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书网.Top

高门寒婿的科举路by三六九龄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3-16

沈持:“我何尝不是因循前头的旧略,要不说‘经久之制,不可轻议,古者利不百不变法① ’呢,你我同是聪明人呵呵呵……”
林瑄略带苦笑地摇摇头:“我常常觉得力不从心。”
“挚一兄为何这么说?”沈持微讶。
林瑄叹了口气说道:“孟子曾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②’,可是归玉兄,你不觉得这两句话前后颠倒一下才说得通吗?”
只有不得罪那些有权有势的世家,治理一方才不算难。如果得罪了豪门大族,他这个京兆少尹是寸步难行啊。
自打上任以来,他每日小心翼翼,生怕与权贵周旋不好,一个不慎得罪了谁。
尤其是京城的四大世家,以周淑妃娘家为首的周家,与各大四家都有着姻亲关系,沾亲带故盘根错节,一点儿都得罪不起。
一个是慈乐侯柳家,那是皇帝萧敏的外祖家,本就是高门了,最近皇帝又把他舅舅家的儿子柳温从外地任上调了回来,当上了大理寺卿,更煊赫了。
一个是杜家,杜家的子弟比较争气,出的清贵文官比较多。加上一女嫁给大皇子萧承钧做了庄王妃,和天子成了亲家,使得杜家越发炙手可热。
最后一个就是右丞相曹家了,曹家和周家一样,在京城与众多的世家联姻,甚至连曾经的帝师王渊的女儿王时卿都嫁到了曹家,权势可窥见一斑。
这四大家不能说相互勾连,但是各有势力,一旦政令涉及到他们,都要慎之又慎。
沈持:“挚一兄说的是,我回朝以后大抵和你一样,也要面临同样的困惑。”
林瑄又想说什么,忽然他手下的衙役忽然找来:“林大人,有人在新街口一带斗殴,闹出人命来了,您快过去看看吧……”
“我先告辞。”林瑄匆忙起身与沈持道别,处理事情去了。
沈持用手指蘸着喝剩下的茶水在几面上写了“柳、周、杜、曹”四个字,而后又拿手指抹去了。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唐注从昆明府请的名医黄宗敬抵挡京城,随同他一块儿来的还有两车药材,看来是趁机进贡给皇帝的。
沈持:唐大人办事漂亮。
黄宗敬一到京城就被大太监丁吉接到宫中,皇帝萧敏见他面容清癯俊秀,谈吐也文雅,十分满意,这才叫来太医院院使孙广白来陪同他一道去临华殿给郑琼看病。
见到郑琼后,黄宗敬先给她搭了脉,脉象让他心中大惊,面上只三言两语:“娘娘这是产后气血亏虚,寻常妇人最易得的病,娘娘放宽心,用补养之药材养着,假以时日便可养回来。”
他诊脉的时候,郑琼用眼角的余光留意着他的神色,见方才搭上的瞬息,他的双眉微不可见地一颤——气血亏虚不假,但还夹杂着极轻微的崩漏之症,若只是一味用补,久而久之又会添阴虚内热,到时候加重崩漏就凶险了,最多只有一年半载可活……她以为他要皱眉,却看他面色岿然不动地诊完了脉,又看到太医院院使孙广白在听到他的诊断时好似松了口气,此时她心中了然了,她的病绝不是他们口中所说的产后气血亏虚,而是另有隐情。
她没有质问孙广白,毕竟先前负责给她看病的是太医冯泛,只是说道:“多谢黄大夫跋涉千里来为本宫诊病,宫里的药,本宫喝得实在是太苦了,不知你们西南的药入口苦不苦啊?”
这是她想弃太医院的药不用,让黄宗敬给她开药之意。
哪知道黄宗敬没见过弯弯绕绕,直接回道:“娘娘,良药苦口,西南的药比北地的还要苦上三分。”
郑琼:“……”
这时候十皇子走过来仰起小脸说道:“黄大夫,你的意思是说药越苦越有药效?那么,你的药既然比北地的药苦三分,药效也合该强上三分是不是?”
这逻辑一下子把黄宗敬给绕懵了:“……殿下,若说起这调补血气的药,草民带来的三七配上西南当地的药材,的确比北地的强些,至于别的病症,草民不敢夸口。”
十皇子看了他母妃一眼,又恭敬地对黄宗敬施了一礼:“请黄大夫给我母妃开药治病。”
黄宗敬此刻才知道这母子俩是在请他对症下药治病,医者父母心,他略有些茫然地朝太医院院使孙广白看去,那人淡声说道:“德妃娘娘的病,你我既诊断一致,十殿下又开了口,请黄大夫开方用药吧。”
早有人准备好笔墨放在他面前,他提笔写了一张药方,交给孙广白过目:“孙太医请看是否妥当。”
孙广白看了一眼,对他的字鄙夷道:“黄大夫一手字龙飞凤舞,在下有些看不清楚。”
“草民的汉字学得不精,”黄宗敬说道:“要不,草民读给孙太医听?”
孙广白点点头:“你读,我听着。”并让他读一样,就取一样药来,以免将来煎药的时候货不对板。
黄宗敬按补养气血的药方念了念,看到药材取来,经孙广白一一验过,他对郑琼说道:“请娘娘每日一副,分作三顿喝。”
郑琼谢过他。
“那草民告退。”黄宗敬说道:“三日后再来给娘娘诊脉。”
说完,他同孙广白一道从临华殿中退出。
之后,二人分道扬镳,孙广白回太医院,而黄宗敬则出了皇宫去入住驿站,等着宫中的下一次传召。
孙广白一进太医院的门,一名叫冯泛的长得敦实的太医就凑了上来,低声说道:“孙院使,这西南请来的蒙古大夫怎么样啊?”
“你还有脸问,”孙广白一脸怒气,半天才压低声音说道:“这次万幸,他没诊出德妃已有崩漏之症,唉,你一次用药之误,叫整个太医院都差点毁了……”
原来,郑琼生产后身子虚弱,皇帝让太医院给她调养,本来是院使孙广白在用药,后来他家中有事告假半月,便托付冯泛给她开药,谁知这人换了方子。
孙广白回来后听说郑琼病重,一查是冯泛开的药方有误所导致的,本要揭发,但冯泛哭着求他,又说要是把这件事捅出去,他这个太医院院使也难逃罪责,由是他便鬼迷心窍瞒了下来。
冯泛继续蛊惑他,说错是自己出的,愿意继续开药方慢慢给郑琼调理身体,不知不觉掩盖过去……
“他诊不出来的,院使就放心吧。”
孙广白皱着眉头:“还是谨慎些吧,你去临华殿勤快些,盯着黄宗敬用药。”
“是,”冯泛的三角眼转了转:“院使。”他心道:哼,都走到这一步了他不会让姓黄的搅了他的好事的。
郑德妃啊郑德妃,你也就半年的活头了。
彼时,沈持和董寻正坐在户部看各地承包上来的今年的田亩数和所收粮食,看过册子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后,凭他的直觉,应该有不少做假账的。
各县的举人名下都挂了很多的田亩用来避免给朝廷缴纳田亩税,这他是知道的,想当年他中举后,禄县的乡绅郭家就找上门,想把家中的田亩挂在他名下……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但问题应该还不止这些,只怕还有更棘手的。
董寻也看出了问题,问沈持:“你在户部任职,以前有这些事情吗?”
沈持摊手说道:“我这个户部右侍郎是在昆明府上任的,刚回朝中,才知道户部的衙门里面有几间房而已。”
“也只能萧规曹随罢了。”
“咱这是萧规沈随,”董寻笑了,紧跟着又咳嗽起来,一阵剧烈的起伏后才缓下来,面色发灰,在烧着炭火的屋子里又裹上狐裘:“先前是萧相爷,如今是沈相爷。”
沈持微皱眉看着他:“这不,昆明府的黄大夫来了京城,董大人要不要去请他看看呢?”
“先前家中也给我寻访了无数的名医,”董寻说道:“不过一概没什么疗效,死生有命,我早看开了,能多活一天算一天罢了。”
沈持:“……”还怪想得开的。
“说正事吧,”董寻拿竹节般的修长手指敲着账簿:“粗略估算,看样子今年户部入不敷出,如此下去,不过几年财政就要亏空,你打算怎么办?”
各府今年做假账,尝到甜头后明年还得接着做。
“看来这萧规曹随,我是随不下去了。”沈持说道:“田亩税的事情,先分发下去,让各府细细核实一下。”

第196章
当朝财政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田赋, 这不仅是户部的事,也是朝廷的头等大事,每年年底户部都要核一遍当年的田赋收入之后上报给两位丞相知晓。沈持今日是以户部右侍郎的身份在上值, 户部将籍册捋完,而后, 他和董寻还得以左相的视角再处理一遍这件事。
有点绕,他自己都有点茫然。
董寻想了想, 问户部分员外郎韩绍:“韩大人,户部先前几年的田税册子, 可否借本官一阅?”
韩绍摸了摸腰间挂着的一串儿钥匙:“请吧, 董大人, 下官带你去看一看。”二人到户部的阁楼去看往年存档的籍册。
一个时辰左右,他看完回来跟沈持说道:“沈大人, 近二十多年, 但凡风调雨顺的年份,田赋一年的收入折合成银两是一千五百万两左右。”
旱涝灾荒之年差不多折半。
今年是一千五百六十万两, 平稳, 平稳得像有人操控一样。
又低声说道:“不光田税, 商税也是一笔糊涂账。”
“怎么说?”沈持问。
“我只粗略对比了一下杭州府近三年上缴的商税,前年是十万贯,去年是十万六千贯,今年是八万两千贯, ”董寻说道:“我想着或许今年是有大批的商铺关门歇业, 一查并没有, 反倒新开了近一百家铺子……”
本朝征收商税,不管商贾经营的盈亏情况,一律实行定额税——又叫估税, 就是对商家售卖的商品按照件数或者重量征税的一种办法,
因而只有一地新增了铺面,那么相应的,朝廷征收的商税也会增长。反之,必定有古怪。
沈持凝眉:“我知道了。”
他的思绪又回到今年的田税上。
一千五百六十万两。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沈持心中蹦出一连串数据:明代中后期每年的田亩税收入大约在两千万两到两千三百万两。
当时明朝朝廷治下约有一亿两千万人口,田税收这个数是很不理想的。是怎么回事呢,明朝与当朝一样,士大夫之家是不用纳税的,另外明朝还有藩王,耕种田亩数若分作十份的话,七份在士大夫手中,两份在各地的藩王手里,只有一份才会给朝廷纳税。说白了就是土地兼并严重。
是以朝廷每年所收田亩税才这么一点点。
再看清代,清的人口比明翻了一番,但因为清代士大夫同样要纳税,只有在朝的官员才能免税,而免税的田亩数也是有定量的,不能超出应当拥有和朝廷赏赐给的田亩数,名下的田亩超出朝廷规定的那部分,同样要缴税,像明朝那样把名下的田亩挂在举人以上的士大夫名下是行不通的,无大灾荒的年份,清廷每年的田税在八千万两到一万万两之间,是明朝的四五倍。
按照户部的统计,本朝治下有一亿出头的人口,这还不算刚纳入王治之下的滇地,几乎与明后期人口数相当,可是收上来的田税却比人家还少,不能说少,只能说太少了。
看来本朝的土地兼并也不乐观。
想到这里,沈持是想向田税动手的,但怎么动手不是一拍脑子就能干成的,会得罪太多的士大夫,一旦反噬到他身上,那对他,对沈家,甚至跟沈家联姻的几家来说都将是万劫不复之事。他对自己说:要谋国,更要谋身。
你看户部尚书秦冲和,那么精明犀利一个人,执掌户部这么多年都没提过此事,焉知不是揣着明白当糊涂的。
就这么看了一天的册子,等散值时分,天阴了,沈持觉得他的眼睛看什么都没有以前那么明亮,好像要近视了。他揉揉眼,和董寻一块儿从户部出来,说道明日去兵部看看,按照惯例,左相每个月要到各部巡视一到两次,今天算是在户部。
一出来,北风裹着雪花迎面糊来,下大雪了,董寻裹紧狐裘,冻得直打哆嗦。沈持赶紧送他钻进马车,见里面生了三个手炉,小厮立马递上手炉,让他暖着,他的脸色才回来一些。沈持说道:“你听我的劝,还是找个医生看一看吧。”
“等我哪天得空了,去拜访一下你说的黄大夫,看看西南的医术究竟怎样。”董寻有气无力地道。
沈持呵了呵手,也想着抽空去看看他的近视,这个朝代还没有配眼镜的,只能依赖喝汤药。
他快步走回家里,进了门,他娘朱氏望了眼窗外,递了两个遮雪的斗笠过来:“三娘今儿骑马出门的,没带斗笠这会儿雪下的这么大,你去迎迎她吧。”
沈持接过来,一个带在他头上,另一个斗笠拿在手里,又从家里出来。
他每天上早朝,史玉皎也没闲着,她常常午后到宫中去教两位皇子习武,一般到他散值时她才回来。
有时候被周淑妃或者后宫的嫔妃、女官们拉去她们的殿里再稍坐一坐,就傍晚时分了。
沈持迎着风雪走出竹节胡同,远远看着史玉皎披着绣红梅的斗篷,雪落了她一身,走近了看她是带着斗笠的,那斗笠做工极是细致考究,不似市井买的那般平平,想是后宫的某个贵人赏的。
看见他,史玉皎从马上下来:“来接我的?”
“嗯,”沈持说道:“怕你淋了雪。”又问她:“给两位殿下当师傅还顺利吗?”
“都很听话,”她笑道:“也很聪慧,我很省劲。”跟玩儿似的。
沈持伸手拉住她的手,俩人一起往家里走去。
宫中,临华殿。
“娘娘,该喝药了。”宫女把煎好的药端到郑德妃面前,请她起身喝药。郑琼摆摆手:“晾一会儿吧。”又不是什么对症的药,急什么。
十皇子悄悄问她:“母妃,你怎么不喝药呢?这是黄大夫开的药呀。”郑琼摇摇头,小声说道:“他虽知我得的是什么病,因怕得罪了太医院,不敢对症下药,能按照太医院的气血亏虚来治。因而这药我就是喝上一年,也治不好病。”
“娘,我有个办法。”十皇子说道:“明儿我就说我病了,让黄大夫进宫来给我看病,我问他要个方子。”
郑琼摇摇头说道:“你若真病了,你父皇哪里会同意一个民间的医生给你看病呢?必须要太医院来精心诊治的,你装不了病的。”
“何况你才几岁,若故意生病,一不小心可就把命丢了,万不可想这个法子,娘没事儿,过一阵子就好了。”
“哦。”十皇子撅着嘴应了声。
这天晚上他还在想怎么才能让黄宗敬给他娘开对症的药方,又怎么才能把那些药材带到宫里来。
于是第二天上武术课的时候,他一直在走神,史玉皎说让他扎马步,他晃晃荡荡往后跌去摔到了屁股。
史玉皎笑道:“十殿下是怎么回事儿?昨天扎马步还扎的好好的,怎么今儿就退步了呢?”十皇子年纪小,她对他并不严厉。
虽然没训斥责罚他,但是十皇子“哇”地一声哭了,史玉皎只好让七皇子在一旁练着基本功,然后牵着他到一旁哄。
十皇子的乳娘说道:“史将军,许是昨日黄大夫来进宫来给德妃娘娘看病,说了什么不中听的话,小殿下记在心里了才哭的。”
史玉皎看着他哭得伤心,问:“殿下,是这样的吗?”
十皇子摇摇头,又委屈又担忧地说道:“史师傅,她说的不对,我是因为黄大夫不肯说什么才怕的,你读过《扁鹊见蔡桓公》没有,病能治的时候大夫都会啰啰嗦嗦的,没治了他们会惜字如金,赶紧跑掉,呜呜呜……昨天黄大夫就是这样的……看来我娘亲没治了……”
“怎么会,”史玉皎心中疑惑,细想却想不出什么来,只得安慰他说道:“也许是黄大夫初次进宫,拘谨不敢说话呢。”
十皇子哭个不住,她没奈何,只得拿出师傅的严厉来,让他边哭边练。
这日从宫里头出来,她想去黎阳公郑府,一来史、郑两府掰扯起来有点亲戚关系,二来,想提点一下郑家,让她们进宫去探望郑德妃,若要遣人去问黄宗敬话的,让郑家的人去问也方便。还没走到郑家呢,恰好碰到郑家的一个孙儿媳妇纪氏从外面回来,纪氏见到史玉皎忙上前打招呼:“哎呀,前两天我们家老祖宗还念叨三娘呢,巧了,这就碰上了,快到我家来坐坐吧?”
“多谢好意了,只是我今儿还得赶回去呢,改日吧,”史玉皎想了想,只怕去了郑家提起郑德妃显得刻意:“想不到你们家出了个娘娘,哪日腾出空来,得去府上给老夫人道贺呢。”
她想她这句话已经提醒到郑家了吧。
再明白的,不是她能说的。
纪氏是个伶俐人,她回到郑家,没提史玉皎,只说:“听说宫里的郑德妃娘娘病了,外人都知道郑德妃娘娘记在咱们家名下,圣上让郑家给她做娘家,可咱们却从来没进宫拜见过她,知道的说咱们不爱攀附,不知道的呢,只当咱们不把德妃娘娘当回事呢……”
郑德妃膝下有一皇子,将来前程大好着呢。
她心中在埋怨:这么好的事儿郑家都不去张罗,怪不得成了破落户呢。
郑家一合计,纪氏这话说的在理。
郑家还有两名命妇,郑老夫人和她的大儿媳苏氏,她俩赶忙向宫中递了帖子,没几日,便有了回信儿,准许郑家的女眷进宫去探望郑琼。
到了那一日,郑老夫人携儿媳妇苏氏,孙儿媳妇郑氏,三人一道进宫。她们进宫很顺利,到了临华殿,见到郑琼后大吃一惊,怪不得她能得皇帝宠爱,原来是这样一个从画上走下来的病美人呀,可知她当年才入宫的时候,是何等的倾国倾城。她们心道:来对了,郑德妃只要活着,她就不会失宠。
一番寒暄落座后,纪老夫人说道:“听说前几日从宫外请来的黄大夫进宫来给娘娘把脉开药,不知那药喝了有没有用处,娘娘好些了吗?”
郑琼笑了笑,淡淡说道:“左不过些补养气血的。”对于郑家女眷的倒来,她颇意外。
苏氏说道:“听娘娘的意思,这黄大夫的医术并不高明?”
“昆明府唐大人举荐的大夫,怎会没点儿真本事,”郑琼说道:“或许是宫里头拘着他了,想是在宫外看病开药,极是高明。”
纪夫人听了就在琢磨,:德妃娘娘说黄宗敬在宫中开药左不过一些补气养血的,难道这些不管用,宫中拘束,宫外才能显出医术?
瞧着郑琼消瘦的脸颊,总觉得她的话未说尽。
头一次见面,双方话都不好说太深,纪氏笑着说道:“哎呀,妾身上也有些不好,不知这黄大夫住在哪里,妾寻他开一副药来,正好试试不就知道他是不是浪得虚名了?”
郑琼垂下眼睫:“那敢情好。”
坐了片刻,郑老夫人起身道:“不敢劳娘娘太费神招待,老身告辞,还望娘娘保重身体。”
“慢走,”郑琼勉强起身送了两步:“以后多来我这儿坐坐,咱们多说会儿话。”
贵人如此热络,郑老夫人的眼泪一下子下来了:“要来,多来瞧瞧娘娘。”
出宫回到家后,娘几个一合计:“德妃娘娘似有什么事求咱们你觉出没有?”
纪氏点点头:“在宫里的时候,我总觉得她话里有话。”
“好像是看病的事,”苏氏说道:“她说黄大夫在宫外给人看病才高明……还有宫里拘束……”
莫不是太医院碍着他的事,不让他开具管用的药?!
她盘算着这件事,想着直接去问黄宗敬太突兀了,只怕人家不肯说出实情。
纪氏说道:“我身上的确有些小病小痛的,不如先去找黄大夫看看,一来二去的熟识了再问不迟。”她有带下症,一点儿小毛病,但常常觉得身上有异味儿,一日要更换两三套衣裳,很麻烦。
“是个好法子,”郑老夫人也说道:“我近来老睡不着觉,也让他给瞧瞧。”
打定主意,郑家婆媳去驿馆找黄宗敬看病。他起初不敢接诊病号,问了宫里头的大太监丁吉,丁公公又请示皇帝萧敏:“黄大夫来问,可否给别的病人开药方诊病?”
皇帝说道:“医者,本就以行医治病为生,准。”
准允黄宗敬在京城跟人看病。
得知消息后,郑家婆媳又去找他,黄宗敬细细给她们把了脉,开了药方。郑家婆媳将信将疑地从他手里花大价钱抓了药,回去煎药、喝药,求证这姓黄的医术到底怎样。
神医果然是神医,郑老夫人一副药没喝完,夜里不到二更就困得眼皮子打架,躺下一觉能睡到五更天末,酣畅极了。
而纪氏的带下症也减轻了许多,白日里身下干爽,不用再频繁更换衣裳了。
一传出去,贵夫人纷纷去找黄宗敬看病,连日来他所寄居的驿馆前车水马龙,一拨又一拨的贵夫人络绎不绝。
郑家婆媳去了四五趟后,纪氏才私下里跟她说:“听说先生从千里之外进京是特地给宫里头的德妃娘娘看病的,我们是她的娘家,不知娘娘的身体好些了吗?”
黄宗敬看了她一眼:“夫人既是娘娘的娘家,何不进宫去问娘娘呢。”
纪氏:“……”
过了两日,郑家的婆媳又进宫去探望郑琼,这回,郑琼说得比较明白些,她想从黄宗敬手求一张药方,和一些药材,请郑家人帮她带进宫来。
郑家婆媳彻底明白了,她们一点儿都不含糊,很快就找到黄宗敬:“德妃娘娘托我来寻一副药方,还请黄大夫医者父母心,这药方给我就行了。”她时常在黄宗敬那儿开药,寻一副药方岂不是寻常?黄宗敬笑了笑:“夫人稍等。”过了片刻,便将药方写给她:“夫人的这个病用的一应药材,我让伙计抓给夫人。”
纪夫人谢过她,抓了药。过几天郑家婆媳又进宫,一并把药方和药材给带进了临华殿:“娘娘,我看着这药方有些是治崩漏的,娘娘可是有崩漏之症?”
郑琼微微点头:“是有一些。”
只是太医院一直给她用补气养血的名贵药材吊着,才让那股血气卡住了没往下冲。
果然这药方才对症了。
她让宫女扶着起来走到郑老夫人面前拜了下去:“从今往后,我只拿老夫人当祖母看,还请老夫人不要嫌弃。”
郑老夫人吓得赶紧跪下来给她磕头:“娘娘折煞老身,老身能有娘娘这样的孙女,不知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按照这个药方喝了七日,郑琼便觉得身上轻巧了许多,就连那时不时来一下的崩漏之症也有所收敛,不再时不时见红了。
郑琼觉得她的命可能有救了。一次纪氏又来临华殿陪她说话时不经意提起:还是史玉皎提醒他们郑家出了位娘娘,她们这才来宫中走动的。
纪氏还说,还得亏是史将军提醒,不然我们哪里想得起来。
郑琼心道:原来是史将军有心救她一命,便把这恩情暗暗埋在心里,不敢随口说出去。
又吃了黄宗敬的一副药之后,到了腊月年底,大约是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她的产后痹遏制住了,也觉得身上有力气了,每日能出去在临华殿的花园里走动几步。先前的桃花面也回来了。
皇帝大喜,命赏黄宗敬百两黄金。黄宗敬在天医院受了赏,说道:“臣与太医院诊断无二,只是臣所携带的药材是深山老林成精了的三七,故而疗效好罢了。”

第197章
皇帝萧敏笑了:“怪哉, 三七也能修炼成精?”他只在话本里看过狐仙、黄大仙,却没有听说过药材也成仙的。
黄宗敬随口编道:“我们那里山连着山,每座山是各路仙家的地盘, 有三七的,有天麻的……草民因习岐黄之术年年进山采药, 仙家们高兴了赏赐一些药材让草民带出山林治病救人是常有的事情。”
虽是一番胡诌,但皇帝却深信不疑, 又问他家中有什么人,族中子弟是否都习岐黄之术, 若有愿意到朝中为官的, 可送到太医院来做官, 领朝廷的俸禄。
黄宗敬无此志向,说道:“黄家子嗣寥落, 如今行医的也只有草民一人, 草民年过半百,眷恋故土, 要辜负陛下的隆恩了。”
皇帝萧敏十分遗憾, 又留了他三五日, 才命人护送他回乡。
自始自终,黄宗敬到离开京城都没有把太医院的丑事给抖出来,太医院院使孙广白深深地松了口气,告诫冯泛说道:“德妃娘娘是圣上的心头宠, 以后临华殿的事千万要上心, 不能像前次那样疏忽了。”
冯泛的眼皮耷拉下来, 嘴上应着是,心中却慌得不行。郑琼的病叫黄宗敬给治好,死不了了, 她们母子依旧得宠,他这是把庄王的事给办砸了不说,还落了个把柄在黄宗敬手里,日后一旦被揭发出来,还能有他的活路?
到了腊月二十三,又是一年祭灶忙时。
冯泛以返乡探亲为由,告假离京了。
彼时,朝廷正忙着给各官吏送腊赐,没有人细思这事儿,但是当郑琼得知时,她明白姓冯的不会再回京了。但她对此事的来龙去脉只有猜测而没有抓住任何把柄,只能任他逍遥法外而去,毫无办法,甚至都不能对任何人说起。
沈持和史玉皎回京,京城有人很慌——庄王萧承钧,毕竟他在背后捣鼓过不少的小动作,心里有鬼,因而以读书为托辞,一直闭门不出,安分了好一阵子。
当他得知皇帝让十皇子跟随史玉皎习武之后傻眼了,之后不就顺理成章跟着沈持习文了吗,他最讨厌的两拨人,沈持,郑德妃凑一堆去了……他一拳捶在黄花梨木的茶几上,质问心腹谋士陈世仪:“为什么郑德妃生产的时候还能活下来?”
他们已经买通了御医和稳婆,按说郑琼是万万活不下来的,要是她死了,十皇子根本没有办法母凭子贵,跟他竞争皇位。
2023最新网址 www.fushuwang.top 请重新收藏书签

推荐福书 替嫁高门后死  月光予她温柔  白昼妄念by云  再嫁花娉婷b  我的学长是吸  西方女巫,但  甜妹在哨向世 

网站首页最新推荐浏览记录回顶部↑

福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