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寒婿的科举路by三六九龄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3-16
“有什么麻烦的,”潘掌柜说道:“在下别的本事没有,就是认识的人多,这事儿包在下身上了。”
“只要明年秋季,沈大人给咱们弄只会‘憨叫’的蝈蝈来开开眼就成。”
沈持:“莫说一只,一串都行。”
潘掌柜哈哈大笑。
沈持低头喝茶,也不说话,就那样静静地坐着。
前一阵子,潘掌柜听说了大理寺抓走孟度的事情,京城有人起初不晓得贺俊之发什么疯,从偏远之地抓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孟举人做什么,后来有人挖出来,说道:“这孟度啊,是三十多年前御史孟朝的儿子,是新科状元郎沈大人的启蒙夫子……”
传开之后,他们都说接下来有好戏看了,有恨透了贺俊之的书生们已经准备好纸和笔,打算写本《状元郎救夫子》的催泪话本了。
此刻沈持就在眼前,潘掌柜也好奇,心道,沈大人一进京不去为你老师奔波,反倒先到这里来了,说打探消息吧,他坐这么久了也不开口……终于忍不住拐弯抹角地问:“沈大人夜里没睡好吧?离这里不远的欧阳大夫,开安神药特别管用,在下曾有一段时日不安寝,喝了他一副药当晚睡得被抬走都不晓得,大人若是需要,在下带大人也去开一副来。”
“在下倒不需要,”沈持听出他的弦外之音,却只当不知,笑了笑说道:“不过我正在寻求神医呢,潘掌柜可否举荐一位,能治哑病的?”
潘掌柜惊问:“哟,谁得的?”还没听说过京城有谁能让哑巴开口说话的呢。
沈持痛心地说道:“是舍妹。”
潘掌柜的眼神瞬间变得同情起来:“令妹多大了?”
沈持:“十四。”
“哎哟,那是要赶紧治,”潘掌柜数着京城名医:“齐大夫,黄大夫,侯大夫……齐大夫擅长小儿夜啼哭,黄大夫能治丈夫不举……”
沈持:“……”最后听着一位叫孙高的大夫还不错,他道:“这位孙大夫,找他看病的人多吗?”
“多了去了,”潘掌柜说道:“只是孙大夫一日才看三十个病号,沈大人要是想找他,难喽,头一天晚上就得去医馆排队领号,放到三十号就不放了,又要等次日再来……”
每日找孙高看病的人太多了,且他只看三十个病号,看完后说什么都不会再开药方了,要等到第二天。
沈持:“……”
要不他一会儿去孙家医馆排个队吧。
外间有两人来书肆淘书,口中似乎正在聊京城中发生的事情:“……陛下要给七皇子找老师,不知落在谁的头上。”
他们说的七皇子是后宫宠妃周淑妃生的儿子,叫萧承彧。
“定是要翰林出身的,”一人说道:“还要出身、样貌、品德……样样都好才行。”
沈持听他们聊得越发兴起,抬眼给潘掌柜使了个眼神,提醒事涉皇家宫闱,宜粗不宜细,不要再深说下去了。
潘掌柜贼精,一下子心领神会,到起身出来扫了一眼,轻轻嘘了声:“二位,找什么书呀?”
二人被他这么一问,也自知失言多话,忙转了话题,说起京城中翰林出身的薛溆前阵子写了首诗,“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不见杨柳春,徒看桂枝白。①……”
一人说道:“这句‘不见杨柳春,徒看桂枝白。’实在是传神,京城都在传唱呢。”
另外一人说道:“可不是嘛,这句是真好,京城老妇都能吟了呢……”
沈持在里头隔着珠帘听了也觉得好,心道:薛溆确实有才。
他们又滔滔不绝地说道:“徐探花作诗也不错呢,但听说沈状元郎似不太擅长,未听有名句传世……”
沈持:“……”
这算不算飞来一箭扎心了。
潘掌柜听见笑着安慰沈持:“沈大人万不要放在心上,我朝以文章取士,诗词不过锦上添花,有也罢无也罢都是小事情。”
沈持一笑:“在下日后必刻苦学诗,就不信做不出一首好诗来。”
潘掌柜在心中说道:年轻人到底气盛,嘴上却道:“在下等着沈大人的好诗。”
沈持一口一口喝着热茶,暖意融融,闲着无事与潘掌柜随意聊着:“京城的大人们,都有拿得出手的名诗?”
“历年进士及第,翰林出身的大人,”潘掌柜说道:“都有。”
沈持:“……”
敢情以后别人提起来,就差他了。
潘掌柜趁机推销起他家的书来:“咱家专门有一本诗集,里头搜集的全是翰林出身的大人们的诗词,大人要瞧瞧吗?”
沈持只是想打发时间,静观大理寺的动静,于是说道:“请潘掌柜找一本给在下拜读。”
他熟练地从书堆里翻出来一些:“当年京城中才子云集,专门有人收集了这些诗,沈大人看看也是好的,日后同僚集会,免不了用得到。”
官场之上,聚会时即兴作诗也是要懂人情世故的,与同品阶比不能落下风,与比自己高的官阶比,不能太出风头。
沈持百无聊赖地翻着《翰林诗集》,打算稍坐片刻,天黑就去孙家医馆排队拿号。
他品着茶翻了会儿诗集,果然全是进士及第的翰林所作,每首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只是他看不大进去,翻得书页哗啦作响。
忽然,“贺俊之”三字映入他的眼帘,沈持这才想起来,此人是贞丰二年的榜眼,曾进士及第。
且他年少时作的诗还不少,这本《翰林诗集》中收录了五首。
沈持来了兴致。
大理寺的书房中火炉烧得通红,贺俊之进来后宽去狐裘挂在衣架上,暖意将他脸上烘烤出淡淡的血色。
“沈归玉抵京了吧?”他问。
大理寺丞翁泉回道:“沈大人今日晌午已抵京,他没有和家人一起,而是独自一人微服入的城,咱们的人跟着沈家的马车去了秦州会馆,没想到扑了个空。”
贺俊之的心头一跳,莫名有种不好的预感。
“那他人呢?”
翁泉:“后来有人看见他去了獬豸书肆,他在那里梓行了一本叫《雅虫》的书,说是去讨润笔费。”
贺俊之冷笑:“之后呢?”
翁泉:“他去了孙家医馆。”
“他去哪里做什么?”
“听说他妹子是个哑巴,”翁泉说道:“大概去寻医问药的吧。”
贺俊之的手指一下一下叩击在书案上,听起来有点微微的急促:沈持进京后不为孟度奔走,倒有些不好办了。
那人比他想的还要冷漠,似乎没有心。
翁泉为这事连日来未曾睡过好觉,此时眼袋都快要掉地上了:“大人,咱们怎么办?”
贺俊之抬起修长苍白的手指点了下额头:“既然沈归玉到了,”他一字一字说道:“把孟度的罪名放出去——就说其父孟朝昏聩,为一个小小的侍郎祝家写上梁文,竟敢用‘龙蟠虎踞’四字,气势之大可与紫禁城齐,僭越了,作为其子,孟度六岁开蒙,当日孟朝为祝家写上梁文时他已经通文墨晓得轻重,这么多年来却知情而不揭发,是为隐匿,对朝廷不忠……”
“革除他举人的功名,打二十板子。”
翁泉听了两眼贼光一闪:“高,大人真是高啊。”
且看高在哪里。
当时抓捕孟度时放出的消息是“‘龙蟠虎踞’四字有谋反之嫌”,但贺俊之从未想过让孟度跟谋反的罪名沾什么边,不过是想震慑沈持,想让他自乱阵脚罢了。
要是真给孟度定个谋反之罪,以此牵连到沈持头上,那么溯及起来,皇帝萧敏的老师王渊也逃不过。
更何况,沈持与王渊这一脉渊源更深,他先师从国子监邹敏邹子溪博士后又在退思园求学三载,莫说这些人他撼动不了,就是想动,他们门生故旧无数,一人唾一口都能将他淹死,根本惹不起。
他何苦给自己惹麻烦。
如今给孟度一个区区“知情不揭发打二十板子”,不痛不痒的罪名,既不会引起天下士子哗然,又不会招来御史像疯狗一样咬住他弹劾,不值得,顶多说一句大理寺用法严苛罢了。
但大理寺可以义正言辞地说,为国办事事无巨细以威慑民间不安分之人,一句话就给顶回来了。
高明之处还不止在罪名上,更是在刑罚上。打这二十板子会在大理寺外面的空地上行刑,对于受刑之人孟度是奇耻大辱不说,且他的生死也全捏在大理寺的手里,比如在狱中把他折磨一通,到时候打实板子,人抬回去后,说不定几天就没了。
贺俊之想沈持是清楚的。
这样既能打他个措手不及,于大理寺又没什么麻烦,乃上上之策。
“那下官明日便——”翁泉咬着后槽牙玩味地说道:“先将孟度的罪名放出口风。”
明日, 是给沈持最后的期限了。
他很想知道沈持得知后会如何行事,是依旧不闻不问,还是束手就范呢?
翁泉心道:沈持呀沈持, 你最好是乖乖听话。不然,咱们双方都多伤啊, 你说是不是。
贺俊之颇满意他的手笔,亦意兴很高地说道:“本官也想看看, 沈归玉的心到底有多冷。”
这时候窗外夜幕缓缓落下,天黑了, 有下人来报:“贺大人, 翁大人, 咱们的人盯梢到沈大人方才从孙家医馆出来后去秦州会馆与其家人汇合。”
翁泉问:“沈大人看起来着急吗?”
“沈大人胳膊下夹着一本《翰林诗集》,”下人回道:“他踱着四方步, 还在路上停下来买了份炒麻豆腐带回去, 未看出有一丝急躁之色。”
“《翰林诗集》,诗集, ”翁泉笑道:“沈大人可真有闲情逸致啊。”
“哦, 对对对, ”他想起一件事来:“今科薛榜眼,如今的翰林院编修薛溆薛大人前阵子得了首好诗,其中有一句‘不见杨柳春,徒看桂枝白。’, 哎呀那是真好啊, 一作出来就传唱遍青楼酒肆, 盖过了新科状元郎沈持的风头……”他滔滔不绝:“沈大人必是进京后听说了这件事,心中不服气,要寻来瞧一瞧, 想着该怎么争个高下……”
翰林诗集。
不知为何,这四个字让贺俊之莫名眩晕了一瞬,他坐正了身躯,斜瞟他一眼:“不用等明日了,翁大人今晚就想法子把孟度的罪名放出去,务必要传到沈归玉耳中。”
翁泉倏然被打打断叫停,“噶”的一声,嘴巴收得不利索砸吧了几下:“……是,是,下官这就去办。”
秦州会馆内。
自打今年四月份沈持高中新科状元后,秦州府在京的乡贤们高兴,纷纷解囊给会馆捐银子,让修缮门面。
与年初时相比,如今的会馆内装潢一新,从先前沉闷的灰色换成了花青、藤黄、石绿等色系,明快但不轻佻,让室内更显气韵透达。陈设的红木案榻很是阔气,上面讲究地摆放着仙鹤形香炉,藤编罐里插着一支梅花,缕缕暗香浮动。
沈持一家人的到来让会馆掌柜申四明喜极而泣:“沈老爷,夫人,小姐,怎么不提前说一声,在下好叫人去城门外接你们。”
“在下一家来投宿就够麻烦申掌柜了,”沈煌拱手说道:“安敢再劳您相迎。”
“沈老爷说的哪里话,”申四明说道:“要不是沈大人,会馆哪敢想有今日,在下心中感激不尽啊,”他一边说一边招呼伙计们搬行李:“挑两间最好的上房,把老爷夫人和小姐的行李搬进去。”
沈煌谢过他。
到房间里安顿下来后,伙计们送了热水来,供他们涤去一路风尘,洗漱更衣。
沈煌看着富丽的会馆房间,想着沈持,心中终究不安,他低声对赵蟾桂说道:“我和贱内,小女三口人没什么事,阿桂你还是去找阿池吧。”
兴许沈持身边需要人手呢。
“老爷,咱再等等吧,”赵蟾桂跟着沈持的时间不短了,知道他的性子:“大人或许想独自静静呢。”
或者,沈持有事要办,带着他不方便。
沈煌点点头:“是我糊涂了。”
赵蟾桂:“老爷,咱们哺食吃点儿什么,我去告诉申掌柜。”
这一天下来还没好好吃顿饭呢。
沈煌哪有心思想吃饭的事:“不要太麻烦人家,会馆有什么就吃什么吧。”
赵蟾桂应声“是”下楼去了。
不大一会儿,申掌柜上楼来请沈煌夫妇和沈月去大堂吃哺食:“今儿这顿没准备什么,只一道清汤鸡丝面,委屈老爷夫人和小姐了。”
“咱们秦地的风俗,上车饺子下车面,这面寓意着长安常聚,”沈煌说道:“这顿饭,没有比一碗面更好的了。”
申四明笑着说道:“是啊,希望上天保佑,咱们秦州府的同乡都能长安常聚。”他说这话的时候心中蓦地想到身陷囹圄的同乡孟度,揪心不已。
会馆的鸡丝面鸡汤清单鲜美,上面浮着翠绿的小葱,另有切成三角的油炸豆腐干放在汤中,吃起来让整碗面柔中带脆,更能激发食欲。
然而沈煌夫妇和沈月拿着筷子,吃得慢极了,好半天才挑了三五根面条放进嘴里漫不经心地嚼着,皆心事重重的模样。
坐在一旁的小桌上陪着他们吃饭的赵蟾桂也一样,半天才动一动筷子。
这一碗面从傍晚吃到天黑,从新出锅热气腾腾到冰冰冷,四人还在一点点往下咽。
“吱——”会馆的大门开了,和着冬月北风的呼啸,有人兴奋中带着激动喊道:“沈大人来了。”
大堂内食不甘味的几人忽然脸上有了光彩:“可算回来了。”
初浓的夜色里,沈持带着一身冬日的寒意走进来,屋中明亮的烛光照得他眼睛微微一眯,他手上带着一包吃食,往餐桌上一放,笑道:“才吃饭,正好,来,尝尝京城里的麻炒豆腐,别的地方吃不到的。”
据说要做炒麻豆腐,先要将绿豆浸泡在水中泡上三天三夜,泡透了之后再用石磨磨成浆,这浆水静置后可以做两种吃食,最上面稀的是豆汁——后世爱喝的很爱喝,嫌弃的很嫌弃,下面一层稠糊凝滞的暗绿色粉浆,榨去水分,用雪里蕻和羊尾巴油一炒,非常香又下饭。
申四明:“沈大人还没吃饭吧?”他吩咐伙计:“快,给沈大人煮一碗鸡丝面来。”
“谢了,”沈持没跟他说过多客套话,洗净手后他坐到沈月身旁:“累吗阿月?”
沈月看着他摇头,看到兄长还有心思买来麻炒豆腐招呼他们吃,她想:孟夫子的事情,他必是胸中已经有底,想好对策了。
她也跟着松快了,拿眼睛瞟了瞟那盘麻炒豆腐。
沈持从袖中掏出一张发黄的包草药的纸:“阿月,哥哥跟你说,京城里有一名姓孙的大夫,医术非常高明,哥哥呢方才去领了号,你明日便到孙家药馆去让他给你瞧瞧,好不好?”
一听又要看病,沈月本能地眉头一颦,可怜巴巴地扭过头去看着朱氏。
朱氏摸了摸女儿的头:“阿月乖,明儿娘带你去,要是孙大夫开的药苦,娘就带你去买蜜饯吃,好不好?”
这等哄小孩子的话让在沈月听了哭笑不得。
新煮的鸡丝面端上来,沈持舀了口汤喝,随后又夹起一筷子麻炒豆腐,才送到嘴边还没来得及吃,就听见会馆的伙计仓促凌乱地跑了进来:“掌柜……”
他看了看沈持,话堵在喉咙里不知该说不该说。
申四明:“我让你留意点儿大理寺那边,可是有孟夫子的消息了?”
那伙计难过地点点头。
沈持的面色微变。
申四明:“说吧,让沈大人也听听。”
“有自称他家亲戚在大理寺当牢头的人说,”那伙计说道:“贺大人要给孟夫子定一个什么‘隐匿不揭发’的罪,还要打他二十板子。”
音落,大堂之中刹时落针可闻,随后众人齐齐倒吸一口凉气,每年挨板子死了的可不少。
沈持的神情骤然大变,却又在瞬息间如常平静,他淡声说道:“没说什么时候行刑吗?”
伙计:“没听说。”
沈持目光僵直地凝视窗外廊檐之下风灯中跳跃的烛火。
“隐匿不揭发”在本朝并不是什么大罪,打二十板子也量刑适当。然而就是这么个可有可无的罪名,前后一个多月才透露出风声……拖得过于诡异了。
说实话,当初孟度被抓的时候,沈持曾怀疑过,大理寺是不是要用这件事钓出、扳倒哪条大鱼来,为皇帝萧敏磨刀霍霍或是铲除异己,事情未明朗时他一直拖着不敢贸然进京露面便是担忧此事,可等来等去,大理寺并没有从孟度身上牵扯出别人,甚至连孟朝的友人,用了“龙蟠虎踞”三十来年上梁文的祝家人都安然无恙——当然,据说祝家也没有正经的后人了。
带着种种疑惑,直到他抵达京城,姓贺的总算忍不住放出给孟度定罪的口风,这一刻他完全能够笃定:他先前的直觉没错,贺俊之果然是冲着他来的。
他一直就在等贺俊之拟给孟度定什么罪名,到此刻总算是尘埃落定,对方亮出了一张底牌。
隐匿不揭发,打二十板子。
沈持咂摸着这个罪名和量刑,心中冷笑:姓贺的够高明,这件事轻飘飘的落下,在京城连一片水花都激不起,无人在意或问津,然手段却极尽歹毒,这二十板子足以置孟夫子于死地,叫他们得以有足够的分量来拿捏自己。
孟度的事,前后脉络是理清楚了。
可是——沈持百思不得其解,贺俊之为什么要冲着他来?
往日无怨近日无仇的两个人,姓贺的是翻云覆雨的大理寺卿,他不过一连根基都未稳的仕途新人,有什么值得姓贺的大动干戈,以至于抓孟度来做筹码要挟于他?
万般疑惑一起涌上心头,沈持想不通。
尽管如此,但眼下他不得不有所行动了——一旦真叫姓贺的将孟度的罪名和刑罚写在黑纸白字上盖上刑狱的大印昭告天下,不用大理寺使出龌龊手段,孟夫子必会自绝于世,才不会给他们羞辱的机会。
且说不定孟夫子早看穿了贺俊之的意图,那他就更不会苟活当沈持的软肋了。
因而,不能再等下去了。
沈持拿出帖子叫赵蟾桂送去贺府:“给贺大人捎句话,就说我想见他。”
他要见一见贺俊之,无论如何是要保住孟夫子的。
赵蟾桂迟疑了下,还是接过帖子去了贺府。
沈煌犯愁地看着沈持:“阿池,爹能为你做什么?”
朱氏和沈月也巴巴地望着他。
沈持勉强淡笑三分:“没事的,别担忧。”他说完,问会馆的申掌柜:“申掌柜在京城多少年了啊?”
“哟,”申四明想了想说道:“有小二十年了。”
沈持低下头才发现他的饭还没吃,连忙扒拉两口填了下肚子:“申掌柜,能陪本官喝杯茶吗?”
申四明晓得沈持要向他打听京中之事,笑道:“沈大人请随在下去茶室坐坐。”
沈持端起茶碗漱了口,拿起他的《翰林诗集》跟着申四明去了楼上的茶室。
二人进去后,他将门窗一一关好。
“大人要问什么事尽管问吧。”申四明说道:“但凡在下知道的,无不告诉大人。”
沈持坐定后翻开手头的这本《翰林诗集》,说道:“本官今日偶然之下拜读了贺大人早年作的诗,才知他竟如此有才华。”
《诗集》中的头一首《题董帝师村居》,写道:莲绕闲亭柳绕池,蝉吟暮色一枝枝。
……花圃春风邀客醉,茅檐秋雨对闲棋。
樵童牧竖劳相问,乡村从来出帝师。①
这是贺俊之当年高中榜眼后和友人出去郊游,在京畿的山中路过本朝开国之初的帝师董真故居时写下的一首诗。
其对仗之工整,朗朗之上口,可谓诗中上品之作。
且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董帝师的崇敬,想到他父亲王渊与董一样出身乡野,也隐隐寄托着他的自豪之情。
听到沈持夸贺俊之有才华,申四明重重地叹了口气:“贺大人年少时在京城是‘人如玉世无双’的翩翩公子,他出身华贵才高八斗,杏榜高中探花后做了翰林,要不是……”他摇摇头继续说道:“贞丰五年,他在翰林院做编修满三年,本来要到京兆府任少尹的,谁知道……一夕之间竟被人弹劾他不是帝师王大儒的亲生儿子,而是因贪污河道岁修银被诛了九族的抚州知府贺世仪的遗腹子……”
当朝,包括很多朝代,贪污河道岁修银是极重的罪行,毕竟修河道之事稍有疏漏就会殃及数万甚至数十万百姓的性命,一旦被坐实,不是满门抄斩就是诛九族的下场。
所以很多地方官员即便胆子再大,也不敢染指岁修银子,那贺世仪实在是又贪又蠢,无法无天。
沈持:“可尽管贺大人被揭发出身世,陛下当时不是没降罪吗?”
“是啊,当时贺大人羞愤得欲触柱而死,但陛下惜才,”申四明说道:“不仅没降罪,陛下还说他一直以来都知道贺大人是老师王大儒的养子,但从未将贺大人视为贺家人看,而后为了安抚贺大人,又将他擢去当大理寺当少卿,贺大人为了感念陛下的恩德,自绝贺家的子嗣之根,在任三年,他以令人光听了都要哆嗦的手段将朝廷蛀虫,锦衣侯韦有昌一家连根拔起,清除得一口不剩,立了大功……”
但从此也有了酷吏的名头。
沈持:“……竟还有这么一段事情。”
锦衣侯韦有昌,是先太后韦氏的亲弟弟,皇帝萧敏的舅舅,但因萧敏是韦氏的养子不是亲子,故而这舅舅也不是亲舅舅。
萧敏登基后,尊养母韦氏为太后,封韦有昌为锦衣侯,给足了无上的荣华,但也因此养大了韦氏一族的胃口,韦家结党营私干涉朝政,逐渐成了皇帝的心头大患。
直到后来韦氏被贺俊之扳倒,满门覆灭,皇帝萧敏的龙椅才坐得舒坦些。
沈持:呵呵,从一连串的巧合看来,姓贺的在就任京兆少尹的前夕被揭发身世,转而到大理寺去当酷吏,就好像有人罗织了一张网,专门等着他往里钻一样。
放这张网的人——除了皇帝萧敏,他想不起任何人来。
想到这儿,沈持微微打了个寒噤。
这酷吏,不是贺俊之心甘情愿当的,似乎有几分被“君恩”所迫的意味。
怪不得到了贞丰九年,他当了四年的酷吏之后,路过大汉的长安城外,在酷吏张汤的墓前写下一首《早秋》:
疏雨洗空旷,秋标惊意新。②
世人说酷吏,清风慰故人。
龙吟虎啸地,至今说严峻。
中有一句:世上的人都在说你是酷吏,只有一年一度的清风来安慰你这位老朋友。
这首诗显而易见的,他用“清风慰故人。”一句表达了对酷吏张汤的同情,何尝又不是心疼他自己呢。
但沈持一点儿都不同情他:如果说当年为了扳倒韦氏你迫不得已,那后来愈发变本加厉甘之如饴干着酷吏的勾当又是为了什么。
哦,他懂了,是权势,一旦尝试过凌驾于人之上、让人人惧怕的滋味,就再也放不下了。
因而,姓贺的靠着酷吏的手段很快就从大理寺少卿爬到了大理寺卿,独掌刑狱,说到底,不过难戒“权势”二字罢了。
沉默片刻后,申四明以眼神问他:大人可有救孟夫子的良策了?
沈持看着《翰林诗集》中贺俊之的那首《早秋》,视线圈在“龙吟虎啸地”这句上,极轻地点了点头。
贺俊之,咱们以牙还牙,你怎么样待孟夫子,我便怎样还你。
龙蟠虎踞。
龙吟虎啸。
申四明又用指头蘸水在桌子上写道:大人明日要进宫面圣吗?
沈持又点点头:已上了折子,明日进宫复命。
申四明低声说道:“哎,这姓贺的跟一条疯狗似的,嗅到谁咬谁,大人以后千万当心些啊。”
沈持:“多谢申掌柜提醒。”
他心想:姓贺的才不是谁都咬,而是瞧准了才下手的。
他已隐隐觉出贺俊之的意图:这人从一开始就看不上酷吏,甚至还知道酷吏没什么好下场,但是他又深陷其中脱不了身——他要物色个人接替他,成为新的一代酷吏!
皇帝手里的一把新刀!
而姓贺的自己,则要伺机摆脱酷吏的烂名声,神不知鬼不觉抽身出去。
沈持,就是他选的接替自己的新酷吏,皇帝的新刀!
明白了贺俊之的意图,沈持在心中冷然:想得美。
他对申四明拱了拱手:“在下一家老小都来麻烦申掌柜,感激不尽。”
申四明:“沈大人万不要说客套话。”想着沈持明日要进宫面圣,他催促道:“不早了,明日少不得耗费精神,大人早点歇着吧。”
沈持又谢过他,回到自己屋中。
本朝新官头一次进宫复命,照规矩是要在清晨五更天与上朝的臣子们一道进宫,而后去上书房外候着,等着皇帝想起来的时候再宣进去。
因而翌日一早,沈持便穿戴好朝服,带着奏折和官印,踩着文武百官上朝的点去了皇宫。
他今日出门乘坐的是会馆的马车,好巧不巧,走到半路掀开帘子一瞧,偏偏就碰上了贺俊之。
那人一袭绯色官袍,乍然遇见沈持后温文一笑,尽显君子温润。沈持面带笑意与他互执了礼,待放下帘子后,胃中泛起一阵不小的恶心。
好在马车里放的熏香清雅好闻,生生压住了他的不适。
沈持已十分厌烦姓贺的,但他还不能表现出来,往后同朝为官怕是有的虚与委蛇了。
一个声音在脑海中叫嚣“干掉他”,把你讨厌的人干掉,你就不会这么烦恼了。
马车逐渐走近皇宫的东华门,沈持暂且屏蔽住那个声音,闭目眼神。
一会儿进了宫,是不能出半分差错的。
第114章
到了东华门外, 宫门还没开,廊檐下挂着的八角宫灯也还亮着,但门前已经立满了穿着各色官袍的官员, 簪笏满眼,文武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