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by近日光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2-27
“江山不稳,李旦还得留着。”刘备道,“民心还是李唐的民心,若杀二子便有了造反的名头。”
“那什么时候杀合适?”阿斗问道。
刘备抿唇,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第二件事是唐睿宗李旦的两位爱妃无故失踪之谜。
史书记载,武皇武则天不放心李旦,于是在李旦身上安插钉子,一个侍女。
据说这个侍女爱上了李旦,但是李旦直接拒绝了她,于是这个侍女迁怒于李旦的两位妃子刘氏和窦氏,认为是她们挑拨才让李旦不接受自己。】
【路人甲】:这么看李旦还挺有人格魅力的,又是乐人为他自杀,又是侍女爱他不可自拔。
【路人甲】:能活到最后不是没原因的。
李旦看天幕上忽然出现自己活到最后的字眼,悬着的心忽然就放了下来。
但是一旁的李显明显不愿意,若是李旦活到最后,那是不是意味着最后上位的还是他?!
不然以他家母后的性子,怎么可能让他活到最后!
李显不服气,他自认为自己比李旦更加适合当皇帝,凭什么最后上位的是他!
李旦感受到一旁李显的怒气,心中颇为无奈,不是吧,这天下都从李唐变成武周了,他家三哥还想着争夺皇位??
【于是这个侍女就诬告刘氏和窦氏行巫蛊之术,随后刘氏和窦氏就在宫中神秘消息。
但是史书上并没有描述唐睿宗李旦的反应,按理说自己最宠爱的妃嫔忽然失踪,总要打仗奇怪的找一下。
但唐睿宗李旦却选择不了了之,或许这就是他能活下来的最终原因。
其他人的命都没有他自己的命要紧。】
“从惜命这方面来看,李旦其实比李显更适合当皇帝。”赵匡美道,“当然了,能不能当一个好皇帝则令说 。”
“倒是有咱们宋家怂的基因在。”赵匡美又想起了他们宋朝的那群奇葩皇帝。
赵匡胤……
【阿斗】:武周皇帝可传位于唐睿宗李旦。
阿斗思来想去,他觉的神迹方才说李旦活到最后,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武周皇帝最后还是把江山传给李旦了?
虽然自家父皇说武周皇帝大概率会把江山传给武家后人,可阿斗记得之前神迹提过,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武则天已然把武家后人处置的差不多了。
别看阿斗笨,但是阿斗特别认真,他会把神迹说的每件事都记下来,课下复习。
记不住的就找他家相父,诸葛亮可是有过目不忘的本事,神迹说的细节他都能记住。
【武则天并没有传位给李旦,而是传位给李显。】
李显!!!
李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为何自家母后还会穿位于自己?
难不成是他家母后发现了自己的治国之才,觉的李唐天下没自己不行!
听武则天最后将江山归还于李唐天下,唐高宗李治悬着的心终究是放下,果真,自己最后还是没看错人。
虽然李唐短暂的改为武周,但是实际上武周仍旧是依附于李唐,用的都是李唐旧臣,并未改朝换代。
此刻,唐高宗李治眼神已然没了对武则天的杀意,态度立马转变如初。
李旦听皇位最终回到了他家三哥手上,心中没有半点嫉妒,反而有种烫手的山芋终于扔出去的感觉。
此时的李显看李旦也没了敌意,反而有种上位者的傲气,这么看他家母后还是很有眼光的,选了自己没有选这个废物。
“如何,姓白改了吧?怂蛋玩意。”李显在心里道。
“扶苏,你如何看。”秦始皇嬴政问扶苏。
对于这个结果,秦始皇嬴政并无半分意外,毕竟都听了败家子李隆基的故事,嬴政自然知道江山还是归于李唐。
只是如今看了,归于李唐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儿臣觉的武周皇帝此举有两个原因,一是武家后人能力不足。”扶苏说出自己的观点,“二是朝臣仍旧忠于李唐,从唐玄宗李隆基上位登基便可看出群臣拥护,若武则天立武家后人为太子,怕会激化出大的起义。”
秦始皇嬴政点点头,再次认同了公子扶苏的回答。
说白了,前朝盛世,旧臣不换,天下仍旧还是李唐天下,和武则天的个人能力没有太大关系。
想到这,秦始皇嬴政特别好奇,秦朝的那个败家子秦二世到底把秦朝糟蹋到什么程度,难不成和那个败家子杨广有的一拼?
显然刘备没有想到武则天会把江山还给李唐,毕竟之前那么费尽心思的登基,最后只是为了过皇帝瘾?
“为何不传位给武家后人。”阿斗没想到武周皇帝最后真的把江山归还给李唐了,“难不成武家的后人全都是废物?或者武家绝后了?”
【阿斗】:为什么武周不把皇位穿给武家人?
阿斗这一问,问出了李旦的心中的疑问,他本来认为自己母后定会把皇位传给他的侄子,没想到他家母后又把皇位传给了李家后人。
那他家母后登基的意义是什么,难不成只是他们兄弟二人能力不行,只能由他家母后亲自代劳么?!
【接下来咱们详细分析一下为何武皇武则天不把皇位传给自己侄子,亦或者是有能力的太平公主,而非要把皇位传给废物的唐中宗李显呢。】
废物的唐中宗李显???
李显听到这个字眼,整个人僵住了,废物,他如何就废物了?神迹是不是对他带着各人偏见!
【咱们先分析分析为何武则天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们。
其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 那就是宰相狄仁杰,他在复立李显为太子之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点在新旧唐书里都有描述,著名的“狄公谏储”便出自于《新唐书》。
在《新唐书》里,宰相狄仁杰数次劝谏武皇武则天, 并最终以“常享宗庙”这个理由说服武则天。
狄仁杰劝说武则天, 自古以来姑侄怎么可能比的上母子的亲情, 如果立李显为太子, 定会入太庙,但是立武三思为太子, 他不可能让自己的姑姑入太庙。
于是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话,复立唐中宗李显为太子。】
听到武则天复立李显为太子的理由,公子扶苏显然被如此简单的理由震惊到。
他觉得这个理由并不足以改变武则天的想法,武则天以太后身份夺李唐天下,以酷吏之政稳固江山, 怎可能到头来仅仅为了亲情就把皇位让给唐中宗李显, 公子扶苏觉得定有别的理由。
李旦听到自家母后仅仅因为太庙就把皇位让给他哥, 心中大为不解。
这真是他武断狠厉的母后么??
老了老了, 竟然顾念亲情了?
那是不是意味着自己只要再熬几年,他家母后就不会对自己动杀心?李旦脑子冒出这个颇为荒唐的想法, 但随即被他否决。
若亲情能打动他家母后, 那便不是他家母后了。
李旦用眼睛的余光观察武则天的神情, 果不其然, 在他母后的嘴角见看到王之蔑视……
武则天听到神迹所述自己复立唐中宗李显的原因, 嘴角不禁讥笑,这就是后世对自己的评价?肤浅至极。
【刚刚所述的原因是最被大家广为接受的一版, 那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这个主要原因到底靠谱不靠谱。
首先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同时他也是公认李唐血脉, 更重要的一点,他还是唐高宗李治死前确认的下一任皇帝。
可以说是最正统的皇位继承人。】
听神迹确认自己继承人的身份,李显有种被神迹肯定的感觉,也不知他这感觉从哪里来的,明明乐瑶之前还说他是废物皇帝。
“父皇,儿子再也不会重蹈覆辙。”李显激动道。
他没有想到自己还会二次登基,第一次登基的时候前有狼后有虎,但第二次登基不一样了,该死的都死了。
李显忽然觉得他家母后为自己做了嫁衣,折腾了那么久,江山不还是他的!
唐高宗李治与李显激动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十分的冷淡。
他看着满眼透露着愚蠢的李显,更下决心,这江山一定不能交给这个废物。
李旦颇为无奈,他之前怎么没发现他三个半点眼力价没有,没看见他们父皇满眼的嫌弃么?
其实之前李显并没愚蠢的如此明显,只是神迹的出现对他刺激太大,加上日日惶恐不安,此时李显的精神状态明显不大正常。
【大家想想,如此正统的李显再次上位,他可能把武则天以皇帝的身份请入太庙么?
即便他愿意,他手下的大臣也不愿意,因此选李显为太子,武则天是能常享太庙,不过是以唐高宗李治的身份罢了。
但是若把太子之位给武家后人武三思则不一样,姑侄虽然不去母子情深,可是权利的枷锁会加深二人的羁绊。
武三思所有的权利都来自于武则天,他正统的身份也来自于武则天。
自古以来,改朝换代后都会加封自己的先人为皇帝,武三思想要巩固自己的权利,自然要追封武则天这位“开国皇帝”。
所以大家觉得武则天立儿子李显为太子能进太庙,还是立侄子武三思?】
【阿斗】:武三思!
阿斗积极回答,宛如认真听课的小学生一样。
虽然阿斗回答的极其肯定,但是他又不明白为何武周皇帝不选自己的侄子继承皇位呢?明明对他更加有利。
【阿斗】:那为何武周皇帝不选武三思呢?
刘备看到自家儿子的提问,随机也问道,“阿斗,你觉的原因如何?”
“儿子愚笨,如今只能想到一个原因。”阿斗挠着头,“或许是不是武家后代太不成器,不得臣心。”
阿斗停顿了一下,“武家后代和儿子不同,儿子虽然愚笨,但是儿子正统的身份无法动摇。”
看的出阿斗真的是进步了,知道和自身的情况做对比。
“可武周皇帝本就篡夺李唐江山,若武家后人再是个废物,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加之又没有能力,武周皇帝若选了他,怕是连她自己的皇位都不稳。”阿斗经过认真思考道,以他的能力只能想到这。
“吾儿长大了。”刘备感叹,眼角跟着湿润。
听神迹如此分析,李显还是坚定了选了自己。
别说什么武三思会让武则天进太庙,自古以来谁会让一个女人以皇帝的身份进太庙。
到时候武三思……
等等,李显忽然发现一件事情,他家父皇早就屠了他家母后满门!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什么武三思,根本无人与自己争!
想到这一点的李显眼神倏地一亮,都闪着一旁的李旦了。
李旦??? 他家三哥怎么忽然又亢奋了?
【接下来咱们一起唠唠史书上记录的其他原因,也是常常被大家一略而过的原因。
《新唐书·列传·卷四十》记录着狄仁杰劝诫武则天的一段话,咱们大体翻译一下。
“匈奴侵犯边境,陛下让梁王武三思去招募勇士,但是一个月的时间仅仅招募了千人。
但是打着庐陵王李显的名号招募,不过几日就招募了五万人。
如今陛下要立大统,自然是庐陵王李显更为合适。”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当下的大唐不仅有内忧,更有外患。
可能百姓并不关心谁当皇帝,但是士兵却不一样,行军打仗打的是士气,为国而战。
显然,将士们的心中维护的是李唐江山,因此武三思的号召力哥李显的号召力天差地别。】
李显听此,扬起下颚,他没想到自己如此得民心。
同时李显的心声出现在天幕上。
【唐中宗李显】:我竟如此得军心民心!
【阿斗】:那他怎么才当了五十多天的皇帝?
阿斗一个问题宛如利刃扎心。
李显……
【既然说到了匈奴外患,咱们便从这个角度分析分析,一起唠唠武则天复立李显为太子的这几年,武周都发生了什么大事,以致于改变了武则天立武三思为太子的想法。
696年,契丹饥荒民不聊生,营州都督府所管辖的契丹首领李尽忠多次向营州都督赵文翙求助无果,营州都督赵文翙不但不救,还多契丹部属加以羞辱。
于是在696年五月,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联手他的妻弟,诚州刺史孙万荣决定造反。】
听神迹提到未来之事,武则天的神色果真变了,并且牢牢记下李尽忠和孙万荣两个逆贼的名字。
听到这阿斗又有点迷糊了,怎么汉人还能去契丹当首领?
那唐朝还是挺厉害的。
【阿斗】:汉人怎么当契丹首领?
【李尽忠和孙万荣是契丹人并不是汉人。
从贞观年间起,契丹便内附于唐朝,唐朝在契丹之地设立都督府,并且派官员管辖,营州都督赵文翙就是朝堂派去管辖之人。】
见粉丝提问,乐瑶就赶紧解释一下,光看这两人的名字的确很容易让外人误会。
阿斗听此不由感叹,“大唐当真好厉害,还管理外族之人!”
蜀国没听过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丰功伟绩,因此不知道大唐当年是何其辉煌。
“父皇,所以将士们才怀念李唐江山,就如同咱们要匡扶汉室一般!”阿斗忽然能感同身受了,那是大唐人的盛唐梦!
【很快李尽忠和孙万荣就带兵杀进了营州,手刃了都督赵文翙,并俘虏了数百唐军,这就是著名的营州之乱。】
武则天听神迹用“著名”的字眼形容此次地方叛乱,不禁皱起眉头。
不过一场小小的叛乱而已,竟被后世无限放大,当真可笑。
【其实光看规模而言,营州之乱就是个小规模的地方叛乱罢了,以武周的势力平定这样的叛乱并不吃力。
接下来咱们详细唠唠如此不起眼的叛乱怎么就影响了武则天立储的决策。】
李显立马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画面,自己招兵买马,御驾亲征!从自家母后手中多活了皇位!
李旦……他哥在诡异的笑什么?疯了???
第282章
【随着营州大捷, 李尽忠自封自己为“无上可汗”,并且任命孙万荣为大将军,纵兵四略,队伍发展到上万人马, 并对外声称有十万大军。
武皇武则天得反叛消息, 立马派出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等二十八名大将出兵平定叛乱, 可谓声势浩大。】
“怕不是要给武家后人建功立业的机会。”公子扶苏分析武则天这种反常的行为。
“不过, 也不排除大唐国力大降如大宋一般。”公子扶苏不确定,毕竟之前神迹光说了武周皇帝对内的政策, 没提到她对外的政策。
只是根据之前神迹所述,武周皇帝对内如此折腾,对外政策怕……
大宋和后期的明朝就是如此,只专注于内政而忽略外敌。
“我记得这次大战可不怎么顺利,看来武则天本心是想把皇位给武家后人, 奈何后人没有一个靠谱的。”赵匡美感叹。
“儿子儿子不行, 侄子侄子也不行。”赵匡美吐槽, “果真强者的后代都是废物。”
赵德芳……
总有一种被内涵的感觉。
“不过咱们大宋还不如武周, 不管如何,起码人家抵御了外族。”赵匡美又想到神迹提及的大怂来。
赵匡胤……
李显见他母后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 心中不由鄙夷起来, 要不说史上就没有女人当皇帝的先例。
不过一个部落的匈奴造反, 他家母后就吓成这样?果然是窝里横, 对自己人手段狠厉, 对外半点本事没有。
【李显】:小小叛乱,至于如此?
李显的心声大大方方的出现在天幕中, 此时的他也不怕武则天看。
如今李显特别自信,他这皇位是坐定了, 他家父皇定不会留着他家母后。
李旦看李显脸上无半分惧意,一副王者之姿。
李旦表示他看不懂他家三哥了……
【毕竟大唐立国以来,除了626年突厥打到长安城,至今已经有70多年没一个外族能打到中原腹地,这是颜面的问题,而且亦是武家儿郎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于是在曹仁师他们出征后,武则天立马任命她的好侄儿梁王武三思为榆关安抚大使,屯兵胜州,抵御匈奴。
说白了就是让武三思做抵御匈奴的第二道防线,冲锋陷阵不在前,但是论功行赏的时候却在前,只要曹仁师他们凯旋而归,这场战役的功劳就都是她侄子武三思的。】
天幕上出现武三思的卡通形象,只见他躲在城墙后面,仰头张着一张大嘴,头顶上悬着一个大大的馅饼。
【但是战事的发展完全出乎武皇武则天的意料,按理说如此绝对优势,大唐的军队又不似大宋一般是纸糊的,不该败才是。】
一个败字让武则天直接从皇位站了起来,一旁的李旦跟着打了个哆嗦。
“败?”武则天重复道,如何会败?!
这是自神迹出现以来,武则天第一次情绪波动的如此厉害。
起初听到契丹造反,武则天并未放在心上,武周能抵御吐蕃,小小契丹她还没有放在眼里。
唐高宗李治甚至都没听过这几人的名字,大唐是有将才的,为何要用如此废物,竟然败给已经依附于大唐的契丹!
唐高宗李治看向武则天,眼中带着怒意。
李显则幸灾乐祸起来,他家母后越是不行就越凸显出自己的优秀。
“抢夺了皇位。就把大唐江山嚯嚯成这般?呵……”李显一脸的不屑,从原本惧怕武则天变成了瞧不起武则天。
好似若大唐江山在他手上,便是第二个盛唐一般。
若李显真有如此能耐,唐高宗李治何苦扶持武则天,并在临时之际把江山交付于武则天,究其根本不就是李显不行么。
最可怕的是不行还不自知。
【李尽忠和孙万荣面对大唐派出的20多名大将及数万大军,他们并没有硬碰硬,而是采取了兵不厌诈的战术。
关于这段历史,《旧唐书》和《新唐书》里的记载比较一致,《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就比较详尽了,且过程颇曲折。】
【赵匡美】:有多曲折?
赵匡美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他特别想知道《资治通鉴》中的内容能曲折到哪里去。
作为宠粉的主播,既然粉丝问了乐瑶自然要展开讲讲。
【根据资治通鉴的内容,李尽忠和孙万荣先派了一个小兵把之前营州之战俘获的几百唐军给放了,然后让这个小兵对他们说自己本身不想造反,只是家里人都饿死了,最后被李尽忠和孙万荣逼迫的造反。
现在他们也没有多余的粮食给俘虏的唐军吃,杀了他们又不忍心,于是想放他们走,被俘虏的唐军信以为真,赶紧跑,去投奔唐朝大军。
等着这些俘虏到达唐军的驻地幽州,他们把契丹兵的所言所行告诉了唐军大将曹仁师、张玄遇等人。
曹仁师、张玄遇他们听后,赶紧出击,他们一路冲到黄獐谷。
李尽忠和孙万荣在黄獐谷做了万全的准备,他们派遣老弱士兵来投降,并且故意遗留了老牛瘦马在道边,营造出契丹之弱。】
赵匡美砸吧砸吧嘴,“我怎么感觉在听话本,这是史书?”
怪不得神迹话里话外总说资治通鉴带有个人感情,如今看还真是。
“这种细节都知道,当真厉害。”赵德芳也讽刺道。
按理说唐军大败,这种战败的细节一般会被抹去,但如今却记录的如此详尽,不得不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曹仁师、张玄遇看见这些老弱病残,从侧面认证了唐军俘虏的话,契丹士兵根本无心恋战,曹仁师、张玄遇等人大喜,于是他们丢下了步兵带着所有的骑兵追击契丹兵。
万万没想到,契丹军早就埋伏在黄獐谷深处,只等瓮中捉鳖,最后唐军全军覆没,只有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三人苟活下来。
而李尽忠和孙万荣还得到了唐军的大印,他们伪造文书并让这三人签字画押,文书的内容上大概为,“唐军已经破了契丹贼军,后面的唐军必须火速赶到前线,若不能按时到达前线便军法处置。”
大将匪石等得令,日夜兼程兵困马乏,没想到又中了契丹军的埋伏,全军覆没。】
“是不是咱大宋的将领没骨气,因此才把唐朝的将领也写的如此没骨气?”赵匡美疑问。
虽然唐军的确在此战役中大败,但若真如《资治通鉴》中所述,那就不仅仅是战败了,这是把武周的脸都给丢光了。
此刻不同平行世界的武则天的脸色不能用难看来形容,不管《资治通鉴》到底杜撰了多少,但是战败的结果已成事实。
唐军真的败了,且是惨败。
武则天握紧拳头,她执政的江山为何到如此地步。
武则天开始自省,这是自神迹出现以来,武则天第一次自我反省,或许在有些地方自己的确是错了,比如酷吏之政。
“求神迹指点迷津。”武则天诚心诚意的求问神迹,作为君主她不想看到江山落败在她的手上。
可惜武则天的心中所想并没以弹幕的形式发到天幕上,乐瑶还是按部就班的讲述契丹之乱。
【面对如此战况,武皇武则天立即下令征兵大行讨伐,甚至下令释放全国狱囚及地主家奴,只要能到战场冲锋陷阵立下战功便可罢免他们的罪行,如此武周总算是一下召集十多万大军。】
“哎呦,母后这是急眼了么?招不到兵马连狱囚都征用了?”李显幸灾乐祸的不要太为明显,即便没说什么,单看表情就知他在幸灾乐祸。
李显还记得神迹之前说唐朝后期都招不到人马,最后他家母后还是打着自己的旗号才招到人马,就这样的威望还当皇帝?真是可笑至极。
若是大唐一开始就在自己手中,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说不定是第二个贞观之治。
【李显】:武后怎么还急眼了?
李显那么多心声,只有这一条以弹幕的形式出现在天幕上,还从武则天的眼前飘了过去。
但是正在嘚瑟的李显并没有发现自己嘲讽暴露于众人眼前。
整个大殿忽然间响起一声清脆的巴掌声,随后是李显的惨叫。
李显捂着脸,不可思议的看向站在他身前的母后武则天。
武则天则淡定的揉着自己的掌心,既然李显这个孽障说自己急眼,那自己便急眼给他看看。
一旁的李旦看着他家三哥高高肿起来的脸,没觉的他三哥可怜,倒是想大喝一声,“打的好。”
被打的李显转头看向他家父皇, 委屈又愤怒道,“父皇,母后打我。”
但是唐高宗李治却任何向着李显的意思,面对外族侵犯李显的反应却是幸灾乐祸, 光凭这一点他就该打!
看着天幕上李显的无脑发言, 公子扶苏不住了的皱起了眉头。
公子扶苏忽然有点理解为何武则天要废了李显自己上位, 若把天下交给这样的废物皇帝, 怕是亡的更快。
汉武帝刘彻见这样的发言,真想代唐高宗李治狠狠的揍李显一顿。
对于武则天举全国之力讨伐契丹, 汉武帝刘彻并不觉得有什么,毕竟此时的汉朝正在全力对抗匈奴。
这样没有血性还幸灾乐祸的废物,竟然被复立为太子,怪不得后面生出唐玄宗李隆基那种帝王。
对于神迹提及的唐玄宗李隆基的那段历史,汉武帝刘彻印象深刻。
如果汉武帝没有记错, 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用的那才肱股之臣全是武周时期的旧臣。
所以, 究根问底武则天缺的是臣心而不是能力, 这和她的性别也没什么关系, 关键是她在盛世之时候篡了李唐的天下,且用的还是李唐旧臣。
李显还不知他被直播间前的众帝王一致嫌弃, 还在捂脸委屈。
【有了士兵, 还缺大将, 武皇武则天则重新启用了之前被贬大将王孝杰为总将, 苏宏晖为副将, 统兵讨伐契丹。
和之前的将领不同,大将王孝杰是位有能力的将臣。
王孝杰677年从军, 在唐高宗公元678年,王孝杰便在大非川与吐蕃大将大战, 可惜当时的主将李敬玄按军不救,因此他被战败俘虏,好在他的相貌像吐蕃赞普的父亲,最后得以返唐。
在武周公元692年,武则天因为王孝杰熟悉吐蕃,遂策封他为武威军总管,与大将军阿史那忠一起率兵讨伐吐蕃,并大获全胜,并收复安西四镇。
但是在696年,王孝杰与吐蕃一战中大败,被武则天罢免。】
武则天记下王孝杰的名字,此人她本就有意提拔重用,在看人方面武则天还是有眼光的,只是迫于稳固自己的政权,有些人即便有才也不能重用。
【在王孝杰即将出征之际,前方传来好消息,突厥可汗阿史默啜偷袭契丹的老巢松漠,并且俘虏了李尽忠,不久之后李尽忠便重病而亡,此次造反的第一把就这么死了。】
听到突厥竟然帮助大唐打契丹,李显满脸的不可置信,好端端的突厥干嘛要偷袭契丹??有本事也过来打唐朝呀,干什么打契丹!!
面对自家母后的“好运气”,李显相当气恼,他觉的武则天没半点治国本事,但为何有如此好的运气。
【李显】:突厥为何要帮武周!!
从天幕中那几个叹号便可见李显的气恼,当真有昏君的架势。
【阿斗】:突厥为何要帮武周??
阿斗也同样疑惑,在阿斗的认知范围内,外族都不是什么好人。
“阿斗觉的为何。”刘备赶紧提问自家儿子,绝不放过任何一个让阿斗思考的机会。
阿斗认真想了想,“儿子觉的要不就是他们想借此机会吞并契丹,要不就是对大唐另有所图。”
阿斗记得他家相父说过,王朝与王朝之间只有利益而已,若一方忽然出手,必定是有利可图。
刘备再次满意点头,虽然已经数次感叹,但是刘备还想说他家阿斗真的是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