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by近日光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27
平衡!有什么好平衡的!
【只能说平衡各方势力是每个王朝尾大不掉的问题,但只顾平衡,不从跟上解决问题总会玩崩。
咱话题扯的有点远了,继续说宰相宋璟,在政策上他也有自己的主见,可惜没有被唐玄宗李隆基采纳。
首先是对于府兵制的改革,唐朝的府兵制和均田制相互依存。
没战事的时候府兵们就回家种田,有战事的时候就自带武器和装备,听朝堂派来的将军指挥打仗。】
天幕中出现小动画,只见卡通的士兵一手拿刀一手拿锄头。
【但随着土地兼并问题愈发严重,均田制破坏导致府兵制的破坏,打仗不但有风险还要自带粮食,关键还没地重。
如此百姓都不想当兵,出现了大量逃兵和大宋一样,百姓以当兵为耻,当兵真是既没钱也没出路。
但和大宋重文轻武不一样,只是普通百姓当兵没有出路,但是武官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赵匡胤已经习惯神迹用他们大宋当反面例子,心中竟没什么波动。
毕竟神迹可比赵匡美的刀子嘴委婉的多。
【对于崩坏的府兵制,最快的解决办法就是募兵制,把军人作为一种职业,花钱雇人打仗。
募兵制可以短时间内提升兵力,大明嘉靖年后期也用募兵制。
但是在封建制度下的募兵制却有两个致命的缺点。
一是雇佣军队的开支对朝堂开支会造成巨大的压力,虽然军事支出是必然的,但是不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朝堂的收入只会越来越少。
二是募兵制会让军权分散到地方手上,导致中央控制不住地方,外强中干。】
唐玄宗李隆基皱起眉头,显然不怎么赞同神迹的说法,虽然募兵制有弊端但只要平衡的好就没有问题。
唐玄宗李隆基对自己的帝王之术还是很自信的,就没他平衡不了的内政。
【宰相宋璟看透了募兵制的弊端,因此他坚持改革原来的府兵制。
宰相宋璟提出要减轻府兵们的担子,如同明朝的京城占役一般,府兵们除了要训练平日还要给门阀贵族干各种杂活。
但是这样的改革是漫长的,不能立竿见影的解决唐朝缺兵的问题。
唐玄宗李隆基需要拓展疆土,他要建功立业,宋璟这样的人显然不能达到他的政治需求。
于是在位四年的宋璟被罢黜了宰相之位,不过仍旧在朝堂任职。
随后张嘉贞和源乾曜接任了宰相一职,对了,前面忘了说唐玄宗时期实行的两相制,一正一辅,刚刚咱提的姚崇和宋璟都是正宰相。】
唐玄宗李隆基麻木的听着官员交替,在唐玄宗李隆基眼中这都不是事。
毕竟唐朝文官虽有治国之权,但说白了他们的权利都来自帝王。
【随后唐玄宗李隆基又加认了张说为宰相,形成了三相制,有点像大明的内阁制度。
张说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亦是武周时期选拔出的官员。
开元十年,张说提议裁减边疆二十万大军,相当于裁减四分之一大军。
张说认为边境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军人,人多反而助长将领的实力,不如让这些士兵回去种。
随后张说又提议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唐玄宗李隆基全都采纳,并且正式让节度使负责边境的守卫,大唐的祸根就此埋下。】
唐玄宗李隆基的皱眉越皱越深,祸根?
【唐太宗李世民】:这小畜生下放了什么权利给节度使?
唐太宗李世民直接质问 ,他一眼看出节度使的弊端。
若只是率兵权还好,要是连经济和政治权一起下放,那这些节度使就会成为小的藩王国!
看到天幕上李世民的弹幕,整个朝堂哗震惊!
特别是宋璟激动的浑身颤抖,“是太宗!是太宗显灵!!”
众臣跪下,跪拜唐太宗李世民。
李隆基也跟着行了大礼,毕竟老祖宗在上,李隆基还是很崇拜李世民的。
“不过…太爷爷为何叫朕小畜生?”唐玄宗李隆基心中委屈不已,明明自己做的如此优秀。
【不要着急,咱们待会详细说,募兵制和节度使初期还是很有成效的,短时间内大唐变的武力充沛,恢复了盛唐当年,唐玄宗李隆基觉的自己功绩堪比唐太宗李世民。
开元十四年,在张说的提议下,唐玄宗李隆基要封禅泰山。】
恢宏的音乐再次响起,唐玄宗李隆基的心情跟着澎湃起来,眼前仿佛出现了封禅泰山恢宏场景。
而秦始皇嬴政听到李隆基也要封禅泰山,脸上浮现出嫌弃的神情。
自打宋朝那个宋真宗封禅泰山后,嬴政便再无封禅泰山的打算。
【汉武帝刘彻】:朕有朝一日也要封禅泰山。
不知宋朝历史的汉武帝刘彻仍旧想要封禅泰山。
嬴政……
朱棣……
赵匡胤………
【而此次封禅后,泰山也成了老丈人的代名词。】
汉武帝??
秦始皇??
赵匡胤??
【提到泰山封禅, 大家应该印象深刻,在宋真宗封禅之前,泰山还是相当值钱的。
一般只有巨大功绩的君主才有资格封禅,例如秦始皇、汉武帝等。
要说唐玄宗李隆基也勉勉强强, 起码比宋真宗有资格, 实话实说, 封禅泰山就是面子工程, 劳民伤财。
但为何还有臣子趋之若鹜的请求君主封禅呢,原因很简单, 有利可图。
像唐玄宗李隆基这次泰山封禅,但凡跟着去的官员一律晋升。
丞相张说就钻了这个空子,把自家女婿连从九品的芝麻官升成了四品大员,晋升如此之快全拜泰山和老丈人所赐。
后来女婿就喜欢把老丈人比作泰山。】
李隆基……
【从泰山封禅开始,可以看出唐玄宗李隆基有些飘了。
泰山封禅后, 丞相的政权再次交替, 张悦因为招权纳贿被弹劾罢相。
从开元十四年到开元二十六年, 唐玄宗李隆基基本以三年为一个周期频繁的换宰相班底。
十二年的时间, 创造了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忽然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当年定下的目标。
如此太平盛世, 堪比贞观之治!】
大唐江山的卷轴铺满天幕, 伴着恢宏的音乐, 激荡人心。
天幕中出现杜甫的《忆昔二首》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1
不愧是诗人杜甫,诗词中尽显开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看着天幕, 等着唐太宗李世民的表扬。
可唐太宗李世民却没有任何反应,他看着眼前的大唐山河, 彻底理解了神迹为何说李隆基比朱厚熜还该死。
朱厚熜接手的大明已经不能算盛世,但是唐玄宗李隆基掌权的大唐的确是盛世大唐。
若李隆基死在开元年,他定能名留史册,堪比唐太宗李世民!
“朕无愧于先祖!”唐玄宗李隆基对着天幕道,殿下的臣子亦是激动。
【此时的大唐当真是全盛的阶段。
这时候唐玄宗李隆基重用的是贤相张九龄,被后人称为“开元三杰”之一。
张九龄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劝谏,多次劝谏唐玄宗李隆基要居安思危。
若是唐玄宗李隆基死在开元盛世就好了,早死个二十年,你好我好大家好。】
乐瑶一声叹息,为何说唐玄宗李隆基和嘉靖帝朱厚熜两人尤其可恶,就是因为他们明明有能力开创盛世,但非得摆烂。
【宋太祖赵匡胤】:的确,早死二十年就好了。
【明太宗朱棣】:该死不死。
【路人甲】:一个黑粉和真爱粉都希望他早死的男人。
唐玄宗李隆基???
他不明白天幕什么意思,早死个二十年?他这样英明神武的君主不该长生不老么?!
众臣疑惑,他们圣人如此贤明,为何应该早死?不是昏君才应该早死么,他家陛下可是明君!
他们一度怀疑是不是神迹说错了??
【与张九龄同为宰相的还有李林甫,一个可以与首辅严嵩并排的宰相。
但客观的说,李林甫是比严嵩有能力的多,若他能和之前几位宰相一般当四五年就下台,说不定还能落得贤相的名声。
一个有能力有野心且不算忠诚的臣子,遇到晚年昏庸自负的帝王,必然是大唐的灾难。】
唐玄宗李隆基???
晚年昏庸自负???
【李林甫成为宰相后,与张九龄的直言进谏不同,他特别善于迎合唐玄宗李隆基的心思,他知道李隆基想要什么。
开元盛世后的李隆基既要权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又要享受权利带来的快乐。
所以李隆基需要一个人,一个有能力却又不和张九龄那般心怀天下的大臣,一个只需要以他的需求为重的大臣。
李林甫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天幕中突然放起一首歌,“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有放弃”
随着音乐响起,卡通李隆基出现在天幕上,头上几个大字,“是时候玩乐了!”
【咱们一起来看看李林甫是如何迎合唐玄宗李隆基的心意,成为了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久的宰相。
首先是牛仙客事件,李林甫和张九龄之争开始。
河西节度使牛先客,边疆出身,唐玄宗李隆基看其功绩想要提拔他为六部尚书。
此提议得到张九龄的强烈反对,他认尚书一职应该由德高望重谢担任,牛先客边疆出身,不配此职!态度之坚决让唐玄宗李隆基下不来台。
而李林甫则私下对唐玄宗李隆基道,他的看法和李隆基一样,觉得牛先客有才,张九龄如此排挤不识大体。
这里的李林甫是看透了唐玄宗的心思,论才牛先客是不配,但边疆出身这个身份打入朝堂,则可削弱科举文臣的势力。
唐玄宗李隆基最忌讳的就是结党营私,他不允许任何势力对他有威胁。】
唐玄宗李隆基眯了眯眼睛,观察众臣表情…唐玄宗李隆基可以给他们权利,但决定不能让他们抱团。
【于是唐玄宗李隆基再提此事,张九龄依旧言辞激烈的反对。
唐玄宗李隆基恼怒,甚至对张九龄道,你嫌弃牛先客出身卑微,你出身又高到哪里去!
张九龄自认出身卑微,但此事不管出身不出身的事,牛先客目不识丁,怎担文臣之职。
李林甫站出来反驳,他说人的能力不能以学识而衡量。
最后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加封牛先客陇西郡公,食实封三百户。
这局,李林甫胜。】
“以前没注意,让神迹这么一说发现大唐也内卷的厉害。”赵匡美感叹。
这不也是一方势力斗另一方势力么。
【朱高煦】:这个牛客仙是个贪官!
赵匡美看着天幕上朱高煦的发言,开口道,“不愧是大明没脑子的王爷,但凡看看书也不会次次造反失败。”
明明是前朝之事,他一个当王爷的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赵匡美】: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朱高煦满脸疑惑的看向神迹,问身边的朱高燧,“这个赵匡美是谁?”
朱高炽……
【牛先客倒是个好官,但正如宰相张九龄所说是个好官但不适合尚书一职,就好似让体育老师教数学一般。
等张九龄罢相后,牛先客一步步的被提拔到副宰相之位,但因为实在没能力,只能事事听从李林甫。
牛先客事件只是一个小的冲突罢了,唐玄宗李隆基对张九龄不满的种子早在之前就埋了下来,废太子之争。
要不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历朝历代,好像没几个太子得善终的。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这也不例外。】
【开元三年, 年仅九岁的次子李瑛被立为皇太子。
太子李瑛的娘亲是出身平平的赵丽妃,且早逝,按理说皇子之为怎么也轮不到李瑛。
因皇后偏偏无子,且皇长子面部有伤不能立为太子, 种种原因李瑛得太子之位。
太子李瑛从立到废, 一共当了二十多年太子, 翻开史册, 咱们可以看出相比于其他太子,如叛逆到精神有问题的太子李承乾、监国二十年的太子朱高炽, 李瑛可是低调的很。
史册上几乎找不到关于太子李瑛能力上的记载,也没有李隆基如何培养太子的举措。
像秦始皇嬴政、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他们都有好好培养太子,毕竟是下一任帝王。】
“神迹怎么没提朕?”汉武帝刘彻纳闷,一般提秦始皇还有那个唐太宗的时候,神迹都会提到自己。
【从这就能看出唐玄宗李隆基对太子多提防, 毕竟有玄武门之变在前, 而李隆基自己也是通过政变上台。
他要稳坐帝王之位就必须提防太子。
太子成年之前还好, 等着太子成年之后, 唐玄宗李隆基对太子就越忌惮。
要不说权利面前无父子。】
唐玄宗李隆基沉默不语,他觉得自己提防太子没错, 皇权面前的确无父子。
自己还正当年, 凭什么让权。
【咱们先来说说第一次废太子风波, 起因是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武惠妃, 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取而代之李瑛的太子之位。
太子李瑛、鄂王李瑶还有光王李琚三人关系不错, 算是同病相怜,母妃失宠父皇又防备他们, 三人在宫中并不好过。
据《旧唐书》所记,开元二十三年, 太子李瑛三人聚在一起酒后发发牢骚,却被武惠妃的耳目告发。
武惠妃则到唐玄宗李隆基跟前哭诉,说太子想结党营私并害死她们母子。
要不说武惠妃得宠是有原因的,她实在是太了解唐玄宗李隆基的心思,知道唐玄宗李隆基最忌惮的就是皇子结党营私。
于是唐玄宗李隆基便要废太子,没错,就因武惠妃的耳边风便要废太子。】
“这么听女人话?!”朱高煦不可思议,听个耳边风就把太子给废了!
朱高煦反思,自己之前造反不成功是因为没和后宫嫔妃搞好关系?
朱高煦的心声发到弹幕上,随后就是一声惨叫……
朱棣收了腿,回来继续看神迹。
【唐玄宗李隆基此举却遭到张九龄的强烈反对,他认为太子李瑛二十多年来没有犯任何错误,如今却因为一两句谗言就要废了太子太为荒唐。
张九龄又拿隋文帝举例,当年隋文帝就听信谗言废了太子,结果让杨广那么个败家子上位。
鉴于实在没有证据,唐玄宗李隆基第一次废太子作罢。
而李林甫则私下道,这是皇家的私事,怎由外人插手。
如此对比,唐玄宗李隆基更加喜欢李林甫,而对张九龄颇有成见,甚至把他归为太子一党。
这也是为何因为一点小事,唐玄宗李隆基就罢免了张九龄。】
“臣妾理解神迹所述,他的确该早早死。长孙皇后道。
长孙皇后的心声也发到了天幕上。
众臣沉默,李隆基的脸色变的很难看,不就废了个太子,至于如此,史上废太子的又不止他自己。
【唐玄宗李隆基】:汉武帝也废过太子。
【唐玄宗李隆基】:太宗也废过太子。
汉武帝刘彻眯了一下眼睛,废太子??
【随后张九龄和裴耀卿被罢相,丞相班底大洗牌,再无人劝谏李隆基。
武惠妃故伎重演,再次陷害太子李瑛,关于陷害太子李瑛之事,旧唐书和新唐书说法不一样。
《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说法一致,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指使他女婿杨洄构举报太子李瑛联合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以及太子妃的哥哥造反。
唐玄宗李隆基都没有调查,直接召集李林甫他们商讨罢黜太子以及其他两个皇子。
《新唐书》的说法则是武惠妃骗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及光王李琚说宫中有贼人,让他们赶紧带着武器到宫中护驾。
结果太子李瑛带着武器进宫后,武惠妃则大声诬陷他们造反,太子党被拿下。】
【路人甲】:连调查都不调查,可见唐玄宗李隆基就是想罢黜太子。
路人甲忍不住吐槽,他觉得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以武惠妃为借口罢了。
众臣看向唐玄宗李隆基,神迹所述当真是他们圣人?
【我个人觉得还是《旧唐书》的说法比较靠谱,太子李瑛又不是傻子,明知道武惠妃要算计自己,怎么可能拿着武器自投罗网。
且宫中又不是没侍卫,等着太子李瑛去救驾,黄花菜都要凉了。
所以还是被诬陷的可能性比较大,一天之内,唐玄宗李隆基将自己三个儿子贬为庶人。
这还不算完,不就之后又将三位皇子赐死,著名的“一日杀三子”。】
天幕中出现卡通李隆基,只见他挥舞着大刀,头上几个大字“儿子多!杀杀杀!”
“要说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是真多,咱大宋天天为子嗣发愁,人家一杀就是三,还全是成年的皇子。”赵匡美吐槽。
与此同时,朱高煦也在吐槽,虽然作为后朝人,按理说应该知道唐朝发生的事情。
可朱高煦向来不喜欢读书,只喜欢带兵打仗,因此他只知道唐朝几件耳熟能详的大事,比如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其他事情一概不知。
“三个儿子!他有那么多儿子可以杀么!”朱高煦看看自己,再看看他大哥还有三弟,他们一共就兄弟三人。
朱瞻基那小子更不用说,一个就两个儿子,还有朱佑樘也一个儿子,到了朱厚照则是一个儿子没有……
【不知是不是因为心虚,武惠妃成功陷害了太子李瑛三人后,总做梦被李瑛他们的鬼魂索命。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去世,到死唐玄宗李隆基都没有将他和武惠妃的儿子李瑁立为太子。
不把李瑁立为太子也就罢了,在一日杀三子后,唐玄宗李隆基又做出一个荒唐的事来,他看上了自家的儿媳妇!】
此话一出,唐太宗李世民大惊,“这个孽障!!!”
【要说唐玄宗李隆基爷孙俩也是绝了,他爷爷看上了自己小妈,他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
不知道这是不是叫隔辈遗传?】
唐太宗李世民脸刷的一下白了,看上小妈??什么意思?!
【接下来咱们详细看看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得到自家儿媳妇都做了什么努力。】
整个大殿哗然,众臣齐刷刷的看着皇位上的李隆基,这下臣子们算是彻底理解,为何神迹说他们陛下早死二十年就好了,是该死!
臣子们的心声以弹幕的形式发到天幕上,“陛下,你赶紧驾崩吧!”
“你们!”李隆基气的站了起来,这是要反啊!
第210章
乐瑶眼见弹幕上都是求唐玄宗李隆基赶紧死, 不由感叹,“真是不论是黑粉还是真爱粉都盼着他早死的帝王。”
讲真,早死二十年唐玄宗李隆基说不定还能成为大唐的朱砂痣。
【唐玄宗李隆基抢的这个儿媳妇杨玉环是寿王李瑁的皇妃,就是武惠妃的儿媳妇。
也不知唐玄宗李隆基什么时候对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起了心思, 恐怕从他不肯立李瑁为太子时就有了心思。
为了名正言顺的把杨玉环纳入后宫, 唐玄宗李隆基可是费了不少心思。
在开元二十八年, 唐玄宗李隆基以给他娘窦太后祈福的名义, 让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
作为孙媳妇为太后祈福,是无法推脱的, 于是杨玉环成了女道士,道号“太真”。
既然出家为道姑,那自然就不是儿媳妇的身份,而且过了几年,唐玄宗李隆基又给寿王李瑁赐了新的皇妃。
这下自家儿子也有了新的皇妃, 杨玉环彻底摘下了皇妃的头衔。
万事俱备, 五年后, 杨玉环被正式封为杨贵妃, 从此六宫粉黛无颜色。】
不知道是哪个大臣的心声以弹幕的形式发到了天幕上,“红颜祸水!”
看到这四个字, 乐瑶不由皱起了眉头。
【自古以来, 只要有错就归结到女人身上, 什么祸国殃民红颜祸水。
但是古代女子身份多卑微, 命运能由她们自己决定么?
就像杨贵妃, 本来和寿王李瑁郎情妾意,突然被五十多岁的公公抢到宫中, 有人问过她可否愿意么?
若不唐玄宗李隆基无耻下流,人家小两口还和和美美的过日子!】
【路人甲】:也是身不由己的可怜人。
路人甲不由感叹。
看粉丝路人甲的发言, 乐瑶真觉得和三观一致的粉丝唠嗑特别开心。
乐瑶不是洗白杨贵妃,就是讨厌把什么事情都归结到女人身上,明明罪魁祸首是那些昏庸的帝王才是。
李隆基没想到神迹会如此直接的骂自己,一点颜面不给他留,脸色愈发难看。
【咱不说杨贵妃如何,今个咱们只分析唐玄宗李隆基。
从唐玄宗李隆基一日杀三子和伤自家儿媳妇这两件事上,可明显看出唐玄宗李隆基在一步步拉低自己的道德底线。
他不仅在私德有失,在对国家的政策上也开始犯混。
咱们来详细看看唐玄宗李隆基是怎么一步步把大唐的国运给斩断的。
首先是节度使的设立,之前咱们也说过,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后,唐玄宗李隆基在边境九个节度使、一个经略使,共十大藩镇。
每个节度使手上都有自己的直属部队,他们出兵根本不用朝堂下令。
说白了,唐玄宗李隆基就是把兵权下放,但早期,唐玄宗李隆基为了防止出现藩镇割据的情况,还让调动各地的节度使。
可是到了晚年怠政,唐玄宗李隆基甚至让一人兼数节度使。】
兵权下放!
几个大字出现在天幕上,挑动着直播间前众帝王的神经,但凡英明的帝王便知道军权有多么重要。
【若只是单独的兵权下放,朝堂还是能控制边境的将领。
但唐玄宗李隆基的神操作又来了,因为边境遥远,由长安统一运输军粮太为浪费。
且每年庞大的募兵费用,让国库吃不消,于是唐玄宗李隆基把经济大权下放给了节度使。
比如盐税这样有关王朝经济命脉的税收都下放,让节度使自负盈亏。】
经济下放!
四个大字出现在天幕上,直播间跟前的帝王们统一皱起了眉头。
虽然赵匡胤和朱棣已经知道前朝之事,但再听这段历史,还是心生感叹。
他怎么敢?!
【经济下放后,导致了连锁效应,藩镇的收入越多,就越有钱募兵,实力随之扩大。
原本边境节度使的人数不过两三万,可是到了后期膨胀到将近十万大军。
要知道由朝堂直接掌握的中央军不过十万而已。
当地方武装实力高于中央武装实力,已然是危险的信号。】
只见唐玄宗李隆基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下令,“退朝。”
李隆基不想让众臣继续看跟着自己看天机,有些事情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便好。
唐玄宗李隆基虽然下令,但是殿中没一个大臣离开。
“如何,你们要造反?!”唐玄宗李隆基恼怒。
“臣为大唐江山,死而后已!”殿中大臣跪下,今日他们哪怕死也不会走。
【唐太宗李世民】:畜生!
李世民被李隆基一系列神操作气的,不由骂道。
也不知怎么回事,天幕的弹幕一般都是文字形式,而唐太宗李世民的弹幕却以语音的形式发了出来。
一声畜生震耳欲聋,把李隆基骂的瞬间不敢动作,来自老祖宗的血脉压制。
【随后唐玄宗李隆基又废除了采访使,让节度使同时兼任采访使。
采访使是负责监察官吏的,相当于行政的监察部门。
如此就等同于把行政的权利也下放给了节度使。
军事大权、经济大权、行政大权,这三样本来由朝堂掌握的大权全部下放,节度使统领下的藩镇就是一个小王朝。
唐玄宗李隆基把如此大权下放,他心里当真就不怕么?
只能说唐玄宗李隆基对自己的帝王之术异常的自信,他相信自己能驾驭这些节度使。】
“这唐玄宗和那个畜生朱厚熜当真一模一样!”朱高煦终于知道为何神迹要把这两个人放一块讲,真是太像了!
【首先,他听信了丞相李林甫的建议,开始重用外族胡人,用胡人来制衡汉人将军。
李林甫的这个建议完全是为了他自己的权利,按照大唐旧例,有功的将臣是可以入朝担任宰相的,李林甫怕自己的地位不稳,于是才推荐胡人。
要知道朝堂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胡人进入权利中央。
唐玄宗李隆基和李林甫选择的这个胡人就是安禄山,让他做自己平衡边境节度使的棋子。
唐玄宗李隆基对安禄山可以说异常的宠爱,甚至为他打破了很多规矩。
比如让他担任三镇节度使,手握二十万大军,比中央军的人数还高出两倍。】
此时,天幕中出现一个胖胖的卡通小人,开始在天幕上翩翩起舞。
一旁站着卡通李隆基,只见他奋力的拍手,头上几个大字,“跳的好!赏!”
【随后,为了更加拉拢安禄山,唐玄宗李隆基直接收了安禄山为义子,并让安禄山认杨贵妃为义母。
但是就是这样的好大儿,最后却背叛了唐玄宗李隆基。】
第211章
天幕中再次出现盛世大唐的画卷, 随着悲宏的音乐响起,眼前的画卷被一把大火烧成了灰烬。
画卷燃烧殆尽后,天幕中出现几个血红大字,安史之乱。
唐玄宗李隆基还不以为然, 他大唐有六十万大军, 就算安禄山掌握了二十万, 那还有四十万。
以四十万对抗二十万, 安史之乱定会很快平定。
可能是从登基起就没遇到什么挫折,唐玄宗李隆基对自己的帝王之术很有自信。
他既然敢放任安禄山, 自然会扶持别的势力来制约那个反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