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娘娘福星高照by岳月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3-01
于是四格格还拉着郭珍珠去苹果树前面看了又看,感觉还挺新奇的样子。
看过这些苹果树,皇帝还领着她们去看了田地。
不过有一块田却是空着的,郭珍珠不由奇怪道:“皇上,这上边是没种东西吗?”
皇帝听后却摇头道:“种了,只可惜没能种活,朕想着节气不对,种得太晚,等明年清明的时候再试试。”
听见“清明”二字,郭珍珠脑中灵光一动,脱口而出道:“皇上这是种的菱角吗?”
毕竟她还记得之前卖菱角的妇人,说这是得清明前后种下。
皇帝一听,扭头笑道:“爱妃看来还记得,确实是菱角。”
郭珍珠还想着之前船队没绕道去南边重新买菱角,她以为皇帝是忘记了。
如今才发现,皇帝哪里会忘,不过可能是另外派人去买了菱角回来种下。
可惜如今离清明太远了,时令不对,这菱角就没种活,还怪可惜的。
四格格一副茫然的样子,明显听不懂菱角是什么。
皇帝索性说道:“菱角没都种完,还剩下一点,回头送去永寿宫,给四格格尝一尝。”
估计是刚从南边送过来,还算新鲜,郭珍珠就笑着道谢,帮着四格格收下了。
六阿哥在后边被奶娘抱着,一双眼睛也是好奇地到处看。
尤其看着田地,他更是好奇地看了又看。
见状,皇帝笑着道:“六阿哥看着对田地挺有兴趣,等长大点,也不知道会不会跟着朕过来试试种田。”
郭珍珠心想,皇帝自己喜欢种田不说,看来也愿意看儿子们跟他一样喜欢种田。
六阿哥才丁点大,哪里知道种田是什么?
别是这时候就被皇帝擅自定下,以后六阿哥长大了不爱种田,却被皇帝拉着来种,那可就惨了。
郭珍珠勉强笑着道:“皇上,六阿哥还小呢,等长大点,再看看他感不感兴趣。”
皇帝点点头,他也就随口一说,毕竟六阿哥确实太小了,还不会说话呢,就说喜欢种田也太过了一点。
他们一行人慢慢在田边走着,就到了稻田那边。
这时候正是绿意葱葱的时候,一大片绿色的稻田。
等秋天的时候,这里就会变成一大片金黄,亮晶晶的,仿佛显示着丰收的喜悦。
皇帝带着郭珍珠和孩子们巡视了自己的田地江山,郭珍珠忽然发现角落种的稀稀拉拉的东西。
“皇上,那是竹子吗?”
那瘦得一小圈的,还不怎么绿的,叶子也没多少,要不是郭珍珠眼尖,都未必能察觉出是竹子。
皇帝见了,也就无奈道:“之前朕听说南边的竹子不错,想着让人送来种一些,可惜竹子并不适应这边,长得十分不好。”
他原本还想着要挖竹笋,可惜这些竹子长得特别不好。
很多长不起来,长起来的就极为瘦弱,仿佛下一刻就要枯死一样。
皇帝试了几次都没种活多少竹子,只好放弃了。
郭珍珠是没想到,皇帝是什么都想试着种,看来他也不是什么都能种活的。
看出她的心思,皇帝笑笑道:“爱妃是觉得朕什么都会种吗?朕其实也得慢慢学习摸索才行,比如这菱角,除了时令之外,还得先在地上育苗。”
“等育苗后再放入池塘里头种,水也不能太多,约莫到膝盖高一点的这个位置,太多反而不会长。”
郭珍珠估摸了一下,那水池的深度大概是半米左右:“臣妾还以为菱角只要扔进池塘里,有着它长就行了,原来里头还有如此多的学问。”
皇帝听后就笑了:“确实有些老农为了省事,直接把菱角扔进池塘里头,也是能长,只是这边却不合适。”
“南边是适合种菱角的地方,不管怎么种大多都能活,跟咱们这边不一样。”
这边天气要比南边冷,也得干燥不少,所以菱角就得小心伺候才可能活了,不能就那么随意扔池塘,基本是种不活的。
郭珍珠受教地点点头,皇帝低头盯着池塘沉默了一会说道:“因地制宜,治水也该如此。如今靳辅和于成龙相争,朝堂大部分大臣却都支持于成龙,这是朕没有料到的。”
“如今靳辅只有朕一个人支持,难免势单力薄。靳辅年纪不小了,脾性却大,一直坚持己见。如今见无人支持他,一时受不住就病了。”
说到这里,皇帝看着被奶娘带着去旁边溜达的四格格和六阿哥,有李德全和几个宫人在后边跟着,十分安全。
刚才皇帝带着顺妃在池塘边上一站,似是要单独说话,李德全就已经示意奶娘带着孩子们先走开去玩儿了。
如今只留两人在原地,郭珍珠认真听着皇帝的话,知道皇帝心里早就有决断,不过当她是树洞而已。
果不其然,皇帝继续说道:“朕想着让靳辅先休息,叫御医过去看了,给了药方,用汤药养养身体。另外朕先给更年轻的于成龙一次机会,看他办得如何。”
郭珍珠心里明白,于成龙要是成功了,那么靳辅的地位就更加岌岌可危了。
但是如果于成龙没成功,那么就说明靳辅的治河策略才是正确的。
不用皇帝跟大臣辩解,时间就能证明两人的对错。
可是皇帝没跟靳辅解释的话,就像是唯一支持自己的皇帝都偏向于成龙,估计病中的靳辅要更难过了。
但是皇帝其实也为了靳辅好,让靳辅避避风头,实在是他在治河上太出色了,可谓是独断多年。
河上建起了二十道堤坝,河边泛滥的次数变得越来越少,这都是靳辅的功劳。
可是功劳都被他一个人占了,其他人必然会有意见。
平日找不到靳辅的错处,这些人当然无法动。如今正好有于成龙这人公然反对靳辅的策略,又说得头头是道,其他人当然附和于成龙,暗地里打压靳辅。
看靳辅病了,皇帝就让于成龙接手治河之事,那些人更是脑补,觉得皇帝更想重用年轻力壮的于成龙。
皇帝眯了眯眼说道:“靳辅这人什么都好,就是不太会来事,跟身边人相处得不够好。但是他在治水上有大才华,这点瑕疵在朕看来不算什么。”
“相比之下,于成龙就更长袖善舞,跟其他官员相处得不错。治河需要当地官员配合,靳辅经常跟人闹得不愉快,于成龙倒是能让对方痛快配合,叫治河的工程能缩短不少时间。”
可以说两人各有利弊,都算是人才,所以皇帝才给了于成龙这次机会。
要是于成龙真能把握好,他还真的可能取代靳辅,成为新的治河大臣。
皇帝正说着,李德全忽然过来禀报道:“皇上,南边送来急报,说是那边治河颇有成效!”
郭珍珠想着,皇帝才念叨着,于成龙这就成功了吗?
皇帝带着笑打开信笺,看完后说道:“于成龙这事办得不错,这么快就成了。”
另一边却有个面生的侍卫过来,递上一封拇指宽的纸条。
皇帝脸上的笑容顿时淡了,接过了纸条。
郭珍珠猜测这可能是密信,不是她能看的,于是退后几步,低下头不敢多瞄。
皇帝看完后却勃然大怒道:“于成龙,他竟敢糊弄朕!”
郭珍珠忍不住又退后两步:于成龙这位大人究竟做了
什么,居然让皇帝这么生气?
皇帝气成这样,今天参观丰泽园的事就得提前结束了。
但是皇帝似乎没急着回宫,而是在原地慢慢转悠,看来是气得不轻,一时半会实在很难消气。
郭珍珠见了,不得不小心问道:“皇上,是于大人的治河没完成,却谎称做好了吗?”
不然皇帝怎么那么生气,是于成龙谎报成绩了?
谁知道皇帝却摇头道:“不,于成龙确实完成了,这治河也的确有成效。”
这话把郭珍珠听懵了,于成龙居然完成了,那皇帝怎的还生气了?
是他完成得不够好,还是完成得不够快?
皇帝提起这事又开始不高兴了,解释道:“于成龙确实做好了,问题是他用的不是疏通河道,而是在河岸建筑了长堤。”
郭珍珠点了点头,忽然顿住了。
等下,提出给河道建筑长堤的不是靳辅吗?
于成龙当初极力反对,说靳辅这束水的策略不对,为此还带着大半的朝廷大臣来阻拦靳辅。
他的建议还跟靳辅反着来,认为应当疏通河道才行。
怎么如今于成龙竟然用了靳辅的法子,还成功了?
郭珍珠看了皇帝一眼,这会儿倒是明白皇帝为何那么生气了。
想想皇帝要不是留了点心眼,派人私下盯着于成龙,估计还真让于成龙给糊弄过去了。
毕竟于成龙这治河确实完成了,也颇有成效,谁能说不好呢?
问题是他用的不是自己的法子,而是用了靳辅的法子成功的,这操作也太骚了!
要是皇帝不知情,只以为于成龙用他自己的法子成功了,那就证明靳辅的方法是不对的,还顺势打压了靳辅,甚至踩着靳辅平步青云。
好家伙,于成龙还挺不要脸的!
郭珍珠光是想想也觉得有点无语,更别提皇帝都快气成河豚了!
皇帝嗤笑道:“看看朝中大臣支持的是什么玩意儿,欺上瞒下,还有脸用上靳辅的法子来治河。”
“于成龙倒是机灵,去到地方后发现自己的法子不适合用,立刻就改变的想法。要他还是坚持己见,估计两岸怕是又得淹没一回。”
想想于成龙的办法是疏通河道,根本无法治河。
只能说于成龙起码还有点良心,发现自己的办法不适用,立刻就换了,不至于叫两岸的良田为了这个不合适的法子而跟着遭殃。
皇帝高高兴兴来丰泽园,却是沉着一张脸回宫,这消息没半天就传遍了。
消息灵通的僖嫔得知后,忍不住过来永寿宫偷偷问郭珍珠:“娘娘,丰泽园那边是出什么事了,叫皇上这般不高兴?”
宜妃也是忧心忡忡看过来,郭珍珠无奈摇头道:“跟丰泽园没关系,跟我和孩子们也没关系,皇上收到侍卫送来的消息后就不大高兴了。”
朝中的事她还是没告诉二人,免得麻烦。
僖嫔听说跟郭珍珠没关系,这才松口气道:“皇上不是因为娘娘生气就好,说真的,我也许久没见皇上这么生气了。”
宜妃连忙点头附和:“是啊,都说皇上的脸色跟锅底一样黑。”
郭珍珠回想了一下皇帝的脸色,虽然她们两人没亲眼看见,还形容得挺生动贴切的。
皇帝那脸色,不就真跟锅底一样黑沉沉的了吗?
皇帝气得要命,回去后就让人发信,叫于成龙用最快的速度回京。
朝臣收到消息后,只以为于成龙成功了,皇帝准备嘉奖他。
于是第二天早朝的时候,朝臣纷纷上折子夸赞于成龙如何厉害,治理河道如何出色,顺势好委婉踩一踩靳辅,一副为皇帝着想的样子:看,是不是于成龙更好?
皇帝听着就更生气了,把夸于成龙最厉害的人都记下来,想着这些人拼命夸于成龙,不会是知道他做了什么,却还帮着隐瞒的吧?
要真是这样,那只惩罚于成龙就不够了。
被皇帝扫了一眼的朝臣只感觉后背发毛,蹦跶得最厉害的几个人慢慢闭嘴了。
他们怎么感觉皇帝的态度有点奇怪,不像是为于成龙治理好河道而高兴呢?
明明之前靳辅治理成功的时候,皇帝满脸笑容,在早朝的时候对靳辅赞不绝口。
怎么换成于成龙,皇帝不但不夸了,还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了?
莫不是皇帝依旧偏心靳辅,想着怎么把人重新扶起来,不大高兴于成龙治河成功了?
靳辅究竟给皇帝灌了什么迷魂汤,叫皇帝那么护着他呢!
跟于成龙关系不错的几个人互相看了一眼,上前提议道:“皇上,既然于大人治河有成效,靳大人还病着,不如南边治河的事都交给于大人吧。”
其他几人纷纷附和道:“是啊,靳大人都病了,一直没好起来。要是继续去南边操心治河之事,想必对身子骨也不好,靳大人不如把此事交给于大人,也能好好歇着了。”
皇帝听着耳边越来越多人的附和,表情越是平静,身边的李德全就知道皇帝是越来越生气了。
李德全低着头退后一步不敢吭声,只觉得朝堂上这些大臣真是没眼力劲,难道没看出皇帝不高兴了吗?
当然也有那么一两个人察觉到了,只是他们压根就不知道缘由,只以为皇帝不怎么喜欢于成龙,更喜欢靳辅而已。
于是这个美丽的误会就这么产生了,其他人还努力说服皇帝放弃靳辅,转用于成龙。
皇帝听他们说完后,这才慢悠悠道:“于成龙治河有成效的事,朕已经听说过了,你们当中谁知道他用的什么法子吗?”
这话把大臣们问懵了,还能是什么法子,不就是于成龙提出的办法吗?
有人小心谨慎问道:“皇上,于大人当初提出疏通河道。”
皇帝不会忘了于成龙提出的是什么办法吧,这怎么可能?
果然,这大臣说完后,皇帝就嗤笑一声道:“于成龙确实是成功了,却是在岸边筑起了长堤。你们来说说,他这是做成了还是没做成?”
这话把大臣们也整懵了,一个个说不出话来。
毕竟他们心里明白,在岸边筑起长堤的办法是靳辅提出来的。
于成龙当时极力反对,认为束水没用,必须要疏通河道。
大臣们那会儿跟着劝得多真切,如今心里就多想骂娘。
跟于成龙关系特别好的几个大臣,刚才有多积极发言,如今就有多想直接当场晕过去。
晕是不可能晕的,他们被皇帝盯着,浑身汗毛都竖起来了,心里更是把于成龙狠狠骂了一遍。
这家伙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之前他还口口声声说靳辅的法子多不合理,绝不能成功。
转头这家伙
就自己用上了,还成功了,然后来报喜,简直不要脸到极点!
不用皇帝开口惩罚,这几个人下朝后回家就开始装病,其实是不敢出门见人了。
无他,实在太丢脸了!
皇帝见这几个大臣比他还郁闷的样子,心情还算好一点了,起码他们没帮着于成龙欺瞒自己。
郭珍珠得知后,觉得皇帝的快乐果然是建在大臣的痛苦之上。
于成龙坐船没日没夜赶回京城,刚到地方就被皇帝召进宫,然后狠狠训斥了一顿。
可能骂一顿不够,皇帝每天都叫于成龙进宫来骂,不然很难打消心头之郁闷。
不过骂归骂,惩罚却不多,皇帝也就罚了于成龙一年的俸禄。
僖嫔听说后还十分意外道:“我还以为皇上这次那么生气,不把于大人打一顿,也得禁足来着。”
郭珍珠好笑道:“于大人要是禁足了,后边谁来继续治河啊?”
靳辅还病着没好,皇帝也没别人能用,就只能捏着鼻子继续用于成龙了。
而且于成龙这个人能力是有的,良心也有一点,起码去到地方发现自己的法子不对,立刻就换了靳辅的,都不带一点犹豫。
脸皮厚之外,他对治河上还是很有判断力,这一点很多人就做不到。
所以皇帝只能继续用于成龙,谁让靳辅年纪大还生病呢?
皇帝也不好让病着的靳辅起来办差吧,所以只好让于成龙去继续干活了。
再就是于成龙虽然不要脸用了靳辅的法子,却还是把差事办成了。
没道理臣子办差成功了,皇帝还喊打喊杀的,那以后谁愿意尽心尽力办差?
所以皇帝再生气,也只能雷声大雨点小,骂得很厉害,最后却是轻轻放下了。
僖嫔是听明白了,也忍不住想笑:“于大人这一手真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娘娘说靳大人得知后会是什么表情?”
郭珍珠想了想道:“靳大人可能是哭笑不得吧。”
于成龙当初有多反对估计靳辅还历历在目,如今居然麻溜就用上自己的解决法子,靳辅估计知道后心里头也挺复杂的。
毕竟于成龙这人说聪明还是聪明的,没那么一根筋,会变通,也会来事,还相当能屈能伸。
换做靳辅如果是这个性子,可能就没那么多大臣反对他了。
但是如果靳辅是这样的性子,也不会一门心思全放在治河上,得到如今这么大的成就。
只能说两人的性情各有利弊,就看皇帝怎么用人了。
皇帝一边折腾于成龙来出气,一边也摆平了内务府采办和皇庄的事。
皇庄那边的庄头都互相换了负责的庄子,庄头们都挺懵的。
因为这换的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全换了,换成了新的庄子来负责。
皇帝也没说明白,只让庄头继续负责新皇庄,庄头就以为皇帝打算来个新花样,全都焦头烂额开始着手新庄子的事,也没心思想其他了。
换了庄子后,皇帝还趁乱塞了人进庄子来取证,到时候就能让庄头们把吃进去的吐出来。
当然皇帝还是觉得庄头们未必都这样,可能有那么一两个是清白的。
沾手的人不能放过,但是没沾手的人却也不能无辜落罪,所以派人进庄子搜集证据。
另外皇帝还让人物色新的庄头,在庄子里看看有没适合的人,在外头也找寻一番,算是做两手准备。
至于内务府的采办就要容易得多了,直接换人,还发了新规矩,变成两个人。
一个采办,一个监督,然后半年一换。
至于采办去宫外采买的价钱,物价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有所浮动。
偶尔少了多了,采办总不能用一个价钱去采买,其中易碎品比如鸡蛋在路上也会有消耗,也不能叫采办倒贴钱来办差。
皇帝还不至于吝啬成这样,让人办事还得自掏腰包来采买。
于是皇帝就定下了一个标准,宫外物价上下浮动一般不会超过一成,那采买的价钱就按照高一成来计算。
除非到了天灾尤其厉害,作物减产严重的时候,采办可以直接禀报告知皇帝,皇帝再根据物价来调整。
其他时候,都按照平时物价超过一成左右的价钱来采买。
这样耗损就不需要采办自掏腰包来填补,偶尔多出来的一点数目并不多,就算是采办的辛苦费了。
郭珍珠感觉这安排挺好的,没叫人吃亏,却也没让人占太多便宜。
皇帝还说到做到,直接把宫务的事正式交给郭珍珠。
在此之前,皇帝还先派李德全先去永寿宫宣旨。
郭珍珠那会儿刚用完早饭,正给刚吃好的四格格用帕子擦嘴角,就听说李德全来了。
她一脸疑惑,还想着李德全怎么一大早来了。
等郭珍珠出去后,李德全拿着圣旨,她连忙跪下来听。
这一听,郭珍珠都有点懵了,因为皇帝晋封她为顺贵妃。
郭珍珠心想皇帝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来掌管宫务,竟然就给她晋封吗?
这估计是史上最离谱的晋封理由了,她却不怎么意外,毕竟皇帝说了处理,原来是这么处理的。
郭珍珠被林嬷嬷扶着起来接旨谢恩,还给李德全塞了个大荷包。
李德全满脸笑容道:“奴才恭喜贵妃娘娘。”
他心想顺贵妃这晋封之快,整个后宫都无人能及了。
如今她还代替温贵妃掌了宫务,这身份更是不一般。
不过别人不知情,李德全在皇帝身边,自然知道顺贵妃给皇帝解决了多少棘手的问题。
可以说有顺贵妃在,皇帝是如虎添翼,自然待她不一般。
李德全让人放下皇帝的赏赐,满院子几乎要放不下。
除了珍珠、玛瑙和金簪的首饰和各色布料之外,还有玉如意、瓷瓶的精致摆件。
另外还有两箱话本和游记,说是给顺贵妃平日解闷,从民间搜罗而来,重新誊抄过的。
甚至皇帝还贴心准备了书柜,一并送了来,让书册也有能放的地方,都不需要郭珍珠操心另外让人置办了。
这书柜用青金石、寿山石、青玉和螺钿等来镶嵌装饰,另外还有描金铺文,极为富丽堂皇。
柜子门还是一幅图,周围百花齐放,有人在赏花,似是赏花宴。
众人或坐或站,或是单独一人赏花自酌,或是两三人一起交谈。
仔细一看,这花有牡丹、玉兰、芍药和海棠等等,仿佛花香都要扑鼻而来。
说是书柜,其实跟艺术品没什么两样了,极为精致漂亮,郭珍珠都有点舍不得用了。
书柜之外,还有一座小时钟。跟外头笨重还一人高的时钟不一样,这时钟只有小臂高,上面镶嵌了很多小小的宝石,极为华丽。放在书房的桌上正好,不太占地方。
郭珍珠以为这赏赐已经够多够全面了,最后李德全还递来一个檀木锦盒,说是让她私下再打开。
这让郭珍珠一脸茫然,锦盒里是什么贵重东西,竟然都不让在外人面前打开吗?
她收下后,只好带着锦盒到书房,单独打开,才发现锦盒里面放着一本薄薄的册子。
郭珍珠一脑袋问号:就这?
李德全神神秘秘的样子,她还以为是什么特别贵重的东西,就一本小册子吗?
郭珍珠拿起来一看,发现是一本画册,跟她之前画的十分相似。
她忽然有所感,翻开画本来看,发现是说如何种稻的。
从稻米怎么选种,再怎么育苗,然后重在土地上,还得浇水、除草和捉虫,每一步都画了出来,完全是一目了然。
稻米后边长大了,一片绿意,渐渐变得金黄,就是收获的时候了。
拿着镰刀收获稻米的人,脸上的笑容几乎要跃出纸上。
郭珍珠的指尖在画本上轻轻一抚,忍不住笑了起来。
虽然她没亲眼见过皇帝画画,但是底下的一行字却认得出是皇帝的笔迹。
皇帝竟然抽空做了一本画册,真是时间管理大师,他究竟什么时候弄的?
不管如何,皇帝这是够用心的了,郭珍珠回头可以送给四格格和六阿哥看看,也能知道稻米是怎么长成的,比她之前画的要细致具体得多了。
毕竟郭珍珠又没亲自种过地,远不如皇帝对种稻那么了解。
只能说皇帝想让六阿哥种田的心不死,这就准备上了。
六阿哥长大点看了画本,要是感兴趣,估计就跟着皇帝去种田了。
郭珍珠偷偷拿着看了好几天,宜妃和僖嫔纳闷她怎么整天在书房偷摸着不知道在看什么。
问了郭珍珠也不说,一副神神秘秘的样子。
宜妃都要怀疑郭珍珠是不是从宫外悄悄让人偷摸送来春=宫图了,不然为何要这么鬼鬼祟祟的?
她忍不住私下拉着郭珍珠小声提醒道:“姐姐,外头的东西可不能带进来,被人发现就麻烦了,得赶紧处理掉才行。”
郭珍珠被她说得一头雾水,疑惑道:“我带什么东西进来了?”
最近也就外头送了玫瑰花露进来,再就没别的了。
宜妃见郭珍珠满脸茫然的样子,也不确定了,把心里的疑问一说,郭珍珠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妹妹想多了,我可没有这种爱好,也不会看这个。”
主要是现代那些比古代的春宫要露骨多了,这会儿的图不但含蓄还模糊,实在没什么看头,对现代过来的郭珍珠着实没什么吸引力。
宜妃一愣,接着尴尬道:“是我想岔了,主要这几天姐姐神神秘秘的样子,我还以为姐姐带了什么东西回来,才在书房偷摸着看。”
郭珍珠笑着把宜妃带去书房,拿出锦盒里的画册道:“我看的是这个。”
宜妃看着手里薄薄的册子,犹豫了一下才翻开,发现只是普通的画本,内容还十分简单又普通,这才松口气道:“既是这东西,怎么姐姐总躲在书房里看?叫我和僖嫔都误会了姐姐。”
郭珍珠沉默了,谁能想到宜妃和僖嫔的脑洞那么大,还怀疑她从宫外弄过来春宫图。
这玩意儿在宫里是禁品,她一个刚掌管宫务的人,实在没必要以身试法。
宜妃也察觉自己问了个傻问题,脸红红的更尴尬了,她目光一飘,问起别的事来:“姐姐如今要掌宫务,那其他人手里的是不是得要回来?”
之前温贵妃是因为不熟悉宫务,所以把一部分交给其他嫔妃帮忙。
如今这宫务转到郭珍珠手上,她跟温贵妃不一样,光是看账都比任何人都要快,处理宫务不是什么难事。
那么郭珍珠就没必要把宫务分出去了,不就得要回来吗?
宜妃担心的是,其他人未必愿意还回来。
她和僖嫔好
说,惠妃就不一定了。
郭珍珠眨眨眼道:“妹妹这是想还回来,不给我帮忙啦?”
宜妃连忙摇头道:“姐姐想要我帮忙,我自然会继续帮的,僖嫔也一样。”
闻言,郭珍珠就笑道:“那不就行了,你们继续拿着,惠妃那边的也没必要拿回来。”
对上宜妃困惑的眼神,郭珍珠总不能说,事情那么多,让她一个人做不得累坏吗?
有人愿意帮忙,郭珍珠是巴不得再分点出去。
可惜荣妃禁足了,不然荣妃虽然别的不行,处理宫务还是可以的。
这次郭珍珠晋封为顺贵妃,宣嫔也被晋为宣妃,可惜宣妃只会蒙语,不然也能帮忙了。
平嫔和端嫔还没给放出来,平嫔就算了,估计在家里也没处理过什么事,端嫔应该是能帮上忙的。
郭珍珠想着等端嫔出来后,或许也可以分一部分让她做,给自己减减负。
她对宜妃的解释道:“那么多宫务,一个人掌管就要累得很。你看佟皇贵妃和温贵妃不就累坏了吗?索性这些琐事多得很,我哪怕再能干也是会累的,多点人帮忙是再好不过了。”
宜妃听后连忙说道:“姐姐要是累了,只管多分点事让我来处理。”
郭珍珠拍了拍她的手背笑着道:“哪能累着妹妹,我如今还好,想着跟皇上多要点人手过来帮忙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