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寒婿的科举路by三六九龄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3-16
走到门口,碰到杨氏,她瞧见朱氏穿得好看,眼红地道:“老二家的又去县城啊?老二升官了?”
正要说有好事让二房想着她呢,沈煌灰头土脸,极度疲惫地从外头进门,一看就是不分昼夜巡逻好几天了,说话声音都是哑的:“这会儿出门去哪儿?”
沈持来不及跟他细说:“想去县城玩。”
沈煌看了眼朱氏:“去吧,早去早回。”他心道:沈持要去县里念书,多去去县城也是好的,强比日后连路都认不全的好。
朱氏:“洗干净的衣裳都叠好放在柜子里,你快冲个澡回屋睡一觉。”
沈煌摆摆手,叫他们娘仨趁着清晨凉快赶紧进城。
跟昨日一样,到了县城,沈持提着一串起伏的鸣唱,溜溜达达地走在街头巷尾叫卖。但今日的城里似乎和昨日不太一样,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今日空旷的很,车马行人稀稀拉拉的,少得可怜。
一直到近黄昏了,走到腿酸脚痛,他都没卖出一只,其余的小贩跟他一样,今日生意分外冷清,一个个都蔫头耷脑的。
后来一个老人家见他年幼,好心地告诉他,今日五月十五是隔壁献县的神仙大会之日,人都到献县赶热闹去了,是以城里的人很少。
原来是这样,怪他昨日没想周全。
尽管没卖一文钱,沈持还是大方地在路边买了一个糖画,拿给沈月:“咱们往城门口走吧。”
想来今日没生意了。
沈持出门的时候带的一葫芦水也喝完了,这会儿开始又干又燥,看着路旁卖的瓜果,很想来一兜。
可是想着今日没赚到一文钱,便抠搜了,他抿了抿干裂的唇,打算走到城门口等一辆顺路的骡车赶紧回到家中。
朱氏牵着沈月跟在他身后,哪知道刚到城门口竟看见乌泱泱的人流——从邻县赶神仙大会的人回来了,他们手里拿着吃的完的小玩意儿,脸上玩兴未尽,不经意听到蝈蝈的憨叫后全都围上来听叫:“咦,这是蝈蝈吗?”
沈持点点头:“如假包换。”他把笼子的盖子打开给周遭人看。
有人挤着一只眼睛朝蝈蝈笼子里看去:“我看见了,是蝈蝈,绿油油的长须蝈蝈。”
“别说,这叫声一点儿都不呱噪,”一位穿襕衫的悠闲大叔说道:“听起来还有些风雅嗯,我从前四处游历的时候听过,没想到咱们县也有人玩虫鸣了呢。”
他身边的人起哄:“还是魏老爷懂啊,要不,来一只带回家去听唱?”
这人姓魏,是禄县的一名秀才,颇有家底,考中后就躺平了,到处游山逛水。
也许是蝈蝈想要自我推销给自己找个主人,这会儿唱得更起劲了,围观的人哄笑:“再不买可说不过去了哟。”
氛围衬托到这里了,魏秀才眯起眼睛:“小郎君,你这蝈蝈怎么卖的?”
“8文一只,”沈持把两只最好的转到他脸前:“看看这个头,这叫声……”魏秀才:“嗯,蝈蝈是不错,我买东西想来将就个好事成双,买你两只的话,15文钱怎样?”
“秀才老爷,”沈持淡然说道:“我还得雇趟车回村,您就别压价了吧?”
听他这么一说,魏秀才不再纠结这一文钱:“行,买了。”
六选二,一下子卖出去两只。
他带了头后,很快有人也来买沈持的蝈蝈,余下四只很抢手,甚至都要开始竞价了,他忙说道:“各位叔叔伯伯哥哥莫急,我明日还会来县城卖蝈蝈的,哪位郎君要的,我明日之后送上门怎样?”
众人大笑:“小郎君,这里没有纸笔?怎么写下门户住址?”
沈持:“各位郎君一个个说来便是,我在心中记下,明日之后挨家挨户送上门,如何?”
“哈哈哈,”众人笑得更欢快了:“小郎君这海口夸得太大了,我们三十多号人,你怎么能都记下来呢?”
沈持微微一笑:“各位只需清楚地说上一遍,我一字不漏复述下来怎样?”
哟,较上劲儿了。
围观的人来了兴致,有人拉了一伙人想试试他夸下的海口是真是假:“要不,咱们挨个把家里的地址报给小郎君一遍?”
沈持又是一拱手,礼貌而淡然地说道:“郎君请说。”
那位打头的先开口:“我姓辛,家住永一坊三雨巷第六家。”
沈持听完点点头:“辛郎君的住址我记下了。”
余下好奇的凑热闹的呼啦一下来了六七个,挨个报上自家的住址,这个坊那个巷的,一字不落入了沈持的耳中。
等他们报完,沈持问道:“明日我便送蝈蝈上门。”
“你不说先复述一遍吗?”有个面色赤红的男子反问。
“谭郎君对吧?”沈持说道:“你家住兴安坊挑水巷倒数第二家。”
姓谭的郎君惊愕得连连夸他:“一字不错。”
又有方才报住址给他的人来问,沈持又准确快速地念了出来。以至于围观他的人越来越多,沈持看着又惊喜又着急的朱氏,想着自己今日出风头太过,该打住了,于是说道:“一共三十一位郎君订了我的蝈蝈,我这便赶回家中捉新鲜的大个的叫声洪亮的蝈蝈去,不耽搁时间了。”
说完,他干脆灵活地从人群中挤出来,牵着朱氏的衣角往城外走去。
朱氏提着的心放下来:“阿池,你……的记性真好。”好到她觉得方才那一幕是在做梦。
她拉着沈持的手:“你掐娘一下,娘是不是在做梦啊?”
沈持把沉甸甸的荷包塞她手里:“阿娘掂掂,你不是在做梦,是真的。”
朱氏恍恍惚惚的,一会儿皱眉,一会儿笑眯眯的,心中寻思:定是沈山救京城史家积了德,如今应在子孙身上,要叫他们富贵呢。
娘仨快走到城门口的时候遇到一个挑着竹篮卖荷叶鸡的小贩,那鸡烧得荷香浓郁,鸡肉鲜嫩软烂,沈持叫住小贩,想买半只鸡回去吃:“今日我爹在家,咱们好好吃一顿哺食。”
朱氏一问要35文钱,一下子变了脸,气得要打沈持:“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败家呢。”
沈持:“阿娘,我馋嘛。”
朱氏又心疼钱又心疼儿子:“……”
沈月在一旁闻着香味只流口水,她终是心软了:“那……买吧。”她跟小贩还了还价钱,最后花32文钱买到半只三黄荷叶鸡。
出了城门不远处有条小溪,朱氏带着沈持和沈月去洗手,而后娘仨坐在溪水边上等顺路回村子的骡车。
等待的功夫,朱氏看着沈持小小的手掌中被磨出好多水泡,一把抱住他:“阿池,疼不疼啊?”
“一点儿都不疼,”沈持闻着荷叶鸡飘出来的香气,全然忘了一天下来叫卖的辛苦:“回去睡一晚就好了呢。”
天蒙蒙黑,村头不少人坐在家门口唠嗑,远远看见沈持回来,道:“阿池这两天一直进城呢?”
沈持笑着答道:“嗯,看个新鲜。”
村口的人交头接耳喋喋不休,不过比起后世离谱到家的传言,没玉村的人还算很淳朴的。
沈煌在卧房睡觉,妻儿回来都没吵到他,睡得昏天地暗。张氏来找朱氏:“二嫂,今儿轮到我做饭,我多做了些,给你们留着饭呢。”
大概是昨晚沈知秋来找沈持,被善意对待了,所以张氏对二房的态度稍微有些改变。
朱氏去厨房将饭菜取过来,果然见比往日丰盛些,她将烧鸡摆盘,之后叫醒沈煌,一家人开始吃饭。
“你还不知道呢,”她对沈煌说道:“阿池今儿去城里卖蝈蝈了。”她点了点那盘荷叶鸡:“阿池挣钱买的。”
把今日的事一五一十说给他听。
沈煌先是诧异,接下来严肃地看着沈持说道:“阿池,我听说读书人清高,瞧不起贩夫走卒,你既打算去青瓦书院念书,以后还是不要去城里卖蝈蝈了。”
免得日后被同窗轻视。
沈持深知沈煌是为他好,他一本正经地说道:“爹,我知道了,等去了书院,我一定做个眼里只有笔墨,不沾铜臭的读书人。”
“你小子,”沈煌险些被他稚声稚气的表态逗笑:“哪里学得如此说话。”
“爹,我说的是正经的嘛。”沈持夹子音道。
沈煌拧不过他:“卖完这一茬要收收心,好好准备念书的事情。”沈持满口应承。
“你当真能记得30多人的住址?”沈煌替他发愁这件事:“不会记错?”
沈持稳当地回道:“不会的爹,再有30人我也记得住。”他可能是看一遍就记住圆周率后300位的人,这算什么。
为了让他爹放心,他把今日报给他的人家与住址从头至尾复述出来。
沈煌动了动唇:“……”巨大的惊愕或者说是惊喜让他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或许这孩子真是有点聪慧在身上的吧。
“可是,”他又换了份操心:“30多只呢,一夜能编出那么多笼子吗?明日能抓到这么多蝈蝈吗?”
沈持还没来得及说话,他一拍大腿:“爹一会儿去地里给你抓。”
他睡了一整天,这会儿精神抖擞。
沈持却摇着他的手臂问:“爹,你会编蝈蝈笼吗?”
蝈蝈好抓,他已经跟着沈山学了一二,奈何蝈蝈笼不好编。
这可把沈煌给问住了,他真不会,闷声道:“不会。还得去找你爷。”父子二人大眼瞪小眼,后面抱着一堆干净的秸秆去找沈山。
沈山:“你小子真把蝈蝈都卖出去了?”
“嗯,都卖出去了。”沈持说道。
沈煌:“嗯,你孙子没说谎话,我作证。”
沈山的手指间秸秆舞动,来回穿梭间一只宝塔形状的蝈蝈笼已见雏形,他停下来问道:“阿池的事,你们二房究竟是怎么打算的?”
先前看沈煌的意思是送沈持去学个拳脚,怎么又不没动静了。
老刘氏不在,沈煌见只有他们祖孙三人,便实话实说:“爹,阿池……想去城里的青瓦书院念书。”
“啪”的一声,沈山揪断了手里一根搓好的秸秆:“……青瓦书院?”那可是个好……费钱的地方。
沈持:“爷,是的,我想去青瓦书院上学。”
“……你的眼光也忒高了些。”沈山沉默良久,说道。他加快了手上的活计:“你小子脑瓜子活泛不错,不过……”他说道:“你既打算上学,以后脑子里不要有这些铜臭气了。”
他跟沈煌想的一样,都说读书人都很清高,不屑于在市井中汲汲营营的。
沈持不以为意:“爷,我还没入学呢,不算读书人咯。”“再说了,青瓦书院一年的束脩很贵的,我听说县中考中童生的,还在摆摊卖字画呢。”他很老成地说道。
卖字画和卖蝈蝈,都是为了生计,分什么高低贵贱。
沈山听了瞪他:“以后你安心念书,不要理会钱的事情。”京城史家给他了一百两白银,他分给三个儿子六十两,手里头还有四十两,这些银子,他早有打算,以后谁念书好就补贴给谁。
可着那个最有出息的供。
沈持从没打过老两口手里那点银子的主意,他说道:“爷,等我去念书了,我保证不卖蝈蝈了,每日带着满身书香回来好不好。”
他嘴甜,把老头哄得嘿嘿直笑,沈山胡子一抖:“话说回来,你答应给人家的三十来只蝈蝈还是要送的。
做人是要讲诚信的。
沈持把沈煌给捎带上:“明日一早咱们去地里捉吧。”他巴不得现在就打着灯笼去地里捉蝈蝈回来点药。
这个朝代人口密度没那么大,也没有到处是监控,虽然说禄县治下一直太平,可也不敢掉以轻心,还是等明早大天亮了才去。
沈煌撇撇嘴:“爹,我去捉就够了,您老明个儿清早多睡会儿。”
“你不知道阿池要什么样子的蝈蝈,”沈山得意地挤兑儿子:“明早你干活儿,我带着阿池捉蝈蝈。”
给爷仨安排得明明白白。
沈煌:“……”
编好蝈蝈笼,沈持回屋将松香和朱砂调和好,只等明日捉到蝈蝈点上药,就能“送货上门”了。
次日一早,沈山精神矍铄地来叫他:“阿池,走喽。”
沈持往嘴里塞了一口窝头:“就来。”
都是回来才吃朝食的,可是两个时辰他撑不住,故而起来去厨房热了半个窝头先垫垫。沈煌扛着锄头跟在爷孙二人身后默默走着。清晨履声喧,不见车马迹。
踏着晨光一路走到田里,往日里和他一块儿淘气的小伙儿还在家中睡觉呢。
到了地里,沈山眼疾手快,一会儿他手里的草绳上就栓了三四只蝈蝈,个头都特别的大,正是沈持要的。
大约今日吉星高照,不到半个时辰的功夫,沈山捉了好大一串蝈蝈,有小40只了,他照例把他送到村头:“回去多吃些早点再上县城。”
沈持心思不在朝食上,回到家中胡乱吞了几口一点儿都不丰盛的朝食,回屋给蝈蝈点药。
大抵是银子的魅力之下,他点药的技术越发娴熟,竟比昨日省了一小半的功夫。
沈煌干完农活从地里回来,大步流星进了沈持的屋子:“今儿爹陪你去县里。”
沈持流汗:“爹,你一去人家以后都认识我了,我可不想太出名,您还是在家里歇着吧。”愣是不让沈煌跟他一块儿去送。
沈煌只好把他送到县城门口:“你几时回来,爹来接你。”
“两个时辰差不多了。”沈持心想:这些人家送完,他拿着一兜铜板不好乱逛得赶紧回家。
他送的第一家是谭家,因为离得最近,敲开门后,谭郎君挑了一只,见他真的找来了,额外给了五六文的赏钱:“小郎君要是能有个机会读书的,前程不可限量啊。”
沈持只道谢并未多说。
后面有个姓张的大概是反悔不想买他的蝈蝈了,沈持敲了很久的门都没敲开,他只好去魏秀才家送,魏家有个老太太慈眉善目的,见到他喜欢得紧,叫进屋子里给装了一兜糖果点心才放沈持走,又抓了一把赏钱,叮叮咚咚的一数恰好十个铜板,算是遇到大户人家了。
余下的几家送得很顺利,到了最后一位主顾,看他手里还剩四只没卖出去,呼朋唤友,又来买,最后沈持手里只剩下孤单单一只,揣着一兜子铜板和各家送的点心糖果,打道回府。
走在路上蝈蝈憨叫起劲儿,又招引不少路人围观,只是他们觉得沈持的蝈蝈卖的贵,叫好不叫座,全是看的没有人买。
沈持不急着做买卖,他担忧的是兜里的铜板,毕竟来到这个朝代后他还没拿过这么多巨资呢,两百多文钱,得赶紧拿回家中:“让让,我要回家了,明日再来和各位伯伯叔叔们听叫儿。”
沈煌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才六两银子,他一天挣了大半个月的,搁谁谁不眼红。
人群闪开一条路,沈持快速钻出去,往城门口走的时候,果然有几个癞子不远不近地跟着他,大概是盯上了他鼓囊囊的钱袋子,又看他是个小孩子好下手,或许是县城巡逻的太多,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偷,只是眼馋地跟着。
第14章
不过很快有人一道目光扫过来,两个乞丐慌乱逃开了,沈持往远处一瞟,看见沈煌正看着他,本来威严的目光变成了温和,不过并没有和他说话,而是大步往城门外走去。
等出了城门,沈煌一下把沈持抱上马,父子二人以最快的速度奔驰在林荫道上。
沈煌一路上跑得春风得意:“好儿子。”
他的情绪一直很内敛,很少有说得直白的时候。
沈持:“爹,今天生意好。”他也不是话多的人。
就这样父子二人一路上没说几句话便到了家门口,沈煌去拴马喂料,沈持径直回了屋中,他把赚来的铜板收起来,点心和糖果交给朱氏:“阿娘,这是别人送我的。”
朱氏小心翼翼地拿了一块儿给沈月尝:“我看你爷早上带你去捉蝈蝈了是不是?”
沈持点点头:“蝈蝈是我爷给捉的,笼子也是他给我编的。”
朱氏:“去吧这些东西拿给你爷。”
沈持原本也是这样打算的,赶紧去了。
到了沈山的院子,见门口栓了一只小黄狗,卷毛,眼睛有些发碧,长的还怪洋气,大概两三个月大的模样,他正想摸上一摸狗头,老刘氏出来气呼呼地说道:“你爷从路边捡的,拿回来当个宝,你呀赶紧叫它小叔吧。”
沈持:“奶,小叔好像不是本地人?”土狗不长这样,这好像是个黄毛哈巴狗?
沈山大嗓门嚷嚷:“老婆子你胡说什么?”他不就想养条小狗嘛,跟他吵了一天架了。
“奶,”沈持解开装点心糖果的布兜:“有富香斋的饽饽,新鲜的,快尝尝。”
老刘氏何尝见过一下子买这么一大兜点心的阵仗,怒气转向沈持:“一天天往县城跑,嘴馋,花钱败家,不吃,你拿走。”
沈持笑道:“奶,是别人给的。”
老刘氏一听更不得了了:“你干什么了别人给你这么多好东西?”她想到是不是县城哪家的富户没孙子,想要买个孩子续香火,看上沈持了……
沈持只好简洁地跟她说了给人家送蝈蝈上门的事情。
沈山听到舒口气:“老婆子你罗嗦什么,不爱吃就分给孙子,去把阿大阿二和阿秋叫来?”
他没提到阿月。也没提大房的沈莹和三房的沈知朵。
别人他不管,不把沈月当回事,叫沈持心中多少有点不快。
不过他到底是没说什么,拿了两块揣兜里,对沈山说道:“爷,明儿一早不去地里抓蝈蝈了,我歇一天。”
他当然并不是真歇,点药没了,他要买一些朱砂、松香和蜂蜡重新配制,这一天大抵不能去县城卖蝈蝈了。
杨氏带着阿大和阿二来了,一进门眼睛盯着点心上:“不过年不过节的,爹娘怎么舍得买这么多好东西来吃?”
沈山说道:“是阿池在县城卖蝈蝈,有老夫人看他年纪小赏的。”
沈持竟去卖蝈蝈赚银子了,怪不得一天天的往县城跑。
杨氏震惊之余看了眼阿大和阿二,又酸又自满地说道:“阿大阿二没这个本事,他俩呀只会念书呢。”
老刘氏满眼宠溺地搂着两个孙子:“念书费头脑,快坐下来好好吃些点心补补。”
张氏带着沈知秋也来了:“阿秋这孩子才将在屋里温书呢,我叫了好几遍才肯出来,你说说怎么就这么迷书本……”
沈持:“……”
他瞧着沈知秋不像沉迷学习不能自拔的学霸啊。
他们抢着吃点心去了,沈持回自己屋中。
次日早晨他睡了个懒觉,起来吃了水煮蛋和菜粥,而后揣着铜板去村头的药铺买松香和朱砂,还有蜂蜡,上次与掌柜打过交道,算是熟人,因而他很顺利地采买到药材。
买到之后当然要回家配药。
到了黄昏时分,阿大阿二还是阿秋蔫头耷脑地回来,进门就舀起从井里汲出来的水猛喝,可见在私塾渴坏了。
杨氏满面笑容地问:“今儿念书这么刻苦啊,连口水都没喝上?”三人一言不发。
她看见阿二的手肿了,上前一把拉住问他:“阿二你的手怎么了?摔了?还是被谁欺负了?娘找他去。”
阿二抹了一把通红的眼,咬着嘴唇不说话。
“哟,阿秋,”杨氏瞥见阿秋也哭了:“你怎么也哭了?你们哥仨被人欺负了是不是?”她气势汹汹地要去找人算账。
阿大突然大声哭起来,他伸出同样高高肿胀的手掌:“是被先生打的,我们被打手板了……”
“怎么会被打手板?”杨氏愣怔着问。
“背不出书来。”阿大委屈地说道。
杨氏心里打着鼓,没底气地说道:“许是沈家的祖坟才开始冒青烟,哪有这么快呢,你们多背不就背出来了吗……”
说着安慰了两个儿子一番,让他们回屋歇着去。
朱氏在屋里听见了,忧心忡忡地问沈持:“阿池,读书院比私塾更难吧?”阿池入学后会不会也被先生打手板。
沈持状态松弛:“阿娘,不会的啦。”他附在朱氏耳边说道:“阿娘记性好,我像阿娘,记性也好,背书没问题的。”
朱氏被他说得心里跟灌了蜜水一样。
沈知秋涨红着脸回到屋中,被张氏劈头盖脸骂了一通。骂完儿子犹觉得不解气,又阴阳怪气地说道:“被打手板也比不念书的强,当学生哪有不被打手板的呢,秀才举人老爷也都是被打出来的。”
沈持想被打手板都没机会呢。
她很快不把沈知秋被打手板的事当回事:“你勤奋些,早日考上秀才,到那会儿出头了,谁还敢打你。”
沈知秋一下子哭得更凶了,好半天才小声说道:“阿娘,我不想念书,我想跟阿池哥哥去卖蝈蝈……”
张氏听得来气:“你跟他比什么比,卖蝈蝈能有什么出息?”
沈知秋:“娘,我想去……”
张氏嘴上说卖蝈蝈没出息,心里却眼热的不行,于是说道:“也好,你也去卖蝈蝈散散心,夜里回来好好温习功课吧。”
她怕沈持不带阿秋,把阿大和阿二也拉上去跟沈持说,不由得他不带着他们卖蝈蝈。
听了张氏的挑唆,大房也踌躇满志,要让沈全和沈正跟着沈持去卖蝈蝈。
沈文无法,只得给他们捉了几串蝈蝈,头一天夜里编笼子装好,次日一早,纷纷举着草垛子跟着沈持去县城。
出门前,杨氏乐颠颠地说道:“你们二人一人卖四只,今儿就有四十多文进账呢。”
“跟紧阿池,他去哪儿你就去哪儿,”张氏瞧瞧嘱咐沈知秋:“他怎么叫卖,你就怎么叫卖。”
沈知秋怯怯地应下。
但是到了县城,沈正和沈全二人走了两步就嫌累,哥俩儿一屁股坐在凉荫里,也不叫卖,干等着别人来买他的蝈蝈。
沈知秋一开始跟在沈持后头,很快买蝈蝈的人过来把沈持给围住,他一不留神跟丢了,只好悻悻地胡乱转悠了一圈,找个地方坐着去了。
到了落日时分回家,沈持赚了一兜铜板,阿大、阿二和阿秋带回一只不少的蝈蝈笼子。
张氏气得喉头冒烟:“都是沈家的孙子,阿池怎么藏着掖着,不带他兄弟?”她心中衔恨:沈持一定有没有告诉给阿秋他们卖蝈蝈的秘诀。
她咽不下这口气,在房里大声嚷嚷她的不满。
沈持:“……”
点药那个,我可以毫无保留的讲,但是他们一定能听得懂吗,我吃饱了撑的要费那个气力嘛。
朱氏听不惯怼她道:“阿池比阿秋大几天?凭什么他得带阿秋?”
张氏:“二嫂如今仗着儿子会整几个钱有底气了哟……”朱氏好不留情面:“我不过是仗着你二哥宠着没遮没拦惯了,你大人大量不与我计较了吧。”
杨氏恨不能笑出声来,张氏嫁过来跟给沈凉当另一个妈似的,反观沈煌,对朱氏好的不行。
张氏更气了,眼看两人要出手打起来。
沈持说道:“不如让大哥二哥、阿秋每日给我捉蝈蝈,卖出去的一个我给两文钱,怎样?”
杨氏一盘算,带着蝈蝈去县城吆喝卖出去才6文钱,何况还卖不出去,一个2文当然划算了,立刻眉开眼笑替两个儿子应下了。
朱氏不解地看着沈持,他说道:“娘,我一个人去卖蝈蝈就好,让阿大阿二和阿秋帮我捉蝈蝈吧。”
如今买他蝈蝈的人越来越多,一天大约能卖出去二三十只,倒也需要人手来捉蝈蝈。
如果阿大他们愿意帮忙,他求之不得呢。
张氏还在盘算。
沈知秋却说道:“阿池哥,卖蝈蝈太苦了,我们没事的时候给你捉就好了。”说完,他掉头指责张氏:“阿娘,你为什么总是要占阿池一家的便宜呢?”
他都嫌丢人。
张氏被儿子这一打脸,往日有多能说会道这会儿就有多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你……你……”
气得晕倒在地上。
沈知秋抽噎着:“二伯母,我真的不想占阿池哥的便宜……”
沈凉听见闹腾从屋里出来,把张氏拖起来:“你说你一天天的不消停……”真后悔娶她回来了。
大房杨氏嘀咕:你还嫌她,不过什么破锅配什么烂盖罢了。
第15章
沈全和沈正也瞅着杨氏:“阿娘,你也……”杨氏赶紧捂住儿子们的嘴:“算了算了,你们不愿意去捉蝈蝈就不捉吧……”他们的妹妹沈莹也出来小声附和:“就是,阿娘最喜欢占二叔家的便宜了。”
杨氏臊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她拖着两儿一女进屋关上门。
闹哄哄一圈下来,大房和三房又不参与卖蝈蝈的事情了,回到原点,还是沈山捉蝈蝈,编笼子,沈持点药卖蝈蝈,分工照旧。
五月份很快过去,沈持算了下账,刨去点药、车费,以及茶水费,他一共赚了三两银子,后来卖的多半是之前的老客户介绍给他的新客户。
到了六月份中旬,今年暑热的不行,家中的庄稼也进入到了抢收的时候,沈山没有时间给他捉蝈蝈编笼子,忙着农事。
天气太热,午间路上几乎没什么人,买蝈蝈的人也不出门了。沈持于是不再去县城,在家中吃了睡,睡了玩,等着农忙时节一过,或许还能卖几天蝈蝈,也快去青瓦书院报名念书了。
在家中捂了十来天,沈持竟惊人地白了回来,好像前几天那个小黑蛋子不是他一样。
等小麦和黄豆收割了晾晒在打谷场上的时候,沈山不再干农活,都丢给了两个儿子,他问沈持:“还捉蝈蝈吗?”
沈持懒洋洋地说道:“爷,现在还能捉到蝈蝈吗?”
“黄豆田里还有,”沈山说道。只是麦子一收,没那么多了而已。
沈持:“这几天日头太毒辣,等凉快一些再说吧。”要是中暑了伤到身体,可就得不偿失了。
沈山:“嗯,你的主业还是上学,以后你爷奶你爹妈支撑不住的时候,再说卖蝈蝈这条路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