱允炆的旧党。
从明仁帝朱高炽的谥号就能看出,他受文臣拥护,说直白点,听文臣劝。】
“和宋仁宗那个庸君一样?”赵匡美一看到仁字就想到他们大宋的宋仁宗,文臣心中最向往的帝王。
【分析也分析完了,咱们来总结一下,郑和下西洋在政治层面上还是有很大意义的,但后期的确是拖累了明朝的经济。】
【朱高煦】:那谁对谁错?
朱高煦就想知道答案,是他爹对还是他哥对。
【从后来西方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闭关锁国而亡。
大航海之策无疑是对的,这点明太宗朱棣比明仁宗朱高炽有眼光的多。】
听神迹说自己错了,朱高炽心中再次波动。
【朱高炽】:大明已无力维持航海下西洋。
【路人甲】:怎么不能维持,明明是明朝的帝王不行。
【这点还真是,明明大明王朝武德充沛,毕竟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王朝。
但是老朱家似乎没一个懂经济的…】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既然已经讲到郑和下西洋,咱们就着这个话题来讲讲明朝混乱的经济。
第一个被穷死的王朝。】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穷死?一个王朝还能穷死?”赵匡美惊呼道。
【朱高炽】:如此修养生息竟然无用?!
这一刻, 朱高煦向来稳重的心态被重重一击,心声出现在天幕上。
穷死?穷?
这个字眼深深刺痛了朱高炽。
朱高炽听到大明最后竟是活活穷死的,心底彻底破防,好似自己的努力到头来全做了无用功。
能省的他都省了, 该停的也都停了, 为何还会如此, 难道自己的儿子是个败家子?!
朱高炽看向朱瞻基, 眼神骇人。
朱瞻基……
“怎么可能,我大明泱泱大国, 如此富饶,怎可能穷死,不可能!”朱高煦不信,他只听过昏君亡国的,穷死亡国, 什么东西?!
“难不成是出了像隋炀帝的败家子?刚刚神迹说的朱叫门?”朱高燧记得神迹说过一嘴, 听这个名字就知不是什么好玩意。
朱高煦和朱高燧齐刷刷的看朱瞻基。
朱瞻基……
此时的朱棣没有心思搭理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人, 他拿着账本的手顿住, 不受控制的颤抖了一下。
自己终究是错了?
朱棣方才仔细看着账本,虽然国库面上还富裕不少, 但正如神迹所述, 那些价值看起来很高例如香料珊瑚等物, 有价无市, 如同废物。
这么算起来, 应该是大明赔了,用真金白银换来了一些无用的东西。
朱棣想起方才神迹说的, 不是万朝给大明进贡,而是大明给万朝进贡……
【明太宗朱棣】:大明王朝为何沦落至此, 朕到底哪里错了。
朱棣想不出来,即便朝贡体系有问题,但太子登基便停了下西洋之举,该是及时止损。
即便治国理念不同,朱棣对朱高炽的首层难度
【要是细纠的话,大明的经济应该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要说大明的明君也不少,且是接连出现明君,开国皇帝朱元璋自不必说。
明太宗朱棣,咱们之前详细说过,功绩之大,单拿出一件来都是明君。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战略眼光不行,但绝对能算的上称职的守城之君。
明宣帝朱瞻基更不用说,承接了仁宣之治。
一连几个明君,也算是国运特别好了,但偏偏这几代明君里没一人会搞经济,经济天赋为零,甚至还是负数。】
天幕上出现了四世同堂的卡通皇帝,头上带着血条,分别是武力值、文治值、经济值。
几个卡通人物的血条都不一样,唯独经济值那,齐刷刷的为空。
朱高炽…
朱瞻基…
朱高煦特别好奇自己的天赋是什么,武力那肯定是满血,文治嘛……
算了算了,还是不知道的好。
【咱们先交代一下明朝的货币——大明通行宝钞,明朝经济臭棋的开始。
从一开始,明朝就摒弃以白银为主导的货币体系,随之代替的是大明宝钞以及铜钱。
明初期先以铜钱过度,随即到大明宝钞和铜钱并行。
要知道一种货币的发行,必然要锚定大宗商品,这样才会有价值,同时货币还和王朝的信用绑定在一起。
说白了,不管是纸币还是金银,能作为货币,并不在于它本身的价值,而在于它背后的价值支持。】
朱棣皱眉。
朱高炽皱眉。
朱瞻基皱眉。
朱高煦两眼迷茫,神迹说的每个字他都听的懂,但怎么连起来就不知什么意思。
“大哥,父皇,大侄子,你们听懂了么?”朱高煦问,直接跳过了和他一样迷茫的赵王朱高燧。
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这祖孙三人没一人搭理朱高煦。
这次不是不屑搭理,而是他们三人也没怎么听明白。
【明太祖朱元璋上来就大刀阔斧的发行新货币,按理来说,若操作得当倒也还好。
但关键问题是明太祖朱元璋打仗可能天赋异禀,但经济方面是真的不行。
第一,对于大明宝钞的发行量完全没数,不知明太祖朱元璋是不是以为印出多少钱来,大明就有多少钱。
钱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背后锚定的价值,如果超出它背后锚定的价值,钱必然要贬值。
所以发行货币是件谨慎的事情,多发乱发都会导致货币信誉下降,从而贬值。】
【朱高煦】:什么意思?
他不明白,一点也听不明白!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贯钱背后锚定的价值是一斗米,所以一贯钱可以买一斗米。
在米不变的情况下,只是单独印刷钱就会导致两贯钱才能买一斗米。
这就是货币贬值。】
【咱们来看看洪武年间大明宝钞发行量是多么恐怖,从建立新的货币体系开始,大明每年发行量大概在五百多万锭。
在洪武二十三年更是多达一千五百万锭。
这么说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那咱们前朝元朝相比,元朝每年货币的发行量不过二十万锭,最高峰时也不过一百五十万锭。】
听神迹所述的数据,赵匡胤不由惊叹,大明这是疯了?没有大宗贸易,发行什么新货币?
对于经济这方面,宋朝还是比明朝懂的多些。
毕竟宋朝是第一个使用纸币的王朝,交子的出现更加促进了宋朝的商业。
【如此大的超额印刷量,就如同刚刚咱们前面所述,大明宝钞开始贬值。
举个例子,洪武三十年,十贯大明宝钞可以买四石米。
等到了明宣宗朱瞻基这,买一石米就需要五十贯的大明宝钞。
再往后更为夸张,买一石米需要一百贯大明宝钞,一百贯大明宝钞也就能换两文钱…】
“竟然能贬值到如此地步。”朱高煦感叹,他第一次知道宝钞不能乱印,之前他还觉的大哥抠门,没钱就去印点钱呗。
如今看这里面真的是大有学问。
【除了发行过度外,大明宝钞的质量还不好,没办法谁让当时是古代,条件如此。
但是明朝对大明宝钞只发不收,要知道货币数量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这就是为何现代更换货币版本时,要回收旧货币随后统一销毁,为的就是控制总量。
而大明朝,多发还不算,也不回收,导致市场上新币老币一起流通,贬值的更加厉害。
随着货币的贬值,大明货币的信誉就跟着下降,信誉下降又会带来进一步的贬值。】
听到这,朱棣还有朱高炽以及朱瞻基三人的表情一模一样,都是紧皱眉头。
而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人则是毫无掩饰的迷茫。
【朱高煦】:怎么又扯到信誉问题上了?有什么关系么?
朱高煦挠头,听不明白,真心听不明白!
【信誉当然十分重要,若手中的货币贬值特别快,明明昨天还能买两个馒头,但今天就只能买一个半。
作为商户,你还愿意用这样的货币么?
若必须得用,为了降低风险,自然要多收。
比如同样的东西,用铜钱来买没事,因为铜钱不会贬值。
但大明宝钞不行,为了防止它贬值,买同样的东西需要的大明宝钞就多,进一步让宝钞贬值。
但是大明宝钞偏偏只以政府信誉为依托,明朝还规定用金银可以换大明宝钞,但是大明宝钞不可换金银。】
“让我是不愿意用。”朱高煦有点明白了,要不说还睡神迹,解释的是真清楚。
【而且古代又没有什么防伪技术,民间的宝钞造假严重。
这问题同样困扰大宋,但是大宋的交子却是有时间限制,比如三年就作废换新的,且交子可以兑换金银还有铜钱。
宋朝如此的限制,加大了人们对纸币的信任,同时因为能够兑换金银,所以收交子时众人都很慎重。
在发行纸币这方面,宋朝做的的确比明朝要好的多。】
赵匡美猛然一个鲤鱼打挺,激动的面向他哥,“哥!!!神迹竟然夸咱们大宋了!!我是不是在做梦!!!神迹夸咱们大宋了!!!”
赵匡胤……
【以上就是信用度低的大明宝钞,而且朱元璋一个举动让大明宝钞的信用度更低。
百姓纳税的时候,三成可以用大明宝钞,其他七成需要用实物上交。
大明宝钞连国家朝堂自己都不想要,百姓不更得加嫌弃。
无奈之下,民间自发的找其他货币代替,铜币的铸造需要技术,但是金银却相对容易。
所以民间货币又转变成了金银,到了后期,大明货币直接以白银为主导地位。
白银的流通,直接让明朝丧失了铸币权,偏偏白银的主要来源还是海外。
如此大明政府根本控制不住白银,没法用宏观手段来控制。
大明的经济进一步走向崩塌。】
【以上货币体系的崩溃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一直到1488年弘治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中间经历了几代明君,比如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钰等,竟没一人力缆狂澜。
要说大宋的怂是因为赵光义一脉基因不好,爹怂怂一窝。
到大明这就是骨子里的不会搞经济,爹穷穷一窝。】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直播间那边,嬴政在特别认真的记笔记。
穷也能让一个王朝灭亡,这是秦始皇嬴政之前没想到的。
除了领土扩张,嬴政又开始把商贸提上日程,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嬴政觉的时间真是太少了,他恨不得不眠不休,但即便这样,人的寿命还是有限的。
若是能长生该多好,这个想法再次冒了出来。
【说完了大明货币体系的崩溃,接下来说说第二点,高薪养猪。】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宋太祖赵匡胤】:养猪??
【秦始皇嬴政】:猪???
【唐太宗李世□□???
乐瑶的直播间忽然又进了一位新粉丝, 乐瑶一看乐了。
厉害了,她的直播间厉害了,秦始皇嬴政在,唐太宗李世民也在, 现在汉武帝刘彻也来了!
龙凤猪!齐啦!
乐瑶发现她直播间的粉丝是真可爱, 要把自己的直播间变成合朝明君大会么!
乐瑶一点没觉出不对劲来, 只觉得粉丝是真戏精。
未央宫。
自马邑之战失败后, 刘彻就不曾好眠。
汉朝和匈奴已然撕破脸,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匈奴开始肆无忌惮的入侵汉朝边境。
刘彻派四路大军反击匈奴,目前前方还没传来战报。
看着眼前出现的神迹,刘彻特别淡定。
“这就是父皇之前关起殿门看的神迹?”刘彻用手抓了一下,手透过神迹只抓了个空气。
“朕无意冒犯神迹。”汉武帝刘彻就是想试试看看能不能顺着神迹上天。
他还是太子的时候便见过神迹,可他父皇汉景帝从不让他跟着看, 每每关起门来自己看。
【明朝的养猪政策还得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皇爷爷什么时候养过猪??”朱高煦问朱高燧。
“二哥你都不知, 我哪能知道。”朱高燧朝朱棣看去, “二哥, 你问问爹。
朱高煦……不敢……
【可能因为明太祖朱元璋贫苦出身,既然得了天下自然要对自己的子孙后代好。
不能让朱家的子孙后代再经历自己的磨难, 于是明朝的宗室制度被制定出来。】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不是讲养猪么?神迹怎么又跑题了?”朱高煦吐槽, 他觉得神迹真的太能跑题了, 说着说着就扯到他们大明朝的宗室制度了?
作为直播间的老粉丝, 秦始皇嬴政还有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宋太祖赵匡胤立马就理解了神迹的意思, 不是养猪,而是养“朱”。
【明朝宗室, 即朱家的子孙们。
他们的爵位世袭和享受的经济待遇是历朝历代最丰厚的。
在朱元璋建国之初,他便将他的子孙分封各地, 一共册封吧四十多位。
当然,这也是朱元璋当时的一种政治策略,藩王守边境,之前咱们也说过,就不再啰嗦重复了。
现在基数看起来挺小的,架不住明朝宗室真是太能生了,一生十十生百呀。
到了明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孙自己高达一百多万。】
“多子多福,咱们大明王朝真是繁荣昌盛。”朱高煦特别骄傲。
古代若家丁旺盛,乃是一个家族繁荣昌盛的标志。
【古代是人多力量大,这里说的“人”,是能为朝堂做出贡献的人,比如种地的百姓,能打仗的士兵,而不是什么都不做的贵族。
偏偏除了镇守边境的藩王,朱元璋的其他子嗣……
虽然没有任何贡献,但是不耽误他们的荣华富贵。
咱们具体来说说明朝的宗室制度,为何说他们对王朝没有任何贡献呢。
首先,明朝的宗室制度规定皇族不用从事任何职业,他们的一切开销都由朝堂承担。】
听到这,朱高煦觉的没有什么,天下是他家皇爷爷打下来的,他们这些当子孙的沾自家爷爷的光怎么了!
【咱们再说说明朝宗室的继承制度,世袭罔替,历史上独一份的世袭罔替。
首先继承爵位的世子不降爵位,其他的儿子降一继承,这么说大家可能感觉不出这制度得叠加效应有多恐怖,
咱们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亲王有10个儿子,世子被封为亲王,然后其他9个儿子是是郡王。】
天幕中出现计数器。
#第一代#
亲王数:1
郡王数:9
【然后这十个儿子继续生孩子,咱们还是按照一个人生十个儿子计算。
亲王一脉的世子继承亲王,其他儿子是郡王。
郡王一脉的长子继承郡王,其他儿子是正一品的镇国将军。】
#第二代#
亲王数:1
郡王数:9+9=18
镇国将军:9*9=81
【后面的咱就不详细计算了,光是朱元璋孙子辈的第三代就有一百人,可想而知这一百人的下一代又能生出多少人来。
而且初代的藩王就是24个人,裂变的基数就更大了。
要说老朱家不愧是老朱家,是真能生啊,举个例子,成王朱钟益就有儿女共94。
据后期统计,明朝在策的藩王就是300多人,郡王和镇国将军已经多的数不出来。】
【咱们再说说这些宗室的特权,不但所有开销由朝堂出,这些子子孙孙们还不受普通法律的约束,不受当地官府的管制。
虽然明朝的法律严苛,但是这些子孙却是在明法外。
而且他们还不用纳税,后期藩王坐拥万亩良田,却不用交给朝堂一文钱。】
唐太宗李世民已经沉默不语,如此福泽,当真是养猪,还是毫无用途的猪。
【在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代,因为一共就二十多个二子,负担还没看出来。
问题加剧是在明太宗朱棣这一代,因为朱棣是藩王造反上台,所以朱棣忌惮众藩王,怕再出现第二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