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民国by决绝
2023最新网址 fushuwang.top 录入时间:03-17
很多去书店买书的人,都听说了这本来自东方的爱情小说。
那些知道中国的人,得知这书来自中国,都很感兴趣,想要看一看。
那些不知道中国的人,因为这是一本来自其他国家的书,也想看一看。
毕竟,按照大众朴素的观念,若不是数一数二的好书,是不可能被翻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在外国出售的。
也是这个时候,谭家的管事找到了洪永祥。
谭大盛自己当过劳工,他对劳工很同情,因此安排了谭家的船给远在欧洲的中国劳工送去一些物资。
这些物资若是交给英国人,让他们帮忙送去战场,即便指明了是给中国劳工的,怕也没多少东西能落到劳工手上。
所以谭大盛让这个管事,直接将物资送到洪永祥这些志愿者手上。
东西不多,主要是药材,还有猪油、糖和一些豆类。
糖在战争年代,是战略物资,毕竟受伤的人需要补充糖分和盐分。
至于为什么没有带盐,现在英国的食盐非常便宜,不需要千里迢迢送过来。
洪永祥的位置很好打听,要过去也不难。
按照合约,中国劳工是不用上前线的,只需要做后勤工作。
虽然有一部分劳工因为种种原因,上了战场,但跟洪永祥一起来欧洲的劳工并没有上战场。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他们过得比别的劳工更好,起到的作用还更大。
有洪永祥等人的管理,他们纪律严明,干活速度快,受到了合作的英国军队的一致好评。
今日,洪永祥正在分配物资,突然听说有中国商人来找他
他连忙出去,就看到了谭家的管事。
“洪先生!”管事笑着叫了一声。
洪永祥不认识这个管事。
但这个管事身后,有好几车物资!
他看这个管事的眼神,跟看亲人一样亲,然后激动地上前,抱住了那个管事:“兄弟,好兄弟!”
他们带来的物资已经用得差不多,现在什么都缺!
有中国人给他们送物资,还能鼓舞那些身处异国他乡的劳工,让劳工们知道,他们的国家并未放弃他们,一直是他们的后盾。
这些劳工以前过得不怎么样,只要对他们稍稍好一点,他们就愿意为之卖命。
这天晚上,劳工们吃上了用猪油炒的菜。
“这地方的菜,没有咱们那儿的菜好吃。”
“这里的猪肉也有一股味儿,不好吃。”
“肉的话,只要有的吃就行,我不挑。”
他们一般分不到肉,现在就连洋人士兵,都要隔上许久才能吃一回肉。
不过洋人吃肉的时候,他们能分到一些内脏,今天的炒菜里,就放了一些他们腌制保存起来的内脏。
他们一起吃饭一起聊天,聊起祖国的时候,很多人都落下泪来。
洪永祥很想知道家人的情况,但管事是从南洋过来的,对上海的情况不太了解。
他只能跟管事聊国内的大事。
聊着聊着,管事突然提到,说他这次来欧洲,带来了一部被翻译成英文的中国小说。
洪永祥听到这话一愣,然后问:“你带来的小说,莫不是《真假千金》?”
管事闻言道:“你怎么知道?”
洪永祥笑起来:“我出国的时候,谭峥泓已经开始翻译这部小说,没想到这么快就翻译好出版了。”
管事有些惊喜:“洪先生认识我家小少爷?也是,你是从上海过来的,肯定认识。”
这个管事在洪永祥提到谭峥泓以后,对洪永祥热情许多,开始询问洪永祥谭峥泓的情况。
洪永祥跟谭峥泓不算很熟,但打过交道,他也就将谭峥泓盖孤儿院的事情说了。
“我家少爷,一直都是个心善的人。”管事念叨起来,说了些谭峥泓以前的事情。
有那么一段时间,谭大盛一心往上爬,是有些急功近利的,对那些在他的农场里帮他干活的马来亚本地劳工的态度,也不太好。
后来是谭峥泓觉得那些人太可怜了,为那些人说情,谭大盛才改了做法。
逢年过节,谭峥泓还会给他们这些管事送东西,所以他们都很喜欢这个小少爷。
双方越聊越高兴,管事还拍着胸脯表示,等回去,他就买一套英文版的《真假千金》,并一套中文版的《真假千金》,给洪永祥寄过来。
他们这次出海,带了两套中文版的《真假千金》,都是谭峥泓以前送的。
一套他已经卖掉,剩下的一套还在船上。
他们这趟过来,在海上走了五十天,因实在太过无聊,他把这本书誊抄了一遍。
所以即便两本书都没了,回去的路上他依然有书看。
洪永祥再三感谢。
他离开上海时,《真假千金》还未出版,所以他手上没有《真假千金》的书。
现在管事送他一本,他就能给劳工们读这本书了。
有一本英文版的《真假千金》,他还能借此学英文,并教劳工们英文。
不要求劳工们学得多好,只求他们在空闲时间,有点事情做。
而且学会了英文或者法文,他们回国后,能多一个谋生技能。
管事第二天就走了,而好好吃了一顿的劳工们,干活的时候更加卖力。
那些知道管事要送云景先生的新书过来的人,更是翘首以待。
这世上的人,总是对第一次印象深刻。
比如人生看的第一部小说,很多人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这些劳工,以前是从未看过小说的,最多听别人讲了点《西游记》《水浒传》什么的。
他们接触的第一部小说,是《无名诀》。
这部小说陪伴着他们来到异国他乡,已经融入他们的骨血,云景在他们心里的地位,也是不一般的。
他们迫切地想看云景先生的新书。
桑景云并不知道自己的小说,已经在英国出售。
此刻,她正在写《穿成包身工》。
其实《新小说报》上的很多小说,是作者全部写完后,再放到报纸上连载的,还有一些,是作者已经出了书,《新小说报》跟作者商量过以后,再在报纸上连载一回的。
又有一些,是只有两三千字的短篇,一次一篇全部连载完。
像她一样每天都写的作者也有,但不多,有些写着写着,还会在报纸上断更。
他们觉得每天写那么多字,太累了。
桑景云倒是能适应,主要在这个时代,她没有别的事情能干,也不可能离开租界去外地旅游,也就有大把空闲。
她都愿意学英文了,写点小说又算得上什么?
这几天总是往外跑,桑景云都觉得跑够了,再加上《穿成包身工》已经写顺手……桑景云又开始琢磨新书。
桑景云想写新书, 但她还没有想好新书要写什么。
她的想法挺多的,但动笔写新小说,需要一个“冲动”, 而她暂时没有这个冲动。
她也不着急,毕竟这会儿, 《梦游莫斯科》的威力还在持续发酵中。
这几天桑景云去外面,时常听人念叨莫斯科, 一些老百姓不知道书里写的是幻想出来的内容,还当莫斯科真的那么好。
桑景云的新书还没写, 桑景雄考中学的成绩, 倒是先出来了。
桑景雄去了一趟学校, 带回来自己的成绩:“我考上了!全校第十二名!”
桑景云等人,都给予了夸奖。
桑景雄也很得意, 还道:“我今天瞧见了洪旭, 他也参加了这所学校的考试,跟我一样考上了, 不过考得没我好。”
参加考试的人很多, 大家还都在不一样的教室考试, 之前桑景雄也就没有遇到洪旭,但这次看成绩是在一处的,考上的人还被老师留下填写资料,两人便遇上了。
为了庆祝桑景雄考上中学, 桑学文又下厨做了一回炸鸡。
桑景云没敢多吃。
这段时间她时常和谭峥泓一起出去吃好吃的, 不知不觉长胖了一些, 衣服都有点紧了。
减肥不至于,但往后需要控制下饮食。
吃炸鸡的时候,桑景雄又说起洪旭, 说洪旭也看过《梦游莫斯科》,还很喜欢这本书。
“在上海,应该有很多人喜欢这本书。”桑景云道。
现在只是在上海有很多人喜欢这本书,往后,在别的地方,应该也有很多人会喜欢这本书。
桑景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书一定会传遍全国。
《上海日报》在刊登《梦游莫斯科》期间,每天都印刷八千份。
有人有意识地收集刊登了《梦游莫斯科》的报纸,也有很多普通人,无意识地将之集齐。
洪掌柜就是无意识将之集齐的人之一。
因为洪永祥的缘故,他一直订购《上海日报》。
《上海日报》的普通报纸,他看完就另作他用了,比如在客人上门购买簿册的时候,用报纸给人打包。
但因为《梦游莫斯科》是一部小说,他也就将之收集起来。
他还把报纸给了洪旭和洪玥看。
这部小说,他们对一开始“均贫富”的内容,是不太喜欢的,毕竟真要均贫富,他们会吃亏。
但后面的内容,他们很喜欢。
比如后面有一部分内容,专门写“电影”,里面写到,在二十年后的莫斯科,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可以在家看各种电影。
报纸上的新闻,也由电视机播放。
电话机更是早就有了,还有洗衣机、洗碗机、做饭机……
真要那样,生活该多么方便!
洪玥和洪旭,对这样的生活很向往。
就连洪掌柜都觉得,那些新式文人很有想法,擅长异想天开。
均贫富在他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后面写到的那些神奇的东西,他更是一点不信。
不过他很乐意看这部小说。
而今日,洪掌柜去购买《上海日报》,就听报摊摊主问他:“洪掌柜,你每日都购买《上海日报》,手上可有集齐的《梦游莫斯科》?”
洪掌柜道:“有,怎么了?”
报摊摊主道:“你若是有,就可以赚上一笔,现在全套《梦游莫斯科》,可以卖四元。”其实可以卖五元,不过他要拿一元做抽成。
很多人在看过《梦游莫斯科》之后,打算给远在外地的亲朋好友寄一份。
但他们手上只有一份报纸,而若是自己抄……
一天下来,哪怕不干别的事情,也只能抄一万字,十万字需要埋头苦抄整整十天。
那些收入少的,或许会选择一个人慢慢抄,但那些不缺钱的,就不乐意把时间花在上面了。
他们或是花四元请人抄一份,或是花五元,直接收购一份报纸。
其实大家更倾向于买报纸,有些人为了买到一整套完整的报纸,甚至愿意花七元八元。
毕竟这是原版。
洪掌柜听到报摊摊主的话,有些心动。
毕竟这个故事他和他的孙子孙女都已经看过,拿来换点钱挺好。
但他想了想,又拒绝了。
这个故事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小儿子。
之前曾有人联系他,说是可以帮他给他儿子捎东西。
他儿子应该会喜欢这本书,不如把这本书给他儿子捎过去。
洪掌柜惦记着洪永祥的时候,洪永祥等来了谭家管事给他寄的两套《真假千金》。
他喜出望外,拿着那套英文版的书,就去找其他志愿者,以及周围的劳工,把云景的小说在英国出版的事情告知大家。
这些劳工们自从来到欧洲,就感受到国内外巨大的差距。
他们心中,不可避免地生出强烈自卑。
但现在,看到他们崇拜的云景先生的书被翻译成英文在英国出版,他们心中生出自豪来!
他们国家,也是有出色的人的!
“云景先生真厉害!”
“云景先生太给中国人长脸了!”
“洪先生,你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吧!”
洪永祥笑着答应下来,开始给这些人读《真假千金》。
这个故事在上海刊登时,曾被很多人骂,那些人都觉得这个故事写得不好,觉得金月季的想法是错误的。
但这些劳工不这么想。
他们觉得金月季说得对。
“对啊,让女人裹小脚,真不是什么好事,裹了小脚的女人,就只能干点家里的活儿,遇到危险还逃不掉。”
“金月季的爹都没养过她,凭什么让她乖乖听话?”
“这个金月季真不错。”
这些劳工都来自底层,而在底层,其实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来束缚女性。
女人给别人看到了自己的脚或者胳膊就要嫁给对方,女人落水被人救起来就要嫁给对方,这在农村,都是不存在的。
比如上海周边农村,夏天天气炎热,又哪能要求女性穿得严严实实?
一到夏天,多得是女性光脚到处走,到水田里插秧,更是不可能穿鞋,裤腿也卷得老高。
这时候家家户户房子都小,家里人人却多,浴室也是没有的。
因此,插秧割稻干了一天出了一身的汗以后,女人也会直接下河洗澡,最多就是穿着衣服洗,回家再换干净的衣服。
此外,清朝时,有钱有权的人是能纳妾的,民国的人也能娶姨太太,再加上这时候重男轻女以及家里穷,一些人家不愿意养大女婴……
底层男人,千百年来一直处在娶不到媳妇的情况下。
他们只要有媳妇就行,连寡妇都有人抢着娶,风尘女子从良,也都能成家。
比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十几万从事风俗业的女子,大部分都参加相亲嫁了人。
这些来欧洲的劳工都是日子过不下去,才来异国他乡讨生活的,自然觉得金月季的做法,一点问题都没有。
洪永祥听到他们的话,心情挺好的。
他们不排斥这本书就好,他用这本书教他们中文和英文,会简单许多。
洪永祥又一次忙起来,而桑景云则又一次见到了冯胡林。
正好冯胡林让谭大盛帮忙购买的一些设备到了上海,谭峥泓就约了桑景云,一起给冯胡林送设备。
这是桑景云第一次来到冯胡林开的医院。
后世的医院都很大,但这时候的医院挺小的,冯胡林的医院瞧着就是一栋普通民房,后世一些大点的诊所,都有这个规模。
医院里医生护士的数量,还有床位的数量也不多,不过收费非常贵。
不过这年头,也就只有有钱人会找西医看病。
找中医看诊,诊费只需一角两角,但找西医,一元两元都算便宜的。
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医使用的设备较为昂贵。
冯胡林收到那些设备,非常感激:“小谭,多谢!有了这些设备,我的研究一定能顺利进行!”
桑景云这时问:“冯院长,你是在研究细菌吗?”
“对,我在研究细菌。”冯胡林开口。
青霉素的事情,他守口如瓶,除了几个他觉得值得相信的研究员,其他人一无所知。
不过他在研究细菌的事情,他并未隐瞒。
“我们确实应该好好研究一下细菌。”桑景云开口,说起细菌,她就想到了细菌战。
细菌战又叫“生物战”。
桑景云上辈子去东北时,曾参观细菌战陈列馆,那些受害者的照片,让她觉得毛骨悚然。
这时,冯胡林突然道:“是啊,我们必须研究细菌,你们是不知道,去年,日本陆军军医学校在细菌教学中,教授了如何进行‘家畜战’,也就是利用各种有害的细菌和病毒作为武器,制作人工瘟疫,毒害其他国家的人、牲畜,乃至农作物。我们如果不研究细菌,到时若有人向我们国家投放瘟疫,我们国家一定会死很多人!”
冯胡林之前是不知道这件事的。
这段时间他到处找跟细菌相关的资料,才有一个他认识的人,跟他说起这件事。
他听完,心中无比愤恨。
日本研究这个做什么?是不是想对他们动手?
桑景云听完,也被惊了惊。
她上辈子参观过博物馆之后,就已经知道,日本关于细菌战的研究,在侵略战争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但她已经不记得具体时间。
原来这么早?
日本国小地狭,人口少资源少,偏偏胃口很大,从很早开始,就想吞并中国。
瘟疫杀伤力非常大,还节省人力物力,自然也就被他们选中。
但细菌战,真的太可怕了。
感染各种细菌和病毒的人非常可怜,那些被抓起来做人体研究,被当作培养皿培养病毒的人,就更可怜了!
她想好新书要写什么了!
第170章 《全球瘟疫》
桑景云上辈子, 曾经了解过细菌战,可惜的是,她的大脑不是电脑, 不能记住自己看过的全部内容。
可就算她没有记住全部,也觉得那只部队里的所有人, 都该被千刀万剐。
当时的人体实验格外残酷,有大量中国人被抓去当作实验体, 他们在感染鼠疫、霍乱、伤寒等疾病后,被活体解剖, 内脏制成标本。
那些人还做了很多别的令人发指的事情。
比如将活人烤干, 最后发现干尸的体重只有原本体重的百分之二十二, 并由此得出人体的含水量。
比如把母子一起关进实验室并加热地面,想看母亲把孩子踩在脚下, 只是一直到最后一刻, 母亲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护着孩子,最后一起被烤死。
又比如进行器官移植实验, 随意移植他人器官, 给孕妇注射各种病毒并把她们的胎儿制作成标本, 放活人的血收集病毒……
以上是实验室的情况,做了各种实验后,他们还到处投放细菌和病毒。
他们会让汉奸装作小摊贩之类,往各个村落的水井里投毒。
他们也会放生跳蚤、老鼠等, 以此传播病毒。
在浙江、湖南等地, 日本还安排飞机, 撒下带有细菌和病毒的粮食、碎布、棉花、包了跳蚤的纸包等。
中国古代,老百姓一直很穷。
就像《阿Q正传》里,阿Q的破毡帽都能拿去抵押换钱, 而普通老百姓,一件棉袄能传三代。
一些穷人,甚至会在春夏典当棉袄换钱,到了冬天再想办法去把棉袄赎回来。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太艰难了,一块碎布他们都当宝贝,这些被日军扔下的粮食布片,自然被他们捡回去。
然后,他们就感染了各种疫病,还传染给家里人、周围人。
桑景云可以想象,他们在感染疫病,挣扎求生的时候,有多么绝望和痛苦。
桑景云的脸色有些不好看,冯胡林注意到她的表情,问:“云景先生,怎么了?”
桑景云道:“没什么,我就是有点被吓到了,用瘟疫来作战,实在可恶。”
“是啊。”冯胡林叹气。
桑景云深吸一口气,问了冯胡林一些跟细菌战有关的问题。
冯胡林道:“我这段时间到处打听跟细菌沾边的消息,得知现在的德国,就在研究细菌,想用细菌做武器来对付敌人,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
瘟疫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真的太可怕了。
中国很大,每年都有瘟疫发生,欧洲曾因为黑死病,也就是鼠疫死去无数人,日本也常常出现瘟疫。
结果,人类刚刚对细菌和病毒有所了解,竟然就想着用它作为武器来害人。
真的是又疯狂,又可怕。
轻视细菌和病毒,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的!
哪怕是百年后,艾滋病毒依旧没办法消灭,新冠也曾席卷全球。
桑景云想过之后,决定写一个变异鼠疫感染全人类,人类全部死亡的故事。
故事就从一个小国想要使用细菌作为武器,来称霸全球,掠夺全球资源开始。
整个故事是架空的,又架得没那么空。
它讲述的,是东胜神洲上,有许多国家,其中唐国最大,别的国家比较小。
但世事变迁,到故事发生时,唐国已经衰落。
唐国附近的一个叫霓国的小国却发展迅速。
霓国仗着自己科技发达,拥有新式武器,就进攻唐国。
但霓国人太少,没办法彻底占领唐国,他们考虑过后,打算使用细菌战。
鼠疫曾经肆虐整个东胜神洲,让东胜神洲的人死去三分之一不止,霓国决定将之研究透彻,投放到唐国,让唐国人死光。
他们国家一个叫石四的人,拥有反社会人格,希望毁灭全人类。
于是他鼓动国家上层,在唐国建立了一个实验室,利用唐国人进行各种惨无人道的实验。
研究过程中,他们国家的研究员不慎感染鼠疫,同样被他解剖……
他的实验室充斥着各种病毒和细菌,终于,变异的鼠疫在其中诞生,这种鼠疫传染性极强,死亡率百分百。
一旦感染,再无生还可能。
而且不止人类和老鼠会感染,其他各种动物,也都会感染。
实验室死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终于意识到不对劲,某些研究员在看到同事纷纷死亡后,出于害怕逃出研究所,将变异鼠疫带去各地。
不,其实在那之前,变异鼠疫就已经被带出研究所了。
一个研究员养的猫在感染后跑了出去,在研究所觅食的麻雀飞往远处,来研究所视察的霓国将军也已经感染……
研究所地下的水里,也充斥着变异细菌,正往四周扩散。
感染这种细菌的人,会有短则数天,长则半个月的潜伏期,而且在潜伏期,就能传染他人。
变异鼠疫开始疯狂传播。
症状就跟普通鼠疫一样,只是感染了变异鼠疫的人和动物,百分百会死。
霓国建立这个研究所,是想杀光唐国人,可实际上,他们国家的人,也死得一干二净。
石四当然也死了,不过他死前很开心,很满足。
全世界都会为他陪葬!
桑景云上辈子,曾经写过反社会人格的反派,也看过相关的小说和电影。
她在纸上写写画画,将石四这个人物的人设慢慢完善。
完善好人设之后,就该考虑剧情了。
这部小说的剧情不难写,主要是后世相关的电影,非常多。
桑景云上辈子小时候,就看过欧美拍摄的,非洲病毒飞快传播,以至于死了很多人的电影,后来的丧尸片,其实本质也差不多。
至于这样团灭的小说会不会没人看……
人们喜欢看爽文,但也喜欢找刺激。
在后世,恐怖片一直有人看,那些含有丧尸、鬼、僵尸、异形、污染物之类的恐怖元素的作品,也有很多人喜欢。
这部小说的剧情,其实放后世很俗套,但在这个时代,绝对称得上新颖,不愁没读者。
就是这部小说,最好能翻译成英语和日语,分别在欧美和日本出版。
总之,越多人看到这部小说,越好。
此外,这部小说她打算用新笔名写,写了之后,投稿给《上海日报》。
这部小说涉及的内容有些多,虽然是架空,但安全起见,还是别跟自己扯上关系比较好。
而且,她打算把自己在后世了解到的,日本731部队干的泯灭人性的实验,和自己知道的浅薄的跟细菌病毒有关的知识写进书里。
她写《一个士兵》,用到的知识都可以在顾教授那里查到,而且她主要写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吗啡的危害。
她一个年轻女人写这些,不至于引起怀疑。
但这本书不一样。
她如果写惨无人道的实验和她不该知道的细菌病毒相关的知识,肯定会惹人怀疑。
桑景云甚至不想让谭峥泓知道,到时,可以只让帮她誊抄的桑景雄知道。
桑景雄年纪小好糊弄,她跟桑景雄说这是她从冯院长那里听来的,日本人干的事情就行。
想好了就写!
这本书的主角,自然是石四。
这是个天生的坏种。
普通人都有同理心,会同情遭遇不幸的人,一些感情丰富的人,还会感同身受地落泪。
但石四不会,他看到别人痛苦,甚至是自己的父母痛苦,心中都毫无波澜,只是他会伪装,伪装成一个正常人。
他还情感淡漠,对身边人只有利用,没有真正的感情。
他甚至觉得,伤害他人是正常的,只要自己想做,就没有什么是不能做的。
石四是个霓国人,已经读到医学博士。
故事的开篇,就是他故意制造了一场意外,让自己那个身为外科医生的“好友”再也没办法给人动手术。
他的好友无比痛苦,而他模仿周围人的表情安慰对方,并欣赏这场由自己制造的杰作。
他的好友出事,并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好处,但他就是这么干了!
然后,有人来找他,说是他提出的,重启细菌战相关研究的申请被批准了。
桑景云写这个人的时候,怎么可怕怎么写。
石四是个变态,他没有心理创伤,他犯罪没有理由,他就是天生的坏,从内到外散发着恶意。
这一切不怎么好写。
也因此,桑景云写得有点慢,写完还会反复修改,确保自己将石四写得足够坏。
重看自己写的内容的时候,桑景云甚至有种恨不得当场砍死石四的冲动。
她这人,其实是有些淡漠的。
大约是自幼与父母分离,寄人篱下,爷爷奶奶对她也不怎么样的缘故,她对周围人有很强的戒备心,很难跟人建立亲密关系。
但她看到那些生活困苦的百姓,会同情他们,会想要帮助他们,她也做不出伤害别人的事情。
她是个普通人,而石四是个畜生。
桑景云写完开头后,将稿件收好,这才去洗漱,准备睡觉。
而这个时候,很多上海以外的人,已经收到亲朋好友寄来的《梦游莫斯科》。
他们收到的,多是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
很多人刚打开信封时,还以为收到的是云景的新小说,毕竟他们的好友曾经给他们寄过。