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书网.Top

高门寒婿的科举路by三六九龄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3-16

他心道:史小将军也是要说亲事的,万一哪天出来个比柳四郎身体好,家世差不多的提亲,史家会不会就答应了。
等她一订亲,还有他什么事儿啊。
他不能再傻等下去了,得择个日子去向史家提亲。不过也不能跟二愣子似的轻率上门求亲,还是要精心准备一番的。
一日休沐,沈持对着铜镜整了整衣冠,穿的是去年的旧袍子:“赵大哥,你说我是胖些好看,还是精瘦些看着顺眼?”
赵蟾桂从头到脚看了看他:“大人,你裁两身新衣裳吧。”
人靠衣装,马靠鞍装,这身袍子穿旧了,看着不够光鲜。

第130章
沈持自言自语:“没那么快。”也不是立刻马首就要去史家提亲, 等一切准备妥当,择了吉日,到时候再裁新袍子也来得及。
但养体态需要时间, 他心道:打明儿起还是要把剑练起来的,习武会让人看起来更昂藏挺拔, 一表人才或许更能入武信侯府长辈的眼。
赵蟾桂茫然不解:“大人,什么没那么快?”
做新袍子吗?京城的裁缝手快, 量了尺寸后一两日便能去取的。
沈持:“……”哦对了,他还没告诉别人要向史家提亲的事。因为在此之前, 他得先向史玉皎倾诉一下爱慕之意, 让她知他的心思。
可这有些难办, 当朝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之事由父母做主, 写信吧叫她怎么回, 应了叫私定终身,难逃一个“私”字, 侯府的教养大抵不允许她这么做的, 这是给她出难题。
“赵大哥, ”苦思半晌,终于想到了个办法——赠她兰草,古代的文人士子爱养兰,他们称之为“艺兰”, 常以兰自比或者寄以心曲。男女间也以赠兰草表思慕之意, 这或许正是古人讲究的一切尽在不言中但我的心思你知道的体面的含蓄吧, 若一方有情另一方无意的,丢了便是,大抵不会叫她为难, 于是沈持说道:“走,咱们去一趟京城的花市吧。”
赵蟾桂当他是作为京兆少尹要去体察民情:“大人,换官服吗?”
沈持:“不用。”去买盆兰草穿什么官服,旧袍子自在些。
赵蟾桂:懂了,大人这是要去暗访。
京城的花市在城南——其实称不上“市”,因为规模太小了,稀稀疏疏的三五十家摊位,也没有多少顾客,比起后世广州的花市,只能算一角。甚至跟书中记录的唐、宋时的花市相比,都差很大的意思。他记得白乐天在《花市》中写“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灼灼百朵花,戋戋五束素。①”
瞧瞧人家时代的牡丹花市,多少人赶着马车去买花,花不论贵贱,也没有定价,论枝卖的,一百多牡丹花的能卖到二十五匹绸缎,可见交易之盛。
又有宋朝人提及花市时说“土人卖花所得,不减力耕。②”,意思是宋代的一些农户善于捕捉商机,以种花为生,比种田的所得还要好。
然而当朝并不见此等盛况。
京城的花市太萎靡凋零了,沈持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京兆府有必要再京城举办个花朝节什么的,提振一下花市,省得文人士子想消费只能上青楼,娱乐少,且太单一了。
不过如今秋天了,这个想法只能等到明年开春再做筹算。
沈持步履闲雅,一边逛一边想事情。终于看到了卖兰草的摊位,他停下来看了看,让摊主给他挑盆最好的兰草,当朝的兰花还没有像后世那样被人炒作,当普通的花草来卖的,问了价钱,很便宜,他干脆一下子买了两盆,摊主很开心,传授他养兰的经验:“每隔一日用淘米水淋浇,放在见得着阳光的地方,三五天松一松土,春夏常捉虫……”
买完兰草,赵蟾桂左右手各一盘托着往家里走,心想:他家大人果然闲了。跟京城的公子哥儿学起了风雅事,今儿艺兰,明儿是不是要跟着他们上青楼了。
毕竟他的同年里头,年少的郎君们都是那里的常客,也不是没邀请过沈持一块儿去。
那可是一掷千金的,大人呀咱们家还有点穷,宅子还是租赁来的,您可千万别学他们,咱们艺个兰就算了。
这么想着就回到了沈家,旺财过来看了看,侄儿带了两盆不好看又不能吃的兰草回来,没有肉骨头,又卷着尾巴到后院的树荫下趴去了。
沈持:糟了,忘带吃食回来了。
下次一定。
而后,沈持一散值不是在翻如何养兰的书,就是在侍弄那两盆兰草,养得别提多精心了,兰草也没负他,买回来半个月就长势青葱十分喜人。
一次碰到户部员外郎俞驯,仗着先前在黔州府有些交情,沈持向他打听:“不知道边关驻军是何时来户部领军饷和粮草的?”
他记得史玉皎的副将兰翠曾亲自来京押运粮草回去。
俞驯:“西北边关是在当地屯田种粮,户部只给他们拨发军饷,西南地少,戍军也少,要从别处转运粮草,再过几日史将军的副将便会进京来押运粮草,沈大人是有什么事吗?”
不知他打听这个做什么。
沈持:“……没什么事,到那一日京兆府要提前做好准备,未免闲杂人等阻了运粮车的道。”
俞驯:“……”京兆府做这样的事很多很多年了,还用的着沈少尹操这份心。
乍一听还以为京兆府没人管事了呢。
沈持:好,很好,过几天是吧,他记住了。
回去愈发娇养那两盆兰草。
八月初三,镇西将军史玉皎的副将兰翠进京,和户部一道押运粮草去边关。
沈持打听着她的行程,等她离京的前一日,他递了帖子。兰翠很快打发人来回他:“沈大人,兰将军有请。”
沈持搬着那盆兰草去找兰翠,对着她浅浅一揖:“在下想托兰将军帮个忙,如果方便的话,将这盆兰草带给史将军。”
史翠看着那盆兰:“沈大人这兰养得真好。”她心想:三年前在秦州府喊她“姐姐”的小郎君如今穿着四品官的官袍,有威仪了,一下子叫她还怪不习惯的。
听他说这盆兰是送给史玉皎的,兰翠深深打量他几眼,直到把他的脸看红了才调开视线,笑道:“沈大人放心,我路上必定精心照料,叫它送到史将军手上还这般舒展蓊郁。”
沈持再度谢她:“多谢兰将军。”又告诉她这盆兰草要隔日浇水,最好是淘米水。
“放心吧沈大人。”兰翠笑了又笑。这盆兰系着自家将军的终身大事,她岂有不小心的。
她这次押运粮草十分顺利,不到十天就从京城回到了黔州府的戍军大营,未来得及更衣就把那盆兰草送到了史玉皎的书房里:“将军还记得沈大人吗?他如今已是京兆少尹了。”
史玉皎看着放在她面前的那盆兰:“前阵子军器监将我的弩还了回来,我写信去谢他,怎么,这是他的回信?”
兰翠比她年长几岁,笑道:“将军,……《溱洧》中说‘溱与洧,什么涣兮兮。士与女,方……”糟了,她幼年背的东西全还给老夫子了。
史玉皎笑道:“‘士与女,方秉兰兮。’”说的是春日里男女相赠兰草定情之风俗,没错,兰草士子间相赠是友情,但若男女之间……多半是爱意了。
兰翠:“对,就是这个,将军,”她压低声音说道:“我瞧着沈大人多半是爱慕将军的。”
他的心思也算非常直白了。
史玉皎一笑,面上不见波澜:“知道了。”
兰翠:“……”
看样子是八成没看上沈持啊。
兰翠还觉得颇遗憾,其实沈持那小子还是挺不错的,满京城的世家子弟中,想找个这等模样才华的郎君比登天都难啊。
史玉皎:“阿翠你去歇息吧。”
兰翠拱了拱手,从她的书房退出来。
等兰翠出去后,史玉皎拿出她的那把弩来,握着看了很久,而后坐在书桌前铺开宣纸,提起笔。
她好久没给家中写信了,想来她娘亲一定为她的亲事愁白了好几根头发,如今有些眉目了,得告诉她娘亲知晓。
还有,也要转告他,她应了,愿意同他结为夫妇。她又想:或许这很草率,但那又如何,比起家中给她择婿——仅听媒妁之言的盲婚哑嫁,她至少同沈持打过交道,知他性情品行,且他……她脸颊发热,伸手将挂在墙壁上的狻猊银面罩于面上才接着回想起去年年初回京路上遇见他时,十七岁的少年瑶阶玉树,逸气凌青云,纵然从十三岁混迹军中,见惯男子,她也未能免俗地站在楼阁上多看了他一眼,她犹记得那时他正在大快朵颐,觉出她在看他,倏然抬起眸来,脸涨红了。
想来现在他官居京兆少尹,执四品京官金印,面皮不会这么薄了吧。
看到梧桐叶泛黄,惊讶秋天这么快来了的时候,史二夫人姜秀宁收到了女儿史玉皎的来信,逐字看完之后,她几次差点提着鞭子去花园里酣畅地耍一通,好,太好了,女儿有心悦之人了。
这人是,京兆少尹,沈持!
这少年官员在京城有些名气,她是见过的,长得俊,行事正,是个好郎君。至于沈家嘛,一打听得知就住在离史家不远处竹节胡同里,她暗暗去瞧了几次……想不到门第这么低。
沈家这样的门第,她原是不会考虑的。
可史二夫人想起史玉皎,心如刀扎一般痛,七年前丈夫战死,儿子孱弱,十三岁的女儿于国于家都没办法不脱下红妆换上铁甲出征啊。
送女儿去千里之外的烟瘴之地,九死一生,她这个当娘的有多痛心,别人永远都不会知道。
女儿这一离京也误了她的婚事,蹉跎至今已二十岁,再不能耽搁下去。
既是女儿自己看中的郎君,史二夫人在心中暗暗发誓:她这个当娘的一定要成全女儿,无论如何也要叫女儿嫁得如意郎君。
她打探了沈持几次后,在心中答应了这门亲事。只是怎么说服史家老夫人,还有族中几个不相干却麻烦的叔伯,少不得要花些时日。
不过为了让沈持安心,她决意先想个法子告诉他。
兰草送出去之后便如泥牛入海,没有回音。
沈持心中忐忑,近日像疯了一样勤政,每天散值了他还要再看一沓公文再离开京兆府,所经手公文皆分门别类做好批注理得整整齐齐,让人看着赏心悦目,只是,粘贴收拢公文太费糨糊,每三日就要用去一斗米来做糨糊,心疼啊。
终于等到他休沐了,京兆府上下:总算能省省米了。
休沐这天早上,沈持正想出门去哪里逛逛,就听见沈山和赵蟾桂在嘀咕,见他出来招手道:“阿池你过来看看。”
沈家的大门口,
一群蚂蚁正排成一队搬家,从外面列队进来,成了一条蚂蚁线。他好奇地追出去,小蚂蚁们一直延伸到兵马司胡同的史家,数不清的蚂蚁在线条上勤劳爬行,蔚为壮观。沈持顺着这条蚁线走到史家的院墙边,一抬头,史二夫人笑着站在墙上,说道:“沈大人,千里姻缘一线牵啊。”
一线牵,蚁线牵。
沈持忽然嗅到了糖水的味道,他懂了,必是史二夫人让人沿着这条线洒了糖水,所以才招来蚂蚁在上面拱行。
让他捋一捋,这是史玉皎见到他赠的兰草后跟家中通气了吧?听史二夫人话里的意思:史小将军应了!她娘亲也允了!
沈持心中大喜,说话都差点有颤音,好在他心理岁数大道行深脸皮厚勉强稳住了:“夫人,晚辈这就备下三书六礼,再择日请人到贵府去作媒。”
史二夫人点着头说道:“我今日告于你知,三娘是愿意的,我这个做长辈瞧着你也甚好,只是府中还有一些要周旋的,我要为沈、史二家寻个缔结良缘的由头,你且安心等我回话。”
能做主史玉皎婚事的长辈都这样说了,沈持哪有不放心的,说道:“晚辈听夫人的。”
载欣载奔回到沈家,恨不得立刻告诉家人,甚至公诸于众,让在京城混的每一只狗都知道,他,沈持,要娶媳妇儿了。
但是眼下六礼未行聘书未下,还得埋在肚子里不能说出去。但不妨碍他高兴,去他的勤政吧,容他先摆烂几日去瞧瞧京城有什么新鲜玩意儿。
听说沈持这么闲,獬豸书肆的潘掌柜找上门来了,他提了两个秋后吃得肥嘟嘟绿油油叫声响亮的蝈蝈:“沈大人,您先前答应在下给蝈蝈点药,让买《鸣虫》一书的雅士们开开眼……”
沈持:“行。”他眼下非常随和好脾气。
好家伙,京城的蝈蝈都比禄县田野间的个头大。他看着这两只蝈蝈心想:好,今年先随便点一两只打打名声,明年开春京兆府要是能筹办得起花朝节,到时候也好让鸣虫去助阵,添个噱头。
等一应朱砂松脂什么的都买齐,沈持动手三下五除二给两只蝈蝈点了药,然后它们一下子哑巴了。潘掌柜:“……”有毒……吗?
沈持:“它们适应一下就会重新叫的。”
潘掌柜笑得脸有点皱巴:“是,等下会叫。”沈持:“……”请不要怀疑我的技术。
果然,半个时辰之后,蝈蝈换了种叫法,从抠脚大汉一下子变成了卖艺的,悦耳的嘞。
潘掌柜眉开眼笑地搓搓手:“这两只蝈蝈一亮相,《雅虫》肯定大卖,沈大人等着收银子吧。”
沈持:“潘掌柜真是在下的贵人。”知道他要多攒银子娶媳妇儿用,想法子给他广开财路呢。
过了三五日,史二夫人在散值时来京兆府寻他:“沈大人,择日来提亲吧。”几经曲折,史家上下应允了这门亲事。
沈持有些紧张地说道:“晚辈遵命。”
回到家后,他先将此事告知沈山:“爷,这也许是天意吧,咱们家还是要和史家结亲的。”
沈山拿出他从禄县带到京城的包袱,摸了摸,从中拿出一截暗蓝色的刀绳:“这是当年史老将军留给我的信物,想来是他要信守承诺,叫你娶史家闺女的,他到底是一言九鼎的。”

沈持接过那根刀绳拿在手里看了看:“爷, 这根刀绳,送还于史家吧。”
沈山:“我这次来京城,本就有这个意思, 只是一直不知以什么借口去拜访史家,无端去说怕人家以为咱们要挟要结亲, 这下可以名正言顺地还回去了,我心里也轻巧多了。”
“嗯, ”沈持说道:“两家很快要走动起来,爷找个机会还了吧。”
沈、史两家结亲的意愿明朗之后, 便要行六礼了。
古人敬慎婚姻, 讲究“敬兹新姻, 六礼不愆。①”,在《礼记·士昏义》、《弘律》——当朝律例中规定六礼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六礼行毕, 姻亲才算既结。很有仪式感。
头一礼“纳采”,其实就是说媒, 婚由媒妁, 两家要成一门亲事, 必须有媒人,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去提亲,一般都是提前通过气的,两家都有意之后才正经上门的, 不会随随便便去, 纳采时要带一只雁作为礼, 男方的媒人到来后,女方要到家门口迎接,接受媒人带来的雁, 表示正式接受这门亲事。
沈山问沈持:“阿池,谁来做媒去史家提亲?”
“我已打听到京中的风俗,”沈持说道:“最好是与两家都交好的人。”
记得之前在黔地开矿的时候姜蘅姜道长曾说他多年前曾到过史家府上,听着与史家的关系还不错,想着就找他了,于是说道:“爷,这个人我来找。”
沈山:“雁的话,听说文官娶亲用木雕的?”只有武官才会亲自去猎。文官他想猎大雁也拉不动弓箭啊。
沈持:“大雁……京城有人养专门用于行六礼之数的雁。”
沈山:“……”京城真是好,他发现这里就没有花银子买不到东西。
“提亲的时候,”沈山握着那条刀绳,说道:“把它还给史家吧。”
沈持“嗯”了声。
家中张罗着去买大雁,沈持则去玄都观中寻姜蘅,姜道长跟师弟邱长风不同,他比较宅,几乎不云游,很顺利就找到了人,说明来意,姜道长哈哈笑道:“老道就说,史家三娘是个福气绵长的女娃儿,这不沈大人你这位贵婿就找她来了。”
沈持:“……姜道长的相人之术真厉害。”
姜蘅凑近他耳边说道:“沈大人日后必能儿孙满堂。”
沈持:“借道长吉言。”虽没再脸红,但声音有点发僵了。
媒人找好了,大雁寻来了,择了九月十九去史家纳采。如今是九月初,还得等上一阵子。
沈持照旧每日上朝、上值,不过添了夜里在家中后院舞剑的事,而史玉皎则还未解甲归来待嫁,她常在操练兵马之余巡视长满蒹葭,野鸭鹳鹤占据着杂草丛生的丘陵、山间,夜间归营,写了在黔地戍守的所见所闻,菖蒲覆盖所行之山路,水流冲刷山下之石床,流若织文,响若琴操……
一日兰翠看了说道:“原来将军还有这般文采,一点儿都不逊色京城才女,日后必然与状元郎出身的沈大人花开并蒂,琴瑟甚笃。”
史玉皎淡然说道:“我这两日看了些杂书,新学的。”
她的书案上面立着几本文人士子爱看的诗赋,有宋玉的《高唐赋》、庾信的《枯树赋》、江淹的《别赋》……
“学学好,”兰翠笑道:“总不能日后结成夫妇,沈大人在那边吟诗做赋,将军听不懂也搭不上话,那日子是没办法过下去的。”
史玉皎笑了笑不说话。
“将军,”兰翠双手撑在书案上俯下身来:“你的婚事将近了,咱们是不是上表给陛下,请辞镇西将军,不再领兵守边了?”
史玉皎十三岁代兄出征,桃李春风年光冉冉,至今已七余年,对得起朝廷也对得起史家,该回京了。
她正在思索此事,忽然外头响起尖锐的号角声,随之而来的是苏瀚将军的一句“最远处的烽火台有狼烟升起。”
狼烟起战事至。
探子随后飞快来报,说有一股大理国纠结南夷诸小国的敌军来犯,五六千人。
史玉皎眸中立地寒光凛凛:“速点兵。”
身披铁甲来到戍军大帐,她先遣另一名副将周胜去前头迎敌,又命怀武将军苏瀚以为后援,调兵遣将后,端坐于帐中:“兰副将,命各路探子日夜打探前方军情。”
“是,将军。”兰翠领命退下。
这一仗打得拖拉,三日还未击退敌军,史玉皎只得又点了兵马,亲自上阵。她一上战场就是不要命的打法,手执长矛反复冲杀敌方的敌阵,矛落弩起,根本不将杀上来的敌军放在眼里,彻头彻尾杀疯了,敌军被她的气势镇住,苏瀚、周胜他们又被她的狠劲儿唤醒士气,从而一鼓作气打得对方尸横遍野,胜了。
“又是她,”侥幸活下来的敌军边逃命边吱哇乱叫,仇恨地说道:“史玉皎那个女人。”
这些年,无论他们怎么挑选精兵良将,如何布阵,回回都要败在这小女子手里,她在战场上太猛了,他们比不过她。
打完仗,整整四夜没合眼的史玉皎脱下铁甲,泡在热水里沐浴,她凝视着手臂上一簇一簇的新伤旧疤,陷入沉思。
她忽然很想见见沈持,让他看看这些难看的伤疤,问他在不在意,告诉他现在反悔,两厢作罢还来得及。
史玉皎把自己从水里捞出来,披上衣裳,顾不上头发还湿着,提笔……还是先写折子,尽管别的念头在先,她还是克制住了先公后私,给朝廷奏报此次的战况、将士伤亡等事宜后,再换了一份折子,请求回京省亲。
大理国刚吃了败仗,会老实一段时间。
岁往月来,眼下时序已到仲秋,临重阳节,随着京城高阳越淡,天光越薄,菊花开得越明艳,一株株应时地挤在高官贵戚的花圃里,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等待在九月初九文人雅士一起登高畅述秋志时成为一抹香飘进他们的酒杯里。
沈持上值时走访市井,无意中发现,京城的花市短暂地支棱了一下下,有稍微名贵些的菊花卖,像凤凰振羽,据说开花的时候像凤凰展翅,非常华丽,还有帅旗菊花,经风吹动的花瓣好像猎猎军旗,非常飒爽,更有红衣绿裳,十丈垂帘,娇艳非凡,煞是好看……吸引不少的人来观赏、买花,花市周边的道路才有一点点马咽车阗的氛围。
还不够,花市本可以开得更热闹一些,越繁荣越能活泛经济,明年须得开办一次花朝节——作为京兆少尹,少不得要为京城百姓当家立计,他自然而然会这样想。
虽然还早着,但不妨碍他在脑中做着策画。
平淡而充实又略繁琐的官场做牛马的日子是在九月十四日被史玉皎送往兵部的一封塘报给打破的,在那日的早朝上,他听到了她为战死将士要的抚恤金,心中咯噔个不停:听起来像是经历了一场恶战,不知她有无受伤?伤在哪里,要不要紧。
沈持甚至发癫地想:那大理国可买卖吗?多少银子?实在不行,问个价钱,买下来纳入当朝的治下算了。
这时候兵部尚书魏淳奏道:“贞丰十三年,史玉皎将军开始镇守西南,如今七年有余……”
皇帝萧敏:“魏大人,有话直说吧。”这么长的铺垫听着怪累人的。
“民间说什么史家人走西南,七年回来躺板板……”魏淳:“难道陛下没听说过吗?”
皇帝想起来了,是有这么一回事。说史家人领兵最长不过七年。
他从龙椅上起身来回踱步:“你说这怎么办?史家的子弟纨绔的纨绔,余下都是读书考功名,连个习武的能用的人才都挑不出来,朕要是召史小将军回来,大理国……会不会吞噬黔州府?别的武将又不是没去过,屡吃败仗,怪哉,就只有史家人镇守着才能打胜仗。”
“陛下,臣有一计,”魏淳说道:“或许可让史家军仍旧驻守黔州府,还能破了这七年躺板板的民谣。”
皇帝问他:“魏爱卿请说。”
魏淳:“陛下立刻召史小将军回京,等一年之后,史小将军躲过七年之谶,陛下再派她返回就是了。”
帝:“……”这法子,听起来也不像个正经法子啊。
但是事到如今,也没有其他的好办法,只好说道:“恰好史小将军也上奏朕,请求回京省亲。朕先准她回京。”
次日,下诏命怀武将军苏瀚守边防御敌人,史玉皎回京省亲。
她要回京了!
沈持的内心沸了。他丢开闲事,每天按时散值回到家中,在后院舞剑习武,而后用茶水洗脸,试图让面皮更滑溜光洁一些。
赵蟾桂看傻了:近来只听说圣上要给二殿下选王妃,没听说要从百官之中选男妃啊。
他家大人这是怎么了,如此反常。
沈持哪里知道身边人的内心戏,一天比一天讲究,新裁了几套袍子穿上身后,姿容神情把京城的世家公子,老的少的都给比下去了,保证史小将军骑着高头大马进京的那天,随便一瞧就能看见他这个显眼包。
欢喜之余,沈持又忧愁起来:本朝《假宁令》中规定,武官离父母五百里以上者,无战事时,两年一给定省假三十日。但这包括了路上的时间,一来一去,其实在家停留也就十来天。
十天,怎么也来不及成亲。

来不及成亲, 那,先领证?
当朝也是有结婚证的,只不过叫“婚书”而已。《昭律》承唐、宋习俗, 中明确规定,“凡娶媳妇, 先起草帖子,两家允许, 然后起细帖子,序三代名讳, 议亲人有服亲田产官职之类。①”
这里所说的草帖子、细帖子, 就是婚书。男女缔结婚姻, 两家需互报婚书。婚书也因此成为当朝结婚必须履行的手续。
草帖子是先由男方父亲写一份书信,随纳采, 就是提亲时一道送去女方家中:某某啊, 你家女儿不错,我家很是满意, 能不能结个亲家啊?
这不提前口头说好的事儿嘛, 女方家在接受男方送来的雁时回一封书信:你家儿子也不错, 行,这门亲家结了!
一问一答,有来有回。
到了九月十九日,沈持将写好的草帖子——沈煌不会写字, 只能由他执笔代写, 还有早早买回来养了大半月的雁, 羽毛打理得顺滑发亮干净,还有当年武信侯史成麟留给沈家的一截刀绳,一并交给姜蘅, 请他到史家为他提亲。
“这刀绳……”
沈山说道:“是武信侯府史老将军的旧物。”
姜蘅“哦”了声,也不多问缘故,他一手执拂尘,一手托着雁,乐悠悠地去了史家。
史家这边,史老夫人带着四房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一块儿等候在垂花厅中,她瞧着史二夫人一个劲儿摇头:“老身相看过沈少尹,年少有为,只是这沈家的出身有些委屈三娘……”过于低了。
史玉皎的亲哥,史玉蛟脸色青白,一看就是久病之人,这才仲秋的天气已经披上了狐裘,他用手帕掩口咳了数声,说道:“祖母,朝廷取士尚不问阀阅门第,只求贤士,咱们一寻常人家,择婿又何必太过苛刻,只要人物模样与三娘般配就行。”
他说完直喘气。
史二夫人皱眉:“今日风大,你还非得巴巴地出来。”她又扫视一圈史家人:“我瞧着沈家不错,都是安分得不能再安分的人。”
她心道:沈家一家来京大半年了,从未看见他们借着沈持的势攀高结贵,就凭这一点儿她就敢说自己没看走眼。
史家长孙史玉京打着哈欠:“二婶,他家要是安分,就该寻个门当户对的,怎会提亲到咱家门上来?”
这明摆着是高攀,他在心中冷笑:你们二房那点儿家底,早晚得全部倒贴给沈家。
史二夫人正要叱他,家仆来报说姜蘅来了,他们忙起身迎出来。姜蘅与史家是旧相识,一见面笑道:“贫道向老夫人、夫人、郎君、女郎,问安。”
史老夫人:“姜道长快请坐。”姜蘅把沈家纳采礼送到她眼前:“这是雁,帖子,还有史老将军的刀绳。”
2023最新网址 www.fushuwang.top 请重新收藏书签

推荐福书 替嫁高门后死  月光予她温柔  白昼妄念by云  再嫁花娉婷b  我的学长是吸  西方女巫,但  甜妹在哨向世 

网站首页最新推荐浏览记录回顶部↑

福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