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by近日光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27
于是他开始夺藩王的军权,限制藩王的各种权利,比如不让藩王私自出自己的封地。
同时作为被夺权的藩王补偿,明太宗朱棣则给与他们更多的物质奖励,并且有意识的弱化众藩王的教育。
目的就是把藩王及他们的后代养废,从而解除他们对皇权的威胁。
明太宗朱棣的目的达到了,明朝后续宗室们的确没有造反的心思,而成了大明王朝的寄生虫,吸血鬼。】
朱棣沉默了,有明惠帝朱允炆的先例在前,朱棣自不会对朱氏子孙做绝。
【可想而知,一群没有文化而又有特权的人会张扬跋扈,为非作歹到什么程度。
虽然面上限制他们的权利,但又给了他们为非作歹的权利,到了后期,这样宗族真成了大明毒瘤的存在。】
【汉武帝刘彻】:推恩令?学朕!
刘彻听后世宗室制度倒是和自己实行的推恩令差不多,所以后世王朝是再效仿自己么?
刘彻心情大好,心道后世王朝的皇帝还挺会学。
【赵匡美】:我说怎么熟,原来是推恩令改良版,怎么还越改越完。
朱棣……
他也想知道此策哪里不好,让神迹亲自点名批评。
他虽给他们物质,却没有给他们封地特权。
【明朝的宗室制度和汉朝的推恩令可不一样,而且,汉朝的推恩令也没有解决汉朝的财政危机,他解决的只是政治问题。】
刘彻叹气…对,他也没钱…
第149章
【而且, 明朝的宗室制度和汉朝的推恩令的背景也不一样,汉朝推恩令的前提是有封地,推恩令稀释的是原本诸侯国之权。
说简单点,就是把诸侯国的国王一点点变成省长、市长最后变成村长。
但是到了明, 已经没什么封地可言, 明朝这不是藩王的权利太大, 而是藩王的数量太多。
这点就不如汉朝的推恩制, 像汉朝的推恩制,最后的子子孙孙没有得到分封的就沦为了贫民。
如三国的刘备, 空有皇室血脉,但已经没了任何特权。】
刘彻摸着下巴,神迹这个意思是后朝不如他们大汉。
所以,后朝是怎么越学越回去的?
【这就是为何明朝的宗室制度是养猪,首先是宗室不管到了多少代, 都由朝堂养着。
其次, 宗室又不能从事任何职业, 啥也不干, 就吃吃喝喝,这不是养猪是什么。
可以说明朝宗室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 也吸取了前朝的教训, 不让藩王做大做强, 不给权利, 只给他们经济待遇。
可架不住群体太大, 养猪的成本越来越高,直到养不起 。】
听到这, 朱高煦算是明白了,合着神迹说的猪指的是他们呀。
啊, 这……
不过,朱高煦仔细想了想,除了他们兄弟几人,其他那些叔叔们的子嗣真的和猪差不多…
【其实此时的明朝就很像之前的宋朝,大宋也存在冗官和宗室问题。
不过因为雪乡二圣的存在,一下把所有宗室打包,一切北上。
如此没给明朝抄作业的机会。】
“夸赞的时刻总是那么短暂。”赵匡美听神迹又开始拿他们大宋当反面典型,不由的感叹道。
赵匡胤……
【不过,明朝的宗室制度还出现了一个问题,明朝宗室的内部也是两极分化,穷的穷死,富的富死。
探究其中原因就会发现,到了后期有很多宗室用自己手上的权利兼并了许多土地,从而富的流油。
而且这些有“脑筋”又恶毒的宗室们不仅兼并地方土地,更是对他们封地的税金起了心思。
虽然他们没有收税的权利,但天高皇帝远,到最后已经不是朝堂能控制的。
特别明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手腕子越来越弱。】
天高皇帝远!
几个大字出现在天幕上。
【宗室们的肆无忌惮致使明王朝财政税收更加崩坏。
本来属于朝廷的税收被侵占了不说,但是宗室们的开销还要照常给。
可是朝堂没有银子怎么办,只能从底层百姓那剥削。
于是朝堂加重对底层百姓的剥削,这无疑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倒霉的还是大明的老百姓。】
【路人甲】:不过明朝的百姓的税看起来不高。
【明面上看,明朝对百姓收的税并不多,仅仅是十五抽一而已。
但是由于明朝后期的土地兼并问题,很多耕地都在不用交税的藩王和士大夫手上,因此朝堂压迫的只有自耕农。
朝堂没钱后,拖欠藩王俸禄,没有收入的宗室们则又开始变相抢百姓的钱和地,自耕农变佃农,恶性循环。】
乐瑶这形象的养猪说法可是直击了朱棣、朱高炽还有朱瞻基的心。
明太宗朱棣听此,陷入沉默,他没想到自己制定修正的宗室制度倒后期会变的如此不可控。
看来这政策还得重新定,不能让他们吸干了大明王朝的血。
朱高炽也是一脸严肃,他之前只想停了自家父皇下西洋之举,怎么就没想到从缩减藩王下手,如今能省下一大笔银子。
朱瞻基则在盘算到底能省下多少银子。
【以上是大明经济崩坏的第二个原因,宗室养猪政策。
第三点,咱们来重点说说,就是大明朝的重农抑商制度,特别是禁海制。
一个王朝要是收入不多,再怎么开源节流也是没用的,更不用说明朝也没节什么流。
像是明仁宗朱高炽只是停了郑和下西洋,看似是节约了开支,但实际上西方国家还是来大明进贡。
如此大明朝还是在赔本,但是原来还赚点钱的下西洋却停了。
只能说明仁宗朱高炽在经济方面也是没有才能,守城还行,但开拓方面的技能真是……】
听着神迹点名批评自己,朱高炽陷入深深的反思当中。
他仔细回想了一下,自己在政策上的确行的是仁政,安抚百姓方面也可以。
开源节流这他是能省就省,但对于创收这方面他的确没什么措施。
【其实明朝明明是有机会赚大钱的,偏偏明太宗朱棣还有太子朱高炽都没有意识到。
明太宗朱棣只想着下西洋可以弘扬明朝国威,万朝进贡,确立明朝宗主国地位,从而保障明朝的军事地位。
而太子朱高炽呢,就看见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加重了朝堂财政的负担。】
朱棣……
朱高炽……
神迹丝毫不留情面的把二人心中所想全部说了出来,且说的分毫不差。
朱棣下西洋之举的确为了拖延大明朝的版图而已,他还没考虑过经济层面的问题。
而朱高炽则是连版图都没考虑,他觉得他爹打下的江山已经够大了,大到维持起来又是一笔大的费用。
刘彻一听,后朝王朝似乎也和自己想的一样,弘扬国威!
不过,神迹所说的下西洋是什么意思?
刘彻对此特别感兴趣。
【明太宗朱棣】:如何赚钱。
【明仁宗朱高炽】:如何赚钱。
朱棣和朱高父子二人默契发问,于赚钱方面,真是他们父子二人的短板。
【自然还是要展开贸易,而且大明王朝也有实力也有硬件条件来展开贸易。】
【朱高煦】:商人卑微,就凭着他们能给大明带来多少银子?
朱高煦还以为神迹要说什么好主意呢,结果是贸易。
看的出来,朱高煦的确是打仗的好手,但是对于经济这方面,要是他爹和他哥是零,那么朱高煦就是个负数。
【要是从数据看,商贸的确看起来没那么重要,咱们用数据说话,给大家举个例子。
明朝财政收入包括田赋,也是明朝最主要的收入大概为2600万石。
在其他朝代占大头的盐税200万两左右,茶税10万两,其他贸易税加起来不过十几万两银子。】
赵匡胤看到明朝的数据沉默了。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明朝的财政真的完全依赖于农业。
在田赋之外的收入占比少到可以不计。
茶税竟然才占比不到一成。
要知道当时中国的茶叶是多么的紧俏,怎么肯定就这么点税?
为什么呢?因为大明压根就没有关税,为啥没有关税呢?
贸易都没有要什么关税!】
“关税???”朱高煦又懵了,啥是关税??
【而且一直持续到隆庆年间1567年明政府才开始意识到不对。
明朝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
大家算算,到这已经过去了百年。
然而隆庆年间虽然开放了海禁,开始了贸易,但是明朝依然没什么关税收入。】
朱棣???
朱高炽???
【不是政策不对,而是这时候已经是明朝的晚期了,说白了皇帝说的已经不算了。
特别是利益既得者的沿海缙绅,这些缙绅士族在海贸与商贸中赚钱赚盆满钵满,当然不肯让政府来抽。
沿海缙绅咱们放在后面说,也是让明朝经济崩溃的原因之一。】
【说白了,赚钱真的要趁早,特别是在大好局势下。】
【朱高炽】:大好局势??
【郑和下西洋后的万国朝贡正是大好局势。】
这下朱棣和朱高炽整不明白了,之前神迹不是说了,下西洋后的朝贡是赔本赚吆喝么,如今怎么又说是大好局势???
朱棣眉头紧锁, 之前听神迹所述,他已经做好放弃让万朝来明的打算。
明太宗朱棣原本还没觉的,自打看了国库的账本,又听神迹分析了这么半天, 此时的明太宗朱棣觉的大明是穷, 真的穷。
只让郑和下西洋去赚钱, 不让西方国家过来占他们大明的便宜, 如此他们大明不至于穷困而亡。
要说明太宗朱棣虽然武断了些,但真到了和大明国运之事, 他还是很愿意学习。
不过他思考了半天,却不能领悟大明在贸易上到底有什么优势。
说来也怪,在战场上朱棣能很快判断出局势,但在国家经济方面,他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太子朱高炽也没好到哪里去, 朱高炽是知道大明穷, 却不知该如何, 反正能不花就不花肯定没错。
若是他知道大明有什么优势, 他也不会停了郑和下西洋,放着银子不赚, 自己是疯了么?
【明太宗朱棣】:大明有何优势可言。
【明仁宗朱高炽】:有何优势?
原本一向心思深沉的两父子一起发问, 能看的出来两人对大明的经济是打心底着急。
【路人甲】:那么大的优势啊, 你们怎么说没有呢。
路人甲就讨厌这些脑残粉, 错了就是错了, 还死不承认,永乐年间大明朝的经济优势就是很大, 还死犟说没有优势!
【接下来咱们说说大明的优势。
优势一,万朝来贡, 海外市场已经开拓。
优势二,郑和下西洋,开拓了航道。
优势三,明朝商品价格的优势和不可替代
接下来咱详细分析分。
当初明太祖朱元璋禁海,原因咱们也分析过,海盗还有反贼余孽是原因之一。
但是通过郑和下西洋,如此声势浩大,宣扬大明国威的同时,也震慑了海盗和反贼余孽。
这是郑和下西洋产生的蝴蝶效应,直接扫平了海外贸易的道路。
可以说现在的海上防线特别安全。
以如此高的代价换来的海上之路,明朝竟然只用来让西方国家来大明朝贡,真是暴殄天物。】
乐瑶放出一个小动画,一片大海上有很多海盗小船,只见明朝的大船行驶过来,然后那些海盗小船吓的全部开走了。
【明太宗朱棣】:那海上之路还能用来作甚。
【明仁宗朱高炽】:还能用来作甚?
海上之道谁都能开辟,明太宗朱棣并没觉出有什么优势来。
不过震慑周边小国,稳固政治而已,若这也算优势的话。
但这样的优势又能带来怎么样的利益?
明太宗朱棣又想不明白。
太子朱高炽也是,在他看来真是开拓海路无用,他才停了郑和下西洋。
【自然是用来贸易呀,多么稳定的贸易通道
不能只让西方王朝来大明朝贸易,自然也得让商人走出去。
而且换一种思路,海上的国土也是国土,不要把国土局限于陆地。
没错,陆地可以种田,但是海上还可以发展打鱼业,并且还能海运,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在大明之前都是海运和漕运并行,到了明朝大力漕运,又耗费了大量银子。
但是大海就不同,不会堵塞。】
海上的国土也是国土,神迹的这句话一下令直播间那头的秦始皇嬴政、唐太宗李世民、汉武帝刘彻还有宋太祖赵匡胤打开了新思路。
明太宗朱棣的眼神也亮了,他怎么就没有想到海上的霸权也是霸权呢!
大明王朝明明的确掌握了海上霸权。
【又有点跑题了,咱们接着说贸易的重要性。
为何大明国内的大明宝钞最后会烂成废纸,除了之前分析的原因,还有一点是因为大明宝钞只在大明国内流通。
若是大明宝钞走出国门就不一样了,让在国内无用的大明宝钞可以到国外买东西。
如此商业价值一下就提升起来了,变纸为宝。
而海上贸易的出现,正是让大明宝钞走出去的最好途径。】
听到这,明太宗朱棣的眉头更加深锁,想不明白,完全想不明白。
【明太宗朱棣】:朕也赏赐给外贡国大明宝钞,但是大明宝钞仍旧贬值。
万朝来贡,大明虽然高价购买他们的东西,但是支付的时候用的是大明宝钞,如此也没见大明宝钞升值,反而是贬值。
明太宗朱棣不觉得通过海上贸易把钱花出去和自己用钱买外朝东西有什么区别。
没任何区别。
【虽然西方国家来大明朝得到的是大明宝钞,但是他们立马用大明宝钞又换取了大明的商品。
外贡王朝和大明王朝贸易,然后赚的钱再去买大明朝得东西,最后这钱还是回到了大明手上,仍旧不算流通出去。
但是开辟海外贸易就一样,让商人把大明宝钞花出去,能换回商品来才是贸易顺差。】
【朱高炽】:那些朝贡的商人来大明后,又拿大明宝钞买东西,这钱不还是回来了?
朱高炽听的十分认真,但是他想不明白,钱不是还回来了么?
【但是钱在以大明为经济体系的系统中流传起来,这就等于大明宝钞一下绑定了商品。
大明的钱可以购买大明朝以外的东西,然后大量的货币就流通到了西方国家。
且大明王朝只认定大明宝钞,让大明宝钞绑定不可替代的瓷器和丝绸。
想买大明的瓷器和丝绸么,那就先换大明宝钞吧,原本贬值的大明宝钞就会随之升值。
这也是咱们之前说的,为何货币必须要绑定不可替代的大宗商品才能提高价值。】
【明太宗朱棣】:朕也用大明宝钞买了外朝的东西。
朱棣还是不明白,有什么区别?
【那只停留在王朝层面,买的还全是些没有东西。
所以贸易不能停留在王朝层面,必须开放贸易,让贸易的利益分到百姓头上,从而大大提升大明宝钞的诚信度。
而且由商人参与,也能调节市场的供需,比如花椒之类的香料饱和了,作为商人自然不会再买。
百姓为什么要攒白银和铜钱不花,不就是觉得他们有价值么,对白银和铜钱的信任度高么。】
“老三,你能听懂么?我怎么一点不明白??”朱高煦从没感觉自己是个傻子,今个他确确实实觉的自己是个傻子。
朱高燧摇头,“我也不明白。”
“大哥,你懂了么?”朱高煦问朱高炽。
朱高炽不语,这次不是不搭理朱高煦,而是他也说不上明白。
朱棣不说话,开始奋笔疾书,把神迹所说的全部记下来,虽然理解不了,但是先记下来。
他就不信,大明朝人才济济,就找不出一个能理解神迹之策的?!
与此同时,秦始皇嬴政也在奋笔疾书。
经济方面,嬴政也不是很在行,术业专攻,自有懂经济的大臣。
嬴政先记下来,等他日后开拓海上之路,自然有用到的一天。
唐太宗李世民也在记录,虽然他大唐的经济还不错,但谁不想让王朝更加的繁荣昌盛。
【当然,为了防止大明宝钞贬值,还要绑定更被大家任何的重金属,毕竟转移通货膨胀也不是长久之计。
像是后期在全球范围内的硬通货,黄金和白银。
大明朝时期的技术不够,主要的白银产地还是在海外。
得让白银都掌握在朝堂手上,而不是掌握在少数商人和权贵手上,这就要由朝堂掌握白银的流入渠道。
而此时正富强大明绝对能做到。】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朱高炽】:开战海外贸易,个体商人出海,如何掌控。
朱高炽先发问。
自皇爷爷开始实行海禁,就是为了控制这些商人,以防出现宋朝那样的情况。
【别忘了,海上还有海盗猖獗。
贸易再赚钱,也不如抢的快,比如后期某些国家的某些行径,在这咱不能细说,大家应该都懂。
民间对付海盗自然很难,但是有如此壮大的明朝海军护卫就不一样了。
之前咱们也说过,郑和下西洋期间,海盗低调了许多,证明他们是忌惮大明朝堂的。
所以大明海军可以控制住海上盗贼,保护海上贸易的平安,做出如此大贡献,自然要有代价。
这个代价就是大明的关税,不管是出海的商人还是来大明做买卖的外朝商人,既然得大明福利,就得缴税。
这点可以学学宋朝的市舶司。】
“神迹又夸咱们了!”赵匡美惊呼,果然,他们宋唯一的优点就是有钱。
【等着以大明为中心的商业和贸易的体系成行后,大明王朝就可以把朝贡的福利取消。
该是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若是对方不愿意可以不来交易,反正他们不来总会有别人来。
这就和招商引资一样,先给甜头让外地人来,等过了几年成熟了再把福利取消。】
【朱高炽】:如此有些卑鄙吧?
朱高炽一向以仁为政,泱泱大国,这般。
【路人甲】:这算什么卑鄙,正常交易罢了,非得赔本赚吆喝么?
【路人甲】:大明是怎么穷死的,不就是不只要面子不要钱么。
粉丝路人甲又开始怼人了,怼的朱高炽一句话说不出来。
又想要钱又想要脸,天下间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其实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真的和经济有离不开的关系,当然除了经济,武力值也很重要。
不然就沦落成和大宋一样的下场。
要是大宋和大明两个王朝可以互相学习一下就好,经济和军师同时抓。】
【说完怎么盘活大明经济,接下来咱们再说说盘活大明经济的阻碍。
以海发家江南贵绅们,也是当年在朝堂上拼命反对下西洋的那群人。】
【确切的说是江南士绅的代表, 文官集团的掌权,导致大明王朝一步步的走向深渊。】
文官集团?江南士绅?
明太宗朱棣脸色刷的一变,朱高炽的脸色也不好看,他身边自有文官集团。
“我就说文人没一个好东西!”朱高煦一拍大腿, 高呵一声。
朱高燧揉了揉耳朵, 他二哥这嗓门怕不是要把他震聋…
【也不能说文官没有好东西, 自古以来不管文官还是武官都有好官和坏官之分, 像大臣于谦是文臣,但亦是有骨气的文臣。
咱不能一棒子把人给打死, 其实还是看皇帝能不能扛得住忽悠。】
又提了于谦,这个人朱棣和朱高炽还有朱瞻基三人是记住了。
【先说说文官集团经历的几个阶段,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时,皇权高度集中,整个文官集团是夹着尾巴做人。
到了明惠帝朱允炆, 文官集团可谓扬眉吐气, 无奈都是纸上谈兵的玩意, 最后明太宗朱棣上位。
在明太宗朱棣时期, 文官和武官基本是相互制约的地位。
但是等到了明仁宗朱高炽上台时,文官集团的春天又到了, 毕竟被朱棣一直嫌弃的太子朱高炽能上位, 少不了文官集团的支持。
明英宗朱瞻基时期, 文官集体势力更大, 不得已, 明英宗开始用宦官集团来制衡文官集团。
后面的土木堡之变,大家也都知道, 随着有经验和功勋的老武将全部战死,文官集团彻底登上权利的巅峰。】
乐瑶顺着明朝的皇帝开始讲明朝文官集团的权利变化。
【明太宗朱棣】:武将全部战死?!
这个平行世界的朱棣还没听乐瑶盘点叫门天子, 因此不知道后朝的败家子。
【叫门天子朱祁镇咱之前说过,这次就不再说了,大家可以回去看看直播回放。】
乐瑶发现她的直播竟然有精彩回放,但乐瑶直播的回放不是所有人都有权限看的,必须粉丝到一定等级才能看回放。
并且,各个朝代只能看本朝代的回放,目前朱棣的等级还不够,等再看几次直播,就能回头看大明战神那场直播回放了。
【今天咱们就海上贸易这条线,来看看大明的文官集团是如何一步步断了大明朝的财路。
明朝使劲禁海,只能由朝堂下海,无疑是断了江南贵绅的财路,但是他们本身又无法和朝堂对抗,只能曲线救国,拉拢能在朝堂上说上话的人。
这个群体就是文官集团,虽然明朝实行了南北榜,但北方落后多年,南方的官员比例还是多于北方。
且这些文官官员本身就出身于江南世家,自然好拉拢。
且明太宗朱棣的几次下西洋,不但没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还有胡椒代俸禄,如此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如此,文官集团怎会支持下西洋。】
听此,朱高炽的脸色难看一分。
【但是在明太宗朱棣在位时,他们不敢说什么,等到以仁为政且广开言路的朱高炽上位,文官集团终于敢说了。
他们不但断劝诫,全力丑话郑和下西洋之举,将国库空虚的罪过全放在下西洋身上。
于是明仁宗听劝,中止了下西洋的政策。】
“是儿子错了。”朱高炽请罪,经过神迹点拨,他意识到自己原本狭隘的思想。
同时也感觉出自己竟被文官集团牵着鼻子走,他是想当仁君,却不想当没脑子的“仁君”。
【路人甲】:大明人才济济,那些文官里就没一个懂经济的?
【路人甲】:他们不是不懂,是不想让皇帝懂吧。
粉丝路人甲不由吐槽。
朱棣和朱高炽父子二人的脸色又难看一分。
【可惜的是明仁宗上位不过十个月便驾崩,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却坚持下西洋。】
“果真是朕的好圣孙。”朱棣看向朱瞻基,他的眼光果真没错。
听到自家儿子坚持下西洋之举,朱高炽更觉的自己这个皇帝当的失败,半点没有伟略。
不如自己退位,直接让他儿子上位?
【但是明宣宗朱瞻基也是个短命的,在位仅仅十年,中间只下了一次西洋,在宣德九年的时候,本来打算第八次下西洋,可惜次年就驾崩了。】
英年早逝?!
听到这,明太宗朱棣和太子朱高炽都不淡定了。
倒是朱瞻基本人很是淡定,少年嘛,无谓生死。
“大侄子不会是被那些文臣给害死的吧?!”朱高煦开始阴谋论了,但是他也不是瞎猜,毕竟他家大侄子都能和自打成平手,身体能差到哪去。
【明英宗朱瞻基去世后,文官极端立马停了松花江造船厂,还撤了沈家口和长江出海口的水军。
而且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珍贵的航海地图、宝船图纸、航海技术全都没了。
有野史记载是大臣刘大夏为了让皇帝死心,直接烧了郑和下西洋这几十年的心血,但是官员刘大夏本就是海商大户,他应该知道航海的利润,却还拦着。
当然,刚刚咱也说了官员刘大夏到底烧没烧航海资料,现在还有争议。
但能确定的是,到了明中后期,航海的资料是真的没了。】
朱棣重重锤向桌子,力气之大直接把桌上的茶碗蹦到地上。
【虽然文官阻止了大明王朝下西洋,却没有组织他们自己和江南贵绅下海贸易的脚步。
他们于身后的江南世家联手,一起走私,把原本属于大明王朝的利益全都收到了自己口袋。】
又是江南世家……
“太子,现在你觉的朕的迁都是对是错。”朱棣问朱高炽。
“是儿子目光浅薄,不配为帝。”朱高炽发自肺腑,他只会守城,的确没有为君的伟略。
【太子朱高炽】:我就是个昏君。
朱高炽的心声以弹幕的形式发到了直播间,但是换了个主语变成了,“朱高炽是昏君”
【朱高炽可不算昏君,虽然他做的一些事的确不够有战略性,但总体来说还算是个好皇帝。】
听到神迹对自己的肯定,朱高炽楞在原地,眼圈一瞬间红了。
自他出生以来,没任何人给他肯定,他何德何能,竟让神迹肯定。
【要说大明家皇帝的基因也是够奇怪的,确切的说基因真的是很神奇。
像是汉朝的凉薄,大宋的怂,还有大明的奇葩。】
乐瑶又想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
【关于大明的经济咱们就讲到这,接下来咱们就着一起唠唠大明朱家的奇葩基因!
虽然历史上奇葩的皇帝很多,但是大明真的是非常非常多。
咱们明天开讲,蟋蟀皇帝!】
天幕忽然消失。
但是众帝王的好奇心却没消失。
【唐太宗李世民】:蟋蟀皇帝?
【秦始皇嬴政】:蟋蟀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